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建安文學(xué)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曹操
1 杰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官至漢丞相,封魏王。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的出身撲朔迷離,陳壽《三國志》稱其是漢相國曹參之后。其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這本是一段極為清晰的敘述,然陳壽卻緊接著寫了一句“莫能審其本末”的話,遂起后人疑竇。南朝宋人裴松之注《三國志》時,間接引用了三國吳人所著《曹瞞傳》,稱曹嵩本姓夏侯。2013年11月,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學(xué)和人類學(xué)聯(lián)合課題組宣布,已經(jīng)完全確定了曹操家族的DNA,認定曹操并非《三國志》中記載的漢初丞相曹參之后,也排除了從夏侯氏抱養(yǎng)的民間傳說。這一從1000余份后人血液樣本及曹鼎墓中兩顆牙齒研究推理出來的結(jié)果表明,曹操其實是他的叔祖父——河間相曹鼎的后裔。也就是說,曹操的父親來自家族內(nèi)部過繼。此論一出,輿論嘩然。因此,曹操的出身問題,恐怕還需后代學(xué)者不懈努力去探討。
曹操小時候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好讀書,20歲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從此踏上仕途,先后擔(dān)任過頓丘令、議郎等職位。中平元年(184),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與皇甫嵩等人一起進攻潁川的黃巾軍,因功封濟南相。中平五年(188),漢靈帝組建西園新軍,曹操被任命為典軍校尉。中平六年(189),董卓在洛陽倒行逆施,激起民憤,曹操遂隱姓埋名逃出京師洛陽,到陳留散家財組織義軍討伐董卓,后被關(guān)東聯(lián)軍首領(lǐng)袁紹任命為代理奮武將軍。初平三年(192),曹操領(lǐng)兗州牧,用武力鎮(zhèn)壓了青州的黃巾軍,獲降卒30余萬,擇其精銳改建為青州軍,并以兗州為根據(jù),開始奪取中原。建安元年(196),曹操將漢獻帝迎至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南征北討,先后消滅了張繡、袁術(shù)、袁紹、劉表等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兵敗赤壁,是其軍事生涯中一次重大的挫折。但曹操并不氣餒,不斷銳意進取。建安十六年(211),曹操率軍破馬超、韓遂,平定涼州;建安十八年(213),在濡須口(今安徽省巢縣東南)挫敗孫權(quán)。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于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獻帝還準許其“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215~219),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先勝后敗,遂放棄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曹操聯(lián)合孫權(quán)發(fā)動了對劉備的襄樊戰(zhàn)役,擒殺關(guān)羽,劉備大敗而還。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于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曹操死后,遵照其遺囑,被安葬在鄴城西郊的高陵。隨著時間的流逝,曹操墓究竟在何處就成為一個謎。至少在宋代,在民間傳說和文學(xué)作品中已有七十二疑冢的說法。范成大還專門寫了一首《七十二?!返脑?,“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fù)如公負此心。聞?wù)f群胡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元明清三代不少學(xué)者都致力于此,試圖弄清楚“七十二?!敝冢娬f紛紜,莫衷一是。他們的探討,使曹操墓蒙上了新的面紗。近年來河南安陽市安豐鄉(xiāng)西高穴村曹操墓爭議頗大,討論激烈,難辨真假。曹操墓到底在何處?恐怕是一個歷史難解之謎。
曹操的妻子(皇后、夫人、昭儀、姬等)可考的有16人,她們?yōu)椴懿偕?5個兒子和7個女兒。兒子中較有名的是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陳思王曹植、鄧哀王曹沖;女兒中尊貴的是曹憲(漢獻帝貴人)、曹節(jié)(漢獻帝皇后)、曹華(漢獻帝貴人)。
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度關(guān)山》和《對酒》兩首詩中勾勒了一個理想的國度:太平時吏不呼門,咸禮讓民無所爭訟,經(jīng)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倉谷滿盈,百姓富庶。為了建立起這樣的國家,曹操以軍謀政,建立起軍政制,加強中央集權(quán),有利于其政治霸業(yè)的實現(xiàn);實施以禮教民,推行嚴刑峻法,嚴明法度;完善屯田制度,抑制土地兼并,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確保戰(zhàn)爭給養(yǎng)供應(yīng);唯才是舉,選賢授能,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提倡儉樸,反對奢侈浪費。這些政治措施的實行,有力地推動了曹魏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使曹操在漢末群雄中迅速崛起,并建立霸業(yè)。
曹操也是東漢末期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參加過50多場戰(zhàn)役,時人有“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shè)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王沈《魏書》)的高度評價。其軍事理論著作有《魏武帝太公陰謀解》、《魏武帝司馬法注》、《魏武帝兵書接要》、《魏武帝兵法》、《魏武帝兵書》、《曹公新書》、《魏武帝孫子略解》、《魏武王凌集解孫子兵法》和《魏武帝續(xù)孫子兵法》九種,具有很高的軍事理論素養(yǎng)。在作戰(zhàn)中,曹操能夠根據(jù)將領(lǐng)特點,用其所長,治軍嚴整,法令嚴明,“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shè)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余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jié)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故能取得一次次軍事戰(zhàn)爭的勝利。
2 氣韻沉雄的幽燕老將
曹操詩今存二十余首,全部是樂府詩。數(shù)量雖不多,卻多名篇佳作。作為一名政治家兼詩人,曹操的詩歌獨具特色,宋人敖陶孫評其詩云“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臞翁詩評》)。氣韻沉雄則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這位幽燕老將的詩歌特點。
曹操一生戎馬倥傯,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是在軍旅生涯中度過的?!拔奈洳⑹娙嗄?,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jīng)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王沈《魏書》)在緊張的軍旅生活之暇,他將自己的所見所感賦成詩篇,遂成杰作。
初平元年(190)二月,董卓遷都長安,時為典軍校尉的曹操滿含悲憤地寫下了《薤露行》:
惟漢二十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zhí)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yè),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漢代自高祖劉邦建國到靈帝劉弘,恰為二十二世。統(tǒng)觀漢代,先是外戚擅權(quán),后是宦官專政,詩人以“所任誠不良”概括了如此復(fù)雜多變的漢代政治,同時又暗指新貴何進。何進是屠戶之子,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只因同父異母的妹妹被漢靈帝立為皇后而官拜侍中,封慎侯。中平六年(189),漢靈帝駕崩,其母何太后臨朝稱制,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大將軍何進掌握西園新軍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何進本沒有什么謀略,卻要像獼猴洗澡后戴人帽、穿人衣一樣成就一番大事業(yè)。他聽信袁紹之言,引董卓進京謀誅宦官。何太后本受宦官之恩貴為皇后,故反對何進之謀。何進在猶豫不決之際為宦官所殺,董卓趁機入京把持朝政。初平元年(190),董卓殺死少帝劉辯和何太后,焚燒洛陽,漢朝四百年的帝業(yè)由此傾覆,帝王的宗廟也在烈火中焚毀。獻帝被迫西遷長安,長途跋涉,被裹脅一同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一片凄慘景象。望著洛陽城內(nèi)的慘狀,詩人就像當(dāng)年微子面對著殷墟一樣悲傷不已。這首詩以簡練的筆墨為我們描述了自中平六年(189)至初平元年(190)東漢的朝政大事及重大變故,語言樸素率真,情感深厚真摯,情調(diào)跌宕悲愴,誠如陳祚明所評“本無泛語,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涼,獨臻超越”(《采菽堂古詩選》)。
初平元年(190),袁術(shù)、韓馥、孔伷等東方各路軍閥同時起兵,推袁紹為盟主,西討董卓。時為代理奮武將軍的曹操,有感于討袁義軍的行徑,奮筆疾書,寫成《蒿里行》:
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dāng)嗳四c。
董卓逼宮殺帝,荒淫無恥,禍國殃民,倒行逆施,激起眾人不滿。各地勢力推袁紹為盟主,共同討伐董卓。然而這支聯(lián)軍中的眾將各懷私心,都想借機擴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齊心合力,一致對付董卓。當(dāng)董卓領(lǐng)兵留守洛陽以拒關(guān)東之師時,各路人馬都逡巡不前,唯恐損失了自己的軍事力量。當(dāng)時無人敢于率先與董卓交鋒,曹操對聯(lián)軍的駐兵不動十分不滿,于是獨自引領(lǐng)三千人馬在滎陽迎戰(zhàn)了董卓部將徐榮,雖然戰(zhàn)事失利,但體現(xiàn)了曹操的膽識與在這歷史動蕩中的正義立場。不久,討伐董卓的聯(lián)軍由于各自的爭勢奪利,四分五裂,互相殘殺起來,其中主要有袁紹、韓馥、公孫瓚等部,從此開始了漢末的軍閥混戰(zhàn)。此詩的前十句就為我們勾勒出了這樣的歷史畫卷。自“鎧甲生蟣虱”以下,詩人將筆墨從記錄軍閥紛爭的事實轉(zhuǎn)向描寫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災(zāi)難。連年的征戰(zhàn),使將士長期不得解甲,身上長滿了蟣子、虱子,而無辜的百姓卻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滿山遍野堆滿了白骨,千里之地寂無人煙,連雞鳴之聲也聽不到了,一片滿目瘡痍、荒涼凄慘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詩篇在揭露軍閥禍國殃民的同時,表現(xiàn)出詩人對人民的無限同情和對國事的關(guān)注和擔(dān)憂,這就令詩意超越了一般的記事,而反映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這首詩用白描的手法、明快有力的語言、沉郁悲愴的感情,真實地描繪出群雄討袁的實況,以及兵連禍結(jié)、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漢末社會現(xiàn)實。鐘嶸曾云:“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保ā对娖贰罚╆愳衩饕嘣疲骸懊系滤鶄髦T篇,雖并屬擬古,然皆以寫己懷來,始而憂貧,繼而憫亂,慨地勢之須擇,思解脫而未能,亹亹之詞,數(shù)者而已?!保ā恫奢奶霉旁娺x》)鐘、陳之評,道出了本詩所表達情感的實質(zhì)。《蒿里行》與《薤露行》被明人鐘惺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古詩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