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翳禮贊
一
時至今日,熱衷于大興土木蓋一棟純?nèi)毡撅L房舍來住的人,對電線、瓦斯、水管等的安置方式無不大費周章,務(wù)求讓這些設(shè)備與日式風格的房間調(diào)和。即便自己家中沒整建過房屋,只要到有藝妓表演兼吃飯應(yīng)酬的旅館之類地方,一進和式房間,也應(yīng)該很容易就會注意到這一點吧!除非閣下乃茶人之流遺世而獨立的隱士,對科學(xué)文明的恩澤視若無睹,執(zhí)意在偏僻的鄉(xiāng)下蓋一座草庵安身立命;否則,只要是攜家?guī)Ь?,又住在都會區(qū),就算是再怎么無法忘情日本風,也不得不擁抱現(xiàn)代生活必備的暖房、照明、衛(wèi)生設(shè)備。因此,講究的人連電話機的擺放都大傷腦筋,不是想辦法藏到樓梯背后,就是放到走廊的角落,總之,想盡辦法挪到不顯眼的地方。此外,諸如將庭院的電線埋到地下,房間的電燈開關(guān)藏在衣柜或壁櫥里,電線隱蔽在屏風后方等等,為了追求美感絞盡腦汁的行止不勝枚舉。其中亦有人走火入魔,過于神經(jīng)質(zhì),反而讓人感到過猶不及。例如電燈,事實上早已是我們看慣的東西,與其多此一舉遮遮掩掩,倒不如裝上那老式、附著淺碟反光罩的乳白色電燈,燈泡裸露在外,看來反而比較自然、樸實。夕陽西沉之際,當我們由火車的車窗眺望鄉(xiāng)村景色時,每每可以看到那以茅草為頂?shù)霓r(nóng)家,紙門上透著這種老式電燈的點點燈影,倒也別有風情。但如果是諸如電風扇之類的東西,不管它發(fā)出的聲響抑或它的長相,至今仍與日本和室格格不入。若只是一般家庭,不喜歡的話不要用就好,要是專做夏天生意的店家,則往往無法顧及店主人一己的好惡。我的好友偕樂園主人是個對品位相當講究的人,由于厭惡電風扇,以致客房內(nèi)久久未曾安置。然而,每年夏天一到,因為客人抱怨連連,最后不得不屈從使用。即如區(qū)區(qū)在下,幾年前投下一筆與自己身份不相稱的金額整建家屋時,也有過類似的經(jīng)驗。由于在門窗、器具等枝微末端的小地方都琢磨再三,因而遭遇種種困難。例如,即便只是一扇窗子,也因個人喜好,不想嵌上玻璃。雖說如此,若要徹底地采用紙窗,又會因為采光與門戶安全等等原因,產(chǎn)生種種不便之處。不得已,只得內(nèi)側(cè)糊紙,外側(cè)仍安上玻璃。也因此,外側(cè)、內(nèi)側(cè)、窗槽都必須做成兩道,徒增費用。然而,費盡心思的結(jié)果,由外往里看,窗子依舊只是普通的玻璃窗,由內(nèi)往外看,則因為紙后有玻璃之故,一點紙窗特有的蓬松柔和之感都沒有,令人每覺大煞風景。早知如此,不如只裝一道玻璃窗就好!無可挽回之際方覺后悔。若事不關(guān)己,如此愚行,真可令人捧腹大笑;但當自己乃事主之際,卻又不到黃河心不死。近來,市面上販賣著種種適合日本和室氣氛的電燈樣式,諸如四角燈籠形的、提燈形的、八角形的、燭臺形的等等。即便如此,卻沒有一種我看得上眼的,我不得不從古董店找來古早的油燈、吊燈、枕邊燈,將之裝上燈泡來用。最令我花費心思的是暖房的設(shè)計。之所以如此說,不外東西只要一被冠上某某暖爐之名,便沒有任何造型可以與日本和室風格調(diào)和。其中,瓦斯暖爐不僅會發(fā)出低吼的燃燒聲,何況如果不裝煙囪,頭痛馬上襲來。在這一點上,電暖爐雖說堪稱理想,但外觀的不雅致,卻與瓦斯暖爐半斤八兩。將電車上用的暖氣機裝在壁櫥之中不失為一良策,然而如果看不到紅紅的火光,冬天應(yīng)有的氣氛盡失,而且家族相聚之時也不能有圍爐之樂。我絞盡腦汁之后,定做了一個如同農(nóng)家使用的大火爐,里頭裝上電熱器。這爐子燒開水也好,溫暖房子也罷,都極為方便;除去價格稍貴的缺點外,這項設(shè)計看來還算是成功的。就這樣,暖房設(shè)備的問題大致順利解決了,接下來令人頭痛的則是浴室和廁所。偕樂園主人由于不喜歡在浴槽和地板都貼上瓷磚,客人用的浴室,全部采用木造。不用說,從經(jīng)濟與實用層面來看,瓷磚無論如何都是好處多多,只是當天花板、柱子、壁板等都使用上好的日本木材時,如果只一部分采用瓷磚,瓷磚的光鮮亮麗怎么說都與整體不搭。剛完工時可能還好,但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后,壁板與柱子的木紋開始散發(fā)出木頭特有的風味時,瓷磚依舊白光煢煢,那就有點不倫不類了。不過,浴室到底可以為喜好而犧牲幾分實用價值,但說到廁所,麻煩可大了。
二
每回我造訪京都或奈良的寺院,被人引領(lǐng)到光線朦朧又一塵不染的舊式廁所時,對日本建筑的難能可貴之處,便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說起令人精神安穩(wěn)的效果,茶室雖也不錯,但實在比不上日本的廁所。日本的廁所一定建在離主屋有一段距離之處,四周綠蔭森幽,綠葉的芬芳與青苔的氣味迎面飄漾。雖說必須穿過走廊才能到達,但蹲在幽暗的光線之中,沐浴在紙門的微弱反射光下,不管是冥想沉思,抑或眺望窗外庭院景色,那種心情,實難以言喻。漱石先生將每日早晨如廁列為人生一樂,雖說眾人皆說此乃生理的快感,但除了享受這樣的快感之外,世上有什么地方,能如同日本的廁所一般,讓人在閑寂的四壁與清幽的木紋圍繞下,雙眼盡覽藍天、綠葉的風情?除此之外,或許話嫌絮煩,某種程度的昏暗,與徹底的清潔,再加上連蚊子的嗡鳴都聽得到的靜寂,都是必備的條件。我喜歡在這樣的廁所中聆聽絲絲雨聲。特別是關(guān)東的廁所,由于側(cè)壁靠地板處開了扇細長的清潔口,聲音可以從那里傳進來:雨滴由屋檐或樹梢滴下,濺落在石燈籠底座,打濕石上的青苔,再滲入泥土之中,其中過程,如在身邊??傊?,廁所不管是諦聽蟲鳴也好,欣賞鳥語也罷,都是最佳場所;不僅宜于月夜,更是咀嚼四季不同風華的不二之選。歷代俳人或許都曾在此處得到無數(shù)靈感吧!因此,我不得不說日式建筑之中,最可以歌賦風流的,非廁所莫屬。我輩之祖先善于詩化一切,與其他場所相比,住宅中最不潔的場所,反而變成最雅致的地方,與花鳥風月合成一整體,令人頓生思古之幽情。西方人打心眼認為廁所不干凈,在大庭廣眾下都羞于啟齒,深覺忌諱,與之相較,我們可謂心思剔透,得真正風雅之神髓。如果強要挑其缺點的話,由于廁所不設(shè)在主屋,不利夜里如廁,特別是冬天,有傷風感冒之虞。但也正如齋藤綠雨所言,“挨寒受凍是風流”,廁所的溫度越是與外頭的空氣同樣的冷冽,越是令人感到神清氣爽。飯店里的西式廁所,那暖房裝置噴出的溫熱氣流,實在令人不敢恭維。熱衷于整建茶室的風雅之士,盡管眾口同聲認為日本式的廁所最為理想,卻少有人能擁有如寺院般腹地廣大的房宅,更且,如果清掃的人手充足的話也就罷了,普通的住宅想要常保清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地板若鋪上木板或榻榻米,如廁的繁文縟節(jié)就別提了,即便抹布勤加擦拭,污垢依然會異常顯目,于是在廁所貼上瓷磚,設(shè)置水箱及馬桶,安裝凈化裝置。雖說如此一來既衛(wèi)生又省事,但相對的也與“風雅”、“花鳥風月”完全絕緣。廁所在電燈開關(guān)按下那一瞬間便燈火通明,再加上四面皆是白花花的墻壁,漱石先生所說的生理的快感,實在難有氣氛可以讓人盡情享受。放眼望去,每個角落盡皆純白,雖說確實有潔凈之感,但卻也讓人對自己體內(nèi)排出物的落著處念茲在茲。這好比膚白如玉的美人將臀部或腳丫子隨便在人前展露一樣的失禮;在我們不得不寬衣解帶之際,偏又到處亮晃晃的,這也未免太不成體統(tǒng)了。雖說觸目可及之處都很干凈,卻又不免挑撥人們?nèi)ヂ?lián)想那看不到的部分。因此廁所這樣的地方,說來還是朦朦朧朧的,籠罩在昏暗的光線之下,何處干凈,何處不凈,界線不要太過清楚比較好??傊?,我在蓋自己的家時,雖說裝了凈化裝置,但卻沒貼半塊瓷磚。我試著在地面上敷設(shè)樟木板,想醞釀出日本風的感覺,卻對便器束手無策。因為沖水式的便器幾乎都是純白瓷器制成,并且再附贈一個金光閃閃的金屬制把手。如果真要說起我的理想,這玩意兒,不管是男用或是女用,最好是木制品。上頭如能涂上一層蠟當然最好,但如什么都不涂,保留木頭的原味,在經(jīng)年累月之后,木料變得暗沉,令木頭紋路開始發(fā)散魅力之時,卻不可思議地可以使人的神經(jīng)放松。特別是,如果使用木制的小便斗,里頭再填上青郁的杉葉,不僅視覺效果良好,也不會發(fā)出任何聲響,可說再理想不過了。但在我還沒辦法實現(xiàn)上述奢侈妄念前,至少也要打造符合自己喜好的器材,將之改良成沖水式,卻因為特別定做的話,甭說手續(xù)麻煩,所費亦不貲,因而不得不放棄。那時我有些小小的感觸:不管照明也好,暖房也好,便器也好,我對擁抱文明利器一事絕無異議,即便如此,為何不能稍稍重視我們的習慣與生活情趣,順著這些而設(shè)法加以改良不是更好嗎?
三
行燈式的電燈業(yè)已再造流行,這是“紙”這種東西所持有的輕柔與溫潤,又重獲我們認識的結(jié)果。是我們承認它比玻璃更適于日本的家屋的證據(jù)。但便器與暖爐則時至今日,仍未見市販的樣式,有好好地做一番調(diào)和。暖房設(shè)施,則如我所嘗試般的,在爐中裝電炭最為合用。但就連如此簡單的設(shè)計,也無人制作(雖說有那乏味的電火缽,但那和普通的火缽一樣,暖房效果欠佳)。市面的成品,全都是不合用的西式暖爐。然而,可能有人認為,講究這些衣食住上瑣碎的趣味,是謂不知民間疾苦;只要能溫飽、蕩寒即已足夠,不必苛求式樣。事實上,不管再怎么努力忍耐,但“降雪亦覺寒凍骨”。便利的器具擺在眼前,人們無暇講究風雅不風雅,只一味地想要沐浴在文明的恩澤下,此乃不得已的趨勢。但即使心中了然,我還是經(jīng)常地思考,如果東方發(fā)展出全然有別于西方的科學(xué)文明,我們的社會樣貌,或?qū)⑴c今日大不相同!例如,如果我們有我們獨自的物理學(xué)、化學(xué),那根基于此的技術(shù)、工業(yè)也將另辟蹊徑地發(fā)展,如此,日用百般的機械、藥品、工藝品,不也會產(chǎn)生與我們的國民性更合致的東西?不,恐怕連物理學(xué)、化學(xué)本身的原理,也會產(chǎn)生與西方人不同的見解;對于光線、電、原子等的本質(zhì)、性能,說不定也會有別于今日我們所知,呈現(xiàn)另一番風貌。我不甚了解這些學(xué)理,只能馳騁想象夸夸而言,但若果實用方面的發(fā)明能朝著獨創(chuàng)的方向發(fā)展的話,則別說是衣食住的式樣,更進一步,對我們的政治、宗教、藝術(shù)、實業(yè)等等的形態(tài),應(yīng)該會有廣泛的影響。如此,不難推測,東方或可開創(chuàng)一個屬于東方獨有的乾坤。就拿身邊的例子來看,我曾在《文藝春秋》寫過比較鋼筆與毛筆的文章。鋼筆這玩意兒,如果是古代日本人或中國人發(fā)明的話,那筆尖一定不會是金屬頭,而是毛制的。而且墨水也絕不會是那種藍色的,而是運用近乎墨汁的液體,然后設(shè)計讓這種液體由筆桿向筆端滲出。如此一來,如西洋紙般的紙張也就不適用,即便大量生產(chǎn)制造,最能迎合社會需求的,將是紙質(zhì)近似和紙,或是如同改良半紙般的紙張。紙張、墨汁、毛筆的運用若是如此發(fā)達,則鋼筆、墨水的流行,將不會有今日般的盛況。從而羅馬字論等主張也就無法大張旗鼓,一般人對漢字、假名文字的喜愛,也應(yīng)該更加強烈吧!不,不僅如此,連我等之思想、文學(xué)或許也不用如此模仿西方,或可更向獨創(chuàng)的新天地突進也說不定。如此想來,雖說文具用品不過瑣事,但其影響所及之處,卻是無遠弗屆。
四
腦中盡打轉(zhuǎn)著這些事,無非是小說家的異想天開;我亦深知時至今日,時光已不可能再度倒流。因此,我絮絮叨叨,癡心妄想些今日已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不過是些癡人夢話罷了!但癡人夢話歸癡人夢話,何妨想想看我們和西方人相比,到底損失如何慘重。總之,一言以蔽之,西方循著順當?shù)姆较蜻M步,到達今日的水平;相形之下,我等則因先進文明的沖擊,不得不加以吸收,因而與過去數(shù)千年來的發(fā)展路徑大相徑庭,遂產(chǎn)生種種毛病與不便。當然,我們?nèi)绻廊还饰遥瑒t五百年前與今日在物質(zhì)文明上,或許不會有太大的進展。如果現(xiàn)在到中國、印度的鄉(xiāng)下去的話,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活水平可能和佛陀、孔子時代無甚改變。但,即便如此,那也不過是朝著合于自己本性的方向發(fā)展而已。而且,縱使緩慢,但仍一點一滴地在進步,有朝一日,可能不用借助他人,發(fā)明真正有利自己文明的利器,取代今日的電車、飛機、收音機。簡而言之,即使觀看電影,美國電影與法國、德國電影,陰翳與色調(diào)的調(diào)配,便互不相同。且不論演技與角色,光就攝影而言,都會在某些地方出現(xiàn)國民性的差異。使用同樣機械、顯影劑、底片尚且如此,如果我們擁有固有的攝影術(shù),那將不知如何相宜于我們的皮膚、容貌與氣候風土?如果錄音機、收音機是我們發(fā)明的,那這些產(chǎn)品,或許更能發(fā)揮我們的聲音、音樂的特長!我們的音樂原本便以內(nèi)斂為宗,以抒情見長,一旦錄制成唱片,透過喇叭大聲播放,大半的魅力即消失殆盡。至于我們的說話方式,除了聲音小、語匯少之外,最重視的是“頓挫”;一旦用了機械,“頓挫”就完全生機盡喪。因此,我們迎合機械,反而扭曲了我們的藝術(shù)本身。相較之下,西方人由于機械原本便是在他們民間發(fā)達興盛的,現(xiàn)今的成品與他們的藝術(shù)配合度良好,乃理所當然。在這點上,我們實在蒙受了種種損失。
五
紙這玩意兒據(jù)說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對西洋紙,我們單除了實用品之外,不會有任何感覺;但一見唐紙、和紙的紋理,總可以感受到從中散發(fā)的一種溫溫然的感覺,得以心平氣靜。即使同樣是白色,西洋紙的白與奉書紙、白唐紙的白便不同。西洋紙的紋理能反射光線,獨具風味;而奉書紙、唐紙的紋理,卻嬌柔得如初雪表面,蓬蓬松松,光線充溢其中,而且手感柔順,折也好疊也罷都悄然無聲,觸感如同手撫樹葉般的恬靜溫潤。我們看到閃閃發(fā)亮的東西,心情絕對無法平靜。即使是餐具等物,西方人也多采用銀、鋼鐵、鎳制品,并研磨得晶晶亮亮,然而那樣的發(fā)光物卻只會令我們感到厭惡。雖然我們也利用銀制造茶壺、杯子、酒壺等物,但絕不會如此打磨。反而,我們喜愛那表面的光澤已消失,古色古香,被氧化的發(fā)黑的銀器。下女等不解雅趣之流,將好不容易生銹的銀器,磨得光閃,反而會遭主人責罵;此類事件,不管是哪一家都可能上演。近來,中國料理的餐具,一般都使用錫制品;這恐怕是因為中國人也對錫制品的古色古香情有獨鐘吧!錫器新的時候看起來像鋁,給人的感覺并不怎么好,但一經(jīng)中國人之手,馬上會被炮制出古趣,非得讓它化身為雅致之物不可。并且,錫器表面上雕鐫的詩句等等,隨著錫皮氧化發(fā)黑,相互映襯的效果愈佳。總之,錫這種原本輕薄光鮮的輕金屬,一到中國人手里,便會如朱砂般湛深深、郁沉沉,搖身變成莊重大器。中國人另外也愛賞玩一種叫玉的石頭,玉石內(nèi)含奇妙的微微濁光,仿佛將幾百年的古老空氣凝結(jié)為一。這種醇厚的光芒滲透到其內(nèi)部深處。會被這種石頭的魅力擄獲的,恐怕只有我們東方人吧!這種石頭,既無紅寶石、綠寶石般的色彩,亦無鉆石般的光輝,何有可人之處?其中緣故我們也難解其詳,但只要一看那曖曖內(nèi)含光的表面,便會覺得這確是屬于中國的石頭,讓人覺得那醇厚的晦昧中,堆積著中國文明在悠長歲月中所淤滯的沉淀;中國人之所以愛其色、好其物,這點,倒非不可思議之事,可以理解。即使是水晶,近來由智利大量輸入,但與日本的水晶相比,智利產(chǎn)的太過晶瑩剔透。過去甲州產(chǎn)的水晶,透明之中,全體尚帶有些許的朦朧,更給人以雅重之感,因而被稱為“草入水晶”云云。水晶內(nèi)里混入不透明的固狀物,我們是不惡反喜。就連玻璃,中國人擅制的乾隆琉璃,與其說是玻璃,不是更接近玉或瑪瑙嗎?制造玻璃的技術(shù),很早便為東方所知,然而卻終究未如西方般發(fā)達;而陶器方面的長足進步,無疑與我們的國民性有相當大的關(guān)系。我們并非一概厭惡亮光光的東西,只是比起鮮亮的顏色,更為偏好沉郁陰翳的東西。不管是天然的石頭也好,人工的器物也罷,一定必須泛著古色古香的光澤,帶著晦濁的光芒。而所謂的“古色古香的光澤”,說實話,不過是手漬的油光。中國有“手澤”一詞,日本則有“なれ”一語,均指人手經(jīng)年累月碰觸之處,在被撫摸得滑碌碌的同時,皮脂自然滲入其中所形成的光澤;換句話說,也正是手漬沒錯。如此看來除了“挨寒受凍是風流”之外,風流亦即“不入流”的警句也得以成立??傊?,在我們所喜好的“雅致”之物中,不可否認,其中有幾分的不潔、不衛(wèi)生的成分摻雜在內(nèi)。與西方人非將污垢清除得一塵不染相比,東方人反而將之鄭重地保存下來,并且就此美化。如此說法,說是嘴硬強辯也罷!但我們卻命中注定喜愛人的污穢、油煙、風雨的污垢所附著之物,乃至對能讓人聯(lián)想到此類物品的顏色、光澤亦愛屋及烏。一旦生活在這樣的建筑物、器物之中,奇妙地,我們的心情也隨之和緩,神經(jīng)也不再緊張。因此,我一直認為,醫(yī)院墻壁的顏色、手術(shù)服、醫(yī)療機械等等,只要是服務(wù)對象是日本人,不要老是用一些亮晶晶或白皚皚的顏色,色調(diào)稍微暗些、柔和些的話,不知如何?如果那墻壁是砂壁之類的墻壁,又讓人躺在和室的榻榻米上接受治療的話,那患者的不安,確實能得以鎮(zhèn)靜。人們之所以不喜歡去看牙醫(yī),一則是因為鉆聲刺耳尖銳,一則是由于玻璃、金屬制品過多,閃閃發(fā)光,令人心生恐懼之故。在我重度神經(jīng)衰弱之時,聽一位牙醫(yī)師說是留學(xué)美國,并且自詡擁有最新式的設(shè)備時,反而毛發(fā)為之悚然。之后,我找到一個看似跟不上時代的牙醫(yī)師,他的手術(shù)室設(shè)于鄉(xiāng)下小都會常見的舊式日本家屋之中,這樣的診所反而讓我欣然以赴。雖說如此,如果連醫(yī)療機械也古意盎然的話,說擔心確是令人擔心。但如果近代的醫(yī)術(shù)成長于日本,那醫(yī)療病人的設(shè)備、機械也理應(yīng)會考慮到如何與和室調(diào)和吧!這也是我們假借他人之手而蒙受損失的一例。
六
京都有間有名的料理屋叫“草鞋屋”,直至最近,這店家以不在客房里裝電燈,卻使用深具古風的燭臺而遠近馳名。今年春天,睽違多時后再去一看,曾幾何時已使用起行燈式電燈來了。一打聽何時做此改變,得到的答案是去年開始。店家反映,由于許多客人抱怨蠟燭的燭火太暗,不得已只好改弦易轍,但如果客人覺得以前的作風比較合口味,會拿燭臺過來。說來,我是特地為了尋此樂趣而來,因此要求更換成燭臺。當下,我感到,日本漆器的美,只有置身于朦朧的微光中,始得以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草鞋屋”的和室為約四疊半大的茶席,小巧玲瓏;由于壁龕的柱子與天花板等都黑黝黝的,因此即便使用行燈式電燈,不管怎說都會覺得暗。然而,如果改用更加暗些的燭臺,則在燭火搖曳閃爍的光影下凝視托盤、椀,將會發(fā)現(xiàn)這些漆器原本如同沼澤般深沉厚重的色澤,將散發(fā)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因而可以理解到,我們的祖先發(fā)現(xiàn)漆這種涂料,并且之所以對涂漆器物的光澤情有獨鐘,并非偶然。據(jù)友人沙巴魯瓦魯(譯音)君說,印度至今仍厭惡使用陶器為餐具,大多使漆器。我們則與此相反,除非是茶會、儀式等場合,除托盤與湯椀之外,幾乎全用陶器。一提到漆器,便被視為庸俗、不雅致,其原因之一,不正在于采光、照明設(shè)備所帶來的“明亮”之故嗎?事實上,如果不將“幽暗”列入條件的話,可以說絕無法體察漆器之美。當今,雖也開發(fā)出了如同白漆般的產(chǎn)物,但傳統(tǒng)的漆器表層不是黑色就是茶色、紅色,這些顏色都是由數(shù)層“幽暗”所堆棧而成。這令人不禁思量,這些色彩,乃黑暗籠罩周圍下必然的產(chǎn)物。匣子、書案、架子等物,若上頭涂著閃閃發(fā)光的蠟,再施以炫麗的蒔繪等,會讓人不由覺得俗艷、心神不寧,甚至讓人覺得俗不可耐。但如果將籠罩這些器物的空白,涂滿黑黝黝的幽暗,以一盞明燈或一點燭光取代太陽或電燈的光線,如此一來,那俗艷之物將忽而搖身一變,化身為難窺堂奧、古雅、莊重之物。古時的工藝家在這些器具上涂上漆、畫上蒔繪時,腦袋里一定是以在這樣的黑暗房間中,在光照微弱之中尋求效果為前提。之所以大量地運用金色,也是考慮到在黑暗中醒目的程度及反射燈火的功效。換句話說,金光閃閃的蒔繪并非讓人在明亮的場所,一目了然地洞穿全體的東西,而是在黑暗的場所,讓人在不同時候,一點一點地觀賞各個部分的曖曖內(nèi)含光。由于它豪華絢爛的模樣大半隱沒于黑暗之中,因此更能催散出不可言狀的余情韻味。而且那表層的熠熠光澤,如置于暗處,上頭反照著的燈火,焰苗裊裊搖曳,似乎提醒我們,再怎么寂靜的房間,亦有清風徐來,不覺令人陷入冥想。若幽室內(nèi)無漆器,則那燭光、燈火所釀造出來的光怪夢幻世界,那燈焰的晃動所報知的暗夜的脈搏,不知魅力會減殺幾分?漆器真宛如淌流在榻榻米上的數(shù)道小溪所湛湛蓄積的池水,四下捕捉孤燈倒影,如絲如縷、幽幽渺渺、忽隱忽現(xiàn),像是在黑夜上織出如蒔繪般的花紋。雖說陶器用做食器也不壞,但陶器上既無漆器般的陰翳,也缺乏深度。陶器觸手沉重冰冷,而且由于導(dǎo)熱快所以不宜盛熱物,再加上響聲清脆,不像漆器手感輕盈、柔和,并且不會發(fā)出刺耳的聲音。手持湯椀時,手掌承受湯汁重量的感覺以及微溫的溫度,比什么都令我著迷。那感覺甚而令我聯(lián)想起手掌中捧著剛出生的嬰兒那軟綿綿的肉體。盛湯的椀至今仍沿用漆器的理由正在于此,陶制容器無法有如此效用。首先,打開蓋子時,陶器會令內(nèi)里的湯汁用料與色澤暴露無遺。漆椀的好處,首先,便在于由揭蓋至入口之間,凝視著幽暗深邃的底部,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與容器的顏色相差無幾的液體,不發(fā)聲響地往下沉淀的那一瞬間的感覺。雖說人們無法辨視黑黝黝的椀中有何乾坤,但手上可以感覺到湯汁緩緩地晃動,并且由于椀邊沾附著的小水滴,得知湯汁的熱氣不斷地往上躥。而熱氣所帶的香味,也讓我們能在入口前先稍稍預(yù)知滋味。那瞬間的感受,與西方式的將湯汁倒入淺白的盤子后再取用相比,其相差不可以道里計。不能不說那是一種神秘、充滿禪味的感受。
七
將盛著湯的椀放在眼前,椀發(fā)出的吱吱細鳴沁人耳際;當我邊聽著那如蟲鳴遠處的聲響,邊將心思沉潛在那即將入口的食物滋味時,每每會覺得自己已證入三昧境相。據(jù)說茶人可由茶水鼎沸的聲音聯(lián)想到山頂?shù)乃娠L,進而遁入無我之境。我的感受,只怕與此類同。日本料理被說成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看的,每聽此言,我都想回答說日本料理不只是適于看,更適于冥想!之所以如此,乃源于蠟燭閃爍的燭焰與漆器在黑暗中所合奏的無聲音樂。夏目漱石先生在《草枕》中曾經(jīng)贊美過羊羹的顏色,如此說來,羊羹的色澤不正也適于冥想嗎?那黑黝黝又如玉般半透明的表層,仿佛要將陽光吸收至內(nèi)部深處一般,讓人覺得帶著如夢似幻的微光。羊羹色澤的深邃、復(fù)雜,是西式點心所未能得見。奶油等物與此相比,不知多么膚淺、單調(diào)。然而,即使羊羹已具備如此的色澤,若將它置入漆器點心盒中,表層的黝黑一沉入難以辨識的漆黑之中,將越發(fā)引人冥想。當人們將那冰涼滑溜的羊羹含在口中時,會感覺到室內(nèi)的黑暗宛若化作一顆甜美的方塊融化于舌尖,即便原本不怎么好吃的羊羹,味道也會因此增添幾分異樣的醇厚。舉凡料理的色澤,不論任何國家,多少都會講究配合餐具或墻壁的顏色。日本料理如在明亮的場所,置于雪白的餐具食用,恐將令人食欲減少大半。拿我們每天早上喝的紅味噌湯為例,考論它的顏色,就可明白它是古時光線灰暗的住家中發(fā)展出來的東西。我曾受邀參加某茶會,會中上了道味噌湯,那赤褐色的濃稠湯汁平時飲用時雖從不引人留意,但在朦朦的燭火下,看到湯汁沉淀在黑色漆椀里,實在讓人覺得那顏色既引人深思又秀色可餐。此外,以醬油之類為例,京阪地方在食用生魚片、醬菜、燙青菜時使用口味濃郁的“溜醬油”,那黏稠又帶光澤的油汁,多么饒富陰翳,與幽暗多么調(diào)和!另外,諸如白味噌、豆腐、魚糕、山藥泥、生魚片的白肉切片等,這些表皮是白色的食品,如置于明亮的處所,色澤也無法引人垂涎。再怎么說,即使拿白米飯為例,以黑黝黝的木制飯盒裝盛,再置于暗處,不僅視覺上美觀,亦能刺激食欲。那剛炊熟的純白米飯,若我們猛然揭開鍋蓋,在熱騰騰的水氣由下竄起之中,將之盛入黑色器皿。如此,那一顆一顆如珍珠般泛著光的米粒入眼時,只要是日本人,任誰也會感受到米飯的珍貴!如此想來,我們可以明白,我們的料理之所以往往以陰翳為基調(diào),與幽暗有著切也切不斷的關(guān)系。
八
對于建筑,我完全是門外漢。西方教堂的哥特式建筑,據(jù)說其美觀之處在于屋頂高高尖起,尖端沖天而立。與此相反,我國的寺院,會先在建筑物上覆蓋大片脊瓦,全體結(jié)構(gòu)均籠罩在頂棚延展出的深廣陰影中。不僅寺院,即使是宮殿或庶民的住宅,外部看來最搶眼的,也是或瓦或茅修葺的大屋頂,以及飄蕩在那頂棚下的濃濃暗色。有時,雖說是白晝,屋檐之下卻如同洞穴一般,黑漫漫的,甚至時而連門口、門扇、墻壁、廊柱也都幾乎無法辨識。這點,不論是知恩院、本愿寺般的宏偉建筑也好,草鄙農(nóng)家也罷,無一不是如此。昔日大部分的建筑,屋檐以下與屋檐以上的屋頂部分相比,至少在我們眼中看來,屋頂讓人感到既沉重又高聳,而且面積也大。如此,我們營造住居最重要的是打起這把叫屋頂?shù)膫悖迷诖蟮厣先雎湟粓F日蔭,在淡淡暗影中建造家屋。當然,西方的家屋并非沒有屋頂,但他們的屋頂與其說是為了遮蔽陽光,莫若說主要是為了抵擋雨露;為了盡量避免陰影的產(chǎn)生,內(nèi)部會盡可能地裸露在日照中,這點,光看外形也能理解。如果說日本的屋頂是傘,那西方的屋頂則只能算是帽子。而且帽緣如獵帽般小得不能再小,陽光馬上會直射屋檐邊。然而,日本家屋的屋頂頂棚之所以寬長,恐怕與氣候風土、建筑材料及其他種種因素有關(guān)。比方說,日本家屋因不使用磚瓦、玻璃、水泥等物,為了防范橫向吹打的風雨,因而或許有必要加深頂棚。對日本人而言,明亮的居室當然比幽暗的房間便利,但終歸別無選擇。然而,所謂的美往往由實際生活中發(fā)展而成,我們的祖先不得已住在陰暗的房間里,曾幾何時,竟由陰翳中發(fā)現(xiàn)了美,最后更為了美感,進而利用了陰翳。事實上,日本和室的美完全依仗陰翳的濃淡,除此之外別無他途。西方人看到日本和室,為其簡素所驚,之所以會覺得除灰墻之外別無其他裝飾,誠然情理中事,因為陰翳對他們而言乃不解之謎。我們則非僅如此,更甚而在太陽光線難以透進的和室,于外側(cè)或搭建衍展屋檐而成的土庇,或附建走廊而成緣側(cè),讓日光更形迥遠。如此,反射自庭院的光線滲過紙門,悄悄沁入室內(nèi),熹熹微微。我等和室之美,其要素無非在于這間接又微弱的光線。為了讓這纖弱、靜寂又虛無縹緲的光線,靜靜地停下停步,好沁入和室壁內(nèi),我們特意在和室砂壁上涂上暗色系的顏色。倉庫、廚房、走廊等處,雖涂著有光澤的色彩,但和室墻壁幾乎都是砂壁,這些砂壁大都涂著無法反光的色彩。若可以反光的話,那昏昧光線下柔和纖弱的韻味將消失殆盡。我們隨處可見若有若無的陽光附在昏黃的壁面上,艱辛地茍延殘喘,那纖細的微光令人趣味盎然。對我們而言,這壁上的微光,或者說微暗,更勝任何裝飾,實在令人百看不厭。如此,這種砂壁為了不攪混那微光,涂上單一又無花紋的色澤,亦是理所當然。雖說每間和室的底色都各自不同,但差異極其微小。那種差異與其說是顏色不同,不如說是濃淡上的些微之差,差異的程度不過在于觀者的感受各自不同。而且,砂壁顏色的些微之差,也多少讓各個房間的陰翳帶著不同的色調(diào)。我們的和室都會設(shè)置壁龕,用以懸掛字畫、擺放鮮花,但這些掛軸、鮮花本身與其說是用來發(fā)揮裝飾的功能,不如說主要是用以加深陰翳的效果。即使僅是一幅掛軸,我們也會留意掛軸與壁龕壁面的調(diào)和,亦即首先重視“襯映效果”。我們將裱具的重要性,視之等同于構(gòu)成掛軸內(nèi)容的書畫巧拙,實在是因為此故。如果襯映效果不佳,無論書畫再怎么有名,都是沒有價值的掛軸。相反的,書畫或許作為一件獨立的作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杰作,但有時往茶室的壁龕一掛,反而與那房間異常協(xié)調(diào),掛軸與和室頓時煥然一新。這樣的書畫,其本身殊非佳作,那到底是掛軸的哪邊發(fā)揮相得益彰的效果呢?這種效果往往產(chǎn)生自底紙、墨色、裱具材質(zhì)的古色古香。古雅的書畫能與幽暗的壁龕、和室保持適當?shù)钠胶?。我們參訪奈良、京都的名剎時,往往可以看到那被稱為鎮(zhèn)寺之寶的掛軸,懸掛于幽深的大書院的壁龕上。由于那些壁龕,即便白晝,亦大都有些昏暗,因此我們無法看清圖案等等,只能邊聽講解者的說明,邊循著褪色的墨跡,借著想象力之馳騁,猜想這畫是如何之卓爾不凡。然而,古畫的模糊難辨與壁龕的昏暗不明,反而是天衣無縫的搭配;圖案的不鮮明等等,不光是讓人感到不過是細微末節(jié)的問題,更甚而讓人覺得這樣的不鮮明反而恰到好處??傊?,在這種場合,那古畫不過為了承受縹緲、纖弱的光線,讓光線停留的一個典雅的“面”而已,作用不過是與砂壁相同。我們選擇掛軸,重視年代與“閑寂之趣”的理由,即在于此;而新畫,即便是水墨或淡彩的作品,不特別注意的話,即會將壁龕的陰翳破壞殆盡。
九
如果把日本和室比喻為一幅墨畫,則紙門為墨色最淡的部分,壁龕為最濃的部分。我每見雅致的日本和室壁龕時,日本人對陰翳奧妙的理解,因材施用光、影的巧妙,往往令我嘆服再三。為什么呢?須知和室并未為了凸顯陰翳而有特殊的擺設(shè)。要言之,只是運用簡潔的木材和簡潔的墻壁,打造出一個凹陷的空間,讓透進室內(nèi)的光線在墻凹的各處醞釀出朦朧的光影。不僅如此,當我們注視充溢于壁龕木梁后方、花瓶周圍、違棚式書架下方等處的幽暗,雖然明明知道那里除了陰影之外別無他物,卻仿佛只有那里的空氣沉靜異常,讓人深深感到那一片黑是被永劫不變的閑寂所主宰著的。這時不禁想起西方人所謂的“東方的神秘”,大概就是指這種幽暗令人不知所措的沉靜。就連我們,少年時代時凝視客廳、書齋壁龕那陽光照射不到的深處,也會感受到一股難以言喻的恐懼與寒意。然而,其神秘的關(guān)鍵在何處?講明了,那不過是陰翳的魔法,如果清除各處所的陰影,壁龕將忽焉還原成空白無物。我們祖先的天才,就在于任意遮蔽虛無空間,自然形成陰翳的世界,產(chǎn)生任何壁畫、裝飾也無法媲美的幽玄韻味。這技巧看似簡單,但事實上卻是非常不容易。我們不難推察得知,諸如壁龕側(cè)窗的開設(shè)法、橫梁的縱深、框架的高度等等,都必須一一在看不到的地方煞費苦心。特別是那泛在書齋紙門上白蒙蒙的微微光芒,總讓我不覺駐足在紙門前,忘卻時光的流逝。原本所謂的書齋,顧名思義,古時是為了在那里讀書,而那為讀書而開鑿的窗子,不知何時,卻成了壁龕采光之用;而且很多時候,與其說是采光,不如說是濾光,側(cè)照入內(nèi)的陽光,紙門先過濾一次后,光線強度也被適度地減弱了。紙門里側(cè)在背光下映照的光芒,帶著說不出的清冷、寒寂的色調(diào)!庭院的陽光穿過屋檐,通過走廊,好不容易抵達紙門,早已失去映照萬物的氣力,仿佛血氣全失般的,只能讓紙門紙張色彩上頭泛起一層淡淡白光。我常常佇立在紙門前凝視著發(fā)亮卻毫無眩目之感的紙面。若和室坐落于寬廣的伽藍建筑之中,由于與庭園相距較遠,光線更形薄弱,春夏秋冬,無論陰晴,無論早、中、晚,那白茫茫的微光幾乎不變不移。而格欞較細的紙門,每條豎柱與格子間形成的陰影,仿佛灰塵堆積般,永久地附著在紙上,紋風不動,令人驚訝。在那樣的時刻,那如夢似幻的光芒總是讓我嗟訝,而頻頻眨眼。總覺得眼前朦朦朧朧,有東西干擾視線,視力減弱。這是因為紙門微弱的反光,不僅無力驅(qū)散壁龕濃密的黑暗,反而不斷地被黑暗彈了回來,形成了一個明暗難分的迷蒙世界。各位進入這樣的和室時,會不會感到滿室蕩漾的光線與眾不同?感到那光線格外珍貴、莊重?或者,會不會對“悠久”產(chǎn)生一種畏懼?擔心在這樣的房間里,忘卻時光荏苒,不知不覺中歲月流逝,出來時已白發(fā)蒼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