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邵氏起源及發(fā)展

清代余姚邵氏家族 作者:孫欣 著


第一章 邵氏起源及發(fā)展

家族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細胞,雖與國家政權(quán)無直接關(guān)系,卻也是國家政權(quán)必不可缺的重要輔助組織之一。清代邵氏是余姚地區(qū)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家族之一。連清代學(xué)者全祖望都表示認可,他曾說:“邵氏于姚江望族中,為孫、謝、王、陳亞門材最盛。”(1)

古時學(xué)者往往認為,人如果不知道本族的先世,那他還不如豺獺。正如宋代學(xué)者、橫浦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張九成所說:

人靈于物,不知祖宗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親疏之所以別,昭穆之所以序,豺獺之不如也。(2)

下面我們就從邵氏的起源說起。

第一節(jié) “召”、“邵”之源流

邵姓是我國家譜學(xué)中的大姓之一。

春秋至秦漢時,“邵”、“召”二字可通用。關(guān)于“召”姓和“邵”姓的關(guān)系,學(xué)者們的看法大致相同。

邵彥輝說:

其(注:召信臣)裔孫曰休,為青州刺史,避事加邑,始改氏邵。(3)

陳康伯說:

邵氏之先始出于召公奭之后,加邑為邵氏。(4)

楊溥:

邵本姬姓,系出召公奭之后,召公為太保,封于召,遂以為氏。……其后子孫益眾散徙四方。……其孫休為青州刺史,避事加邑,始改氏邵,則今之氏邵者,皆休之后無疑也。(5)

王英說:

邵本姬姓,系出召公奭之后,食采于召,遂以為氏族。(6)

趙申喬說:

稽邵氏賜姓受族,由召公奭至東陵,而子孫世為召氏。迨東漢章和間,有刺史召休者,加邑為邵,是豈聲訛、字訛而易為避事也,一派相承。(7)

張廷玉說:

邵故姬姓,系出召公,西漢召父信臣之孫曰休,為青州刺史,加邑為邵,邵蓋休之后也,其先世為燕人。(8)

悳容說:

邵氏之得姓受氏始于燕,蓋召公奭于周,同姓為太保,佐文武成康,夾輔周室,封于燕,食邑于召,故曰召公奭。……避事加邑為邵,則今之邵氏皆休后也。(9)

可見,學(xué)者們大多認為“邵”乃“召”加“邑”而來。不過,邵氏后裔邵是同對此表示懷疑,他在《姓氏加邑考》中道:

我邵氏避事加邑之說,考古者不能無疑。不佞自幼夙聞之,及長,展覽宗譜,見若序、若述、若原譜,數(shù)見不尟。私怪此說不見于他書,舊譜于何取征?自愧荒殖,家鮮藏書。欲就而問難,而老師宿儒已無復(fù)存者?!?/p>

竊以為休為青州刺史,或本召為邵,則未可知。而謂召之為邵,自此始,期期以為不可。召者,何邑名也?邑名曷以為氏?周太保食采于召,遂氏召,因稱召伯,又稱召公。繹詩序:“甘棠,美召伯也?!惫{:“召伯,姬姓名奭,食邑于召?!笔骋鬲q食采。召與邑分,邵與邑合,文字之變遷,先分后合,先合后分者亦多矣,奚獨邵?

況邵與召通。故凡左氏傳之周召,召陵,《史記》俱從邵。如《白起傳》:“周邵呂望之功?!薄肚乇炯o(jì)》:“齊桓公伐楚,至邵陵。”是邵即召,無所謂加邑不加邑也。即曰加,亦加自司馬子長,先召、休且二百數(shù)十年。然誠如《史記》,將毋謂有邵無召乎?是又不然。

我遠祖康節(jié)公宗孫萬二公,自河南扈從南渡,遂家于浙之杭州,此之謂汝南、安陽之族從邑者也。吾故曰休或本召為邵,則未可知,而謂召之為邵自休始,獨不思休已在東漢中葉以后,其如《史記》之成于漢武太始何哉?

儒者考據(jù)訓(xùn)詁學(xué)說,本極紛紜,故如避事加邑,輾轉(zhuǎn)沿襲,究于正史無征。無征不信,斯不足當(dāng)考古者劍首一吷已。(10)

我認為“召”、“邵”二字在表示古地名和姓氏的含義上可互用(11),但將“召”加“邑”變成“邵”并不是從召信臣的后代召休才開始的?!罢佟焙汀吧邸睉?yīng)該是異體字的關(guān)系。

位于今河北平山縣的中山國,其境內(nèi)曾出土青銅中山王壺,青銅壺上刻有銘文,其上即有“召”、“邵”二字?!罢佟弊鳌?img src="https://img.dushu.com/2023/03/02/20400518719349.jpg" alt="" />”,“邵”作“”,字形幾乎完全一致,也可證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召”、“邵”即可通用?!稄V韻·笑韻》:“邵,姓。出魏郡,周文王子邵公奭之后?!睎|漢王符《潛夫論·三式》:“然則良臣如王成、黃霸、龔遂、邵信臣之徒,可比郡而得也?!蓖衾^培箋:“并見《漢書·循吏傳》‘邵’傳作‘召’,顏師古注:‘召,讀曰邵。’按召、邵古通用?!编嶉浴锻ㄖ尽な献迓匀酚洠骸按呵镎倥c邵一氏,而后世分為二:齊有召忽,漢功臣有召歐,又南陽太守召信臣、生馴、孫林,此單召者也;秦有邵不疑,及汝南、安陽之族(12),皆從邑?!薄对娊?jīng)·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睗h鄭玄箋:“召伯,姬姓,名奭,食采于召?!奔础罢佟钡厥菉]是封邑,故稱其為“召伯”。

不過像各家所言,為躲避政事、“召”加邑為“邵”的說法,反復(fù)不定地流傳下來,如推究于正史則尚無證據(jù),恐不可全信。

“邵”起源于姬姓,先祖奭是周時的太保,深得百姓愛戴。周代衰落之時,七國并立,將燕國的食邑封于召地(今陜西岐山縣西南),自此太保奭也被稱為召公奭。后來召公的子孫便以“召”作為姓氏。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召氏宗族的子孫分散于齊、魯、晉、韓、趙、魏、衛(wèi)等地,像齊國的召忽、秦國的召平等?!捌浜笞訉O散徙四方”(13),此時的召氏是一支邊疆之族。

秦漢之間,陳勝、項羽起兵,立了六國的后人。齊、楚、韓、魏、趙都有子孫,而燕國所立的,就是韓廣。竇光鼐云:“自吳、越、燕、衛(wèi),蕃衍昌大,天下皆知有邵氏也?!?sup>(14)邵是同:“有大勛勞,子孫為周世卿,有斷然者若召穆公虎父子、召伯廖、召武公、召昭公、召戴公及子召襄、召桓公、召莊公奐、召簡公盈,見于傳紀(jì)者彰彰如此?!?sup>(15)直到漢初,婁敬才上書請求將齊、楚、燕、韓、趙、魏的后裔遷徙至關(guān)中,可見燕國確有后人,仍是一支邊疆之族。據(jù)《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眾多召氏后裔曾被封賞,召氏子孫在祭祀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的時間長達八九百年,確為當(dāng)時之望族。

西漢中期,召氏家族后裔召信臣為河南南陽太守,后征入為少府,他惠政于民,世稱召父。東漢章帝時,召信臣的曾孫召馴官至光祿勛。召馴的孫子召休官至青州刺史。后為躲避政治迫害,才在“召”旁加“邑”,“召”便開始統(tǒng)一寫成“邵”。

到了唐代,邵氏仍是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陳康伯說:“傳至唐太宗,奏天下譜牒,退新門、進舊望、左膏粱、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邵氏亦與首稱焉。”(16)

宋代,邵氏后裔已經(jīng)遷徙至四面八方。“自宋室南遷,子姓散處四方。有遷于杭州、紹興者,有徙于寧波、處州者,有居于建康、毘陵者,有遷于歙州、揚州者,有徙于姑蘇、云間者,有遷于江西南昌、袁州者,有徙于撫州、九江者,有遷于福建建寧者,有徙于泉州、漳州者,有遷于廣東廣州、南雄者,有徙于川、陜者,皆出廣西桂林之派也?!?sup>(17)可以說,當(dāng)時的邵氏家族確乃天下的豪門大族。

到了元代,邵氏子孫已經(jīng)遍及大江南北,有南遷至粵、閩的,西遷至川、滇的,還有東渡至寧波定海的。

明清時,邵氏家族蓬勃發(fā)展,方興未艾。明代邵氏子弟中,舉人有53人,進士有22人。姚江書院派學(xué)術(shù)殿軍、邵氏家族后裔邵廷采也說:“邵氏科甲之目獨盛于明?!?sup>(18)明代中期,山東邵氏后裔邵瑜到定海(今鎮(zhèn)海)做官并定居,世代居住在定海的孝門巷(今鎮(zhèn)海孝聞巷)。邵瑜幼年喪父,一直恭敬地伺候母親。母親去世后,邵瑜將其葬于東管(今莊市)漢塘村。明成化年間,邵瑜獻五百石糧食充軍,為表彰邵瑜的義舉,定海縣給他建了表彰尚義的牌坊。邵瑜即是邵氏家族遷居鎮(zhèn)海的始祖。眾多邵氏家族的后裔,都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著邵氏家族作為浙東望族的聲譽。邵氏后裔邵洪庚說:“吾宗自范陽遷洛,再攀南轅,散于金元,而盛于明,及吾姚而衣冠更甲他姓矣?!?sup>(19)到了清代,邵氏科第蟬聯(lián)指不勝屈,蔚然為浙東望族。

第二節(jié) 清代浙江邵氏

清代浙江地區(qū)邵氏家族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知,清代浙江地區(qū)邵氏家族分布于寧波、龍游、奉化、蘭溪、東陽、余姚、紹興、鄞縣、衢州、金華、浦江、諸暨、淳安、松陽、永康、永嘉等地。較為密集的,如:蘭溪的東陵、孟湖、江潭、鴨塘、華塘、金家、博陵、蘭江,東陽的紫溪、興賢、墅川,紹興的會稽、山陰,諸暨的孝義、清塘,鄞縣的梅江、章溪、平水等。另外,還有衢州的亭川、浦江的嵩溪、淳安的侯溪東陵、松陽的博陵、永康的江頭村、永嘉的韶川等。本書所談限于余姚邵氏。

第三節(jié) 清代余姚邵氏

從源流上看,余姚邵氏是從洛陽遷居而來,邵曰濂編纂的《余姚邵氏宗譜》中即記有《洛陽遷姚世系》。

一般認為,邵執(zhí)中是洛陽統(tǒng)修世系的始祖。南朝陳時,邵執(zhí)中是秦東陵侯召平的后裔,字季,7歲熟讀經(jīng)書,16歲官至翰林,5年后任工部尚書。世稱莘野先生,謚號文定,定居桂林,“是為奕世之祖”(20)。唐代時,邵說在天寶年間中了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后因事被貶為衡州刺史,便定居在衡漳(今河間府阜城縣)。自此,邵氏家族便有了很多分支。

宋代,邵說的后代邵德新從衡漳遷至范陽(今涿州)。邵德新曾跟隨隱逸之士學(xué)習(xí)佛教、易經(jīng),并著有《周易解》五卷,后人稱其為伊川丈人,終隱德不仕。邵德新的兒子邵古又帶著他的兒子邵雍從范陽遷至共城(今河南輝縣)。宋天圣年間,邵古和兒子邵雍暢游共城,二人內(nèi)心都向往幽靜之處,便在共城的蘇門山下隱居下來。邵雍為父親筑起了簡陋的草房,“疏布讀書,躬爨養(yǎng)父”(21)。時任共城縣令李之才精通易經(jīng),邵雍便拜其為師,二人可謂神契相合。三十多歲時邵雍游學(xué)洛陽,“以洛邑天下之中”(22),之后便定居在洛水南面的云溪洞一帶。

自邵雍這一代起,洛陽便出現(xiàn)了邵氏的一個分支。

邵雍字堯夫,謚號康節(jié),是北宋五子之一、著名理學(xué)家、一代易學(xué)大師,邵氏后裔賢能達者代不乏人,始于邵雍。朱熹曾作《邵康節(jié)夫子贊》:

天挺人豪,英邁蓋世。駕風(fēng)鞭霆,歷覽無際。

手探月窟,足躡天根。聞中今古,醉里乾坤。(23)

邵雍自己也曾作《康節(jié)公自贊》:

松桂操行,鶯花文才。江山氣度,風(fēng)月情懷。

借爾面貌,假爾形骸。弄丸余暇,間往間來。(24)

宋時,邵雍多次被任命為監(jiān)主簿、潁州團練推官。他都沒有赴任,而是選擇在洛陽隱居。邵雍去世后,被賜著作郎,元祐年間邵雍謚康節(jié)。邵雍著有《皇極經(jīng)世》、《觀物內(nèi)外篇》、《擊壤集》、《漁樵問答篇》及古詩兩千余首,“上續(xù)千載不傳之緒,以啟萬世既迷之津,巋然為宋儒宗”(25),可謂聲名昭著。邵雍潛心研究,開創(chuàng)了宋儒理學(xué),成為一代宗師。在這之后,邵氏家族中父子祖孫前后相繼研究儒學(xué),出現(xiàn)很多賢明通達、有才德的人,使邵氏成為聲望倍顯之家族。

邵雍有兩個兒子,長子伯溫,次子仲良。

邵伯溫字子文,他從小聽從父親教誨,秉承了邵氏家學(xué),學(xué)識尤其淵博。邵伯溫官至大名府助教,后調(diào)為潞州長子縣尉,提拔為果州太守,又升至提點成都刑獄,之后為利州轉(zhuǎn)運使,官至四川別置使參議。多年從政的經(jīng)歷使邵伯溫十分熟悉當(dāng)世要務(wù),著有《易辨惑》、《聞見錄》、《河南集》、《皇極經(jīng)世注解》等。邵伯溫有三個兒子,即邵溥、邵博、邵傅。邵溥在紹興二十年時任眉州太守,后又任徽猷閣待制,被譽為天下第一清官。靖康之變時,邵溥和他弟弟邵博跟隨宋高宗趙構(gòu)南渡到杭州,定居了下來。邵溥就是邵氏家族南渡至杭州的始祖。邵博則官至宋代秘書省校書郎,在宣和末年跟隨父親邵伯溫遷居至蜀地。

邵溥的后代邵宏淵乃武官,官至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屢次打敗金兵,威震江南,被人們譽為南宋盛興的名將。邵溥的四世孫邵澤,是宋朝嘉熙二年的榜眼,官至吏部、兵部侍郎。后其子孫遷居于閩地。邵澤的弟弟名淳,字君協(xié),后升任為越地新昌令,定居在會稽的迎桑。邵淳即是遷居到會稽的邵氏家族的始祖。

邵淳的孫子邵忠,字克誠,號抑庵,排行一千〇八,是邵雍的十世孫,宋時官至揚州路承事都巡檢,辭官后從會稽遷居至余姚姚江通德鄉(xiāng)清風(fēng)里。邵忠便是遷居到余姚的邵氏家族的始祖。邵承明說邵氏“以文定公為遠祖,以康節(jié)公為始祖,以都巡公為遷姚之祖”(26)。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邵廷采也說:“揚州路都巡忠復(fù)自會稽遷余姚通德鄉(xiāng)之清風(fēng)里,于是余姚始有邵氏?!?sup>(27)正如竇光鼐所說:“洎遷姚以來,代有聞人,科名接踵,冠蓋相望,而特立獨行之儒,為世表率者,又復(fù)不勝指數(shù)?!?sup>(28)遷居余姚的邵氏家族即是其中有突出表率作用的。

--------------------

(1)(清)全祖望:《邵得魯先生事略》,貽編卷四列傳,第47頁。

(2)(宋)張九成:《邵氏族譜引》,譜系,第15頁。

(3)(清)邵彥輝:《貞五公戶帖后自述世系》,《邵氏宗系匯集》,寧波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頁。

(4)(宋)陳康伯:《邵氏宗譜序》,譜系,第1頁。

(5)(五代)楊溥:《邵氏重修族譜序》,譜系,第8—9頁。

(6)(清)王英:《邵氏族譜序》,譜系,第10—11頁。

(7)(清)趙申喬:《邵氏宗譜序》,譜系,第16頁。

(8)(清)張廷玉:《邵氏宗譜序》,譜系,第17頁。

(9)(清)悳容:《譜由》,譜系,第27—29頁。

(10)(清)邵是同:《世系源流辨》,《邵氏宗系匯集》,寧波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頁。

(11)除此二義外,“召”、“邵”基本不通用?!罢佟痹凇墩f文·口部》,而“邵”在《說文·邑部》。

(12)汝南:即河南汝寧,安徽之穎州屬焉;安陽凡見于圖志者三:河南之安陽縣、安陽河;山東曹縣迤東有安陽城。

(13)(清)邵彥輝:《貞五公戶帖后自述世系》,譜系,第18頁。

(14)(清)竇光鼐:《余姚邵氏續(xù)修宗譜續(xù)》,《邵氏宗系匯集》,寧波出版社2006年版,第5頁。

(15)(清)邵是同:《世系源流辨》,《邵氏宗系匯集》,寧波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頁。

(16)(宋)陳康伯:《邵氏宗譜序》,譜系,第1頁。

(17)(宋)陳康伯:《邵氏宗譜序》,譜系,第1頁。

(18)(清)邵廷采:《邵氏族譜序》,譜系,第40頁。

(19)(清)邵洪庚:《重修宗譜序》,譜系,第36頁。

(20)(清)邵宗鈗:《續(xù)修余姚邵氏宗譜世系序》,譜系,第47—48頁?!稗仁兰蠢凼馈?。

(21)(清)邵彥輝:《貞五公戶帖后自述世系》,《邵氏宗系匯集》,寧波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頁。

(22)(清)邵彥輝:《貞五公戶帖后自述世系》,《邵氏宗系匯集》,寧波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頁。

(23)(宋)朱熹:《康節(jié)夫子贊》,貽編卷三名賢錄,第16頁。

(24)(宋)邵雍:《康節(jié)公自贊》,貽編卷三名賢錄,第16頁。

(25)(五代)楊溥:《邵氏重修族譜序》,譜系,第8—9頁。

(26)(清)邵承明:《重修宗譜世系序》,譜系,第42—44頁。

(27)(清)邵廷采:《邵氏族譜序》,譜系,第40頁。

(28)(清)竇光鼐:《余姚邵氏續(xù)修宗譜續(xù)》,《邵氏宗系匯集》,寧波出版社2006年版,第5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