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年的目光

路人甲或小說家 作者:魯敏


十二年的目光

2004年9月,也是這樣的秋風伊起,人海之中,枝葉紛飄,《小說選刊》遠遠地看了我一眼。

其時我尚在南京郵政局工作,是整日包裹在深色郵差綠中的一個平庸小職員,先后做過營業(yè)員、團總支書記、勞資員、企宣、干事、行業(yè)報記者、秘書……滿心抱負著與此行業(yè)不相干也不相稱的文學野心,并不自量力地點燈熬油敲打字紙,然后四處找抄地址,漫天遍野地往各大小刊物盲目投稿。記得當時經(jīng)常要蹭到一間有長途電話功能的辦公室去,盡可能地瞅個空子企圖瞞過同事,壓低嗓門往各地編輯部打電話,詢問對我投稿的觀感以及錄用情況。我既無家學,亦沒有受過專門的高等教育,除了一顆大膽熱烈的心,文學上的儲備極為貧瘠,這一段毫無章法、在暗黑中獨自摸索的情境,很是漫長。不過隨著《小說選刊》這一道目光的投射,我終于慢慢地向著光亮處接近了。

《小說選刊》最早選用我的小說是在2004年,此后便時不時會有穿空而來的閃爍青眼。到了2007年,這一偶爾投射的目光,好像忽然定住了雙目,像舞臺上的追光燈一下聚起焦來:2007年3月起的十六個月,選刊先后選用過我六篇小說(五篇中篇,一篇短篇),有三期都是頭條:2007年第3期的《顛倒的時光》,2007年第7期的《逝者的恩澤》,2008年第2期的《紙醉》,有兩期配發(fā)批評家點評,有一期配發(fā)作者自述,這樣的密度與力度,據(jù)當時選刊的編輯們回憶,是選刊史上很少見的,或者干脆點說吧,沒有過的?!缎≌f選刊》這樣地對新人新作的不吝激賞、反復推送,簡直像是在拼命打扮沒見過世面的丑孩子,直往外人眼皮子底下送,讓人家想看不見都不行的勁頭。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心理上講,我對《小說選刊》就有些長輩親人般的歸認感。從我的整個寫作生涯上講,可能正是由于《小說選刊》這一番強力舉薦,我這才算是搖搖擺擺、小心翼翼地進入了寫作之道。

上面這算是第一層需要提及的往事。第二層,則是我在文學界所獲得的第一個獎項,仍然是從《小說選刊》手里拿的。

那幾年,我雖也有些習作進入中國小說學會年度排行或各選家的年度選本,但若要論正經(jīng)獲獎,除了南京本地的獎項外,確乎還沒有過這樣的榮幸。當然,寫作與獲獎,現(xiàn)時已能勘破其中的無規(guī)則與非正向關(guān)聯(lián),但對當時比較年輕的那個我來說,對獲獎啊肯定啊,還是蠻當真的。因此,在2007年夏末秋初,突然從北方傳來消息,說我獲得了“2006-2007年《小說選刊》讀者最喜愛小說獎”,倒真是老大的歡喜,頒獎期間正好我在魯迅文學院就讀高研班,遂興沖沖地跟班主任請假,趕往東北沈陽去領(lǐng)獎。在那里,初次見到《小說選刊》的秦萬里、馮敏等老師。記得秦主編總笑瞇瞇的,很喜歡拍照,脖子里總掛著單反給大家拍肖像照,在一片稀疏的寒風乍起的北方樹林里,他也替我拍了好幾張,其中有一幅側(cè)身正臉穿著毛絨領(lǐng)口衣服的,成為我后來在雜志上到處發(fā)著用的。說來真巧,我到很久之后才知道,我當時去請假的魯院班主任,個頭不高,講話細言慢語,修養(yǎng)特別好的那位秦老師,跟秦萬里主編,是嫡親兄妹倆。而他們的父親秦兆陽先生,也是文壇上鼎鼎有名的大編輯、作家。瞧我這無知的。我還記得在頒獎會上頭次見到的馮敏老師,他個頭高,愛扮酷,愛講笑話,他在頒獎后跟我講,魯敏啊,你將來要記得啊,你的第一個獎是從《小說選刊》這里得的。我記得我懵懵地笑著,覺得他這話實在多余了,像我這個業(yè)余選手,能得一次獎就不錯了,難不成還會老得獎嗎?當然后來多多少少也僥幸得過一些別的獎,但馮敏老師的擔心仍然是多余的:《小說選刊》的這第一個獎,確乎難忘,就像鄉(xiāng)下孩子頭一次進城一樣,當時跟哪些人一起領(lǐng)的獎,跟誰住一間屋,參觀過哪些地方,吃了些什么東西,比后來的若干經(jīng)歷都記得清楚多啦。

還有第三層。說話間也就到了2008年,這一年選刊共選用了我四篇小說,并且提出由《小說選刊》來主辦,替我在北京開一個作品研討會——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的個人作品研討會,居然會放在北京,居然由一家選刊主辦。記得當時張羅此事的是編輯部主任崔艾真老師,突然接到她的電話,動議此事,我是著實不安、吃驚。我何德何能,又何其大幸啊,能得遇這么一批太好的老師編者,不僅為作者做嫁衣裳,還描紅著綠、敲鑼打鼓地牽來白馬要送上一程。事情果真有聲有色地張羅起來了,崔艾真老師是有名的能干爽利人,很短時間里網(wǎng)羅到一大批京城的著名批評家,我記得當天到場的北京嘉賓有韓作榮、孟繁華、賀紹俊、施戰(zhàn)軍、閻晶明、胡平、張陵、徐坤、彭學明、李建軍、李云雷等。選刊的編輯部更是上下出動,杜衛(wèi)東、秦萬里、馮敏等悉數(shù)出場替我撐臺面。大概正是看在《小說選刊》的面子上,與會評論家對我那一階段有些囂張的寫作噴涌,表達了很大程度的善意與寬容。最令我感動的是崔艾真主任,我一來很不懂事,二來也因為誰都不認識,故什么具體事情都沒有參與進去,從頭到尾是她帶著編輯部的同事們在張羅,尤其還替我請到那時早已深居簡出、閉門謝客的張潔老師。記得張潔老師稍微遲了幾分鐘樸素現(xiàn)身,然而還是引起了眾人的一小陣波動,她連連擺手坐下,然后瞅個話頭,細細談起對我小說的讀后印象,我極為惶然,都不大好意思去跟張老師打照面兒。最后還是崔老師把我領(lǐng)到張潔跟前,替我介紹說:“這就是您曾經(jīng)打電話來詢問過的魯敏呀。”后來聽崔老師介紹,張潔老師正是在選刊上看到我的小說,可能是《紙醉》或《墻上的父親》中的某一篇,曾打電話跟編輯部打聽過我……

這三樁事——高頻選薦,給第一個獎,主辦第一個研討會——只要有其中一樁,便是一本選刊與一個寫作者的佳話了,而我與選刊之間,竟然三樁都齊全了,此中際會,用俗語,并且是逗趣的俗語來說,真可謂是“猿糞(緣分)”了。想想看,這是多么大的一只猿,大概有我最喜歡的“人猿泰山”那樣的大了。

時月更迭,人事輪變,選刊的編者們有來有去,有升有退,增添了不少的新師摯友,但仍一如從前地延續(xù)著關(guān)愛的目光,以每年一到兩篇的頻率繼續(xù)關(guān)注著我的寫作。這穿透季節(jié)與冷暖的目光,越拉越長,也越拉越稠,更加寄予期許,瞻之在前,急焉在后,不遠不近地伴我同行,隨時警醒著我的滯停或超速。后來幾年的選稿里,有從“東壩系列”到“暗疾系列”的轉(zhuǎn)型之作《鐵血信鴿》,有爭議四起的《不食》,也有被轉(zhuǎn)刊后引起影視話劇關(guān)注的《惹塵?!贰读惴孔狻?,有原發(fā)在中英雙語雜志《天南》上、幾乎不大為文學圈所注意到的《西天寺》,有寫法傳統(tǒng)、方物風味較濃的《徐記鴨往事》,有用比較實驗的寫法但我個人私愛的《萬有引力》等。

以小學生式的簡單算術(shù)來看,從第一道目光至今,整整十二年一個生肖輪回過去了,我與選刊,一南一北,一人一刊,共同經(jīng)歷了更多的晨露、晚霞與長夜,我溢出皺紋,她多生華發(fā),我重了心事,她輕了肉身,忽忽流轉(zhuǎn)、韶華不在,但這種親人相扶般的感情,一直不敢也不能夠忘掉。故此寫上這一篇,既輸文采,也談不上深度,好像還帶點好漢湎于當年勇式的夸耀。但我想《小說選刊》的列位編者以及偶然讀到此篇的新老讀者,一定是明白我的心意的。那種年深日久開始發(fā)黃了的恩念,一再地在雨天想起,使人疼痛而慨嘆。故實筆記之,以慰秋風。

(2016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