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蒼舒醉墨堂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何用草書夸神速,開卷惝恍令人愁。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不異逍遙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銷百憂。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藝亦云至
,堆墻敗筆如山丘。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胡為議論獨見假
,只字片紙皆藏收。不減鐘張君自足,下方羅趙我亦優(yōu)
。不須臨池更苦學(xué),完取絹素充衾禂
。
- 石蒼舒:字才美,京兆人,善草書。蘇軾有時稱他“才翁”。醉墨堂:石氏居室名。
- 惝恍:精神不好,不太快樂的樣子。
- 瘳(chōu):病愈。
- 至樂、逍遙游:都是《莊子》中的篇名,這里用字面意思,指最大的快樂和自由的境界。
- 乃知二句:這才知道柳宗元的話不錯,有的病人會把土炭當美食一樣喜歡。柳宗元在《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中說,他曾見過一位內(nèi)臟有病的人,想吃土炭,吃不到就很難受。比喻某種愛好,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成為怪癖。
- 此藝:指草書藝術(shù)。至:全力貫注,到了極致。
- 興來二句:形容石蒼舒書寫神速。
- 我書二句:說蘇軾自己的書法。意造,以意為之,隨意寫去,不受法規(guī)束縛。推求,指研究筆法。
- 議論:指蘇軾對書法的見解,即“意造無法”、“點畫信手”之論。見假:被寬容,指石蒼舒接受蘇軾的見解。
- 鐘張、羅趙:漢末書法大家鐘繇、張芝,名家羅暉、趙襲。方:比。
- 不須二句:都用張芝故事,張芝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黑;家有絹帛,必先書寫以后,再作他用。此意謂不要用白絹來練字,還是好好拿來做被單吧。衾禂,被單。
熙寧元年(1068)冬蘇軾離川赴京,途經(jīng)長安,拜見韓琦,并在韓琦的府上會見了石蒼舒。次年到達京城以后,蘇軾寫了此詩寄示石蒼舒,作為石家醉墨堂的題詩。
唐代杜甫《飲中八仙歌》曾寫到擅長狂草的書法家張旭,謂“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酒酣耳熱,揮筆作狂草,可以一氣呵成,意象飄動。故酒與草書經(jīng)常被看作密不可分,石蒼舒將居室起名為“醉墨堂”,即是此意,同時也烘托著主人的狂放不羈。然而,在此狂放瀟灑的外表底下,往往卻是痛苦的心靈。因為獲得這種藝術(shù)特長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要不計世俗利害得失,全力以赴,全心投入,那就必然會與世俗背道而馳,造成痛苦。具有同樣愛好特長和人格傾向的蘇軾,自然體會得到其中的甘苦,所以全詩都以同病相憐的口吻來寫。
一種值得肯定的愛好和值得驕傲的特長,被形容為不值得同情的疾病。雖然表面的否定反襯著內(nèi)心的肯定,但采用這種“反筆”來寫作,也寓示著此時蘇軾內(nèi)心與外部世界的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