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信子這花名起得文藝。
晚春或是初夏的傍晚,
你身著一襲雪紡白裙,于微涼中,等風(fēng)來。
我們聽到那些花開的聲音了,
仿佛帶著輕柔的微裂聲,
越開越欣喜、越蓬勃。
小花瓣兒、
紅指甲、
夏日的涼席、
天真的娃……
那是永不能復(fù)制的童年了。
卑微,是相對而言的。
沒有相對,又何必自棄?
你若選擇抗?fàn)?,宿命能拿你怎樣?/p>
若是選擇放棄,天生麗質(zhì)也救不了你。
做人就要像狗尾巴草一樣,在自己的天空下,
活出精彩,活出韌性,活出自由,
那樣苦澀中也能醞釀出生命的尊嚴(yán)和力量。
凌霄花是美麗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它點亮素淡景致,制造樹影蔭庇眾人,
實在跟虛榮、攀附和不可一世相去甚遠(yuǎn),
從它身上,
我只看到生命的熱烈和綻放。
江南古鎮(zhèn)的初夏,
若是有了凌霄花的點綴,
便是從真正意義上完善了江南景致中的女性氣質(zhì)。
好女人是梅花,
而且應(yīng)該是經(jīng)霜傲雪的梅花。
與梅相比,百花皆俗。
梅的美,不僅在于疏影清淺的視覺之美;
梅的美,在于對它深入骨髓的解讀中,
所感受到的氣質(zhì)、修為和自我價值中的絕倫精彩。
無論如何,在我心目中,
木槿一直是樸素而美好、安靜而坦然的,
它亭亭玉立于枝頭,
每一朵花都是獨立的個體,
獨自來,獨自去,不成簇,也不成團。
在那個沒有護(hù)發(fā)素的年代,
聰明的女子照樣有護(hù)發(fā)奇方:
她們將木槿葉子洗干凈后加鹽搓出汁液,
再沖開水,冷卻后濾掉葉子,
剩下的木槿葉湯汁黏黏稠稠的,裝到瓶子里去,
這就是最原始、最天然的護(hù)發(fā)素了。
我家的鐵皮石斛開花了。
雖非來自深山奇巖、承天地靈氣與日月精華,
比不上野生鐵皮石斛來得珍稀,
但是,這陪伴了我的五百多個日子,
化為杯中一抹清香,
個中滋味,豈不是更為悠長?
河邊的楊柳樹將我驚艷到了。
我從未仔細(xì)觀察過初春的楊柳,
竟不知它們有這般動人的光芒!
你見過成片黃透了的銀杏林嗎?
不如在一個天清氣朗的秋日,
造訪一片黃透的銀杏林,
會明白什么叫大自然的臻美化境。
我常想,等老了,
要不要在院子里也種上幾株繁茂的老月季?
月季花開,
有玫瑰之形色,而無玫瑰之張揚,
是符合我這心融自然的愿望的。
在我的心目中,
童年初夏的代名詞就是梔子花呀!
這就是我愛的紫薇,
活在當(dāng)下,不懼將來,
能有多燦爛便開得多燦爛,
美了世間,
也無愧于自己。
奇怪的花兒!
你說,
那是一朵花,還是一簇花呢?
既像銀耳、又像縐紗般細(xì)碎的花瓣團簇在一起,
乍看起來讓人眼花繚亂。
序
讓一個流連壺里乾坤的人給《茉莉花事》作序,只有古靈精怪的云端才想得到。
我們曾一起共事,現(xiàn)在我是標(biāo)準(zhǔn)的“秦粉”。娛樂至上的年代,在色彩斑斕的朋友圈,被動習(xí)慣了各種唬人的標(biāo)題,讀到安靜的文字挺難得。
煤餅?zāi)W?,洗菜橋,路燈下的雨絲……最普通不過的題目,是云端在這部散文集里和我們分享的小食,花草,旅行,街坊故事,自己的心思。閱讀云端的文字,讀者的身份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成了作者的同桌,當(dāng)了游伴,做了老鄉(xiāng),同時也是在街上擦身而過的路人,一邊在書中瀏覽,一邊點頭、微笑。
常常,我們流連金碧輝煌的都市街巷,或者跋山涉水去尋找風(fēng)景,感嘆漚珠槿艷,贊美鬼斧神工,謙卑地用遠(yuǎn)方來對比眼前,卻不曾注意到自己周圍這些散落在日常里的瑣碎小事,才是生活原本最理想的景色。
讀書也一樣,太多書帶著期待或者目的去讀,被盛名震著,不能落空,被求知欲帶著,想學(xué)以致用。彷佛奔向滿漢全席,或者某個榜單上的打卡店,一刻不得遲誤,沒等落座下筷,胃口已經(jīng)被吊在半空的攝影頭上,隨五彩繽紛的燈光搖曳。這樣的光景少一點定力,實難消化。也不知最終吃的是菜單,還是食材,還是廚師的手藝?或者是那些妖而艷的擺盤。倘若進(jìn)了食堂,更是無暇顧及其中滋味,須得囫圇吞棗才來得及交差,說起來只有一種味道:苦和悶。
云端的文字給了一只叫小白的土狗,給了灶司爺,給了泡桐的聲音。關(guān)于美食,每一篇都是熟悉的家常菜,地道的浙南味道,豐儉自在,咸淡自香。不需著急,也不必一本正經(jīng)地拿著書簽從頭閱,隨時隨地,翻到哪里看哪里。流水時間里的小題大作,潺潺流淌的是不約而至的相識,不能辜負(fù)的鄉(xiāng)味。
于是,
在四季穿越,花云際會;
在從前往后,和光同塵;
在云端,和你。
……
云端喊我寫序的那天,恰逢北方過來的風(fēng)把冬天帶到杭州。今年溫暖的天氣給江南落了個長秋,這點久違的冷讓歲末的感覺更加真實。說起來,一個完整的冬天總是由懶覺、火鍋和一本書組成,還有一份對新年的期待,以及這個季節(jié)最美的祝福。
張建平
2019年12月8日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