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致幻劑
多年以后回到課堂有一種奇妙的感受。選擇最靠邊的座位,生怕桌椅弄出聲響,書包自己捧著,主事者為客人準備的水果不敢動,手機也不敢掏出來,紙筆伺候——這次,是來聽遠道而來的王德威老師講課。
表面上無比謹慎,內(nèi)心深處其實是放松的。課堂終于對我不再具有絕對的約束力,臉皮厚了,嘴也硬,積攢的社會經(jīng)驗似乎可以和知識上的匱乏形成某種暫時的制衡。我告誡自己,帶著問題來,恭敬就行了。
王德威老師這次是來人民大學受獎,在演講和訪問中,繼續(xù)講“華語語系文學”。這堂課,他要與內(nèi)地的年輕作家們見面,梁鴻、張悅?cè)?、雙雪濤、關(guān)軍、蔣方舟等等,都坐在臺下——他們組成的作家班是這個獎項的終審團。因此有水果和鮮花。老師閻連科也坐在一邊。
王德威想聽年輕作家們介紹自己的寫作狀況,那是他的研究尚未覆蓋的領(lǐng)域,用他自己的話,“照顧了老的,就照顧不了小的”。但最后還是他一個人講。從晚清、“五四”到新世紀,從美國、港臺到內(nèi)地,作家們向他提問,如同在文學的迷宮尋找剩余的坐席。
作家和評論家的關(guān)系,是博弈中的交情,像泡沫表面的張力。大體上總要向心,才好維持共同體。偶爾出現(xiàn)戲劇性的崩解,比如哈羅德·布魯姆,他的評論常有蓋棺定論之勢,不管作家本人的死活,因此與不少人結(jié)怨。但他未必就是對的,文學史是眾人的命運,誰又能預知未來呢?王德威溫柔多了,在辯證關(guān)系之外,他說,作為評論家、讀者,還是要尊重創(chuàng)造本身的神秘性。不知道哪天就會出現(xiàn)一個令人吃驚的聲音。
《單讀》一直在等待這種聲音,這一本《我們的黃金時代》,發(fā)表了我們視野中最好的一批青年作家的作品。也是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nèi)グ菰L王老師。他曾說,八十年代以來的文學狀況如今已經(jīng)進入“基本面”,這個“基本面”指什么?是文學從歷史運動中獲得了喘息的機會,還是大眾終于喪失了昔日那種錯位的熱情?
《單讀》的經(jīng)驗是,仍有大量的年輕人在創(chuàng)作,以各種體裁以及體裁的跨界在進行,然而在時間和注意力的競賽中,這個世界似乎不太需要他們了。所謂的自由之島,日益被瑣事與潮流淹沒。即便在現(xiàn)有的文學版圖中,主流越來越靠近主流,邊緣越來越自甘邊緣,獨立、多元與流動的文學經(jīng)驗,逐漸失去了。在這種情勢下,我們再次拋出“黃金時代”的命名是冒險的,近乎一種挑釁,也是自我挑釁。
當文學的外部不再提供直接的刺激或獎勵,它的內(nèi)部會有何變化。個人的意志和欲望得到伸展,然而,“人”在哪里?表面變得平順、寡言、同一的生活之上,想象的潛流往哪里去?邊界和障礙一再被掃清,創(chuàng)作到底在突破什么?在反全球化的全球化時代,這一代中國經(jīng)驗的表達是否還經(jīng)過文學?問題種種,成為核心。我們好奇,他們在寫什么?他們怎樣寫?
阿乙、顏歌、文珍、雙雪濤、李靜?!乱淮男≌f家們,從東北、江西、湖南來到北京,從成都郫縣去往愛爾蘭;非虛構(gòu)方面,李娟在新疆,鄒波生活在加拿大,劉子超常年在路上,畫家王頃,帶著一雙新聞之眼,在藝術(shù)的道路上苦行;彭倫、陸大鵬專門從事海外文學譯介,而評論家范曄、張定浩、包慧怡、云也退的足跡和視野一開始就跨越了國界。
兩條脈絡(luò)變得清晰起來,構(gòu)成一組必要的辯證。幾乎沒有例外,他們在廣闊的世界旅行,這個世界既具有地理意義,也意味著文學營養(yǎng)的來源,與此同時,不論他們在哪里,都逃脫不了似乎也無意逃脫依然堅硬的中文及其國家的命運。
當然,對于真正的創(chuàng)作者而言,關(guān)于時代的敘事都有可能是一個偽命題。不管在什么年代,一旦打通和日常生活的通道,真正的文學就會浮現(xiàn)出來。真誠,是它唯一的特點。
這一輯還有一點與往期不同,小說占了較多的篇幅,這又應和了王德威的判斷,想象的成分正在攀越我們的經(jīng)驗?;蛘哒f,當代經(jīng)驗正在召喚全新的理解。這也是為什么他的訪談提綱挈領(lǐng),被放在這一輯《單讀》的前面。
《單讀》本身也在這個向外環(huán)游世界、向內(nèi)自我找尋的過程中。今年夏天,有兩次機會去倫敦的光華書店做沙龍,這是《單讀》第一次正式的海外分享會。第一次去的時候,我在書店門口看到有人排隊,心中一驚,《單讀》在倫敦有這么多讀者?走近一看,才知道他們排隊等待的是隔壁的拉面。問題是,第二次去,我看到門口排隊的人,心里竟然還是生出了同樣的幻覺。
每次要在公共場合做這樣的講話,我的心情都是復雜的。每一代人有不同的野心,我并不確定他們都會向往《單讀》的世界,總擔心那是一小部分人的偏見。那條街的拐角就是Palace劇院,很多人在門前合影留念,哈利·波特的劇目常年在這里出演——正是遭到布魯姆痛批的那類終將被歷史遺棄的流行文學。
去另一個英國城市Norwich參加文學節(jié)的時候,認識了許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同行,令人興奮的是,他們不僅來自歐洲、美國,也來自南非、土耳其、越南、孟加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尼日利亞、特立黎達和多巴哥等等。我得以認識新的作者,開展新的合作——甚至可能申請到文化項目最缺少的資金支持,但最大的收獲不在于此,而是一種確認——確認文學的興趣并非某種不著邊際的妄念,確認不僅對于世界而且對于中國而言(這個語序是重要的),寫作仍然深具價值。
這是那種時刻,你真實地感受到自己以完整的面貌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且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活在一起。這就是黃金時代的感覺。
撰文: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