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德威專訪 世界總在那里,但生活是最眼前的

單讀15:我們的黃金時代 作者:吳琦 著;吳琦 編


王德威專訪 世界總在那里,但生活是最眼前的

單讀:您怎么看年輕一輩作家的創(chuàng)作?

王德威:其實我讀的不夠多,不是謙虛,我必須承認我的局限。我知道這些年輕作者,其實是在一個相對被動的情況之下,是我的學生們推薦給我閱讀。因為太多作家了,照顧了老的,就照顧不了小的。

單讀:您認識這些作家的過程,也就是這些新作家如何進入讀者、評論家的視野的過程,這本身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王德威:這的確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現(xiàn)在都依賴同事之間的推薦,或者說,更依賴的是學生的推薦。我的學生都是文學的愛好者,也算是專業(yè)的讀者,有時候他們看到這些東西很興奮,覺得作為老師也應該閱讀,就很主動地來分享他們的經(jīng)驗。包括最近臺灣房思琪的事情,你們大概都聽說了,這是一個特別大的新聞。我也是四月的時候,在和三個學生的晚餐中,知道了她。三個學生里有一個是大陸來的,兩個是臺灣來的,不約而同講起他們最近在網(wǎng)上看到的一個概念,叫做“同溫層”,提到有一個臺灣作者寫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當時有一點八卦、或者說文學青年式的姿態(tài),他們開始談起來,作為老師,我當然開始有興趣。那時候林奕含事件還在醞釀期,沒有想到過了一個月左右,臺灣媒體突然爆出這個訊息,林奕含自殺了,因為她掙脫不開房思琪這個夢魘式的經(jīng)驗,以她的生命來作為一個最后的回應。以這個舉例,是我的學生教育了我,我才了解到,原來在目前的媒體和網(wǎng)絡(luò)推波助瀾下,興起了一個新的神話。當然,這個故事還在發(fā)展中。

單讀:在做專門的研究之前,就您現(xiàn)在的閱讀范圍和經(jīng)驗,對這一代作家的感受是什么?

王德威:這個也很慚愧。其實我這次來人民大學,很希望聽到我們的作家告訴我他們的一些寫作心得或者挑戰(zhàn)。結(jié)果變成一個單向的問答,我得到的訊息有限。

我的閱讀其實相當有限,包括張悅?cè)?、雙雪濤、散文作者李娟等等。讀了當然覺得精彩,也有我自己的喜好和判斷在里面。但總的來講,我覺得這代作家在寫作的資源上,因為它來自不同的文學傳統(tǒng),和前一輩作家還是很不一樣?,F(xiàn)在這些作家已經(jīng)吸收了很多視為當然的不同的世界文學的資源,比如徐則臣寫《耶路撒冷》,自然而然就把耶路撒冷召喚出來,他的人物談戀愛,出國,在中國四處旅行等等,我很難想象在前一輩作家的作品中看到類似的自信,也是一種視為當然的寫作或生活的模式。

因此,一方面你覺得現(xiàn)在這些作家面向世界的眼光開闊了,但另一方面,我覺得一個隱藏的威脅是,你逐漸覺得這些作品展現(xiàn)了他們和廣義的世界文學的同質(zhì)性。你逐漸覺得,我現(xiàn)在只是在中國的語境里,看到一個世界文學的縮影。在這個情形下,我覺得這一代作家在表現(xiàn)所謂中國特色上,可能不如前一代作家。其實,他們關(guān)懷的問題同樣是多元、復雜的,但因為他們接收資訊的過程本身的擴大和多樣,反而非常吊詭的,使他們作品的辨識度變低了。當然,這是單一和多元之間永遠的爭執(zhí)。

單讀:這一代作家的國際化程度普遍提高了,包括他們的外語水平,可能是前一輩作家需要花一生去跨越的障礙。這一點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有什么影響?

王德威:是的。外語被他們視為當然,成為他們的一部分。去年有一個作家代表團來哈佛大學,有一位年輕的女作家叫顏歌,她現(xiàn)在在愛爾蘭,杜克大學畢業(yè),英文漂亮得不得了。她寫她的故鄉(xiāng),四川一個小城的故事,寫得很好。她有她的世界觀,但坦白地講,他們都是有幸的一代,在她成長的過程里,她所遭遇的不如過去那輩作家有那么多坎坷或者冒險,所以,想象的成分已經(jīng)逐漸地凌駕了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體會。這兩者之間,不必然有高下之別,不是說你相信的東西就不如那個血肉淋漓的生命見證,不是一個意思,而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同時,在開拓議題上,我似乎覺得當代作家仍然在摸索的階段。作家們所依賴的議題,在歷史方面仍然是比方說“文革”經(jīng)驗、少年成長,等等,但在寫作上又未必達到前面那些作家所給予的道德緊張感,以及生活本身的危機所帶來的復雜的密度。在這個意義上,作家的才華永遠是無從預測的,永遠有一群有充分潛力的作家在創(chuàng)作,而就目前我所見的創(chuàng)作成果,也許每個人在議題的發(fā)展上都很努力,但我還需要讀更多的作品,來真正見證時代的轉(zhuǎn)變。

單讀:這里面是不是有一個辯證關(guān)系?隨著中國崛起,中國人開始被世界看見,擁有跟世界溝通的語言,但是,當“我”變得和世界越來越相同,至少在文學的場域里,中國故事的特殊性反而沒有那么容易被看見。并不是說,中國崛起了,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就必然成為主角。

王德威:我想我同意你的話。作家的眼界開拓了,一方面他的資源很多,在寫作風格的經(jīng)營上,可以測試、實驗很多東西,不再帶有原來那一代作家的生澀或者興奮的感覺,顯得很老練,但另外一方面,你又覺得也許創(chuàng)作的過程里少了一點緊張的感覺。作品本身不必非要文字經(jīng)營多么完美,故事說得多么精彩,才能感動讀者,有的時候不太完美的作品反而因為它的某種缺陷,讓你有一個警覺,或者有閱讀上的準備,感到他要講的東西里面的張力或是壓力。

所以,我再一次強調(diào),作品的好壞其實很難只用純粹審美的標準來判斷,不是說你寫得漂亮就是好作品。作家怎么巧妙地運用小說創(chuàng)作的媒體,仍然是作家如何面向生活本身的問題。我講一句老話,世界總在那里,但生活是最眼前的,怎么在每天這樣一個穿衣吃飯的人生里面去找尋那些刺痛你的,讓你興奮、刺激的東西,這是所有作家辛勤尋找的命題。但是,我們眼前的生活狀態(tài),未必容易給予刺激或刺痛你的材料。

單讀:您是說,這一代作家可能生活上是很幸運的,他們可以掌握各種語言,在全世界旅行,但在文學上,他們未必比前輩更幸運,因為他們遭遇的歷史的張力、沖突、矛盾遠遠沒有那么劇烈?

王德威:這是一個yes or no的問題。一方面,我?guī)缀跻饬?,是啊,好像這樣一個時代未必能夠成就一個作家的宏大視野或者是深刻的生命觀察。我們中國人老話叫“文窮而后工”,一個不是很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說不定反而刺激了作家書寫的沖動。何況現(xiàn)在的媒體那么多,就算是有創(chuàng)作的沖動,也不見得是非要經(jīng)過文字這樣一個刻意的琢磨來呈現(xiàn)。

但是,我又要修訂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創(chuàng)作是個神秘的東西,不管我們用多少邏輯、理論來解釋它的來龍去脈。作為一個讀者,我愿意用謙卑的態(tài)度來對待創(chuàng)作,這是你不知道的事情。這一群你看起來生活很安逸的作家,誰知道他們內(nèi)心蘊藏了多大的掙扎和痛苦,誰又能預測兩年三年之后不會有一個精彩的聲音出現(xiàn)。所以在這點上,我應該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不會用一個簡單的生存邏輯和創(chuàng)作邏輯把它做成一個辯證,我們還是要有一個空間,去尊重作家創(chuàng)作不為人知的、神秘的那一塊。

單讀:您曾提到,八十年代以來的文學狀況,現(xiàn)在回到了一個“基本面”,這個基本面的含義是什么?它和我們目前談到的這個時代變化有關(guān)系嗎?

王德威:我認為八十年代的文化熱、文學熱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現(xiàn)象,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有這么幾年,大家風風火火地把閱讀文學、傳頌文學當作這么大的一個事,當作一個公共事件,作家享受到的尊重和爭議都在那個時候達到高峰。

當代的作家,不論幸與不幸,沒有經(jīng)過那樣的一個時代,現(xiàn)在一切的絢爛都歸于平靜。在這樣的一個分眾時代,寫作已經(jīng)成為眾多傳媒的溝通方式之一,不論是手寫或是打字,選擇文字作為手工業(yè)的作家們,我覺得已經(jīng)是一個特殊的族群。既然可見的爭議和風光都逐漸歸于平淡,既然文學的銷路不見得永遠那么受到重視,既然外在的壓力仍然如影隨形,也許“眼前無路想回頭”,還是回歸到最純粹的創(chuàng)作的局面,你得問自己能寫出什么樣的東西。一方面是對自己,一方面是對少數(shù)知音型的讀者。至于作家所享受到的光環(huán),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單讀:平靜或者平淡的生活下面,也蘊含著潛在的張力和沖突。比如您近期關(guān)注到中國科幻文學的突然興起,背后有很多關(guān)于這個時代的密碼可供解讀。還有其他的例子嗎?還是說科幻小說這個類型是您近年研究當中發(fā)現(xiàn)的一個孤例?

王德威:科幻是一個特別的發(fā)現(xiàn),一方面是因為我原來做晚清小說的科幻文類,所以我其實有基本知識的儲備,看到了21世紀當代科幻的興起,自然會有學術(shù)上的聯(lián)想。當然就會做多一點的延伸,想到它的歷史隱喻,想到它的創(chuàng)作形式和我們當代社會生活的感覺結(jié)構(gòu)之間非常有意思的互通有無,也就是你所說的“密碼”。所以,如果要問我21世紀這十幾年來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突破,我通常會說是科幻小說。

有沒有類似的文學現(xiàn)象?我可能一時想不到有那么轟動的一個文類或者現(xiàn)象,能和科幻的快速興起以及逐漸平靜的歷程來做類比,不論是在大陸或者臺灣。

單讀:如果余華、蘇童、閻連科他們這代作家的文學作品,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來看,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翻譯的問題,那么這個問題對于當代的作家來說是不是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或者說這個障礙變得比較容易跨越?

王德威:我想翻譯問題永遠存在于20、21世紀所謂的全球化的現(xiàn)象里面。翻譯不只是簡單的語言之間的翻譯,也包括了我們詮釋不同的語境和文化里任何生活符號的嘗試、努力,包括翻譯服裝、飲食等社會行為的密碼。即便在廣義的華語語系的語境里,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之間,也包括流行歌曲、影視等媒介的翻譯。所以,翻譯不僅指語言,我認為那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無時無刻不存在著。

而回應你的問題,我認為我們現(xiàn)在不是不需要翻譯,而是我們現(xiàn)在翻譯的頻率和密度實在太快,太高了。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一個翻譯的語境里,無時無刻不在回應全球化的各種語境和語碼的轉(zhuǎn)換。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的感覺,是不是?那么在這個意義上,作為一個小說創(chuàng)作者,我覺得的確像你剛才所說的,怎么樣回到一個比較純凈的語言環(huán)境里,用一個老話來講,回到初心,這是一個考驗。作家在觀察世界之后,怎樣平心靜氣地來寫作,怎樣構(gòu)建他想象中的語言世界,這也是一種翻譯的功夫。

單讀:您覺得在文學的層面存在代溝嗎?

王德威:王國維不是告訴我們,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文學品味的轉(zhuǎn)換,文學典范的轉(zhuǎn)換,這是一個歷史的問題。其實現(xiàn)在講20世紀80年代的作家和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作家之間的代溝,是把這個問題講小了,在廣義的文學史的流變里,這不過三十年的事情而已嘛。但即使這三十年,我們都感受到了所謂代溝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何況是五十年、七十年、一百年、三百年。這個問題是文學史的問題。

那么作為一個長期閱讀的讀者,我的確感受到了時代的轉(zhuǎn)變。在找尋那種讓你眼睛一亮的東西的時候,我不曉得我是不是還有那個耐心,但我有那個意愿,我很愿意看新的東西,尤其學生口耳相傳推薦給我的作品,我還是很希望聽到一個讓我精神為之一振的聲音。

我想我們很多讀者在今天看到《紅樓夢》某些經(jīng)典片段,仍然是很感動的,或者是看到魯迅,仍然會覺得有意思。那相對的,可能很多其他作品過去也就過去了。五十年代的中國新青年,晚上排隊去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猜想今天不會有人會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明天要出一個新版,我今天徹夜去排隊。

單讀:只會去排隊買蘋果手機。

王德威:對了。楊沫的《青春之歌》曾經(jīng)讓人感動得涕泗飄零,我不曉得現(xiàn)在還有沒有思想那么純正的讀者。所以,代溝是明顯感覺到的。但是,今天很多張愛玲迷張口就來張腔張調(diào),可能說明代溝沒有完全轉(zhuǎn)移呢。這是很有趣的話題,看吧,希望在歷史的爭鳴上,我們這一代的作家仍然是可以超越代溝的作家。

單讀:超越代溝應該是文學的題中之義嗎?

王德威:我覺得這是文學歷史上的現(xiàn)象,但它不會是一個讓我焦慮或者憂心的問題。你會了解到時代的交替,你會了解到每個時代品位的不同,甚至作家本人的創(chuàng)作都已經(jīng)改變了。在這一點上,我會用平常心來看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