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質
《左傳·隱公三年》
【題解】
周平王是借助鄭國的力量才得以東遷,所以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掌握了東周的朝政大權。鄭國勢力不斷強大,周王室日趨衰落。因此,周平王想通過交換人質來緩解矛盾,取得對方的信任,但此舉并沒有使兩國和睦相處,鄭國接連不斷的騷擾導致周、鄭關系破裂。
【原文】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14],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惫手茑嵔毁|。王子狐為質于鄭[15],鄭公子忽為質于周。
【注釋】
[14]貳于虢:二心,這里有“偏重”的意思。這里指平王想把一部分政權分給虢執(zhí)掌。虢(guó),指西虢公,周王室的執(zhí)政大臣。
[15]質:人質,兩國之間為了互取信任,相互牽制,而派往對方作抵押的人,一般是國君或貴族之后。
【譯文】
鄭武公、鄭莊公先后擔任周平王的執(zhí)政大臣。周平王想把一部分權力分讓給西虢公,為此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辯解說:“沒有此事?!庇谑?,兩國之間為了取得互信,便交換人質。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朝做人質。
【原文】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16]。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17]。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18]。
【注釋】
[16]畀(bì):給予,授予。
[17]祭(zhài)足:即祭仲,鄭國大夫。
[18]交惡:互相仇恨。交:互相。惡:怨恨。
【譯文】
周平王駕崩后,周王室又準備讓西虢公掌政。四月,鄭國大夫祭仲率領軍隊強行收割了周王室溫地的麥子。秋天,又強收了成周的稻谷。由此,周、鄭兩國互相仇恨。
【原文】
君子曰:“信不由中[19],質無益也。明恕而行[20],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21]?茍有明信[22],澗溪沼沚之毛[23],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24],可薦于鬼神[25],可羞于王公[26],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p>
【注釋】
[19]中:同“衷”,內心。
[20]明?。夯ハ囿w諒.。
[21]間:離間。
[22]明信:彼此了解,坦誠相待。
[23]毛:這里指野草。
[24]潢:積水池。污,積水。行潦,流動的積水。
[25]薦:享祭,祭祀。
[26]羞:名詞當動詞用,進獻的意思。
【譯文】
君子說:“如果誠信不是發(fā)自內心,盟約抵押也沒有用。如果開誠布公互相諒解行事,并受禮教的約束,就算沒有人質,誰又能離間他們呢?如果確實有誠信,彼此了解,山澗溪流中的野草,蕨類水藻這樣的野菜,竹筐鐵鍋一類的器具,低洼處溝渠中的水,都可以用來供奉鬼神,進獻給王公為食,更何況是君子締結的兩國之間的信約,按禮去行事,又哪里用得著人質呢?《國風》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葦》、《泂酌》,這些講的都是忠信的道理??!”
【評析】
本文記敘了春秋初期周王室和諸侯國之間,為了權力和利益爾虞我詐,甚至用互換人質的手段來取得暫時的信任與和睦,刻畫出了虛偽的周平王和強勢的鄭莊公。
全文簡要介紹了周、鄭兩國互換人質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之后,借君子之口,從“信”、“禮”的角度敘事論事,進而說明“信不由中,質無益也”這樣一個道理,嚴厲批判了周、鄭兩國不誠信的行為。還進一步指出,如果內心不存誠意,只靠人質維系關系,那么決裂終將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