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章: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圣人
一、導言
老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老子及《道德經(jīng)》以其杰出的辯證法思想、人生哲理及治國哲理影響了中國幾千年。
老子有三大貢獻:
第一,卓越的“道法自然”世界觀
老子是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天下萬事萬物都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就是“道”,這是對中國哲學的巨大貢獻。
第二,杰出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是哲學家,在其《道德經(jīng)》中有非常杰出的辯證哲理。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反者,道之用”,“無為而無不為”等充滿了矛盾法則的哲理,是老子的又一偉大貢獻。
第三,道家學派的開山鼻祖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鼻祖,道家思想淵源于老子,如自然無為、致虛守靜、清靜虛無等主要思想,均傳承于老子,這是老子對中國文化的重要貢獻。難怪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jīng)》書,不知中國文化?!毕旅婢妥屛覀円黄饋矸窒磉@位圣人的智慧吧!
圖1 老子騎牛圖
二、老子思想的哲理大智慧
1.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學的最高境界,“道”代表規(guī)律,“自然”即天然,“道法自然”,即天下萬事萬物所遵循的規(guī)律是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就是說:“順其自然者成,逆其自然者敗?!?/p>
原文出自《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圖2 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指為人處事、治國治世都應遵行自然之道,也即凡事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這個自然規(guī)律指的就是客觀規(guī)律。正如老子所解釋的:“是以圣人,欲不欲,??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也?!保ā兜赖陆?jīng)·六十四章》,下引該書只引章次)就是告誡人們要尊重自然,依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按照自然規(guī)律治國治世,萬不可無事生非,人能如此,則無敗事。
所以老子的“無為”,絕非無所作為,而是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梢娎献拥淖匀?,并不是指自然界實物,而是指一種規(guī)律,一種天然而成的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就是:
人→地→天→道(天然,自然而然)
2.無為而無不為
這是老子哲學的又一高境界。它出自《道德經(jīng)》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要“無為而治”。無為是不能妄為,正如老子所說:“圣人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保恼拢┛梢姛o為其實就是弗敢、弗為,就是說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為,只有這樣的無為才能有為,也才能無所不為。
無為的最終目的是無為而治,最終是有為。這是無為和無不為辯證統(tǒng)一的結果。
老子的無為,其實也是無欲無為,就是指無妄欲才能無妄為,無妄為才能有為,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所以遵循萬物的規(guī)律,道法自然,才不會妄為,才能達到無為而治。
也就是說無為是自然無為,所以老子無欲無為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
所以,老子的無為是指不能違背客觀規(guī)律,而非無所作為。
3.上善若水
第一,水德是大善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老子是水龍,崇尚水德。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八章)
老子認為這是水德,水的高尚品質就是默默地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斗。水是天下第一大善。
老子水德的主題是造福萬物而與世無爭,這是天下第一大善,第一美德。足見老子最崇敬的品德是善良。
第二,水德剛堅
老子既高度強調水的柔弱,又高度重視水的剛堅。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p>
水性柔弱卻也堅強,滴水穿石,即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剛。于治國而言,別看一個國家小弱,必要時也可以最堅強。從來就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說法,就可見水的能耐是無窮盡的。
第三,水德寬廣
《易經(jīng)》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p>
老子的水德強調要“心善淵”,指心要像水那樣深沉能容納,要能海納百川,要像長江大海一樣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
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六十六章)
就是說,人心要能虛懷若谷,要能博大寬廣。
老子說:“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睆娬{水德還要尚容忍,忍字心上一把刀,在處“眾人之所惡”的情況下,還要謙下,真正是“天下莫柔弱于水”,但只要有博大的水德,最終必能“柔之勝剛”,必能“弱之勝”。
上述可見,善、柔、謙是老子水德的三大核心。
4.出世在野
“老子出世”,不是指老子出生,而是言老子離官歸隱,原因在于周室內亂。“老子出世”在后世主要指舍棄凡塵、歸隱山野的志向。
圖3 上善若水
老子騎青牛出了函谷關,周游天下,沉浸于天地自然之中。老子本是周室守藏史,他選擇出世,周室的血腥僅是導火索而已。老子推崇無為,所以他的出世是他無欲無為思想升華的結果,無欲無為是老子思想的“涅槃”境界,出世在野是這一境界的必然結果。
三、老子的辯證哲理
I.矛盾轉化哲理
老子最杰出的辯證哲理就是強調事物的轉化,認為天下萬事萬物都是矛盾統(tǒng)一體,正如“萬物負陰而抱陽”,萬事萬物都存在著互相依存的兩方面,比如有無、剛柔、禍福??都是相輔相成的,都是互相轉化著的,變化著的、而非固定不變的。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動”,即蘊含了天下事物都會向它的反面轉化的道理,正如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樣,說明萬事萬物“物極必反”的道理。
2.貴柔哲理
“柔弱勝剛強”是老子最偉大的哲理,“弱者,道之用”,天下一切柔弱的事物,都會發(fā)展壯大,最后都能戰(zhàn)勝它的強大對手。
在發(fā)展壯大之前老子又提出:“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三十六章)這是后發(fā)制人的哲理。老子貴柔的最高境界是以柔克剛,最終是“柔弱勝剛強”。
3.不爭哲理
爭與不爭是老子著名的辯證哲理?!笆ト酥?,為而不爭?!保ò耸徽拢胺蛭ú粻帲侍煜履芘c之爭?!保ǘ拢├献硬粻幷芾?,并非真不爭,而是老子的權宜之計,爭與不爭是老子“柔弱勝剛強”的體現(xiàn)。
老子貴陰柔,所以主張后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不爭是為了更好地爭,貌似消極,其實是最大的積極,是后發(fā)制人的權宜。
老子爭與不爭哲理與無為而無不為是一樣的,其實質都是體現(xiàn)老子事物之間相輔相成的辯證哲理,如剛與柔、強與弱。
四、老子治國哲理
第一,無為而治是老子治國哲理的核心
無為,指不妄為,并非無作為,無為而治的目的是達到天下大治。無為的哲學深意是自然無為,就是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常言道,天有天的規(guī)律,地有地的規(guī)律,人有人的規(guī)律。
圖4 柔弱勝剛強
道法自然是無為而治的前提。
順應自然規(guī)律,就是要求得天時、地利、人和,否則就會天下不寧。
無為,就是要與民休息,少擾民。老子著名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比喻治國也猶烹魚一樣,要少翻動,少攪拌。老子這句名言曾被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引用,從而使老子及《道德經(jīng)》在美國引起轟動。
無為而治,是老子治國的最高境界,老子無為而治的原話是:無為而無不為,這是“道法自然”的治國大智慧。治國者如能不妄為,少干擾,遵循規(guī)律治理,國家就能平安有治。
第二,以民為本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根基
圖5 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認為無為而治的深意是以民為本: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ㄎ迨哒拢?/p>
就是說,要做到無為而治,必須以民為本。人民是治國的根本。
第三,以正治國是老子治國的要訣
老子“無為而治”的前提是以正治國。
要行為正,走正道才能真正做到無為而治: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保ㄎ迨哒拢?/p>
只有走得正,才能無事,才能無為,所以,以正治國,是老子無為而治的主要前提。
總括之,道法自然、以民為本、以正治國是老子無為而治的三大法寶。
五、老子的人生哲理
1.知足哲理
《道德經(jīng)》四十四章說:“知足不辱。”
老子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知足還不僅僅是為了得其樂,知足的更高境界是要有憂患意識,是避免災禍。老子還說:“知足則富。”(三十三章)
人內心的欲望好比蛇吞象,所以不知足的根源在于欲望,在于妄念。
故老子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四十六章)
沒有了禍害,沒有了過錯,人自然就會快樂,這就是后人感悟到的知足常樂。
2.知止哲理
《道德經(jīng)》四十四章說:“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保ㄋ氖恼拢?/p>
知止于外,而不貪得無厭,就不會有憂患。
可見,知止是一種大智慧,即大智知止,怎樣止?適可而止。
何謂知止?從哲學的境界看即該行則行,該止則止,適可而止。也就是指凡事要把握好事物的本末,分清輕重緩急,把握度。從社會道德的層次看,怎樣知止?知止,是止于仁義忠孝四個字。這就是說,知止不僅是哲學的“度”,更是一種德行,一種修養(yǎng)。
3.少私寡欲
出自《道德經(jīng)》十九章:“少私寡欲?!?/p>
少一份私心,才能少一分貪欲。這是老子的人生哲理。“少私寡欲”也即清靜無欲,其實就是要人們尊重人的素樸本性,淡化一點金錢名利,內心世界多一些淡泊和寧靜。
怎樣才能達到“少私寡欲”?其前提是“見素抱樸”,就是要像沒有加工過的樹木的本來面目一樣純潔、質樸。
六、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開山鼻祖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道家思想和老子思想一脈相承。
1.自然無為
“自然無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十分崇尚老子的“道法自然”,特別遵循天地自然,尤其崇尚融入天地自然修身養(yǎng)性,以清靜無為、修養(yǎng)心身而自然成仙。所以道家都主張與世無爭,回歸山野寺廟修身養(yǎng)性。
“自然無為”的最高境界是無欲無為,不是刻意的“為”,而是遵循自然的“為”。
所以,“自然無為”的核心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天道自然無為思想,老莊共開創(chuàng)了為道家無為思想的先河。
2.貴柔崇善
“貴柔”原出《道德經(jīng)》四十章“弱者道之用”,就是貴柔處弱,但老子柔弱的最高境界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四十三章)
老子推崇柔弱處世,給道家很大影響,因為老子認為天下萬事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此時的至柔,就會是彼時的至剛,所以老子有“柔弱勝剛強”的名言。
“貴柔”,就是要像水一樣柔,像水一樣善,正是老子所說,上善若水。
人要像水一樣表面柔弱,實際最剛強,它或如涓涓細流滋潤大地生萬物,或如汪洋海納百川,所以道家推崇老子的柔,老子的善就是要像水、像土地一樣博大寬容,厚德載物。
所以這樣的柔,絕不是懦弱,而是中國人特有的陰柔。
3.致虛守靜
這是老子修心的功法,致虛方能守靜。怎樣才能達到致虛?那就必須達到無欲。無欲的前提是少私,所以老子說“少私寡欲”,少私才能去貪,少貪才能寡欲。老子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十二章)
人要少一些誘惑,才能做到恬淡虛無。只有清心寡欲才能恬淡,才能虛無,也才能守靜。
(1)“復歸于嬰兒”
這是老子攝生的高境界,老子二十八章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p>
嬰兒,象征純天然。正如老子所說: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十章)
“復歸于嬰兒”,就是指老子希望返樸歸真,回歸到嬰兒般的純真境界,持這種狀態(tài)的人將處于無惡念、無貪妄、無妄欲的真樸狀態(tài),這也就是老子的“見素抱樸”的概念。
(2)“見素抱樸”
抱樸,出自老子十九章:“見素抱樸?!?/p>
就是去除外在的修飾,回歸原來的真樸,亦即后來之“返樸歸真”。這是道家對老子從原樸回歸“嬰兒”真樸的體現(xiàn)。
返樸歸真這一思想深刻地反映在道家的修煉之中,主張去除世俗的修飾,還其原始的淳樸,也就是還原求真之意,達到一種超凡入圣的自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