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閑閑堂茶話 作者:曹鵬 著


第二章

茶樹

茶樹起源于中國,準確地說,是中國的云南省。云南深山老林中的古茶樹郁郁蒼蒼,如今已成為一大旅游景點。

由于茶葉的生產(chǎn)加工特點是以人工手摘為主,因此,茶樹勢必不能太高。經(jīng)過千百年的培育,茶樹基本上做到了矮化,南方姑娘身量一般都不高,可是春天采茶時仍然伸手可及。采茶能編成舞曲,可見茶鄉(xiāng)女孩在采摘時婀娜多姿,動作與景致如何之美。扯句閑篇,若是改為摘椰子,恐怕就不好用舞蹈語言來表現(xiàn)。

我曾在杭州去探訪龍井十八棵御樹,地盤并不大,茶樹只有齊腰高,看上去與冬青樹沒什么大區(qū)別。在杭州附近的山上,到處可見形狀相似的茶樹,我覺得只要是茶樹品種、土壤氣候以及加工技術相同,所生產(chǎn)的茶葉應當是沒有什么質量差異的。不過,我還是很好奇,想知道這十八棵御樹每年所產(chǎn)的茶葉,這些年究竟供何人享用?

茶樹多在山區(qū),但是市場加工生產(chǎn)流通卻往往在都市,因此,在運輸交通極為發(fā)達便利的條件下,就出現(xiàn)了茶商每到采茶季節(jié),飛赴茶區(qū)收購新采芽葉的現(xiàn)象,這樣,茶樹雖生在四川,卻很可能最后的成品卻是龍井茶。這種大進大出、原料、生產(chǎn)、組裝、銷售分布在不同地區(qū)的市場運作,在其他高科技領域我是非常理解并認同的,在農(nóng)產(chǎn)品領域,如辣椒也已經(jīng)普遍實行了這樣的生產(chǎn)營銷模式,可是,茶這種國粹也這樣生產(chǎn),鄙人卻不敢茍同。

茶樹不生于北方,雖然陜西、山東近年亦有種植,但是這是與大棚溫室種植、人工播雨、大建水庫一樣違拗天意的做法,最后對環(huán)境的破壞遠大于對經(jīng)濟的促進,不值得稱道。我是堅決反對任何武斷的社會實驗的,因為這不僅違背人的天性與人道主義,而且作為實驗都有極高的社會風險成本,一旦不成功,破壞性極大,最可怕的是無法彌補。

南方有嘉木,茶樹自古就不屬于北方,所以,大可不必人為地移植。

茶葉

茶實際上是茶樹的葉子制成的,因此,茶與茶葉基本上是同義詞。在華北各地,老茶客一般都把茶簡稱為葉子(與之相對的末子,也即茶葉店處理的賣剩下的渣與末,便宜),喝茶癮頭大的老者,一天至少換一次葉子。也有圖省事的,早上一次性投入足量茶葉,一天都泡不淡,有些像是廣東福建的功夫茶,我的爺爺當年就是這么個喝法。

樹葉之供餐飲,大抵都是以嫩為貴,比如香椿就是如此。茶更是講究新嫩,諺曰“雨前寶,雨后草”,評定茶葉等級,往往是按雨前、明前為標準。茶葉的命名最常見的字眼,如“毫”、“尖”、“春”,無不透露出個中消息。

每年新春季節(jié),茶鄉(xiāng)開始采茶,所摘的茶葉,都是新芽,按成長時間分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等。名貴品種每斤多少芽頭都是相對固定的,芽頭越多,價格就越高,一斤上好的綠茶能有四五萬個芽頭。

不論茶的外形是怎樣的,泡過之后,都會還原成樹葉的樣子。把沖泡前的茶形與沖泡后對比一下,就能對茶葉的質量有更多的了解。烏龍茶與普洱茶所用之葉,比綠茶要大得多,顯而易見,烏龍茶與普洱茶的口感就遠不如綠茶的清新可人。

茶尚新葉,而且品質精細,容不得絲毫異味摻雜,因此,對于農(nóng)藥等化工制品是極不相宜的。但是,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來說,不用農(nóng)藥就難以對付病蟲害,這倒實在是個兩難選擇。近來市場上開始提倡無公害綠色食品茶葉,因為人們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不愿意喝污染過的茶。

好茶的葉子一定是完整的,尤其是名貴綠茶,泡過之后,綠生生的就像是剛從樹枝上摘下一樣。奇怪得很,茶葉的形態(tài)如果破壞了,比如揉搓壓碎了,味道也就會打折扣。所謂高沫,雖然對沒錢的茶客來說相當于書畫中的下真跡一等,但是我細咂摸過,同樣品種級別的茶,上品與高沫,喝來就是感覺不一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