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交友親益遠損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季氏第十六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實的人交友,同見識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表面老實而心術不正的人交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善于花言巧語而胸無實學的人交友,是有害的?!?/p>
【感悟一點】
人的一生不可無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重選擇。我們看到許多人由于朋友的幫助克服了困難,或事業(yè)上取得了成就。也看到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由于交友不慎而誤入歧途。交友應該“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樣的朋友可以使你長善救失,開拓心胸,德業(yè)學問日進于高明。反之,如果交上壞朋友,不但不能長進,反而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由于朋友的熏陶濡染,不知不覺就被同化了,它有時比父母和老師的教導更有影響。
什么樣的朋友靠得住
友直、友諒、友多聞,這已成為交好朋友的準則,第一種“友直”,是講直話的朋友能說出并勸止你的錯誤,即所謂“諍友”;第二種“友諒”,是比較能原諒人,個性寬厚的朋友;第三種“友多聞”,是知識淵博的朋友。孔子將這三種人列為對個人有助益的朋友。另外在朋友中,對自己有害處的三種定要戒之。第一,“友便辟”。就是有怪癖脾氣的人,有特別的毛病。第二“友善柔”。就是個性非常軟弱,依賴性太重。甚至一味依循迎合于你。你要打牌,他也好;你要下棋,也不錯;你要犯法,他雖然感覺不對也不反對,跟著照做不誤。這類人可以說是成事不足,敗事也不足。第三“友便佞”。這種人更壞,可以說是專門逢迎的拍馬屁能手,絕對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家伙,特別要當心。
東晉大將王敦因謀反被殺,他的侄子王應想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王應的父親王含想去投奔荊州刺史王舒。王含問王應:“大將軍以前和王彬關系不怎么樣,而你卻想去歸附他?”王應說:“這正是應當去的原因。王彬在人家強盛時,能夠提出不同意見,這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到了看見人家有難時,就一定會產(chǎn)生憐憫之情。荊州刺史王舒是個安分守己的人,從來不敢做出格的事,我看投奔他沒用?!蓖鹾宦爮乃囊庖姡谑莾扇司鸵黄鹜侗纪跏?,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長江。
當初王彬聽說王應要來,已秘密地準備了船只等待他們;他們最終沒能來,王彬深深引為憾事。
藺相如曾是趙國宦官繆賢的一名舍人,繆賢曾因犯法獲罪。打算逃往燕國躲避。相如問他:“您為什么選擇燕國呢?”繆賢說:“我曾跟隨大王在邊境與燕王相會,燕王曾私下里握著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結為朋友。所以我想燕王一定會接納我的。”相如勸阻說:“我看未必啊。趙國比燕國強大,您當時又是趙王的紅人,所以燕王才愿意和您結交。如今您在趙國獲罪,逃往燕國是為了躲避處罰。燕國懼怕趙國,勢必不敢收留,他甚至會把您抓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向趙王負荊請罪,也許有幸獲免。”繆賢覺得有理,就照相如所說的辦,向趙王請罪,果然得到了趙王的赦免。
繆賢以為燕王是真的想和自己交朋友,他顯然沒有考慮自己背后的一些隱性因素,比如自己當時的地位、對燕王的有用性,等等??墒乾F(xiàn)在他成了趙國的罪人,地位已經(jīng)變了,交朋友的價值也就失去了,他貿然到燕國去,當然很危險了。藺相如看問題可謂是一針見血。
再看這樣一個故事:晉國大夫中行文子流亡在外,經(jīng)過一個縣城。隨從說:“此縣有一個嗇夫,是你過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順便等待后面的車輛呢?”文子說:“我曾喜歡音樂,此人給我送來鳴琴;我愛好佩玉,此人給我送來玉環(huán)。他這樣迎合我的愛好,是為了得到我對他的好感。我恐怕他也會出賣我以求得別人的好感。”于是他沒有停留,匆匆離去。結果,那個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后面的兩輛車馬,把它獻給了自己的國君。這幾個故事頗能給我們啟示。什么樣的朋友才能靠得住。也許人心隔肚皮,難以臆測,但如果能盡量依照孔子的這種親益遠損的原則去結交朋友,也許能夠最大程度得到真正的朋友,而遠離奸詐小人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