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三物志——記生物科學與醫(yī)學工程學院祝云篪
祝云篪
■個人簡介
祝云篪,男,漢族,1998年9月出生,共青團員,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yī)學工程學院2017級學生。曾獲國家獎學金,吳健雄·生醫(yī)獎學金,東南大學大類課程獎(4門);東南大學本科生2018年高等數學競賽三等獎;東南大學“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
祝云篪一直覺得自己只是個普通的中國學生,從小到大一直用功讀書,踏實做人,從重點高中考到985高校,每天為學業(yè)和前途努力忙碌,自覺沒有什么特殊之處。此文從他手邊那些物件說起,展現他那和大家一樣平凡的生活。
其一 跋涉
他的腳從小多病,路走得多了腳底和腳趾會磨破瘀血。軍訓時,祝云篪就因為這個半路掉隊當了病號,這對一個軍人家庭出來的男孩可謂是巨大的恥辱。軍訓結束后不久,他就從家里騎了輛新自行車過來。從此祝云篪多以車代步,在曠闊的東大校園里,他很少在路途上浪費時間。
不管刮風下雨,祝云篪每天早上都五點半起床,洗漱完畢后,便跨上自行車開始新的一天。他的第一個目標是教學樓。他把書包放在教室,如果不下雨,就再次上車,穿過體育館,把車停在對著跑操終點的那個路口,然后開始比大多數人多兩百米的跑操。他開跑時大概是六點十分多一點,當一圈下來在終點披上外套時,天空布上了朝霞。每天祝云篪幾乎都是第一個打卡,且大一兩個學期都是滿勤。
祝云篪的傷腳決定了他不能留下過多的足跡,于是打完卡后,車轍便指向食堂,之后回到教室。每天早晚,他留下的轍印幾乎是雷打不動的,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皆是如此。
在東大,祝云篪的自行車總是和他形影不離,它載著他在九龍湖校區(qū)四通八達的大道上飛馳,從未讓他因距離延誤事務。偶爾,它也會擔些貨運的任務。車筐里堆滿礦泉水和公告牌,后座架上綁上椅子或書籍,每當學院舉辦活動或班級里有些領書領材料的任務,總能看到它任勞任怨的身影。
有時勞累了,或傷感了,祝云篪也會騎上它去校園的西北角。在那些被野草淹沒的小徑上,在那些隱藏在花叢和竹葉中的長椅邊,祝云篪下了車,扶著它緩緩地行進著,翻過小丘,跨過石階,停在湖邊,靜靜地望著粼粼的水光和偶爾劃過水面的白鷺。一個人長大成人進入大學,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了,背井離鄉(xiāng)也好,辛苦忙碌也好,孤獨的感覺總是令人難過。孤獨是一種無奈,也是每個人必須過的一道坎。及時克服消極的情緒,跨上戰(zhàn)馬重新啟程,這對所有拼搏的學子都很重要。
平復心情,祝云篪又跨上自行車,披著夜色掠過樹林的邊際。晚上九點多,他結束一天的忙碌,自行車也應該回棚休息了。習習晚風拂過行人的衣裳,隱隱散開渺茫的吟唱。
冷雨夢晴孤夢影,座上獨客驚覺醒。
何有危樓殘豆念,龍湖鑒畔披夜行。
煢煢行客半遮面,寂寂白馬余蹄音。
蹄音漸遠漸隱逸,散入夜林無聲跡。
小徑羊腸暗且曲,旁荊峭棱似鬼影。
抬首不見星與月,深深黑夜無邊垠。
白馬鳴嘶驚揚蹄,行客已至龍湖邊。
窮途再無分岔路,勒馬對夜長太息。
驟風忽起烏云動,如開天城露光明。
輝灑龍湖鏡生亮,點點耀耀落衣裳。
道旁棘鬼飲月光,化作花林笑相向。
墜紅滿徑發(fā)清香,香滿月夜沁人腸。
彷徨紅徑衣落英,白馬無聲客歸去。
歸途偶遇玄褐者,信步撫氅且歌行。
應輕回客馬蹄緊,騰然羽化入閣云。
其二 思學
平日,祝云篪的書包里除了課本、信紙和筆外,還常備剪刀和膠布。
東大的課業(yè)相對其他大學是比較重的,每周的作業(yè)、報告、課程論文數量都不少。而祝云篪所有任務都不隔夜,作業(yè)中午來中午消滅,實驗上午做完,報告下午就被丟進了柜子。他做什么都追求高效,堅決不熬夜趕DDL(deadline,最后期限)。
那么,這和剪刀膠布有什么關系呢?
有些課程作業(yè)是比較難的,祝云篪不是天才,很少能第一遍就完全攻克所有難題。作業(yè)一周一交,于是他便在第一遍做完后天天跑圖書館,翻閱所有可用資源,以弄懂每一道難題。以工科數學分析為例,在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菲赫金哥爾茨的《微積分學教程》、卓里奇的《數學分析》、吉米多維奇的《數學分析習題集》和《工科數學分析習題集》、《普林斯頓微積分讀本》等都是他手邊常用的參考書。在大量延伸閱讀中,祝云篪往往數次剪紙粘貼重做題目,解法一次比一次嚴謹而精妙,基于問題的拓展大大加深了他對數學分析的理解和掌握。就這樣,一年下來,他的六本工數作業(yè)本都因為貼紙而增厚不少,在從沒被DDL逼迫過的前提下認真并高正確率地完成了所有作業(yè)。工數如此,別的課程亦是如此!厚厚的作業(yè)本在大一“堆出”了七門主課滿績和一個高數競賽三等獎。
后期的改進重要,前期的預處理也很重要。每次實驗課前,祝云篪都會精心設計一下自己的報告,文字寫上,圖片和數據表格專門準備好,處理工具和導出的數據樣式也事先選擇好。等實驗做完了,錄入數據,運行程序,打印圖表,剩下的便只有裁剪和粘貼了。
在教室和圖書館里,經常能看到祝云篪一手剪刀一手膠布,認真而仔細地處理各種各樣的任務。在英語高級課程中,他剪下思維導圖貼在作文構思里;在無機化學實驗中,他用多項式擬合覆蓋手工標點;在大物實驗報告里,他撕掉坐標紙貼上MATLAB繪制的圖表,并在討論部分詳細地論述計算機擬合方法的優(yōu)缺點……一剪一貼看似微不足道,但都直觀地表達了他的想法。
祝云篪在初中就學會了編程,從那時候起,他便深刻地意識到,先進的技術加合理的設計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從小處看,就是報告論文的書寫、平時課程的小創(chuàng)意;往大處看,可延伸至事業(yè)進展和項目成敗。在這不斷地剪貼中,祝云篪高效地打敗了所有DDL,收獲了一次又一次進步,成長為生物科學與醫(yī)學工程學院一個小型開發(fā)團隊的PM(Project Manager,項目主管),又帶著團隊承擔起院學習實戰(zhàn)平臺的研發(fā)任務,一路前進,不斷創(chuàng)新。
其三 知行
在祝云篪的生活中,兩座圖書館的地位至關重要。一座位于九龍湖校區(qū)的中心,另一座住在他的一個簡陋的布口袋中——沒錯,它就是他的kindle。它平日躺在那母親用他兒時衣物縫的布袋里,在高中祝云篪就用它閱讀化學競賽有關書籍。
初入東大時,張弘毅學長告誡他,學習要到圖書館去才有效率。于是祝云篪來東大第二天就來這宏偉的銀白圣殿中報了到,并在這里找了一份助管的工作。圖書館確實是個學習的好地方,寬敞的桌椅、安靜的環(huán)境和滿書架的各國經典教材教輔對他的基礎課學習起了很大幫助。但是,他認為自己不能僅把學習限死在這些基礎課程上,還要考慮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要了解學科前沿動態(tài),要延伸性地學習其他知識,而圖書館的紙質資源更新難免有些緩慢。于是,很多寧靜的下午和傍晚,祝云篪就坐在這巨型圖書館的某層某座,手捧他的“迷你圖書館”潛心閱讀。
祝云篪的主要閱讀范圍無非與專業(yè)相關,基礎科學,生物醫(yī)學工程的新進展,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等熱點,也不乏各種軟件工具的教程。他的電腦就擺在手邊,一旦遇上不懂或者感興趣的概念,立刻檢索文獻,查閱書籍,進行頭腦風暴,并找尋其他延伸閱讀。就這樣,他的電子書籍越攢越多,他的資料庫堆得滿滿的,他的知識儲備也與日俱增。知識是力量,也給人以信心,祝云篪多次在各類講座課和研討課主動要求做報告,報告內容也總能獲得學院教授的認可。
當然,祝云篪骨子里是個實干家,向來認為光有理論不實踐是無效的。當下神經網絡機器學習概念很火,也延伸到了生物醫(yī)學工程領域。祝云篪對這個概念非常好奇,于是,他查閱大量文獻,用C++寫了一個簡單的神經網絡,大一暑假里還撰寫了一篇關于采用并行篩選方法訓練模型識別測序信號的論文,對這類方法的實際應用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樣是在大一暑假,他承擔了一個測序數據分析處理軟件的開發(fā)工作,在學院拉起一支開發(fā)團隊,從需求分析到詳細設計再到測試發(fā)行,真正走完了一個完整的生物信息工具研發(fā)流程。也是在這個暑假,他和趙作翰前往南京江北健康醫(yī)療大數據中心進行采訪和調研,深入了解生醫(yī)大數據的發(fā)展現狀和方向。這些實踐極大開拓了他的視野,鍛煉了他的能力,而實踐的基礎,卻是從他那布袋里的“迷你圖書館”積累起來的。
結語
在東大的第一年,祝云篪過著平凡的大學生活,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忙碌著。上課之余,他讀文獻,與老師交流,整理寢室內務,在圖書館打掃電子閱覽室,在學院活動現場幫忙搬桌子拎箱子,周末回家給同學們帶些零食特產,偶爾還在QQ空間里曬曬自己的文字游戲,自覺并無特殊之處。祝云篪認為自己獲得此項榮譽也并非因為其能力過人天資卓穎,不過是認真、勤奮而又有點想法而已。如今,他的自行車仍在階下待命,他的剪刀與膠布仍不離其身,他的口袋“迷你圖書館”里的資源仍在增多,他仍會努力把他的東大生活過得更好更出彩。
推薦老師 胡高寧
師長點評
祝云篪同學在過去的一年當中,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熱心院系公共事務,并能對教學提出高質量的改進意見;參加多項科研項目,已投稿EI期刊論文一篇,發(fā)明專利一項正在申請中。希望祝云篪同學繼續(xù)努力,勇攀科研高峰。
腦與學習科學系科學教育與評測研究室副主任,生物科學與醫(yī)學工程學院講師 夏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