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不時髦的讀書
人與書之間
弄了一陣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問我:“尼采對你的影響很大吧?”有一回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響嘛,我對尼采的影響更大?!逼鋵?,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chuàng)造。這就的確存在人與他所讀的書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我眼中的尼采形象摻入了我自己的體驗,這些體驗在我接觸尼采著作以前就已產(chǎn)生了。
近些年來,我在哲學上的努力似乎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是要突破學院化、概念化狀態(tài),使哲學關(guān)心人生根本,把哲學和詩溝通起來。尼采研究無非是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種方便的學術(shù)表達方式而已。當然,我不否認,閱讀尼采著作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但同時起作用的還有我的氣質(zhì)、性格、經(jīng)歷等因素,其中包括我過去的讀書經(jīng)歷。
有的書改變了世界歷史,有的書改變了個人命運。回想起來,書在我的生活中并無此類戲劇性效果,它們的作用是日積月累的。我說不出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是什么,也不太相信形形色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說,有一些書,它們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在我的心靈歷程中留下了痕跡。
中學畢業(yè)時,我報考北大哲學系,當時在我就學的上海中學算爆了個冷門,因為該校素有重理輕文傳統(tǒng),全班獨我一人報考文科,而我一直是班里的數(shù)學課代表,理科底子并不差。同學和老師差不多用一種憐憫的眼光看我,惋惜我誤入了歧途。我不以為然,心想我反正不能一輩子生活在與人生無關(guān)的某個專業(yè)小角落里。懷著囊括人類全部知識的可笑的貪欲,我選擇哲學這門“凌駕于一切科學的科學”、這門不是專業(yè)的專業(yè)。
然而,哲學系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有意思,刻板枯燥的哲學課程很快就使我厭煩了。我成了最不用功的學生之一,“不務(wù)正業(yè)”,耽于課外書的閱讀。上課時,課桌上擺著艾思奇編的教科書,課桌下卻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等,讀得入迷。老師課堂提問點到我,我站起來問他有什么事,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說來慚愧,讀了幾年哲學系,哲學書沒讀幾本,讀得多的卻是小說和詩。我還醉心于寫詩,寫日記,積累感受?,F(xiàn)在看來,當年我在文學方面的這些閱讀和習作并非徒勞,它們使我的精神趨向發(fā)生了一個大轉(zhuǎn)變,不再以知識為最高目標,而是更加珍視生活本身,珍視人生的體悟。這一點認識,對于我后來的哲學追求是重要的。
我上北大正值青春期,一個人在青春期讀些什么書可不是件小事,書籍、友誼、自然環(huán)境三者構(gòu)成了心靈發(fā)育的特殊氛圍,其影響畢生不可磨滅。幸運的是,我在這三方面遭遇俱佳,卓越的外國文學名著、才華橫溢的摯友和優(yōu)美的燕園風光陪伴著我,啟迪了我的求真愛美之心,使我愈發(fā)厭棄空洞丑陋的哲學教條。如果說我學了這么多年哲學而仍未被哲學敗壞,則應(yīng)當感謝文學。
我在哲學上的趣味大約是受文學熏陶而形成的。文學與人生有不解之緣,看重人的命運、個性和主觀心境,我就在哲學中尋找類似的東西。最早使我領(lǐng)悟哲學之真諦的書是一本古希臘哲學家的著作殘篇集,內(nèi)容包括赫拉克利特的“我尋找過自己”、普羅塔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的“未經(jīng)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過”,猶如抽象概念迷霧中聳立的三座燈塔,照亮了久被遮蔽的哲學古老航道。我還偏愛具有懷疑論傾向的哲學家,例如笛卡爾、休謨,因為他們教我對一切貌似客觀的絕對真理體系懷著戒心??上У氖?,哲學家們在批判早于自己的哲學體系時往往充滿懷疑精神,一旦構(gòu)筑自己的體系卻又容易陷入獨斷論。相比之下,文學藝術(shù)作品就更能保持多義性、不確定性、開放性,并不孜孜于給宇宙和人生之謎一個終極答案。
長期的文化禁錮使得我這個哲學系學生竟也無緣讀到尼采或其他現(xiàn)代西方人的著作。上學時,只偶爾翻看過蕭贛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因為是用文言翻譯,譯文艱澀,未留下深刻印象。直到大學畢業(yè)以后很久,才有機會系統(tǒng)閱讀尼采的作品。我的確感覺到一種發(fā)現(xiàn)的喜悅,因為我對人生的思考、對詩的愛好以及對學院哲學的懷疑都在其中找到了呼應(yīng)。一時興發(fā),我搞起了尼采作品的翻譯和研究,而今已三年有余?,F(xiàn)在,我正準備同尼采告別。
讀書猶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塊兒待得太久也會膩味的。書是人生的益友,但也僅止于此,人生的路還得自己走。在這路途上,人與書之間會邂逅、離散、重逢、訣別、眷戀、反目、共鳴、誤解,其關(guān)系之微妙,不亞于人與人之間,給人生添上了如許情趣。也許有的人對一本書或一位作家一見傾心,愛之彌篤,乃至白頭偕老。我在讀書上卻沒有如此堅貞專一的愛情。倘若臨終時刻到來,我相信使我含恨難舍的不僅有親朋好友,還一定有若干冊體己好書。但盡管如此,我仍不愿同我所喜愛的任何一本書或一位作家廝守太久、受染太深,喪失了我自己對書對人的影響力。
1988.5
愛書家的樂趣
一
上大學時,一位愛書的同學有一天突然對我說:“誰知道呢,也許我們一輩子別無成就,到頭來只是染上了戒不掉的書癖。”我從這自嘲中聽出一種凄涼,不禁心中黯然。誠然,天下之癖,無奇不有,嗜書不過是其中一癖罷了。任何癖好,由旁人觀來,都不免有幾分可笑、幾分可悲,書癖也不例外。
有一幅題為《書癡》的版畫,畫面是一間藏書室,四壁書架直達天花板。一位白發(fā)老人站在高高梯凳頂上,脅下、兩腿間都夾著書,左手持一本書在讀,右手從架上又抽出一本。天花板有天窗,一縷陽光斜射在他的身上和書上。
如果我看見這幅畫,就會把它揣摩成一幅善意的諷刺畫。偌大世界,終老書齋的生活畢竟狹窄得可憐。
然而,這只是局外人的眼光,身在其中者會有全然不同的感想。葉靈鳳先生年輕時見到這幅畫,立刻“深刻地迷戀著這張畫面上所表現(xiàn)的一切”,毫不躊躇地花費重金托人從遼遠的紐約買來了一張原版。
讀了葉先生的三集《讀書隨筆》,我能理解他何以如此喜歡這幅畫。葉先生自己就是一個“書癡”,或用他的話說,是一位“愛書家”,購書、藏書、品書幾乎成了他畢生的主要事業(yè)。他完完全全是此道中人,從不像我似的有時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書癡。他津津樂道和書有關(guān)的一切,舉凡版本印次、書中雋語、作家逸事、文壇掌故,他都用簡潔的筆觸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借他的書話,我仿佛不僅參觀了他的藏書室,而且游覽了他的既單純又豐富的精神世界,領(lǐng)略了一位愛書家的生活樂趣。于是我想,人生在世的方式有千百種而每個人只能選擇一種,說到底誰的生活都是狹窄的。一個人何必文垂千秋、才蓋天下,但若能品千秋之文,善解蓋世之才,也就算不負此生了。尤當嗜權(quán)嗜物惡癖風行于世,孰知嗜書不是一種潔癖,做愛書家不是淡泊中的一種執(zhí)著、退避中的一種追求呢?
二
葉先生自稱“愛書家”,這可不是謙辭。在他眼里,世上合格的愛書家并不多。學問家務(wù)求“開卷有益”,版本家挑剔版本格式,所愛的不是書,而是收益或古董。他們都不是愛書家。
愛書家的讀書,是一種超越了利害和技術(shù)的境界。就像和朋友促膝談心,獲得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葉先生喜歡把書比作“友人”或“伴侶”。他說常置案頭的“座右書”是些最知己的朋友,又說翻開新書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為自己搜尋新的伴侶,而隨手打開一本熟悉的書則像是不期而遇一位老友。他還借吉辛之口嘆息那些無緣再讀一遍的好書如同從前偶然邂逅的友人,倘若臨終時記起它們,“這最后的訣別之中將含著怎樣的惋惜”!可見愛書家是那種把書和人生親密無間地結(jié)合起來的人,書在他那里有了生命,像活生生的人一樣牽扯著他的情懷,陪伴著他的人生旅程。
凡是真正愛書的人,想必都領(lǐng)略過那種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靜,獨坐燈下,攤開一冊喜歡的書,漸覺塵囂遠遁,雜念皆消,忘卻了自己,也獲得了自己。然而,這種“心境澄澈的享受”不易得。對于因為工作關(guān)系每天離不開書的職業(yè)讀書人來說,更是難乎其難。就連葉先生這樣的愛書家也覺得自己常?!安⒎窃谧x書,而是在翻書、查書、用書”,以至在某個新年給自己許下大愿:“今年要少寫多讀。如果做不到,那么,就應(yīng)該多讀多寫。萬萬不能只寫不讀?!?/p>
這是因為以讀書為精神的安慰和享受,是需要一種寂寞的境遇的。由于寂寞,現(xiàn)實中缺少或遠離友人,所以把書當友人,從書中找安慰。也由于寂寞,沒有紛繁人事的攪擾,所以能沉醉在書中,獲得澄明的享受。但寂寞本身就不易得,這不僅是因為社會的責任往往難于堅辭,而且是因為人性中固有不甘寂寞的一面。試看那些叫苦不迭的忙人,一旦真的門庭冷落,清閑下來,我擔保十有八九會耐不住寂寞,緬懷起往日的熱鬧時光。大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實際的交往和行動來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諸書本。只有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剝奪了靠交往和行動排遣寂寞的機會,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懷著一種靠交往和行動排遣不了的寂寞,他才會用書來排遣這無可排遣的寂寞。如此看來,逆境和困境倒是有利于讀書的。葉先生說:“真正的愛書家和藏書家,他必定是一個在廣闊的人生道上嘗遍了哀樂,而后才走入這種狹隘的嗜好以求慰藉的人?!蔽蚁嘈胚@是葉先生的既沉痛又欣慰的自白。一個人終于成了愛書家,多半是無緣做別的更顯赫的家的結(jié)果,但他卻也品嘗到了別的更顯赫的家所無緣品嘗的靜謐的快樂。
三
愛書家不但嗜愛讀書,而且必有購書和藏書的癖好。那種只借書不買書的人是稱不上愛書家的。事實上,在書的樂趣中,購和藏占了相當一部分。愛書的朋友聚到一起,說起自己購得一本好書時的那份得意,聽到別人藏有一本好書時的那股羨慕,就是明證。
葉先生對于購書的癖好有很準確的描述:“有用的書,無用的書,要看的書,明知自己買了也不會看的書,無論什么書,凡是自己動了念要買的,遲早總要設(shè)法買回來才放心?!庇膳匀丝磥?,這種鍥而不舍的購書欲簡直是偏執(zhí)癥,殊不料它成了書迷們的快樂的源泉。購書本身是一種快樂,而尋購一本書的種種艱難曲折似乎化為價值添加到了這本書上,強化了購得時的快樂。
書生多窮,買書時不得不費斟酌,然而窮書生自有他的“窮開心”。葉先生有篇文字專談逛舊書店的種種樂趣,如今舊書業(yè)蕭條已久,葉先生談到的諸如“意外的發(fā)現(xiàn)”之類的樂趣差不多與我們無緣了。然而,當我們偶爾從舊書店或書市廉價買到從前想買而錯過或嫌貴而卻步的書時,我們豈不也感到過節(jié)一般的快樂?那份快樂簡直不亞于富賈一舉買下整座圖書館的快樂。自己想來不禁啞然失笑,因為即使在購買別的商品時占了大十倍的便宜,我們也絕不會這般快樂。
由于在購書過程中傾注了心血、交織著情感,因此,愛書的人即使在別的方面慷慨大度,對于書卻總不免有幾分吝嗇。葉先生曾舉一例:中國古代一位藏書家在所藏每卷書上都蓋印曰“借書不孝”,以告誡子孫不可借書與人。這當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我們每個愛書的人想必都體會過借書與人時的復雜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書,一旦借出,就朝夕盼歸,萬一有去無回,就像死了一位親人一樣,在心中為它筑了一座緬懷的墓??蓢@世上許多人以借錢不還為恥,卻從不以借書不還為恥,其實在借出者那里,后者給他造成的痛苦遠超過前者,因為錢是身外之物,書卻是他的生命的一部分。
愛書家的藏書,確是把書當作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葉先生發(fā)揮日本愛書家齋藤昌三的見解,強調(diào)“書齋是一個有機體”,因為它是伴隨主人的精神歷程而新陳代謝、不斷生長的。在書齋與主人之間,有一個共生并存的關(guān)系。正如葉先生所說:“架上的書籍不僅一本一本的跟收藏人息息相關(guān),而且收藏人的生命流貫其中,連成一體?!边@與某些“以藏書的豐富和古版的珍貴自滿”的庸俗藏書家是大異其趣的。正因為此,一旦與主人斷絕了關(guān)系,書齋便解體,對于別人它至多是一筆財產(chǎn),而不再是一個有機體。那位訓示子孫以“借書不孝”的藏書家昧于這層道理,所以一心要保全他的藏書,想借此來延續(xù)他死后的生命。事實上,無論古今,私人書齋是難于傳之子孫的,因為子孫對它已不具有它的主人曾經(jīng)具有的血肉相連的感情。這對于書齋主人來說,倒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憾事,既然生命行將結(jié)束,那和他生死與共的書齋的使命應(yīng)該說是圓滿完成了。
四
葉先生的《讀書隨筆》不單論書的讀、購、藏,更多的篇幅還是論他所讀過的一本本具體的書,以及愛書及人,論他所感興趣的一個個具體的作家。其中談及作家的奇癖乖行,例如19世紀英國作家的吸鴉片成風,紀德的同性戀及其在作品中的自我暴露,普魯斯特的怕光、怕冷、怕聲音乃至于要穿厚大衣、點小燈、坐在隔音室里寫作,這些固可博人一笑,但是,談及人和書的命運的那些篇什又足令人扼腕嘆息。
作家中誠有生前即已功成名就、人與書俱榮的幸運兒,然更不乏窮困潦倒一生、只留下身后名的苦命人。詩人布萊克畢生靠雕版賣藝糊口,每當家里一文不名,他的妻子便在吃飯時放一只空餐盆在他面前,提醒他拿起刻刀掙錢。湯普生在一家鞋店做幫工,窮得買不起紙,詩稿都寫在舊賬簿和包裝紙上。吉辛倒是生前就賣文為生,但入不敷出,常常挨餓,住處簡陋到?jīng)]有水管,每天只好潛入圖書館的盥洗室漱洗,終遭管理員發(fā)現(xiàn)而謝絕。只是待到這些苦命作家撒手人間,死后終被“發(fā)現(xiàn)”,生前連一碗粥、一片面包也換不到的手稿便突然價值千金,但得益的是不相干的后人。葉先生嘆道:“世上最值錢的東西是作家的原稿,但是同時也是最不值錢的?!比送鰰?,書終獲好運,不過這好運已經(jīng)和人無關(guān)了。
作家之不能支配自己的書的命運,還有一種表現(xiàn),就是有時自己寄予厚望的作品被人遺忘,不經(jīng)意之作卻得以傳世。安徒生一生刻意經(jīng)營劇本和長篇小說,視之為大樹,而童話只是他在余暇擺弄的小花小草,誰知正是這些小花小草使他在文藝花園里獲得了不朽地位。笛福青壯年時期熱衷于從政經(jīng)商,均無成就,到六十歲屈尊改行寫小說,不料《魯濱孫漂流記》一舉成名,永垂史冊。
真正的好作品,不管如何不受同時代人乃至作者自己的重視,它們在文化史上大抵終能占據(jù)應(yīng)有的地位。里爾克說羅丹的作品像海和森林一樣,有其自身的生命,而且隨著歲月繼續(xù)在生長中。這話也適用于為數(shù)不多的好書。絕大多數(shù)書只有短暫的壽命,死在它們的作者前頭,和人一起被遺忘了。只有少數(shù)書活得比人長久,乃至活在世世代代的愛書家的書齋里——也就是說,被組織進他們的有機體,充實了他們的人生。
愛書家的愛書純屬個人愛好,不像評論家的評書是一種社會責任,因而和評論家相比,愛書家對書的選擇更不易受權(quán)勢或時尚左右。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形:一本好書在評論界遭冷落或貶斥,卻被許多無名讀者熱愛和珍藏。這種無聲的評論在悠長的歲月中發(fā)揮著作用,歸根結(jié)底決定了書籍的生命。也許,這正是愛書家們在默默無聞中對文化史的一種參與?
1989. 9
讀書的癖好
人的癖好五花八門,讀書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種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種特別眼光,甚至有了一個屬于他的特別的世界。不過,和別的癖好相比,讀書的癖好能夠使人獲得一種更為開闊的眼光,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也許可以據(jù)此把人分為有讀書癖的人和沒有讀書癖的人,這兩種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比起嗜書如命的人來,我只能勉強算作一個有一點兒讀書癖的人。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人之有無讀書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時便已見端倪。那是一個求知欲洶涌勃發(fā)的年齡,不必名著佳篇,隨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讀物就能點燃對書籍的強烈好奇?;叵肫饋?,使我發(fā)現(xiàn)書籍之可愛的不過是上小學時讀到的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那里面講述了一個淘氣孩子的種種惡作劇,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從此以后,我對書不再是視若不見,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個書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書都會使我眼饞心癢,我相信其中一定藏著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待我去見識。隨著年齡增長,所感興趣的書的種類當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書的興趣則始終不衰?,F(xiàn)在我覺得,一個人讀什么書誠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還是要有讀書的愛好,而只要真正愛讀書,就遲早會找到自己的書中知己的。
讀書的癖好與所謂刻苦學習是兩回事,它講究的是趣味。所以,一個認真做功課和背教科書的學生,一個埋頭從事專業(yè)研究的學者,都稱不上是有讀書癖的人。有讀書癖的人所讀之書必不限于功課和專業(yè),毋寧說更愛讀課外和專業(yè)之外的書籍,也就是所謂閑書。當然,這并不妨礙他對自己的專業(yè)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做出偉大的成就。英國哲學家羅素便是一個在自己的專業(yè)上做出了偉大成就的人,然而,正是他最熱烈地提倡青年人多讀“無用的書”。其實,讀“有用的書”即教科書和專業(yè)書固然有其用途,可以獲得立足于社會的職業(yè)技能,但是讀“無用的書”也并非真的無用,那恰恰是一個人精神生長的領(lǐng)域。從中學到大學到研究生,我從來不是一個很用功的學生,上課偷讀課外書乃至逃課是常事。我相信許多人在回首往事時會和我有同感:一個人的成長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讀書,相比之下,課堂上的收獲顯得微不足道。我不想號召現(xiàn)在的學生也逃課,但我國的教育現(xiàn)狀確實令人擔憂。中小學本是培養(yǎng)對讀書的愛好的關(guān)鍵時期,而現(xiàn)在的中小學教育卻以升學率為唯一追求目標,為此不惜將超負荷的功課加于學生,剝奪其課外閱讀的時間,不知扼殺了多少孩子現(xiàn)在和將來對讀書的愛好。
那么,一個人怎樣才算養(yǎng)成了讀書的癖好呢?我覺得倒不在于讀書破萬卷,一頭扎進書堆,成為一個書呆子。重要的是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jīng)成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詩人黃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绷终Z堂解釋為:你三日不讀書,別人就會覺得你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這當然也說得通,一個不愛讀書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不讓人喜歡的。不過,我認為這句話主要還是說自己的感覺:你三日不讀書,你就會自慚形穢,羞于對人說話,覺得沒臉見人。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你就必定是個有讀書癖的人了。
有一些愛讀書的人,讀到后來,有一天自己會拿起筆來寫書,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現(xiàn)在成了一個作家,也就是以寫作為生的人。我承認我從寫作中也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并不能代替讀書的快樂。有時候我還覺得,寫作侵占了我的讀書時間,使我蒙受了損失。寫作畢竟是一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發(fā)愿,今后要少寫多讀,人生幾何,我不該虧待了自己。
1997.6
愉快是基本標準
讀了大半輩子書,倘若有人問我選擇書的標準是什么,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標準。一本書無論專家們說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說它多么暢銷,如果讀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寧可不去讀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當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匆娒麍錾系慕⒁幻娼锌嗖坏?,一面依然奮斗不止,對此我完全能夠理解。我并不認為他們的叫苦是假,因為我知道利益是一種強制力量,而就他們所做的事情的性質(zhì)來說,利益的確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僅僅為了滿足心靈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標準。屬于此列的不僅有讀書,還包括寫作、藝術(shù)創(chuàng)作、藝術(shù)欣賞、交友、戀愛、行善等等,簡言之,一切精神活動。如果在做這些事情時不感到愉快,我們就必須懷疑是否有利益的強制在其中起著作用,使它們由性情生活蛻變成了功利行為。
讀書唯求愉快,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關(guān)于這種境界,陶淵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辈贿^,我們不要忘記,在《五柳先生傳》中,這句話前面的一句話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笨梢娨龅匠鲇谛郧槎x書,其前提是必須有真性情。那些躁動不安、事事都想發(fā)表議論的人,那些渴慕榮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領(lǐng)和真理在握的姿態(tài)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個兒會意的境界。
以愉快為基本標準,這也是在讀書上的一種誠實的態(tài)度。無論什么書,只有你讀時感到了愉快,使你產(chǎn)生了共鳴、獲得了享受,你才應(yīng)該承認它對于你是一本好書。在這一點上,毛姆說得好:“你才是你所讀的書對于你的價值的最后評定者。”尤其是文學作品,本身并無實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實,而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你喜歡讀。沒有人有義務(wù)必須讀詩、小說、散文。哪怕是專家們同聲贊揚的名著,如果你不感興趣,便與你無干。不感興趣而硬讀,其結(jié)果只能是不懂裝懂,人云亦云。相反,據(jù)我所見,凡是真正把讀書當作享受的人,往往能夠直抒己見。譬如說,蒙田就敢于指責柏拉圖的對話錄和西塞羅的著作冗長拖沓,坦然承認自己欣賞不了,博爾赫斯甚至把彌爾頓的《失樂園》和歌德的《浮士德》稱作最著名的引起厭倦的方式,宣布喬伊斯作品的費解是作者的失敗。這兩位都是學者型的作家,他們的博學無人能夠懷疑。我們當然不必贊同他們對于那些具體作品的意見,我只是想借此說明,以讀書為樂的人必有自己鮮明的好惡,而且對此心中坦蕩,不屑諱言。
我不否認,讀書未必只是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讀書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學生的做功課和學者的做學問。但是,同時我也相信,在好的學生和好的學者那里,愉快的讀書必定占據(jù)著更大的比重。我還相信,與灌輸知識相比,保護和培育讀書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務(wù)。所以,如果一種教育使學生不能體會和享受讀書的樂趣,反而視讀書為完全的苦事,我們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斷它是失敗了。
因為它在那里
我“發(fā)現(xiàn)”了一套好書:中國商務(wù)印書館和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1995年合作出版的《西方名著入門》。之所以說“發(fā)現(xiàn)”,是因為不曾看見大小報刊宣傳它,而它比絕大多數(shù)被宣傳得很熱鬧的書有價值多了。事實上它一直默默無聞,初印三千冊,迄今沒有重印。全書共九卷,收入了西方自古至今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哲學各門類的中短篇名作,其中有相當部分是首次譯介的。
這套書原是為西方讀者準備的,編者在書首寫有篇幅甚長的序和導言,交代編書的意圖。讀后覺得,其意圖對于我們亦非無的放矢。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娛樂社會。隨著工作時間的縮短和閑暇的增加,現(xiàn)代人把越來越多的時間用于娛樂。所謂娛樂,又無非是一種用錢買來、由時髦產(chǎn)品提供、由廣告逼迫人們享用的東西。如果不包含這些因素,人們便會覺得自己不是在娛樂。在娛樂中,人們但求無所用心,徹底放松?;ㄙM昂貴和無所用心成了衡量娛樂之品級的尺度,進而又成了衡量生活之質(zhì)量的尺度,如果一個人把許多時間耗在豪華的俱樂部或度假村里,他就會被承認是一個體面的人士。當然,這樣的人是不讀書的,至少是不讀世界名著的,因為那不太費錢卻需要用心。
如果閑暇的時間越來越多,甚至超過了工作的時間,那么,我們確實可以認為,一個人的生活質(zhì)量將越來越取決于他如何消度閑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該書的編者提出教育目標發(fā)生了變化的命題。過去,教育的目標是為職業(yè)做準備;現(xiàn)在,教育應(yīng)該為人們能夠有意義地利用閑暇時間做準備,也就是說,應(yīng)該使人們有能力在閑暇時間過一種有頭腦的生活,而不是無所用心的生活。在編者看來,閱讀名著無疑最有助于實現(xiàn)這個目標。
名著之為名著,就因為其作者如同圣伯夫形容蘇格拉底和蒙田的那樣,是“擁抱所有國家和所有時代”的,他們的作品觸及了某些人類共同感興趣的重大問題,表達了某些最根本的思想。正由于此,它們不會是普通人所無法理解的。有了這一點基本的信心,編者便勸告讀者在閱讀時盡量把注意力放在能讀懂的內(nèi)容上,而不要受阻于不懂的地方。我很贊賞編者的這一勸告。我相信,越是讀偉大的作品,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原則就越是適用。讀名著原是為了獲得享受,在享受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和教益,而刻意求解的讀法往往把享受破壞無遺,也就消解了在整體上受熏陶的心理氛圍。
從前的時代,由于印刷的困難,一個人畢生只能讀到不多的幾本書,于是反復閱讀,終身受用不盡。現(xiàn)在不同了,出版物如汪洋大海,席卷而來。每月都有許多新書上架,即使淺嘗輒止,仍是目不暇接。印刷業(yè)的發(fā)達必然導致閱讀的浮躁。哪怕明知名著的價值非一般書可比擬,也沉不下心來讀它們,很容易把它們看作眾多書中的一種罷了?;叵肫饋?,真是舍本求末,損失莫大矣。那么,此刻,這套《西方名著入門》擺在面前,喚醒了我對名著的眷戀,使我決心回到它們那里。
有人問一位登山運動員為何要攀登珠穆朗瑪峰,得到的回答是:“因為它在那里。”別的山峰不存在嗎?在他眼里,它們的確不存在,他只看見那座最高的山。愛書者也應(yīng)該有這樣的信念:非最好的書不讀。讓我們?nèi)プx最好的書吧,因為它在那里。
1997.7
讀永恒的書
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是通過各種物質(zhì)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們?nèi)粘5木窕顒又?,讀書便占據(jù)著很大的比重。據(jù)說最高的境界是無文字之境,真正的高人如同村夫野民一樣是不讀人間之書的,這里姑且不論。一般而言,我們很難想象一個關(guān)注精神生活的人會對書籍毫無興趣。尤其在青少年時期,心靈世界的覺醒往往會表現(xiàn)為一種勃發(fā)的求知欲,對書籍產(chǎn)生熱烈的向往。“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高爾基回憶他的童年時所說的這句話,非常貼切地表達了讀書欲初潮來臨的心情。一個人在早年是否經(jīng)歷過這樣的來潮,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和預示了他的精神素質(zhì)。
然而,古今中外,書籍不計其數(shù),該讀哪些書呢?從精神生活的角度出發(fā),我們也許可以極粗略地把天下的書分為三大類:一是完全不可讀的書,這種書只是外表像書罷了,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啟示、藝術(shù)的欣賞或有用的知識。在今日的市場上,這種以書的面目出現(xiàn)的假冒偽劣產(chǎn)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讀可不讀的書,這種書讀了也許不無益處,但不讀卻肯定不會造成重大損失和遺憾。世上的書,大多屬于此類。我把一切專業(yè)書籍也列入此類,因為它們只對相關(guān)的專業(yè)人員才可能是必讀書,對于其他人卻是不必讀的,至多是可讀可不讀的;三是必讀的書。所謂必讀,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個關(guān)心人類精神歷程和自身生命意義的人都應(yīng)該讀,不讀便會是一種欠缺和遺憾。
應(yīng)該說,這第三類書在書籍的總量中只占極少數(shù),但絕對量仍然非常大。它們實際上是指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謂經(jīng)典名著。對于這些偉大作品不可按學科歸類,不論它們是文學作品還是理論著作,都必定表現(xiàn)了人類精神的某些永恒內(nèi)涵,因而具有永恒的價值。在此意義上,我稱它們?yōu)橛篮愕臅R_定這類書的范圍是一件難事,事實上不同的人就此開出的書單一定會有相當?shù)某鋈?。不過,只要開書單的人確有眼光,就必定會有一些最基本的好書被共同選中。例如,他們絕不會遺漏掉《論語》《史記》《紅樓夢》這樣的書,柏拉圖、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這樣的作家。
在我看來,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讀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讀全了,而在于要有一個信念,便是非最好的書不讀。有了這個信念,即使你讀了許多并非最好的書,你仍然會逐漸找到那些真正屬于你的最好的書,并且成為它們的知音。事實上,對于每個具有獨特個性和追求的人來說,他的必讀書的書單絕非照抄別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閱讀的過程中形成的,這個書單本身也體現(xiàn)出了他的個性。正像羅曼·羅蘭在談到他所喜歡的音樂大師時說的:“現(xiàn)在我有我的貝多芬了,猶如已經(jīng)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樣。一個人對他所愛的歷史人物都應(yīng)該這樣做?!?/p>
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這句話是對的。從一個人的讀物大致可以判斷他的精神品級。一個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逸聞和兇殺故事的人,他們當然有著完全不同的內(nèi)心世界。我甚至要說,他們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為世界本無定相,它對于不同的人呈現(xiàn)不同的面貌。列車上、地鐵里,我常??匆娙藗兣踔涡紊男?,似乎讀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為他們惋惜。天下好書之多,一輩子也讀不完,豈能把生命浪費在讀這種無聊的東西上。我不是故作清高,其實我自己也曾拿這類流行報刊來消遣,但結(jié)果總是后悔不已。讀了一大堆之后,只覺得頭腦里亂糟糟又空洞洞,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歌德做過一個試驗,半年不讀報紙,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與以前天天讀報相比,沒有任何損失。所謂新聞,大多是過眼煙云的人鬧的一點兒過眼煙云的事罷了,為之浪費只有一次的生命確實是不值得的。
1996.7
直接讀原著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中說:“只有從那些哲學思想的首創(chuàng)人那里,人們才能接受哲學思想。因此,誰要是向往哲學,就得親自到原著那肅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師。”對于每一個有心學習哲學的人,我要向他推薦叔本華的這一指點。
叔本華是在談到康德時說這句話的。在康德死后兩百年,我們今天已經(jīng)能夠看明白,康德在哲學中的作用真正是劃時代的,根本扭轉(zhuǎn)了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方向。近兩百年西方哲學的基調(diào)是對整個兩千年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反省和背叛,而這個調(diào)子是康德一錘敲定的。叔本華從事哲學活動時,康德去世不久,但他當時即已深切地感受到康德哲學的革命性影響。用他的話說,那種效果就好比給盲人割治翳障的手術(shù),又可看作“精神的再生”,因為它“真正排除掉了頭腦中那天生的、從智力的原始規(guī)定而來的實在論”,這種實在論“能教我們搞好一切可能的事情,就只不能搞好哲學”。使他惱火的是當時在德國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是黑格爾哲學,青年們的頭腦已被其敗壞,無法再追隨康德的深刻思路。因此,他號召青年們不要從黑格爾派的轉(zhuǎn)述中,而要從康德的原著中去了解康德。
叔本華一生備受冷落,他的遭遇與和他同時代的官方頭號哲學家黑格爾適成鮮明對照。但是,因此把他對黑格爾的憤恨完全解釋成個人的嫉妒,我認為是偏頗的。由于馬克思的黑格爾派淵源,我們對于黑格爾哲學一向高度重視,遠在康德之上。這里不是討論這個復雜問題的地方,我只想指出,至少叔本華的這個意見是對的:要懂得康德,就必須去讀康德的原著。廣而言之,我們要了解任何一位大哲學家的思想,都必須直接去讀原著,而不能通過別人的轉(zhuǎn)述,哪怕這個別人是這位大哲學家的弟子、后繼者或者研究他的專家和權(quán)威。我自己的體會是,讀原著絕對比讀相關(guān)的研究著作有趣,在后者中,一種思想的原創(chuàng)力量和鮮活生命往往被消解了,只剩下了一副骨架、軀體某些局部的解剖標本,以及對于這些標本的博學而冗長的說明。
常常有人問我,學習哲學有什么捷徑,我的回答永遠是:有的,就是直接去讀大哲學家的原著。之所以說是捷徑,是因為這是唯一的途徑,走別的路只會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最后還是要回到這條路上來。能夠回來算是幸運的呢,常見的是喪失了辨別力,從此迷失在錯誤的路上了。有一種普遍的誤解,即認為可以從各種哲學教科書中學到哲學,似乎哲學最重要最基本的東西都已經(jīng)集中在這些教科書里了。事實恰恰相反,且不說那些從某種確定的教條出發(fā)論述哲學和哲學史的教科書,它們連轉(zhuǎn)述也稱不上,我們從中所能讀到的東西和哲學毫不相干;即使那些認真的教科書,我們也應(yīng)記住,它們至多是轉(zhuǎn)述,由于教科書必然要涉及廣泛的內(nèi)容,其作者不可能閱讀全部的相關(guān)原著,因此它們常常還是轉(zhuǎn)述的轉(zhuǎn)述。一切轉(zhuǎn)述都必定受轉(zhuǎn)述者的眼界和水平所限制,在第二手乃至第三手、第四手的轉(zhuǎn)述中,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遞減,平庸性遞增,這么簡單的道理應(yīng)該是無須提醒的吧。
哲學的精華僅僅在大哲學家的原著中。如果讓我來規(guī)劃哲學系的教學,我會把原著選讀列為唯一的主課。當然,歷史上有許多大哲學家,一個人要把他們的原著讀遍,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以一本簡明而客觀的哲學史著作為入門索引,瀏覽一定數(shù)量的基本原著,這個步驟也許是省略不掉的。在這過程中,如果沒有一種原著引起你的相當興趣,你就趁早放棄哲學,因為這說明你壓根兒對哲學就沒有興趣。倘非如此,你對某一個大哲學家的思想發(fā)生了真正的興趣,那就不妨深入進去??梢云谕?,無論那個大哲學家是誰,你都將能夠通過他而進入哲學的堂奧。不管大哲學家們?nèi)绾斡^點相左、個性各異,他們中每一個人都必能把你引到哲學的核心,即被人類所有優(yōu)秀的頭腦所思考過的那些基本問題,否則就稱不上是大哲學家了。
叔本華有一副憤世嫉俗的壞脾氣,他在強調(diào)讀原著之后,接著就對只喜歡讀第二手轉(zhuǎn)述的公眾開罵,說由于“平庸性格的物以類聚”,所以“即令是偉大哲人所說的話,他們也寧愿從自己的同類人物那兒去聽取”。在我們的分類表上,叔本華一直是被排在壞蛋那一邊的,加在他頭上的惡名就不必細數(shù)了。他肯定不屬于最大的哲學家之列,但算得上是比較大的哲學家。如果我們想真正了解他的思想,直接讀原著的原則同樣適用。尼采讀了他的原著,說他首先是一個真實的人。他自己也表示,他是為自己而思考,絕不會把空殼核桃送給自己。我在他的著作中的確撿到了許多飽滿的核桃,如果聽信教科書中的宣判而不去讀原著,把它們錯過了,豈不可惜。
2002.11
經(jīng)典和我們
我的讀書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經(jīng)典當作主要讀物,第二是用輕松的方式來閱讀。
讀什么書,取決于為什么讀。人之所以讀書,無非有三種目的。一是為了實際的用途,例如因為職業(yè)的需要而讀專業(yè)書籍,因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讀實用知識。二是為了消遣,用讀書來消磨時光,可供選擇的有各種無用而有趣的讀物。三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啟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這個目的,我覺得讀人文經(jīng)典是最佳選擇。
人類歷史上產(chǎn)生了那樣一些著作,它們直接關(guān)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重大問題,因而是人文性質(zhì)的,同時其影響得到了許多世代的公認,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因而又是經(jīng)典性質(zhì)的。我們把這些著作稱作人文經(jīng)典。在人類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經(jīng)典構(gòu)成了一種偉大的傳統(tǒng),任何一個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無法忽視其存在。
認真地說,并不是隨便讀點什么都能算是閱讀的。譬如說,我不認為背功課或者讀時尚雜志是閱讀。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文字符號構(gòu)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這漫游途中的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成長,因而是一種個人化的精神行為。什么樣的書最適合于這樣的精神漫游呢?當然是經(jīng)典,只要我們翻開它們,便會發(fā)現(xiàn)里面藏著一個個既獨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一個人如果并無精神上的需要,讀什么倒是無所謂的,否則就必須慎于選擇。也許沒有一個時代擁有像今天這樣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閱讀得少。在這樣的時代,一個人尤其必須懂得拒絕和排除,才能夠進入真正的閱讀。這是我主張堅決不讀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讀物的理由。
圖書市場上有一件怪事,別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質(zhì)論價,唯有圖書不是。同樣厚薄的書,不管里面裝的是垃圾還是金子,價錢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們寧愿用可以買回金子的錢來買垃圾。至于把寶貴的生命耗費在垃圾上還是金子上,其間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錢可以衡量的了。
古往今來,書籍無數(shù),沒有人能夠單憑一己之力從中篩選出最好的作品來。幸虧我們有時間這位批評家,雖然它也未必絕對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評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獨立思考的讀者也不妨聽一聽它的建議。所謂經(jīng)典,就是時間這位批評家向我們提供的建議。
對經(jīng)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讀法。一個學者可以把經(jīng)典當作學術(shù)研究的對象,對某部經(jīng)典或某位經(jīng)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證和詮釋的功夫,從思想史、文化史、學科史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是學者的讀法。但是,如果一部經(jīng)典只有這一種讀法,我就要懷疑它作為經(jīng)典的資格,就像一個學者只會用這一種讀法讀經(jīng)典,我就要斷定他不具備大學者的資格一樣。唯有今天仍然活著的經(jīng)典才配叫作經(jīng)典,它們不但屬于歷史,而且超越歷史,仿佛有一顆不死的靈魂在其中永存。正因為如此,在閱讀它們時,不同時代的個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種靈魂覺醒的驚喜。在這個意義上,經(jīng)典屬于每一個人。
作為普通人,我們?nèi)绾巫x經(jīng)典?我的經(jīng)驗是,無論《論語》還是《圣經(jīng)》,無論柏拉圖還是康德,不妨就當作閑書來讀。也就是說,閱讀的心態(tài)和方式都應(yīng)該是輕松的。千萬不要端起做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jié)。這里有一個浸染和熏陶的過程,所謂人文修養(yǎng)就是這樣熏染出來的。在不實用而有趣這一點上,讀經(jīng)典的確很像是一種消遣。事實上,許多心智活潑的人正是把這當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從閱讀經(jīng)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極大愉悅,這差不多是對心智品質(zhì)的一種檢驗。不過,也請記住,經(jīng)典雖然屬于每一個人,但永遠不屬于大眾。我的意思是說,讀經(jīng)典的輕松絕對不同于讀大眾時尚讀物的那種輕松。每一個人只能作為有靈魂的個人,而不是作為無個性的大眾,才能走到經(jīng)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閱讀經(jīng)典這種美妙的消遣,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距離一切大眾娛樂性質(zhì)的消遣多么遙遠。
經(jīng)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一個寶庫,它就在我們身旁,其中的財富屬于我們每一個人。閱讀經(jīng)典,就是享用這筆寶貴的財富。凡是領(lǐng)略過此種享受的人都一定會同意,倘若一個人活了一生一世,從未踏進這個寶庫,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損失啊。
2003.2
好讀書
1
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的快樂,一在求知欲的滿足,二在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豐富和生長。
要領(lǐng)略讀書的快樂,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有從容的心境。
青少年時期是養(yǎng)成讀書愛好的關(guān)鍵時期,一旦養(yǎng)成,就終身受用,仿佛有了一個不會枯竭的快樂源泉,也有了一個不會背叛的忠實朋友。
2
藏書多得一輩子讀不完,可是,一見好書或似乎好的書,還是忍不住要買,仿佛能夠永遠活下去讀下去似的。
嗜好往往使人忘記自己終有一死。
3
有時候覺得,讀書是天下最愉快的事,是純粹的收入,盡管它不像寫作那樣能帶來經(jīng)濟上的收益。
4
世人不計其數(shù),知己者數(shù)人而已;書籍汪洋大海,投機者數(shù)本而已。我們既然不為只結(jié)識總?cè)丝谥幸恍〔糠侄z憾,那么也就不必為只讀過全部書籍中一小部分而遺憾了。
5
金圣嘆列舉他最喜愛的書,到第六才子書《西廂記》止。他生得太早,沒有讀到《紅樓夢》。我忽然想:我們都生得太早,不能讀到我們身后許多世紀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一部又一部杰作了。接著又想:我們讀到了《紅樓夢》,可是有幾人能像金圣嘆之于《西廂記》那樣品讀?那么,生得晚何用,生得早何憾?不論生得早晚,一個人的精神胃口總是有限的,所能獲得的精神食物也總是足夠的。
6
好讀書和好色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不求甚解。
7
某生嗜書,讀書時必專心致志,任何人不得打擾。一日,正讀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叩門求訪。某生毅然拒之門外,讀書不輟。海德格爾怏然而歸。
8
精彩極了!我激動不已。我在思想家B的著作中讀到了思想家A曾經(jīng)表述過的類似思想,而這種思想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
且慢,你是在為誰喝彩:為B,還是A,還是他們之間的相似,還是你自己的共鳴?
我怔住了,只覺得掃興,剛才的激動消失得無影無蹤。
9
學者是一種以讀書為職業(yè)的人,為了保住這個職業(yè),他們偶爾也寫書。
作家是一種以寫書為職業(yè)的人,為了保住這個職業(yè),他們偶爾也讀書。
10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書往往是我們年輕時讀的某一本書,它的力量多半不緣于它自身,而緣于它介入我們生活的那個時機。那是一個最容易受影響的年齡,我們好歹要崇拜一個什么人,如果沒有,就崇拜一本什么書。后來重讀這本書,我們很可能會對它失望,并且詫異當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們不必慚愧,事實上那是我們的精神初戀,而初戀對象不過是把我們引入精神世界的一個誘因罷了。當然,同時它也是一個征兆,我們早期著迷的書的性質(zhì)大致顯示了我們的精神類型,預示了我們后來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長以后,書對我們很難再有這般震撼效果了。無論多么出色的書,我們和它都保持著一個距離?;蛘呤俏覀兊睦硇砸呀?jīng)足夠成熟,或者是我們的情感已經(jīng)足夠遲鈍,總之我們已經(jīng)過了精神初戀的年齡。
11
書籍和電視的區(qū)別:
其一,書籍中存在著一個用文字記載的傳統(tǒng),閱讀使人得以進入這個傳統(tǒng);電視以現(xiàn)時為中心,追求信息的當下性,看電視使人只活在當下。
其二,文字是抽象的符號,它要求閱讀必須同時也是思考,否則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義;電視直接用圖像影響觀眾,它甚至忌諱思考,因為思考會妨礙觀看。
結(jié)論:書籍使人成為文明人,電視使人成為野蠻人。
讀好書
1
嚴格地說,好讀書和讀好書是一回事,在讀什么書上沒有品位的人是談不上好讀書的。所謂品位,就是能夠通過閱讀而過一種心智生活,使你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終處在活潑的狀態(tài)。世上真正的好書,都應(yīng)該能夠產(chǎn)生這樣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2
一個人能否真正擁有心智生活,青年時期是關(guān)鍵。青年時期不但是心智活躍的時期,而且也是心智定向的時期。如果你在青年時期養(yǎng)成了好讀書和讀好書的習慣,那么,這種習慣在以后的歲月里基本上改不掉了。如果那時候沒有養(yǎng)成,以后也就基本上養(yǎng)不成了。
智力活躍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擁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躍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勵,而正是通過讀那些使他品嘗到了智力快樂和心靈愉悅的好書,他被引導進入了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心智生活之中。
3
有的人生活在時間中,與古今哲人賢士相晤談。有的人生活在空間中,與周圍鄰人俗士相往還。
4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們才能俯視大千,一覽眾山小。閱讀好書的效果與此相似,偉大的靈魂引領(lǐng)我們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領(lǐng)略人生天地的遼闊。
5
優(yōu)秀的書籍組成了一個偉大寶庫,它就在那里,屬于一切人而又不屬于任何人。你必須走進去,自己去占有適合你的那一份寶藏,而閱讀就是占有的唯一方式。對于沒有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它等于不存在。人們孜孜于享用人類的物質(zhì)財富,卻自動放棄了享用人類精神財富的權(quán)利,竟不知道自己蒙受了多么大的損失。
6
一個人的閱讀趣味大致規(guī)定了他的精神品位,而純正的閱讀趣味正是在讀好書中養(yǎng)成的。
7
讀書的檔次大體上決定了寫作的檔次。平日讀什么書,會在內(nèi)聽覺中形成一種韻律,實際上就是一種無意識的內(nèi)在格調(diào)和趣味,寫作時就不由自主地跟著走。
8
讀那些永恒的書,做一個純粹的人。
9
許多書只是外表像書罷了。不過,你不必憤慨,倘若你想到這一點:許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罷了。
10
每次搬家,都要清一批書。許多書只是在這時才得到被翻看一下的榮幸——為了決定是否要把它們?nèi)拥簟?/p>
11
書太多了,我決定清理掉一些。有一些書,不讀一下就扔似乎可惜,我決定在扔以前粗讀一遍。我想,這樣也許就對得起它們了??墒?,屬于這個范圍的書也非常多,結(jié)果必然是把時間都耗在這些較差的書上,而總也不能開始讀較好的書了。于是,對得起它們的代價是我始終對不起自己。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在所有的書中,從最好的書開始讀起。一直去讀那些最好的書,最后當然就沒有時間去讀較差的書了,不過這就對了。
在一切事情上都應(yīng)該如此。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遠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12
當前圖書的出版量極大,有好書,但也生產(chǎn)出了大量垃圾,包括暢銷的垃圾。對于有判斷力的讀者來說,這不成為問題,他們自己能鑒別優(yōu)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質(zhì)較低的人群,他們的閱讀被引導和維持在了一個低水平上,而正是他們本來最需要通過閱讀來提高其素質(zhì)。
怎么讀
1
許多人熱心地請教讀書方法,可是如何讀書其實是取決于整個人生態(tài)度的。開卷有益,也可能有害。過去的天才可以成為自己天宇上的繁星,也可以成為壓抑自己的偶像。正因為此,幾乎一切創(chuàng)造欲強烈的思想家都對書籍懷著本能的警惕。
2
書籍少的時候,我們往往從一本書中讀到許多東西。我們讀到了書中有的東西,還讀出了更多的書中沒有的東西。
如今書籍愈來愈多,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東西卻愈來愈少。我們對書中有的東西尚且掛一漏萬,更無暇讀出書中沒有的東西了。
3
人們總是想知道怎樣讀書,其實他們更應(yīng)當知道的是怎樣不讀書。
4
讀賢哲的書,走自己的路。
5
一個人是有可能被過多的文化傷害的。蒙田把這種情形稱作“文殛”,即被文字之斧劈傷。
我的一位酷愛詩歌、熟記許多名篇的朋友嘆道:“有了歌德,有了波德萊爾,我們還寫什么詩!”我與他爭論:盡管有歌德,盡管有波德萊爾,卻只有一個我,這個我是歌德和波德萊爾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還是要寫!
開卷有益,但也可能無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發(fā)還是壓抑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6
我衡量一本書的價值的標準是:讀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寫點什么,哪怕我想寫的東西表面上與它似乎全然無關(guān)。
7
在才智方面,我平生最佩服兩種人:一是有非凡記憶力的人;一是有出色口才的人。也許這兩種才能原是一種,能言善辯是以博聞強記為前提的。我自己在這兩方面相當自卑,讀過的書只留下模糊的印象,談?wù)撈鹱约旱囊娊鈦硪簿椭缓昧攘葦?shù)語,無法旁征博引。
不過,自卑之余,我有時又自我解嘲,健忘未必全無益處:可以不被讀過的東西牽著鼻子走,易于發(fā)揮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言語簡潔,不夸夸其談,因為實在談不出更多的東西;對事物和書籍永遠保持新鮮感,不管接觸多少回,總像第一次見到一樣。如果我真能過目不忘,恐怕腦中不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太陽下也不再有新鮮的事物了。
近日讀蒙田的隨筆,沒想到他也是記憶力差的人,并且也發(fā)現(xiàn)了記憶力差的這三種好處。
8
自我是一個凝聚點。不應(yīng)該把自我溶解在大師們的作品中,而應(yīng)該把大師們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來。對于自我來說,一切都只是養(yǎng)料。
9
有兩種人不可讀太多的書:天才和白癡。天才讀太多的書,就會占去創(chuàng)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創(chuàng)造的活力,這是無可彌補的損失。白癡讀書愈多愈糊涂,愈發(fā)不可救藥。
天才和白癡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識,盡管原因不同。倒是對于處在兩極之間的普通人,知識較為有用,可以彌補天賦的不足,可以發(fā)展實際的才能。所謂“貂不足,狗尾續(xù)”,而貂已足和沒有貂者是用不著續(xù)狗尾的。
10
有的人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有的人卻只是對別人的感受發(fā)生同感罷了。兩者都是真情實感,然而是兩碼事。
11
讀書猶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讀破萬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點石成金,隨手翻翻,便成巨富。
12
在讀一位大思想家的作品時,無論譴責還是辯護都是極狹隘的立場,與所讀對象太不相稱。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對話式的理解,其中既有共鳴,也有抗爭。
認真說來,一個人受另一個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學家)的“影響”是什么意思呢?無非是一種自我發(fā)現(xiàn),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著的東西的被喚醒。對心靈所發(fā)生的重大影響絕不可能是一種灌輸,而應(yīng)是一種共鳴和抗爭。無論一本著作多么偉大,如果不能引起我的共鳴和抗爭,它對于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前人的思想對于我不過是食物。讓化學家們?nèi)ゾ_地分析這些食物的化學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憑著我的趣味去選擇食物,品嘗美味,吸收營養(yǎng)。我胃口很好,消化得很好,活得快樂而健康,這就夠了,哪里有耐心去編制每一種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