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編序

中華傳家讀本:經典詩詞解讀 作者:劉明華 著


主編序

國學熱方興未艾,讀經典蔚然成風。在中華文化隨著國力強大而復興的此時,本書即將付梓,欣喜之情,難以言喻。

本書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11年重大項目《中華經典誦讀教育與語文素質、語文教育、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關研究》的結題成果之一。開展這項研究,初衷之一,便是對新學百年以來的國文教材進行梳理,從中了解百余年來,國人從中小學課文中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狀態(tài),并進而推薦相關作品供讀者閱讀。盡管百年間,中國社會經歷了內憂外患,動蕩不安,但從語文教育與國民素質的關系考察,一個基本判斷應無問題:國人的國學修養(yǎng),最直接的來源還是課文。新學以來,語體文與文言文合編是“新學制課程標準”。20世紀以來,普通國民,無論中國的哪個地方,接受國學的主要場所還是學校,主要渠道還是課本。只是后半葉的政治格局的不同,各地學生的接受程度有多寡之別。從調研的結果看,百年的國學傳播呈遞減趨勢,大陸地區(qū)尤其明顯。這也反映了20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的現(xiàn)實命運。從新學以來古典詩詞入選教材的統(tǒng)計數據看,可以清楚地知道這樣一些現(xiàn)象:

一、在20世紀上半葉,國文教材具有多元的現(xiàn)象。從調研結果看,國民政府教育部審定頒布的中小學教材,是全國多數學校選用的主要教材。但各出版社和名家自行編輯出版的教材也頗有市場和影響。20世紀上半葉教材編寫的百花齊放,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學自主招生。既然不是全國統(tǒng)一考試,自然就無必要全國統(tǒng)一語文教材。20世紀下半葉,大陸地區(qū)的教材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課本為主,80年代前,基本是一統(tǒng)天下。改革開放后,大陸地區(qū)允許區(qū)域性教材出版和使用,其背景是高考不再全國統(tǒng)考。允許地方自主考試,地方教材也就隨之而問世??梢?,教材問題,一直是與考試制度密切相關的。多元化的升學制度,決定了多元化課本的產生。

二、從課文入選的古典詩詞數量看,百年間基本呈遞減趨勢,但近年大陸國學持續(xù)升溫。這直接反映為傳統(tǒng)文化再度被民眾、專家和政府重視。古典詩詞在課文中的分量加重,明顯表現(xiàn)出主流價值觀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從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看,意味著全社會對中華文化復興的到來而做準備:全面提升國民素質,建設文化強國。

三、語文課文,是義務教育階段最重要的國學入門的最佳載體。通過對百年語文課本的抽樣調查,可以明確感知,代表著中國文化最優(yōu)秀的文字,多在其中,而這正構成了中國人最基本的文化因子。熟悉這些篇章,不僅僅是閱讀寫作的基礎,還是文化血脈、精神譜系的良性構成,本書的基本思路就此產生。

近年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國人的國學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如何,究竟該如何有效地提升?在信息豐富的今天,一個學生,一個家長,一個成年人,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較合理的國學知識,讀什么書,讀多少書?進而言之,從一個中國人掌握母語的角度考慮,國學知識有無一個最基礎讀物或最低閱讀量?這是一個困惑大眾的話題,也是我近年投入主要時間和精力的一個新的學術領域。清代以來的最普及的詩文讀物,首推《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但從記誦考量,一是篇幅不少,二是詩僅一朝。能否為大眾提供一個相對精粹且系統(tǒng)的讀本,可供記誦,可供鑒賞,可供把玩,甚至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可用以證明自己對母語文史作品的基本了解?我深感這是一項意義重大且頗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

在我看來,一個中國人,除了膚色語言等外在表征,還應該對中華文化最基礎的作品有一定了解和熟悉,由此形成文化基因。這項任務的完成時間應該在義務教育階段。這樣,不管他以后深入某個學科學習或從事某項職業(yè),或者在外國學習和生活,他對中華文化的最優(yōu)秀的部分,都有了相當的基礎,尤其在思維、情感和寫作、表達上,具有一個中國人的氣質。文化基因亦為文化抗體,也可以稱之為精神譜系。本書作為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就是希望發(fā)揮相應的作用。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可望建構國人精神譜系的最值得記誦和精讀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文史作品。其初衷是為中小學生及成年人提供可以背誦的作品。學生或成年讀者,可按興趣選讀和背誦。這些篇章都是中國文史作品中的精品。所謂開卷有益,在這里最能說明問題。

在初中畢業(yè)前完成本書的記誦,一定不成問題。一個有興趣的孩子,在十歲前完成也并不困難。如果你的孩子決定在國外念高中或大學,那么,建議最好在出國前將這些內容熟知,不管孩子以后在國外工作或生活,這些作品,將讓其終生受用。一個成年人,也可時時把玩這些精品,因為這些作品不僅僅是語文的知識,更是文化的瑰寶,值得一生一世學習和親近。

課題收集統(tǒng)計的百年語文教材有400余種,詩文5300余篇。要在五千余篇中選出二百余篇,除了作品在百年間課堂上的影響即各類課本入選率的高低,也有現(xiàn)實的考量。既然有精神譜系建構的愿望,當然要按照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基本要求進行綜合考量,從而確定相關篇目。有意思的是,排位靠前,尤其是前三十(含并列)的篇目,確實是千百年來得到國人認同的好作品。其“好”,就是文字精煉、結構完整、文筆優(yōu)美、思想健康,能夠充分傳達中華文化充滿正能量的價值觀和審美趣味。

在幾百種教材、幾千篇曾經入選的課文中再選出二百余篇詩文,其依據何在,目的何在?這是我在課題研究中時時追問自己,也常常和朋友討論的話題。近年來,在不同場合,我與學界前輩、同仁、社會各界人士、各級學生討論交流:有無必要或可能編著一個可以盡可能適應學生和社會人士的讀本?回饋的信息是令人鼓舞的,大家都在盼望有這樣一個讀物問世。

我深知,這樣一個大家期待的讀本,未必讓大家能歡呼。更深知,這可能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工作。世上好作品千千萬,只讀這一套,這幾本,這幾百篇,就解決文化的問題了,就解決經典閱讀的問題了,就腹有詩書了,就有文化了嗎?答案顯然不易統(tǒng)一。但可以肯定地講,這套書中的詩文的選擇標準,是目前我所讀過看過的國學讀物中,最有學理依據的一種。入選的作品,固然有編者的審美選擇和價值判斷,但與他書不同的是,這套書所選用的古典詩文嚴格限定在百年間的中小學語文課本范圍之內。我個人認為很好的作品,在我主編的其他書中也入選過,但如果在百年間的語文教材中從未入選,在這套書中就不能入選。我堅持一個原則,作為一個重要研究項目的成果,個人喜好一定只能限定在研究的范圍內,此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簡單地講,這套書所反映的,是百余年間中國人在語文課文中見過的作品,反映的是百年來國人通過課堂接受國學教育的軌跡,最后呈現(xiàn)的是百年中小學語文教材入選的經典篇章。

此讀本或許還有文化交流的作用。我認為,既然這是現(xiàn)代中國人接觸最多的中華文化的經典詩文,那么,讓學習漢語的外國朋友也通過這樣的書來了解中國人的文化和性格,豈不是更直觀和形象,更容易深入中國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他們與中國人的溝通交流,也應該更容易一些。這個想法,在課題開題報告會上一講出,即得到答辯專家和中華書局領導的激賞。

本書的結構,經課題研究人員和中華書局編輯部反復研究討論,確定為目前的呈現(xiàn)樣式。排序按抽樣統(tǒng)計的數據,篇前有“推薦理由”,說明百年語文教材的入選位次以及簡短的入選理由——編者對作品特色的總結。“文化解讀”意在從不同角度增進讀者對作品的理解。

各種課文的選擇,在一百年間,確實是體現(xiàn)了見仁見智。在五千余篇課文中,僅被某一教材選入1次的文章就占了大半(近3000篇),入選2次的有近900篇,入選3次的500余篇。當然,這一類具有“獨特性”的課本,往往是早期的真正的“國文(古詩文)”教材,而非語體教科書,其選編標準更是嚴守古文法之類,有的教材專以桐城古文為其入選標準,極具個性,但事實就是一次而終。這類個性化的選本加大了課題數據統(tǒng)計的基數。不過,這種金字塔式的分布,確實展示了百年來語文課文的選向。簡單分析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勢:

前10位(含并列),18篇。(入選66—32次)

第11至20位(含并列),26篇。(入選31—22次)

第21至30位(含并列),159篇。(入選21—12次)

入選11次40篇,10次33篇后,此后并列的大幅度增長:

入選9次,64篇

入選8次,71篇

入選7次,86篇

入選6次,122篇

入選5次,179篇

入選4次,280篇

入選3次,520篇

入選2次,894篇

入選1次,2965篇

入選12次以上的課文,已超過200篇。

入選9次以上的課文,已超過300篇。

入選8次以上的課文,已超過400篇。

入選7次以上的課文,已超過500篇。

簡單分析可知,在抽樣研究的課文中,入選7次以上的課文,是總量的9%。算到5次以上,占總量的15%。而排在后四位的入選課文,占總量的85%。一次性入選的,更是占到54%。

鑒于此,在“推薦理由”的排序表述中,本書采用了一個先明晰后模糊的變通方法,故特別加以說明。

入選頻次前十位的,明白告知此篇的位次。此后只標明前某某位。入選最多的作品,如《木蘭詩》(《木蘭辭》),歸入一類統(tǒng)計接近70次,在四百種教材中,位列第1。第2位為《登泰山記》,入選49次,是散文第1?!兜翘┥接洝吩?0世紀的課文中入選散文第1,顯然反映了清代桐城派古文在后世的文學教育和文章作法上的巨大影響力。這也十分明確地反映出文學思潮和審美風尚的時代性。好作品必定得到了共識,大量作品多為并列。入選并列為11次的,也有40篇。如按這樣的排序,則入選一次的這近3000篇,都會是并列48位。這顯然不妥。因而,前30位(含并列)之后,排名做調整,即并列11次和10次者,其排名均為前40,并列9次者均為前50,并列8次者為前60,7次者為前70,6次者為前80,5次者為前90,并列4次及以后,一律為前100。排名僅是一個參考,提示該作品在百年間的關注度和傳播度。

關于定篇,還有一點需要說明。

本書采取的是單純的詩文入選教材統(tǒng)計,如果考慮到有些課文與經典詩文的相關性,類同期刊論文評價的影響因素,排名則會有一些變化。具體地講,有些文史名篇,在低年級的教材中,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展示的。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在低年級教材中會是“澠池會”或“負荊請罪”的故事,而不是原文。假定一個故事算半篇文章,加權50%,就會有新的排序位次。再如《三國演義》之“赤壁大戰(zhàn)”及諸葛亮、岳飛、王冕等重要人物,也有講故事的課文。一部名著,也會有多篇選文進入課文,合在一起按總量計算,則會有《詩經》《論語》《孟子》等排名的變化。有心的讀者,可以留意課題后續(xù)的研究成果的發(fā)布。本課題只介紹詩文篇目的數據。

另外,這是百年教材統(tǒng)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是新中國學生使用的主要教材。有意思的是,盡管現(xiàn)代中國百年間風云變幻,天翻地覆,但不同時期的人們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可以達成共識的。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木蘭詩》。無論是民國還是新中國的教材里,這篇作品都是名列第1位。在大陸任何時期,即使是20世紀50年代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低潮期,這首詩都是語文課文的保留篇目,這也說明該作品在中華文化中的巨大影響力。經典,就是這樣通過課文深入影響國人的文化素養(yǎng)的。

課文的選擇,永遠也不可能世世代代一成不變。變的是時代風尚和審美意趣,不變的是文化的本質,是經典的價值。本書篇幅有限,讀者時間精力有限,只能在今天的審美標準及價值觀衡量下再作選擇。

本課題組主持人劉明華,擔任本書主編,負責課題前期調研,在統(tǒng)計的基礎上,確定本書架構和篇目,修改審定全書。課題組主研楊理論、趙天一、王飛、占如默,分工擔任初稿注釋點評工作。中華書局顧青先生在項目開題報告時即表示極大興趣,全力支持納入中華書局出版;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祝安順先生、梁皓女士及編輯部諸先生,四年來一直關注,反復斟酌最終方案,本書形成亦全賴其力。

研究生劉敏銳、唐瑞、孫麗娟、侯光耀、彭琳等參與資料收集、整理、注音等工作。重慶圖書館任競、袁佳紅、張丁同志為民國教材查閱提供了諸多方便,凡此種種,怎一個謝字了得。

傅璇琮先生是重慶國學院名譽院長,三年來先生對國學院工作操勞甚多,除指導日常工作,還一直關注此書的研究過程。成書之時,先生因摔傷臥病在床,卻一如既往關心我們的工作,付梓之前,欣然作序,鼓勵有加。感激之情,難以表達。繼續(xù)做好國學的教育和推廣工作,先生的榜樣就是力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