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白
一、詩國天空中的耀眼彗星
李白其人,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的一個謎。他像一顆彗星突然劃過詩國的長空,光彩奪目,不可逼視。他像一個從天而降的謫仙人,萍蹤飄忽,蹤跡難尋。李白寫詩多為情緒化的宣泄,想落天外,似真似幻,迷離恍惚。所以李白的生平留下了許多疑問,比如說李白的身世如何?他的出生地是哪里?他的婚姻情況如何?他一生進過幾次長安?他何時將一雙兒女安置在東魯?他流放夜郎是半途遇赦嗎?凡此等等,幾乎每個問題都使學者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本書只能把學界認同程度較高的說法介紹給讀者。
綜合各種史料和歷代學者的考證,李白的身世大概如下:其先世在隋末因罪流放到中亞的條支都督府,武后長安元年(701),李白出生在碎葉城。那個地方當時屬于大唐帝國的安西都護府管轄,是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現(xiàn)在名叫托克馬克,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李白五歲那年,其父帶著全家返回內地,在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居住。李白的父親不知叫什么名字,史書上稱他為“李客”,就是姓李的客人,可見李家是流寓之人,蜀中并不是李白真正的故鄉(xiāng)。但是李白五歲就到了江油,二十四歲才離開,江油被稱為“李白故里”,還是當之無愧的。
顯然,李白的家庭既不是官宦世族,也不是耕讀之家。有人認為他父親是個富商,從李白青年時富有錢財來看,這不失為合理的推測。正因如此,李白沒有像杜甫那樣接受儒家思想的嚴格教育,他在《贈張相鎬》中自稱其學習過程是“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六甲就是古人計數(shù)所用的六十甲子之類的知識,百家是諸子百家的各類雜書。李白當然也熟讀儒家經(jīng)典,但是他涉獵的范圍相當廣泛,其知識結構和思想淵源比較復雜。他不但深信道教,還受到西域胡族文化的影響。李白在蜀中生活了二十來年,除了讀書學習之外,也廣交朋友,并游覽蜀中山川。峨眉山、青城山等蜀中名山,都留下了李白的游蹤,也留下了李白的詩篇。蜀中乃多民族雜居之地,民風勇武,李白也沾染了南蠻文化及豪俠習氣。二十四歲那年,李白仗劍出蜀,經(jīng)三峽東下,從此離開蜀地,再也沒有回去過。
李白出蜀以后,就在吳楚等地漫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自述:“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崩畎茁?,一方面游覽名山大川和通都大邑,另一方面則廣事交游,結交名流。他生活豪縱,揮金如土,尤喜接濟落魄的士人,也主動結識地方長官。大約三年以后,李白來到安陸,隱于壽山。安陸是古代云夢澤的所在地,李白早從鄉(xiāng)人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聞知其名,遂來尋訪。不久,李白入贅當?shù)氐暮篱T許家,其妻是高宗朝宰相許圉師的孫女?;楹蟮睦畎兹匀凰奶幝危径ň佑诎碴?,正如《秋于敬亭送從侄耑游廬山序》中的自述:“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開元十八年(730)前后,李白前往長安,一住數(shù)年。他曾在終南山隱居,并前往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的別館訪問。他也曾在長安結識名士賀知章、崔宗之,以及一些達官貴人。但是李白的長安之行并沒有引起朝廷的注意,于是他又往四方漫游。其間曾一度在嵩山隱居,與道士元丹丘結為好友。
開元末年,許氏夫人去世,留下一對兒女:女名平陽,子名伯禽。李白原是以贅婿的身份在許家生活,喪妻之后,不宜再居許家,于是攜帶兒女移家東魯。由于兒女幼小,李白又常年飄蕩在外,為了有人照料孩子,他曾與一位姓劉的女子以及一位不知姓氏的女子先后同居,生活頗為潦倒。到了天寶元年(742),由于玉真公主等人的薦舉,玄宗終于下詔征李白入京。詔書送抵南陵(今山東曲阜城南),李白揚眉吐氣,放聲大笑,作《南陵別兒童入京》以表歡欣: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終于如愿入朝了!他終于有機會實現(xiàn)曾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表示的“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的宏偉理想了!可惜事與愿違。李白入京之初,確實受到唐玄宗極為隆重的接待,一時聲華煊赫,榮耀無比。然而玄宗詔李白入朝,不過是想借其詩才來點綴升平,他并不想在政治上對李白委以重任。李白入朝后擔任翰林供奉,只是一個文學侍從之臣,除了偶爾起草國書之外,他的任務就是替玄宗寫詩。有一次宮中演奏音樂,玄宗為了記其盛況夸耀后世,立命召李白前來,李白當場以《宮中行樂詞》為題作五言律詩十首。還有一次,宮中牡丹盛開,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花,命李龜年率梨園弟子唱歌。剛要開唱,玄宗忽然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焉!”于是立召李白前來寫新歌詞,李白酒醉剛醒,就揮翰寫了傳誦一時的《清平調》三首。假如換了一個貪圖富貴的平庸詩人,能得到皇帝如此的恩寵,能成為皇帝賞識的御用詩人,肯定會心滿意足,自慶三生有幸。然而李白卻深深地失望了。他的理想是登輔弼之位,行治國平天下之事,豈是當一個御用詩人而已!所以時隔不久,李白就從奉詔入朝之初的興奮得意中清醒過來了。他開始冷眼觀察盛世外表下的種種黑暗現(xiàn)狀,他開始以沉湎酒鄉(xiāng)來掩蓋內心的失望和牢騷。在《古風五十九首》之二十四中,他揭露長安城中宦官及斗雞之徒囂張奢侈之丑態(tài):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在《古風五十九首》之十五中,他悲嘆賢才被棄的社會悲?。?/p>
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方知黃鶴舉,千里獨徘徊。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描寫李白在長安的醉態(tài)是:“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比绱丝癜敛获Z,分明是滿腹牢騷的外露。李陽冰的《草堂集序》則說李白在長安“浪跡縱酒,以自昏穢”,又說“朝列賦謫仙之歌凡數(shù)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連朝中列官都明白李白的“不得意”,何況李白本人?
蓋世高才容易受到眾人的嫉妒,目中無人的狂傲舉止更會受到小人的忌恨,李白很快成為朝中權貴的眼中釘。翰林學士張垍妒忌李白的過人才華,宦官首領高力士記恨李白讓他脫靴的恥辱,紛紛向玄宗進讒言。李白的好友任華在《雜言寄李白》中說:“權臣妒盛名,群犬多吠聲?!笨梢姰敃r讒毀李白的小人,也不知有多少。李白再也無法在朝廷里待下去了,天寶三載(744)春天,李白上書玄宗,請求還山。玄宗對李白的狂傲也不耐煩了,就賜給李白一些錢財,準其歸山。李白懷著失意和牢騷離開長安,他的政治理想破滅了。他在《書情贈蔡舍人雄》中說:“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對于李白的政治生涯來說,長安三年當然是一個悲劇。但是對于詩壇和詩史而言,李白被放還山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李白離開了朝廷,重新回到民間,從此他不需要浪費其絕代才華來寫《清平調》之類的無聊頌詩了,他轉而歌詠壯闊的人生和壯麗的河山。從此李白不需要再與虛情假意的權貴們作無聊的應酬了,他轉而結交杜甫、高適等詩人,并與桃花潭邊的村民汪倫、五松山下的農婦荀媼無拘無束地交往。一句話,李白離開了狹小的宮廷,回到了廣闊的民間。那才是李白施展絕代才華的寬廣天地!
離開長安以后,李白又恢復了四處漫游的自由生活。天寶三載初夏,李白在洛陽遇見杜甫。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兩人一見如故,結為忘年之交。他們結伴同游,北渡黃河,往王屋山尋訪道士華蓋君。是年秋天,二人與高適同游汴州(今河南開封),在街頭的酒壚里痛飲,又同登吹臺,眺遠懷古。次年秋,李、杜在魯郡(今山東兗州)重逢,杜甫作《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當時杜甫尚處于裘馬清狂的青年時代,他與李白都是意氣風發(fā)的豪士。李、杜像暫時相聚的浮萍一樣,不久就各奔東西了。分別之后,李白作《沙丘城下寄杜甫》說:“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此后兩人再也無緣相會,但他們的友誼終生不渝,成為詩歌史上的一段佳話。
李白在各地游歷多時,又回到汴州,入贅宗家,其妻是武周朝宰相宗楚客的孫女?;楹罄畎着c宗氏夫人的感情很好,但畢竟是入贅貴門,諸多不便,所以他仍然經(jīng)常出游,他的一雙兒女也仍然寄養(yǎng)在東魯。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叛軍勢如破竹,很快打到洛陽一帶。此時李白正在汴州,就攜帶宗氏倉皇逃難。他先是西奔入秦,次年春天又轉向東南,逃往江南。李白的《扶風豪士歌》中展現(xiàn)了兵荒馬亂的景象:“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我亦東奔向吳國,浮云四塞道路賒?!碧拥浇弦院?,李白又流寓多地,最后來到廬山,暫隱于屏風疊。至德元載(756)年底,永王李璘率舟師順江東下,路過廬山時派人上山禮聘李白。李白正為報國無路而憂慮,就視此為建功立業(yè)的好機會,即刻下山,興高采烈地登舟而去。沒想到李璘雖是奉玄宗之命率軍平叛的,但此時其兄肅宗早已登基,且下令李璘歸覲于蜀。李璘拒不從命,肅宗便視為叛逆,調動軍隊圍殲之。李璘的軍隊剛走到丹陽(今江蘇鎮(zhèn)江)一帶,就遇到朝廷所遣軍隊的阻擊,軍無斗志,一觸即潰。天真的李白本圖建立奇功,沒想到反而落了個附逆的罪名,他匆匆逃到彭澤,隨即自首,被拘于尋陽獄中。雖然得到崔渙、宋若思等大員的援救,李白仍受到長流夜郎(今貴州正安)的嚴重處罰。乾元元年(758)春天,李白在尋陽辭別匆匆趕來的宗氏夫人,啟程前往夜郎。次年三月,李白剛走過三峽,適遇朝廷大赦,他即刻順流東下,作《早發(fā)白帝城》說:“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回到江南以后,李白暫居宣城。他雖然屢經(jīng)挫折,但壯志未滅。上元二年(761),聽說大將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李白還想前往從軍,行至半途因病折回。其后李白貧病交加,乃往當涂投靠正任當涂令的族叔李陽冰。臨終前,李白將自己的手稿托付給李陽冰,請他編集。寶應元年(762)十一月,李白卒于當涂。一顆光芒照人的彗星從長空中永遠消逝了。正如杜甫《夢李白》中所云:“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李白身后頗為凄涼,因家貧,只得暫葬龍山東麓。直到四十五年以后,李白故人范倫之子范傳正出任當?shù)亻L官,訪得李白的兩個孫女,得知李白的遺愿,便將其墓遷往李白生前喜愛的“謝家青山”。此外,在距此不遠的采石磯畔,也留下一座李白的衣冠冢,當是后人因民間有李白醉后入江捉月而死的傳聞而修建的。從此,青山之麓的李白墓和采石江邊的李白衣冠冢,都成為后人憑吊李白的歷史遺址。青山永存,江水不竭,李白將與他熱愛的壯麗山川一道永世長存。
二、意氣風發(fā)的進取精神
李白其人,自許極高。在政治上,他以輔弼之材自居,動輒自比張良、諸葛亮、謝安。在文化上,他以斯文宗主自居,時時自比孔子。即使他想隱居了,也曾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自詡是“巢由以來,一人而已”。在李白看來,建功立業(yè)像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名垂青史是他必然的宿命。所以他終生保持著旺盛的進取精神,從未因遭受挫折而消退雄心。從青年時代的仗劍出蜀,到殘暮之年的投軍自效,李白始終是意氣風發(fā)的雄豪之士,嘆老嗟卑的習氣是與李白絕緣的。
李白最大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自己說得很清楚:“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边@與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基本一致,正是帝制時代的讀書人共同的人生理想,就是安邦定國,治國平天下。在唐代,讀書人要想進入仕途,最通常的道路便是參加科舉。但是李白自負才華,不愿意走循規(guī)蹈矩的科舉之路。他希望頃刻之間就實現(xiàn)其政治理想,用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的話說,便是“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其漸陸遷喬,皆不能也”。不應科舉而想入仕,李白采取了兩種方法,一是干謁求名,二是隱居求名。早在蜀中的時候,李白就曾求見蘇颋。蘇颋是朝中名臣,當時正任益州長史。李白自述求見蘇颋的過程是“于路中投刺”,也就是在路上向蘇颋遞上名片,顯然這是主動上前以事干謁。蘇颋對李白大為贊賞,說他“天才英麗,下筆不休”。李白對此事非常得意,后來把蘇颋的話寫進《與安州裴長史書》中,還說“四海明識,具知此談”,這清楚地說明李白干謁名人貴人的目的,就是顯揚自己的名聲。李白三十四歲那年,在襄陽晉謁荊州長史韓朝宗,寫下了著名的《與韓荊州書》,開頭便說:“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瘟钊酥澳剑恢劣诖艘?!”由此在漢語中增添了“識荊”這個詞匯,成為后人結識他人的專用詞語。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還自稱“遍干諸侯”、“歷抵卿相”,可見李白并不諱言自己曾廣事干謁,在他看來,這是實現(xiàn)理想的一條途徑,是光明正大的行為。
李白采取的另一種方法是隱居求名。李白在蜀中就開始了隱逸生活,曾與一個叫“東巖子”的人一起隱居于岷山之陽,當時的廣漢太守還曾聞名前往求見。出蜀以后,李白更是有意識地隱居求名。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自稱“逸人”,徑以隱士自居。但就在同一封書信中,他又聲稱要“奮其智能,愿為輔弼”。在他看來,隱居與做官不但并無矛盾,而且前者正是后者的必要準備。于是李白曾與元丹丘一起隱居在嵩山,又曾與韓準、孔巢父等六人隱居在山東的徂徠山,號稱“竹溪六逸”。但是他從未真正甘心在山林里清心寡欲地當一輩子隱士,他只是希望像東晉的謝安那樣暫隱東山,一旦朝廷有事,就出山入朝,建功立業(yè)。李白在詩歌中反復詠及謝安,決非偶然。他在《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中說:“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彪[居得名,然后出山,就是李白理想中的隱居模式。像李白那樣一心想著要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的人,像李白那樣熱血沸騰、生命力格外旺盛的人,怎么可能做一個終老林泉、忘懷世事的隱士呢?
李白為自己設計的人生道路在當時有可能付諸實施嗎?回答是肯定的。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文化上,唐代都是一個相當多元化的時代??婆e制度雖已確立,但朝廷用人不拘一格。唐太宗貞觀年間,一介布衣馬周代中郎將常何上條奏事,深得太宗賞識,當即召見,從此步入仕途,次年就任監(jiān)察御史,后來官至中書令。天寶末年,布衣張鎬因楊國忠推薦,釋褐拜左拾遺,后來官至宰相。而李白投書求謁的韓朝宗也曾推薦崔宗之、嚴協(xié)律等人,都順利地進入了仕途。所以李白廣事干謁,決非徒勞之舉。至于隱居求名,也是當時進入仕途的一條捷徑?!敖K南捷徑”這個成語的產(chǎn)生時間,就在李白出生前后。當時有名盧藏用者,初舉進士,不調,就隱居終南山。他表面上隱居在山中,眼睛卻始終盯著朝廷的動靜,人稱“隨駕隱士”。不久盧藏用應詔入朝,從此在官場里度過一生。據(jù)劉肅《大唐新語》記載,盧藏用曾對道士司馬承禎說終南山中“大有佳處”,司馬諷刺他說:“以仆所觀,乃仕宦捷徑耳?!薄敖K南捷徑”這個成語,后人常用來諷刺心懷魏闕的假隱士。但在唐代,它并沒有多大的諷刺意義。其實諷刺盧藏用的司馬承禎本人也是個出入朝廷的顯赫道士,據(jù)李白《大鵬賦序》所云,李白剛出蜀時就在江陵見過司馬承禎,司馬還贊揚他有“仙風道骨”,說不定李白曾從司馬那里聽說過“終南捷徑”的故事并從中得到啟發(fā)。
那么,上述兩類行為會不會影響李白的清譽呢?不會。因為李白的目標不是入仕所帶來的榮華富貴,而是實現(xiàn)其宏偉的人生理想。正因如此,李白才會不厭其煩地廣事干謁。也正因如此,李白才會不斷地轉移隱居的地點。李白入仕的道路如此曲折,入朝后的遭遇又如此令他失望,但他的雄心壯志并沒有隨之消減。即使被玄宗放還歸山以后,李白仍然孜孜不倦地尋找著建立功業(yè)的機會。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眼看著河山破碎,人民遭殃,李白心頭燃起了從軍平叛的希望之火。永王李璘起軍時曾廣征名士,當時蕭穎士、孔巢父等人皆逃避不應,宗氏夫人也規(guī)勸李白不要應聘,但李白仍然應聘入幕,原因就是他好不容易盼來了一個立功報國的機會,豈肯輕易放過?與其說這反映出李白在政治上不夠敏感,不如說體現(xiàn)了他有異常強烈的進取精神。李白入幕后作《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說:“卷身編蓬下,冥機四十年。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愿與四座公,靜談金匱篇。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他是多么希望親赴平叛前線,建立魯仲連那樣的不朽功績??!
李白的進取精神還體現(xiàn)在敢于直面黑暗的現(xiàn)實,非但不逃避,反而勇起抗爭。天寶六載(747),也就是李白離開長安三年以后,大唐帝國的政治生活中發(fā)生了嚴重的事件,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為了維持其權位,一方面誘導唐玄宗沉溺享樂,另一方面不擇手段地排斥賢良。北海太守李邕和刑部尚書裴敦復,都是有正義感的官員,公稱士林領袖。李林甫為了打擊士氣,就用殺雞儆猴的手法,對李邕和裴敦復痛下毒手。李邕和裴敦復慘遭杖斃,這個事件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大,它摧殘了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士氣,一時朝議噤若寒蟬。李白卻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發(fā)出了公開的抗議:
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fā)。萬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懷余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蜺。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魚目亦笑我,謂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猶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韓信羞將絳灌比,禰衡恥逐屠沽兒。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這首詩是在黑暗、壓抑的時代氛圍中寫成的,所謂“寒夜獨酌”,既是說時令的嚴寒,也暗指政治氣候的嚴酷。此時李白早已被權貴們排擠出朝廷,現(xiàn)在又看到他敬仰的李邕和裴敦復慘遭殺害,從而對日趨黑暗的朝政徹底絕望。他清楚地認識到像自己這樣傲骨嶙峋的正直之士,與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如水火不相容,所以他決心拋棄功名富貴,去實現(xiàn)早就樹立的隱逸理想。“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這是李白與黑暗政治拒絕合作的公開宣言。按理說,這樣的詩很容易寫得低沉壓抑,因為詩人心中非??鄲灐5抢畎桩吘故抢畎?,即使在這首詩中,他依然豪氣如虹,激情似火。他以無比輕蔑的語氣批判黑暗勢力,表示決不與他們同流合污。他以無比自豪的氣概宣布自己的理想,決心遠離污濁的塵世,回歸純樸清靜的自然。本來是退出政治的內心獨白,卻寫成了聲討黑暗勢力的檄文。本來是痛苦心情的宣泄,卻變成了豪邁情懷的頌歌。全詩激情噴涌,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淋漓盡致地展示了一個高傲不屈、堅定不移的詩人形象。顯然,這樣的詩帶給讀者的決不是消沉、萎靡,而是激昂、奮發(fā),因為批判社會、抨擊黑暗本就是進取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
李白雖以政治家自居,事實上卻以文學家垂名青史。在詩歌寫作上,李白也體現(xiàn)出強烈的進取之心。在李白看來,詩歌寫作不是吟風弄月的消遣,而是具有重大文化意義的人生事業(yè)。他曾在《古風五十九首》之一中慨嘆詩歌史的漸趨委靡,并希望由自己來擔當振興詩道的歷史重任: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zhàn)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
據(jù)孟啟《本事詩·高逸第三》記載,李白還說過:“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與?”李白一生中無論境遇是順是逆,也無論心情是佳是惡,從未中斷詩文創(chuàng)作,終于登上古典詩歌史的巔峰地位,正是其強烈進取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李白臨終前作《臨終歌》自嘆生平:“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李白清楚地認識到,他的一生像孔子一樣,雖然在政治上壯志未酬,但在文化上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進取精神將隨著其不朽詩篇垂之永遠。
李白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著坎坷和挫折,但他從不灰心喪氣,從不妄自菲薄?!疤焐也谋赜杏?!”李白就是懷著這樣的堅定信念走完人生道路的。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坎坷和挫折,意志不夠堅定的人往往因此而失去信念。李白則不然。李白寫過三首《行路難》,其二中悲嘆說:“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可見其境遇是多么不順利。然而他的完整想法則見于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面對著美酒珍肴卻無心享用,實因命途多舛之緣故。黃河冰塞,太行雪滿,舟行、陸行皆無可能。故詩人不由得連聲驚呼“行路難”!然而他忽又轉念,想到古代的呂尚、伊尹也曾落拓不偶,但一旦風云際會,隨即功成名就。又想到南朝宗愨“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名言,便安慰自己,此生一定會有乘風破浪、橫渡滄海的一天!由此看來,李白詩歌的意義不止于鼓勵讀者努力奮斗,爭取建功立業(yè),還在于即使人生道路多般不順,也要保持人生的信念。換句話說,我們在任何境遇下都不應喪失志氣和希望,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應該保持意氣風發(fā)、勇往直前的精神狀態(tài)。在這個意義上,李白的詩歌是永遠激勵我們前進的“勵志詩”。
三、平交王侯的人格尊嚴
李白天性狂傲,在任何權貴面前也決不低下高貴的頭顱。據(jù)《唐才子傳》記載,李白曾醉中騎驢誤入華陰縣的縣衙,縣宰喝問來者何人,李白具供狀說:“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边@四句話有實有虛,李陽冰《草堂集序》中明言玄宗初見李白,曾“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即使稍有夸飾,亦離事實不遠。中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則記載說:“李白名播海內,玄宗于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亡萬乘之尊,因命納履。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奔词故浅鲇诋敃r的傳聞,也是事出有因。至于“龍巾拭吐”,則是“御手調羹”引起的合理聯(lián)想?!百F妃捧硯”雖不大可能,但李白確曾應召當場作詩歌詠楊貴妃之美貌,楊妃站在一旁觀看他揮毫落筆,也是情理中事。
上述行為生動地體現(xiàn)了李白不向權貴低頭的狂傲性格。讓高力士這個太監(jiān)脫靴,今人或許以為沒什么大不了。其實不然。要知道高力士不是一般的太監(jiān),他鞍前馬后地跟隨玄宗幾十年,深受寵信。當李白入朝時,高力士已實封冠軍大將軍、渤海郡公,權傾一時,炙手可熱。當時皇宮里的王子、公主們稱他為阿翁,駙馬輩稱他為爺,連太子李亨都稱他為二兄。奸相李林甫兇險狠毒,也對高力士敬畏三分。但是李白卻當著唐玄宗的面伸出腳來,讓高力士把靴脫了!高力士一時被李白的氣勢懾服,倉皇失措,只好為李白脫了靴。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難怪唐人對此反復記載,大肆渲染。直到宋代,蘇軾還在《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中不勝景慕地說:“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嗔!”李白為什么有膽量讓高力士脫靴?原來他天性狂放,平交王侯是他的固有姿態(tài)。他在《少年行》中聲稱:“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彼€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斥罵那些佞幸小人說:“董龍更是何雞狗!”董龍是前秦皇帝的寵臣董榮的小名,官至尚書,權傾一時,但生性正直的王墮直斥“董龍是何雞狗”。高力士太監(jiān)一個,在李白眼中不過是個奴才而已。在皇帝面前讓奴才脫一次靴,又有何妨!
李白平交王侯的底氣來自哪里?就來自他對權貴與富貴的無比蔑視。李白雖然在政治上勇于進取,但他與那些名利之徒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就是目的不同。試以盧藏用為例。盧藏用進入仕途后,先是依附權貴太平公主,差點被唐玄宗殺掉。后來又弄權貪贓,聲名狼藉??梢姳R藏用走終南捷徑的道路,不但手段不正,其目的也不可告人。李白則不然。李白進入仕途的目的不是富貴榮華,而是施展政治抱負。他曾再三表白這番心思,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李白表示其理想是:“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笨梢娎畎壮錾街熬椭贫斯Τ缮硗?、隱遁江湖的人生規(guī)劃,功名富貴并不是他的終極目標。李白入翰林供奉后作《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說:“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笨梢娝M入朝廷后并未受到榮華富貴的蠱惑。李白對魯仲連、張良等歷史人物再三表示敬意,正是著眼于他們功成身退的表現(xiàn)。例如《古風五十九首》其十專詠戰(zhàn)國義士魯仲連: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魯仲連為趙國解秦兵之圍,大功告成后卻拒絕平原君千金之贈,李白對這位古代義士傾慕之極,還聲明他與魯仲連是志同道合的人。李白仰慕的另一個人物是漢初的張良,張良曾輔佐劉邦,創(chuàng)建漢朝,但功成之后不肯受賞,放棄高官厚祿而去學長生。李白還曾詠過晉朝的謝安,他在《登金陵冶城西謝安墩》中說:“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逼鋵嵵x安并無功成歸隱之事,這不過是表明李白本人的心跡而已。
正因如此,在世人眼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在李白看來卻是一錢不值。李白既蔑視富貴,也蔑視權貴。富貴與權貴本是互相依存的一對怪胎,李白對它們投以無比輕蔑的目光。李白年青時就有揮金如土的豪爽舉動,正如《醉后贈從甥高鎮(zhèn)》所云:“黃金逐手快意盡,昨日破產(chǎn)今日貧?!边@當然與他家庭富裕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視金錢如糞土的價值觀。他還在《將進酒》中聲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崩畎子植皇巧倘?,怎么可能“千金散盡還復來”?事實上李白并沒有陶朱公那樣的致富天賦,他不過是表示對財富的輕蔑罷了。李白又在《江上吟》中鄭重宣布自己追求的人生價值: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蜔o心隨白鷗。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王侯將相的權勢榮華遲早會灰飛煙滅,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才能與日月爭輝。再說一路奔向東南的漢水怎么可能朝著西北倒流呢,可見功名富貴只是轉瞬即逝的事物,根本沒有久遠的價值。蔑視富貴的人一定能傲視權貴,孟子把這個道理說得非常清楚:“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shù)仞,榱題數(shù)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我何畏彼哉!”李白堪稱孟子所倡導的大丈夫精神的身體力行者。帝王將相所以驕橫可畏,無非因為他們掌握著財富和權力,李白既已視富貴榮華如糞土,又有什么必要在權貴面前卑躬屈膝?無怪他謁見地方長官以求薦舉只行長揖之禮,《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中說:“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他以隱士的身份出見地方長官也只是一揖而已,《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出山揖牧伯,長嘯輕衣簪?!币矡o怪他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公然宣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雖然傲上,但絕不倨下。由于人生經(jīng)歷的不同,李白沒有寫過像杜甫的《三吏》、《三別》那樣關注民生疾苦的名篇。但當他在江南丹陽偶然看到纖夫冒著酷暑拖船過壩的艱辛時,即在《丁都護歌》中寫下了“心摧淚如雨”和“掩淚悲千古”的沉痛詩句。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也關心兵荒馬亂、生靈涂炭的現(xiàn)實,在《古風》中描寫過“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的人間慘狀。更重要的是,李白對勞苦大眾抱有親切的態(tài)度,與他們平等地交往。宣城有個善于釀酒的老翁死了,李白作《哭宣城善釀紀叟》:“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曉日,沽酒與何人?”銅官冶(今安徽銅陵)五松山下一個農婦用一盤菰米飯款待李白,李白作《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以示謝:“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睕芸h村民汪倫與前來游覽的李白結為好友,李白臨走前寫了千古名篇《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除了紀叟、荀媼和汪倫以外,還有幾個平頭百姓的姓名被寫進過詩歌?幾乎沒有。這是李白的獨特之處。要知道,當李白寫這些詩的時候,他可是曾在金鑾殿上當著皇帝、貴妃之面揮毫潑墨的大詩人啊。
李白天才橫溢,自視甚高,但這并不妨礙他與別人結下深厚的友誼。李白年青時與友人吳指南同游湖南,吳不幸病死于洞庭湖邊,李白炎月伏尸,泣盡繼血,還按照南方習俗,剔骨葬友。李白與許多同時代的詩人相交甚深,曾在襄陽見過隱居不仕的詩人孟浩然,在《贈孟浩然》中對他深表敬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彼鳌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別東下?lián)P州的友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痹娙说哪抗怆S著友人直至天邊,他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與長江之水一樣滔滔不絕,字里行間包蘊著多么深摯的情意!李白在江東聽到王昌齡貶謫蠻荒的消息,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彼麑S為階下囚的好友之命運深感憂慮,一顆愁心竟像明月一樣隨風飄至遠方,瀟灑浪漫的藝術想象攜帶著何等深厚的情意!李白詩中寫到王公貴人時總是語含譏諷,而吟及布衣之交時卻總是滲透著深情厚誼,李白對平民百姓和布衣之士的尊重,是他維護自身人格尊嚴的另一種體現(xiàn)方式,因為李白本人就是一位布衣之士。
李白雖曾榮任翰林供奉,但前后不足三年,他的一生主要是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參加社會活動的。他在《與韓荊州書》中自稱“隴西布衣”,唐玄宗接見他時也說“卿是布衣”,李白在《贈崔司戶昆季》中回憶自己待詔翰林的經(jīng)歷還說“布衣侍丹墀”,可見“布衣”就是李白的公開身份。然而這是一個多么狂傲的布衣!清初的遺民中有所謂“海內四大布衣”之說,李白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大布衣”。他蔑視權貴,平交王侯,在《玉壺吟》中宣稱“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竟然要與皇帝、大臣平起平坐,隨意談笑。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說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看來并沒有多少夸張。李白即使向人投書求薦,也不肯犧牲尊嚴。他寫《上安州裴長史書》,歷數(shù)自己的道德與才學,希望對方援之以手,但結尾時卻說:“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韓朝宗以獎掖識拔后進聞名于時,李白作《與韓荊州書》以自薦云:“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詞氣昂揚,何嘗有半點低首下心的可憐狀?即使到了暮年,李白被系于尋陽獄中,作《系尋陽上崔相渙》向崔渙求援:“毛遂不墮井,曾參寧殺人?虛言誤公子,投杼惑慈親。白璧雙明月,方知一玉真?!庇趾螄L有半點搖尾乞憐之態(tài)?李白的狂傲,其本質是一種放大的自尊,是布衣之士為維護自身人格尊嚴采取的自衛(wèi)手段。李白在作品里宣示自身的人格尊嚴,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古代社會一向注重群體價值,而缺少對個體價值的尊重。君君臣臣的封建制度和等級觀念抹殺了思考個體尊嚴的可能性,更不用說提倡和維護它了。平交王侯的李白堪稱維護平民人格尊嚴的典范。后人為什么愛讀李白那些豪氣干云的詩篇?李白使高力士脫靴的傳說為什么流傳千古?其深層的原因是大家從心底里敬佩李白的嶙峋傲骨。我們作為現(xiàn)代公民,尤其應該像李白一樣,不要總是以“小百姓”自居,我們應該做“大布衣”。如果你在盛氣凌人的高官、富商面前有點底氣不足、自慚形穢的話,就趕緊打開李白的詩集,讀讀《梁甫吟》: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fā)照清水,逢時吐氣思經(jīng)綸。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四、沖決羈絆的自由意志
李白的思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絕不局限于某家某派。有人說李白反儒,其實李白是尊崇儒家的,因為他那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正是儒學的核心內容。對于儒學的祖師孔子,李白十分敬佩,將他看作自己的人生楷模。他在《書懷贈南陵常贊府》中說:“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大圣猶不遇,小儒安足悲?”認為自己的才能頗似孔子,并認為孔子的遭遇可以給懷才不遇的自己帶來安慰。他在《古風》中談到自己的文學事業(yè)時說:“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币彩怯每鬃诱斫?jīng)典的事跡激勵自己,希望能像孔子那樣以不朽著作來映照千秋。當然,即使是這樣的詩句,把自己與孔子相提并論,在旁人看來就不免狂妄,何況李白還有更為大膽的表示,他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聲稱:“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在孔子已被尊為文宣王的時代,這樣的句子是驚世駭俗的。李白對儒家的真實態(tài)度是尊崇但不迷信,他作《嘲魯儒》嘲諷那些但知章句之學的儒生:“魯叟談五經(jīng),白發(fā)死章句。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墜煙霧?!痹凇缎行星矣潍C篇》中,他甚至認為:“儒生不及游俠人,白首垂帷復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