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題解】
本卷分《地理略》《地》《山》《水》《山水總論》《五方人民》《物產(chǎn)》七目,《地理略》分小序、正文和贊語三部分,自成體系,較為完整。其余則分說一面,各自完融。
小序交代寫作緣起。作者鑒于《山海經(jīng)》《禹貢》《爾雅》《說文解字》以及其他地理志不能較為全面介紹各國的山川地理狀貌以及指示吉兇休咎的情況,故在此略中修補前作遺說。
正文重點是對十四個地域的介紹,由于周是宗主國,吳為后起之國,故不計在內(nèi)。序中說“正國十二”,實則十四。行文主要對“十四國”的地望做了詳細(xì)介紹,秦、蜀漢、周、魏、趙、燕、齊、魯、宋、楚、南越之國、吳、東越、衛(wèi)等十四國的山川地理以南北東西的方位進行定點說明,突出地形險阻和各地特色。這種敘述模式不同于《禹貢》,但與《山海經(jīng)》相類,按照方位敘事。記險不是目的,別有興寄。
篇末贊語,卒章顯志,旨在說明土地多寡隨國君之德的優(yōu)劣而變化,山川變化預(yù)示著社會人事的變遷。對國君恃險而荒淫恣意做出規(guī)諫,提出要以德治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孝道治民,以彰舜化,這都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正文既有宏觀的地理學(xué)史的梳理意味,又有微觀的具化解說。從《河圖》“九州”寫起,加深了“宅茲中國”(《何尊》)的地理印跡,使最早的中國有了時空坐標(biāo)。再從《地》《山》《水》《山水總論》《五方人民》《物產(chǎn)》等六目細(xì)化闡釋,強化了人民與地域間的互利互用關(guān)系。盡管行文敘述中夾雜著很多巫風(fēng)色彩,但也加深了對中國地理風(fēng)物的復(fù)雜性與神秘感的理解;盡管其中有些提法中含有讖緯神學(xué)的色彩,但是較能清晰反映天人感應(yīng)觀念在魏晉文化界的存在樣態(tài)。
余視《山海經(jīng)》及《禹貢》《爾雅》《說文》、地志①,雖曰悉備,各有所不載者,作略說。出所不見,粗言遠(yuǎn)方,陳山川位象②,吉兇有征。諸國境界,犬牙相入。春秋之后,并相侵伐。其土地不可具詳,其山川地澤,略而言之,正國十二③。博物之士,覽而鑒焉④。
【注釋】
① 《山海經(jīng)》:古代地理著作,相傳為夏禹所作,經(jīng)過秦漢人增刪而成,包括《山經(jīng)》五卷、《海經(jīng)》十三卷,共十八卷,是研究我國上古社會的重要文獻,保存了我國上古時代的民族、宗教、神話、歷史、地理、醫(yī)藥、生物、礦產(chǎn)等方面的豐富資料?!队碡暋罚骸渡袝分械囊黄??!队碡暋芳偻写笥碇嗡蟮恼螀^(qū)劃,實際是一種地理區(qū)劃,將全國分為九州,并分別記述各地區(qū)的山川、藪澤、土壤、物產(chǎn)、貢賦以及交通道路等方面內(nèi)容,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學(xué)著作?!稜栄拧罚何覈谝徊吭~典,大約為秦漢人所編,“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分為《釋地》《釋丘》《釋山》《釋水》等十九篇?!墩f文》:即《說文解字》簡稱。東漢許慎撰,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全書按部首編排,其中土、邑、阜、山、石等部多有與地理相關(guān)的資料。地志:地理志簡稱。自班固在《漢書》中創(chuàng)立《地理志》后,歷代史書皆有此志。主要記載各朝代縣以上行政區(qū)劃的建制,兼及其沿革與境內(nèi)山川、城邑、關(guān)隘、物產(chǎn)、戶口、道路等內(nèi)容。
② 陳山川位象:陳述山河的方位狀貌。位象,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每爻各有其象,各有其位,爻象與爻位相結(jié)合可解釋卦意吉兇。此處以山河類比卦之位象,指示吉兇悔吝。
③ 正國十二:主要敘述了十二國(秦、蜀漢、魏、趙、燕、齊、魯、宋、楚、南越之國、東越、衛(wèi))的地理方位,因周是宗主國,不計在內(nèi)。吳為后起之國,參閱《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有“篇言十二,實敘十三者,賤夷狄不數(shù)吳,又霸在后故也。不數(shù)而敘之者,闔閭霸盟上國故也”之說,類推此國也不計在內(nèi)。
④ 覽而鑒焉:讀后就以之為鑒。覽,看,閱。鑒,鏡子,引申為明察。
【譯文】
我看《山海經(jīng)》和《禹貢》《爾雅》《說文解字》以及其他地理志,雖然說都很詳備,但各自皆有不記載的內(nèi)容,因此我做了這篇《地理略》。補充出沒有記載的內(nèi)容,粗略介紹遠(yuǎn)方的地理概況,陳述山河的方位狀貌,標(biāo)注出它們的吉兇征兆。各國的交界線,如同犬牙互相交錯般復(fù)雜。加之春秋之后,各國之間互相侵略征伐。各國的領(lǐng)土情況不能具體詳細(xì)地知道,那里的山脈、河流、土地、湖澤的情況,只能簡略地說說,主要分十二國來敘述。博識多聞之士,讀了此文就請明察這些情況。
地理略,自魏氏目已前,夏禹治四方而制之①
1 《河圖括地象》曰②:“地南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里③。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侖山④,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氣,五色流水,其白水東南流入中國⑤,名曰河也⑥。其山中應(yīng)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繞之⑦,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是奸城也⑧?!?/p>
【注釋】
① “地理略”幾句:此為本篇標(biāo)題。魏氏,指三國時魏秘書郎鄭默,他曾將宮內(nèi)所藏經(jīng)籍整理編目,定名《中經(jīng)》。地理略是《中經(jīng)》內(nèi)目錄分類之一,故稱“魏氏目”。已,通“以”。夏禹,即大禹,傳說古代部族首領(lǐng),姓姒,夏后氏部族首領(lǐng),奉舜命治水,因功大,成為舜的接班人。大禹治水將天下分為九州,事見《尚書?禹貢》。制,裁斷,引申為劃分。此題目意為:地理略,自三國魏時秘書郎鄭默將宮內(nèi)所藏經(jīng)籍編目命名為《中經(jīng)》以前,夏禹治理天下時就已劃分天下為九州了。
② 《河圖括地象》:漢代緯書的一種,是經(jīng)學(xué)神化之作,與《河圖》不同?!逗訄D》出現(xiàn)很早,是儒家關(guān)于《周易》卦形來源的傳說?!吨芤?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毕鄠鞣藭r,有龍馬出現(xiàn)在黃河里,背負(fù)圖形,伏羲根據(jù)它畫成八卦。大禹時,有神龜出現(xiàn)在洛水里,背負(fù)圖書,大禹把這些圖書編成九類,即《尚書?洪范》,稱為“洛書”?!渡袝?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孔安國傳:“河圖,八卦。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倍逗訄D括地象》則是漢代河圖,,系緯書中的一種。其篇名始見于《周禮》疏中,其題名之意,宋均以為“括地象者,窮地儀也”?!端鍟?經(jīng)籍志》有《河圖》二十卷,未具列篇名。清河郡本《緯書》《太平御覽》《文選》李善注、《北堂書鈔》皆有征引?!逗訄D括地象》附《括地圖》一篇,《水經(jīng)注》首見征引,黃奭認(rèn)為《括地圖》即《括地象》,故附于后,諸書所引皆同。從具體內(nèi)容看,緯書中的河圖可分為兩大類:古河圖和讖緯河圖。古河圖,指的是從先秦流傳下來的各類傳說河圖;讖緯河圖指的是緯書中漢代方士所編造的各類河圖。緯書《尚書中候》注云:“河圖,謂括地象?!本晻渡袝痰路拧酚小坝黹L于地理,水泉九州,得《括地象圖》,故堯以為司空”,故認(rèn)為禹受河圖而治水,顯系神化大禹治水乃受天命之意。
③ 地南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里:《楚辭章句補注?天問》引張衡《靈憲》曰:“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薄逗M鈻|經(jīng)》郭璞注引《詩含神霧》及《開元占經(jīng)》卷四引《河圖括地象》并作“二億三萬一千五百里”,宜據(jù)正。
④ 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侖山:范寧《博物志校證》(以下簡稱范校)將“地部”改為“地坻”,意為高坡地。王媛《〈博物志校證〉補正》(以下簡稱媛補)據(jù)《初學(xué)記》改為“地祇”,意為地神。昆侖是大地的中心,眾神所在之地,媛補“地祇”較為合理。昆侖山,傳說為西部神山,上居神仙。據(jù)《水經(jīng)注》卷一“昆侖墟在西北”條注曰:“《昆侖說》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閬風(fēng);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謂太帝之居。”從神話學(xué)視角看,昆侖神話系統(tǒng)是中國古代兩個神話系統(tǒng)(另一為蓬萊)之一,多見于《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等書。若從地理學(xué)視角看,昆侖所在,自古地望無法確指,約有八說:一為昆侖即祁連山(《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二為瑪沁雪山(《元史?地理志》,中華書局1976年版)、三為巴顏喀拉山(蔣廷錫《尚書地理今釋》,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版)、四為岡底斯山(饒宗頤《論釋氏之昆侖說》,見《梵學(xu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五為喜馬拉雅山(鄒代鈞《西征紀(jì)程中俄界記》,岳麓書社2010年版)、六為今昆侖山脈(《史記?大宛列傳》,中華書局2013年版)、七為蔥嶺(魏源《海國圖志》“釋昆侖上”,文物出版社2017年版)、八是顧頡剛以為昆侖乃為西域一國名(《〈禹貢〉中的昆侖》(遺著),載《歷史地理》創(chuàng)刊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⑤ 其白水東南流入中國:白水,出于昆侖山,飲之可長生。《楚辭?離騷》:“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làng)風(fēng)而紲(xiè)馬?!蓖跻葑⒁痘茨献印费裕骸鞍姿隼鲋?,飲之不死?!笨贾痘茨献?地形訓(xùn)》,“白水”又稱“丹水”“赤水”。中國,指中原地區(qū)。
⑥ 名曰河也:《楚辭補注》引《河圖》云:“其白水入中國,名為河也?!贝撕訛辄S河,按洪興祖說亦是“白水”。
⑦ 八十城布繞之:指廣大的地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戰(zhàn)國齊人鄒衍創(chuàng)“大九州”說,將整個天下分為九州,外有大海環(huán)繞;各州又分九州,每一州外有小海環(huán)繞,九九八十一州,中國處其一,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又分九州。中居其一,則外有八十城環(huán)繞。
⑧ 是奸城也:《格致叢書》本、士禮居刊本、紛欣閣本、指海本作“是好城也”,范校認(rèn)為當(dāng)作“好”。媛補據(jù)《詩經(jīng)》鄭玄《箋》改為“干城”,大抵為捍衛(wèi)和捍衛(wèi)者之義。媛補較為牽強。
【譯文】
《河圖括地象》說:“地南北距離為三億三萬五千五百里。在地神的位置上,有巍峨高大的昆侖山拔地而起,綿延萬里,高一萬一千里,是神異物類生長的地方,也是圣人仙人聚居的地方。山中出五色的云氣,五色的流水,其中白水向東南流入中原地區(qū),名叫黃河。昆侖山與天的正中相對應(yīng),居于地的最中央,有八十個城分布環(huán)繞著它,中國處于東南角,屬于其中的一個州,這是一塊好地方?!?/p>
2 中國之城,左濱海,右通流沙①,方而言之,萬五千里。東至蓬萊②,西至隴右③,右跨京北④,前及衡岳⑤。堯舜土萬里,時七千里⑥,亦無常,隨德劣優(yōu)也。
【注釋】
① 右通流沙:右,指“西”。古人以西為右,以東為左,故有“隴右”“江左”之名。流沙,沙流動而行,此指我國西北的沙漠地區(qū)。高誘注《呂氏春秋?本味》云:“流沙,沙自流行,故曰流沙,在敦煌西八百里?!?/p>
② 蓬萊:傳說東海中神仙居住的山。
③ 隴右:泛指隴山以西地區(qū)。約為今甘肅六盤山以西、黃河以東一帶。
④ 右跨京北:此與上句“西至隴右”重。范校據(jù)士禮居刊本改“右”為“后”字,疑“后”“右”形近致訛。媛補認(rèn)為“后跨京北”之“京北”所指不明。對此句學(xué)界有三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據(jù)《四庫全書》本《太平御覽》卷三十六改作“后號薊北”。薊為薊丘,在域內(nèi)北部。薊丘,亦作“薊邱”。古地名,在北京德勝門外西北隅?!妒酚?樂毅列傳》:“薊丘之植,植于汶篁?!睆埵毓?jié)《正義》:“幽州薊地西北隅有薊丘?!钡诙N理解:影宋本《太平御覽》卷三十六引作“后跨荊北”。按文意,中國北境標(biāo)志為河南靈寶的荊山,而實際上當(dāng)時中國地域一直以河南為中心,似不應(yīng)以此作為北境。據(jù)《辭源》,荊山有四,一在湖北,一在陜西,一在安徽,一在河南靈寶。在陜西富平西南的荊山,相傳禹鑄鼎于此?!渡袝?禹貢》:“導(dǎo)岍及岐,至于荊山。”孔穎達(dá)疏:“《地理志》云:《禹貢》北條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痹诤幽响`寶的荊山,據(jù)《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钡谌N理解:唐久寵《博物志校釋》疑“京北”之“京”乃“恒山”,《尚書?禹貢》所謂“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漢避文帝諱,乃改“恒山”曰“常山”,“常”又訛為“京”,故今本并作“京”矣?!昂罂绾惚薄迸c“前及衡岳”對文。
⑤ 衡岳:即南岳衡山,我國五大名山之一。
⑥ 時七千里:此句似為“湯時七千里”,強調(diào)德化,于意為勝?!短接[》卷三十六引《博物志》:“中國之域,左濱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萬五千里。面二千五百里。東至蓬萊山,西至隴右,后跨荊北,前及衡岳,若計共四隅,有三億之余。降朝鮮、岷山,東治可西也,隴川以南及北海之國。此是堯舜土及萬里,湯時七千里,此后亦無常,隨德優(yōu)劣也?!?/p>
【譯文】
中國的地域,東面靠大海,西面連沙漠,取周邊來說它,周長一萬五千里。東面到蓬萊,西面到隴右,北面跨越荊山以北地區(qū),南面到南岳衡山。堯舜時土地方圓一萬里,到商湯時為七千里,這以后也沒有定數(shù),總是隨著君主的德行優(yōu)劣而變化了。
3 堯別九州①,舜為十二②。
【注釋】
① 堯別九州:據(jù)《禹貢》記載:傳說堯時洪水泛濫,舜推薦禹治水。禹治水后分天下為九州,即兗、荊、豫、冀、徐、梁、揚、青、雍。
② 舜為十二:《尚書?舜典》記載:舜從冀州分出幽、并二州,從青州分出營州,變成十二州。
【譯文】
堯分天下為九州,舜又分為十二州。
4 秦,前有藍(lán)田之鎮(zhèn)①,后有胡苑之塞②,左崤函③,右隴蜀④,西通流沙,險阻之國也。
【注釋】
① 前有藍(lán)田之鎮(zhèn):此地處秦嶺北麓,川、原、嶺、山兼?zhèn)洌匦胃叩蛻沂?,溝壑密布,溪流較多,十分險峻。藍(lán)田,古屬京畿之地,有峣(yáo)關(guān)要塞,今陜西藍(lán)田東南,是關(guān)中平原通往南陽盆地的交通要隘。鎮(zhèn),險要的地方。
② 胡苑之塞:胡人牧養(yǎng)禽獸的苑囿,在此指胡人的地域。塞,邊界上險要的地方?!妒酚?留侯世家》:“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張守節(jié)《正義》:“上郡、北地之北與胡接,可以牧養(yǎng)禽獸,又多致胡馬,故謂胡苑之利也。”《漢官儀》引郎中侯應(yīng)之言曰:“陰山東西千余里,單于之苑囿也。又胡人歌曰:失我燕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令我六畜不蕃息。”胡苑之利,當(dāng)為此義。
③ 左崤(xiáo)函:崤山和函谷關(guān)。崤山,在今河南洛寧北。函谷關(guān),戰(zhàn)國秦在今河南靈寶東北置函谷關(guān)。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移關(guān)址于今新安東,于原函谷關(guān)地置弘農(nóng)縣。新函谷關(guān)廢于曹魏時。
④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
【譯文】
秦,南面有藍(lán)田關(guān)這樣的險要之地,北面有胡苑之利的邊塞,東面是崤山、函谷關(guān),西面是隴右和蜀地,向西通向沙漠地區(qū),是一個地形險要的國家。
5 蜀漢之土與秦同域①,南跨邛笮②,北阻褒斜③,西即隈礙④,隔以劍閣⑤,窮險極峻,獨守之國也。
【注釋】
① 蜀漢之土與秦同域:秦國惠王時滅巴蜀,取楚的漢中。秦朝時曾在此區(qū)域設(shè)置巴郡、蜀郡、漢中、隴西?!稘h書?蕭何曹參傳》:“初,諸侯相與約,先入關(guān)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項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謝之得解。羽遂屠燒咸陽,與范增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民皆居蜀?!嗽唬骸駶h亦關(guān)中地也?!柿⑴婀珵闈h王,而三分關(guān)中地……”故有蜀漢與秦(統(tǒng)一六國之前)同屬關(guān)中之地之意。
② 邛笮(qiónɡ zuó):漢時西南夷邛都、笮都兩名的并稱。約在今四川西昌、漢源一帶。后泛指西南邊遠(yuǎn)地區(qū)或少數(shù)民族。
③ 褒斜:即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嶺的山間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沿褒、斜二水行,貫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稱斜谷路,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
④ 隈(wēi)礙:應(yīng)為地名,具體地望不詳。
⑤ 劍閣:古代蜀北要地,因劍山峭壁間棧道而得名。今指四川劍門關(guān)。
【譯文】
蜀漢的疆域與秦是同一區(qū)域,南面跨越邛都、笮都兩個西南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北面憑褒斜之谷阻隔,西面靠近隈礙,再憑借劍閣與外界阻隔,極其險峻,是一個獨自據(jù)守的國家。
6 周在中樞①,西阻崤谷,東望荊山,南面少室②,北有太岳③。三河之分④,雷風(fēng)所起⑤,四險之國也⑥。
【注釋】
① 周在中樞:按媛補,此條載周畿內(nèi)封域?!睹娬x?王城譜》:“王城者,周東都王城畿內(nèi)方六百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貢》豫州太華、外方之間。北得河陽,漸冀州之南?!笨追f達(dá)《正義》:“《禹貢》云:‘荊、河惟豫州?!⒃疲骸萁缱郧G山而至于河。’而王城在河南、洛北,是屬豫州也。太華,即華山也。外方,即嵩高也?!兜乩碇尽罚骸A山在京兆華陰縣南,外方在潁川嵩高縣,則東都之域,西距太華,東至于外方,故云之間?!睋?jù)此,則周平王遷都洛邑,王畿東起嵩山,西至華山,北到河陽,南至冀州之南。太岳山在黃河北岸,即“河陽”之地。本條“東望荊山,南面少室”句,當(dāng)作“南望荊山,東面少室”,此為張華誤記,抑或后人傳抄致訛,則不得而知。荊山,《漢魏叢書》本作“荊川”。
② 南面少室:在南方面向少室山。少室,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北嵩山之西,分東少室、西少室,總名嵩山,因山中有石室而得名。
③ 北有太岳:北方有太岳山。太岳,即太岳山,在黃河北岸,即“河陽”之地,位于今河南西北部?!洞呵铩酚涊d,在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2),“天王狩于河陽”。
④ 三河之分:指河?xùn)|、河內(nèi)、河南?!妒酚?貨殖列傳》:“昔唐人都河?xùn)|,殷人都河內(nèi),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⑤ 雷風(fēng)所起:《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八引“雷風(fēng)”作“風(fēng)雨”,《格致叢書》本作“風(fēng)雷”。
⑥ 四險之國也:“國”字下《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八引有“武王克殷,定鼎郟鄏(jiá rǔ)以為東都”十二字,當(dāng)據(jù)補。按,《左傳?宣公三年》云:“成王定鼎于郟鄏?!倍蓬A(yù)注云:“郟鄏,今河南也。武王遷之,成王定之?!倍ǘΓǘ?。鼎本是三腳炊器,又為祭器,后成為象征政權(quán)的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稱定都為定鼎。郟鄏,古地名,即周王城所在地,在今河南洛陽西。武王滅商后,定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武王死后,成王在周公輔助下營建郟鄏(洛陽)作為東都。這里說武王定東都,也許是張華所記有誤。
【譯文】
周處在中心樞紐部位,在西邊把崤山、函谷關(guān)作為險阻的屏障,向東望見荊山,在南方面向少室山,在北面有太岳山。它位于河?xùn)|、河內(nèi)、河南三個地方的分界處,風(fēng)雨興起之地,是個四周都是要塞的國家。
7 魏,前枕黃河,背漳水①,瞻王屋②,望梁山③,有藍(lán)田之寶④,浮池之淵⑤。
【注釋】
① 漳水:即漳河,在今河北、河南兩地邊境,有清漳河、濁漳河,源出山西東南部。
② 王屋:王屋山,今山西垣曲與河南濟源等地之間,屬于中條山分支,濟水發(fā)源地?!读凶印酚涊d“愚公移山”的故事,即指此山。
③ 梁山:即呂梁山,今山西西部,處于黃河與汾河之間。
④ 藍(lán)田:今陜西渭河平原,古時藍(lán)田出產(chǎn)美玉,李商隱《錦瑟》有“藍(lán)田日暖玉生煙”之句。
⑤ 浮池之淵:浮池,當(dāng)是湖泊名,地望不詳。
【譯文】
魏,前面枕靠著黃河,后面背對著漳水,仰視王屋山,遠(yuǎn)望梁山,有產(chǎn)美玉的藍(lán)田,有深不可測的浮池。
8 趙,東臨九州①,西瞻恒岳②,有沃瀑之流③,飛壺、井陘之險④,至于潁陽、涿鹿之野⑤。
【注釋】
① 九州:《戰(zhàn)國策?趙策》中蘇秦說趙王曰:“趙地……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睋?jù)此,趙東無“九州”。按,《史記?趙世家》:“王出九門,為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薄熬胖荨被驗椤熬砰T”之誤。九門,戰(zhàn)國趙邑,在今河北藁城。
② 恒岳:即恒山,在今河北曲陽西北與山西接壤處。
③ 有沃瀑之流:有傾瀉而下的瀑布。沃,澆,灌,這里引申為傾瀉。
④ 飛壺:《漢書?酈食其傳》作“飛狐”,“狐”與“壺”通。飛狐,要隘名,在今河北淶源與蔚縣界,是河北平原北方邊郡間的交通咽喉。井陘(xínɡ):即井陘關(guān),在今河北井陘山,是太行山區(qū)進入華北平原的要塞。
⑤ 潁陽:地名,故城在今河南許昌西南。涿鹿:指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東南。有“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之說。
【譯文】
趙向東面臨九門,向西仰望恒山,有飛流直下的瀑布,險峻的飛狐峪、井陘關(guān),一直延伸到潁陽、涿鹿的曠野。
9 燕,卻背沙漠,進臨易水①,西至君都②,東至于遼③,長蛇帶塞④,險陸相乘也⑤。
【注釋】
① 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北部。戰(zhàn)國末年荊軻入秦刺秦王前,燕太子丹曾在易水邊為之餞行。荊軻慷慨高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遂成千古絕唱。
② 君都:《戰(zhàn)國策?燕策》:“蘇秦將為縱,北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據(jù)此,燕西無“君都”?!稘h書?地理志》云燕地西有上谷郡,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所屬有“軍都”?!熬薄败姟蓖客?,二字古通用,此“君都”當(dāng)即“軍都”。
③ 遼:指遼河,戰(zhàn)國燕時置遼東郡和遼西郡。
④ 蛇:指燕國在南北邊境上修筑的長城。
⑤ 乘(chénɡ):一個連著一個,有疊加意。
【譯文】
燕,北面背靠沙漠,向南面臨易水,西邊到達(dá)軍都,東面至遼河,有長蛇般的帶狀邊塞,險地一個緊接著一個。
10 齊,南有長城、巨防、陽關(guān)之險①。北有河、濟②,足以為固。越海而東,通于九夷③。西界岱岳、配林之險④,坂固之國也。
【注釋】
①巨防:古地名,本指戰(zhàn)國時齊地防門,在今山東平陰附近。陽關(guān):古邑名,春秋魯?shù)?,后入齊,在今山東泰安南汶水東岸。
②河:指黃河。濟:指濟水,古與江、淮、河并稱四瀆(dú),源于今河南濟源,其故道過黃河而南,東流至山東,與黃河并行入渤海。
③ 九夷:古代稱東方的九種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稜栄?釋地》“九夷”疏,一說依《后漢書?東夷列傳》,夷有九種:畎(quǎn)夷、干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fēng)夷、陽夷;一說指玄菟、樂浪、高驪、滿飾、鳧更、索家、東屠、倭人、天鄙。
④ 岱岳:即泰山。配林:山名,在泰山西南,是諸侯祭祀之山。
【譯文】
齊,南面有長城、巨防、陽關(guān)的險阻。北面有黃河、濟水,足夠用來作為堅固的邊防。越過東海繼續(xù)向東行,與九種外族相通。西面以泰山、配林的險固之地作為邊界,這是個險要而穩(wěn)固的國家。
11 魯,前有淮水,后有岱岳,蒙、羽之向①,洙、泗之流②。大野廣土,曲阜尼丘③。
【注釋】
① 蒙、羽之向:面向蒙山、羽山。蒙,蒙山,即蒙陰山,在山東蒙陰南四十里,蜿蜒百余里,西南接費(bì)地。羽,羽山,在今山東郯城東北七十里。
② 洙、泗之流:穿流著洙水和泗水。古時二水自今山東泗水縣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部,又分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時屬于魯國地方。孔子在洙、泗之間聚徒講學(xué),后世以洙、泗代稱魯國的文化和孔子的教澤。
③ 曲阜尼丘:曲阜有尼丘山。
【譯文】
魯,前面有淮河,后面有泰山,它面對蒙山、羽山,穿流著洙水、泗水。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曲阜尼丘山。
12 宋,北有泗水,南迄睢、?①,有孟諸之澤②,碭山之塞也③。
【注釋】
① ?。╯uī):水名。在河南,今上游僅有一支流流入惠濟河,余皆湮塞。?(guō):水名,即渦河?;春又Я鳎闯龊幽贤ㄔS,東南流至安徽,至懷遠(yuǎn)入淮河?!端?jīng)注?淮水》:“(淮水)又東過當(dāng)涂縣北,?水從西北來注之?!薄端?jīng)注?睢水》“又東過相縣南”條下酈注“東南流入于泗,謂之睢口”。又,《水經(jīng)注?泗水》:“又東南入于淮”條下酈注:“泗水又東經(jīng)角城北,而東南流注于淮?!睋?jù)此看,睢水流入泗水,泗水流入淮水,此處不宜再言睢水。疑“睢”乃“淮”之訛。
② 孟諸:古澤藪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虞城西北。
③ 碭(dànɡ)山:山名,在今河南永城東北芒碭山。碭、芒兩山相去八里?!稘h書?高帝紀(jì)》記載,劉邦起兵前,曾“隱于芒、碭山澤間”,即此。
【譯文】
宋,北面有泗水,南面直到睢水和?水,有孟諸沼澤、碭山要塞。
13 楚,后背方城①,前及衡岳,左則彭蠡②,右則九疑③,有江、漢之流④,實險阻之國也。
【注釋】
① 方城:春秋時楚國的長城。為古九塞之一?!痘茨献?地形訓(xùn)》:“何謂九塞?曰:太汾、澠阨、荊阮、方城、殽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p>
② 彭蠡(lǐ):古澤藪名,即今江西鄱陽湖。
③ 九疑:山名。疑,又作“嶷”,一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yuǎn)南,相傳虞舜葬于此。
④ 江、漢之流:長江和漢水。漢水亦稱漢江,是長江中游支流,源出陜西西南部,流經(jīng)陜西、湖北,在武漢入長江。
【譯文】
楚,后面背靠方城山,前面直到衡山,左面是彭蠡湖,右面是九嶷山,有長江、漢水穿流而過,實在是一個形勢險要的國家。
14 南越之國,與楚為鄰。五嶺已前至于南海①,負(fù)海之邦,交趾之土②,謂之南裔③。
【注釋】
① 五嶺:亦作“五領(lǐng)”,是大庾嶺、越城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的總稱,位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之間,是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已:通“以”。南海:即南中國海,我國三大邊緣海之一,北接今廣東、廣西、福建、臺灣四個省區(qū)。
② 交趾:亦作“交阯”。原為古地區(qū)名,指今越南北部一帶,秦始皇所置象郡的一部分,后屬趙佗南越國,后歸漢。漢武帝時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dāng)今廣東、廣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東漢末改為交州。越南于10世紀(jì)獨立建國后,宋亦稱其國為交趾。
③ 謂之南裔(yì):稱它為南裔。裔,邊遠(yuǎn)的地方?!蹲髠?文公十八年》:“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táo wù)、饕餮(tāo tiè),投諸四裔?!倍蓬A(yù)注:“裔,遠(yuǎn)也。”
【譯文】
南越國,與楚國是鄰國。它從五嶺向前一直延伸到南海,背靠大海,跨越交趾地區(qū),人們稱它為“南裔”。
15 吳,左洞庭,右彭蠡,后濱長江,南至豫章①,水戒險阻之國也。
【注釋】
① 豫章: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譯文】
吳,東面是洞庭湖,西面是彭蠡湖,北面瀕臨長江,南面到豫章郡,是個以水為界、形勢險要的國家。
16 東越通海,處南北尾閭之間①。三江流入南海②,通東治③,嵩海深④,險絕之國也。
【注釋】
① 尾閭(lǘ):古代傳說中泄海水之處。李善注《文選?嵇叔夜〈養(yǎng)生論〉》引司馬彪曰:“尾閭,水之從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東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稱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p>
② 三江:古代各地眾多水道的總稱,“三”是虛數(shù)。
③ 東治:媛補“治”疑當(dāng)作“冶”。東冶,即今福建福州。《史記?東越列傳》載:“漢五年,復(fù)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p>
④ 嵩海深:嵩,范校疑“嵩”乃“山高”二字的合文?!栋僮尤珪繁咀鳌吧礁摺?。
【譯文】
東越通向大海,處于南海與北海的交界處。東越的眾多河流注入南海,其地延伸到東冶一帶,山高海深,是個形勢險要至極的國家。
17 衛(wèi),南跨于河,北得洪水①,南過漢上②,左通魯澤③,右指黎山④。
【注釋】
① 北得洪水:范校引《格致叢書》本、紛欣閣本“洪”均作“淇”。又按《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薄端?jīng)?淇水》:“武王以殷之遺民,封紂子武庚于茲邑,分其地為三,曰邶、墉、衛(wèi),使管叔、蔡叔、霍叔輔之,為三監(jiān)。叛周,討平,以封康叔為衛(wèi)?!鼐雍?、淇之間?!贝嗽啤靶l(wèi),南跨于河,北得洪水”,正與《竹竿》及《淇水》注暗合,故“洪”乃“淇”之形訛。范??蓮?。淇水,河川名,源于今河南,古為黃河支流,流經(jīng)湯陰至淇注入衛(wèi)河。
② 南過漢上:范校疑“漢”為“濮”字之誤,衛(wèi)地有濮水,無漢水。濮水流經(jīng)衛(wèi)國,在今河南北部,即是“桑間濮上”之濮。
③ 魯澤:大野澤的別稱。
④ 黎山:山名,一作“黎陽山”。在今河南??h東南。
【譯文】
衛(wèi),向南跨越黃河,北面得到淇水穿流而過,南面經(jīng)過濮水之上,東面通到大野澤,西面直指黎山。
贊曰①:地理廣大,四海八方,遐遠(yuǎn)別域②,略以難詳。侯王設(shè)險,守固保疆,遠(yuǎn)遮川塞③,近備城堭④。司察奸非,禁御不良⑤,勿恃危厄⑥,恣其淫荒。無德則敗,有德則昌,安屋猶懼,乃可不亡。進用忠直,社稷永康⑦,教民以孝⑧,舜化以彰⑨。
【注釋】
① 贊曰:常置于篇末,是作者的總結(jié)評價語。類似于《左傳》的“君子曰”,《史記》的“太史公曰”,《漢書》篇末的評論即用“贊曰”。
② 遐遠(yuǎn)別域:遙遠(yuǎn)的別國異域。遐,遠(yuǎn)。
③ 遠(yuǎn)遮川塞:遠(yuǎn)有山川要塞阻擋。遮,阻擋。
④ 近備城堭:近有護城河壕溝防備。城堭,城墻與護城河,泛指城池。城,城墻。堭,同“隍”。城壕。城外的護城河有水叫“池”,無水叫“隍”。
⑤ 禁御不良:抵御來犯之?dāng)?。不良,不好,此指外敵?/p>
⑥ 勿恃危厄:不要依仗高而險隘之地。危厄,高而險隘。
⑦ 社稷永康:國家才可永葆安康。社稷,社為土神,稷為谷神,這里以社稷指國家。
⑧ 教民以孝:以孝道化民。這與西晉的治國方略有關(guān)。李密《陳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睆埲A顯然受此觀念影響。西晉篡權(quán),難以用“忠”,以孝治國,無非是偷換概念而已。
⑨ 舜化以彰:讓虞舜的教化永遠(yuǎn)發(fā)揚。據(jù)《尚書》《史記》等有關(guān)典籍,虞舜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皆以德為先導(dǎo)。舜選賢任能,舉用“八愷”“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兇”(渾敦、窮奇、梼杌、饕餮),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堯未完成的盛業(yè)。《左傳?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 敳(tuí ái)、梼戭(táo yǎn)、大臨、尨(ménɡ)降、庭堅、仲容、叔達(dá),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譯文】
贊說:中國的地域廣大無邊,它與四海八方相連,遙遠(yuǎn)的別國異域,只能略說卻難以詳述。王侯設(shè)下險阻要塞,保衛(wèi)國家邊疆,遠(yuǎn)有山川要塞阻擋,近有護城河壕溝防備。督察國內(nèi)的奸邪人事,抵御來犯的敵人,不依靠高險的地形,恣意地放蕩佚樂。君主無德就必然失敗,有德就昌盛,安居時要戒懼,才能不滅亡。進用忠誠善良的人,國家才可永葆安康,用孝道教育百姓,舜的教化才能永遠(yuǎn)彰顯發(fā)揚。
地
18 天地初不足①,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②,斷鰲足以立四極③。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帝④,而怒觸不周之山⑤,折天柱,絕地維⑥。故天后傾西北⑦,日月星辰就焉⑧;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注焉。
【注釋】
① 天地初不足:當(dāng)初天塌地陷?!痘茨献?覽冥訓(xùn)》:“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p>
② 女媧:陰帝,輔佐伏羲治天下者。三皇時,天不足西北,故補天。練:通“煉”。冶煉。闕:殘缺,缺失。
③ 斷鰲足以立四極:天廢傾,以鰲足柱之。鰲,大龜。《楚辭?天問》:“鰲戴山抃,何以安之?”
④ 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帝:共工,《淮南子》高誘注:“官名,伯于伏羲、神農(nóng)之間。其后子孫任智刑以強,故與顓頊(zhuānxū)、黃帝之孫爭位?!惫补ぴ诜恕⑸褶r(nóng)之間曾為天下領(lǐng)袖。顓頊,古代五帝之一,號高陽氏。相傳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十歲佐少昊,十二歲而冠,二十歲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痘茨献?天文訓(xùn)》:“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p>
⑤ 不周之山:傳說中的山名,據(jù)說在昆侖山西北方。
⑥ 折天柱,絕地維:向宗魯云:“柱折維絕,疑后人依《列子》互易?!彼茟?yīng)為:“天維絕,地柱折?!本S,以繩維系。
⑦ 故天后傾西北:《列子?湯問》:“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薄痘茨献?天文訓(xùn)》:“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考二文,均無“后”字。傾,高。見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
⑧ 就:靠近?!盾髯?勸學(xué)》:“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毖桑捍~,那里。
【譯文】
當(dāng)初天塌地陷,所以女媧氏煉五色石來補天缺,又?jǐn)財圉椬惆阉?dāng)作柱子立在四方。此后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共工盛怒之下一頭撞在不周山上,支天的地柱折斷了,維系天地的繩索也斷了。因此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便移向那里;地在東南角凹陷下去,于是眾多江河的水便傾瀉到那里。
19 昆侖山北①,地轉(zhuǎn)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②,方二十萬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廣十萬里。地有三千六百軸,犬牙相舉③。
【注釋】
① 昆侖山北:《太平御覽》卷三十六引作“昆侖之東北”?!冻鯇W(xué)記》卷五、《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卷四《南池》詩注及《事類賦》卷六并引作“昆侖東北”,無“之”字。據(jù)此“北”上宜補一“東”字。
② 八:八方,四方加四隅(角)。玄:黑色。幽都:北方極遠(yuǎn)之地?!渡袝?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笨装矅鴤鳎骸氨狈Q幽都,南稱明從可知也。都,謂所聚也?!辈坛痢稌瘋鳌罚骸八贩?,北荒之地……日行至是,則淪于地中,萬象幽暗,故曰幽都。”
③ 舉:即“制”或“牽”,牽制。
【譯文】
在昆侖山東北,地勢趨下的三千六百里處,有個八方陰暗的日沒處叫幽都,方圓二十萬里。地下有四根大柱子,每根柱子直徑為十萬里。大地又有三千六百根軸,它們像犬牙一樣交錯,相互牽制。
20 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人魂魄。東方萬物始成①,知人生命之長短。
【注釋】
① 東方萬物始成:東方,按照《禮記?月令》所記,古代以五方與四時相配,東、南、中、西、北與春、夏、季夏、秋、冬一一相配,東方對應(yīng)的是春季,春季乃萬物生長的時節(jié)。
【譯文】
泰山又一名為天孫,就是說它是天帝的孫子。它主管召喚人魂靈的事。東方是世間萬物開始生長的方位,所以泰山主管人壽命的長短。
21 《考靈耀》曰①:地有四游②,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三萬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動不止,譬如人在舟而坐,舟行而人不覺③。七戎六蠻,九夷八狄④,形總而言之⑤,謂之四海。言皆近海,海之言晦昏無所睹也。
【注釋】
① 《考靈耀》:《尚書緯》中的一卷。緯書是在董仲舒天人感應(yīng)神學(xué)目的論哲學(xué)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與經(jīng)書相配合的輔助經(jīng)義之書。《尚書緯》分為《尚書璇璣鈐》《尚書考靈曜》《尚書刑德放》《尚書帝命驗》《尚書運期授》等五卷。耀,又作“曜”?!渡袝检`曜》原文為:“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復(fù)三萬里。春秋二分,則其中矣。地恒動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七戎六蠻,九夷八狄,形類不同,總而言之謂之四海,言皆近海。海之言,昏晦無所睹也?!薄短接[》卷三十六“地部”條引《尚書考靈曜》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復(fù)三萬里,春秋分則其中矣。地恒動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覺也?!憋@然,此段文字是《尚書考靈曜》與《太平御覽》卷三十六“地部”條引《尚書考靈曜》文字的綜合版。
② 地有四游:四游,向四面游動?!抖Y記?月令》題下疏云:“地有升降,星辰有四游。又鄭注《考靈耀》云:‘天旁行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東,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于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蓋極地厚也。地與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與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極。地雖西極,升降正中,從此漸漸而東,至春末復(fù)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極。地則升降極下,至夏季復(fù)正。立秋之后,東游,秋分,東游之極。地則升降正中,至秋季復(fù)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極。地則升降極上,冬季復(fù)正?!耸堑丶靶浅剿挠沃x也?!?/p>
③ “冬至地上”幾句:《文選》中張華《勵志》詩“天回地游”句下注引:“《河圖》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行,南而東三萬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地常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閉舟而行,不覺舟之運也。”
④ 七戎六蠻,九夷八狄:戎、蠻、夷、狄,分別為古代對西方、南方、東方、北方諸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惫弊ⅲ骸熬乓脑跂|,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次四荒者?!?/p>
⑤ 形總而言之:宜為“形類不同總而言之”。范校據(jù)《說郛》本、《漢魏叢書》本、《百子全書》本,“形”字下均有“類不同”三字,與《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八及《初學(xué)記》卷六引合。當(dāng)據(jù)補。
【譯文】
《考靈耀》說:大地向四面升降游動,冬至?xí)r大地向上運行,由北向西運行三萬里,夏至?xí)r大地向下運行,由南向東運行三萬里,春秋二季處在二者之間。地面是經(jīng)常運動的,好比人在船中坐著,船行人卻無感覺。西南東北諸民族的形貌、種類不同,總起來,稱他們?yōu)樗暮!J钦f他們都靠近大海,海還包含有昏暗愚昧沒有見識的意思。
22 地以名山為之輔佐,石為之骨,川為之脈,草木為之毛,土為之肉。三尺以上為糞①,三尺以下為地②。
【注釋】
① 三尺以上為糞:范校疑“糞”字是“氣”字之誤,“氣”初以音近誤作“冀”,后又因形近訛作“糞”?!短浇?jīng)》卷四十五曰:“穿鑿地大深,皆為瘡瘍,或得地骨,或得地血。何謂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矂油寥氲兀贿^三尺,提其上,何止以三尺為法?然一尺者,陽所照,氣屬天;二尺者,物所生,氣屬中和;三尺者,屬及地身,氣為陰。過此而下者,傷地形,皆為兇?!?/p>
② 三尺以下為地:范校據(jù)《太平御覽》卷三十六引“地”字下有“重(chónɡ)陰之性也”五字,宜補之。重陰之性也,意為“是陰氣聚積的地心”。此句可理解為“三尺以下是陰氣聚積的地心”?!靶浴庇?xùn)為“心”?!靶摹庇峙c上文“骨”“脈”“毛”“肉”“氣”相配。
【譯文】
土地把名山作為它的輔佐,石頭作為它的骨,河流作為它的脈,草木作為它的毛,土壤作為它的肉。地表三尺以上是地氣,三尺以下是陰氣聚積的地心。
山
23 五岳:華、岱、恒、衡、嵩①。
【注釋】
① 華、岱、恒、衡、嵩:指五大名山,合稱五岳?!稜栄?釋山》:“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為南岳,恒山為北岳,嵩高為中岳?!薄栋谆⑼ā芬渡袝髠鳌吩疲骸拔逶溃^岱山、霍山、華山、恒山、嵩也?!边@里“霍”不作“衡”。只有《詩經(jīng)?大雅?崧高》毛傳稱“衡”為南岳?!讹L(fēng)俗通》卷十“五岳”條下云:“南方衡山,一名霍山”“岱宗,泰山也”,皆一山而二名。華,即西岳,在今陜西華陰南。岱,即泰山,世稱東岳,在今山東中部。恒,即北岳,在今河北曲陽西北。衡,即南岳,在今湖南衡陽。嵩,即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北。傳說五岳為群神所居,歷代帝王常在此祭祀天地,舉行封禪大典。
【譯文】
五大名山:華山、泰山、恒山、衡山、嵩山。
24 按北太行山而北去①,不知山所限極處②。亦如東海不知所窮盡也③。
【注釋】
①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間,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北起拒馬河谷,南至?xí)x、豫邊境黃河沿岸。西緩東陡,受河流切割,多橫谷,為東西交通孔道,古有“太行八陘”之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等。
② 不知山所限極處:限極,猶極限意?!逗鬂h書?李杜列傳》:“而中常侍在日月之側(cè),聲勢振天下,子弟祿仕,曾無限極。”再如蘇轍《上神宗皇帝書》:“近世以來,取人不由其官,士之來者無窮,而官有限極?!彼纸Y(jié)構(gòu)“所限極”做“處”的定語,“所限極處”譯為“極限的地方”。
③ 窮盡:終止,盡頭,亦指止境。謝靈運《臨終》詩:“龔勝無余生,李業(yè)有終盡。”
【譯文】
循著太行山向北去,不知山極限的地方。這也就如同東海一樣,不知道它的盡頭。
25 石者,金之根甲①。石流精以生水,水生木②,木含火③。
【注釋】
① 金之根甲:金,五行之一?!渡袝?洪范》提出水、火、木、金、土五行體系及其性能作用。根甲,“根”即根源,“甲”則有外殼義,指石包孕著金,根甲含有本根的意思。
② 水生木:此為五行相生說的內(nèi)容。五行相生相勝說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初期,“相生”指相互間的聯(lián)系,一種物質(zhì)產(chǎn)生另一種物質(zhì),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據(jù)此看,“石者,金之根甲”,有“土生金”之義?!跋鄤佟奔次逍邢嗫耍赶嗷ヅ懦?,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由此推衍的“五德終始說”是與五行相生相勝理論緊密相連的。《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記有“《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雖已亡佚,但在《呂氏春秋?應(yīng)同》中保留了“五德終始說”的樣貌。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即以五行相勝為基點,能夠為改朝換代、帝王革命找到理論上的根據(jù),如:黃帝土德—禹木德—湯金德—文王火德—秦始皇水德。劉歆的“新五德終始說”,則以五行相生為基點,能夠為帝王禪讓制找到合理的內(nèi)核。如:劉歆在《世經(jīng)》中編排的五行相生的次序,則為,(太昊)庖犧木德—(共工氏閏水德)—炎帝神農(nóng)火德—黃帝土德—少昊金德—顓頊水德—帝嚳木德—唐堯火德—虞帝土德—禹金德—湯水德—周木德—(秦始皇閏水德)—漢火德。
③ 木含火:仍然屬于五行相生說的內(nèi)容。含,包而未露,與上文“生”意相近。
【譯文】
石頭,是金產(chǎn)生的本源。石頭流出精華可用來形成水,水產(chǎn)生木,木中又包孕著火。
水
26 漢北廣遠(yuǎn)①,中國人鮮有至北海者②。漢使驃騎將軍霍去病北伐單于③,至瀚海而還,有北海明矣。周日用曰④:“余聞北海,言蘇武牧羊之所去,年德甚邇⑤,柢一池⑥,號北海。蘇武牧羊,常在于是耳。此地見有蘇武湖,非北溟之海?!?/p>
【注釋】
① 漢北廣遠(yuǎn):周心如校云:“‘漢’字應(yīng)作‘漠’。”
② 中國: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其他地區(qū)稱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區(qū)。北海:一作“翰?!保c下文“瀚?!蓖!妒酚?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登臨翰海。”司馬貞《索隱》引崔浩曰:“北海名,群鳥之所解羽,故云翰海?!薄稄V志》云:“在沙漠北?!薄妒酚?匈奴列傳》“臨翰海而還”,《集解》引如淳曰:“翰海,北海名。”《正義》按:“翰海自一大海名,群鳥解羽伏乳于此,因名也?!北焙R徽f指今貝加爾湖?!坝小摺苯Y(jié)構(gòu),構(gòu)成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③ 驃騎:古代將軍的名號。霍去?。ㄇ?40—前117):漢代名將,曾多次出擊匈奴,戰(zhàn)功卓著。單(chán)于:漢時匈奴人對其君主的稱呼。泛指外族首領(lǐng)。
④ 周日用:汝南(今河南汝南)人,注《博物志》十卷。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謂:“周日用未知何時人?然《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皆已載之,則必北宋以前人矣?!?/p>
⑤ 年德甚邇:據(jù)文意當(dāng)指霍去病與蘇武年齡、功德十分相近。蘇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陜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漢武帝時出使匈奴,遭扣押于北海,牧羊19年,歸漢后,因其功績,圖像于麒麟閣?;羧ゲ∨c蘇武同年出生,皆有大功德,故有此比。
⑥ 柢(dǐ):通“氐”。大略,大概。
【譯文】
沙漠以北地區(qū)路途遼遠(yuǎn),中原很少有能到達(dá)北海的人。漢朝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向北攻打匈奴,一直打到北海才撤回,有北海之地是明確的。周日用說:“我聽說北海,說是蘇武牧羊所到處,霍去病與蘇武年齡、功德十分相近,大概那里有一個池子,號稱北海。蘇武牧羊在這里常常居住吧。此地現(xiàn)在有蘇武湖,不是北海的海。”
27 漢使張騫渡西海,至大秦①。西海之濱,有小昆侖②,高萬仞,方八百里。東海廣漫③,未聞有渡者。
【注釋】
① 漢使張騫(qiān)渡西海,至大秦:張騫出使西域,并未到大秦,只到了大夏。這里的張騫,可能是甘英。張騫(前164—前114),西漢漢中(今陜西漢中)人,官大行,封博望侯,曾兩次奉漢武帝命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系,進一步發(fā)展了漢朝與中亞人民的友好關(guān)系,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西海,《后漢書?西域傳》:“條支國,……臨西海,海水曲環(huán)其南及東北,三面路絕,唯西北隅通陸路?!薄妒酚?大宛列傳》:“(安息)其西則條枝,北有奄蔡、黎軒?!薄端麟[》按:“三國并臨西海?!薄逗鬂h書?西域傳》:“班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一般認(rèn)為此“西?!敝附癫ㄋ篂?。大秦,古國名。古代中國史書對羅馬帝國的稱呼。漢和帝永元九年(97),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至條支,臨海而回。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皇帝安敦遣使來中國。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后,以大秦稱東羅馬帝國?!逗鬂h書?西域傳》:“(大秦國)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p>
② 小昆侖:山名,地望不詳。
③ 廣漫:水廣大無邊貌。
【譯文】
漢朝的使者張騫渡過西海,到達(dá)大秦。西海的海濱有座山叫小昆侖,山高達(dá)萬丈,方圓八百里。東海水廣大無邊,沒聽說過有渡過東海的人。
28 南海短狄①,未及西南夷以窮斷②。今渡南海至交趾者,不絕也。
【注釋】
① 短狄:未詳,大概是少數(shù)民族名。
② 西南夷:漢時為巴蜀西南地區(qū),也是漢時對分布在今甘肅南部、四川西部、南部和南、貴州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0)至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在其地置犍為、牂牁(zāng kē)、越嶲(xī)、沈黎、武都、汶山、益州和永昌等八郡?!妒酚?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百數(shù),獨夜郎、滇受王印?!备F斷:窮盡斷絕。
【譯文】
(過去)南海短狄人的分布,沒到巴蜀西南地區(qū)就窮盡斷絕了。如今渡過南海到交趾的短狄人,一直沒有斷絕。
29 《史記?封禪書》云:威、宣、燕昭遣人乘舟入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神人所集。欲采仙藥,蓋言先有至之者。其鳥獸皆白,金銀為宮闕,悉在渤海中,去人不遠(yuǎn)①。
【注釋】
① 本條引《史記?封禪書》中的文字與原文有異,此錄原文以供對照:“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yuǎn);患且至,則船風(fēng)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
【譯文】
《史記?封禪書》說:齊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派人乘船入海,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那里是神仙聚居的地方。他們打算先去那里采集仙藥,據(jù)說先前已有人到過三座神山。山上的鳥獸全是白色,而且以黃金白銀建造宮殿,都在渤海中,離人間不遠(yuǎn)。
30 四瀆河出昆侖墟①,江出岷山②,濟出王屋,淮出桐柏③。八流亦出名山:渭出鳥鼠④,漢出嶓冢⑤,洛出熊耳⑥,涇出少室⑦,汝出燕泉⑧,泗出涪尾⑨,沔出月臺⑩,沃出太山?。水有五色,有濁有清。汝南有黃水?,華山有黑水、濘水?。淵或生明珠而岸不枯?,山澤通氣,以興雷云,氣觸石,膚寸而合?,不崇朝以雨?。
【注釋】
① 四瀆(dú):古人對四條濁流即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的總稱。瀆,溝渠,泛指河川。按,《白虎通?巡狩》“五岳四瀆”條釋為:“謂之瀆何?瀆者,濁也。中國垢濁,發(fā)源東注海,其功著大,故稱瀆也?!薄稜栄?釋水》記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fā)源注海者也?!映隼鎏?,色白?!崩鲂妫杭蠢錾?。
② 江出岷山: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北,屬北嶺支脈,自巴顏喀喇山脈東北分出,北與西傾山止隔一洮(táo)河谷。其跗為羊膊嶺,岷江出于此。《華陽國志》:“岷山一名沃焦山。其跗曰羊膊,江水所出?!贬航显从卸罕痹闯鲠荷窖虿矌X東,南源出岷山羊膊嶺南,至四川松潘境,合二為一。據(jù)《禹貢》記載,“岷山導(dǎo)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指出大禹從岷山疏導(dǎo),由此向東,疏導(dǎo)它的支流沱江,東到荊州境內(nèi)的澧水,遂過九江,至于東陵境地,自九江東陵而東,向北斜行,東會彭蠡,此系中江,與漢彭蠡同入于海。
③ 淮出桐柏:桐柏,桐柏山,在今河南桐柏北一里,屬北嶺系,東南接湖北隨地,西接湖北棗陽界。其主峰太白頂在河南桐柏西,系淮河的發(fā)源地。
④ 渭出鳥鼠:鳥鼠,即鳥鼠同穴山的省稱?!稜栄?釋鳥》:“鳥鼠同穴,其鳥為 (tú),其鼠為鼵(tū)?!薄稘h書?地理志》:“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酆,又東至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兵B鼠同穴山,在隴西首陽西南,渭水所出?!独ǖ刂尽罚骸傍B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州渭源縣西七十六里?!庇嘘P(guān)鳥鼠同穴的材料主要集中在《淮南子?地形訓(xùn)》《漢書?地理志》《續(xù)漢書?郡國志》《三輔黃圖》《水經(jīng)注》以及近代顧頡剛、劉起 《尚書校釋譯論》(第二冊)。
⑤ 漢出嶓冢(bō zhǒnɡ):嶓冢,山名。有兩座嶓冢山:一在陜西寧強北九十里,東漢水出于此,此處山即為嶓冢。《尚書?禹貢》:“嶓冢導(dǎo)漾,東流為漢?!币馑际茄l(fā)源于嶓冢山,東流成為漢水。另一在甘肅天水西南六十里,系雍州山,西漢水從這里發(fā)源。二山南北相距三四百里,但支脈隱然若接,連屬成一,故而薛季宣《書古文訓(xùn)》卷三云:“隴東之山皆嶓冢也?!?/p>
⑥ 熊耳:山名,在今河南盧氏。雙峰巒高舉,其狀同熊耳,以此得名。
⑦ 涇出少室:《藝文類聚》卷八引《博物志》作“潁出少室”。涇水是關(guān)中八川之一,有南北二源:北源出甘肅固原南牛營,南流折東,經(jīng)隆德、平?jīng)鰰谀显?;南源出涇源西南大關(guān)山,兩水交會流至涇川,經(jīng)陜西長武、彬州、淳化、醴泉、高陵入渭。涇水之源與少室山相距甚遠(yuǎn),故作“潁”為確。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北。
⑧ 燕泉:山名,在今河南境內(nèi)。
⑨ 泗出涪(fú)尾:涪尾,山名,在今山東泗水東?!端?jīng)注?泗水》及《藝文類聚》卷八均作“陪尾”?!渡袝?禹貢》:“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笨讉鳎骸八纳较噙B,東南在豫州界。洛經(jīng)熊耳,伊經(jīng)外方,淮出桐柏,經(jīng)陪尾。”所在之地有二說:一說在今湖北安陸北?!端?jīng)注?禹貢山》:“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绷硪徽f在今山東泗水東五十里,屬陰山系,即泗水所出處之陪尾山。
⑩ 沔(miǎn)出月臺:沔,《水經(jīng)注?沔水》有“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沔水一名沮水”。沮水出于今陜西略陽,東南流至沔地西南,入漢水,名曰沮江。月臺,范校據(jù)《淮南子?地形訓(xùn)》云:“淄出目飴?!薄澳匡崱币蛔鳌霸屡_”?!蹲髠?襄公四年》作“狐駘”,范校疑“月臺”當(dāng)作“胡臺”,月是胡之缺體。按,淄水出今山東萊蕪東泰山,北流經(jīng)臨朐、益都,至臨淄入渤海。舊時下流由臨淄東至博興入濟,魏以后,始改流今道。加之《左傳?襄公四年》作“狐駘”,杜預(yù)注曰:“狐駘,邾也,魯國蕃縣東南有目臺亭?!睋?jù)此推知,月臺即是今山東境內(nèi)之山。此句當(dāng)理解為“淄出胡臺”,似較為合理。
? 沃出太山:沃,《藝文類聚》卷八作“沂”,《國語?吳語》“北屬之沂”,韋昭注云:“沂,水名,出泰山?!币伞拔帧碑?dāng)作“沂”。太山,即泰山。
? 汝南:郡名。漢高帝四年(前203)設(shè)置,治所在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其后治所屢遷,轄境漸小。
? 黑水:《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焙谒谟褐菸?。黑水有三:一出甘肅張掖雞山(清代張澍輯注《十三州志》“居延澤”條注云:“居延澤,古文以為流沙黑水,出縣界雞山?!保┲劣诙鼗停酌笸ê?,是雍州的黑水;二即金沙江,亦曰麗水,為長江上源,出青??煽赡铝⑸胶吞乒爬矫}巴薩拉木山北麓,經(jīng)西藏、云南,至四川始稱長江,是梁州的黑水;三即云南的瀾滄江。濘水:泥濘的水。
? 淵或生明珠而岸不枯:《荀子?勸學(xué)》:“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辈豢?,不枯燥,有色彩。
? 膚寸而合:形容云氣密布。膚寸,古代長度單位,一指為寸,四指為膚?!豆騻?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潤于百里者……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焙涡葑ⅲ骸皞?cè)手為膚,按指為寸?!眰?cè)手,謂伸直四指。按指,為一指的寬度。
? 崇朝:從天亮到早飯時。有時喻時間短暫,指一個早晨,也指整天。崇,通“終”。
【譯文】
四條大川中黃河出自昆侖山,長江出自岷山,濟水出自王屋山,淮河出自桐柏山。八條水流也出自名山:渭水出自鳥鼠山,漢水出自嶓冢山,洛水出自熊耳山,潁水出自少室山,汝水出自燕泉山,泗水出自陪尾山,淄水出自胡臺山,沂水出自泰山。水有五種色彩,有清濁之分。汝南有黃色的水,華山有黑色的水、泥濘的水。深淵如果生長明珠,那么山崖就會增添光彩,高山水澤氣流相通,就會興起雷云,云氣接觸到山石,云氣密布,不到一早上就會降雨。
31 江河水赤,名曰泣血。道路涉骸,于河以處也①。
【注釋】
① “江河水赤”幾句:紛欣閣本周心如案“此條疑有脫誤”。《后漢書?五行志》云:“(安帝永初)六年,河?xùn)|池水變色,皆赤如血?!弊⒁恫┪镉洝吩唬骸敖铀?,占曰,泣血道路,涉蘇于何以處?!泵?,即占曰,指占卜問吉兇。泣血,痛哭淚盡血出,形容極度悲傷?!暗缆飞婧?,于河以處也”二句,四庫全書本作“道路驚駭,山河為墟也”。若按此勉強解為:行路之人見到江河水赤,心生驚駭,山河成為廢墟。若按《五行志》注引文,可解為:道路上塞滿了野草,哪里用來安處?范校以“骸”乃“蘇”誤。蘇,草也?!昂印睘椤昂巍闭`。
【譯文】
長江、黃河水顯現(xiàn)為紅色,占卜問吉兇說是淚盡血出染紅的。道路上塞滿了野草,在哪里用來安處?
山水總論
32 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①。諸侯賞封內(nèi)名山者,通靈助化,位相亞也。故地動臣叛,名山崩,王道訖,川竭神去,國隨已亡。海投九仞之魚,流水涸,國之大誡也。澤浮舟,川水溢,臣盛君衰。百川沸騰,山冢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②,小人握命,君子陵遲③,白黑不別,大亂之征也。
【注釋】
① 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币?,比照。三公,周代三公有兩說:一說司馬、司徒、司空,一說太師、太傅、太保。西漢時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稱三公。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又稱三司。為共同負(fù)責(zé)軍政的最高長官。唐宋仍沿此稱,只是已經(jīng)無實際職務(wù)。明清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譽頭銜。
② “百川沸騰”幾句:語出《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冢(zhǒnɡ),山頂。卒,通“碎”。崩壞。
③ 小人握命,君子陵遲:握命,猶得志。陵遲,斜平,迤邐漸平。引申為衰頹?!盾髯?宥坐》:“三尺之岸而虛車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負(fù)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今夫世之陵遲亦久矣,而能使民勿逾乎?”《詩經(jīng)?王風(fēng)?大車》序:“禮義陵遲?!?/p>
【譯文】
祭祀五岳比照三公宴享之?dāng)?shù),祭祀四瀆比照諸侯宴享之?dāng)?shù)。諸侯祭祀封地內(nèi)的名山大川,溝通神靈幫助化育萬民,諸侯祭祀規(guī)格比三公差一等。如果發(fā)生地震、臣子叛亂的事,名山崩塌,重仁義的王道就會終結(jié),河水枯竭,護佑的神靈就會離去,國家隨著就滅亡了。海中投入大魚,流水干涸,是國家的大警戒。沼澤上浮起船只,河水漲溢,是臣盛君衰的征兆。江河沸騰,山峰倒塌亂石崩,高山變?yōu)樯罟?,深谷變?yōu)樯搅?,預(yù)示著小人得志,君子困厄,這叫黑白不辨,是大亂的征兆。
33 《援神契》曰①:五岳之神圣,四瀆之精仁②,河者水之伯,上應(yīng)天漢③。太山,天帝孫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成,故主人生命之長短。
【注釋】
① 《援神契》:指《孝經(jīng)援神契》。孝經(jīng)緯之一。此段引文與清人趙在翰輯稍有不同。原文如下:“五岳之精雄圣,四瀆之精仁明。河者水之伯,上應(yīng)天漢。泰山,天帝孫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長短?!?/p>
②五岳之神圣,四瀆之精仁:《文選?蔡伯喈〈陳太丘碑文〉》注引《孝經(jīng)援神契》作“五岳之精雄圣,四瀆之精仁明”。
③ 天漢:銀河。
【譯文】
《援神契》上說:五岳的神靈圣聰,四瀆的精靈仁慈,黃河是水的長官,對上呼應(yīng)銀河。泰山是天帝的孫子,它主管召喚人魂靈的事。東方是世間萬物開始生長的方位,所以泰山主管人壽命的長短。
五方人民
34 東方少陽①,日月所出,山谷清,其人佼好②。
【注釋】
① 東方少陽:按照陰陽四時五行對應(yīng)理論,可知五方屬東,五行屬木,四時主春,五帝為太皞(hào),五神為句芒,五蟲為鱗,五音為角,五數(shù)為八,五味為酸,五臭為膻,五祀為戶,五色為青,五谷為麥,五牲為羊。少陽為東方。少陽代表陽氣發(fā)動義,春主生。
② 佼(jiǎo)好:美好。
【譯文】
東方是陽氣發(fā)動、日月初生的地方,東方的山谷清秀明朗,這里的人長得俊美。
35 西方少陰①,日月所入,其土窈冥②,其人高鼻、深目、多毛③。
【注釋】
① 西方少陰:按照陰陽四時五行對應(yīng)理論,五方屬西,五行屬金,四時主秋,五帝為少皞,五神為蓐收,五蟲為毛,五音為商,五數(shù)為七,五味為辛,五臭為腥,五祀為門,五色為白,五谷為麻,五牲為犬。少陰為西方。少陰代表陰氣發(fā)動義,秋主收。
② 窈冥:幽暗。
③ 多毛:應(yīng)為“面多毛”。
【譯文】
西方是陰氣發(fā)動、日月下落的地方,這里土地幽暗,這里的人高鼻子,眼窩深陷,面上多毛。
36 南方太陽①,土下水淺,其人大口多傲②。
【注釋】
① 南方太陽:按照陰陽四時五行對應(yīng)理論,五方屬南,五行屬火,四時主夏,五帝為炎帝,五神為祝融,五蟲為羽,五音為徵,五數(shù)為九,五味為苦,五臭為焦,五祀為灶,五色為赤,五谷為菽,五牲為雞。太陽為南方。太陽代表陽氣旺盛,夏主長。
② 其人大口多傲:《淮南子?地形訓(xùn)》作“大口決眥”。決,開。眥(zì),眼眶。
【譯文】
南方是陽氣旺盛之地,土地低下水流清淺,這里的人口大眼大。
37 北方太陰①,土平廣深,其人廣面縮頸。
【注釋】
① 北方太陰:按照陰陽四時五行對應(yīng)理論,五方屬北,五行屬水,四時主冬,五帝為顓頊,五神為玄冥,五蟲為介,五音為羽,五數(shù)為六,五味為咸,五臭為朽,五祀為行,五色為黑,五谷為黍,五牲為彘。太陰為北方。太陰有陰氣極盛義,冬主藏。
【譯文】
北方是陰氣極盛之地,土地平坦寬廣深邃,這里的人面部寬,脖子短。
38 中央四析,風(fēng)雨交,山谷峻,其人端正。
【譯文】
中央是四方平分之地,風(fēng)雨匯聚,山谷陡峭險峻,這里的人容貌莊嚴(yán)端正。
39 南越巢居①,北朔穴居②,避寒暑也。
【注釋】
① 南越:即南粵,今廣東、廣西一帶。
② 北朔:北方。
【譯文】
南越人筑巢而居,北方人挖洞穴而居,是為了躲避寒冷酷暑。
40 東南之人食水產(chǎn)①,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chǎn)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②,不覺其腥臊也③。食陸畜者,貍、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膻也④。
【注釋】
① 水產(chǎn):海洋、江河、湖泊里出產(chǎn)的動物或藻類等的統(tǒng)稱,一般指各種魚、蝦、蟹、貝類、海帶、石花菜等。
② 蛤(ɡé):蛤蜊(íl)。螺:指海螺、田螺、螺螄之類。蚌:河蚌。
③ 腥臊:腥臭的氣味。
④ 膻(shān):羊臊氣,像羊肉的氣味。這里泛指類似羊臊氣的惡臭。
【譯文】
東南方的人吃水產(chǎn)品,西北方的人吃陸上的禽獸。吃水產(chǎn)的,把烏龜、蛤蜊、海螺、河蚌當(dāng)作珍奇的美味,不覺得它們是腥臭的。吃陸上禽獸的,把狐貍、兔子、老鼠、鳥雀當(dāng)作珍奇的美味,不覺得它們是臊腥的。
41 有山者采,有水者漁。山氣多男,澤氣多女。平衍氣仁,高凌氣犯,叢林氣躄①,故擇其所居。居在高中之平,下中之高,則產(chǎn)好人。
【注釋】
① “山氣多男”幾句:可與《淮南子?地形訓(xùn)》中下列文字相參看:“土地各以其類生。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障氣多喑,風(fēng)氣多聾,林氣多癃(lónɡ),木氣多傴(yǔ),岸下氣多腫,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癭(yǐnɡ),暑氣多夭,寒氣多壽,谷氣多痹,邱氣多狂,衍氣多仁,陵氣多貪,……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氣,皆應(yīng)其類?!毖埽投教怪?。凌,快閣本、《漢魏叢書》本并作“陵”?!案吡辍迸c“平衍”相對。躄(bì),瘸腿。
【譯文】
有山的人采伐,有水的人捕撈。吸納吞吐山氣的多生男,吸納吞吐水澤氣的多生女。吸納吞吐平原氣的人多仁慈,吸納吞吐高原氣的人多冒犯,吸納吞吐叢林氣的人多瘸腿,所以對居住地要有所選擇。住在高原中的平地,或者平原中的高處,就能生產(chǎn)品貌身體俱佳的人。
42 居無近絕溪,群冢狐蟲之所近①,此則死氣陰匿之處也。
【注釋】
① 冢(zhǒnɡ):墳?zāi)埂?/p>
【譯文】
住地不要挨近溪流斷絕的地方,大量墳?zāi)埂⒑?、蟲豸靠近處,這是死氣隱藏的地方。
43 山居之民多癭腫疾①,由于飲泉之不流者。今荊南諸山郡東多此疾②。瘇③,由踐土之無鹵者,今江外諸山縣偏多此病也。盧氏曰:“不然也。在山南人有之,北人及吳楚無此病,蓋南出黑水,水土然也。如是不流泉井界,尤無此病也?!?/p>
【注釋】
① 癭(yǐnɡ)腫疾:頭頸部腫大長瘤的一種疾病,即大脖子病。
② 荊南:荊山以南,古楚地,荊州一帶,亦泛指南方。
③ 瘇(zhǒnɡ):足腫。
【譯文】
居住在山區(qū)的人多有頸部長瘤的疾病,這是因為喝了不流動的泉水。現(xiàn)在荊南群山的州郡東多有這種病。腳腫,是因為踩踏沒有鹽鹵的土地,現(xiàn)在江南各山區(qū)縣偏偏多有這種病。盧氏說:“不是這樣的。在江南山區(qū)人有這種病,江北和吳楚地區(qū)的人沒有這種病,原因大概是黑水流經(jīng)江南,水土就是這樣了。像這樣不流動的泉水井水,就不會有這種腳腫病。”
物產(chǎn)
44 地性含水、土、山、泉者,引地氣也①。山有沙者生金,有谷者生玉。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②。上芝為車馬,中芝為人形,下芝為六畜。土山多云,鐵山多石。五土所宜③,黃白宜種禾,黑墳宜麥?zhǔn)?,蒼赤宜菽芋④,下泉宜稻,得其宜,則利百倍。
【注釋】
① 地氣:地中之氣。
② 不死之草:傳說中能使死者復(fù)活的仙草。
③ 五土:指青、赤、白、黑、黃五色土。
④ 菽(shū):豆類。芋: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地下有肉質(zhì)的球莖,含淀粉很多,可供食用,亦可藥用。俗稱芋頭。
【譯文】
土地的形態(tài)包括水、土、山、泉,是因為它們各自牽引著地中之氣。有沙石的山產(chǎn)金,有峽谷的山產(chǎn)玉。名山上生長靈芝草,是一種能使死者復(fù)活的仙草。上等的靈芝呈車馬形,中等的靈芝呈人形,下等的靈芝呈六畜形。土質(zhì)的山多云霧,產(chǎn)鐵之山多石頭。五種顏色的土壤有各自適宜種的莊稼,黃白色土壤適宜種粟,黑色高地適宜種麥子和高粱,青色、紅色土壤適宜種豆類和芋頭,低下多水的土壤適宜種稻,各自根據(jù)不同的土質(zhì)種植適宜的莊稼,就能獲取百倍的利潤。
45 和氣相感則生朱草①,山出象車②,澤出神馬③,陵出黑丹④,阜出土怪⑤,江南大貝,海出明珠,仁主壽昌,民延壽命,天下太平。
【注釋】
① 和氣:古人以為是天地間陰陽交合而成之氣,萬物由此而生。朱草:一種紅色的草,古人認(rèn)為是祥瑞之物。
② 山出象車:古人謂太平盛世山林中自然產(chǎn)生一種圓曲之木,可以制車,以為瑞應(yīng)之物。
③ 澤出神馬:《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有神馬四匹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烏見……”神馬,謂神異祥瑞之馬。
④ 黑丹:黑色的丹砂。丹砂即朱砂,是可制顏料的一種礦石,本呈紅色。今為黑色,是祥瑞之征。
⑤ 阜出土怪:《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蝄 ,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 (fén)羊?!蓖凉郑林械难?。
【譯文】
祥瑞之氣交互感應(yīng)就會生出朱草,山林里會生出象車木,大澤里會躍生出神馬,高原上會產(chǎn)出黑丹,丘陵上會生出土怪,江里會生出大貝,海里會生出明珠,仁德的君主就會長壽昌盛,百姓就會延年益壽,天下就會太平。
46 名山大川,孔穴相內(nèi),和氣所出,則生石脂、玉膏①,食之不死,神龍、靈龜行于穴中矣②。
【注釋】
① 石脂:石類,性黏,可入藥。玉膏:神話傳說中謂玉的膏脂。
② 神龍:古以龍為神物,故稱龍為神龍。靈龜:通過灼龜顯示的兆象來判斷吉兇,故稱龜為神龜或靈龜。甲骨占卜大致分為五個程序:A.整治甲骨:取龜、攻龜、治龜、鉆鑿、備灼具,這一程序主要是對甲骨進行物理性操作,通過整治,使之符合占卜的規(guī)范要求。B.命龜:告龜以所卜之事。卜辭命龜曰“令龜”。C.灼龜見兆:即通過灼龜顯示的兆象來判斷吉兇。D.占龜:視龜甲出現(xiàn)的縱橫兆紋、龜體兆象、龜色兆氣等來斷吉兇,君王、貞卜等皆可斷占。E.書寫記錄:在甲骨占卜呈兆以后,占卜的主要過程宣告結(jié)束,接著把有關(guān)卜問事項(占卜時間、貞人名、所問事項、占卜結(jié)果等)的內(nèi)容契刻在甲骨上。這些內(nèi)容就是所說的“卜辭”。如果事情最后應(yīng)驗了,就要把驗辭補錄在甲骨上,卜辭的完整形式才全部呈現(xiàn)出來。最后再將甲骨貯存起來,以備查驗。
【譯文】
名山大川,洞穴是相通的,祥瑞之氣出現(xiàn)的洞穴,就會生出石脂和玉膏,吃了這些就會長生不老,神龍、靈龜也就穿行在這些洞穴中了。
47 神宮在高石沼中①,有神人,多麒麟②,其芝神草,有英泉,飲之,服三百歲乃覺,不死③。去瑯琊四萬五千里④。三珠樹生赤水之上⑤。
【注釋】
① 高石沼:疑似為神話中的地名。石與沼或山與水并置的環(huán)境,可以看作是被賦予了理想化的女性生殖崇拜的意味,具有通神的意義。
② 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古人以為仁獸、瑞獸,用它象征祥瑞。
③ “有英泉”幾句:《太平御覽》卷七十引《括地圖》曰:“昆丘之上有赤泉,飲之,不老。神宮有美泉,飲之眠三百歲乃覺,不死?!?/p>
④ 瑯琊(lánɡ yá):即瑯琊,山名。在今山東諸城東南海濱。
⑤ 赤水:神話傳說中的水名,據(jù)說發(fā)源于昆侖山東南。
【譯文】
神宮在高石沼之中,有神仙,多麒麟,那里的靈芝是神草,那里有美泉,飲用之后,睡三百年才會醒過來,可使人長生不死。神宮離瑯琊山有四萬五千里。在赤水上生長著三珠樹。
48 員丘山上有不死樹①,食之乃壽。有赤泉,飲之不老。多大蛇,為人害,不得居也。
【注釋】
① 員丘山:山名,相傳神仙居住之地。
【譯文】
員丘山上有不死樹,吃了它的果實就可以長壽。山上有赤泉,喝了這泉水就可不衰老。山上多大蛇,成為人的禍害,不能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