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和海南島
約在1000年前,海南島還不是“人”待的地方——至少在大宋朝的皇帝看來,這個南海中的小島最適合發(fā)配不受朝廷歡迎的人,和200年前的澳大利亞專門安置不受英國國王歡迎的人一樣。蘇東坡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不管遇到什么逆境,都很灑脫。他的一生四處流浪,每到一處都是滿心歡喜的,別人以為苦,他反倒樂在其中。
就這么一個豁達的人,一聽到被他的死敵章淳貶謫到海南島,也死了心了。臨別之前,給他的好友王古寫了這么幾句:“今到海南,首當做棺,次便做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東坡之家風也”。哪像現(xiàn)在,單位安排我去海南開會,原原本本就是額外的獎賞。
海南的生活,對蘇東坡而言,的確是水深火熱——周邊是一望無際的海水,看不出什么時候滄海能變成桑田;頭上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像爐火一樣熾熱、刺眼。蘇東坡初到海南,得到仰慕他的官員的照顧,住在縣衙附近的一座官舍里,飲食上也不必操心??墒牵^了一段時間,朝廷派來視察被貶謫官員的欽差發(fā)現(xiàn)了問題——蘇東坡住在官舍里,處處受優(yōu)待,為此,那個厚待他的官員被免職,蘇東坡也只能自己找房子住。
這才是流放。蘇東坡離開了官舍之后,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在椰林邊上搭了一間小屋。秋天風大雨多,海上斷航,大米運不進來,蘇東坡也只好挨餓。此時的蘇東坡,只好和自己的兒子蘇邁“如兩個苦行僧”一樣生活。蘇東坡說,海南島上要什么沒什么,“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shù),大率皆無耳。惟有一幸,無甚瘴也”。
怎么辦?
蘇東坡是一個聰明人,他發(fā)明了一種從太陽光中汲取營養(yǎng)的辦法。在雜記《辟谷之法》中,蘇東坡提到了一個故事:洛陽有一人,一次掉進深坑,坑中有蛇和青蛙。那個人注意到,天亮的時候,這些動物都將頭轉向從縫隙中射進來的太陽光,而且好像將陽光吞食下去。此人既饑餓又好奇,也模仿動物的動作,饑餓之感竟然消失。此人后來遇救,竟不再知饑餓為何事。蘇東坡說:“此法甚易知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者莫能行者何?則虛一而靜者世無有也?!?/p>
這個故事,權且一笑。事實上,蘇東坡和此后的海南人,并沒有從陽光中得到什么好處。時光飛逝,一樣的天空,不一樣的風景,時下的海南和海南人已經(jīng)開始靠陽光吃飯了——陽光、沙灘、海水、棕櫚、檳榔、美人蕉,這些是海南風景的最主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