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隱士莊子:一個無為主義者
隱士,隱居不仕的人?!半[,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莊子》)
1.人間地獄,莊子是流亡貴族
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先秦莊子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祖上系楚國貴族,因故遷至宋國蒙(今安徽蒙城)?!妒酚洝酚涊d,莊子曾做漆園小官,仕職很短,幾乎一生退隱。《莊子》記載,莊子住在窮街陋巷,生活極為貧困,中年以后靠打草鞋過活。一次,出門“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最終借粟無果,莊子愀然作色,訴自己是“涸轍之鮒”,被拋在了不該待的地方。在當(dāng)時,莊子獨(dú)與學(xué)者惠施往來,有不少二人討論爭辯的故事?!白臃俏遥仓也恢~之樂”
就是二人討論的經(jīng)典,反映了其心靈的自由。楚威王曾以厚幣禮聘莊子,被拒絕。莊子道:“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sup>
反映了其寧在小水溝里自樂,也不為國所縛的消極自由理念。
還有一次,他穿著補(bǔ)丁衣和敝屣去訪問魏王,魏王問何以如此潦倒。莊子說我是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xiàn),才是潦倒;破衣爛鞋是貧窮,不是潦倒,所謂生不逢時也?,F(xiàn)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這表明莊子似乎來頭不小,莊子為什么敢對君王冷嘲熱諷?莊子的繁富知識從哪里來?楚國派兩大夫來宋國聘一個漆園吏,而莊子還不屑,楚王圖什么?有一個觀點(diǎn)認(rèn)為莊子出身楚國貴族,更是楚莊王后代;受家庭貴族傳統(tǒng)教育,能無書不窺;敢于傲慢王侯是因為其有楚王、楚國背景。
莊子有故國不能回,寄居宋國又不愿意為仕,貴族生活沒落至此又不斷陷入困窘,一身苦惱唯有托于文字?!肚f子》一書中,寫楚人很神奇,寫宋人都很笨。莊子做了十一個夢,都是一個楚國破落貴族流亡中的楚思。
幾乎到司馬遷時代,寂寥的莊子也沒有進(jìn)入人們的視野,《史記》一書只是放到《老子韓非列傳》中作一個附傳。那時西漢初是黃老的天下,不是老莊,老莊的天下在魏晉。莊子生前潦倒,死后無聞,是一個孑行在人間地獄中的苦行人。
2.拒絕社會規(guī)定,唯一這樣做的是莊子
春秋諸子百家,都規(guī)定了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唯一拒絕這樣做的是莊子。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所有這些學(xué)派都在不同程度上關(guān)注人這個動物的政治和社會屬性。唯一完全拒絕這樣做的一家,就是老莊開辟的道家。老子被認(rèn)為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但要理解早期道家的形象,須借助于莊子。很明顯,就其純粹的形式而言,莊子同任何其他學(xué)派都不兼容。因為其他學(xué)派都企圖規(guī)定人在有組織的社會中的角色,鼓勵有所作為。而道家卻認(rèn)為,人只有停止徒勞的追求,尋求一種自然、自發(fā)、抱樸守拙的狀態(tài),才能達(dá)到完滿。這種處世態(tài)度,在一則“莊子釣于濮水”的故事中,給予了很好的說明。
故事說莊子有一天在濮水垂釣,楚王委派二位大夫來請他回國做官。來者說:“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鼻f子持竿不顧,淡然道:“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位大夫,此龜是寧愿死后留骨而貴,還是寧愿生時在泥水中自由地潛行曳尾呢?”二位大夫答道:“自然是愿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鼻f子便說:“二位請回去吧,我的理想是做一只在泥水中曳尾而行的烏龜?!?/p>
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不如安于貧賤而隱居。這表明了莊子對社會嚴(yán)重不信任,寧享自由逍遙的隱居人生。莊子發(fā)展了老子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的社會思想,又“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dú)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把人生哲學(xué)和審美旨趣寄寓于“三言”之中,形成了獨(dú)善其身、自然為樂的哲學(xué)思想和“每下愈況”
、卑下大美的文風(fēng)。
3.諸子忙治國,莊子的旨趣在治身
諸子對人提倡仁義和是非,而莊子把這些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罰,對社會十分悲觀。莊子主張社會、政府越少干涉人民生活越好的“無為主義”。莊子“絕禮棄學(xué)”,認(rèn)為“禮”(仁義)是一種黥刑,“學(xué)”(是非)是一種劓刑,都是在自然上刻意雕琢,顯然是反智性的。
在《應(yīng)帝王》一文中,他所推崇的上古帝王,就是個睡得自然而然、安安穩(wěn)穩(wěn),醒時無思無慮的人。莊子推崇自然而然,甚至認(rèn)為世上通行的說話行文根本不足以表達(dá)自己的旨趣,只會限制自己的思想。于是用卮言、重言和寓言的形式,以寄托浩渺無邊的情懷。莊子的“寓言”,就是寓指“有為”之政禍害無窮,寓托自己“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二元思想成就了莊子的學(xué)術(shù)。二元思想用簡單二元劃分世上人事物理,如遠(yuǎn)近,大小,貴賤,美丑,是非,善惡,有無,生死,陰陽等。二元思想不是“二元對立”,而是“二元非對立”。一是認(rèn)識主體不定,“各自全具一太極爾”。
二是評判標(biāo)準(zhǔn)主觀,“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三是考察對象變易,“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最終,莊子依靠二元思想不為求得知識,而為求得逍遙,得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的精神自由。于此,莊子二元思想就不是認(rèn)識論,而是修養(yǎng)論;不揭示善惡、義利、是非、生死等人事物理的本質(zhì)差別,相反是“齊是非”、“齊萬物”、“齊生死”,達(dá)到自由境界。于此,眼花繚亂的世界便簡單可控;莊子說我很高興,我已有了此道之術(shù):
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fēng)而悅之。
在莊子看來,雖然人事物理表面上“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背后卻有一個本原:道。莊子如何得其道?與孔子向外講“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sup>,開展社會道德批評不一樣,莊子是孤獨(dú)求道,拒絕一切人為組織;又與孟子向內(nèi)搞道德自查運(yùn)動,搞反身向內(nèi)心,人人“苦其心志”,痛下反省工夫也不一樣,莊子是心靈自然,是生命本性還原和心靈的休憩安頓。
對“道德仁義”等種種社會方案,莊子說“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對一切持懷疑主義態(tài)度。相反,旨趣都在逃避個人與社會的現(xiàn)實矛盾上,諸子忙治國時,莊子忙治身。莊子“聞其風(fēng)而悅之”的“古之道術(shù)”有二:一是通過冥想,達(dá)到心靈澄明的神秘狀態(tài),在體悟自然中獲得;二是練習(xí)延年益壽的呼吸運(yùn)動和修身養(yǎng)性技巧,對獲得道也有幫助。
- (春秋)孔子:《論語·里仁第四》,中華書局,2006
-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里仁篇第四》,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 (春秋)孔子:《論語·泰伯第八》,中華書局,2006
- (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第五》,中華書局,2006
- (戰(zhàn)國)孟子:《孟子·離婁上》,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 (戰(zhàn)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 (美)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xué)誠:清代中期學(xué)術(shù)思想史研究》,華世出版社(臺北),1997,第49—50頁
- (春秋)李耳:《老子·第一章》,山西古籍出版社,衛(wèi)廣來譯注,2003
- (春秋)孔子:《論語·泰伯第八》,中華書局,2006
- (春秋)莊子:《莊子·外篇 天道第十三》,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 李青春:《從王官之學(xué)到諸子之學(xué)》,《人文雜志》,2012年第5期
-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卷一 臧哀伯諫納郜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東漢)班固:《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詩賦略序》,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 (春秋)孔子:《論語·陽貨第十七》,中華書局,2006
- 傅道彬:《“詩可以觀”——春秋時代的觀詩風(fēng)尚及詩學(xué)意義》,《文學(xué)評論》,2004年第5期
- (東漢)班固:《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諸子略》,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 李春青:《論中國古代士人烏托邦精神的原始生成》,載《詩與意識形態(tài)》,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
- (春秋)莊子:《莊子·外篇 胠篋第十》,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 (美)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二章 亞圣與始皇》,三聯(lián)書店,2007
- 宋石男:《古代中國的個人尊嚴(yán)和自由》,《南方都市報》,2012-8-31歷史評論專欄
- (美)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一、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fā)展·(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第二》,中華書局,2006
- (春秋)管子:《管子·小匡第二十》,梁運(yùn)華譯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 (春秋)管子:《管子·牧民第一·國頌》,梁運(yùn)華譯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第二》,中華書局,2006
- (清)褚人獲:《堅瓠續(xù)集·卷一 女閭》,是何年網(wǎng),http://www.4hn.org/modules/article/reader.php?a2145
- (戰(zhàn)國)孟子:《孟子·告子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 (春秋)孔子:《論語·憲問第十四》,中華書局,2006
- (唐)李白:《全唐詩·卷一百六十三·君道曲》,(清)彭定求編,中華書局,1960
- 梁啟超:《論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漢)徐干:《中論》(新編),蕭登福校注,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
- 參見(美)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之間 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中華書局,2006
- (春秋)左丘明:《國語·卷六 齊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張景芬:《人力文化、人性文化和人格文化——秦、齊、魯文化比較》,《中國哲學(xué)史》,2005年第1期
- (春秋)左丘明:《國語·卷六 齊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所謂“華夏文明的保護(hù)者”,孔子有“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之論。其意是說管仲推行春秋大國文化,諸侯會盟,促進(jìn)了諸侯政治變革,強(qiáng)化了中原,保護(hù)了華夏文明。
- (波蘭)弗·茲納涅茨基:《知識人的社會角色·第二章 技術(shù)專家和圣哲》,郟斌祥譯,譯林出版社,2000
- (德)馬克斯·韋伯:《學(xué)術(shù)與政治——韋伯的兩篇演說》,馮克利譯,三聯(lián)書店,1998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中華書局,2006
- 陳強(qiáng):《再論孔子與〈春秋〉——答韋政通先生》,《中國文化月刊》(臺灣),1996年第200期
- 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 (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第五》,中華書局,2006
- (春秋)孔子:《論語·憲問第十四》,中華書局,2006
- 錢穆:《國史新論·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之士》,三聯(lián)書店,2001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中華書局,2006
- (春秋)孔子:《論語·述而第七》,中華書局,2006
- 參見王風(fēng):《儒家還是六經(jīng),是傳統(tǒng)社會的主導(dǎo)思想》,豆瓣網(wǎng),http://www.douban.com/note/52855693/
- (戰(zhàn)國)韓非子:《韓非子·顯學(xué)第五十》,徐翠蘭譯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 (春秋)《詩經(jīng)》:《國風(fēng)·陳風(fēng)·澤陂》,中華書局,2006
- (春秋)孔子:《論語·先進(jìn)第十一》,中華書局,2006
- (春秋)孔子:《論語·雍也第六》,中華書局,2006
- 錢穆:《國史新論·中國歷史上的傳統(tǒng)教育》,三聯(lián)書店,2001
- (春秋)孔子:《論語·述而第七》,中華書局,2006
- (英)凱倫·阿姆斯特朗:《軸心時代》,海南出版社,2010,第236頁
- (美)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第二》,中華書局,2006
- 楊連生:《淺論先秦士階層的文化構(gòu)成及其價值取向》,豆丁網(wǎng),http://www.docin.com/p-727300291.html
- 劉緒義:《劉緒義讀春秋(用現(xiàn)代價值解讀春秋大義)》,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
- 鮑大可(A.Doak Barnett)、畢漢思(Bielenstein,Hans H.A.)、根茲勒(J.Mason Gentzler):《哥倫比亞大學(xué)版世界史(中國部分)》,張鑌譯,道客網(wǎng),http://www.doc88.com/p-7758044630193.html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華書局,2006
- (戰(zhàn)國)荀子:《荀子·非十二子第六》,孫安邦、馬銀華譯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 (戰(zhàn)國)墨翟:《墨子·卷四·兼愛中第十五》,方勇譯注,中華書局,2011
- 劉勃:《戰(zhàn)國五大公知·第二章 遺世獨(dú)立墨巨俠》,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
- (春秋)莊子:《莊子·雜篇·外物第二十六》,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 (春秋)莊子:《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中華書局,2006
- 詳見楊義:《借問莊子您是誰》,《光明日報》,2013年7月22日5版
- (春秋)莊子:《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 (春秋)莊子:《莊子·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卷上之下 文學(xué)第四·何晏注老子未畢·文章敘錄曰》,周祖謨整理,中華書局,2011
- (美)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 周全田:《論中國古代美學(xué)的全息性》,《美與時代》,2010年第8期,第19—21頁
- (南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九十四 理性命》,王星賢注解,中華書局,1986
- (春秋)莊子:《莊子·外篇 秋水第十七》,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 (春秋)莊子:《莊子·內(nèi)篇 齊物論第二》,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 (春秋)莊子:《莊子·雜篇 天下第三十三》,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 (春秋)孔子:《論語·述而第七》,中華書局,2006
- 魏飛:《自覺與自由:比較視域中的孟莊心學(xué)》,《現(xiàn)代哲學(xué)》,2014年第1期
- (春秋)莊子:《莊子·外篇·胠篋第十》,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