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桃花源里悟人生

炊煙,是盛開的花朵 作者:趙克紅


第二輯 高原讀云

桃花源里悟人生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

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無塵世之煩憂,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老少怡樂,生活安逸,有花有草,有山有洞,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傳奇,寫在紙上,留在心里,令多少人神往?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我們追隨著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奇文《桃花源記》,來到湖南德陽的桃花源。

千里迢迢趕赴這里,真的就是為了與桃花的一場約會嗎?

千年前的一股清風(fēng),將陶淵明吹進了神秘的人間仙境——桃花源。這個人間仙境讓戰(zhàn)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塵世,多了一份憧憬,多了一些希望,也讓人們心中滋生了一個夢想。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誕生以來,神州大地上就有了一個讓世人魂牽夢繞的傳奇之地——世外桃源。那是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那里充滿了神秘、美麗、祥和,寄托了浪漫而神奇的憧憬和夢想。《易》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弊怨牛一ㄅ?,桃枝葉茂,桃果累累,寓意婚姻幸福美滿。

《桃花源記》所描述的“世外桃源”遺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不知讓多少人產(chǎn)生過悠悠遐想。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罕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之湖色,納瀟湘之靈秀,沐五溪之奇照,攬武陵之風(fēng)光,集古老、神奇、幽雅、秀美、壯闊、清麗于一體,融詩情畫意、歷史典故于一爐,成為經(jīng)久不衰的風(fēng)景名勝。

我猜想,當(dāng)年陶淵明也是在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應(yīng)邀來到這里的吧!如今,我們沿著陶公的腳步進入桃花源景區(qū),但見桃花林里,桃樹枝丫旁逸,呼之欲出。走過桃花林下幽幽曲徑,映入眼簾的是古老的青磚青瓦仿古建筑,四角是高高的飛椽,置身其中恍如穿越了時空,回到了千年前,聳立眼前的,就是桃花山山腰上的淵明祠了,這正是陶淵明喝酒采花的地方。

沿著彎曲的青石板路前行,有一方竹亭,據(jù)說,該竹亭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風(fēng)雨洗禮,亭里的竹子看著是圓的,摸著卻是方的,象征了古代文人墨客虛懷方正的品格。山邊溪流穿過遇仙橋飛流直下,淙淙流水聲蕩滌心中的塵埃。溪流旁盛開著許多不知名的野花,為幽靜的山野平添了幾分色彩。抬眼望去,便是秦人古洞了,那溪水從古洞流瀉下來。古洞暗而無光,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這便是著名的秦人村了。這是陶淵明筆下秦人怡然自樂的居處,高古蒼寒的秦人古道,界敞奇蹤、頓豁心臆的豁然臺,天下一絕的竹廊,領(lǐng)略秦人茶道的延至館,桑竹垂蔭的秦人居……晨鐘暮鼓,回徹心扉,恍若隔世。

無論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還是“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陶公“不為五斗米折腰”“守拙歸田園”的超凡脫俗境界,都令我輩為之慨嘆。然而,心靈的歸屬,不是尋一處地理意義的武陵源,而是找一處托付靈魂的美景。也許,你的桃花源是一條碧綠的小河,河邊綠草茵茵、垂柳依依;也許,你的桃花源是草原藍天下的一群牛羊,或是一座青山;也許,你的桃花源,僅僅是一間草房,房間里掛著一只風(fēng)鈴,叮咚、叮咚的鈴聲和著室內(nèi)的幾句詩行;也許,你的桃花源是富麗堂皇的殿堂,抑或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別墅。無論怎樣,你心中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真正意義上的桃花源——其實,心里藏著幸福,何處不是桃花源!

一絲輕風(fēng)吹來,所有的幽怨惆悵都隨風(fēng)而去。我想,到這里來的人,經(jīng)過陶公的熏陶,靈魂應(yīng)該得到淘洗,得到凈化了吧。桃花源之行,使我穿越時空,真正走進了文學(xué)名篇里那個遙遠的時刻。

情迷茅荊壩

汽車從承德避暑山莊一路向北,行駛約一小時,忽見藍色的天空中有朵朵白云涌來,路的兩旁,密密麻麻的樹木綿延,我猜測茅荊壩國家森林公園就要到了!

茅荊壩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交界處,屬陰山山脈、七老圖嶺余脈之要沖,控一山口,即可擋住千軍萬馬,因此這里歷來是兵家必經(jīng)必爭之地??v目遠望,遼闊的草原與莽莽森林盡收眼底。境內(nèi)層巒疊嶂,鷹揚鹿隱。伊遜河、武烈河等河流川流不息。山場廣闊,林木繁茂,植物種類達1780余種,野生禽獸69種之多。這就是茅荊壩森林公園。一個樹木的王國,一個綠色的王國,一個依然保存著原生態(tài)的自然王國。

這里,樹葉是翠綠的,花朵是嬌艷的,草尖是亮晶晶的,鳥的叫聲是清脆的;這里,溪水慢悠悠地流淌,繁枝密葉在空中搖蕩。那葉片上滑動的露珠,如一粒粒珍珠般晶瑩剔透,難怪人們一走進森林,就想放開喉嚨喊叫,讓積存胸中的濁氣隨山野的回聲遠去。綠,是這里的底色,那盈盈翠色更逼近到你的眼睛里、心窩里。我猛然想起石濤和尚的兩句詩:“不識年來夢,如何只近山。”許是山巒的淡遠、寧靜在感染著我?這里,空山寂寂,微風(fēng)習(xí)習(xí),林巒似動不動,松濤若有若無,聽到的只是自己腳步的回響,通體浸透著一股徹骨的寧靜與靈澈。

來到這里,一個個歷史場景在眼前浮現(xiàn)。歷史上的茅荊壩景區(qū),發(fā)生過許多漢族、契丹人與金人之間的戰(zhàn)爭。標志著契丹政權(quán)徹底滅亡的遼金“陷泉之戰(zhàn)”,以及清兵入京過壩梁都發(fā)生在這里。巧合的是,在“陷泉之戰(zhàn)”中,金人使契丹人遭遇了滅頂之災(zāi),幾百年后,金人的后裔滿清入關(guān),也是沿著他們先人經(jīng)過的地方進入北京,鼎革華夏的。清兵入關(guān),兵分兩路,一路是從山海關(guān),一路即從此地進京,所以此地又稱為清兵入關(guān)口。

茅荊壩還是武烈河的發(fā)源地和灤河的水源地。隨著季節(jié)變化,茅荊壩的美已經(jīng)輪回了不知多少個春秋。我們先走進黑熊谷。這是一條足有20多里長的大峽谷,清風(fēng)習(xí)習(xí),滿眼飄綠,使人心曠神怡。這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天然大氧吧,碧藍的天空,朵朵白云,清清流水。久居鬧市的人來到這里,無疑是邁進了天堂般的世界。古人有言:“嗜欲深者天機淺?!扁蛔詷?,忘懷得失,正是環(huán)境直接作用于心境的結(jié)果。在物欲喧雜的噪音中,是無法聽見智慧老人的叩門聲的。

忽然一陣淡淡的清香撲面而來,而且越往前走,香氣愈濃。經(jīng)過一番仔細觀察,原來是這深谷中的楊樹發(fā)出的味道。我順手采下一片楊樹葉放到鼻間,頓覺陣陣香氣撲鼻而來,我把那片小樹葉放在鼻孔下不停地嗅,越聞越香。據(jù)說這是世界上難得一見的“香楊”。香楊,多么好聽的名字!這愈發(fā)讓我感到好奇了。香楊樹沒有白楊那么高大,但它的身軀直挺秀美,枝條婀娜,葉緣光滑無棱,極具觀賞性。這種樹抗寒,抗旱,適應(yīng)性強。香楊樹可提取香油精,枝、葉、芽中含有大量香精,一年四季散發(fā)香味,尤其是在雨季,當(dāng)氣孔張開時,香味更加濃郁。木材是制作高檔家具的好原料。香楊樹無飛絮,集綠化、美化、香化、凈化于一體,觀賞與用材于一身,實在是難得的園林綠化珍品。

茅荊壩森林中溪流清澈,像條條絲帶飄繞在樹間,把春的信息、秋的喜悅傳遞給熱愛大自然的游人。茅荊壩的平地有豐盈的泉水,像大地母親敞開的溫暖懷抱,用健康的元素和滿腔熱情,撫慰從四面八方來的游客。這里的草甸平坦舒適如毯,樹木遮天蔽日,我透過林間縫隙仰望,只能望見一小片的天空,好似大樹擎起的一塊藍的手帕。茅荊壩林中有涓涓水流,你把耳朵貼近地面時,便可聽到叮叮咚咚的水聲,如云雀歌唱般美妙悅耳。青山、綠水、陽光、小魚,以及無邊的花草林木,都像是神來之筆,把茅荊壩描繪得如此多彩、絢麗。

茅荊壩的樹,除了一部分落葉松是人工種植的以外,其余大部分都是次生林,有很多榆樹蓬松著,像南方生長的大榕樹那樣,如座座帳篷把地面罩住。在樹與樹之間,在高大的樹冠下,生著各種野花和雜草,它們隨風(fēng)涌動,煞是喜人。如胭脂般嫩紅的錦帶花,掛在翠綠的枝條上,隨風(fēng)飄舞,煞是令人心動;那“石生蠅子草”花,像路旁的串串燈籠,更是無限嫵媚;那種很有名氣的“糖介花”,紅黃相間,長在同一根枝條上,就算是走遍所有都市的花卉市場,也難得一見。

這個秋日,我走進茅荊壩,觀如畫的樹林,聞鳥鳴幽谷,聽溪水潺潺。我的心已經(jīng)很久沒有這樣歡暢過了,我知道這歡暢源于你——茅荊壩的無限風(fēng)光!

陰山的召喚

陰山,承載了多少游牧民族的理想和期盼。這里,遠古和現(xiàn)實碰撞。這里,風(fēng)聲如鐵,鐵騎錚錚,記載了多少光榮和淚水,留下了多少不朽的足跡和夢想?

走進陰山山脈,你會生發(fā)許多想象:如果有一匹高頭大馬,你也許會一躍而上,變成一名勇士,馳騁在草原上;如果你身邊有一柄鑿斧,你也許會手持利器,在某一塊石壁上創(chuàng)作出古樸斑斕的圖案……我來到陰山,是在8月,這是一年中草原最豐美的季節(jié)。站在陰山腳下,當(dāng)我撫摸刻在巖石上的太陽神像時,感到數(shù)萬年的歷史不過轉(zhuǎn)眼一瞬,甚至?xí)小皶r光倒流”的錯覺,那一幅幅古老的巖畫,令我展開無限的遐想。

站在這里,猶如站在千折百回的歷史長廊之端。腳下的殘石破礫印證著歲月的傷痕,那亙古綿延的喜悅和憂傷,在這里歷歷重現(xiàn)。

陽光依舊是當(dāng)年的陽光,土地依舊是當(dāng)年鐵蹄踏過的土地,山雀和飛鳥在藍天之上互相追逐,白云翻卷重復(fù)著昨日的表演。在這里,你不會嗔怪陰山不夠壯觀,草原不夠豐美,這絲毫不影響它的形象,也絲毫不影響我們快樂的心情和開心的笑臉。我們從千里之外來到這里,已經(jīng)體驗到了它內(nèi)在的精神氣度和充沛的氣韻,享受了一次視覺的盛宴。在這里,我的心靈得到了升華,得到了滋潤和滿足。

藍天之下,大地之上,歷經(jīng)了千百年風(fēng)雨洗禮和日月輪回,先人們在狩獵歸來或是太陽初升時,信手描繪的這些或溫情、或猙獰、或和諧、或血性的作品,依然清晰地折射出文明和智慧的光輝,它與大地同在,與日月同輝,這不能不讓人感慨。陰山,是草原歷史的凝固,它見證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歷史,無言地守護著廣袤的草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