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平山
記
柳開
作者簡介
柳開(947—1000),字仲途,初名肩愈,自號東郊野夫。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宋太祖開寶六年(973)進(jìn)士,官至殿中侍御史。他是宋代最早提倡古文的作家,以繼承韓愈、柳宗元的古文傳統(tǒng)為己任。著有《河?xùn)|先生集》。
至道元年,開寓湯陰
。未幾,桂林僧惟深者,自五臺山歸,惠然見過
,曰:“昔公守桂林
,嘗與公論衡岳山水之秀,為湖嶺勝絕;今惟深自上黨入于相州
,至林慮
,過天平山明教院
,尋幽窮勝,縱觀泉石,過衡岳遠(yuǎn)甚?!庇枸侨辉?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2/16/22565692988585.png" />:“予從先御史居湯陰二年
,湯陰與林慮接境,平居未嘗有言者。今師詒我
,是將以我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
?”越明日,惟深告辭,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諾?!?/p>
初自馬嶺入龍山,小徑崎嶇,有倦意。又?jǐn)?shù)里,入龍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蒼翠,繞觀俯覽,遂忘箠轡之勞。翊日
,飯于林慮,亭午
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聲夾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shù)。山回轉(zhuǎn),平地數(shù)尋,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
,憩環(huán)翠亭
,四顧氣象瀟灑,恍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連云閣。
明旦,惟深約寺僧契園從予游,東過通勝橋,至蒼龍洞,又至菩薩洞;下而南觀長老巖、水簾亭,周行巖徑,下瞰白龍?zhí)抖鴼w。
翊日,西游長老庵,上觀珍珠泉,穿舞獸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歸橋。由澗而轉(zhuǎn)至于昆閬溪、仙人獻(xiàn)花臺,出九曲灘,南會于白龍?zhí)?。捫蘿西山,沿候樵徑,望風(fēng)云谷而歸。
明日,契園煮黃精、蒼術(shù)苗,請予飯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巒,秀若圍屏。契園曰:“居艮而首出者
,倚屏峰也?!庇柙唬骸爸T峰大率如圍屏,何獨此峰得名?”契園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師之傳。又其西二峰,一日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日羅漢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隱然者,士民呼為撲豬嶺
。又其次曰熨斗峰?!敝T峰皆于茂林喬松間拔出石壁數(shù)千尺,回環(huán)連接,嶄巖峭崒,雖善工亦不可圖畫。予留觀。
予留觀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數(shù)年之間,居處相去方百里之遠(yuǎn),絕勝之景,耳所不聞,對惟深誠有愧色。明日將去,惟深、契園固請予留題。予懼景勝而才不敵,不敢形于吟詠,因述數(shù)日之間所見云。
譯文
至道元年,我借寓在湯陰。沒多久,桂林一個叫惟深的僧人,從五臺山回來了。蒙他惠顧,前來拜訪我,說:“過去您駐守桂林時,我曾經(jīng)和您談?wù)撃显篮馍降男沱?,是南方諸景中最為俊秀壯觀的。今天我惟深從上黨進(jìn)入相州,到林慮,過天平山的明教院,一路探尋幽靜,窮盡勝景,縱觀泉水山石之妙,這里的景色超過南岳衡山很多??!”我驚訝地看著他說:“我跟從先父監(jiān)察御史承翰公在湯陰縣曾住過二年,湯陰和林慮接壤,平時居住在那里沒聽到過夸贊林慮風(fēng)光的啊。今天師父說此話騙我,是因為我是魏地人,不了解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光,另外想要取悅我嗎?”到了第二天,惟深和尚前來告辭,我挽留他說:“前面你說的話如果不虛的話,敢一起出游嗎?”惟深說:“好!”
最初我們是從馬嶺進(jìn)入龍山的,小路崎嶇,大家走得有些倦怠。又走了幾里,進(jìn)入龍口谷,山色環(huán)繞相連,林木蒼翠,環(huán)視四周、俯視腳下的景色,一時竟然忘了騎馬游覽的辛勞。第二天,在林慮用餐,中午時抵達(dá)了桃林村,村子建在山麓之上。泉水夾道流淌,四周怪石林立、野花盛開,數(shù)不勝數(shù)。山峰回轉(zhuǎn),平地而起有數(shù)丈高,這里叫槐林。坐在石頭上撥弄泉水,不知不覺太陽將要西沉了,大家暫時在環(huán)翠亭休息了一下。四顧張望周圍的風(fēng)光景色,清秀脫俗,恍惚之間懷疑自己身在世外,于是因為留連此處風(fēng)光,而放慢了腳步前行。一直到西天掛上一片薄薄的暮色時,才到了明教院,夜晚住在連云閣上。
第二天早晨,惟深和尚約了寺里的僧人契園隨從我們一起游玩。大家向東過了通勝橋,到了蒼龍洞,又到了菩薩洞,下去之后向南又觀賞了長老巖、水簾亭,環(huán)繞著巖石上的小路,向下俯瞰了白龍?zhí)逗筮@才回歸。
轉(zhuǎn)天,向西游覽了長老庵,向上觀賞了珍珠泉,穿過了舞獸石,在道者庵下休息了一會兒,之后到了忘歸橋。從山澗之間轉(zhuǎn)行到了昆閬溪、仙人獻(xiàn)花臺,出了九曲灘后,向南重新回到了白龍?zhí)丁Wブ偬}一直攀上了西山,沿著候樵上的小路,眺望了風(fēng)云谷后這才回去。
第二天,契園和尚用鍋煮黃精、蒼術(shù)苗,請我們在佛殿北面用飯?;仡^眺望遠(yuǎn)處的峰巒,秀麗雄偉得好似一圈圍成的屏風(fēng)。契園和尚說:“位于東北方而最突出的那座山峰就是倚屏峰?!蔽艺f:“這么多山峰大致似一圈兒屏風(fēng)相圍,為何只有這座山峰有名字?”契園和尚說:“大的山峰有名字的有六座,小的山峰有名字的有五座,有名字已經(jīng)很久了,都是我?guī)煾競飨聛淼摹A硗?,在西面還有兩座山峰,一個叫紫霄峰,上面有秀士壁,第二個叫羅漢峰,上面有居士壁,都因為他們外形很相像,所以得名。另外在六座山峰之外,南面有座模糊不清的山峰,百姓們稱為撲豬嶺。在它旁邊的叫熨斗峰?!敝T座山峰都在茂密的山林和旺盛的松樹間拔出石壁有數(shù)千尺高,峰巒回望、連綿相接,險峻的山巖陡峭高峻。就是最擅長繪畫的畫工也畫不出這樣的圖畫。我留下來細(xì)細(xì)地觀賞。
我留下來觀賞了五天,還不想離去。這才知道惟深和尚說的話不假。又感嘆幾年之間,住的地方離這里只有百里之遙,這么妙絕殊勝的景色卻連聽都沒聽過,一時對惟深和尚竟然生起慚愧之色。明天就要離開了,惟深、契園和尚懇切地請求我留下詩題,我擔(dān)心景色殊勝而自己描繪不出來,不敢下筆寫成詩詠,所以便記述下了這幾天之間所見到的景色。
賞析
《游天平山記》寫于宋太宗至道元年(995)。熙寧年間,韓琦從他的侄婿柳材(柳開的孫子)家中得到此文,并寫了一篇《〈游天平山記〉跋》,說“此文不傳久矣”,還提到當(dāng)時明教院主僧刻之于石。因此,柳開的這篇集外佚文才得以保存下來。在這篇游記中,作者記述了天平山五日游覽的經(jīng)過,緊緊圍繞天平山景色的秀美,以及與此山相識恨晚的情懷入筆。文中敘述次第井然,簡潔明晰,“凡山之諸峰、巖、洞、潭、谷、澗、溪、泉、石之名,無不具載”,而貫穿其間還有一條主線,便是作者情緒的變化,由最初的“倦”到再次的忘“勞”而游,直至最后的“不欲去”。景色隨情緒而變,情緒隨景色愈濃,二者相互渲染,渾然一體。此外文章在寫景當(dāng)中遠(yuǎn)近結(jié)合,點面結(jié)合,既有細(xì)致的景物描寫,又有雄闊的背景刻畫,全文游蹤明晰,條理清晰,語言自然平直,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在行文上從容不迫,舉重若輕,顯示了作者非凡的寫實功底。
天平山:在今河南林州市西。
至道元年:至道,是宋太宗的年號。元年即995年。
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
惠然見過:指承蒙他惠賜,肯來拜訪自己。
昔公守桂林:指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到二年的春天,柳開曾為桂州知州。
上黨:今山西長治市。相州:今河南安陽、湯陰、林縣和河北臨漳一帶。
林慮:縣名,今河南林州市。
明教院:即明教禪院,是一座古廟,晉代已有。
矍(jué)然:驚訝、驚視的樣子。
先御史:指柳開的父親柳承翰。柳承翰在后唐莊宗時曾任湯陰縣主簿,后來做過監(jiān)察御史。
詒:通“紿(dài)”,欺騙。
佞(nìnɡ):討好,取悅于人的意思。
箠轡(chuí pèi):馬鞭子、馬籠頭,這里代指騎馬。
翊(yì)日:即翌日,轉(zhuǎn)天。
亭午:正午。
晡(bū):即申時,指午后三點至五點。
環(huán)翠亭:據(jù)方志記載,從槐林西上,十余里間山路險峻彎曲有十八盤,環(huán)翠亭在十八盤盡處的嶺上。
黃精:又名雞頭黃精,根莖橫走,圓柱狀,根莖可制淀粉,又供藥用。蒼術(shù)(zh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藥。
居艮而首出者:謂位于東北方而最突出的山峰。艮,指東北方。
撲豬嶺:此山最為險峻,傳說有野豬被人追逐至此墜落嶺下,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