自序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早熟,管理系統(tǒng)復(fù)雜。中央集權(quán)體制下的治國理政,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方法。而現(xiàn)有的“教科書”,鮮有能得其門徑者,故而歷史的經(jīng)驗最值得重視。
嘉祐八年(1063)四月,宋英宗趙曙即位,不久,司馬光給皇帝呈上自己編纂的《通志》八卷。這位年僅三十一歲的新皇帝很贊賞司馬光的著作,要他繼續(xù)撰寫,而且國家撥給經(jīng)費,配備修撰人員。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皇帝病逝,神宗趙頊即位。當年十月,初開經(jīng)筵?!敖?jīng)筵”是給皇帝講課的典雅說法?!敖?jīng)”者,經(jīng)典;“筵”者,宴也?!敖?jīng)筵”就是我們今日所謂精神大餐之意。程頤、朱熹都給皇帝開過經(jīng)筵。
這是神宗初登大寶后的第一堂課。司馬光在這堂課中講的都是歷史,就是他奉英宗之命而撰寫的歷史。神宗聽了龍心大悅,但他覺得《通志》這一書名太樸素了,特賜了一個響亮的書名——《資治通鑒》。幾天后,神宗交給司馬光一篇序文,說書成之后,就可以加進去。
一般來說,序要在書寫好后再請人作,要請皇帝作序更是非同小可。唐玄奘(即唐三藏)翻譯了許多佛典,輯在一起,三番五次請皇帝李世民寫序,李世民總有些猶豫,因為他曾經(jīng)批評梁武帝之徒癡迷佛教,說自己唯獨遵奉儒家思想。最后,他還是看在玄奘是兒子李治老師的份兒上(太子的師傅都是儒學(xué)大師,但是玄奘為李治授菩薩戒,也算師傅之列了),在臨終前幾個月寫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文章大約是御用文人代筆的,字則是從王羲之書法作品里采集的(取法王羲之書法的褚遂良也書寫過)。李世民只是掛了一個名,而且把寫序變成了書法游戲。
宋神宗可不是這樣。司馬光的書還沒有寫好,他就作好了序言,而且在序言中大發(fā)感慨:“朕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詩》《書》《春秋》無不重視讀史,“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鑒戒于后世者也”。神宗從司馬遷的《史記》談到當下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尤其贊揚司馬光這部書切磋“治道”的努力:
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guī)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
在序文的最后,神宗提到書名的事:
《詩》云:“商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惫寿n書名曰《資治通鑒》,以著朕之志焉耳。
宋神宗說得非常清楚,讀史書,知往事,見得失,銘“商鑒”,對于他的求索治道,非常有益。史書中所載的“治道”是什么呢?神宗用了十二個排比句:“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guī)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
這十二個排比句分六個層次:
“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即書中關(guān)于治國理政決策時的精彩議論及其行政操作方面,德與刑兩方面優(yōu)良的制度規(guī)章。
“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涉及天象和人事(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吉兇禍福諸般征兆的探究。
“威福盛衰之本,規(guī)模利害之效”,即懂得權(quán)威與福澤之所以盛衰,其本源何在;清楚規(guī)劃重大國事的利害攸關(guān)功效之所在。
“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即良將打仗的方略,循吏(公正執(zhí)法而愛民的官吏)的有效治理措施。
“斷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對是非曲直要有判斷,求治的根本是勤勉,不能怠惰。
“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即用詞淵博厚實的文體,規(guī)誡勸諫深刻的含義。
歸納起來就是,精到議論與施政、天象人事與吉兇、社稷禍福與利害、良將之策與循吏之治、處事之明斷與勤政、為文之體例與要義,所有這些有資于治國的方略,“良謂備焉”。在宋神宗看來,《資治通鑒》就是這樣一部治國理政的教科書。
中華書局1956年出版的《資治通鑒》共收了三篇序文,除了上面這篇宋神宗御制序文外,還有兩篇:一篇是最早給《資治通鑒》全面作注的宋元學(xué)者胡三省的序,另外一篇是元初興文署初刊《資治通鑒》時翰林學(xué)士王磐的序(按,王磐雖然寫了此序,但是興文署并沒有印刷《資治通鑒》,見王國維《元刊本資治通鑒音注跋》,詳盡考證見辛德勇《興文署本胡注〈通鑒〉的真相及其他》)。
胡三省的《新注資治通鑒序》寫得比較專業(yè),談到中國的史學(xué)傳統(tǒng),談到他注釋《資治通鑒》的衷曲和個人的遭遇,也有一段談到《資治通鑒》的價值和意義:
世之論者率曰:“經(jīng)以載道,史以記事,史與經(jīng)不可同日語也?!狈虻罒o不在,散于事為之間,因事之得失成敗,可以知道之萬世亡弊,史可少歟!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shù)。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師,創(chuàng)法立制,而不知跡古人之所以得,鑒古人之所以失,則求勝而敗,圖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胡三省是寶祐四年(1256)的進士,與文天祥、謝枋得是同科進士(文天祥是第一名),宋人稱之為同年。胡三省秉承家學(xué),酷愛讀史,入仕之初就已經(jīng)以《資治通鑒》專家知名。1275年,他曾被推薦到同為臺州老鄉(xiāng)的賈似道幕下任職,見其冥頑剛愎,不聽正言,乃棄官歸鄉(xiāng)里。宋亡,不仕于元朝,專心注釋《資治通鑒》,年逾古稀去世。胡三省《資治通鑒》注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家國情懷、卓識洞見,陳垣先生在《通鑒胡注表微》里有精到的分析。上引序文中那段評價的意義是說,無論什么人,不管是君是臣,還是普通百姓(人子),乃至帶兵之將,都應(yīng)該了解歷史,從閱讀《資治通鑒》這部大書中尋找知識和智慧,提升治理國家的能力、克敵制勝的本領(lǐng),以及為人處世的技巧。
至于元初宰相王磐,是金朝的進士,入元累官至翰林學(xué)士,忽必烈時任宰相之職。為人剛正、廉潔,酷愛讀書。他在給興文署(元朝在大都專門建立的刊書機構(gòu))新刊《資治通鑒》所作序文中說:
古今載籍之文,存于世者多矣。茍不知所決擇而欲遍觀之,則窮年不能究其辭,沒世不能通其義,是猶入海算沙,成功何年!善乎孟子之言曰:“堯舜之智而不遍知,急先務(wù)也。”大抵士君子之學(xué),期于適用而已;馳騖乎高遠,陷溺乎異端,放浪于詞華,皆不足謂之學(xué)矣?!兑住吩唬骸熬佣嘧R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薄墩f命》(《偽古文尚書·周官》)曰:“學(xué)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比舸苏呖芍^適用之學(xué)矣。
前修司馬文正公,遍閱歷代舊史,旁采諸家傳記,刪繁去冗,舉要提綱,纂成《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間,賢君、令主、忠臣、義士、志士、仁人,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guī),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jié),叩函發(fā)帙,靡不具焉。其于前言往行,蓋兼畜而不遺矣;其于裁量庶事,蓋擬議而有準矣。士之生也,茍無意于斯世則已;如其抱負器業(yè),未甘空老明時,將以奮發(fā)而有為也,其于是書,可不熟讀而深考之乎!
朝廷憫庠序之荒蕪,嘆人材之衰少,乃于京師創(chuàng)立興文署,署置令、丞并校理四員,咸給祿廩,召集良工,剡刻諸經(jīng)子史版本,頒布天下,以《資治通鑒》為起端之首,可謂知時事之緩急而審適用之先務(wù)者矣。
噫!遐鄉(xiāng)小邑,雖有長材秀民,向慕于學(xué)而無書可讀,憫默以空老者多矣。是書一出,其為天下福澤利益,可勝道哉!昔圯上老人出袖中一書,而留侯為萬乘師;穆伯長以《昌黎文集》鏤板,而天下文風遂變。今是書一布,不及十年,而國家人材之盛可拭目而觀之矣。
王磐的序談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世間的書很多,知識也學(xué)不完,堯、舜這樣聰明的圣人也只學(xué)最切用的知識。對于奮發(fā)有為、志在經(jīng)邦濟世的士子來說,學(xué)習(xí)歷史最切要,要學(xué)習(xí)前人的治理得失,提升自己入仕行政的水平。
第二層意思是說,就歷史書而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最應(yīng)該讀。為什么呢?因為“賢君、令主、忠臣、義士、志士、仁人,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guī),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jié),叩函發(fā)帙,靡不具焉。其于前言往行,蓋兼畜而不遺矣;其于裁量庶事,蓋擬議而有準矣”。這段話相當于是對神宗十二個排比句的概括?!芭d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guī),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jié)”,從治國之道到為官之道,說得更為簡明。接著的那句,“其于前言往行,蓋兼畜而不遺矣;其于裁量庶事,蓋擬議而有準矣”,是說該書對于前人的言行得失,兼收并蓄,記載精詳;對于諸事的裁量處置,能給出可資參考的見解。因此,他感慨說,現(xiàn)在國家建立專門的出版機構(gòu)興文署,擬刊刻各種傳世經(jīng)典,第一部就選《資治通鑒》,真是知道輕重緩急,選得非常好?。骸翱芍^知時事之緩急而審適用之先務(wù)者矣。”
王磐序的第三層意思是勉勵,希望這部《資治通鑒》的問世,能夠在十年之內(nèi)帶來治國理政人才輩出的局面:“今是書一布,不及十年,而國家人材之盛可拭目而觀之矣?!睘槭裁催@么樂觀呢?他舉了兩個例子,當初圯上老人出袖中一書,而張良研讀后就成了劉邦的國師,被封為留侯;北宋穆脩(字伯長)雕版印刷可供士人閱讀的《韓昌黎文集》,助推古文運動,天下文風為之一變。所以王磐說:“噫!遐鄉(xiāng)小邑,雖有長材秀民,向慕于學(xué)而無書可讀,憫默以空老者多矣。是書一出,其為天下福澤利益,可勝道哉!”
從王磐的序言中,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出,這位官至宰輔、享年逾九十的政治人物,是如何重視《資治通鑒》對于官員們提升自己治理能力的意義的。
晚清名臣曾國藩是王磐的知音。咸豐時任浙江巡撫的安慶宿松人羅遵殿(1798—1860),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1860年太平軍進攻杭州,羅氏闔家死難,唯有在外地求學(xué)年僅弱冠的兒子羅少村幸免。靈柩運回宿松(今屬安徽安慶市)隘口老家不久,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都趕到宿松隘口羅家祭奠。羅少村出來迎拜。羅遵殿屬于湘軍之黨,與曾國藩交情甚篤。當遺孤羅少村專門寫信給曾國藩叩問入仕讀書之道時,曾國藩回復(fù)了一封信,說“竊以先哲經(jīng)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文正公《資治通鑒》”。要講前賢往哲談經(jīng)邦治國的書籍,沒有一部能超過《資治通鑒》。曾國藩的這句話說得很滿,盡管他是一個很持重的人。這一定有他的理由。理由是什么呢?“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如因三家分晉而論名分,因曹魏移祚而論風俗,因蜀漢而論正閏,因樊英而論名實,皆能窮物之理,執(zhí)圣之權(quán)。又好敘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脈絡(luò)分明。又好詳名公巨卿所以興家敗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實六經(jīng)以外不刊之典也。”曾氏還叮囑說,足下若能熟讀此書,“將來出而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致失墜”。曾國藩特別重視《通鑒》評論史事能“窮物之理,執(zhí)圣之權(quán)”;敘說軍事得失緣由,脈絡(luò)分明;討論成功人士家族興旺與衰敗之緣故,詳盡細致,發(fā)人深思。所以,他斷言,就經(jīng)世之書而論,首推《資治通鑒》。
曾國藩的這個評價后來也為毛澤東所認可。五十年代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古籍整理的第一部為《資治通鑒》,這是毛澤東欽定的安排,而且是當面給吳晗下的任務(wù):“《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借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xùn)?!蓖砟甑拿珴蓶|說他一生讀《資治通鑒》有十七遍,贊揚《資治通鑒》講戰(zhàn)爭,充滿了辯證法。多次給人推薦說《通鑒》是值得再讀的好書。
我們一起閱讀了宋神宗、胡三省、王磐三位各自為《資治通鑒》寫的《序》,發(fā)現(xiàn)三篇序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認為求索治道,需要讀史。這也正是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的初衷:“專取關(guān)國家興衰,系民生休戚”的歷史事件。
《資治通鑒》記事,涉及周秦漢晉唐及五代共1362年歷史。本書著眼于“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每講之前,略敘一代之興衰與治理之功過,以為通論;于通論之下,則撮取《通鑒》中具體人與事予以討論,俾使前之所論,有所證說。歷史的魅力在于具體的人物和故事,任何治國之道、經(jīng)世之術(shù),都只有落在具體的情景人事當中,才有切近的感覺,才有方法論的意義。
是為序。
張國剛
庚子仲夏廿六日于清華大學(xué)荷清寓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