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偉大做標準
什么樣的人才能算是大丈夫呢?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焙茱@然,就孟子看來,作為一個人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他卓爾不群的意志、操守以及骨氣,只有具備以上品質的人才能稱做是大丈夫。東漢的陳蕃也說過:“大丈夫處世,當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多有氣魄的一句話啊。陳蕃認為,只有那些能夠橫舟滄海、能夠立馬昆侖且志向高遠、豪情萬丈之人,才是大丈夫,也就是說大丈夫與那些婆婆媽媽的瑣事是完全沾不上邊兒的。趙溫說:“大丈夫當為雄飛,焉能雌伏!”很明顯,趙溫眼中的大丈夫就是能做大官的人。趙溫之前的職務就是一個郡丞,可能是嫌這個官兒實在太小,他說完上面那句話就直接辭職了。后來,經過自身努力終于累拜司徒、錄尚書事,圓了自己做“大丈夫”的夢,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啊。東漢梁竦則認為:“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食廟,不然,閑居可以養(yǎng)志,詩書足以自娛?!边@個理解與趙溫的就不太相同,可以說底氣有點不足,充滿了自我安慰的味道:咱做不了大官也沒關系,讀讀各種詩書修身養(yǎng)性一下也可以說是大丈夫。但不管是趙溫還是梁竦,和漢高祖劉邦比起來那可就差得遠了。劉邦年輕時曾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外出視察時的儀仗,那時他贊嘆道:“大丈夫當如是也!”這句話多含蓄、多自信啊。根據劉邦的想法,什么叫大丈夫?秦始皇那種層次的才算,只有帝王才算是大丈夫,其他的完全不足論也??扇龂鴷r期好讀書的李謐可不這么認為,他就曾經感嘆過:“丈夫擁書萬卷,何暇南面百城!”對李謐來說,你只要給他足夠的書讀,就算拿個皇帝的位置給他,他也不樂意換。由此可見在李謐的心里,一個擁有學問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對此,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有自己的見解:“敦詩說禮中軍帥,重士輕財大丈夫。”在白居易看來,一個人是不是大丈夫與他所處的地位、職務的高低以及權力大小都無關系。一個真正的大丈夫也許不能做到頂天立地,但他一定是禮賢下士、仗義疏財之人。歷史總有驚人的巧合,明朝的文人王維寧的見解與此似乎就有異曲同工之妙,王維寧的視角非常獨特。他認為:“丈夫在世當用財,豈為財用?!闭f白了就是作為一個大丈夫,一定要既能掙錢,又會花錢,絕對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一個活得瀟灑的人才稱得上是大丈夫。王維寧是這么說了,他也這么做了。他的百萬家財每天都用在吃喝玩樂、招待賓客上了,等到錢都花光之后,王維寧就在一個月光清幽的晚上瀟灑地跳河自盡了。比起王維寧對于“物質”的偏愛,東晉的桓溫似乎偏重“精神”方面的價值,他曾說道:“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在桓溫的意識當中,所謂大丈夫一定要是一個活得轟轟烈烈的人,出人頭地是必須的,至少也要干點名堂出來。為了達到這點,可以利用任何手段,甚至是不惜一切、不計后果,總之就是要出名,至于好名還是壞名就無所謂了。從這方面來看,桓溫對于“大丈夫”的定義真的是很另類啊。這還不算什么,還有更另類的,北齊的開國君主高歡就認為:“飲高歡手中酒者大丈夫,卿之為人,合飲此酒?!倍嘤袀€性啊,只有喝過他杯中酒的人才能算是大丈夫,也可以說,只有大丈夫才有資格飲他的杯中酒。完全依照他的喜好來評判一個人是否是大丈夫。很明顯,強權下的標準似乎不能當做客觀標準來使用。三國時期的關羽最反感的就是這種權力者的囂張。劉備曾經封關羽與黃忠分別為他的前將軍與后將軍,關羽知道之后很生氣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關羽認為是不是大丈夫得有硬性指標才行,也就是貢獻、實績以及資歷,這一切都不能依靠一個封號來肯定,也不能因為劉備你最大就能隨便賞賜個官銜什么的來決定我是不是大丈夫。從這個方面來講,關羽會鬧脾氣并不奇怪,看似不全在理,但也的確情有可原。
那么,究竟何謂大丈夫呢?明朝陳繼儒的概括似乎最具有代表性與總結性。他說:“放得俗人心下,方名為丈夫。”就陳繼儒的理解,一個人無論是做什么工作,只要是用正當?shù)姆椒ㄗ非笞约旱哪繕?,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就沒有什么不好,只要放下貪婪之心,就能成為大丈夫。李敖也有自己的大丈夫標準:意志堅強、從容、有自信、有骨氣、有頭腦、負責任。能做到這幾點的方可稱為大丈夫。
◎骨氣十足
因為你們恨我入骨,要是有人來看看我李敖就在這里,你們看到我終究露著骨氣,所以,你們永遠可以看到我的骨頭,我的骷髏在這里啊。
——李敖
這句話是李敖在一次演講會上說的,在那次會上,他同意將自己的遺體捐贈給臺灣大學的附屬醫(yī)院,對此,李敖只有一個要求:“最后,我這個骷髏,我這個骨頭架子啊,要給我吊在你們臺灣大學的醫(yī)院里面的骨科?!碑敃r的骨科主任韓毅熊醫(yī)師就很奇怪地問李敖為什么要這樣做,于是李敖就把開篇那句很有骨氣的話扔給了他。
前面也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而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xiàn)出的這種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氣,一般代表了一個人的氣質或是涵養(yǎng)。有的人容易發(fā)火生氣,動不動就亂發(fā)脾氣;而有的人則渾身充滿俠氣,與人交往非常講究義氣。有的人喜歡意氣用事,做事時通常血氣方剛,得意的時候會意氣風發(fā),但事情的發(fā)展如果不如意便會怒氣沖天;相反,有的人能夠沉得住氣,這種人在處世時能心平氣和,但是需要維護正義時,又會有正氣凜然的氣勢。而骨氣則要求人們做人一定要不唯唯諾諾,也不卑躬屈膝,要能挺起腰桿做人,讓自己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尊嚴。通常一個有骨氣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敬,即使這個人一無所有,但是就憑他那身傲骨也絕對不會被人看不起。要知道人窮志不短,哪怕還剩一口氣,也要活出個人樣來。文天祥詩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盡管他被囚禁在地牢之中,受盡非人的折磨,而元朝也多次派人來勸降他,承諾他只要低頭認個罪便能有高官厚祿,但他仍然堅決拒絕,最終被殺害。這就是有骨氣的典型代表。頭可斷,血可流。但就是不能低下自己的頭!還有另一個故事說的是古時候的一位才子,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可就是懷才不遇,沒有人看出他的才華,最后因為家境實在困難只好出賣自己的字畫以此來維持家里的生計。他每天都在家門口擺上一個書畫攤,當場為有需要的客人寫字作畫,每天都有很多人圍觀,非常熱鬧。這個人有個規(guī)定,也算是明碼標價,就是一副對聯(lián)價值五文錢,一副匾額價值十文錢,一幅畫則需要一兩銀子。每當沒有什么生意的時候,這位才子就會在書畫攤旁邊彈琴或看書。一次,一個極富正義感的官員經過他的書畫攤,被他的琴聲吸引,于是便循聲而來,一開始這個官員還以為是哪家的書香門第,結果沒有想到居然只是個靠賣字畫維生的窮小子。但是,這位官員很快就被這個窮小子的字畫迷住了,這個官員以前還沒見識過風格如此灑脫飄逸的字畫。于是他打算出錢買下幾幅字畫,回去可以好好地欣賞觀摩。出于對這個窮小子的同情,官員雖然只買了幾幅早已畫好的字畫,卻給了他整整五兩銀子,并讓他不用找零了。但是這個才子不干了,他固執(zhí)地把多余的錢又退還給了這個官員。官員心想,天底下怎么還會有這么傻的人,給錢他都不要。該不會是他裝的吧?于是官員想要試試這個窮小子,他趁那個才子不注意的時候故意把自己的錢袋落在他的書畫攤上,然后馬上離開了。還沒走多遠,官員就聽見后面好像有人在叫他,回頭一看發(fā)現(xiàn)正是那個賣字畫的窮小子。才子把官員的錢袋還給了他,至此,官員終于相信這個窮小子不是在裝樣子,于是他不僅為這個才子的才氣所感動,更被他的骨氣折服,決定要幫這個窮小子一把。等這個官員回到家之后,他請了許多當時的社會名流來一起鑒賞他剛剛買回來的那些字畫。一開始那些達官貴人都認為這些字畫是這位官員的作品,全都贊不絕口。等到最后官員說出了真相,所有人都驚訝不已。于是在這個官員的大力宣傳之下,這位才子開始結識許多社會名流,逐漸地一傳十、十傳百,才子的名氣可以說越來越大,最終位列江南四大才子的首位。而他就是唐伯虎。所以,世上之人都應該努力培養(yǎng)一下自己的氣質,尤其在做人方面一定要講究一點骨氣。如果一個人沒有骨氣,無論走到哪里,都沒有辦法擺脫那種被奴役的性格,這樣自然就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因此,一個有骨氣之人,自然就有著不同于一般人的那種人格特質,總有一天他也會因此發(fā)光發(fā)亮,唐伯虎就是如此。大家應該都聽過餓死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是講一個窮人快要餓死了,但是無論如何他也不肯吃別人扔給他的一碗飯。因為那碗飯明顯不是善意的,而是帶有一種蔑視的感覺,對付蔑視的最好辦法就是表現(xiàn)出更加蔑視的態(tài)度。施舍飯菜的那個人擺出一副慈善家的臉孔,然后隨便吆喝一聲“喂,來吃!”這種態(tài)度和架勢就好像喂狗一樣,但凡一個有骨氣之人都會受不了。如果那個窮人吃了這碗施舍的飯,他以后的日子只會更加不好過,因為他不僅要受到肉體上的折磨,同時還要加上精神上的折磨,與其這樣還不如餓死算了。沒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就像文天祥一樣,與其茍且偷生活一世,倒不如轟轟烈烈氣壯山河地死去。人要為自己的尊嚴以及自由而戰(zhàn),就像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
人活在這個世上,就是為了一口氣,骨氣是做人所不可缺少的,雖然每個人的生活際遇都不盡相同,但也不能為了一些身外之物就將自己堅硬的骨頭化成一堆軟綿綿的猶如棉帛一樣的東西。骨氣硬朗之人,哪怕淪落到一無所有的地步,也照樣能讓別人對他刮目相看,甚至佩服到淋漓盡致。有骨氣的人都清楚地知道,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一定要讓自己充滿骨氣,這樣的人不會不勞而獲,也不會收取任何無功受祿或是來路不明的財物。就算這些東西價值連城他們也不會破壞自己的原則。而有骨氣的人更明白:不是自己的東西絕對不能要,也絕對不能收,絕不能輕易向他人索求物品,也不能出賣原則讓自己沒有骨氣地活著,一句話:絕對不可以毫無骨氣地向他人乞求或是利用各種方法向他人索要。乞求或索要,這些都是沒有骨氣或是軟骨頭的表現(xiàn)。既然做人那就要做得有價值,要活出意義來,這樣才不枉生而為人。要有骨氣地做人,還要有骨氣地活著,這樣能讓自己的短暫一生更有意義。古人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榮譽與財富都是沒有意義的,唯有骨氣例外。而李敖到死也不忘記骨氣的精神也當真令人佩服啊。
◎自我煉鋼
人總該有些意志力,意志力可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志力可促使自己有一種豪邁氣概,一種殉道氣魄,一種“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的浩然胸懷,一種大丈夫的勇敢與從容,一種好漢硬漢的堅苦卓絕(堅忍)??嗥湫闹臼且环N男子漢的必要磨煉,磨得過的人,愈堅強;磨不過的,愈狼狽。這是男子漢的升等考試,要硬碰硬才成。人不論如何軟弱,也得有一些起碼的信仰,要維護這些起碼的,總得有一些犧牲精神,一些決絕精神。
——李敖
李敖是個意志力極為堅強的人,從他入獄兩次也不耽誤學習和工作,即使一百多本書里有九十六本被禁也依然繼續(xù)寫作就能看出來。臺灣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就這樣評價過李敖:“像我這樣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或者被許多人稱為‘絕對自信’的人,都沒有能力讓自己成全出像李敖這樣一個徹徹底底的生命力?!庇纱丝梢?,李敖這種堅忍不拔、意志堅強的性格已經算是非常出名了。究竟什么是意志呢?心理學家已發(fā)現(xiàn)它既不是筋肉的一種,但也不完全屬于心靈上的一種能力,它可以說只是一種我們用來達到生活目標的工具之一。每一個人都是有意志力的,只是程度不同,因為每個人無論想要達到哪一種生活目標,或多或少都是需要意志力的。有很多人都知道一些忍耐的方法,這些方法能夠讓他們應付困難,讓他們不被快樂或享樂所引誘,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意志堅強的人,與意志薄弱的人相比,這樣的人一定能更有才能。那么什么樣的人才算意志薄弱的人呢?打個比方說,如果一個人知道不飲酒是有益于健康,但是他仍然不能抵抗一些含有酒精的飲料,甚至是不能控制自己不喝酒,這樣的人就是意志薄弱的人。意志薄弱的人對于生活中一些“正軌”的事不能專心做。應該努力工作的時候,他們卻在想著其他縹緲的事,總之,這樣的人在生活上沒有一個確定的目標或目的,就算有也只是個空想。那么,什么東西能使人意志堅強?什么東西又能使人意志薄弱?意志到底是先天遺傳還是后天才有的呢?為什么意志薄弱的人就算訂了良好的計劃也沒有辦法去實行,而意志堅強的人不需要有什么決心就能把工作做得很好呢?原來人可分為“正”和“反”兩類?!罢钡倪@一類,被我們認為是正常的,而“反”的一類則是在某些行為方面有些異常的。屬于“正?!边@個范疇的人,無論在身體還是精神方面,都是成熟的;而有些異常的人,他的身體方面雖然已經長大,但是精神方面卻沒有。正常的人都清楚自己的義務與責任是什么;但是有些異常的人,他們總是想逃避屬于自己的義務、避免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由此我們可以明白:正常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有堅強意志的人;而異常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意志薄弱的。但是,經過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意志被認為很薄弱的人,其實也有意志堅強的時候,程度甚至比那些意志被認為是堅強的人更高。這話聽起來也許很奇怪,但是不要驚訝,我們可以來看個例子:有一個年滿6歲的小孩,他在從出生到現(xiàn)在的6年生活中沒有親自做過任何事情,他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服侍,他自己是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束手無策的人。而6歲之后的生活中他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面對什么事情,只要一向周圍表示自己對某事束手無策,他的父母、老師或者是朋友,就會來幫助他解決他感到的困難的所有問題,于是他用這種方式一直生活到成年,直到他25歲了,他還沒有承擔過任何責任,因為所有應該需要他負的責任都被別人替他承擔了去,所以只要他一遇到困難的問題,他就表現(xiàn)出自己能力方面的薄弱,于是很多人都認為他意志薄弱,且優(yōu)柔寡斷。但是,他真的是意志薄弱嗎?恐怕不是。如果按照他的生活目標來判斷,他的意志完全不薄弱,因為他對于讓別人來幫助他對付困難事情的意志是十分堅強的,只要遇到困難的事情他都一定會堅持讓別人來幫助他。所以說他并不是意志薄弱,只是他的意志堅強用錯了方向。那么要怎樣才能把一個我們認為的所謂意志薄弱的人改變成為一個真正的意志堅強的人呢?那就是讓他深刻了解自己的缺點,如果一個被我們認為意志薄弱的人能夠真正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里,那么他一定會尋找一些比平常自己心中所設想的困難更困難的問題,然后自己冒險去解決這些問題,自然而然地就會逐漸變成一個我們所說的意志堅強的人。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會輕視意志薄弱的人,主要是因為意志薄弱的人著實是有點損人利己。因為本來需要他們自己來承擔的責任他們卻要別人來幫他們承擔一切,明明自己什么也沒做,卻還要與意志堅強的人一起享受同樣的快樂生活,這樣的確會讓許多人心理不太平衡,如果這種意志薄弱的人始終不能覺悟,一定會有一天,將不會有人為他們承擔責任,那時他們又該如何。
最后只想說:人類之中并沒有真正的意志薄弱的人,相反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所以一定要將自己堅強的意志用對了方向。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真正的意志堅強之人,那么就必須要承擔起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
◎君子之勇
“好漢做事好漢當”中的所謂“好漢做事”,有時候是把事做得功德圓滿,有時候卻把事做得一敗涂地,在做得一敗涂地的時候,做好漢的,就該挺身出來,做負責的表示,他不該東推西拖,不該拆下爛污讓別人來收拾。換句話說,他不該讓別人替他“擦屁股”。大丈夫有屁股自己擦,為什么要別人擦?
——李敖
自己的爛攤子自己收拾,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負責,敢作敢為才是大丈夫,才是好漢。而李敖就是一個敢寫敢言、敢做敢當之人。對于“好漢”,李敖還有更詳盡的解釋,他把“好漢”分為了兩種,一種是只會闖禍留下爛攤子讓別人替他們“擦屁股”的匹夫;另一種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漢,能對自己所做之事負全部責任的大丈夫型的好漢:
“所謂好漢,一般人的觀念多以為是荊軻、聶政、朱家、郭解者流,其實絕不盡然。這些人,多是韓非子所說的‘以武犯禁’的任俠式人物,他們缺乏守法的習慣。他們有的多是一朝之忿和匹夫之勇,所以他們在社會上很容易留下爛攤子讓人來‘擦屁股’。
“另有一種好漢,他們可說是真正的好漢,他們對個人所作所為,絕對負完全的責任。負責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法律上所應負的限度。”
如果說前面一種“好漢”被稱為“匹夫之勇”,那么后面一種好漢就應該是“君子之勇”了。易中天在《品人錄》中曾在說到項羽與劉邦時,順便講述了一下何謂匹夫之勇,何謂君子之勇。“路見不平,拔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腳相加,這是匹夫之勇”?!疤┥奖烙谇岸蛔儯缏古d于左而目不瞬,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君子之勇”?!捌シ蛑隆彼w現(xiàn)出來的是帶有幾分血性的個人英雄主義,比如項羽。而“君子之勇”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隱忍,是定力,是沉著,比如劉邦。單就這幾分隱忍與冷靜來說,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說能做到“君子之勇”的人是少之又少,非成大事者而不能為之。
每個人年少時,個人英雄主義情結大概都特別強烈。許多人都喜歡《水滸傳》中那些梁山好漢還有外國影片中的佐羅,因為他們的意氣風發(fā),因為他們的俠肝義膽,因為他們的率性而為或是他們的鐵骨錚錚,這些人物每一個都是充滿陽剛之氣的血性之人,而這些人在心里也很鄙視那些唯唯諾諾,不敢挺起腰板說話,不能痛快淋漓做事的膽小或是中庸之輩,認為那就是懦弱。等到每個人成年之后,難免都要獨立在社會上行走,在這期間總會經歷一些事,與不同的人相處,在這之后,很多人會發(fā)現(xiàn)曾經贊賞的“匹夫之勇”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會讓自己處處碰壁,一時的沖動很有可能受到嚴厲的懲罰。這就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別。很多人都會為此感到有些茫然,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認識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捌シ蛑隆蓖ǔ?梢宰屓诵挂粫r之憤,逞一時之能,這個時候心里肯定痛快了,面子也隨之風光了,但是事情卻往往被搞砸了,造成的后果經常是無法彌補的。人不是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還有一句俗話就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種有著“君子之勇”的人為了自己高遠的目標,可以毫無怨言地承受一時之辱,完全不計較眼前的得失。但是就因為他們的忍一時,卻使他們得了一世。這種機智、這種清醒,甚至還帶有幾分狡猾正是“君子之勇”的體現(xiàn),也是“君子之勇”的厲害之處!“匹夫之勇”僅僅只是一人之勇,而“君子之勇”則是萬人之勇?!捌シ蛑隆蹦軌蛳硎艿耐皇沁^程中的快感,而“君子之勇”所享受的卻是完美的結局!所以說,“匹夫之勇”只能暫得一隅,而“君子之勇”卻可以久得天下!還有一點就是“匹夫之勇”明顯不能做到敢做敢當,但“君子之勇”卻可以。其實敢做敢當也是一種具有責任感的體現(xiàn),而匹夫是不可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君子就能做到。不管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有一種品質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那就是責任感,一種質樸而又可貴的品質。焦裕祿忍受著病痛堅持走訪各戶貧苦百姓,張鳴岐無視危險迎著洪水深入探察災情,孔繁森只靠微薄的收入來供養(yǎng)藏族孤兒……這些先進人物的事跡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國家、對人民以及對事業(yè)都有著高度責任感?!安换紵o策,只怕無心”。一個人的才華、能力、學識固然很重要,但如果缺乏責任感,缺乏責任意識或是責任心,就會不堪大用。即使只是小用,也非常令人擔心。
責任感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最突出的優(yōu)點就是他們絕對不是崇拜個人中心主義之人,國家的、集體的、他人的利益總是放在自己利益的前面。家庭生活中,這樣的人呵護家人,孝敬父母,他們會挑起最重的擔子且毫無怨言。社會生活中,這樣的人對負重前行或袖手旁觀,總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責任感是一種偉大的情懷,它的可貴往往與奉獻甚至犧牲聯(lián)系在一起。每到危急時刻或是緊要關頭,有些人會選擇后退,還有些人會選擇挺身而出,這樣的人正是責任感強的那些人。他們只衡量一件事情的是非,卻不計較一件事情的利害,他們通常會用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維護真理以及自己的事業(yè)。絕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平凡的,但是只要他們能夠自覺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就一定會受到人們的尊敬。責任感還能反映出一個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現(xiàn)如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有責任感的人體現(xiàn)出來的卻是對名利的淡泊。他們的價值觀讓他們從幫助別人獲得幸福之中獲得滿足,而他們自己本身卻鮮有索求,所以,責任感也總是和忍辱負重、任勞任怨、顧全大局、謙遜禮讓、助人為樂等優(yōu)良品德聯(lián)系起來。有責任感的人心境澄明,表里如一,不管在人前還是人后都能保持一個樣子,不管有無名利也都保持相同的態(tài)度。有責任感的人從不追求名利,但對于自身的不足與失誤卻從不推諉,也不搪塞。將責任感落實到日常的生活或是工作中就是責任心。白衣天使南丁格爾,正是由于平凡才造就了她的偉大。她將護理工作看成是關乎人的尊嚴甚至于人類文明的一項神圣事業(yè)。不管什么樣的工作,不管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少,都一定要將自己系于責任。有些工作往往就因為缺乏一點點的責任心最后釀成大錯。比如,一根火柴能夠毀掉一片森林,一張?zhí)幏疥P系到一個人的性命,而一顆道釘則有可能傾覆一列火車。責任感可以說是國民素質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國家的公民責任感的強弱能夠體現(xiàn)出這個國家的精神面貌。偉大的民族通常都具有進取的精神、高遠的志向、嚴明的紀律以及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當國家或民族遇到危難之時,就會有千千萬萬人站出來為其奉獻、為其犧牲、為其分擔困難、為其排除風險。這樣的國家和民族通常都是不可戰(zhàn)勝的。
每個人都應該有責任感,都應該對自己的各種行為負責。平時經常能看到一些人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的表現(xiàn),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精神境界不高,沒有意識到這樣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把負責的途徑以及方式完全搞錯了,比如面對誘惑,滿足自身的欲望也許在他們的心里是對自己的負責任??傊鋈魏问虑橹?,我們都應該心懷正確的責任感,對各項工作的責任感,乃至于對社會的責任感。要記住,只要做過,就一定會存在,只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免于犯錯。
◎難得從容
蘇軾以“羽扇綸巾,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寫周瑜,寫出了這位大人物一派從容的風度,這種手上有羽毛的從容,我最喜歡。大丈夫立身行事,為什么要那樣緊張、那樣嚴重、那樣不灑脫呢?國家大事,也可以在女人大腿上辦的。
——李敖
魏蘭曾經在《浙案紀略原序》中說過:“當其臨事之時,從容不迫,顏色不變,尤非庸常之輩所能及。”而李敖最擅長的就是以從容的方式打敗敵人。他認為這是一種本領,一種灑脫的表現(xiàn)。輕松談笑之間就將敵人擊敗了,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境界”。而這種境界的表達方法就是從容。
什么是從容?面對眼前的萬丈深淵、瀑布仍舊前仆后繼地飛流直下,最后形成九天銀河,這就是從容;任憑冰雪壓枝,朔風怒吼,懸崖上的蒼松依然巋然挺立,這就是從容;當狂風夾著巨浪,一次次猛烈地迎面撲來,礁崖仍舊昂著頭,看似微笑地望著大海,這就是從容。從容既是一種風范,也是一種氣度。美國曾經爆發(fā)過南北獨立戰(zhàn)爭,在那之后不久,約翰?亞當斯(之后任美國第二屆總統(tǒng))曾經在費城召開的大陸議會上推薦喬治?華盛頓作為大陸總司令的候選人,并且經過了議會的一致投票贊成,面對這項殊榮,當時年僅34歲的華盛頓并沒有表現(xiàn)出應該有的歡欣雀躍,反而是眼睛里閃爍著淚花說道:“這將成為我聲譽日益下降的開始?!笨芍^得之淡然。而華盛頓正是因為以這種淡泊之心從容面對那些從天而降的榮譽以及權力,他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并最終成為美國的第一任總統(tǒng)。
從容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信念。正所謂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就算在生死榮辱面前,也一樣坦然面對,毫無畏懼之色。蘇武牧羊19年,仍然赤心不改。文天祥英勇赴難,以身殉國,仍然大義凜然。據說在古羅馬有一個皇帝,經常派人觀察那些死刑犯,尤其是在第二天就要送上競技場與猛獸搏斗的犯人,對于那些面對如此殘酷的現(xiàn)實卻仍然能夠面不改色甚至呼呼大睡的犯人,便會在第二天早上偷偷將其釋放,帶回軍營,將其訓練成能夠帶兵打仗的猛將。因為從容而自信的人,無形中會形成一種感召力與影響力,使人不由得心生敬畏。真正從容之人大部分都能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從容既是一種堅韌又是一種執(zhí)著。在復雜紛繁的社會生活以及充滿挑戰(zhàn)與競爭的現(xiàn)實情勢下,逆境,尤其是突如其來的危機與變故,恰恰是最能檢驗出一個人品性優(yōu)劣的試金石。鄧小平曾經歷過三落三起,當他處在命運低谷的時候,并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灰心喪氣,反而以處變不驚、不屈不撓的態(tài)度從容面對一切,在極度的困頓之中,一次又一次地突出重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在國家危難之際,撥正了前進的方向,為中國開創(chuàng)出了一個新時代。
從容是一種寧靜也是一種平和。就好比一汪遠離了塵世喧囂,靜靜盈在山洼之間的湖泊,一條悄悄流淌在林間的小溪,幽遠而又安閑。陶淵明有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掛冠而去,最終歸隱田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日子過得快活而自在。正直且傲岸的李白,睥睨所謂的高官厚祿,“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最終醉心飲酒賦詩,一代“詩仙”就此成就,這是何等的瀟灑氣派。
任何一個在事業(yè)上獲得成功之人,在遇事時通常都能保持一種輕松而從容的心境。甚至在遭遇逆境的時候,他們的頭腦也會立即恢復保持冷靜與沉著的狀態(tài),隨時都能夠發(fā)掘并捕捉新的機會,以此來了解和解決新的問題。而有些高明的商人很容易就能做到心境輕松,這種情況就像一個合格的橄欖球隊員一樣。當其他球員在傳球時,意外將球傳到了他的手中,他并沒有因此驚慌失措,這時他會緊抱著球跑離“危險地帶”,抑或是警覺且放松地轉個方向,以防止對手撲過來搶球。有少數(shù)剛開始從商的人,一開始就已經具備這種能夠隨時輕松的內在能力,但是大多數(shù)做生意的人,只有在經過多次的突發(fā)事件之后,才能積累經驗,并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半S時都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在湖中翻了船的人!”這是一個資深石油商人的忠告,他還更詳細地說道:“如果你能保持鎮(zhèn)靜,你就可以游到岸邊,至少在浮鳧時有人來救起你。假如你失去冷靜,你就完蛋啦?!边@話很有道理,一個剛剛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人,就好像一個突然掉落在湖中央且不太會游泳的人。如果他能夠保持冷靜,那么他生存的機會就會變得很大,否則他只有可能溺死。剛剛開始接觸某些新事物或是新工作的人們都應該把這句話記在心里,經常拿出來提醒自己,這樣,就能比較容易地養(yǎng)成心情輕松的習慣,從中獲得的幫助也會不少,也會有辦法來應付各種突發(fā)狀況。不管在什么場合,只要你能夠保持從容不迫以及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那么,大多數(shù)事情應該都能應付自如。許多偉大的人物都可以被稱為“鎮(zhèn)靜”的高手,因為他們在面對突然的變故時,基本上都能做到鎮(zhèn)定自若。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千萬不能慌,一旦慌了就沒有辦法思考應付難題的妙招。更何況如果連他們都慌了,那么周圍的人就更是沒有主見,全都慌作一團了。這種時候有很多人都會大聲說一句:“慌什么?”這句話有一半是對別人說的,而另一半則算是自我暗示,告訴自己自己并不慌張。當一個人感到慌張之時,他的大腦就會失去正常的思考能力,這個人就會變得丟三落四,語無倫次。具體的行為就是很多人會掉了重要的東西,或者說話時非常容易說漏了嘴,會造成這樣的狀況就是因為這些人心里有“鬼”,內心慌張。這種情況下,你就需要有意地放慢你的節(jié)奏與動作,可以說越慢越好,并在心里對自己說:“不要慌!千萬不要慌!”這種動作以及語言上的暗示會讓你慢慢地鎮(zhèn)靜下來。這樣你的大腦就能夠恢復比較正常的思考,方便應付周圍發(fā)生的事情。經常面對考試的學生更要做到這一點。還有一些沒有見過什么大場面的人,一旦他們到了人多的地方,就會周身覺得不自在。想要克服這種心理的方法就是將所有的人都當做是他的朋友,向他們點點頭,或者主動與他們打招呼,別人出于禮貌自然也會向這個人致意回禮。雖然他可能不認識這個人或者是無法想起到底在哪里認識的這個人,這是沒有關系的,因為這個人已經因為自己的行動消除了緊張。所以說有機會時你就應該主動講講話。自我考驗一下,這樣你就能慢慢養(yǎng)成從容不迫的習慣。
總之,世事難料,而人生亦多艱,生命難得從容,難得恬淡。如果得之,就要謹言慎行,切不可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如果失之,仍要保持氣定神閑,切不可悲觀失望、驚慌失措。如此這般,只要你不被名所惑,不被利所累,保持從容不迫,做到進退自如,了解平平淡淡總是真的道理,那么很容易你就能贏得一個壯美而又充實的人生。
◎自我肯定
自己肯定自己,這最重要?!暗弥九c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此之謂大丈夫?!?/p>
——李敖
李敖這里的自我肯定說簡單一些就是要對自己有信心,有自信。別人怎么說不要緊,重要的是自己要承認自己、自己要肯定自己。李敖又補充道:“大丈夫不能靠別人的掌聲活,大丈夫自己給自己鼓掌。大丈夫不怕別人封鎖他——能從容把自己封鎖的人,沒人封鎖得了他?!睕]錯,別人不欣賞你的做法你可以自己給自己鼓掌、自己給自己掌聲。掌聲通常代表著肯定與尊重,代表著成功與榮譽。每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都有一種想要聽到掌聲的渴望,但在大多數(shù)時候,許多人想到的是如何去贏取別人的掌聲,卻沒有想到自己也能給自己鼓掌。贏得掌聲可以說是一種價值的認同,也就是說,只有當別人認同你的價值的時候,你才能獲得心中所期望的掌聲。但往往價值的認同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它通常需要付出許多艱辛的努力,還要經歷諸多的挫折與困難,甚至要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正因為價值認同的過程如此漫長,很多人在經歷了困難、艱辛、失敗以及挫折之后,就會變得沮喪,甚至失去自信,從此放棄原本努力追求的東西。贏得價值認同的掌聲可以說是一種非常被動的掌聲,它絕對不會因為你渴望得到它而對你施以同情,換句話說,它的主動權始終握在其他人的手中。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自己給自己鼓掌,這是一種自信,同時也是對自己價值的一種認同。這樣做可以喚醒內心世界里渴望成功的愿望,自然也可以使自己潛在的力量得到激發(fā)。只要掌聲的主動權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它就能隨時隨地地響起來。人的一生之中有時是需要自己給自己鼓掌的,自己給還處于不太成功狀態(tài)的自己鼓掌是一種鞭策,也是一種鼓勵。當我們在追求一種新事物或是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價值遇到障礙或挫折時,當我們因為失敗情緒變得沮喪時,當我們在經受磨難意志消沉時,當我們在屢次遭受打擊使得自信心喪失時,自己給自己鼓一下掌,將自己的自信從心中呼喚出來,這樣做是很有益處的。自信既是一種態(tài)度,也是一種潛在的行為或動作傾向,可以說是各種創(chuàng)造活動的前提,總之,如果沒有自信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干不出來。但是,當一個人有了自信心,他就會在自愛以及自尊這樣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下,善于思考、勤于學習以及敢于創(chuàng)新,最終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贏得自己希望的掌聲。而一次成功的體驗往往又能推動或激發(fā)我們取得第二次成功……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句話已經流傳了整整幾千年,仍舊意味深長。所以為了讓自己取得成功,我們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支點”,而這個“支點”就是自信。要知道,為自己贏得掌聲固然很重要,但是自己給自己鼓掌更重要,要學會將掌聲的主動權掌握到自己的手上,在這里你要明確一點——成功不在于別人,而在于你自己。只有自己充滿自信才能更容易地改變自己現(xiàn)在的生存狀態(tài),才有可能贏得成功,才能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比較不錯的前景。
有很多人經常說謙遜是一項美德,不謙遜的人,是不受人們歡迎或擁戴的,這樣的人是辦不了事的。話雖如此,任何事都有個度,謙遜也一樣,不能謙遜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己都肯定不了自己的作用和智慧,這樣會經常感到自卑,哪怕在微小之處也會體現(xiàn)出一種自我否定的思維方式,對于自己的生活以及事業(yè)的成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除非不斷地對自己進行自我肯定的練習,才能改變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和態(tài)度。自我肯定既能默不作聲地進行,也可以大聲地說出來,在紙上寫下來也是可以的,甚至可以用吟誦或歌唱來表現(xiàn)。只要持續(xù)進行比較有效的自我肯定練習,就能逐漸消除早已形成的思維習慣。你可以這樣對自己說:“在我的專業(yè)里,我是非常優(yōu)秀的”;“我有足夠的能力、智慧以及時間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我與他同樣都完成了這件事,說明我完全不比別人差”等等。當然,當你在肯定自我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否定自己的過失以及所犯的錯誤,要提醒自己始終保持一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自我肯定的時候,一定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出一種能讓自己相信的感覺,一種類似真實存在的感覺。
就像開篇李敖說的,像這樣能自我肯定、自己給自己鼓掌的大丈夫的確是“獨行其道”,換一個大家都明白的同義詞就是特立獨行。關于這點李敖用了一首詩來形容:
“中國偉大的特立獨行者,大丈夫王安石,曾寫過一首七絕小詩《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開。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這是何等孤高、何等卓絕、何等氣魄!我不怕你們浮云擋我,并不因為浮云擋我我就不存在,我好得很,我最高。”
“特立獨行”從字面上看是指獨特的思考方式和獨特的行為方式,這樣的方式足以使那些庸眾們目瞪口呆,套用一個五六十年代的詞語來形容,那就是“反潮流”。唐朝的韓愈曾經在《伯夷頌》中說過:“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也。”他還提到平常人能夠“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是非常少的;而“一國一州非之”還能做到力行的,天下可能只有一人而已;而“舉世非之”還能夠堅持到底的,千百年來能夠有那么一人就已經不錯了;至于像伯夷這樣“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才是古人心目中真正的“特立獨行”。由此可見,特立獨行有著不顧慮實際利益、只專心于自己的理想或是精神生活的一面;但特立獨行最重要的還是反抗世俗或是區(qū)別于流俗的一面?!疤亓ⅹ毿小边@個詞出現(xiàn)的時間非常早?!抖Y記》中的《儒行》通篇文章都是在講儒生修養(yǎng)的,當其談到儒者對待觀點相同或是相異的人的態(tài)度時說:“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边@里出現(xiàn)的“特立獨行”就是最早的了。這篇文中提到的“特立獨行”除了含有不與世俗混同的意思外,還帶有一點不黨同伐異的意思。也就是不與意見相同者結為一黨,但也不排斥那些意見不同者。后面這點通常很難做到,就算是儒家的大師們恐怕也是如此。歷史上能夠稱得上是思想家的,大部分都有一點特立獨行的精神,人云亦云的思想家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當然也不需要,因此即使是那些堅決要剝奪民眾或是他人“特立獨行”精神的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和韓非子,他們自己也是具有一點“特立獨行”精神的。比如商鞅變法中“不循其禮”或是“不法其故”的做法,韓非子著作中那種常常透露出的憤世嫉俗精神都是與當時的官場甚至是世俗相悖而行的。道家曾經強調過要與世無爭,與光同塵,無為就是無不為,這樣看來好像是要將自己混同在蕓蕓眾生之中,在《莊子?德充符》中就塑造了一些肢體殘缺或是社會地位低下的人物,這些人就仿佛是眾生之中的一分子,但是他們所表現(xiàn)出的那些特異精神,完全就是高不可攀的。西漢中期之后,在“獨尊儒術”的影響下儒家取得了思想界中的最高地位,從那個時候開始那些信仰道家思想的人們,就成了我們所說的“特立獨行”的人物,矚目于世俗。但就算如此,儒家的代表孔子仍舊是個具有“特立獨行”精神的人物。完全可以說孔子是較早發(fā)現(xiàn)個人獨立所具有的價值的思想家。他曾說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選自《論語?子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尊重個人的意志。但是這樣的意識是不能被統(tǒng)治者接受的??鬃邮且粋€有著嫻熟的政治技巧的思想家,但就算是這樣的他也還是不太能被主流社會接納,做官也就三個月。究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思想意識、政治主張以及作風為人等不能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認同,這些實質的東西不是技巧這些東西可以取代的。我們可以順著來看一下,許多儒家的重要思想家都是不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或世俗所接受的人物,比如,子夏、顏回、子路、子貢以及后起的孟子、荀子等。到了后來佛教傳入中國,大師或是高僧歷代皆有,他們當中有鮮明個性者可以說比比皆是。比如,初入中國傳法的使者鳩摩羅什、達摩,或者是開宗立派的玄奘、惠能、馬祖道一等,哪個不是“特立獨行”之人?他們的言論以及行為往往能夠驚擾庸耳俗目。有一點比較奇怪的是,歷史上的“特立獨行”者多存在于古圣先賢或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之中,那么廣大人群中的“特立獨行”者為何寥寥無幾呢?這大概與傳統(tǒng)中存在的不能容忍獨立思考、缺少寬容的傾向有關,而獨立思考可以說是“特立獨行”的思想基礎或是搖籃。古圣先賢以及那些開宗立派的大師們通常都是不容于時的?!笆ァ?、“賢”之類的封號也大多是后人認為他們的思想已經無害且變得有用而給的。實際上這些圣賢們也有凡人的一面,那就是他們允許自己“特立獨行”,但卻不支持他人的“特立獨行”,甚至有時還會激烈反對。就拿歷代思想家中最具有寬容態(tài)度的孔子來說,他在剛剛創(chuàng)立自己學派的時候,不是也說過“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樣的話嗎?對于手底下想法與眾人不同、思想比較活躍的宰我、樊遲等人也是采取斥責的態(tài)度。這說明大部分有著“特立獨行”行為和精神,甚至是從理性上肯定以及贊揚“特立獨行”精神的人士對于他人的“特立獨行”,尤其是反對自己的“特立獨行”在態(tài)度上也是不贊成,甚至是不承認不許可的。這也難怪韓愈會感慨真正的“特立獨行”之士是“千百年不一見”的(韓愈雖然這么說,其實他也不待見當時的那些“特立獨行”之人)。
總之,只有懂得自我肯定與自我欣賞,在前進的路上才能獲得無窮無盡的力量以及勇氣。而自己給自己鼓掌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勇氣,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肯定與自我欣賞。為了自己的將來,為了讓自己能夠真正成為特立獨行之人(抑或是大丈夫),完全有理由也必須讓掌聲為自己響起。
◎轉禍為福
“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是我最欣賞的大丈夫境界,我真喜歡這兩句話。
——李敖
正因為這兩句話是李敖喜歡且欣賞的,由此也說明了要做到轉禍為福、轉敗為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否則李敖也不會說它們是大丈夫的境界。我們現(xiàn)在先來看幾個轉禍為福的典型例子吧。
1941年的12月,在愛迪生的家中發(fā)生了一場大火,這場大火幾乎摧毀了愛迪生的實驗室,損失超過了200萬美元,但當初因為建筑物是由混凝土所建,原本以為防火效果應該很好的,結果只保了23.8萬美元的火災保險,而愛迪生這一生來的大半研究幾乎都在這次火災中化為灰燼。據說在火勢燒得正旺時,愛迪生的兒子查爾斯拼命地在瓦礫和濃煙中尋找自己的父親,當他找到愛迪生時,他正在平靜地看著眼前的火景,火光反射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一頭的白發(fā)隨風翻飛。看到如此情景查爾斯感到非常心疼,因為父親已經67歲了,已經不再是一個年輕的小伙子了,而對他來說很重要的一切卻付之一炬。這時愛迪生看到了查爾斯,他對查爾斯叫道:“查爾斯,你媽媽在哪里?”接著又說道:“快把你媽媽找來,有生之年她再也看不到這種景象了?!钡诙煸绯?,愛迪生看著火災之后的廢墟說道:“災難有它的價值,它將我們所有的錯誤都燃燒殆盡,感謝我的上帝,我們又可以重新開始了?!?個月之后,愛迪生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發(fā)明——留聲機。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是說禍是雙至的。我對‘雙至’有一個怪解釋:當?shù)湵旧硪恢恋臅r候,凡夫俗子本身就配上另一至,另一至就是苦惱自己。凡夫俗子遇到禍事,立刻作直接的苦惱自己的反應,于是禍上加禍,自然就雙至了。我的辦法是:我遇到禍事,第一就告訴我自己:‘我決心不被它打倒,相反的我要笑著面對它?!@樣一來,我就先比別人少了至少一禍。絕不配合禍,這還不夠。我要把禍本身給‘值回票價’,這才滿意。什么是‘值回票價’?《史記》管晏列傳,司馬遷說管仲‘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這是我最欣賞的一種本領,化禍為福,轉失敗為成功,對人生說來多么重要!‘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低手對不如意的事,是唉聲嘆氣;高手對不如意事,卻能化成對自己有利。人要修煉到這一段數(shù),才算爐火純青。爐火純青的人,不論在八卦爐里、在八卦爐外,都是一樣逍遙。”
這是李敖對于福禍轉換的理解。看了各種偉大英雄或杰出人物的傳記,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大多是由苦難中掙扎出來的,在巨變中成長的人,正因為他們有超乎凡人的勇氣與毅力而使他們突破困境、創(chuàng)造時勢,然后脫穎而出、名垂青史。而一般人遇到苦難,隨即彷徨失措、呼天搶地,為失敗而戰(zhàn)栗,跌倒后也許匍匐不起,焉能成大功立大業(yè)?
轉禍為福、轉敗為功,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實力以及平時對生活點點滴滴的注意。先看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出生在300年前的法國,剛出生時就陷入了昏迷狀態(tài),后來才被護士一巴掌拍醒,不過醫(yī)生預言這個孩子嚴重先天不足,所以他絕對活不過4天。但是,就是這么一個剛出生就被宣判死刑的孩子憑借自己的努力將自己的生命整整延續(xù)了84年才離去,他就是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那么伏爾泰是怎樣轉禍為福使自己如此高壽呢?自信心與優(yōu)越感是首先要具備的。除此之外,隨時保持幽默感與微笑也很重要。在伏爾泰的生命快要走到盡頭時,神甫來為他作祈禱,伏爾泰問:“神甫,是誰請你來這里的?”神甫答道:“上帝讓我來的?!甭牭竭@話,伏爾泰將手伸向神甫,說:“哦,既然如此,親愛的神甫,你的介紹信在哪里?”伏爾泰到死都不忘記開玩笑?!暗溬飧K小?,伏爾泰能如此高壽的另一個原因恰恰來自他的病痛。就如一個玻璃杯和一個塑料杯,玻璃杯易碎,人們會更加小心翼翼地去愛護,而塑料杯則被隨便對待,最終,塑料杯反而先于玻璃杯壞掉,玻璃杯卻比塑料杯用得更長久。正因為伏爾泰病痛纏身,所以他對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習慣非常注意。他嚴格遵照醫(yī)囑,按時服藥;飲食方面的要求也極高,不該吃的東西絕對不吃;不僅如此,伏爾泰還講究衛(wèi)生以及環(huán)境的布置。就這樣,伏爾泰以適合自己的“養(yǎng)生之道”轉禍為福,最終成就了富于理性的輝煌一生。
那么,平時要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在面對困境時能夠及時地轉禍為福、轉危為安呢?首先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一定要全面,要從理上、事上以及心上去改正,而最快的方法自然是從心上去改正錯誤,從根本上修正自己的行為,千萬不要自欺欺人、自己騙自己。此外還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各種人和事,要做到愛敬存心,因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的付出,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得到同等的回報,因此一定要與人為善、敬重尊長。勸人為善、成人之美也是要常做的。而防微杜漸能讓你在突發(fā)災禍時能夠冷靜自制。修身法則里常有的說法就,言忠信,行篤敬,呈憤,制欲,改過,謙善。這是讓人們要誠實、有禮、不嗔、不貪、不癡、謙遜和善。真的遇到逆境也不要埋怨,因為逆境能磨煉你,讓你得到進步,而順境反而是用來淘汰人的,人最容易在順境中失去自我以及平時的各種準則,因此,在順境中也要記得時時感恩于人,造福社會,這樣你的福氣才有可能歷久不衰。凡事也要從真誠做起,有時真誠也是事情成敗的關鍵之一。此外,還要學會從整體看事物,不要只看事物的一個點,否則你會很容易患得患失,這對于你脫離逆境也是不利的。
總結一下,轉禍為福、轉敗為功的大概方法就是遇到禍患時一定要保持冷靜,因為很多禍患有時是伴隨著好事而來的。古人不是說過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塞翁失馬,焉知非?!?。有時禍患與幸福只有一紙之隔,當你為禍害所苦,為失敗而煩悶時,不妨把這樣的現(xiàn)況當做是邁入成功的前奏曲??墒?,單純的樂觀主義也是不太好的,我們應該在考驗中把握能夠充實內心的精華,我們都知道勝利的光輝不會持久,同理可證,悲慘的命運也不會一直持續(xù)下去,若能把人生的教訓銘刻在心中,不斷累積人生的經驗,離幸福之路大概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