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推敲”一詞有什么來歷?
“推敲”一詞講的是有關中唐詩人賈島和韓愈的詩壇佳話。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十九引述唐人韋絢的《劉公嘉話》記載:
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笔加巴啤弊?,又欲著“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jié),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彼觳⑥\而歸,留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賈島像
后蜀何光遠《鑒戒錄·賈忤旨》也記載了此事,與前者所記大致相同。
依據(jù)以上資料記載,可知故事的原委是這樣的:初次來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的“詩僧”賈島,有一天晚上騎驢去拜訪城郊外的朋友李凝,來到李凝住處時被月下幽靜的景色所感染,于是詩興大發(fā),吟得《題李凝幽居》一首:“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币魍曛?,又覺得第二聯(lián)中“僧敲月下門”改為“僧推月下門”似乎更符合當時情景,“敲”字反而會破壞幽靜的夜景。改完之后,他又覺得似乎用“敲”字更好,于是就在驢背上將兩句反復低吟,并用手配合著做“推敲”的動作。身邊不知道原因的人,看著他這種怪異的行為都很感驚訝。就在這時,京兆尹(掌管都城的行政官員,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市長)韓愈的儀仗隊正好經(jīng)過,靈魂出竅的賈島非但沒有來得及躲避,反而在不知不覺中撞進了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大吃一驚的護衛(wèi)們趕緊將其抓下毛驢捆綁起來,推到韓愈的馬前問責。賈島只好將剛才的事一五一十地向韓愈作了匯報,聽完以后,韓愈立刻被眼前這個人的才氣吸引了。已經(jīng)在詩壇赫赫有名的韓愈也思考了許久,最后認為還是用“敲”字更好:在如此幽靜的夜景下,敲門之聲更能烘托出當時的氣氛。再說,拜訪別人,盡管是自己的好友,但對于尤其重“禮”的僧人,“敲”字更能表達對主人的尊敬和禮貌。韓愈說完之后,就帶著賈島一起回府,與他談詩論道,并與這位平民詩人成了忘年之交。據(jù)說后來韓愈還力勸賈島還俗,專心準備科舉考試,無奈賈島考了幾次都沒有考中。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賈島作詩對于錘煉字詞的嚴格要求,而韓愈的惜才之心也是難能可貴?!巴魄谩币辉~,后來就演化成寫詩、作文、做事時反復斟酌、三思而行的代稱。文學史上的諸多佳句名篇,大多都是經(jīng)過嚴格的推敲而來,同樣也經(jīng)得起歷史的推敲。如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第三句原為“春風又吹江南岸”,反復推敲之后將“吹”字改成了“綠”字,起到了“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于是就有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