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為
嘉興(今屬浙江)人。天寶初進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①,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②,窺室惟案幾。
若非巾柴車③,應是釣秋水④。
差池不相見⑤,黽俛空仰止⑥。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⑦,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釋
①茅茨:茅屋。
②扣關:敲門。
③巾柴車:指戴幅巾、乘柴車出游。幅巾、柴車是古時貧士隱者的裝束與車駕。這里的巾、車都作動詞用。。
④釣秋水:釣魚。
⑤差(cī)池:參差不齊。這里指你來我往,交錯不相見。
⑥黽俛(mǐn miǎn):勉力。
仰止:仰望?!对娊?jīng)·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⑦契:契合,愜意。
【意譯】
山頂上有一間茅草屋,到那兒要走三十里山路。敲敲屋門,沒有僮仆出來迎候一,看看屋里,只陳放著張桌子。如果主人不是戴著幅巾,乘著柴車出游,就是去河邊釣魚了。你來我往,恰好沒有遇上,心中充滿了對他的仰慕之情。新雨過后,草色格外青綠,風吹松林,聲響傳進窗里。來到這幽靜愜意的地方,我怡然自足,心神搖蕩。雖沒能享受賓主暢敘的快意,卻也頗領悟了佛家清靜無為的道理。興盡之后我才下山,又何必要見到你這個隱者。
【品讀】
本篇的詩眼在“不遇”二字。作者上山的目的是“尋隱者”,可是隱者恰好不在。本該失望的詩人,卻從隱者居所的內外環(huán)境中,既體會到了主人淡泊的心性,又放松了自己的心情,領悟了清凈的妙理,收獲頗豐。雖然不遇隱者,但隱者的高潔情懷早已充溢于詩歌的字里行間,如此,即使“不遇”又有什么遺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