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作是西方社會思想史在文學研究中的反映,解構批評便是其中的一例:它順應其時西方社會狀況和思維方式而生,同時也說明了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和美國批評家保羅·德·曼(Paul de Man)分別從哲學以及文學批評兩個角度同時闡發(fā)解構思想的原因。解構思想似乎是一個驅不走的幽靈,它徘徊在思想史的深處,不懷好意地尋找任何一個文本大廈的可疑之處,然后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進行拆解。這種思想和實踐動搖了千百年來人類思維定式中對確定意義的信仰和訴求愿望,而這種信仰和愿望的毀滅以及因此滋生出來的恐懼無疑會引起人們對它的強烈質疑。當?shù)吕镞_在1966年的結構主義大會上闡述自己解構思想的時候,也許他也不曾料到這會在思想領域和社會領域產(chǎn)生怎樣巨大的影響;而以保羅·德·曼為首的耶魯批評家們把解構思想引入文學理論批評的時候,可能也未曾料想文學解構的策略既拓展了文學批評空間,但也由于其特有的認知和思維方式、無從掌握的方法以及后來德·曼的丑聞而招致口誅筆伐吧。如今,當?shù)吕镞_已承認他的理論不夠全面,耶魯?shù)慕鈽嬇u家也由于保羅·德·曼身后曝光的丑聞而風光不再的時候,文學批評者卻仍然無法擺脫解構思想的沖擊,難以消除閱讀解構文本時感受到的壓迫和挑戰(zhàn)。那么,解構思想獨特的價值到底在哪里?作為文學評論者,解構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解構思維代表了一種新的認知方式嗎?把解構引入文學批評的契機究竟在哪里?文本解構所倚賴的解構路徑或者策略究竟是怎樣呈現(xiàn)的?解構批評只能為少數(shù)批評者所把持嗎?還是每一個批評者都可以進行的操作實踐?可以對解構進行解構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對解構思想的來龍去脈做一番細致的考量,只有這樣才能在思維層面上和文本操作層面上對解構批評進行真正的反思和評價。
以德里達為代表的解構主義是后結構主義思潮的一部分,而后結構主義正是20世紀中后期在世界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重要哲學運動。解構思想質疑傳統(tǒng)形而上學,顛覆本質神學、理性陳述和二元對立,充分關注文本符號自治權,因此不但在哲學上引領風騷,在文學批評方面也獨樹一幟。作為文學文本分析的策略,解構批評曾一度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解構批評稱得上是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批評思想,耶魯批評家保羅·德·曼、希里斯·米勒(J.Hillis Miller)、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 H.Hartman)和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因而被稱為理論怪杰,保羅·德·曼也被認為是“美國的解構主教”。的確,解構主義從誕生那一刻起,就從未放棄過與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他們論述言語與書寫、哲學與文學、文學與批評、語法與修辭等概念范疇并對二元對立進行拆解,目標直指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話語。正如陸揚在其所編撰的《德里達:解構之維》(1996)前言里所說:它的要害就是離經(jīng)叛道,反傳統(tǒng)。
雖然他們的思想和理論確有商榷之處,但是它確實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認知和思維方式,時至今日,其影響還變形地存在于女權主義、后殖民主義等文學理論中。也正是由于這一點,解構思想作為一個“潮流”或者“派別”雖已風光不再,但歷史的發(fā)展證明了解構思想不但不應被簡化為一種方法,甚至一種理論,相反,應該將解構視為一種經(jīng)驗,一種策略,一種新的認知方式,一種承前啟后的歷史結構的一部分。因此,對解構的深入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實際上,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看,解構都并非只是一個標簽式術語,而是綜合了眾多同時代研究的一種認知話語,它的目的也不是對單純的文本意義的析解,而是通過對文本的解構達到對掌控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哲學認知提出質疑。細數(shù)解構的點點滴滴,不難看出這種思維方式帶給我們的種種啟示。因此,在對解構不甚了解的情況下,不能只以它將人們引向“虛無主義”而放棄對它的細致觀照。正相反,理論界更應以一種理論生態(tài)觀冷靜面對并積極理解解構思想,只有從思維方式、概念范疇、理論和策略等方面向解構的縱深領域開拓,才能探尋出其所依賴的認識路徑,才能在充分了解歷史和傳統(tǒng)的基礎上客觀地認識解構思想的意義。德里達的解構實踐使符號學的影響從結構主義走向了解構主義,保羅·德·曼則已在文學領域的解構實踐上與德里達的解構思想遙相呼應。作為文學文本的解構宗師,德·曼有著自己獨特的解構策略,這就是主要來自認知發(fā)展、語言學、符號學、修辭學的策略。較之于德里達,德·曼更重視文本的修辭,常常從修辭維度入手對文本進行解構實踐,本書旨在以耶魯學派解構第一人保羅·德·曼的修辭解構策略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梳理、整合、闡釋、運用、批評以及評價。
第一節(jié) 保羅·德·曼其人
保羅·德·曼于1919年12月6日出生于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其父親是一位制造商,祖父讓·范貝爾斯(Jan van Beers)是比利時著名詩人,叔父漢德里克·德·曼不僅是作家,還是一位教授,并一直在比利時政府和社會黨擔任重要職位。德·曼家族文化上傾向于法國化,家族成員都會多國語言,因此德·曼從小就受到比較好的文化熏陶,這從他所廣泛涉獵的各國哲學、文學以及語言學的著作就可見一斑,為以后從事社會科學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德·曼于1937年進入布魯塞爾大學學習機械,后改為化學,后又轉為社會科學;在校期間,曾參與編撰反對納粹的文學刊物《自由研究叢刊》。但是,德·曼在畢業(yè)后曾在其叔父的幫助下,在比利時最主要的報刊《晚報》擔任作家,而這份晚報當時是受控于德國的,其間,他為納粹德國撰寫了一些反對猶太人的文章,這些文章在1987年被一位研究德·曼的比利時學者奧特文·德·格里夫(Ortwin de Graef)發(fā)現(xiàn),從而揭開了他的丑聞,而其本人在美國多年對此諱莫如深,連他在耶魯大學的一些老朋友也無從知曉。二戰(zhàn)結束后,在對一些涉及納粹德國人士的審判中,德·曼并沒有獲刑。1948年,德·曼決定到美國發(fā)展;1949年至1951年,在紐約的巴德(Bard)學院教授法國文學;1958年,獲得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并于兩年后獲得該校的博士學位。此后,他先后執(zhí)教于美國著名學府:康奈爾大學(1960-1967),約翰·霍普金斯大學(1967-1970)以及耶魯大學(1970-1983),1983年12月21日因癌癥去世。
保羅·德·曼的學術生涯應該說是在美國開始并逐漸達到高潮的。其前期的文學研究主要集中于主體性、浪漫主義以及象征主義等范疇,受海德格爾、胡塞爾的影響比較大,這期間他的文學批評實踐以新批評、結構主義以及現(xiàn)象學為主。20世紀70年代初,德·曼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轉到耶魯大學,此時他已與德里達結成好友,兩人合作將解構思想在耶魯大學傳播開來,此后德·曼成為美國解構批評的先鋒人物,耶魯學派的最主要代表。德·曼一度任耶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并且曾經(jīng)與米勒以及哈特曼一起教授學生,迦耶德麗·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和芭芭拉·約翰遜(Barbara Johnson)都是其學生。德·曼所教授課程與其文學解構實踐密切相關:尼采的修辭理論(1971-1972)、雅克·盧梭(1972-1973)、18世紀以及19世紀早期的語言理論(1974-1975)、反諷理論(1975-1976)、閱讀與修辭結構、隱喻認識論(1976-1977)、黑格爾的《美學》(1979-1980)、黑格爾與英國浪漫主義(1980-1981)、從康德到黑格爾的美學理論(1982-1983)、18世紀和20世紀的修辭理論(1983-1984)等。可以看出,這些課程全都涉及德·曼解構批評的理論背景和主要內(nèi)容。除此之外,德·曼還就浪漫主義、修辭學等題目專門開設過論壇,并且經(jīng)常到外校講學(詳見附錄)。德·曼的主要著作有生前出版的《盲點與洞見》(Blindness and Insight,1970)、《閱讀的寓言》(Allegories of Reading,1979)以及身后出版的《浪漫主義修辭》(The Rhetoric of Romanticism,1984)、《對理論的抵制》(The Resistance to Theory,1986)、《批評文集,1952-1978》(Critical Writings 1953-1978,1989)、《浪漫主義與當代批評》(Romanticism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1993)、《審美意識形態(tài)》(Aesthetic Ideology,1996)、《馬拉美、葉芝以及后浪漫主義的困境》(The Post-Romantic Predicament: A study in the poetry of Mallarmé and Yeats,2012)等,這些著述展現(xiàn)了德·曼從文學到美學再到哲學、從閱讀到批評再到理論的一系列思考,反映了這位文學批評家對文學理論的貢獻。
德·曼作為20世紀末文學批評史上最活躍的批評家,也是最富爭議的人物。喜歡他的人敬畏于他的原創(chuàng)性,他的分析總是那么言簡意賅、富有哲理并引人深思,而痛恨他的人則稱他為“恐怖分子”,認為他使批評走向了終結。在當今的文學批評以及文學理論的研究中,德·曼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輝煌的人物了,相反,由于其文章對語言指涉性的顛覆所造成的意義恐慌,及其去世后被揭露出來為納粹撰寫報紙的丑聞等種種原因,人們似乎已經(jīng)將德·曼以及他的修辭解構思想邊緣化了。然而,作為把解構思想引入文學理論的第一人,保羅·德·曼在20世紀美國文壇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德·曼甚至于病逝后仍獲頒耶魯大學人文學科的斯特林教席。德里達認為德·曼在當代文學批評中的貢獻斐然,因為他“使得大學內(nèi)外、美國和歐洲之間的一切通道都重新暢通起來”。米勒更是斷言:“假如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變成德·曼所期望的那種讀者,人類公正、和平的千年……就會到來?!?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01/13/21344389450989.png" />事實上,德·曼在文學批評方面確實頗有思考,也正是由于這一點使他與德里達區(qū)別開來,他細致審慎的閱讀、解構的思維方式以及從修辭入手絲絲入扣的分析不僅加深了對文學文本的理解,而且對語言學、哲學等問題的研究也頗有啟發(fā)。
然而,德·曼的解構思想接受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在哲學方面,德里達的解構思想看上去更為清晰,也更具代表性;而在文學批評方面,米勒的解構顯得更具有可操作性,相比之下德·曼的批評則顯得艱深晦澀。因而,國內(nèi)外對德·曼的研究從量到質都顯得并不盡如人意。從事文學研究的學者提到德·曼的時候,通常會斷章取義地引用他幾句耳熟能詳?shù)脑挘獠恢@些語句如果脫離了文本,就很難還原其本來的意義,這是因為他的文本分析之中涵蓋了很多復雜的思想和理論,而且其分析方式也非常具體細致,展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套路。德·曼的語言素養(yǎng)以及哲學功底使他的閱讀和思考不僅涉及文學領域,尤其是歐洲浪漫主義作家的文學文本和理論文本,同時也把各個時代的哲學家乃至當代符號學家、語言學家、修辭學家的思想理論置于他的視野之內(nèi)。因此,正確理解和評價德·曼的思想就要將他放在歷史、哲學、修辭學、文學批評、歐洲語文學以及認知這些學科的交叉點上,隨著這些學科的時代發(fā)展來認識其修辭解構策略的總體思路。
第二節(jié) 保羅·德·曼研究傳承
解構批評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國興起,七八十年代蓬勃發(fā)展,其熱度一直持續(xù)到90年代后期。在這一時間段中,美國學界對德·曼的研究固然不少,歐洲學界對其接受和研究也是著述頗豐。在美國本土,除德·曼仍在世時教過的很多學生、同事以及同時代學者對他的研究之外,在他去世后也曾經(jīng)掀起過幾次對其解構思想研究的高潮:1985年,《耶魯法語研究》(Yale French Studies)針對德·曼專門制作了一期紀念版;1987年,德·曼在二戰(zhàn)時為納粹撰寫的文章被挖掘出來,進而掀起了對德·曼的新一輪研究熱潮——當然,這一時期主要以否定為主;2003年,也是德·曼去世二十周年之際,美國現(xiàn)代語言協(xié)會(MLA)曾在會議中專門組織關于德·曼的議題,他的學生、著名文學理論家、西方后殖民主義思潮的主要代表斯皮瓦克做了相關發(fā)言,追溯了德·曼的思想從過去直到當時對她產(chǎn)生的影響;2007年,馬克·雷德菲爾德(Marc Redfield)主編的文集《保羅·德·曼的遺產(chǎn)》(Legacies of Paul de Man)出版,涵蓋了對德·曼感興趣的學者、同事、學生等對其文本的研究,并且在序言中反思了其解構策略。由此可見,二十多年來,德·曼的解構批評思想仍在歐洲大陸和美國本土頗具影響和傳承,其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生在畢業(yè)后執(zhí)教于各個大學,也已將其批評思想播撒到各地和人文學科研究者心中。與此同時,人們對這些思想的接受以及再生產(chǎn)也是多元化的,從而反映出德·曼解構批評思想的重要性,對其批評思想加以系統(tǒng)的整理和反思實際上也是十分必要的。遺憾的是,對德·曼的研究大多是以論文的形式或者章節(jié)的形式出現(xiàn)的,而且焦點、角度也各不相同,但是專門以德·曼為題的研究著述并不多,國外對德·曼的研究集中表現(xiàn)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關于德·曼前期對浪漫主義以及象征主義的研究。這以奧特文·德·格里夫這位挖掘出德·曼為納粹撰文事件的學者為代表。他先后出版了兩部關于德·曼研究的專著:《危機中的平靜》(Serenity in Crisis A Preface to Paul de Man 1939-1960,1993)和《巨人之光》(Titanic Light Paul de Man,1995),前者細致深入地分析了德·曼1960年之前的文章,后者則探討了德·曼從對象征主義到浪漫主義研究的轉變,這一轉變的直接結果就是德·曼《馬拉美、葉芝以及后浪漫主義的困境》這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的誕生。
第二,關于德·曼作品中政治指涉性的研究。芭芭拉·約翰遜在《差異的世界》(A World of Difference,1987)中從修辭角度展開了對政治不可確定性的剖析,即從對文本中解構寓言的差異性分析轉換到對外部世界的差異性分析,論述了解構與性別、種族等具有爭議的問題,認為德·曼解構批評所持的語言“不可確定性”本身就是一種政治立場。歐內(nèi)斯托·拉克勞(Ernesto Laclau)的《修辭的政治》(Politics of Rhetoric,2000)細致地探討了德·曼的作品中所提到的隱喻與轉喻之間的轉換,繼而深入到雅柯布遜以及索緒爾對于隱喻和轉喻(橫組合以及縱聚合)之間關系的研究,得出隱喻和轉喻只是一個連續(xù)體的兩端之結論,并以此結論探討了索雷爾地區(qū)的罷工及列寧主義的政治策略。
第三,關于保羅·德·曼二戰(zhàn)時為納粹報紙撰稿等歷史問題的研究。1987年可以說是研究德·曼的分水嶺,此后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德·曼與這一歷史問題的關系上面,很多人甚至指責德·曼的文本解構策略是對早期為納粹撰稿之舉的一種開脫。但是,德里達在其所著的《多義的記憶:為保羅·德·曼而作》(Memoirs for Paul de Man,1989)中為德·曼進行了辯護。德里達、米勒以及哈特曼等人都對德·曼的過去采取了寬容的態(tài)度,認為人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德·曼作為理論家的貢獻。沃納·哈馬契爾(Werner Hamacher)等人主編的《回應:論德·曼的戰(zhàn)時新聞》(Responses: On de Man's Wartim eournalism,1988)集中了美國和歐洲的文學評論家及歷史學家對德·曼從1940年到1983年間的文章,尤其是二戰(zhàn)時文章的解讀,涉及歷史、政治、心理學到修辭學等各個層面,這些文章方法不同,風格迥異,觀點相左,甚至針鋒相對。
第四,關于保羅·德·曼對美學意識形態(tài)論述的研究。克里斯托弗·諾里斯(Christopher Norris)所著《保羅·德·曼:解構以及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Paul de Man Deconstruction and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Ideology,1988),從哲學的角度追溯德·曼20世紀50年代之后的政治和美學思想,全面闡述了德·曼關于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作者在其中論述了德·曼與新批評的關系:雖然新批評文本研究的細讀法以及修辭詮釋的運用給德·曼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新批評以語言自身擁有真理、文本自成一體的本體論前提是不可靠的,因為修辭研究表明文本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整體,語言本質上的修辭性將文學與其他種類的文本化為一體,要嚴格地區(qū)分它們是不可能的。此外,作者還論述了美學意識形態(tài)是構建起來的,因而是可以被解構的。湯姆·科恩(Tom Cohen)、芭芭拉·科恩(Barbara Cohen)、希里斯·米勒以及安德澤·沃明斯基(Andrzej Warminski)等人選編的《物質的事件:保羅·德·曼與理論的后世》(Material Events Paul de Man and the Afterlife of Theory,2000)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德·曼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述中的一個關鍵詞“物質性”,涉及的領域有政治、法律、繪畫、性別差異以及科技理論,將解構思想運用到意識形態(tài)的各個方面,具有創(chuàng)新性。
第五,關于保羅·德·曼后期作品中關于語言以及修辭解構問題的研究。盧克·赫曼(Luc Herman)等人編著的論文集《(非)連續(xù)性:論保羅·德·曼》((Dis)continuities Essays on Paul de Man,1989)論述了德·曼與海德格爾的異同以及德·曼的主要觀點,指出文學文本與語言的指涉性之間的(非)延續(xù)性,《盲點與洞見》與《閱讀的寓言》中批評方式的(非)延續(xù)性。林賽·沃特斯(Lindsay Waters)等人收集編撰的《解讀德·曼的解讀》(Reading de Man Reading,1989)可以說是迄今為止論述德·曼的著作中最為全面深入且最具啟示性的文獻。它匯集了多位解構主義批評家評述德·曼的論文,旨在探討德·曼的修辭學研究如何把閱讀理解為一種理論問題,以及如何解讀德·曼關于意義闡釋的問題。魯?shù)婪颉ぜ又x(Rodolph Gasche)所著的《百搭牌式的解讀:保羅·德·曼》(The Wild Card of Reading On Paul de Man,1998)則真正深入地研究了德·曼的修辭解構策略中有關言語行為理論、哲學、閱讀等問題,認為德·曼寫作的隨意性、獨創(chuàng)性以及過于簡潔是他招致批評的一個主要原因。這本書由于其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及其深度,對于理解德·曼的修辭解構策略意義重大。馬丁·麥奎蘭(Martin McQuillan)所著的《保羅·德·曼》(Paul de Man,2001)簡潔清晰地總結了德·曼六部主要著述的基本觀點,如《盲點與洞見》中文學語言與誤讀的關系,《閱讀的寓言》中修辭、閱讀與解構的關系以及《審美意識形態(tài)》中政治、哲學以及修辭的關系等,并將這些觀點與德·曼總體思路聯(lián)系起來,從而為我們理解德·曼對文學研究、批評理論以及文化理論的重要性和影響打開了一扇大門。約瑟夫·希利斯·米勒(Joseph Hillis Miller)的文章《對〈閱讀的寓言〉中一個段落的部分“閱讀”》(“Reading”part of a paragraph in Allegories of Reading)指出了德里達與德·曼解構的不同之處,認為后者在更普遍性的層次上論述了所有文本都敘述閱讀的不可能性。阿卡迪·普拉尼茨基(Arkady Plotnitsky)收錄在《物質的事件:保羅·德·曼與理論的后世》中的文章《幾何與寓言:非古典認識論、量子理論與保羅·德·曼的著作》,將德·曼的認識論劃歸為不同于古典認識論而更傾向于量子理論的認識論:量子物理場中,任何事情都是完全沒有保證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這也是德·曼認識論的原理。
此外,還有很多散見于解構思想研究中關于德·曼的文章,涉及其研究的方方面面,如歷史性、內(nèi)在化記憶,等等。2007年出版的文集《保羅·德·曼的遺產(chǎn)》,匯編了對德·曼關于閱讀、歷史、文學教育、理論和物質性以及審美研究的若干文章,重新挖掘和總結了德·曼對美國文學批評的貢獻,說明了德·曼的解構思想已經(jīng)成為美國學術生活的一部分。還有一些文章比較宏觀,主要是對比耶魯學派幾位教授之間的批評實踐,如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在《論解構》(On Deconstruction,1982)中對解構思想進行的論述及對德·曼文本所進行的分析和點評。
國內(nèi)學術界的解構批評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國內(nèi)學者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從自發(fā)翻譯國外作品到自覺理解并運用解構思維策略的過程。從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陸續(xù)出版了一系列關于解構的譯著和文集,其中有李自修等譯《解構之圖》一書,收錄翻譯了保羅·德·曼部分關于解構批評的代表性文章;米勒的《重申解構主義》以及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的《荒野中的批評》等匯集了兩人具有解構思想文章的著作。新世紀以來,朱立元主編了耶魯學派解構主義批評譯叢,其中有德·曼《閱讀的寓言》等,為國內(nèi)的德·曼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近十幾年來,對耶魯學派的研究漸趨深入,學術論文的刊發(fā)已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盛寧曾在《后結構主義批評:“文本”的解構》中概括總結了德·曼的地位、特點以及貢獻。1992年,陸揚撰文《意義闡說的困頓》中,論述了德里達的思想方法或學術風格在耶魯學派的思想家中得到體現(xiàn),即哈特曼、布魯姆、米勒代表了解構主義的自由風格,德·曼代表了一種縝密嚴謹?shù)乃季S方式。2000年,鄭敏撰文將解構主義研究分為三部分:1968年,德里達首次在巴黎發(fā)表其解構思想演說所引起的影響;耶魯大學創(chuàng)立保羅·德·曼為首的耶魯批評學派及其特點;1987年保羅·德·曼受到嚴厲批判及德里達研究呈現(xiàn)的新動向,解構主義反西方文化的中心主義對中國在21世紀與西方文化交流的意義。同年,徐珂在《系統(tǒng)思維與解構思維之比較》中探討了系統(tǒng)思維以及解構思維方式的異同,并提出二者可以互補,以共同推進思維科學的發(fā)展。2001年,在金惠敏對米勒關于解構主義與文化研究的訪談中,米勒提及把解構論稱之為“修辭性閱讀”,即一種探尋文學語言別異性或另類性的方法。米勒認為,在德·曼與布魯姆或者哈特曼的著作之間,差別要遠遠多于相似,只是他們的工作都這樣或那樣地屬于“文本方向”與“語境方向”。而文學研究的變化,實際上就是一個朝著某種“修辭性閱讀”的轉變:這一“修辭性閱讀”,最低限度地說就是關注語言的修辭性維度,關注修辭在文學作品中的功能。這不僅包含對象征、隱喻、轉喻的關注,還包括對反諷、寓言等修辭的深度解讀。這一番話提出了“修辭性閱讀”的重要性以及德·曼在后期著作中對語言修辭維度的關注和深入思考,也表達了米勒對解構思想中“純粹的認識性”以及“創(chuàng)作性責任的肯定”。
2002年,蕭莎在《德里達的文學論與耶魯學派的解構批評》一文中對解構批評進行了剖析。她指出,解構主義語言論與解構主義批評并不是連貫、一致的整體;解構主義作為一種具有烏托邦色彩的反形而上學假說,注定要與實證習慣內(nèi)的批評實踐脫節(jié)。其中,耶魯學派的解構批評雖以解構的術語裝備自己,實則違背了解構哲學和解構邏輯。譬如,保羅·德·曼的“不可讀”指的是文本中語法與修辭二元對抗給讀者造成的無知、無解,其學說也是二元對抗思維的成果。同年,李紅在《德里達與耶魯學派差異初探》中提出,學術界常把德里達與耶魯學派一起稱為解構主義,忽視了二者的區(qū)別。耶魯學派關注較多的是認識論問題,即語言究竟是指涉性的還是修辭性的。德·曼認為語言把認知與行為分開造成了直言義與比喻義之間的模糊不清,修辭是語言的真正本質,修辭性的存在破壞了語言的邏輯和語法。語言的修辭性導致了批評上的盲點與洞見。對德·曼而言,解構閱讀就是要找出修辭張力怎樣使邏輯和語法被其暗含意義所破壞,從讀者的有利地位發(fā)現(xiàn)批評家盲點之后的洞見。
近幾年來,對保羅·德·曼修辭解構較為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逐漸展開。2006年,王廣州發(fā)表了對德·曼研究述評的論文,集中概括了國外對德·曼進行的研究,并對這些研究進行了分類。周穎曾就《盲點與洞見》里面的修辭進行了分析,還對德·曼從主體性到修辭性的轉變做了研究,并且從索緒爾符號學的概念出發(fā)辨析了解構的關鍵詞“異延”與“寓言”。另一位較為深入地研究德·曼修辭批評的是羅良清,其研究重點集中在寓言理論上,認為寓言理論從狹義上說反映了語言的隱喻特征,從廣義上講也以其否定特性瓦解了意識形態(tài)。2009年昂智慧出版了關于德·曼文學批評理論研究的著作《文本與世界》,書中闡述了德·曼以語言哲學為基礎的文學批評理論,論述了德·曼的否定性語言哲學,其中一章涉及對整體性進行瓦解的寓言理論,這是國內(nèi)少有的專門論述德·曼解構思想的書籍。2012年羅杰鸚出版專著《本土化視野下的耶魯學派研究》,以中國學者的研究視角對耶魯學派的閱讀理論做了總結,并將四人的閱讀法進行了比較,其中的閱讀實踐分析涉及布魯姆與米勒頗多,沒有重點強調(diào)德·曼的解構實踐。
綜上所述,國外對解構思想的研究已經(jīng)不再像20世紀一樣集中,對于耶魯批評家德·曼的研究更多涉及政治、歷史、審美意識形態(tài),而對修辭解構策略的研究重點則落在了以文章的方式對其進行閱讀和解構,尤其是代表修辭解構的關鍵詞寓言上面。國內(nèi)的研究從德·曼與德里達的對照,到對其語言哲學的梳理以及寓言的闡釋,已從全面的書評開始走向專題的研究,而且也步入了對其理論進行符號學和語言學的研究階段,研究對象開始深入解構策略的內(nèi)核。盡管關于德·曼的研究很多,但是很多研究者忽略了德·曼前期對浪漫主義修辭進行的質疑是轉向后期從修辭著手進行解構的直接契機,也忽視了對德·曼一再強調(diào)的包括轉義修辭以及勸說修辭的解構策略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因此,本書擬對德·曼的解構策略從修辭學的維度進行梳理、整合、闡釋和評價,期望通過研究能夠對德·曼的修辭解構策略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認識它究竟在何種意義上突破了傳統(tǒng)的思維定勢,從而拓寬了批評的視野。本書將聚焦于德·曼對轉義修辭和勸說修辭的認識(這其中包含了對象征、隱喻、寓言、反諷等轉義修辭的認識以及勸說修辭中言語行為所導致效果的認識),修辭對文本進行解構的方式,以及德·曼解構策略的洞見和盲點。
第三節(jié) 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
盡管對保羅·德·曼這位美國最重要的批評家的研究已有很多,其文本解構策略卻依然像謎一樣縈繞在力圖挖掘解構奧秘的讀者心中。其文本中所牽涉的種種跨學科的術語,其所閱讀的哲學以及文學文本,所涉獵的作家之多以及批評家之多,都不禁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德·曼的解構策略是從修辭的角度進行的,這就使我們不禁要問:其解構思想為什么與修辭相聯(lián)系?修辭是怎樣成為解構策略的?他是怎樣闡釋并運用修辭學術語的?修辭與批評是如何發(fā)生關系的?雖然其作品中對意識形態(tài)、歷史等問題都有著獨特的見解,但是這些解構策略的基本點仍然在修辭本身,因此,本書的出發(fā)點就是回歸德·曼解構批評的基本點,從修辭的角度進入德·曼的研究,以此為中心線來貫穿其整個解構策略。
本書將對德·曼從修辭意義上進行的解構做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闡釋,即將主要從其對批評、修辭、解構、認識、文學、語言等問題的理解著手,追溯其理論來源,從修辭的維度來呈現(xiàn)其解構脈絡和策略意義;再現(xiàn)其解構批評與修辭認識的接合方式,正確認識在哲學、語言學以及符號學發(fā)展的當前語境下,德·曼對轉義修辭和勸說修辭的再認識,以及這種再認識的合理和不合理因素;對德·曼解構策略的洞見和盲點予以總結,認識其對哲學、語言學、修辭學以及文學闡釋的獨特貢獻和價值。如此,一方面,可以展現(xiàn)德·曼解構思想的連貫性,對其修辭解構策略有較為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可以還原修辭在文學文本研究中的價值和意義。
本書將視角定位于德·曼解構策略的關鍵詞——修辭。首先,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將新批評以及結構主義與其解構批評策略的關系進行了考察和清理,認為他從新批評那里繼承了細讀的方法以及對修辭的關注,但質疑并顛覆了新批評的有機整體論;他從結構主義那里獲取了符號學的理論基礎,并將符號學中語言符號能指與所指的任意性以及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差異性兩個特征用于解構結構主義的系統(tǒng)穩(wěn)定性以及系統(tǒng)中的二元對立。其次,對其論述修辭與文學的關系、修辭與認識的關系、修辭與語法的關系加以整理以及闡釋,為理解文學解構策略打下基礎。再次,從轉義修辭和勸說修辭兩個方面重點闡釋德·曼修辭解構策略的全貌:象征作為浪漫主義的代表性修辭格,反映了將主觀與客觀同一化的符號過程;隱喻則是伴隨語言而生,語言符號對客觀現(xiàn)實的指涉性是隱喻性質的,因此通過語言對現(xiàn)實的認識也是隱喻性的;寓言由于它的時間性和差異性特征代表了與象征截然相反的辭格,文本首先體現(xiàn)了指稱的失敗,由于修辭無法受到語法和邏輯的控制,因此文本意義是不穩(wěn)定的;文本也是不可解讀的,它述說的只是閱讀失敗的故事,是閱讀的寓言;反諷是經(jīng)驗式自我和反諷式自我的共時性存在,反諷的結構呈現(xiàn)出分裂性、非自我認同性以及無限的反省性,反諷中的辯證正是其最重要的特點,這種辯證是一個無終止的過程,不會導致最后的綜合和統(tǒng)一;言語行為理論由于言內(nèi)行為向意圖性言外行為和效果性言后行為的延展而被德·曼用作解構勸說修辭以及哲學文本的策略。德·曼的洞見在于通過對辭格結構的分析和言語行為理論對勸說修辭的理解提出了修辭解構的策略:通過挖掘轉義修辭的特質,再現(xiàn)其背后的思維方式從而得到了修辭認識論的主張;傳統(tǒng)修辭與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的結合拓展了修辭研究和文學研究的空間。但德·曼在獲取洞見的同時也昭示了自己的盲點:無限縮小了語言的指涉意義,擴大了語言的修辭意義,否定了語言的相對穩(wěn)定性。
本書運用符號學、語言學、語用學中關于符號、修辭以及言語行為的理論,還原保羅·德·曼對修辭學中的轉義修辭以及勸說修辭的分析和闡釋;運用文獻法追蹤德·曼視野中哲學家、文學家對修辭的闡釋;運用文本細讀法閱讀德·曼修辭解構策略的文本;運用解構的方法解構德·曼的文本;運用辯證法評價德·曼的盲點與洞見。
本書旨在通過整合、闡釋、應用以及評價保羅·德·曼的修辭解構策略,達到對其修辭解構思想的整體把握,這對于全面理解德·曼的解構批評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對更加深入地把握美國的解構思想和解構之后的理論思潮及文學理論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其次,通過詳盡的分析和闡釋,加強對德·曼式解構的理解以避免對解構斷章取義式的理解和誤用;通過對修辭解構策略的認識拓展文學研究的空間,推動文學批評者在文學闡釋中充分意識到修辭的維度并在文本分析中充分尊重修辭的維度,從而促進文學批評的跨學科研究。
第四節(jié) 本書的結構
本書由七章組成。緒論部分對德·曼本人加以介紹,并對德·曼的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加以綜述,提出論文的中心議題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書結構。第二章追溯德·曼解構思想產(chǎn)生的淵源,其中包括解構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解構策略與現(xiàn)代認知方式的聯(lián)系以及德·曼與新批評、結構主義的關系。第三章追溯了西方修辭學發(fā)展的歷史與現(xiàn)狀,并從修辭與語法、符號、文學以及認知之間的關系來剖析德·曼修辭解構策略的出發(fā)點。第四章主要論述德·曼解構策略所涉及的轉義修辭中涉及符號與認知的象征、隱喻兩個重要的辭格。第五章以寓言和反諷這兩個辭格以及作為勸說修辭的言語行為來闡釋德·曼解構策略的主要內(nèi)容,將德·曼修辭置于當代新修辭視野下進行觀照。第六章主要論述德·曼解構策略的洞見和盲點,旨在說明德·曼的洞見在于通過挖掘轉義修辭的特質,再現(xiàn)其背后的思維方式從而得到了修辭認識論的主張;通過對辭格結構的分析提出了修辭解構的策略。最后一章是對德·曼解構策略的總結和評價。本書旨在通過整合、闡釋、應用以及評價德·曼從修辭維度所闡發(fā)的解構策略,達到對其修辭解構思想的整體把握,繼而能夠更加深入地把握解構以及解構之后的理論思潮和文學理論;此外,通過對修辭學解構策略的認識拓展文學研究的空間,推動文學批評者對語言學和修辭學的再認識以及跨學科的研究;最后,希望通過該研究避免對解構的斷章取義的理解和誤用。
Lehman,David.Signs of the Times Deconstruction and the Fall of Paul de Man[M].New York:Poseidon Press,1991:143.
陸揚.德里達——解構之維[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4.
Derrida,Jacques.Memoires for Paulde Man[M].Revised edi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vxii.
Miller,J.Hillis.The Ethics of Reading[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4.
Redfield,Marc[ed.].Legacies of Paul de Man[C].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07.
Waters,L.& Godzich,W.(ed).Reading de Man Reading[C].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9:155-170.
Cohen,Tom.et al.Material Events Paul de Man and the Afterlife of Theory[C].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0:88.
布魯姆一直強烈反對將自己劃入解構主義旗下,認為自己的批評不是解構主義的批評,這也是《解構與批評》(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這部收錄耶魯批評家作品的文集以“解構與批評”為題來表明布魯姆的批評與解構相區(qū)別的原因。
約瑟夫·希利斯·米勒、金惠敏.永遠的修辭性閱讀——關于解構主義與文化研究的訪談——對話[J].外國文學評論,2001(1):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