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圖經(jīng)》
“高麗之先,蓋周武王封箕子胥馀于朝鮮,實(shí)子姓也。”——此余家所藏明姑蘇吳岫(字方山)厘正《高麗圖經(jīng)》之開始語也?!袄逭闭撸凹粝鳌币?。吳岫以鈔書著名。毛氏汲古閣有《定陵注略》及《瀛涯勝覽》,又丁氏八千卷樓有《呂衡州文集》,皆彼之抄本也。但彼所厘正(剪削)之書,世不多見。除此外,未知尚有他種否?
《高麗圖經(jīng)》原著者宋徐兢也。兢字明叔,號自信居士,甌寧人。宋宣和六年,高麗入貢,遣給事中路允迪報(bào)聘,兢以奉議郎為國信使,提轄人船禮物官因撰《高麗圖經(jīng)》四十卷,還朝后詔給札上之?;兆诩螑?,召對便殿,賜同進(jìn)士出身,累官大宗丞,兼掌書學(xué)。其書分二十八門,凡高麗之山川、風(fēng)俗、典章制度,以及接待之儀文,往來之道路,無不詳載;而其自集尤拳拳于所繪之圖,惜因靖康之亂而失傳也。吳岫刪節(jié)本只上中下三卷,惟二十八門全不改變。二十八門之名目如次:(上卷)建國、世次、封境、門觀、宮宇、冠服、人物,(中卷)儀物、仗衛(wèi)、兵器、旗幟、車馬、官府、祠、外教、民庶、婦人、皂隸、雜俗,(下卷)節(jié)仗、受詔、燕禮、館舍、供帳、器皿、舟楫、海道、同文。
余家藏厘正本《高麗圖經(jīng)》,系臥云山房素紙抄本,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收藏有(一)孔繼涵印,(二)葒谷兩印記。卷下三十四葉后有孔葒谷墨筆手跋云:“乙未八月初四日抄完,借周書昌本”,又朱筆過錄何義門跋云:“徐兢(即原著者),吾郡人。此書姚叔祥、胡孝轅曾刻之嘉興。吳岫(即厘正者)非通人,剪削恐未當(dāng)??滴醺介L至,以銀四銖買于金陵承恩寺,歸舟阻風(fēng)燕子磯,閱一過,因識卷末。何焯?!?/p>
何焯,考訂專家也,其稱岫“非通人”,決非過意辱罵。但岫之所以刪節(jié)此書者,亦有理由。請觀其自序,如下:
宋宣和間,徐兢出使高麗。歸錄其所見聞?wù)邽閳D經(jīng)以進(jìn),有圖有書。傳未久,經(jīng)存而圖亡。為卷凡四十,為則凡三百馀,何其侈哉?洋洋乎使人居華夏而知海外風(fēng)景,且得其立國規(guī)模,裨益見聞,資拓經(jīng)略,何其有用乎哉?然中多衍文,似涉冗繁,予不量力,乃剪削,約為上中下三卷,而其則視前去半有零。蓋文有所裁而事不敢逸,敢僭附述者之末耳。有志崧山鴨水者,成有采焉。矜而許其簡逕,亦予望也。
上引之序,值得一閱,因吳岫節(jié)本,世無刊本也。
吳本中所載者,皆趣事也,茲錄二三則以見之,如后:
(一)高麗地封未廣,生齒已眾。四民之業(yè),以儒為貴。其國以不知書為恥。山林多地,鮮平曠,故耕工之農(nóng),不迨工技。州郡土產(chǎn),悉歸公上。商賈不遠(yuǎn)行,惟日中則赴都市,以有易無。然為人寡恩好色,泛愛重財(cái)。男女婚娶,輕合易離,不法典禮。
(二)俗尚潔凈,每笑中國人多垢膩,故晨起必先沐浴后出戶。夏日再浴,多在溪流中。男女無別,委衣冠于岸,而沿流褻露不為怪。
(三)夷政甚仁,好佛戒殺,故非國王相臣不食羊豕,亦不善屠宰。使者至,則前期蓄之。及期,將用縛手足,投烈火中。候其命絕毛落,以水灌之。若復(fù)活,則以杖擊死。然剖腹腸胃盡斷,糞穢流注,雖作羹肉而惡不絕。
余意此書待紙價(jià)大跌后,有重排重印之可能,想閱眾亦必以為然也。
三十二年二月廿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