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惠王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戰(zhàn)國時魏國國君,其在位時魏遷都大梁,故稱梁〕王曰:“叟!〔老先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一定是有什么對我國有利的事情吧〕
孟子對曰:〔孟子回答說〕“王何必曰利?〔大王何必談利呢〕亦有仁義而已矣。〔只要有仁義就行了〕王曰‘何以利吾國’,〔王說‘怎樣對我國有利’〕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士庶,士人和老百姓。身,本身〕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互相爭利。征,奪取〕而國危矣。〔那國家就危險了〕萬乘之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諸侯國家〕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萬乘之國,大夫擁有千輛兵車〕千取百焉,〔千乘之國,大夫擁有百輛兵車〕不為不多矣。〔不能算少了〕茍為后義而先利,〔如果重利輕義,把利放前面、義放后面〕不奪不饜。〔那大夫不爭奪國君的財產是永遠不會滿足的。饜(yàn),足〕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從沒有講仁的人遺棄其父母的〕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也沒有講義的人怠慢其君王的〕王亦曰仁義而已矣,〔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行了〕何必曰利?”〔何必談利〕
作品 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鄒城人。戰(zhàn)國時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年少時家貧,由寡母撫養(yǎng)成人。拜子思(孔子嫡孫)為師,潛心攻讀孔子的著作。曾周游列國,不被諸侯所用,后退居講學。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主張仁政,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提倡“性善論”,主張存心養(yǎng)性,以實現(xiàn)改造社會的目的。
《孟子》一書由孟子與其弟子萬章等所著,書中記載了孟子的言論和思想,是儒家重要理論著作。自漢代始,《孟子》一書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北宋以后,更成為士大夫們必讀的“經典”?!睹献印返奈恼虑捎谡撧q,善用比喻,富于鼓動性,恣肆雄健,極富文采和感染力,對于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孟子》書文共七篇(各分上、下卷),每篇有若干章,無題目。人們通常撮取每章開頭的幾個字作題目(書中各篇的篇目就是這樣的)。本文為《孟子》第一篇的第一章。
品讀
孟子生活在爭奪、兼并不止的戰(zhàn)國時代,無論君王還是百姓,人們的社會活動都落腳在現(xiàn)實功利的考量上。孟子逆潮流而動,極力宣揚儒家的仁義思想,為重建時代價值觀奔走呼號,難能可貴。的確,一味重利棄義的社會是令人擔憂的,肯定不會有多么美好。
妙語警言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