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莫嫌開最晚 元自不爭春 汪慎生詩書畫藝論

二十世紀京津文人書畫家研究 作者:梁鴻


第二章 莫嫌開最晚 元自不爭春
汪慎生詩書畫藝論

如引言所述,汪慎生(1896—1972)是20世紀同儕畫家中兼工詩書且造詣不俗的一位大家,其詩書成就為畫名所掩。他以沉實深厚的功底、妙曼遒力的筆觸、平中見奇的章法、中和雅逸的風格卓然于藝術之林;同時早年助力張大千游學、協(xié)助黃賓虹授課,表現(xiàn)出“芍藥性和平,香生及四鄰”的美德和境界,在惜才、助才、襯才上有自己獨到的貢獻。

一、汪慎生的藝術歷程及畫壇貢獻

汪慎生的藝術歷程,大致可分為民國和新中國兩個時期。

(一)民國時期的汪慎生

汪慎生的藝術歷程可以說是在北京這塊藝術沃土上成長、成熟、成就的,因此應該從他1923年來京發(fā)展算起,其中至為關鍵的一步,就不能不提及他的衢州同鄉(xiāng)徐心庵和余紹宋的幫助。

徐心庵(1879—1937),官宦出身,一生宦游,愛才助人,先后資助了王夢白(1919年)和汪慎生(1923年)來京發(fā)展。他與余紹宋(1882—1949)情誼篤深,余紹宋曾說:“予與心庵四十余年,深知其處境有難言之隱,然天懷曠達,夷然自若也?!?sup>(1)所以時任司法部次長的余紹宋才在京關照了徐心庵推薦的兩位同鄉(xiāng),先后為二人在司法部所屬部門安排了工作。汪慎生在河北第一監(jiān)獄任圖畫教師達八年之久,生活有了基本保證后,再求藝術發(fā)展。

汪慎生來京后的藝術學習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參加“宣南畫社”的雅集活動。余紹宋曾于1915年與司法部喜好書畫者結社于余氏宣武門南之寓所,名曰“宣南畫社”,發(fā)起畫社初衷是為了向湯定之學畫,他還請老友徐心庵治印一方,所謂“年三十三始學畫”就說明余紹宋學畫正是從“宣南畫社”起步的。宣南畫社名家薈萃,以湯定之為導師,每周集會一次,純粹交流繪事,梁啟超、陳師曾、姚茫父、蕭俊賢、陳半丁、王夢白等都是雅集的重要人物。這里特別要提到的是“宣南畫社”里匯集了四位衢州同鄉(xiāng):余紹宋、徐心庵、王夢白和汪慎生,而余紹宋是當時的名家中官職較高的一位,因此有能力幫助同鄉(xiāng),也有條件發(fā)起“宣南畫社”,該社從1915年持續(xù)到1927年。汪慎生屬于“宣南畫社”成員中的“晚輩”,在畫社每周一次的吟詩作畫論藝中獲益良多。也許正是因為他沒有明確的師承關系,反而有利于他在群賢畢至的雅集中博采眾長、兼收并蓄。

另一藝術學習的重要途徑是到故宮臨摹古畫。1914年古物陳列所開放,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向公眾開放清宮秘藏,開皇家藏品社會化之先河,習畫者可觀摩、研究古代真跡,在“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倡導下,汪慎生自然是大獲裨益的一員,他沒受師承某家某派的限制,直接師法古人,他的作品格調與技法之高與直接“取法乎上”不無關系。在此期間,他常去故宮博物院觀摩歷代名畫,以古人為師,山水學石濤、石谿,花鳥畫初學陳淳、華喦、孫隆等。汪慎生心摹手追、筆耕不輟,廢寢忘食,畫藝精進,甚至臨摹陳白陽能以假亂真。當時他工資微薄,還要買筆買紙,已無力寄錢養(yǎng)家,他女兒說:“母親帶著大姐每日靠給人家搓蠟燭芯過活,生活相當艱辛。”(2)后來汪慎生在幾處兼職授課,才得以接家屬來京。因孩子多,汪慎生畫桌下都是夫人給孩子們納的鞋底,汪慎生下班回家看到那么多鞋底,會風趣地說:“我們家又開鞋鋪了?!?sup>(3)即使在這種狀況下,汪慎生依然發(fā)奮作畫,在自學過程中,有許多名人字畫是借不來的,只能當時看在眼里,銘記于心,這一過程反而促進了他的記憶力,不管是去故宮看古畫及瓷器,還是去公園、動物園看花鳥和走獸,他都不帶紙筆,而是聚精會神地觀察,回家再畫?!盀榱水嫯嬎苌俪鲩T,黑胡須留得很長很長,對傳統(tǒng)精華下過學習的苦功……如果有機會遇到名人真跡愛不釋手,或是根本買不起,只好借來連夜臨摹。我見到的有《臨摹錢谷花卉草蟲手卷》《仿孫隆花鳥冊頁》等等?!?sup>(4)凡此種種,都體現(xiàn)出他在師法古人、精研古法之路上的篳路藍縷,是一位苦學成才的畫家,也是一批“汪慎生們”腳踏實地、潛心做藝術的縮影,對當今畫壇有著榜樣作用。

汪慎生 仿孫隆花鳥冊頁二幀

此外,汪慎生與黃賓虹、張大千等名家的交游對其畫藝也有推進作用,而這就要談到1925年汪慎生與張大千結下的一段友誼佳話。

當時汪慎生家住西單文昌胡同51號,到“宣南畫社”、故宮、琉璃廠等處都非常便利。1925年冬,張大千來京時就住在汪慎生家。當時的張大千是在個人首次畫展大獲成功后決定由滬來京游學的。汪慎生比張大千大三歲,對張的到來熱情慷慨,對張的幫助如同手足。據(jù)說,白天汪慎生陪張大千觀光訪勝尋幽,到琉璃廠淘閱古今書畫;晚上二人談詩論畫,有時相互命題作畫,共同提高。張大千在京期間,汪慎生還介紹他結識了不少畫家同道,并參加了“中國畫學研究會”的藝術活動,該研究會的創(chuàng)辦者金城與陳師曾等人都是精研傳統(tǒng)、底蘊深厚且頗具前瞻性的學者畫家,這讓張大千的視野大開,也接觸到了當時諸多不同的藝術流派,從而受益匪淺。可以說,在張大千的成功路上,汪慎生的助力功不可沒。

汪慎生與張大千相處投緣,無話不談。汪慎生了解張大千的仿古畫能力強,就請他分別按照石濤、八大、漸江(弘仁)、金農四人筆墨、款式、風格和書法等,分別仿作四幅扇面畫,張大千也是性情中人,二人一拍即合,當場研墨,張大千分別用石濤、八大、漸江三人特點完成三幅山水,用金農法畫了翠竹,最后分別仿四人筆跡題句,形神兼?zhèn)?,幾可亂真。但張大千為避免誤會,就在每幅落款下方鈐上“大千”“大千毫發(fā)”等印,以明示為仿作,然后全部送給了汪慎生。汪慎生非常欣賞這四幅眼見創(chuàng)作的精品,第二天便送到有名的裝裱店托裱入框,懸掛在屋,視如珍寶,這也是汪慎生與張大千情誼深厚的見證。然而世事難料,半個世紀后的1978年,張大千之友黃天才旅居日本,在東京古玩字畫店見到了四幅完好的扇面畫,黃先生認定是張大千的作品,不惜高價,果斷買下。由于此四幅畫保存十分完好,成色如新,且完整一套,這讓黃先生心生疑慮,于是委托女兒飛赴臺灣,尋找張大千求證。結果張大千見畫如見友,喜出望外又感慨萬千,因老友汪慎生已于1972年作古,遂在自己仿金農的作品上長跋云:“此予年26歲,初入故都,在汪慎生家。汪固工新羅花鳥,而酷嗜予所為石濤、八大、漸江諸作,尤喜予為冬心書,因出便面,督予為之。當時以為亂真,今日對之,不覺汗濡重棉也!戊午元月十一日臺北大寒,大千居士爰。”(5)張大千感慨說道:“這四幅畫恐怕是當今世界上所存的我最早的畫了。”(6)這段傳奇般的記載令人感動,感動汪慎生與張大千年輕時的深厚友誼和藝術上的相互促進,感動這四幅畫的顛沛流離和最終的“完璧歸趙”,感動汪慎生的保存完好而對收藏張大千早期作品做出的貢獻,這注定將是美術史上的一段佳話。

當然張大千對汪慎生的畫藝也是贊賞有加的,例如他在總結自己40年成果展的序言中就有過“點染飛動,鳥鳴猿躍,吾仰王夢白、汪慎生”(7)的表述,這說明了王夢白和汪慎生的出色程度和張大千對二人的高度認可。而且張大千在京游學期間與汪慎生朝夕相處,切磋畫藝,二人在畫風上互相借鑒滲透,汪慎生的蘊藉、儒雅之風對張大千的海派花鳥畫最終由奔放走向相對含蓄、由張揚轉為相對收斂不無幫助和影響,可以說汪慎生是張大千關鍵時期的助力者。

而張大千提到的“點染飛動,鳥鳴猿躍,吾仰王夢白、汪慎生”一語也代表了當時畫壇對王、汪花鳥畫的認可,例如榮寶齋于30年代印制的生肖箋中,王夢白、汪慎生便是畫猴的專屬。鄭振鐸在《訪箋雜記》中對榮寶齋印制的壬申箋、癸酉箋給予了高度評價,而申猴四種,作者分別為陳少鹿、王夢白、馬晉和汪慎生。1933年,魯迅、鄭振鐸編印《北平箋譜》,特意將王夢白、汪慎生等繪制的壬申箋、癸酉箋收錄其中,對生肖箋這一形制起到了宣傳作用。這些箋紙中的猿猴活潑可愛、栩栩如生,令觀者愛不釋手,因此坊間爭相購買,也直接幫助了漸趨沒落的箋紙業(yè)。其后,以生肖入箋遂成定制。這一事例足以說明王夢白、汪慎生這兩位衢州同鄉(xiāng)的繪畫造詣之高和影響之廣。

汪慎生《芭蕉冷禽》

汪慎生還有幸與黃賓虹成為忘年交,黃賓虹因受古物陳列所鑒定書畫之聘和中國畫學研究會之邀,于1937年來京。汪慎生與黃賓虹的祖籍同為安徽歙縣,又是黃賓虹在京期間的鄰居,于是交往頻繁,據(jù)汪慎生女兒回憶:“如母親常提到王云、姚茫父、汪采白諸先生是??汀乙娺^張大千先生帶著他幾位弟子來我家小院做客,黃賓虹、壽石公、邵章、董壽平這四位先生的住處離我家很近,亦是常來常往。另外,陳半丁、溥雪齋、胡佩衡、周懷民、吳鏡汀、吳光宇、邱石冥、王雪濤等也常在一起,大家談笑風生,常在一起合作畫畫……”(8)1937年,黃賓虹在汪慎生的臨摹作品《工筆花鳥冊頁》上題跋,稱這是臨摹元代畫家張子正的,并認為元代王淵和張子正的作品融合了宋代“黃家富貴”和“徐熙野逸”兩種風格,已超越唐宋。黃賓虹也非常欽佩汪慎生的摹古能力,他認為汪慎生“精鑒善畫,學古而不泥古”,欽佩之至,所以他在給汪慎生的書信中寫道:“臺端書畫均逼古人,為近今眾史所不及,茲附冊樣,橫豎隨意,尺幅倘荷,賜予揮灑以為藝林模范,尤幸。”(9)黃賓虹作為資深學者、畫壇巨匠,他的正直人品和高明眼光都讓他不會憑空恭維某人某作,能得到他的欣賞和贊譽,可以佐證汪慎生的藝術造詣。而且黃賓虹對汪慎生的理解絕非是泛泛而談,他希望汪慎生能提供所畫冊頁,以供學生交流學習,以為藝林范本,可見黃賓虹對汪慎生的贊賞和佩服程度。邵章也認為汪慎生此冊頁用筆古雅,又不失原作風貌,十分難得。

民國時期的汪慎生已有相當?shù)挠绊?,作品多發(fā)表于報刊上,簡要列舉如下:

汪慎生 仿孫隆花鳥冊頁二幀

汪慎生山水軸:《晨報星期畫報》1926年2卷第64期,第1頁;

汪慎生花鳥:《晨報星期畫報》1927年第2卷第80期,第1頁;

汪慎生青綠山水:《晨報星期畫報》1928年第3卷第120期,第1頁;

汪慎生壽金北樓先生花鳥:《湖社月刊》1936年第100期,第31頁;

藕廬詩草(續(xù)):題汪慎生畫梅鴨,吳興金城拱北,《湖社月刊》1933年第63期,第17頁;

汪慎生花鳥:《立言畫刊》1939年第41期,第14頁;

汪慎生山水:《立言畫刊》1940年第89期,第5頁(屬于本社酬贈老客戶的扇面一幅);

汪慎生山水:《三六九畫報》1943年第20卷第10期,第33頁;

汪慎生花卉:《三六九畫報》1943年第21卷第13期,第17頁。

1931年汪慎生的作品入選了由鄭午昌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當代名人畫海》;1936年出版了《汪慎生山水花鳥畫冊》;同時他也頗受市場歡迎,京津廣告,時常見報,如“汪慎生先生精于書畫,早已蜚聲國內外,此次在稷園舉行個展,定期雖為三日,而未及兩日已全部被訂購罄盡,重訂者仍接踵而來,成績之佳,得未曾有,汪氏藝術造詣之深,于斯可見(在天津亦受歡迎)。其畫展:天津法租界永安飯店,時間:8月28日至9月1日?!绷怼巴艟剿?,并此凡三見吾報,均擬黃鶴山樵(王蒙),而無一不工,尤以此幀為最,有人評之可為山樵入室弟子?;ɑ荇崦嗥渌瞄L也?!?sup>(10)汪慎生的作品在琉璃廠各家畫店掛售,頗受歡迎;另見北平《新晨報》副刊第32期刊登畫例:山水一尺四元,花鳥二元;折扇和紈扇,山水每把四元,花鳥二元。而當時《新晨報》的價目是每期4分,可見當時汪慎生作品的價位不低。

可以說汪慎生自1923年來京二十余年來,在這個底蘊豐厚、名流薈萃之都,在既有的繪畫基礎之上,心悟手從,逐步提升,并以其佳作參加了當時的各類展覽而得到廣泛認可,成為知名畫家。同時他還因為人厚道、畫藝精湛而贏得了同道的認可,作為樞紐人物,對成就張大千、協(xié)助黃賓虹教學都有助力之功。

(二)新中國時期的汪慎生

新中國初期,汪慎生與眾多畫家一樣,積極投身于適應新社會的大潮中,首先于1951年為毛澤東作《月季》,1952年與齊白石、徐石雪、于非闇、胡佩衡、溥毅齋、溥雪齋、關松房合作《普天同慶》贈送毛澤東共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周年;1957年又為建軍30周年作畫,并題詩以示祝賀,詩云:“淑氣迎人來,瓊瑤著意栽。雙禽傳喜報,天地賦春回。葉綠經霜厚,花紅斗雪開。建軍欣紀念,同舉萬年杯?!蓖羯魃哉嬲\的態(tài)度面對新時代,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并得到充分認可,1953年9月20日《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汪慎生的《黃鸝翠柳》就是最好的明證,正如王朝聞所言:“發(fā)揚國畫現(xiàn)實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最重要的是面向生活,即所謂‘師造化’。只有在熟悉生活和理解生活的基礎上,國畫技術才能夠獲得適當?shù)陌l(fā)揮,也才能夠豐富創(chuàng)作的技巧?!蓖醭剬ν羯魃淖髌吩u價道:“《黃鸝》(汪慎生作)那樣工細的筆墨所畫出來的花鳥,又何嘗不吸引人?作為花、鳥和昆蟲的特點的描寫,正如唐代閻立本作《歷代帝王像》和宋代梁楷作《李白行吟圖》那樣,作為人物性格的描寫,筆墨雖有工整與‘寫意’的區(qū)別,卻都發(fā)揮了國畫技法的專長?!?sup>(11)1954年在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第二屆展覽會上,汪慎生的《蘋果》也是出色的作品,強調了花鳥畫貼近人民生活的功能。(12)“汪慎生的《番茄》,于非闇的《牡丹》等等,也都是畫家在實際生活中觀察、體會和寫生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sup>(13)凡此種種都表現(xiàn)了汪慎生緊跟時代步伐、努力踐行“古為今用”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過硬的工筆寫實能力。1954年夏天,汪慎生為了創(chuàng)作《西紅柿》,不辭天氣炎熱,由其子汪國賢陪同,數(shù)次去四季青公社寫生,正是這樣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自身高超的寫實技法,使這幅作品蘊含著畫家真摯的情感而不顯得呆板,被公認為是以傳統(tǒng)畫法表現(xiàn)新社會的成功范例。

汪慎生《郊外》

1956年徐燕孫在《人民日報》上發(fā)文:“我前面曾談過上海和北京的作品風格的差異,現(xiàn)在再進一步概括地把各個地區(qū)的山水和花鳥來和北京作品對照一下。山水方面,各地作品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較多,這是好的,但缺點是多數(shù)不免近似紀錄性的表現(xiàn)方法,藝術性不足。至于花鳥則無論工筆、寫意都不如北京,北京,寫意如王雪濤、汪慎生、郭味蕖的作品,工筆如田世光、俞致貞的作品,都有他們的獨到之處。”(14)汪慎生在積極投入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積極配合其他活動,例如:“決定成立‘北京市國畫生產合作社’,由北京市工藝美術品聯(lián)合社(以下簡稱聯(lián)社)直接領導,同時發(fā)動國畫研究會的會員報名。老畫家于非闇、溥雪齋、秦仲文、汪慎生先生等都帶頭報名入社,更起了推動作用?!?sup>(15)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國畫院成立,汪慎生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國畫感言》,他說:“……我今年六十多歲了,過去生活在漫長的黑夜里,是一直刻苦鉆研民族形式的花鳥畫,我認為自己用了半生的時光和精力,眼看國畫傳統(tǒng)藝術冰冷下去,沒有翻身的日子和希望,真感到萬分不安。想不到新中國成立后七年多的時光,我們偉大的祖國出現(xiàn)了嶄新的面貌,各方面都是一日千里的不斷的飛速發(fā)展?!蠹叶紴樽呦蛏鐣髁x而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sup>(16)盡管今天看來汪慎生的文字里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但是他對國畫的鐘愛和希望為新社會做貢獻的熱情,是真實可信的;他欣喜于老畫家們有了“國畫之家”,并在“感言”中表明了兩個觀點:一是不要急于中西融合,他說:“國畫不是沒有缺點,這需要逐步的改進。周揚同志在美協(xié)的一次會議上說:‘但是不要急于在表現(xiàn)方法上融合中西畫法,不要把幾千年所形成的東西隨意改變,避免傳統(tǒng)的優(yōu)良部分在輕率態(tài)度下喪失。國畫的真正改革必須在傳統(tǒng)原有基礎上發(fā)展,必須通過國畫家本身的藝術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的新國畫?!?sup>(17)雖然汪慎生引用的是周揚的話,但表達的也是汪慎生自己的觀點,他完全贊同周揚對國畫的理解和保護才會引用的,只是出于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周揚的地位和影響更大,引用他的話更有說服力而已。我們也不難看出這是汪慎生努力為堅守國畫自身規(guī)律所發(fā)出的呼吁,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實屬不易。二是表達了“我們趁這余年自覺地全心全意地為國畫事業(yè)服務;以我們的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同時,“我想國畫得到政府這樣大力的支持和愛護,要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民族繪畫遺產繼承發(fā)揚。我們的目的是把老畫家們創(chuàng)作的經驗與心得介紹給青年人,要自覺地毫無保留地將所有國畫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從而使國畫發(fā)揚光大!這是可以做得到,可以自信的”(18)。如此老驥伏櫪、以拳拳之心服務新社會的汪慎生,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感言發(fā)表幾個月后自己也成了“右派”。

即使在政治壓力極大的情況下,汪慎生依然服從安排,與王雪濤等一道在北京畫院舉辦的繪畫班中,聯(lián)袂授課,培養(yǎng)青年畫家。據(jù)衲子回憶說:“當時是王雪濤和汪慎生兩位先生一起給我們上課,兩位老師都極為和善,雪濤先生很嚴謹,而汪先生隨意些,形成鮮明的對比。汪先生很有意思,他比較胖,穿一件肥大的上衣像一座鐘?!?sup>(19)我們從衲子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到一位寬厚和藹的“老好子”形象。兩位老師相互配合,當堂示范,例如《魚酒圖》就是汪慎生與王雪濤在課堂上的合作畫,據(jù)王任回憶:“雪濤先生給我們上課時畫了一條魚,后來汪先生補了碟子和酒壺等,濃淡相宜。過了幾天,王先生看了以后又在魚嘴邊上用枯墨添了一筆,將整幅畫融成一體,成了這幅畫的點睛之筆?!峨p魚圖》是汪慎生先生畫的兩條活靈活現(xiàn)的鯉魚,王雪濤先生補的景。汪慎生先生畫鯉魚的水漬非常好看,將鯉魚頭膠質的感覺表現(xiàn)出來了?!?sup>(20)汪慎生和王雪濤的畫藝都非常精湛,同時為培養(yǎng)新人做出了貢獻。

汪慎生、王雪濤《魚酒圖》

齊白石、陳半丁、汪慎生、王雪濤《秋實圖》

授課之外,汪慎生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1956年為周恩來出訪亞非拉作禮品畫,與在京著名畫家合作《和平頌》《五一頌》等,《秋實圖》是齊白石、陳半丁、汪慎生、王雪濤四人合作的,按年齡和輩分齊白石畫桃為主,陳半丁補瓶,汪慎生補菊花,王雪濤補石榴,這樣的合作可見汪慎生的藝術造詣之高和大家的認可程度,為大師補畫的難度不亞于單獨創(chuàng)作,作品中汪慎生所補菊花的位置、大小、設色等都充分顯示出他“老好子”的揖讓之美德。類似的合作畫不勝枚舉。

1962年,66歲的汪慎生因中風病嚴重影響了他外出寫生。是年,汪慎生靠記憶作山水畫《黃山雁蕩紀游合冊》,郭沫若、吳鏡汀等題詩跋,以示祝賀。汪慎生的最后絕筆是《紫薇鴝鵒》,此作未及署名,便走完了他單純的藝術人生。后由董壽平代署:“此老友汪慎生先生之遺作,未及署名即中風病,度今忽忽十五年矣,戊午秋日其門人持以示予,因為題識數(shù)語以記之?!?/p>

汪慎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2年辭世,又是一個二十余年。他的藝術探索與臨池不輟,使他的詩書畫藝更臻成熟,但不變的是他骨子里的中庸之道和風格上的中和之美。林立于20世紀北京畫壇的大家之列,汪慎生毫不遜避。

二、汪慎生的詩書畫成就及其風格

汪慎生的藝術成就是全面的,且造詣也是精深的。因其畫名在先,詩書成就未能受到足夠的關注與研究。本文按詩書畫的成就分別闡述,以補汪慎生學術研究之欠缺。

陳半丁曾言:“有的畫家以理作畫,有的畫家以情作畫,還有的畫家是以意作畫。”(21)當然這不是絕對化,相對而言,以北京畫壇小寫意花鳥名家“對號入座”的話,王夢白傾向于以情作畫,王雪濤傾向于以理作畫,而汪慎生則傾向于以意作畫。本節(jié)著重論述汪慎生的詩書畫成就,在與夢白、雪濤的交集和比較中,凸顯汪慎生的醇厚雅正與天真爛漫。

(一)汪慎生的詩

盡管汪慎生因家境貧寒未能系統(tǒng)完成學業(yè),但三年的私塾基礎和之后不斷的自學、苦學使他成為畫家中低調的擅詩者,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題畫詩上,據(jù)其后人回憶:“父親喜歡作詩詞,為了表達他要寫的意境,在許多畫上都是他自己填的詩。家中原有一本他多年積累的題畫詩原稿,可惜在‘文革’中與一批畫一起丟失了……他有時為了能恰當表達畫意,對某些字、詞拿不準,就去請教一些老文學家,經再三推敲后才落筆。”(22)由此可見汪慎生對于詩詞的篤學、勤奮和嚴謹,遺憾的是我們無從找到他的詩稿,只能從他書畫作品的題句中感受他的才情與寄托。

汪慎生因詩句或跋語為作品提升了文人畫特質,以陳師曾關于文人畫之要素來衡量,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在汪慎生的作品中都有展示,都體現(xiàn)出他高于同儕畫家的文化底蘊和詩詞造詣,與畫面相輔相成甚而相得益彰,在平實與蘊藉中不乏深刻意味,亦富于中庸之道,內涵豐富,發(fā)人深省。例如:

《芙蓉》題句:“莫嫌開最晚,元自不爭春”;

《芍藥》題句:“芍藥性和平,香生及四鄰”;

《藤蘿》題句:“標春抽曉翠,出霧掛懸花”;

《蜀葵》題句:“黃勻涂粉額,赤抱向陽心”;

《花鳥》題句:“葉綠經霜厚,花紅斗雪開”;

《秋趣》題句:“幽鳥生寒條,晴紅散疏影”;

《野菊》題句:“野菊發(fā)幽香,疏枝欣有托”;

《月季》題句:“不向月中閑處種,恐將顏色妒姮娥”;

《玉簪》題句:“妝成試照池邊影,只恐搔頭落水中”;

《桃花》題句:“共傳西苑千秋實,已著東風一樹花”;

《紫藤》題句:“何當更擊催花鼓,十萬狂香一夕開”;

《牽?;ㄐ▲B》題句:“幽姿娛我老,籬落蔓秋花”;

《荷花游魚》題句:“游魚知葉北,菱女唱江南”;

《蘭花》題句:“低回玉臉側,小褶翠裙長,不用熏蘭麝,已生一段香”;

《水仙茶花斑鳩》題句:“空聞百鳥群,啁啾度寒暑,何似枝頭鳩?聲聲能喚雨”;

《小鳥》題句:“小鳥出蓬蒿,林端修羽毛,早棲已自足,何得去鳴皋”。

凡此種種,要么言簡意賅、富于哲理,要么天真爛漫,一派生機,所題詩句無不升華了畫面的意蘊,正如清人方薰所言“高情逸志,畫之不足,題以發(fā)之”。汪慎生幾乎是有畫必題句,頗顯他的詩人情懷和藝術修為。

因王雪濤少有題句,所以只對汪慎生與王夢白的詩句做簡略對比,以發(fā)現(xiàn)汪慎生的內心訴求。試以王夢白自題《破齋》二首和題畫詩二首為例:

題《破齋》二首

破齋寂寞小墻東,蔽日還憑百尺桐。
待到霜寒殘葉下,青坡光棍打秋風。

借得園林半畝塘,兩間破屋透風霜。
年年薄被寒儒骨,誰識王郎是楚狂。

題《孤猴望月》

丘壑平巒路不分,深秋木葉帶斜熏。
哀猿啼到相思處,腸斷凄凄不忍聞。

題《芭蕉》

為嫌人事太浮囂,一枕新涼舊夢饒。
夢醒不知秋在否?小窗疏雨滴芭蕉。

王夢白的詩直抒胸臆,讓人感受到了他憤世嫉俗、凄風苦雨的心境,屬于文人感懷的“負能量”詩,讀來令人黯然神傷。

再看汪慎生的題畫詩:

題《墨荷》

水云涼到小橋西,只見花高葉葉低。
自古佳名比君子,雖枯終不染淤泥。

題《桃李》

紫綬花垂瑞露中,詞臣不與占春風。
窗前桃李皆成實,誰問枝頭翠綠紅。

題《清供》

池上春風習習吹,瓶中喜見玉梅開。
蒲茵接石添新綠,草木同輝手自栽。

題《藤蘿雙鴨》

蔓盤成幄寄喬木,暗紫明紅發(fā)異姿。
縷絡分垂身百尺,迎風翠影系人思。

題《山鳥》

金風瑟瑟吐芳菲,東籬佳色任意揮。
落筆縱橫風雨勢,枝頭山鳥也驚飛。

題《墨荷》

藕花朵朵似晶盤,露冷風清翠葉攢。
一片池塘香氣凈,亭亭玉立水云寒。

汪慎生的詩通曉暢達,清新雋逸,屬于文人抒懷的“正能量”詩,讀來令人心曠神怡,這是汪慎生與王夢白的不同氣質所致,王夢白更偏執(zhí)更激烈更多愁善感,汪慎生則更溫和更雅正更天真爛漫,更具中和之美。所以說汪慎生的詩是蘇東坡“詩不求工畫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的風格,汪慎生的氣質是受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生成的不偏不倚、溫和敦厚類型。

(二)汪慎生的書法

與詩風一樣,汪慎生的書風也是中和之美一路,是蘊藉中有華彩的儒雅風格。他的書法屬于“書家字”而非“畫家字”,所謂“書家字”就是在字里行間中能找到下過工夫的淵藪。汪慎生早年寫過鐘繇的《宣示表》,點畫遒勁沉實,風格古樸雅美,與秦仲文的早期小楷風貌類同,他們都是20世紀深受鐘繇小楷之潤澤的典型代表。汪慎生還找到珂羅版的《鐘繇書宣示表》,要求子女們每天臨習。由此可見汪慎生對書法的重視和傳承,說明他是真正理解鐘繇此帖“由隸入楷”的重要意義的。

楷書之外,汪慎生的隸書造詣也很高,特別是對《華山碑》《曹全碑》和鄭谷口隸書著力更多。其有《錄陸放翁梅花絕句》:“池館登臨雪半消,梅花與我兩無聊。青羊宮里應如舊,腸斷春風萬里橋?!?sup>(23)此作字體堂正,波磔優(yōu)美,風格雋逸,亦可發(fā)現(xiàn)他追求的是隸書中古趣活潑一類,與他的詩畫相輔相成。

汪慎生的行草也寫得不俗,筆觸瀟灑,風格雅逸醇厚且不失法度。他曾于懷素《自敘帖》、米芾《蜀素帖》等名帖里濡染過,加之明人沈石田、文徵明等“吳門四家”的滋養(yǎng),并融入了自家高古、內秀的特質,使他的行草不俗不躁、不同凡響,在流暢且沉實的線條中詮釋宋人“尚意”之書風。其代表作品有《錄陸龜蒙白蓮詩》:“素葩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還應有恨無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sup>(24)另一幅汪慎生作于1943年的扇面書法,也是體現(xiàn)他書法水平和詩詞修養(yǎng)的代表作之一,釋文為:“一架西風,嫩涼先到小園,恰好秋分。是誰將弱蔓扶上籬根,消受幾番清露新,英淺綴霜痕。訝連宵未摘,籬披短莢,青掛朝暾。野人風味,卻憶疏棚,水天閑話山村。任屋角莎雞促織,吟遍朝昏。試問幾多黃葉,秋聲偏在柴門。思歸張翰也,應為爾一賦銷魂。右錄《雨中花》,清人詞一闕。癸未新秋,大雨滂沱,檐聲淅瀝,偶坐瓦壺齋,與遲園主人閑話幽花野草之樂,出示近作,囑為澪侄女書。滿川村人溶?!?sup>(25)幾幅作品除了反映出汪慎生書法造詣之外,還透露出他的高雅追求,他所錄的詩詞多是閑雅、隱逸、清高的類型;另外在扇面書法的跋語中還記錄了與遲園主人王雪濤的友好交往,二人的合作由來已久,可謂珠聯(lián)璧合。

汪慎生 行書、隸書

可以說,汪慎生的書法是畫家中的佼佼者,也是書家中的上乘之屬,他的書法之所以具有中和之美,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闡明的“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因此,他在畫折扇時,常常是一面花鳥或山水,一面書法,說明他對自己書與畫的同等自信。另外,在汪慎生與郭風惠的合作折扇中,由汪慎生寫書法、郭風惠畫花鳥一例,亦可佐證汪慎生的書法造詣之高。郭風惠于京城素以詩書成就聞名于世,書法優(yōu)于繪畫,但此扇中卻為丹青;而汪慎生則長于花鳥,但此扇中卻作行書。也許此扇有雅興“反串”之意,但確實可反映出汪慎生的書法水平之高。在北京畫壇,汪慎生、秦仲文以及更早一些的徐石雪、馬晉等都是以畫家身份出現(xiàn)的優(yōu)秀書家,這也是20世紀許多大家的共同特點,他們多是修養(yǎng)全面、多才多藝的能者,多在實力上下功夫,少在浮夸上做宣傳,為當下的眾多畫家起到了楷模作用。凡成功的畫家,其書法大抵不可能差之千里,而如今卻有“書畫分家”的現(xiàn)象,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書法是根基,文化是底色,有了二者方能使繪畫作品有內涵有境界,才不會流于畫匠之列。另說造假者,即使用科技手段高仿章法甚至畫法,但是題款的書法便能“道破天機”,這恰恰說明仿造或偽造書畫璧合之作難以蒙混過關,是值得當代畫家深思的問題并需要付諸切實的努力。

(三)汪慎生的畫

汪慎生詩書成就之所以為畫名所掩,原因是繪畫成就更早更高,而且山水、花鳥齊頭并進,但整體風格依然是“中和”與“尚意”,清新妙曼、閑雅超逸。他功底扎實,畫路端正,亦如其人。他的小寫意花鳥畫兼有文人畫特質,神形兼?zhèn)渲飧摺耙馊ぁ?。他因繪畫題材廣泛,技法隨之變化多樣,精研工筆與寫實之法,兼善“南宗”山水。他從故宮博物院臨摹古人入手,博采眾長,取其菁英,兼收并蓄且化為我用,且不因襲陳套,他曾言:“如果一個畫家僅僅會抄襲古人,東搬西湊不能變化,怎么能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風格?”(26)

汪慎生的繪畫成就主要得益于“師古不泥古”的藝術觀念和“造化在手”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他將兩者結合于自己的大量作品中。他的作品不以奇制勝,不以怪為美,不追求視覺沖擊,而是在尋常題材中表達中和之美,作品中各類景物之疏密、動靜、錯綜、穿插、顧盼和呼應等關系的處理都有法理可循且渾然天成。汪慎生干凈且寧靜的用色也是他作品中的亮點,在平易中見雅美,在清麗明快、蘊藉典雅中展示“中和”與“尚意”,不追求強烈反差。其筆墨亦富于變化,工寫結合,巧拙互補,看似隨心所欲,效果卻和諧統(tǒng)一。汪慎生一向章法謹嚴,其女汪國懿說:“他(汪慎生)每次作畫從不打稿,而在腦中早已有了構圖,在畫面的布局上也相當考究,不落俗套,他取材廣泛,表現(xiàn)手法多樣,就是對同一題材,每一次再畫時都是又一次再創(chuàng)作,他經常畫同一題材,而表達的意境卻不盡相同。經常看到他提筆一揮,把對象的形象乃至小鳥的神態(tài),都真實生動地畫出來,是一氣呵成的??此嬈甬媮懋惓]p松,畫得非??欤孟褚膊毁M什么勁,看他畫畫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sup>(27)由此可知汪慎生的作畫功力之深,往往看似不經意,實則胸有成竹見匠心。即使在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激進時代,他畫出了《西紅柿》的一派豐收景象,也沒有言過其實的夸張和激情澎湃的做作,更多的是平和而真摯的表達心聲,這使得他的作品不會因時過境遷而顯得蒼白無力。可以說中和之美是汪慎生藝術風格的核心,抑或是汪慎生作品長久耐看的關鍵所在。

汪慎生《玉蘭紅羽》

另外,合作畫中亦能顯現(xiàn)汪慎生的繪畫能力之全面。在與眾多同道的合作中,汪慎生與王雪濤的合作最為成功,堪稱珠聯(lián)璧合。二人都是公認的20世紀小寫意花鳥畫大家,清新脫俗、生機盎然是二人的共性,但各自又獨具風貌。如果說王雪濤更注重觀察寫生、造型更栩栩如生、色彩對比更鮮明的話,那么汪慎生筆下則更具有文人氣息,畫面典雅蘊藉,設色和諧明麗,尤以自書詩題句彰顯他詩書并進的能力和書卷氣。而二人在合作中又和諧無二,毫無拼湊之感,體現(xiàn)出他們既旗鼓相當又相互映襯的合作態(tài)度與繪畫能力,而這兩方面的結合也是當今畫壇的榜樣。二人合作于1944年的《花鳥冊頁十二開》最具代表性,畫面出現(xiàn)了大量諸如“慎生畫鳥石、雪濤補桃園于遲園”“雪濤寫蟲石,慎生補耳草”“雪濤寫蜂窩石壁,慎生補牽牛墨竹”“雪濤寫蟲石,慎生補景”等款識。因汪慎生兼善山水,后因花鳥成就所掩,所以與人合作中凡山水坡石等景物多由他來完成??梢哉f無論畫面需要填補什么內容,汪慎生都能游刃有余。而且在常年的合作畫中,汪慎生的幫襯與揖讓之美也贏得了同道的尊重。

總之,汪慎生憑借自己“取法乎上”并“擬古而化”的篤實學習,純正而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扎實且豐富的筆墨語言,中和并尚意、沉實兼雋逸的儒雅風格取得了詩書畫齊頭并進、造詣不俗的藝術成就。作為20世紀林立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家之一,汪慎生當之無愧。

三、汪慎生的自身特點與時代的選擇

盡管汪慎生的詩書畫藝成就卓著,但未能得到應有的歷史定位和廣泛關注,如今的地位甚至還不如民國時期。本節(jié)試圖在與夢白、雪濤師生二人的類比中,闡述汪慎生的特點,并分析汪氏名氣受影響、成就被低估的原因。

汪慎生一生不曾擔任過任何行政要職,專事繪畫,兼工詩書和教學授徒。汪氏從1934年起先后在北平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北平師范大學工藝系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57年北京中國畫院成立,任畫師和院委,直至1972年病逝??梢哉f汪慎生因其單純的經歷使他心無旁騖,專心致志于純粹的傳統(tǒng)藝術中,這既成就了他格調高雅的詩書畫藝術,同時也讓他難以有更多的“拋頭露面”宣傳自己的機會。這方面汪慎生與王夢白類同,且王夢白去世更早,被遺忘的程度更甚。相對而言,王雪濤的名氣和影響要高于汪慎生,因為王雪濤的生命長于汪慎生十年,1978年還擔任了北京畫院院長之職及其他社會職務,社會活動較多,亦有紀念館、新聞紀錄片等多種宣傳媒介存世。而民國時期的汪慎生資歷更老些,“當時張大千來家里做客時,后面跟著一大批學生,正房內張大千與汪先生談事,王雪濤、李苦禪等只能在旁邊屋內和張大千的學生一起正襟危坐地聽著,足見當時畫界輩分之分明”(28)。然而“官本位”是我們的客觀存在,“以官職養(yǎng)藝術”已成為見怪不怪的普遍現(xiàn)象,而且在外行眼中,這是衡量藝術的關鍵標準。在這一價值判斷之下,汪慎生難入世俗“法眼”,自然也是不難理解的。

汪慎生《松溪幽谷》

汪慎生沒有著書立說,甚至沒有散論存世,這也是個遺憾?!爸乩碚?、輕實踐”向來是學界的“通病”,如果有理論作為支撐,知行并重,恐怕會有更深遠的影響。例如同時代南方的潘天壽、吳茀之等便是有理論、有實踐、有教學的一代名家。另外宣傳跟進工作,南方做得也好于北方,齊白石曾通過李苦禪認識了潘天壽,齊白石贊美潘天壽說:“不獨書法入古,詩亦大佳。予常言書畫工在南,不在北方也!”盡管齊白石此言不乏溢美之意,但在宣傳意識和力度方面南北的確存在著較大差異,北方滯后于南方。理論建樹和宣傳力度并舉,是南方名家更受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汪慎生的舊學功底深,多年積累的詩稿已毀于“文革”,新中國時期又無從表現(xiàn)這一才能,且創(chuàng)作心得、畫理畫論等也未見于文字,因此理論建樹尚顯不足,目前只見其一篇《國畫感言》短文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

沒有“伯樂”的發(fā)現(xiàn)和引領,內心留有一方“凈土”。王夢白與汪慎生同來自衢州,出身貧寒,從小學徒,都沒有系統(tǒng)的教育背景和家學承傳,但都癡迷繪畫。王夢白還有幸得到過大他44歲的吳昌碩的耳提面命,從而畫藝精進,且得到了缶翁親自制定潤格的獎掖提攜,還得到過陳師曾、梁啟超的賞識和幫助;而汪慎生小王夢白八歲,除早年上過三年的私塾外,完全是自學成才的畫家。陳師曾是出名的慧眼識才的伯樂,他發(fā)現(xiàn)并器重王夢白,推薦王夢白到藝專任中國畫系教授,才有了王夢白傳授王雪濤的機會;他還力勸齊白石“衰年變法”,并把齊白石的作品帶到日本參展、推介,作品深得日本人喜愛,結果被高價搶購一空,齊翁從此聲名鵲起?!霸c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眾相夸。半生羞煞傳名姓,海國都知老畫家”,此詩足以記錄了陳師曾是有效“打造”人才的大師,但陳師曾英年早逝,于1923年駕鶴西去,未能有機會發(fā)現(xiàn)并指導汪慎生。此外,在齊白石名聲大噪之后,有太多的后學投其門下,趨之若鶩,形成派系,以求沾溉,但是汪慎生沒有從流,盡管汪慎生與齊白石多有合作,但始終在畫風上與齊白石相去甚遠。畫風就是畫家本人心性的外化,汪慎生心中的追求可從他的一幅扇面兼自書詩中得以領略:“彭澤辭歸日,龍山落帽秋。一番清高處,千載思悠悠?!?942年8月汪慎生為友人作菊花扇面,題上此句。八月正是滿地菊花時節(jié),菊花又是陶淵明最愛,因此汪慎生題詩與畫作契合,更顯示出他文化底蘊與詩詞修養(yǎng)之深,從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內心留有一片超脫的“世外桃源”和“陶潛情結”。汪慎生有印“滿川漁隱”“滿川漁舍”等,這似乎印證了他內心深處向往文人隱逸的某種表達,這恐怕也是汪慎生難以從俗的內在根源。

汪慎生被稱為畫壇“老好子”,說明他為人處世的厚道、謙讓與隨和。汪慎生的隨和非同一般,就連畫壇特立獨行、眼高手高的王夢白也能與汪慎生融洽相處,一方面說明汪慎生的藝術能入王夢白之眼,另一方面說明汪慎生的隨和性格。余紹宋與王夢白、汪慎生是同鄉(xiāng),而且余還有助于王、汪二人,這一點王、汪對余還是有答謝之情的。1921年,余紹宋母親六十壽辰,他請了在京名流為其母作畫祝壽,王夢白也是其中之一。據(jù)余紹宋之侄余厥謀回憶:“大廳右邊板壁上掛著八幅大條幅,畫有喜鵲、鴿子、八哥、猴子、哈巴狗、貓等動物。父親說,這八幅畫是王夢白畫的,是他從北京寄來的壽禮,左邊板壁上掛有徐心庵表伯畫的梅花、桃花等四張條幅,旁邊掛有梅蘭芳畫的麻姑獻壽,再過去是汪慎生畫的靈芝仙草……父親說:‘你們沒有見過,他和汪慎生叔叔都是前幾年到北京,由徐心庵表伯介紹給你伯父(按:伯父指余紹宋)的,他們都會畫、會寫,王叔叔和汪叔叔都留著長胡須?!?sup>(29)這一記載恰恰佐證了如前所述的王夢白、汪慎生來京的來龍去脈,但后來余紹宋因公差南巡時,未能兌現(xiàn)替王夢白在王母墳前祭拜之事,激怒了王夢白,致使待余母再次辦壽時,王夢白有了“罵壽”的極端行為,與余紹宋從此絕交。而汪慎生與余紹宋的關系始終友善,“余紹宋在給汪慎生的信中還說到王夢白在北平常對人污蔑他,而他卻總在南方贊揚王畫,因此感到疑惑和委屈”(30)。這說明余紹宋信任汪慎生,才肯吐露心事。2012年某春拍以《書札文牘》為專場上竟發(fā)現(xiàn)了汪慎生的人脈關系網(wǎng),“拍品為民國時期書畫名家、文化名流致汪慎生信札共47通、63頁。內含余紹宋11通,邵章7通,葉恭綽、羅復堪、傅岳紛、周肇祥、黃節(jié)、陳叔通、壽石工、秦仲文各2通,蕭謙中、凌文淵、徐宗浩、朱葆慈、楊昭俊、溥伒、邵銳、楊天驥、陳乃乾各1通。內容多為索請、贈送畫作和畫藝品評等。其中余紹宋一函,評黃賓虹金文書法‘以為曠代無兩’,請汪慎生代求六幅小屏,他說黃賓虹習用宿墨書寫,裝裱時往往暈瀋失去筆致,故特別交代汪慎生備妥好紙好墨送去”(31)。信札種種,內容鮮活且豐富,通信者包含文化界許多重要人物,可補美術史部分資料之不足,亦可證明汪慎生是20世紀北京畫壇少有的忠厚沉穩(wěn)、守正持中的樞紐人物,只是沒被重視和研究而已。

汪慎生《荷趣》

汪慎生的“老好子”特點還體現(xiàn)在重義輕財上。例如他的作品在民國時期就已受歡迎,琉璃廠各店都有掛售,但朋友登門索求,汪慎生便毫無推辭,當面一揮而就,甚至會問:“行不行?”他隨和厚道,平易近人,無論內行外行都愿與之接近。在得畫容易這一點上,王夢白、秦仲文、李苦禪等與之相仿,而與明碼標價、鐵面無私的鬻畫者相比,汪慎生更具親和力、更有人情味。

再有,從汪慎生與夢白、雪濤的齋號中,亦可發(fā)現(xiàn)他們性格與寄托的不同。例如,汪慎生祖籍安徽歙縣.號滿川村人;王夢白,號彡道人,又號破齋主人,曾有名片這樣寫道:“江西佬王云,字夢白,號破齋主人,家住受辟胡同,門前一臭水溝為記”(32);王雪濤號遲園主人。汪慎生不忘桑梓,熱愛家鄉(xiāng),因此齋號“滿川村人”,這一點與王夢白的“彡道人”、秦仲文常題的“梁子河村人”等都屬同一情愫。而王夢白的另一齋號“破齋主人”則是他與時流格格不入的情緒表達,此齋號由陳師曾所書。王雪濤的“遲園主人”則表示了他一貫的嚴謹和謙遜,這一點汪慎生與王雪濤又相同,他倆在作品中鮮有個人情緒化的表達,更多的是展示自然生命的美好,給予觀者以美的感受,不標新立異,不出奇制勝,也是當下倡導的“正能量”一路。

可以說汪慎生的中庸之道是長期受儒家思想濡染的結果,是汪慎生個人的修為所致。他曾與張大千朝夕相處,對張氏的幫助可算是畫壇佳話。兩位在當時是旗鼓相當?shù)漠嫾?,如今卻形成了不可類比的天壤之別,除格局、機遇、壽命等重要因素外,與汪慎生低調內斂、不爭不搶的“老好子”性格不無關系。汪慎生中規(guī)中矩,似乎忠厚有余,魄力不足,所以他常常是參與者,而難做引領者,他骨子里“莫嫌開最晚,元自不爭春”的訴求自然無法使之成為耀眼奪目的那一位。從他的題句“芍藥性和平,香生及四鄰”中表現(xiàn)出了他平樸、祥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他在與同道合作中亦可窺見其揖讓、幫襯之美德。而妙筆能生花的他反而甘當綠葉,襯托同儕,這種上善若水、潤物無聲的大家風范當垂名畫壇,對現(xiàn)在急功近利的從業(yè)者來講,依然具有永不過期的榜樣作用。

縱觀汪慎生的藝術人生,他成就于民國。盡管他也努力以詩書畫的形式贊美新社會,但是他已固化了的文人特質、中庸之道、尚意風格等都難以一并迅速地在新社會得到新發(fā)展、達到新高度,所以他在與時俱進、力爭上游的極速轉型中略顯吃力。在新中國時期,他的作品沒有王雪濤更符合新時代的審美,也沒有潘天壽的創(chuàng)新及個性鮮明,古雅、風雅和中庸是汪慎生作品中脫不去的底色?!澳娱_最晚,元自不爭春”就是汪慎生的人生寫照。

汪慎生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是恪守中庸之道這一傳統(tǒng)文化核心的藝術家,因此他的作品富含哲理性、重書卷氣,且意境幽遠,耐人尋味。畫品見人品,他的守正持中,他的溫和敦厚,他的“芍藥性和平,香生及四鄰”的崇高境界,都是當下倡導回歸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范例。

無論是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的強勢來襲之下,還是新中國“國畫改造運動”的迷茫時期,汪慎生都始終默默堅守著純粹的民族藝術,始終秉持篤實而純潔的內心追求和創(chuàng)作態(tài)度,這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借鑒的真正藝術家的狀態(tài),所以說汪慎生的價值不僅僅在于他藝術的全面和造詣的不俗,還在于他的沉實與謙遜對當今畫壇的浮夸與炒作所具有的校正意義。用蘇東坡“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的詩句評價汪慎生的為人為藝,恐不為過。

汪慎生《芙蓉雙禽》

當然像汪慎生這樣腳踏實地、實過其名的純粹藝術家還大有人在,這需要研究者不斷鉤沉,以豐富20世紀中國美術史。對汪慎生進行研究的意義,恐怕也正在于此。


(1) 劉國慶、汪加干:《止馬灣:曾住名士徐心庵》,《衢州日報》2015年1月5日第4版。

(2) 汪國懿:《我的父親汪慎生》,《榮寶齋》2012年第9期,第270頁。

(3) 徐璐:《憶汪慎生先生》,汪慎生繪:《榮寶齋畫譜 寫意花鳥部分》,榮寶齋出版社2011年版。

(4) 汪國懿:《我的父親汪慎生》,《榮寶齋》2012年第9期,第270—271頁。

(5) 李永翹:《張大千 畫壇皇帝》,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244頁。

(6) 李永翹:《張大千 畫壇皇帝》,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頁。

(7) 李永翹:《張大千傳》,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第399頁。

(8) 汪國懿:《我的父親汪慎生》,《榮寶齋》2012年第9期,第273頁。

(9) 藝珊:《寫意新風的“潛力股”——汪慎生》,《收藏投資導刊》2016年第11期,第41頁。

(10) 《星期畫刊》1935年9月6日廣告。

(11) 王朝聞:《面向生活——全國國畫展覽會觀后》,《人民日報》1953年9月20日第3版。

(12) 《北京中國畫研究會舉行第二屆展覽會》,《人民日報》1954年7月18日第3版。

(13) 同衡:《豐富的收獲——記“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人民日報》1955年4月10日第3版。

(14) 徐燕孫:《進一步發(fā)揚國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人民日報》1956年7月19日第7版。

(15) 翟奉南:《從無到有 北京市國畫生產合作社誕生前后》,《人民日報》1957年3月23日第7版。

(16) 汪慎生:《國畫感言》,《人民日報》1957年5月15日第7版。

(17) 汪慎生:《國畫感言》,《人民日報》1957年5月15日第7版。

(18) 汪慎生:《國畫感言》,《人民日報》1957年5月15日第7版。

(19) 孟繁瑋:《20世紀花鳥畫大家:王雪濤——衲子、王任對談錄》,《美術觀察》2008年第7期,第35頁。

(20) 孟繁瑋:《20世紀花鳥畫大家:王雪濤——衲子、王任對談錄》,《美術觀察》2008年第7期,第35頁。

(21) 孟繁瑋:《20世紀花鳥畫大家:王雪濤——衲子、王任對談錄》,《美術觀察》2008年第7期,第37頁。

(22) 汪國懿:《我的父親汪慎生》,《榮寶齋》2012年第9期,第273頁。

(23) 汪慎生:《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畫集 汪慎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頁。

(24) 汪慎生:《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畫集 汪慎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頁。

(25) 汪慎生:《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畫集 汪慎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頁。

(26) 汪國懿:《我的父親汪慎生》,《榮寶齋》2012年第9期,第271頁。

(27) 汪國懿:《我的父親汪慎生》,《榮寶齋》2012年第9期,第272頁。

(28) 徐璐:《憶汪慎生先生》,汪慎生繪:《榮寶齋畫譜 寫意花鳥部分》,榮寶齋出版社2011年版。

(29) 余厥謀:《我所知道的名畫家王夢白》,《衢州文史資料》第3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頁。

(30) 藝珊:《寫意新風的“潛力股”——汪慎生》,《收藏投資導刊》2016年第11期,第41頁。

(31) 藝珊:《寫意新風的“潛力股”——汪慎生》,《收藏投資導刊》2016年第11期,第41頁。

(32) 石谷風口述,鮑義來、王惲忠整理:《親歷畫壇八十年:石谷風口述歷史》,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6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