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知音
隱居山野,洗去了王維心中的俗塵。參禪悟道,使他悟得了山水的靈性?;ㄩ_花落,云起云收,只有王維聽懂了自然的寄語??催@首《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元好問說:“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摩詰深得禪理,悟得禪機。他心中無塵,詩味自然就純;心中無欲,自能得自然之美意。得自然之美景妙意,詩人提煉萃取出了自然之精華!輞川因此充滿禪意,鹿柴是禪意的棲居。他的詩書畫因此臻至化境。
喧鬧被隔離,紛擾的世俗被濾去,僅有眼前景色的“空”是不能完成的。關(guān)鍵就在于詩人那顆心是不是完全棲息在這里。一縷余輝,或者一絲月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幽靜的景致是否入眼、入心?!靶[”歸于平靜,詩人的心也隨之波瀾不驚。深林、白石以及青苔可以作證。
王維獨賞這“空山”佳境?!翱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雨后秋山格外地空明潔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夜間春山十分地寧靜幽美。只有空靈的心胸才可以感受到這一切,物我兩忘,寵辱不驚;只有空靈的靈魂才可能與自然對話,與天地默契,才能領(lǐng)悟到自然的澤惠!
當一個參禪之人達到這般極致,才會有如此純凈的妙筆。詩中的光與影、聲與色,仿佛被一一地過濾。這過濾雜質(zhì)的道具,便是詩人那一顆純凈而空靈的心,以及他高度的語言駕馭力。詩中的畫圖徐徐地、靜穆地展現(xiàn)開來,讓千年以后的我們也隨了詩句所描繪的幽靜之境而漸漸地沉靜,漸漸地走進空山,走進森林,去沐浴穿越茂葉而灑在野地的月光雨……
像王維的《辛夷塢》,“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自然以獨有的方式傳達自己的存在,生機與寂寞,明艷與無奈。風景的背后站著一個人,他內(nèi)心的靜寂正如眼前的花朵。他們活著,他們芬芳,彼此欣賞,不管有沒有人光臨,他們都會按部就班地回饋上蒼的安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從不懈怠。
那些可以在空山中自由交談的人,他們的內(nèi)心自有一片潔凈的光明!
王維的這些山水詩,處處充盈著親切的味道。我們不是在讀詩,我們同詩人住在一樣的風景里。他用心靈與風景交流,用詩歌向我們傾訴。
有這樣的佳境,詩人不勝欣喜。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里館》
今天的彈者或者唱者,早已喪失了這份雅興,或者干脆不屑于為之,他們早已習慣了霓虹閃爍,烈焰升騰,以及淺薄粉絲的追捧,街頭小報的鬧騰,他們的彈唱早已與名利嫁接,與浮躁聯(lián)姻。
而在千年以前的某個夜晚,那是一片幸運的竹子,愜意地生長在唐朝的某座山里,她們的幸福來自于那個隱居于此的詩人的彈奏。她們是詩人最忠實的聽眾。
他的長嘯感動了山月,幽篁和明月讀懂了他內(nèi)心的高格。明月的照耀里,他的志趣更加高潔。
這是一幅傳統(tǒng)文人所期冀的畫圖,只要他不是耽于塵世、羈于功名!
一顆被紅塵熏染過的心安頓于此,獨坐,彈琴,長嘯,只為身邊的這一片純凈的靜。他的高潔不為世人知曉,他的無爭只有明月明了。明月是他的知音,深林之外的俗人,豈知詩人一聲長嘯里所傳達的心語。
修竹密密,環(huán)護左右;明月在天,疏影于地。詩人以竹為友,視竹為知音。于是,一會兒撫弦,一會兒又獨自長吟。琴聲在林間飛翔,穿越。月光在林中徘徊,漫步。幽篁默立,時而點頭默許。幽篁有節(jié),彈者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