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孔子與老莊
斯文的優(yōu)勝
目前,全國處在一個對傳統(tǒng)文化很熱烈的學習、討論、闡釋、弘揚的氣氛當中。但是,傳統(tǒng)文化包含的內容非常廣,不太容易把它簡單地概括出來。文化既是經(jīng)驗的積累和總結,又是人類對生活的感觸、理想。我今天是想從一個角度,用最普通的、最簡單的話來概括一下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對于“斯文”的理想,就這個問題和大家做一個討論、交流。
首先,我要說孔子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中國現(xiàn)在喜歡說的話就是“夢”,是我們的“夢”??鬃忧∏∈沁@樣一個理想主義者??鬃釉?jīng)說顏回:“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顏回這個人的特點就是謙虛,總是聽別人講,但他從來不講、不顯示。這是孔子對顏回的評論,也是孔子的“夫子自道”。按照尼采的說法更有意思,他說,“理想主義者是不可救藥的”。他永遠要追尋自己的理想,這“不可救藥”的意思就是你沒法把他拉回來,用西方的習慣說法就是“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即使受到極大的挫折,他也還是樂觀。這理想主義者是不可救藥的,不能夠中斷自己的理想,“如果他被扔出了天堂”,到了地獄,他還在想“如何把地獄變得理想”。
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離不開孔子,離不開儒學,離不開與儒學共生、互爭、互補的先秦諸子百家以及數(shù)千年來沒有停止過的對儒學的解讀和論爭。那么,孔子對自己的使命是怎么看的呢?他對儒學中的一些見解又怎么看?
孔子的年代,中央政權式微,喪失了控制、治理的能力,各諸侯國坐大,縱橫捭闔、計謀策略、陰陽虛實、會盟火并、血腥爭斗,令人眼花繚亂。各諸侯國的權力系統(tǒng)、“思想戰(zhàn)線”(說句玩笑話,那時候沒“思想戰(zhàn)線”這個詞,這是咱們的詞)圍繞著爭權奪利打轉,失范狀態(tài)造成了民不聊生的痛苦,也造成了群雄并起、百家爭鳴的局面,造成了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競相爭奇,碰撞出的火花無比燦爛。所以,這事很難說。過去有句話叫“國家不幸詩家幸”,有時候,國家不幸學家幸!比如趁亂,什么高明的、不高明的,真的、假的各種見解都發(fā)揮出來,還有亂世英雄走四方。所以,也有時候是在國家控制不住混亂的情況下,思想領域有很大的發(fā)展??鬃由钤谶@樣一個爭斗的時期,但他宣揚的不是爭斗。他不是宣揚自己的主張最強大,能夠東方不敗,能夠亞洲不敗(當時當然還沒有東方、亞洲的概念,當時說的“天下不敗”,“天下”指的就是“以中國為中心”這個意思)。他宣揚的不是力量,不是必勝,宣揚的是什么呢?他宣揚的是士人的主張,是一個君子的主張,甚至是一個“復古”的主張。按當時的狀況,孔子的這一套并不是吃得開的,吃得開的是墨家、法家,然后是名家,孔子是在他們后面??鬃印⒗献佣紝儆谀娉绷鞫鴦?,欲力挽狂瀾于既倒,這后邊我還要講。
表面上看,孔子和老子很榮耀,實際上,孔子是希望通過對“仁德”的宣揚來挽回局面;老子是希望通過“無為”來平息各個諸侯國千奇百怪、互爭互斗互戰(zhàn)的胡作非為??鬃幼约旱恼f法是:“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說的是孔子在匡邑避難,被包圍起來了,情況非常緊急,弄不好匡人要把孔子殺掉??鬃泳驼f,周文王去世以后,我們這兒還有沒有文化、斯文的一脈呢?有,那就是我。那么,我死了也就死了,我死以后,不再有斯文了,滅亡了!孔子在別的方面很謙虛,但在歷史使命上,他非常有擔當!他說,如果是天不想讓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文脈斷絕、文化喪盡,不想讓我們這個地方斯文掃地的話,匡人也舍不得讓我犧牲,他們拿我沒轍!他們干不掉我,滅不了我!他相信只要上蒼無意滅絕斯文,只要上蒼還要延續(xù)文脈,就不會讓他罹難。他是“斯文”的擁躉,他是斯文最后的唯一,他活著的使命在于延續(xù)與重建自律,從而使斯文一脈不滅絕。
孔子認為,能夠帶來幸福與光明的只有道德文化??赡芤驗楫敃r人口問題尚未過分困擾著先人,痛苦不在于生產(chǎn)力滿足不了人民溫飽的需要,而在于人間的血腥丑陋、陰險危殆的紛爭;在于天下大亂,在于禮崩樂壞,在于貪欲膨脹,在于觚不觚——名實相悖、觀念混亂、是非不分、秩序與好傳統(tǒng)蕩然無存。孔子以此說明天下名實不符引起動亂,一切都亂了套:這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工不像工、農(nóng)不像農(nóng),君子不像君子、小人也不像小人,全都亂了,這是沒有“名”。
孔子的觀念在“人心”,人的事情心決定,因為孔子看有些問題,起因都是人在做壞事,不懂得愛別人,不懂得理解別人,不懂得維護太平,不懂得維護秩序。中國有一個說法,叫“世道人心”,含義是人心決定了社會的狀態(tài)與方向。孔子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在“世道人心”做得不夠好,包括諸侯、君王們的心沒有擺正。“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說,我們不是嫌東西少,我們是反對不平均、不公正。只要人心好了、人心大治,自然“物阜民豐,溫飽無虞”。
孔子說什么呢?“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彼v,沒人注意道德修養(yǎng)了,也沒有人認真地學習??鬃邮侵v學習的,主要是講品德的學習、品德的修養(yǎng)。我上小學的時候是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那個時候最喜歡說的是:“不是還有東西沒學好嗎?”在學習準備上,孔子講的學習,不是學哪個專門的技術(當然孔子的想法也有片面的地方),他首先注意的是:你的品德修養(yǎng)與品德的學習。他說,你不講究自己德行的修為,你也不學好、不愛學習;你聽到好的事情、好的道理,不能跟著行動起來(“徙”就是動起來,學習以后行動起來);你聽到自己某些地方存在一些不好的地方,不能改變;你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不想改,發(fā)現(xiàn)了客觀世界一些不好的地方,你也不能改。“是吾憂也”,他說,我所擔心的就是這個。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唯心,我們今天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完全可以認為孔子說的就是我們今天:現(xiàn)在,我們的生產(chǎn)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我們的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也看到世道人心上的某些問題,我們也看到了“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孔子2500年前的思想放到今天,思路很鮮明,語言很簡略,也很親切,當然他的想法非常簡單,有不足、不通的地方。但是,他這個思路很有魅力,是幾千年無法把它抹掉的!他是什么思路?孔子講,天下大亂的狀態(tài)屬于世道,世道的兇險源于人心。心性隨社會的發(fā)展而復雜化、邪惡化、失范失衡化與歧義化。人心里頭越來越多的貪欲、乖戾、怨毒、爭利、暴力、嗜殺、陰謀詭計、不仁不義、不忠不孝……正在毒害我們的生活與身心。這樣,人性的每個毒瘤正在毒害我們的生活與身心。
扭轉乾坤,解決這些問題的抓手是文化。權力系統(tǒng)要懂得從民人(我寫文章寫“民人”,為什么呢?因為古代無“人民”這個說法。真正有學問的人說,“古代的‘民’,是指奴隸;‘人’是指奴隸主”?,F(xiàn)代所說的“人民”,又增加了太強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比如說,我們曾經(jīng)認為,“地富反壞右”不屬于“人民”范疇。所以,我寫文章,寫古代的時候,不敢隨便用“人民”這個詞,寧可用“百姓”、“民人”這些詞)的心靈深處挖掘美好和善良。美好的東西是有的,最美好的東西在人們心里。講人氣正,要依靠人性自有的美好本能和孝悌親情入手,推己及人,及于恕道,用人心統(tǒng)率與提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誠信寬厚、勤儉謙讓、恭敬惠義、好學敏求等,從而取得道義優(yōu)勢權威,占領仁德高地。在這一點上,孔子和道家的看法是一樣的。老子也有類似的說法。莊子的“內圣外王”,老百姓自然明白。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壞事?對大多數(shù)老百姓來說,不是復雜的問題。莊子還舉例,一只鳥,為了躲避獵人彈弓的射擊,它要往高處飛;一只老鼠,它為了安全要挖深洞。一只鳥、一只老鼠都知道怎樣才能夠安全生活,老百姓能不知道?
儒家從孝悌入手,認為,如果一個人重視孝悌,對于長上、雙親履行孝,對兄弟姊妹友愛,這樣的人長大以后,他很少會犯上作亂。他從小就在家里規(guī)規(guī)矩矩、老老實實,見著父母恭恭敬敬,能夠盡孝;見了兄弟姊妹能夠愛護,能夠謙讓、體諒,那么,這樣一個人長大以后,他怎么可能會犯上作亂呢?正因為孔子太有善意了,所以代表著天真。因為實際上,集壞人與孝子于一身的人有的是,現(xiàn)在的貪官里頭也有孝子。但是,孔子的思想還是可愛的,因為他從小在家里履行孝悌。有一次還有人問孔子:“你這么喜歡研究政治,怎么不去從政呢?”孔子說:“在家里好好孝敬父母就是從政?!边@太有仁心的事,這孝悌的極度就是忠,既忠豈能無恕?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有非常親切、非常單純、非常明快的思路。人心中自有美好的一面,有了這些美好的東西,經(jīng)過學習區(qū)分,從一個“孝”、一個“悌”字,一直能夠發(fā)展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誠信寬厚、勤儉謙讓。但是,他又做了總結,又說我們還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些都是孔子恪守的美好格言,美好的東西。
在國家執(zhí)政的人、掌握著權力的人,我稱之為“權力系統(tǒng)”。掌握著權力的人,只有占領仁德的高地,緣人性民心,才能坐穩(wěn)天下,而后乃能教化天下。首先要化成君子,教化權力系統(tǒng)自身。權力系統(tǒng)的君王、大臣們接受了孔子的學說,痛感仁德的重要性,才能受到教化,成為全民的道德榜樣,從而取得統(tǒng)治的合法性與說服力??鬃诱J為,你統(tǒng)治的原因在于,你是代表了德行,“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仁德”就是高深的道德。
仁德從哪兒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權力,首先不是像林彪所說的“鎮(zhèn)壓之權”,而是教化之權、示范之力,叫作“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要做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就是用政策和行政管理來引領民人??鬃诱f,用行政措施、行政手段來引領民人。然后用什么來管住他呢?用懲罰!“齊之以刑”,用刑法、法律、懲罰來管住他。這是一個國家權力機構不可避免要做的事情。但是,孔子覺得這個不理想。理想是什么呢?“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褒R之以禮”是一些仁德的做法?!暗乐缘拢R之以禮”,就是說你用道德來引導他,用禮法、禮貌、禮儀、禮數(shù)來約束他,用“禮”,這個才好?!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老百姓可能要躲開,避開被“齊之以刑”,但他沒有羞惡之心??鬃又v要有是非、羞惡之心,就是有些事你做了,就會不好意思,你會慚愧,你會感到羞恥。他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他不但有羞惡之心,而且還有一定的格調,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孔子所設想的是培養(yǎng)“有恥且格”,培育民人知廉恥、克服不端、心服口服、優(yōu)化心性,這就是孔子的理想?。⌒男允敲篮玫臇|西(但要有正確的道德教化),通過示范作用使心性得到優(yōu)化。
如此說來,孔子的理念是斯文濟世、救國救民——用仁德代替兇惡,用仁政代替暴政,用王道代替霸道,用博大仁愛之心代替狹隘爭執(zhí)之心,用善良、坦蕩、規(guī)矩、溫文爾雅取代邪惡、放肆、忤逆、野蠻、詭詐的亂世惡相。這是孔子的理想,他的想法非常好,而且很容易打動別人,他說的你不信不行!他不像老子講得那么深奧,不像莊子講得那么神秘。我們現(xiàn)在看起來,孔子的想法具有務實的一面,又有它美好、天真、純潔的一面。
真正的經(jīng)典,毋需共鳴!他不用“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而是用“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顯得多么美好!美國人喜歡講“軟實力”與“巧實力”一詞,美國人說的“軟實力”和“巧實力”是人的聰明和心計,而孔子的思路是“天命”。他認為這個“德”、“禮”是“天命”?!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中庸》的一種說法。仁德代表天命,“天”才是終極的高大上,乃能行健,乃能自強不息,然后“命”才能厚德載物。天有“好生之德”,“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鬃又v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不用多說,但是,春夏秋冬該怎么做就怎么做,該轉換就轉換,上天有好生之德,生生不息,各種東西,該出生的、該生長的,都起來了。
孔子和老子都設想為政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這是一種理想,高級的理想。我們一般人都知道,老子提倡“無為而治”,但是孔子在《論語》里邊也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就是說,能做到“無為而治”的只有舜,可見它就是少見而難覓的。舜他自個兒是恭恭敬敬地辦事,認認真真。南面王有坐得正者,證明你是權力的掌握者,以此溫婉地辦成事。他只要恭恭敬敬地在你旁邊一坐,坐穩(wěn)了,自然大家都各行其是,規(guī)規(guī)矩矩——自然是仁義禮智信,自然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然是各種美德在那兒施行。我們可以說“這是夢想”,這是一種“中國夢”。
有時候,我們把“無為而治”說得很玄,怎么可能“無為而治”呢?當然,對老百姓來講,“無為而無不為”;對莊子來講,“上無為而下有為”,解讀的時候注意,一定要慎重!我認為老子、孔子的“無為而治”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倡導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國家、階級會消亡的思想一致。國家會消失,政黨會消失,法院、軍隊、警察、法律都會消失,那么,有關生產(chǎn)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全部資源按需分配”,這是馬克思主義對共產(chǎn)主義的最高理想。這個理想是很接近老子的“無為而治”理想的,也很接近孔子的理想。
仁德,首先是心性,又不僅是心性,它們外化并強化為禮。規(guī)矩就是你的行動、你的儀表儀態(tài),即行為范式、社會秩序、尊卑長幼的規(guī)矩,外化為君子“斯文”中的各種含義。
“斯文”最早的意思跟我們現(xiàn)在的可能有所不同。《辭源》講“斯文在茲”。但是后來呢,“斯文”的引用,被我們解釋為“一種風度”,是一種風度,一種行為的范式?!八刮摹闭麄€詞和“暴力”相對,和“野蠻”相對,和“蠻不講理”相對,和“血腥”相對。孔子設想的就是整個國家都變成“君子之國”,能夠有一種仁智親和的君子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流。君子的彬彬有禮、文質彬彬,這就叫“以文化人”,這就叫“尚文之道”。我們中國是尚文、斯文,所謂“斯文的優(yōu)勝”是“尚文的優(yōu)勝”(后邊我還要講)。到鴉片戰(zhàn)爭,你尚文已經(jīng)沒有用了,一個英國的艦隊,將“斯文之道”撕開了口。
“誠于中,行于外”,我們中國人非常崇尚孝悌,孝悌之后是仁德,仁德之后是德行。仁德構建輝煌,文化表現(xiàn)為禮法、舉止、進退,直到面容表情、身體姿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規(guī)中矩、一絲不茍。尤其是君臣父子,恭謹誠敬、慎獨慎行,沒有給放肆混亂、倒行逆施留下余地。
在“禮”的推行上,孔子十分重視面容表情,提出“色難”命題。他這個“色”跟我們當代的性色無關,與性愛無關,他說的“色”就是面,面色上必須好。他說過,勤儉供養(yǎng)父母、贍養(yǎng)父母不算孝。他說你養(yǎng)一只小動物,你也可以這樣養(yǎng)。所以,看孝與不孝,看你臉上的模樣。你見了父母,臉上沒有愛心,一副不耐煩的樣子,一副怕父母給你找麻煩的樣子,那算什么孝?(孔子太有意思了,他給你說這些。)你必須微笑恭謹,這才算是懂得孝順父母!他這是苦練內功,他要培養(yǎng)“三月不違仁”。顏回可以做到三個月都不做有損孝敬父母的事情。這很有意思,孔子也有很實際的方面,就說明一個人永遠不違仁,很難做到!有的人一頓飯的時間不違,就不錯了。古人吃一頓飯要多長時間我不知道,我估計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如果是政治宴會和法國人,估計要四到五個小時。但是,在個把小時之內,對別人態(tài)度的注意,也可以看出一個人來。人性有時候由于自私、由于對各種事的計較,不關心別人、不照顧別人,也會是這種情況。但是,大體說來,要做到三個月不違仁不容易,可以反映出一個人來。所以,孔子提出“色難”命題,要非常注意自己的面色。
中華傳統(tǒng)文化還有另一個詞,叫“面目可憎”。中華民族歷史上早有面目可憎的問題?,F(xiàn)在我們有的官就是這樣,到了一個政府部門去辦點事兒、問個話,他臉難看,他面目可憎!還有一種面目可憎是他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壓制別人,說的話又是陳陳相因,一句通情達理的話都沒有,也是面目可憎!所以,我認為,從2500年前講到現(xiàn)在,消除可憎面目是我們面臨的歷史重任。
首先,我們不要把自己的面目搞得那么可憎。希望孝發(fā)展而為忠,其理自明,勤于自律;悌發(fā)展而為恕,“推己及人”以及我們身邊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順理成章,不由得你不喝彩;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由內及外,“郁郁乎文哉”(這是孔子稱頌周禮語),真豐富??!真美好??!真文雅、真斯文?。?/p>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這“一”就是道,“道”就是“仁”,“仁”就是德——仁義、文化、仁政、禮治。這個“道”是誠意,也是正心;是修身,也是齊家;是治國,也是平天下;是忠恕,也是仁義禮智;是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是四維八綱——“禮義廉恥”或加上“孝悌忠信”;是四德——“恭敬惠義”,是克己復禮、忠孝節(jié)義,也是浩然正氣,還可以加上一切中華美德。一通百通,一美俱美。從這個意義出發(fā),孔子有如下一些重要主張:
首先是“正名”。基于漢字的綜合信息量,培育了后世的看重“整合”、不顧及細節(jié)的方法論。除少量外來語外,“命名”就是定義、定位,既是期待,又是價值宣示;“命名”就是人們對于世界諸人、諸事、諸物的認識、把握;“命名”就是認識世界;“命名”就是治理、安排、拿捏,名中有義、名中有理、名中有禮、名中有分?!罢本褪钦D綱紀、名實相符,就是政策待遇確定,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有道、有章法、有秩序、有規(guī)律、有整頓、不亂規(guī)矩。不僅孔子如此,老子同樣強調“命名”的重要性,他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就等于無萬物之母,無名即無萬物。
“名”是什么?“名”是對世界的認識,人們認識世界之始。直到1949年后,我們仍然極其重視“命名”,比如,人民與國民的區(qū)別,敵我友的區(qū)分;例如,姓“社”姓“資”,例如給“地富反壞右”戴帽子、摘帽子,敵我與人民內部矛盾的結論,例如“左”、“中”、“右”的區(qū)分。有的人干了一輩子革命(我說的是“文革”后期),快被逼死了還在苦苦地爭取一個“人民內部矛盾”的“名”;有的人為了爭當“左”派而不惜兵戎相見……這種思路,外國人怎么也捉摸不透。外國人問過我,說:“什么叫給‘右派’戴帽子?怎么戴?”他就弄不明白。我說,“你生在中國,就會明白了”,學習《論語》就會明白很多。這是關于“名”的問題。
第二,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這一點對孔子來說非常重要,這也是個比較大的問題??鬃訉ι鐣篌w上是兩分法:一部分是“治人”,即權力體制中人;一部分是“治于人”,即被管理者。從社會地位來說,君子是權力中人或候補權力中人,對于權力中人的文化要求與道德要求,當然要比從事生產(chǎn)勞動等“鄙事”的民人要高。“君子不器”、“君子喻于義”、“君子周而不比”,君子講求的是義理,是原則,是大局,是世道人心,不限于教條與具體行業(yè);而“小人喻于利”,小人看得見的只有實打實的眼前利益?!熬雍投煌笔钦妗昂汀?,“小人同而不和”是假抱團的宗派、山頭、黑手黨之類,堅如磐石的團結假象一朝敗露,“樹倒猢猻散”。君子之爭,爭起來也是彬彬有禮;小人之爭,無所不用其極?!熬犹故幨帯保绻蕦m里皇上題的字,到處是“正大光明”,透明度一百一。皇上最痛恨的就是底下的臣子跟他斗心眼、耍詭計?!靶∪顺F萜荨?,小人鼠目寸光,不會自我調解,小人多是低級性惡論者,他們感覺到的永遠是輕蔑、妒恨、陰謀,不是他嫉妒、坑害或蔑視別人,就是別人嫉妒、坑害、蔑視他。
孔子提出了那么多美好的東西,但是他對小人的研究也很透??鬃幼铌P注言與行,他對小人的研究,有他的說法??鬃訉π∪说恼撌?,可謂是人情練達、世事洞明:“同而不和”,“言不及義”,“巧言令色”,“小人窮斯濫矣”,“小人之過也,必文”(孔子引用子夏的話)。他說,小人犯了錯,來回掩飾;君子犯了錯,自個兒就改了(“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子貢語)。“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你跟小人在一塊,你老過簡樸的生活,這小人受不了;你跟他一塊過幸福的生活,小人也是受不了的。你天天幸福、天天祝愿他,他反倒難受,不知道出什么事兒了,孔子對世態(tài)人情知道得相當多??鬃诱勂鹦∪藖?,眼里不摻沙子,讀之甚奇,“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一副紳士派頭的孔圣人從哪兒了解那么多小人的事情?
所以,我們可以說,孔子不溫不火、不裝腔作勢、不花言巧語,也絕對不是個書呆子??鬃又v學習,講的是“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他很重視你自己對知識的消化。他還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非常善于用自己的頭腦去觀察事物、觀察世道人心。朱熹就說,“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儒家融匯諸子的道德文化批判小人的低俗可悲,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區(qū)別就不是社會地位的問題,而是文化教養(yǎng)的問題。本來君子、小人的區(qū)別最早指的是社會地位,在經(jīng)過儒學的檢討以后,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教養(yǎng)的問題。君子與小人之說,不利于民權平等觀念的形成,但是,有利于保持權力系統(tǒng)中人的精神面貌——精英群體的先進性、示范性,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超大的、發(fā)展極不平衡的國家,對于實行精英政治,集中權力治國理政,它有相當實惠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因為一想到你是參加國家治理的君子,你對自己的要求就要高得多,你不能跟小人一樣,不能言不及義。你不能隨隨便便去弄,你不能表面上跟人家都團結得很好,實際上背后鉤心斗角,謀自己的利益。所以,它對參加治國理政的人來說,它有種善意性,讓他們對自己有反省的要求。
這樣的君子小人之說,還有被民人所接受的便利之處:一、你的權力來自道德文化,而不僅僅是世襲、血統(tǒng)、異兆、武力,老百姓對那種說法好接受。不是說你出生的時候,房頂上金光萬道,不是源于你是大人物的后裔,是源于德行,這老百姓要高興得多!二、如果你的道德文化記錄太差,你就成了不道德的“昏君”、獨夫民賊,民人就有全部權力顛覆你(我們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人認為,“以德治國”就是讓老百姓都有文化。但是,我們要看到“以德治國”的方法,還要加上一個權力掌握者的德行。你的統(tǒng)治到底記錄如何?如果你的道德記錄太差,你會被扣上不道德的“昏君”的帽子,你的屬下就很難順從!
第三,強調道德文化修養(yǎng),開通君子與小人的交通路徑,緩解、疏通君子與小人間的階級對立,為后世的科舉制度打下了思想基礎。
第四,強調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對推動道義、增強讀書、好學尚義有幫助。那么下面有個問題:孔子怎么勸學?只有通過教化與學習,才能培養(yǎng)出文質彬彬、繼承斯文的高尚一脈;才能繼絕學,也才能有望于開太平??鬃犹岢珜W習方法時說過,“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中多次講到“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古人“三省吾身”??鬃雍軈柡Γ@一點像基督教所提倡的懺悔,比懺悔的說法溫和、中庸些,不那么刺激、煽情、詐唬、施壓。后世到我們這兒,我們自己發(fā)展了一個高大上的說法——“自我批評”。我們今天提倡的“自我批評”和孔子的主張吻合??鬃舆€講“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時時都要講禮義忠信??鬃又v在生活中學習、向德行高的人學習和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學習。它與死記硬背、生吞活剝的“尋章摘句老雕蟲”“文章何處哭秋風”(李賀的詩)毫不相干,還有詩《嘲魯儒》,“魯叟談五經(jīng),白發(fā)死章句。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墜煙霧”(這是李白的詩),他們嘲笑的是后人沒有出息,責任不在孔子!
第五,孔子提倡“中庸之道”,提出各種秩序、各種場合,所言所云都要恰到好處,“過猶不及”。“中庸之道”是對中華文化與孔子的尚一、尚同的重要補充。中國過去沒有西方的所謂“多元制衡”的說法(當然,西方是否做到是另外的問題。但是,它的文化有這個理想,叫作“多元制衡”)。中國的平衡往往表現(xiàn)在時間的縱軸上,可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這種“尚一”的傳統(tǒng)可能與漢字的表述有關。漢字表達的是形、聲、義的統(tǒng)一,尤其是字義,一個字可以涵蓋天地、包容宇宙、吞吐古今、囊括興亡,而且有著極為精妙的結構。漢字是口語的書面化,而且有時是文字的精粹化、神圣化、終極化、宗教化。越是大人物越愿意用一個字或詞來表達一切真理,字越單一,解釋起來就越無限。更重要的是一元化、簡約化才能去除紛亂、陰謀、爭奪、顛覆等。所以,從這個字義無限的問題來講,天下唯一呀!真正的語言文字,沒有看得太清楚的事,只有“一”卻缺少“多”的合理合法地位,也不是好事,它會使矛盾潛伏,負能量積蓄,釀造更大的災難。
除了“尚一”的傳統(tǒng),最高的理想是“世界大同”。說大同世界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說大同世界共享一切利益、理想,這是“仁者之風”,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也許,圣人看到異化的危難,看到“同”的“不同”,還強調“同”,強調“不為”、“適可而止”、“恰到好處”、“留有余地”,“和而不同”還是很漂亮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另一個方面就是“一顆仁心,兩手準備”:可以知可以愚,可以進可以退,可以用可以藏,可以顯可以隱,可以獨善其身也可以兼濟天下,可以懷大志、修齊治平,也可以帶著友人、學生春游沐浴、舞蹈吟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論語》當中的話。孔子最喜歡的就是暮春之初,“童子六七人”出游,這就是對立統(tǒng)一。他自己不做官,而帶著朋友、學生春游,這就是“中庸之道”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多半知道老莊精通辯證法,卻也應該知道孔子的“中庸之道”的辯證法。孔子很多地方都講過這一類的話,這是“一”。
孔子說,“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又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什么意思呢?說的是:好好地治國、理天下,做個圣人;世道太亂了,你就要卷而藏之,知道情況不妙,最好把自個兒卷起來,將來才有機會治國??鬃舆@想法很有意思!
清末以來,社會矛盾高度尖銳化、嚴重化,幾乎沒有給充滿危機感的國人留點中庸、中和、中道的空間!“五四”以來,人們對“中庸之道”厭惡,甚至認為是不陰不陽、不男不女的各種鄉(xiāng)愿嘴臉(“鄉(xiāng)愿,德之賊也”)。尤其在革命發(fā)動、抗敵慘烈的年代,你再講“中庸之道”,給人的感覺是逃避責任或者狡猾、市儈。
自孔子以來,《論語》流傳了兩千多年。流傳當中,誰能保證孔學不走樣、不被歪曲、不被利用?流傳得太久了,既是好事也是壞事。被接受、被膜拜、被高歌入云到那個程度,如果不是孔子而是別人,弄不好會變成邪教!幸虧是孔子,所以把他抬得那么高,基本上還是正派人物。但是,孔子的成功,也是孔子的災難。這種學說,發(fā)達到儒家這個份兒上,全民皆君子、皆儒很難做到。“儒”降低成全民的口頭禪與旗號,同時去精英化、去君子化、去學理化則十分可能。大多數(shù)歧義都是打著儒家的旗號,這可能誰也沒想到。但是,他們會說,“我們引用幾句,這個完全可以的”。所以,我說孔子的有些說法,在他的后世名聲并不好,如“中庸之道”。
另外,中國文化還有另一點,我們有形象思維的一面。中國太大了,歷史也太長了,我們不要忘記中華文化里還有另外的和斯文、仁德、禮義恰恰針鋒相對的一面。就比如說,“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一些貪官就是如此。再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如此種種帶有流氓氣息的文化。所以,這個事兒不是那么簡單,不是說大家都信仰孔子了,就都變得斯文了,沒那么便宜的事!承認中間狀態(tài)有多種選擇,才能理解“中庸之道”的意義?!爸杏怪馈鼻∏∈欠菍V浦髁x、非獨斷主義,具備一定的靈活性、生動性標準。
孔子一方面尚一,同時又強調“和而不同”、“和為貴”,強調“無可無不可”。這話太重要了!孔子講“道”,講從商朝到周朝過渡的時候,一些大人物、名人,對這件事有不同的選擇。有的是為了自己的尊嚴寧可死掉,如伯夷、叔齊;有的是采取折中、妥協(xié)的方法,自己的尊嚴可以委屈一點,但是盡量造福于人民,為老百姓做點好事,這是第二種;第三種就是干脆退休,到山野之中,他也不參與西周這種體制,這樣他可以說點不同的話,可以說點帶刺兒的話,上邊也不管他。他說,這三種可能都過得去,他并不是必須死掉。他說:“我既不是伯夷、叔齊,隨時準備餓死、絕食而死,也不是立刻就準備妥協(xié),做點什么對人民有利的事,還不是準備自個兒回鄉(xiāng)野,自個兒喝杯酒就慢慢了斷。他說,我無可無不可,所以我可以有很多選擇。”這對孔子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第六,除了尚一、尚同,還有尚禮、尚文,文質彬彬的人方能“中庸”,心浮氣躁只會“中”出一個無恥無勇的低俗之庸來。
為何尚文?因心性需要文明、文化、文藝、文學的滋養(yǎng)、陶冶(“不學《詩》,無以言”,這是孔子的話)?!对姟啡?,一言以蔽之,就是“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孔子說的)?!啊对姟房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強調要修齊治平、治國理政,要靠文化。中國國情只有好好讀《論語》等古代經(jīng)典,才能免于精神匱乏。
第七,為歷史文化創(chuàng)立新的規(guī)范時,“禮之用,和為貴”就是以“和”統(tǒng)一,不是用法的懲罰、暴力,而是用和氣的、禮貌的、文化的熏陶來規(guī)范民人的行為。
這些聽起來多么優(yōu)雅、多么理想、多么高明!想想看,絕大多數(shù)人都斯斯文文、彬彬有禮了,還要嚴刑峻法、打板子、砍腦殼干什么?法治,不能不威武、不恐嚇,禮治卻溫馨喜悅、甘之若飴。
禮法中更重要的是祭禮,表達對先人、對祖宗、對天地、對生死、對生命鏈、對歷史和傳統(tǒng)、對久遠的以往,也包含對亡靈與彼岸世界、“形而上”世界的敬畏崇拜、深情厚意。祭祀培養(yǎng)的是“慎終追遠”的厚德與擔當,這里已經(jīng)飽含了宗教情愫,卻又延伸為當下做人、做事的道德規(guī)范。
尚一、尚同、尚文、尚古、尚中庸,這“五尚”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那么現(xiàn)在,我再談一下孔子是不是主張復古,為什么主張復古。
孔子強調的是周禮。一個朝代、一個政權、一種體制、一種學說在它最初建立的時候,往往會有動人之好處。否則,西周如何取代殷商,武王如何取紂王而代之?北京有個低級的俗話,叫“新蓋的茅房三天香”,話糙理不糙。世上壓根兒就沒有完美無缺的體制運作與王權管理,時間長了,難免暴露出缺陷、問題,漸失新鮮感、敬畏感、認真感,漸顯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形式過場、陳舊呆板、虛與委蛇、醬缸糞堆(這是魯迅,也是柏楊說的話,中國文化有一部分屬于醬缸糞堆一樣的糟粕)之類的弱點??讓W里邊,禮數(shù)不缺,后世卻已漸漸現(xiàn)出如《紅樓夢》中所說的“下世的光景”,即腐爛透頂,搖搖欲墜。偉大中華從孔子時代到現(xiàn)今,一直有人動輒嘆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一輩子聽到的就這句,我從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在黑板上給我寫了八個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現(xiàn)在也有人這樣說。與其說是國人復古、保守觀念是從娘胎里就帶過來了,不如說是我們的理念與制度缺少更多的挑戰(zhàn)和與時俱進的發(fā)展所致。
孔學的主張,在我國實踐如何呢?遭遇又如何呢?
想想看,只要不覺得孝親與悌兄有多么艱難遙遠,恕道也就近在咫尺,忠也離我們不遠,寬厚自然而然地造就,知恥之勇油然而出,恭謹禮讓理所當然,廉潔與高尚成為風氣,道義之心壓縮逐利之心,“君子坦蕩蕩”的斯文抵擋得住所有的卑俗、兇惡、敵意與乖戾,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便不免心花怒放,三呼“圣人大哉”——世道人心化險為夷,政治秩序化逆為順,世道風氣化澆薄為樸厚,處處謙謙君子,再現(xiàn)溫良恭儉,權力惠民,百姓忠順,君臣相得,鄰里相助,陰陽調和,這就叫作“天下歸仁,斯文濟世”。
這樣“天下歸仁”的理想,肯定不會現(xiàn)成擺放,任你享用、謳歌,而要經(jīng)過努力學習、長進、切磋、琢磨才能真正形成。多讀《論語》,溫故知新,舉一反三,見賢思齊,學而思、思而學,學而時習之,才可領會。可惜的是:這樣的夢實現(xiàn)的時候少,望塵莫及的時候多,背道而馳的丑惡行為也不少。
魯迅指出:“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鐵證!”魯迅這里說的可悲,不僅是中華之悲,也是孔子之悲。人人尊孔、學孔,卻硬是出不了“天下歸仁”、為政以德、萬世太平的美好局面。到了近現(xiàn)代,遇到強力、霸道的“外夷”,儒家、孔學更是狼狽、慌亂,無以自處!
孔子的“中國夢”,美麗、善良、單純、精彩、雄辯,是一;他可能還沒有來得及去探討、推敲家國天下的政治、社會、生活中的“非斯文”方面,權力與暴力方面,管理與匡正方面,利益與競爭方面,生產(chǎn)與財富方面,科學與技藝方面,也可能沒有顧得上去認知老百姓在歷史上的作用,是二??鬃赢斎徊豢赡芟?span xml:lang="en-US">20世紀的毛澤東那樣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孔子的斯文理念不是為了寫論文、賣弄學問、評職稱,他屢敗屢戰(zhàn),是要孜孜矻矻建立一個斯文的新世界??鬃拥乃刮睦砟?,說起來合情合理,正中民人的下懷,而且堪稱善良、忠厚、簡明、通俗,實現(xiàn)起來卻多不順遂。熱衷于政治、軍事斗爭的各侯國權力系統(tǒng),看得見的是兵強馬壯、克敵制勝,看得見的是糧草儲備足夠雄厚才能有實力逞強,看得見的是計謀多端而后占先,看得見的是賞罰分明、心狠手辣才能八面威風!孔子的主張,對于急功近利的權力中人來說,實在是替夢中人說的讕語,誰有那個耐心陪你玩呢?
不足為奇,文化就是文化,既來自現(xiàn)實需要,也來自理想之夢。做得到的是它的務實性,比如孔子提出的“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就是你要有節(jié)制,官家役使老百姓應該在農(nóng)閑時間,正常情況下多半可行,這一點是可以做到的。沒有做到的是他的某些理想,高不可攀。“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為政理念,壓根兒就沒出現(xiàn)過。沒有全面兌現(xiàn)不要緊,只要有一個主張在價值層面上被認同,只要它能喚醒道德、理性、良知良能,能正面影響精神的走向,就算取得了偉大成就??鬃?、老子如此,佛祖、基督、蘇格拉底、柏拉圖、伏爾泰、盧梭、馬克思與薩特,也是如此!沒有百分之百地兌現(xiàn)過的文化理念,仍然對人心有普遍的積極影響,功莫大焉!有了普遍的積極影響,至少應該算是實現(xiàn)了一半,這就是孔子說的“求仁而得仁”、“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中國歷史上,仁人志士并不少見,少見的是仁政。對于仁心的呼吁與提倡,完全正確也頗有成效,如今還要繼續(xù)呼吁、提倡。仁政難,說明為政之事要復雜得多,要斯文也要有魄力,要德治也要有法治,要中國特色也要面向世界,要自由、民主、平等、富強,也要愛國、敬業(yè)、法治、友善。時至21世紀,一個“仁”字不夠用。簡單地說一句,從孔子那邊學做人,至今很成功,恭恭敬敬、飽經(jīng)擊節(jié)贊賞,獲益良多?!墩撜Z》有處世奇術,更有正心箴言,是中華赤子的《圣經(jīng)》。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span>這是《論語》中引的一首詩。說這個花呀,風一吹偏過來,偏過來了又回去,像沒有偏過。這么美麗的花,很想念它,可是它離我太遠了??鬃诱f:“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他說這個花,離你太遠,是因為你沒有好好想念它。你好好想念它,這花就在你心里開放了,它哪里會遠呢?他用這個來講美德,他在講理想。人的理想就像花朵一樣,它離你一點都不遠,除非你不去想它。你想它,它離你就近。孔子這一段在《論語》里講得太棒了,這是他自己的理想。
世上的事情還沒這么簡單。難道我們能夠不為孔子的真摯而感動嗎?難道我們能不聽孔子的話,不去夢寐以求地思念天佑仁德、美好幸福而去同流合污,墮入邪惡、卑下、丑陋、骯臟嗎?所以,王陽明曾經(jīng)說“知行合一”,知道就行了,就是說你有仁心、仁德,乃至孫中山說“知難行易”也出自這樣的理解。
以《論語》治國,雖有美意,不完全正確!至于“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故作驚人之語?!?span xml:lang="en-US">禮失求諸野”,雖然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與士人沒有足夠地按照孔子的教導治國理政(這一點,讀讀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書便自然清楚),但孔子的教導仍然可愛,恰恰是老百姓喜歡孔子的忠孝節(jié)義。地方戲、說書、民間故事大都認同孔子的培育美德、匡正世道人心的努力。人們極其重視分辨忠奸,直到追悼周總理、粉碎“四人幫”的時候,我們仍然感覺得到這樣一種輿論。人們厭棄賣友求榮、賣主求榮的投機分子,人們認同“和為貴”,乃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贊成煽情、折騰的政治訛詐;人們不喜歡花言巧語、假大空的佞人,而是高看有一說一、實事求是的“老黃牛”;人們時時提倡孝道、仁義、“糟糠之妻不下堂”,厭棄翻臉不認人的暴發(fā)戶;人們喜愛謙虛斯文,不喜歡咄咄逼人、仗勢欺人的惡霸;人們喜歡知書明理的君子人,不喜歡蠻不講理的流氓相;人們贊揚勤儉、刻苦,厭惡懶惰奢靡;人們贊揚清廉,蔑視貪婪,渴望包公,詛咒贓官;贊揚“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深惡“卸磨殺驢”、“吃誰的飯砸誰的鍋”的惡痞;街談巷議、網(wǎng)絡語言中也常常有古道熱腸的輿論出現(xiàn)。
海峽兩岸數(shù)十年來政治機制的發(fā)展與進程并不相同,但在傳承、認同同一傳統(tǒng)文化基因方面,仍然是親近的??讓W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有一種超強的力量。
歷史上,權力系統(tǒng)也漸漸體會到孔子學說對于培養(yǎng)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及維護尊卑長幼秩序、維護天下太平的好處,意識到高舉“以義為先”的旗幟比任何其他旗幟更能感動中國。于是,有了對孔子的各種封謚: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先圣等??讖R文廟從中國一直修到越南、韓國,而我們現(xiàn)在的孔子學院,一直辦到歐美亞、非拉澳。把孔子搞得光照太強、太普及了,容易出現(xiàn)緊跟化、俚俗化、尋章摘句化、皮毛化、人云亦云化的毛病。庸才遇到至圣,頭暈眼花,只有誠惶誠恐、不懂裝懂的份兒,卻不能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更新、有所接力,結果是,抬了孔子,也害了孔子。這也只能問責于后人,而非孔子本人!孔子一再聲明,他不是圣人。“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孔子說,他不是“生而知之”,他不是圣人。
《論語》絲毫沒有遮掩孔子的被嘲笑、被指摘的經(jīng)歷。唐玄宗怎么看孔子?他看到的是“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而李白看到的卻是“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論語》上有記載,楚國一個叫接輿的人,唱著歌從孔子車前走過,勸說他不要熱衷政治)。從這個方面來看,他卻是巨大的成功,他的幸——斯文之一脈其實是勝利完成了,輝煌至今,前無古人,很好!但后無來者,可惜!前無古人,這個好理解。后無來者,讓我們后人聽著都慚愧!這可能與他提倡沖勁兒、闖勁兒,提倡創(chuàng)新、競爭不夠有關。他的斯文使命的完成,仍然是當下完成,不是永遠無虞,不是萬能神藥。
他的理想雖遠未實現(xiàn),但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構成與凝聚、延續(xù)打下了基礎。沒有孔子所代表的斯文一脈,我們能過得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這一關嗎?我們能過得去1840年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一“生死存亡”的考驗(孫中山語)嗎?他留下了理念與智慧,即使悲觀者也念念不忘中華文化的偉大美好,即使“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這是李鴻章的話,后來陳寅恪用這個話來寫“近代化”一詞),我們還是不變的中國心?!胺蜃友灾?,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語)什么是“戚戚”?“戚戚”就是我們在逆境中的愛國主義!
一直到21世紀,在經(jīng)歷了那么多質疑、反思、批判、攻擊、嘲笑、抹黑之后,孔子仍然屹立著、美好著、可愛著、被關注著,也被發(fā)揮著,而且他沒有什么特殊的超人事功,只因為他堅持不懈地奔波勞碌,給了天地以心靈的愛憎美丑,給予一代代中國民人以價值向導,或有瑕疵,仍大有可取。他扮演了幾千年中國文明道統(tǒng)代表人物的角色,他成為中華文化的主要基因,極其重要。發(fā)展到今天,難免有些元素發(fā)展成了有爭議的“轉基因”。但是,他在今天仍然是發(fā)掘民心民智的重要精神資源。他生前身后屢經(jīng)危殆,大難不死;今天,形象依然純粹干凈,語言仍然精辟動人,乃至精彩絕倫。誰能與他相比呢?他靠的是人格和智慧,還有他的七十二個弟子。即使用21世紀的CT機對孔丘進行體檢,找出來諸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病灶,這又有什么可說的呢?難道不是他歷經(jīng)2500年沒有退色的教益更令人驚喜嗎?
我們在1919年有過振聾發(fā)聵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我們痛心國家的積貧積弱、愚昧無知;我們遷怒祖宗和痛批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男盜女、女盜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虛偽性;我們揭露二十四史的“吃人”本質;我們提出過“打倒孔家店”的革命口號;我們投身鐵與血的革命斗爭。以毛澤東和延安為代表的革命文化,在艱苦奮斗、英勇犧牲、壯懷激烈、勤儉節(jié)約、以民為本、自我批評、謙虛謹慎、顧全大局、忠誠老實等多方面繼承并空前地發(fā)揚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而在階級斗爭的高潮中,我們曾視“溫良恭儉讓”為草芥,視儒家為反動,正是狂飆突進的風潮,使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數(shù)千年來從未受到過的、最迫切需要的挑戰(zhàn)與沖擊,孔學受到一次脫胎換骨的洗禮,孔子等諸子百家的學說置之死地而后生。“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我們的國家歷盡艱辛、曲折坎坷,改革開放后才邁開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大步。
新文化運動與革命文化也使人們看到:僅僅一個孔子的學說,不足以完成提供中國現(xiàn)代化征程所需精神支撐的任務。我們必須汲取數(shù)千年歷史上一切精華,更新、完善我們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科學、真理、價值、方法論、邏輯學等諸多觀念;必須汲取人類一切先進文化成果;必須汲取歷史唯物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并使之本土化。不了解傳統(tǒng)文化就不了解國情、民心,脫離國情、民心,就必然碰壁。但是,不改革開放、發(fā)展現(xiàn)代化,也只能向隅而泣,乃至被開除“球籍”(是開除地球的說法,此語出自毛主席)。只有實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對接,我們才能從容、自信地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從而超越百年煎熬、百年磕磕絆絆,做好中華民族的現(xiàn)代化轉型,從而更好地傳承、激活、革新與弘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五四”新文化和革命文化,拯救、優(yōu)化我們當今的無法不令人為之憂心忡忡的世道人心,創(chuàng)造、建設當代生機勃勃的中華文化。
我們今天仍然提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歷史任務(“以德治國”,咱們這幾十年來,在中央的文件里邊,我看到過的只提出過三次:第一次是在上個世紀,一次中央宣傳工作會上,江澤民同志講過一次,后來好多年文件里邊沒見過了。但是,在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決議,提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還有一個就是剛剛過去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有“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我們越來越將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唱響,我們擁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成果,雖然走過不少彎路,但我們珍惜人民革命的勝利。我們驕傲于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長足進展,有信心把博大精深,其實曾經(jīng)困難重重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也是人類一切科學文化成果洋為中用的勝利,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古為今用的成功,是我們的古老文化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現(xiàn)代化創(chuàng)新轉化的勝利。
我們提倡傳承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華,不是為了復“古”、復“民國”;不是皮相地穿戲裝、背誦開蒙《三字經(jīng)》;不是為了貶低新文化與革命文化;不是敝帚自珍、閉目塞聽;不是只為了給孩子們、弟子們立百依百順的規(guī)矩,卻忘記了更重要的是要給老板們、家長們立規(guī)矩?,F(xiàn)在,孔子很簡單的看法,你能多理解一點嗎?一看《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高興得不得了,中國有這么好的規(guī)矩呀!這把打工仔都管住了。所以現(xiàn)在,各個私人企業(yè)要求按照以前的《三字經(jīng)》和《弟子規(guī)》立規(guī)矩。但是他忘了,給自己樹立一個老板的規(guī)矩!我們不能停留在《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那個階段。《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里頭有好的東西,也有不好的東西,是吧?我們先說《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缺少維權的問題,缺少對兒女們的照顧,缺少對兒童的人格尊重等。所以,像這些問題,我們要完善。
現(xiàn)在還有一種說法,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好得不得了,它讓共產(chǎn)黨這么一鬧,鬧壞了。你怎么不看別的,怎么不看《紅樓夢》?《紅樓夢》里邊,誰按孔子的教導辦呢?只有賈政這么一個人,口頭上按照孔子的教導辦,是不是?那個《紅樓夢》里的男人里頭,哪一個按照孔子的教導辦?女人更不按。
所以,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碰到了極大的困難,尤其是面對西方列強的時候,是革命挽救了傳統(tǒng)文化。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中國現(xiàn)在是處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時候,如果中國現(xiàn)在是面對甲午戰(zhàn)爭、剛剛被日本打敗的時候,好多人大講孔子。你說,這是不是漢奸?是不是?這種環(huán)境下,你怎么不考慮整頓武備、發(fā)動人民群眾起來自救?你跑這兒來講“斯文的優(yōu)勝”?你應該講革命的優(yōu)勝,應該講軍艦的優(yōu)勝,應該講現(xiàn)代工業(yè)的優(yōu)勝,應該講洋槍洋炮武裝起來的優(yōu)勝。
最后,今天我們講傳統(tǒng)文化,是為了豐富我們的精神資源,優(yōu)化我們的世道人心,并不是為了復“古”。我們要做的是充分發(fā)掘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古國的精神資源,匡正與充實世道人心,使我們不僅在物質層面,而且在精神層面全面、豐饒、自信、心心連通地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然也包括文化復興、文藝復興!
好,我就講到這里!
(“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云南”時代前沿知識講座,柳文崇根據(jù)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