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1]
芳桂當(dāng)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壓春期[2]。
江魚朔雁長相憶,秦樹嵩云自不知[3]。
下苑經(jīng)過勞想像,東門送餞又差池[4]。
灞陵柳色無離恨,莫枉長條贈所思[5]。
【解讀】
《李義山詩集箋注》的著者姚培謙說此詩“必同年中有最知愛者,歸時不及作別,故卻寄此”,甚為中肯。詩的情緒明快,語言爽朗,中二聯(lián)想象離別后自己與友人的相互思念,典雅生動,風(fēng)調(diào)流美,既切眼前,復(fù)涉未來,結(jié)句翻進(jìn)一層以慰對方,更屬別出心裁。這是一首在技巧上漸趨成熟的贈別詩。
[1] 及第:指登科,即考中了進(jìn)士。開成二年(837)李商隱及第,按例東歸省親,行次距長安三十里的灞水(灞橋)之上,收到同年(同科及第者)某君的餞行詩,遂作此詩回贈,即所謂卻寄。
[2] 芳桂:古代習(xí)以登科為“折桂”,典出《晉書·郗詵傳》:“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芳桂句兼自己與同年言,謂二人同于盛年登科折桂。未分:未料到。壓:緊挨著。春期:暮春之期。據(jù)李商隱《上令狐相公狀六》,他于是年三月二十七日離京東歸。
[3] “江魚”二句:以江魚(長江的魚)、朔雁(北方的雁)、秦樹(關(guān)中的樹)、嵩云(嵩山的云)分喻自己和同年,自己東歸,同年留京,別后將天各一方,但仍會相互思念,互通信息。秦樹嵩云句從杜甫《春日憶李白》“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化出。
[4] 下苑:指長安曲江池一帶,唐進(jìn)士放榜后,例在曲江舉行盛宴慶祝。東門:指長安青綺門,餞行宴多在此舉行。差池:差了一點,此指送餞未遇。二句將眼前事與日后的想象對應(yīng)成一聯(lián),意謂東門的餞別宴與你錯過了,今后再經(jīng)曲江,當(dāng)勞你想起不久前進(jìn)士宴的情景。
[5] “灞陵”二句:漢文帝陵墓在長安東七十里,名霸陵,此處有橋跨霸(灞)水,岸多植柳,自漢代以來,有送行至此折柳作別之俗,唐時此風(fēng)尤甚。但因是及第后相別,故作者安慰沒趕上送行的同年說:今年灞橋柳色并“無離恨”,就不必折柳相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