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歸晉知罃
《左傳·成公三年》
【題解】
公元前597年,晉國和楚國發(fā)生戰(zhàn)爭,最后楚勝而晉敗。楚國活捉晉國大夫知罃,而晉國也生擒楚國公子谷臣。八年后,晉、楚兩國互換囚徒。知罃身為徒囚徒,但在楚王面前,沒有半點卑躬屈膝,對楚王的無理問話予以有力的反駁。
【原文】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軍矣[26],故楚人許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27]。執(zhí)事不以釁鼓[28],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注釋】
[26]中軍:古代軍事編制,分為左、中、右三軍,一般為主帥親率中軍。
[27]俘馘(guó):俘虜。馘,戰(zhàn)爭中割下敵人尸首的右耳朵,來記戰(zhàn)功。
[28]釁鼓:古代的一種祭禮,用牲畜的血來涂抹鐘鼓,這里是殺掉的意思。
【譯文】
晉人計劃將楚國公子谷臣和連尹襄老的遺體歸還給楚國,以此要求換回知罃。當時荀首已經(jīng)升任晉國中軍副帥,所以楚人答應了晉國的要求。楚王在送知罃回國的時候,問他說:“您怨恨我嗎?”知罃回答說:“兩國交戰(zhàn),下臣沒有才能,不能擔當重任,所以做了俘虜。您的兵將沒有殺掉我,并且讓我回晉國去接受誅戮,這是您的恩惠啊。下臣實在沒有才能,又敢怨恨誰呢?”
【原文】
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29],各懲其忿,以相宥也[30],兩釋累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p>
【注釋】
[29]紓:寬舒,這里是解除苦難的意思。
[30]宥:原諒,寬恕。
【譯文】
楚王說:“既然這樣,那么你感激我嗎?”知罃回答說:“兩國為了國家大業(yè),希望能減輕百姓痛苦,所以彼此抑止自己的憤怒而互相原諒,雙方都釋放戰(zhàn)俘,以結(jié)成友好。兩國的友好,下臣不曾與謀,我又感激誰呢?”楚王說:“你回去以后,用什么報答我?”知罃回答說:“下臣無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沒有怨恨,沒有恩德,我不知道該怎樣報答?!?/p>
【原文】
王曰:“雖然,必告不榖?!睂υ唬骸耙跃`,累臣得歸骨于晉[31],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于事[32],而帥偏師以脩封疆,雖遇執(zhí)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注釋】
[31]累臣:被俘虜?shù)娜?,這里是知罃?shù)闹t稱。
[32]次及于事:事,軍事,這里是擔任軍事職位。
【譯文】
楚王說:“即使是這樣,你也應該把您的想法告訴我?!敝敾卮鹫f:“如果承蒙你的恩惠,我能夠活著回到晉國,即使我們國君將我處死,我死而不朽。如果再承蒙您的恩惠,我沒有被處死,而是把我賜給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再向國君請命,將我處死在自己宗廟中,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國君不殺我,而讓我繼承先祖的職位,繼續(xù)在軍中任職,率領(lǐng)軍隊以治理邊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員,我也不敢違抗我國軍令。我會竭盡全力作戰(zhàn),絕無二心,以盡到為臣的職責,這就是我要報答您的。”楚王說:“晉國,是不能和它較量的?!庇谑蔷蜑橹斉e行了隆重的禮儀,然后送他回國。
【評析】
本文記述了知罃被俘幾年,因為晉、楚兩國和解,交換俘虜,在回國之前和楚王的一段對話。一個是即將被釋放的俘虜,另一個是一國之君,二人有問有答,尤為巧妙。
知罃作為一個俘虜,楚王想利用他可能怨恨、可能感激的心理,以“怨我”、“德我”、“報我”等試探性詞句對知罃進行逼問。面對楚王的逼問,知罃處處避開鋒芒,答非所問,卻又在情在理。
面對第一問,知罃不直接回答,而將被俘的緣由歸結(jié)為是自己“不勝其任”,委婉地繞開“怨”字;面對第二問,知罃同樣不正面回答,而將話頭轉(zhuǎn)向兩國利益,認為這是兩國之間的交易,巧妙地將私情擱置一邊;面對第三問,知罃承接前兩問的回答,打消了楚王試圖籠絡的念頭。三問過后,知罃又以“竭力致死,無有二心”這樣充滿正氣、不卑不亢的回答,將楚王的問話架空,讓楚王無言以對。
知罃?shù)臋C智答語,不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得到了楚王的尊重,也為晉國贏得了榮耀。由此可知,一個人只有自尊自愛,才能最終獲得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