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十二
本篇是陽明對“好名”的批評。陽明批評“好名”,著重在好名者的名、實不相符合,他認為實和名是相對立的,務(wù)實之心多了,好名之心就會減少,反之也同樣。為了強調(diào)名、實相符,陽明對孔子所說的“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四十五十而無聞”,都作了自己的解釋,認為那是孔子感嘆有人的名、實不相稱,有人到了晚年仍不能“聞道”,而不是將“名不稱”、“無聞”解釋為不被人稱道。
先生曰:“為學(xué)大病在好名?!?/p>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1],比來精察[2],乃知全未[3]。豈必務(wù)外[4],為人只聞譽而喜,聞毀而悶[5],即是此病發(fā)來?!?/p>
曰:“最是[6]!名與實對[7],務(wù)實之心重一分,則務(wù)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wù)實之心,即全無務(wù)名之心。若務(wù)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8]?”
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9],‘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10]。實不稱名[11],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12]?!氖?、五十而無聞’[13],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鬃釉啤锹勔?,非達也’[14],安肯以此望人[15]?”
【翻譯】
先生說:“做學(xué)問的最大毛病是好名?!?/p>
學(xué)生薛侃說:“我從前年起自以為這毛病已經(jīng)減輕了,近來仔細地省察,才知全不是那么回事。并非一定要追求外在的東西才是好名,做人只要是聽見贊譽就喜悅,聽見批評就悶悶不樂,就是這毛病在發(fā)作。”
先生說:“你講得極正確!名與實是相對立的,人的務(wù)實之心重了一分,求名之心就會輕一分。胸中全是務(wù)實之心,就一點求名之心都沒有了。如果務(wù)實之心就像饑餓的人求食、干渴的人求水,哪里還會有工夫去求名呢?”
先生又說:“孔子說‘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應(yīng)念作去聲,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名聲與實情不相稱,君子引以為恥’的意思。一個人的實與名不相稱,活著的時候還可補過,死了就來不及了??鬃诱f的‘四十、五十而無聞’,‘無聞’是說未曾聞道,不是指沒有聲名??鬃佑终f:‘有些人只是徒有虛名在外,并非已經(jīng)懂了道?!睦飼蕴撁谕獾摹劇テ谕麆e人呢?”
注釋
[1] 侃:薛侃。自謂:自以為。
[2] 比來:近來。精察:細察。
[3] 全未:完全沒有。
[4] 務(wù)外:追求外在的東西。
[5] 毀:讒毀。悶:郁悶。
[6] 最是:最正確。
[7] 對:對立。
[8] 安得:怎可能。
[9] “疾沒世而名不稱”:語見《論語·衛(wèi)靈公》,通常解釋為:恨終身未能有好名聲被人稱道。陽明認為,“名不稱”指自己的品行與所得名聲不相稱(chèn)。
[10] “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名聲超過了實情,君子引以為恥。語見《孟子·離婁下》。
[11] 實不稱名:實在的品行與所獲名聲不相稱。
[12] 沒(mò末):死。
[13] “四十、五十而無聞”:語見《論語·子罕》,通常解釋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什么可稱道的名聲。陽明以為,“無聞”是指“未聞道”。
[14] “是聞也,非達也”:語見《論語·顏淵》,言只是有聲名在外,并非已經(jīng)獲知了道。
[15] 安肯:哪里肯。望人:期望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