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44]
王維[45]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46]
既至金門遠(yuǎn),孰云吾道非。[47]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48]
行當(dāng)浮桂棹,未幾拂荊扉。[49]
遠(yuǎn)樹帶行客,孤城當(dāng)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安慰失意的友人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綦毋潛本來是一位隱士,好不容易決定出來做官,千里迢迢奔赴長安參加科舉,卻沒有蒙受主考的青眼,只得還鄉(xiāng)。考慮到古代人壽命不長,交通又極為困難,參加科舉就意味著要拿很長一段時間的生活來冒險,綦毋潛這次失敗的成本相當(dāng)大。
王維作為綦毋潛的朋友,作詩相送,既要安慰,又要鼓舞他,使他重拾信心和勇氣。在詩的開頭,王維說“圣代無隱者”,在好的時代,出類拔萃的人不會隱居,而會主動出仕,為天下人做貢獻(xiàn),因此綦毋潛出山應(yīng)試,是順應(yīng)時代、值得肯定的。古詩《西北有高樓》中稱“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世間難得知音是古人常有的感嘆。然而在本詩結(jié)尾兩句中,王維卻認(rèn)為綦毋潛此次落第只是出于偶然,“勿謂知音稀”。這樣一種態(tài)度,與過去崇尚隱居的出世價值觀完全相反,反映出盛唐人積極進(jìn)取的心態(tài)。
詩中充滿了議論和敘事,但是又不乏具體的意象?!敖炊群常┞蹇p春衣”二句,用兩個節(jié)令與地名,極其凝練地表現(xiàn)出了旅途中的時空變換。而“遠(yuǎn)樹帶行客,孤城當(dāng)落暉”二句,橫插進(jìn)一幅雄渾的行旅圖景,非常有王維的風(fēng)格。
[44] 綦毋潛:生卒年不詳,字孝通,盛唐詩人,以山水詩聞名,詩風(fēng)接近王維、孟浩然一路。
[45] 王維(701—761,一說699—761),字摩詰,盛唐詩人、畫家,其山水田園詩最為著名,晚年詩中多蘊(yùn)禪理,有“詩佛”之稱。
[46] 東山客:東晉名士謝安曾隱居?xùn)|山,后出仕,故“東山客”借指出仕前的隱士。
[47] 金門:漢代賢士于金馬門等待皇帝召見。
[48] 違:分離。
[49] 桂棹:桂木舟,舟之美稱。荊扉:柴門,常指隱居之地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