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言

蘇軾詩詞文選評 作者:王水照,朱剛 撰


導言

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

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tài)?

——《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二首》之一

一位畫家朋友請?zhí)K軾為他的畫雁題詩,蘇軾起筆便寫下了以上的四句。意謂:鳥類有自我保護的本能,一旦有人出現(xiàn),就會有所警覺,隨時準備飛走,那么,其無所擔憂、自由自在的真實姿態(tài),只在無人的場合才會展現(xiàn);另一方面,畫家要畫出這自由自在的真態(tài),卻必然要去觀察,而一旦有畫家在場,雁鳥的真態(tài)便不會展現(xiàn)。畫家應如何去觀察,才能得到雁鳥的真態(tài)呢?

這真是一個藝術的悖論:藝術家追求著真實和自由,希望能夠表現(xiàn)這真實和自由,然而,正是藝術家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妨礙了真實和自由的展現(xiàn)。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對一切自然物都產(chǎn)生貪饜之心,從而使人與自然的親切關系被割裂,自然的真態(tài)被自己障蔽起來,無法看到。那力圖掀開這層障蔽的人,是否都知道障蔽正是來自他自己呢?

如此說來,人竟是一種無用且有害的東西。為我們所贊嘆的自然之美,是自然的“無人態(tài)”,即不受人干擾的自然的本態(tài),人的出場在這里豈止是破壞而已?人和自然相處得如此失敗,使人成為一種本不該有的東西,則人生的意義又該從何處去追尋呢?

其實,比起和自然的相處來,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似乎更為失敗?,F(xiàn)代人經(jīng)??畤@“人心不古”,可能以為古人的情形要好一些,但生活在宋代的蘇軾就曾如此慨嘆處世的艱難:“我少即多難,邅回一生中。百年不易滿,寸寸彎強弓。”(《次前韻寄子由》)因為處世的艱難,竟覺得不足百年的生命是一種延續(xù)著的煎熬,猶如用力拉開一張強弓,一點一點地拉開,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吃力,越來越難以忍受。這樣的慨嘆出現(xiàn)在以豁達樂觀著名的蘇軾筆下,令人感覺活著好像真是沒有什么樂趣可言。那還談得上人生意義的追尋嗎?

然而,另一方面,優(yōu)秀的作家創(chuàng)造他的作品,其創(chuàng)造的一生經(jīng)常被我們形容為對人生意義的追尋的歷程。蘇軾自然也不例外,而且,關于他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還成為后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他那竹杖芒鞋、吟嘯徐行于風雨之中,而回首一笑,渺然如夢的人生境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究竟他如何解開由他自己提出的關于“人”的悖論呢?相比于概括其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揭示其藝術特征,確定其歷史地位等等“文學史”的標準課題來,走進他的人生,走進他的世界,感其所感,思其所思,如果可以從而領略到他追尋一生的結(jié)果,那會是一件更有興味的事吧。

如果你聽慣了“亂世出詩人”或者“國家不幸詩家幸”之類的論調(diào),則面對蘇軾不免會無話可說,因為蘇軾生活的時代不但不屬山河破碎的亂世,而且正是太平富裕的北宋盛世;如果你以為古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力一定是封建社會士人的懷才不遇,那在蘇軾身上也顯然錯了,科舉入仕的一帆風順,兄弟同朝的意氣飛揚,皇帝、宰相、老師的賞識,朋友、學生、子弟的仰慕,金殿議政,北門擬詔,舊時代文人的夢想不過如此而已。擁有了這一切的蘇軾,即便也有赤壁磯頭的貶居,滄海鯨波的放逐,亦是宦場沉浮的常情,不能一概地說“不遇”了。平心而論,盛世何負于詩人?完備的教育體系、優(yōu)越的讀書環(huán)境、擁有書籍購買力的讀者,以及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交流所需要的物質(zhì)條件,對亂世文人而言都只是遙遠的夢想,而社會整體在安定發(fā)展的態(tài)勢下所呈現(xiàn)的豐厚的文化積累,無疑是那種登峰造極的藝術所必要的依托。如果說沒有“安史之亂”就沒有杜甫的詩歌,那么沒有“開天盛世”也同樣不會有杜甫的詩歌。對于蘇軾來說,北宋百年太平所造就的高度發(fā)達的士大夫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市民文化,使他的藝術之旅在出發(fā)的時候便擁有了很高的起點。而與那些真正懷才不遇、終生潦倒的文人相比,曾經(jīng)進入權(quán)力中樞而且一生都卷在黨爭漩渦之中的蘇軾,當然更了解政治。集權(quán)社會造成了文藝與政治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造成了人們了解政治事件的權(quán)力不平等,蘇軾筆下描繪的復雜險惡的政治斗爭,對一般人來說大多是高層的“秘聞”,他們既沒有了解真相的權(quán)力,當然就不可能加以真實的刻畫,而這類題材在中國文學中的分量之重輕,可謂盡人皆知,毋庸多論。

所以,并不是亂世或者懷才不遇才造就大作家。因為山河未嘗破碎,身世也會有沉??;仕途有順有逆,敢于追求真實的人不會停止他的思考。一位哲人說過,人是一支會思考的蘆笛。人生遭遇的處境,大多不是本人能夠決定或改變的,但是否認真去感受,去思考,卻決定他是否迷失,而只有不迷失于外界的人,才能尋找到內(nèi)在的永恒?!拔宜脊饰以凇保伎疾攀钦嬲纳?。蘇軾有時感嘆:“人生識字憂患始?!彼^的“識字”,實際上是指學會了思考,而感受到“憂患”,正是因為清醒。他也曾在《洗兒》詩中說:“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边@憤激的話表達了清醒者的痛苦,但毫不夸張地說,清醒者的痛苦,才是藝術之根。

太平的時代也并不十分寧靜,與其他時代一樣,蘇軾的時代里也有許多事情在發(fā)生。這些事情或大或小,與他的個人生活歷程交織在一起。表面看去,這些事情決定著蘇軾的人生波折;但深入的觀察會令我們不斷地親近那一幕幕人生活劇的主人公,他的貫穿始終的人生思考才是他留下的真正的生命痕跡。而這本小書的目的,也就是從他的各階段的文學作品中,去探尋這生命痕跡,去重溫那個在我們千年以前的生命的思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