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亂世英雄
第一節(jié) 從士兵到將軍
亂世出英雄。五代以來連年兵荒馬亂、爭戰(zhàn)不休的亂世為宋太祖趙匡胤的成長提供了一個表演的舞臺。正是在這個舞臺上,宋太祖趙匡胤依靠精湛的技藝,演繹出了一場精彩生動的傳奇故事,不僅征服了觀眾,而且征服了整個天下。
趙匡胤出生于烽煙四起、群雄割據(jù)的五代亂世,他的青少年時代,一直伴隨著硝煙和戰(zhàn)火,以及黎民百姓流亡失所的無助淚水而度過。各路割據(jù)勢力憑借手中的甲兵利刃,在中原相互廝殺。一時之間,神州大地“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鐵馬,蹂躪于明時”?;实圯喠髯?,你方唱罷我登場。五十年間,僅在中原一帶,就有5朝8姓14個君主;而在山西和南方,也先后存在過10個割據(jù)政權??芍^是山河破碎、政權叢立。
歷史上任何一個開國皇帝,并非生下來就注定要成為皇帝的。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主要是依靠個人的能力和平時點點滴滴的不斷積累。所以說,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漢高祖劉邦是以仁義之名立業(yè)的。他本是一個市井流氓,起事之前僅僅是秦王朝統(tǒng)治下的一個小小的亭長。后來,他迫于無奈,才參加了農(nóng)民起義軍,當了一個小頭目。劉邦本人才學疏淺,可以說是不學無術;他的武功,也只會幾下三腳貓的功夫;帶兵打仗,對他來說更是外行。但有一點,卻是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那就是他的仁義之名遠播四方。正因為這點,一大批有才有能的謀士猛將投奔到他的麾下,供其驅(qū)使。在這些人的輔佐之下,劉邦手中的權力才逐漸像滾雪球一樣膨脹起來,最后成就了漢家霸業(yè)。
與劉邦相同的是,趙匡胤也具有同樣的仁義胸懷;與劉邦不同的是,趙匡胤是自己憑借戰(zhàn)功而逐步獲得權力的。
劉邦
趙匡胤出身將門,家道小康。其父趙弘殷中年得子,十分希望兒子能夠匡扶亂世,成為叱咤風云的人物,故給兒子取名為“匡胤”。為培養(yǎng)兒子成材,趙弘殷聘請了一位絕學宿儒,教授四書五經(jīng)及文章,又親自傳授兒子武藝,希望兒子長大以后,能夠文武雙全。所以趙匡胤從小就衣食無愁、習文練武。在父親的教導和熏陶下,少年趙匡胤打下了扎實的武術底子,并從書本上學到了行軍打仗的兵法,為以后在戰(zhàn)場上建功立業(yè)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年少的趙匡胤就表現(xiàn)出超凡的領導能力,是伙伴們心目中的領袖。他善良、勇敢又有智謀,在玩打仗的游戲時,總是充當指揮者的角色。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小伙伴們也都聽從趙匡胤的指揮,排列成整齊的隊形,秩序井然地回到家中。趙匡胤則在隊列的后面,看著自己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前進。
年齡稍大,趙匡胤便在練習武藝方面得到了伙伴們的認可和尊敬。有一次,他在練習騎術時,挑選了一匹沒有韁繩和馬鞍的烈馬。當時,他家中最好的騎師都沒有馴服這匹烈馬。年少氣盛的趙匡胤,下定決心要把這匹烈馬制服。當他躍上馬背后,烈馬頑性大發(fā),四啼狂蹬,仰天長嘯一聲,向城門外狂奔。趙匡胤猝不及防,一頭撞到城門口的門楣之下,跌于馬下。在場的人都大驚失色,認為他必死無疑。然而,趙匡胤揉了揉額頭,一躍而起,迅速追上這匹烈馬,縱身騎上馬背,死死抓住馬鬃不放。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糾纏,烈馬終于停下了疲憊的腳步,老老實實地受主人擺布。這一次馴馬后,趙匡胤便成了開封百姓心目中的少年英雄。
成年以后,趙匡胤看到各地戰(zhàn)亂四起,社會動蕩不安,認識到這正是好男兒從軍報國、建業(yè)立功的好時機。趙匡胤從小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武藝,便想出去闖蕩一番,希望能在亂世中建立一番功業(yè),光宗耀祖。
開始的兩三年,獨自在外漂泊的趙匡胤可以說是歷盡艱辛。他的足跡所至,西北到達陜甘二省,南面到達湖北。他四處尋找成功的機會,卻一無所得。在流浪期間,有一段時間趙匡胤盤纏用光,為賺些錢,他與一幫市井無賴賭博,期望能有所收獲,以解燃眉之急。依靠高明的賭技和絕好的運氣,趙匡胤很快就贏了不少錢。正當他滿心歡喜,準備罷手離開時,卻遭到了這些無賴的圍攻。雖然趙匡胤有一身武藝,但無奈雙拳難敵四手,何況對方是一幫天天打架斗毆的無賴地痞。在經(jīng)過奮起反抗之后,趙匡胤終于被狂毆一頓,鼻青臉腫,贏來的錢也被無賴們一搶而空。在這次打架事件中,趙匡胤作為一個外鄉(xiāng)人,而且勢單力孤,仍然毫不畏懼,以一人之力敵十余人,其勇氣確實非同一般。但是,他也深深感受到了作為弱者的無奈和無助,于是下定決心,要創(chuàng)出一番功業(yè)來。
有得必有失,有苦必有甜。孟子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笨梢姡煺蹖σ粋€有作為的人來說,并非僅僅是一種苦痛,更是邁向成功的寶貴財富。
三年的流浪生活雖然苦不堪言,但趙匡胤從中也獲益匪淺。過慣了舒適生活的趙匡胤在流浪過程中遍嘗了人間甘苦。曾經(jīng)被人欺負毒打,受過寄人籬下時的冷嘲熱諷,因饑餓而偷過食物,因無錢住店而困臥樹下。這段經(jīng)歷,是他一生中最感黑暗的部分,但也給他帶來很多閱歷和體驗:走南闖北,熟悉了各地的風土人情;明白了人間的世態(tài)炎涼,鍛煉了個人的意志。所有這些經(jīng)歷,都為趙匡胤以后的統(tǒng)軍治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人們常說:“機會總是青睞刻苦努力的人?!薄斗馍裱萘x》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姜子牙學藝歸鄉(xiāng)后,一直過著平淡而清貧的日子。憑他的才學,出將入相絕對是輕而易舉,但他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年屆七旬也無所作為。一天,姜子牙在渭水河邊垂釣,半天未見有魚上鉤。等到姜子牙收拾工具準備回家時,一路的人看到姜子牙的漁鉤竟然是直的,于是驚詫之余便向他討教。姜子牙只說了一句“該來的總會來”。路人都以為姜子牙瘋了,但他們哪里知道,姜子牙之意不在魚,他在等待賢明的君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故事。后來便有了周武王請賢出山、滅商而建周的真實故事。
對于武將來說,戰(zhàn)爭就是一種機遇。武藝和兵法是武將謀生的基本條件。正當趙匡胤苦悶彷徨之際,他抓住了一個小機遇,加入正在四處招兵買馬的郭威軍中,成為一名普通士兵。郭威是五代時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51年建立周國,即歷史上的后周。正是這個小機遇,中國的歷史也因此改變了。
選擇從軍是趙匡胤的人生追求之一,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亂世之中,只能通過軍功才可以出人頭地。從軍的士兵有兩種結局:一種是戰(zhàn)功赫赫而迅速得到提升和重用,出將入相;另一種是戰(zhàn)死沙場。趙匡胤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即便是戰(zhàn)死沙場,他也要為了理想而放手一搏。于是,他從士兵做起,不斷上進。
趙匡胤加入郭威的軍隊后,非常努力,很快便從一名普通士兵升為一名小軍官。這次升遷,使趙匡胤信心大增,更加堅定了建功立業(yè)的信念和理想。
第二節(jié) 義社十兄弟
能夠被皇子柴榮眷顧,是趙匡胤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
像趙匡胤這樣資歷甚淺的人,要想出人頭地,除了軍功之外,還需要伯樂的提攜和明主的蔭庇。而柴榮,恰恰就是慧眼識寶馬的伯樂,也是趙匡胤可以依靠的大樹。公元953年,趙匡胤因表現(xiàn)出色而被提升為滑州副指揮使,未及赴任,便由于太子柴榮的賞識而改任開封府馬直軍使,成為柴榮的心腹。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死,柴榮繼位。北漢聯(lián)合遼國,趁機大舉進犯,一路攻城略地,殺燒搶掠。為穩(wěn)定政局,周世宗柴榮決定御駕親征,消滅來犯之敵。兩軍在高平城下展開決戰(zhàn)。趙匡胤在此戰(zhàn)役中功勞最大,一舉躋身高級將領之列。
周世宗柴榮
高平戰(zhàn)役之前,后周軍隊早已作了嚴密部署,并確定了各自的分工,趙匡胤的任務是率2000侍衛(wèi)親兵保護世宗的安全。戰(zhàn)役一打響,北漢便發(fā)動了兇猛的進攻。面對兇猛之敵,周軍雖已部署妥當,但負責右翼的統(tǒng)帥樊愛能、何徽二人臨陣脫逃,并擾亂軍心,完全打亂了整個陣勢,周軍面臨全線崩潰的惡劣形勢。
此時,世宗柴榮身邊,只有趙匡胤和張永德所率的4000名親兵,柴榮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初次參加大規(guī)模作戰(zhàn)的趙匡胤,表現(xiàn)出驚人的膽略和應變能力。他迅速判斷戰(zhàn)場上的情勢,然后鎮(zhèn)定地告訴張永德:“您手下的將士都是神箭手,可以迅速占領西面的那個山坡,居高臨下,射亂漢軍陣腳。我率部下騎兵從左邊包抄,兩面夾攻,一定可以取勝。國家存亡,就看這一次了?!彼旨畈肯拢骸梆B(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今皇上處境危急,正是我輩效命立功之時?!闭f完,身先士卒,沖向敵陣。
在趙匡胤的激勵和帶動下,士兵們個個奮勇爭先,以一敵十。經(jīng)過激烈的白刃戰(zhàn),漢軍因主將被擊斃,群龍無首,斗志全無。張永德手下的弓箭手也箭不虛發(fā),漢軍傷亡無數(shù)。在戰(zhàn)場局勢向周軍傾斜之時,周軍的后援部隊也適時趕到,漢軍倉皇敗逃。
戰(zhàn)后,周世宗對此次戰(zhàn)役深為感慨:平時官高位隆的將領竟然臨陣脫逃,幾乎送了自己的性命;而身份普通的趙匡胤,卻能臨危不亂,表現(xiàn)出大將的風范,奮勇痛挫敵軍的銳氣。為懲惡揚善,周世宗下令將臨陣脫逃的樊愛能、何徽等70多名將校全部斬首示眾,以儆軍心。同時,對立下大功的趙匡胤和張永德給予重賞。趙匡胤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僅憑此一戰(zhàn)役便成為位高權重的禁軍高級將領——殿前都虞侯,而且受命改組、整頓禁軍。
禁軍是皇帝的侍衛(wèi)親軍,負責保衛(wèi)皇帝的安全,也是全國軍隊中戰(zhàn)斗力最強的精銳之師。后周的禁軍由兩部分組成:殿前司和侍衛(wèi)親軍司。二司的主官為都指揮使,副官有副都指揮使和都虞侯。殿前司下轄左右兩廂騎兵和左右兩廂步兵,總共3萬人。侍衛(wèi)親軍司下設馬、步軍各左右兩廂,總共約8萬人左右。
高平之役后,趙匡胤以殿前都虞侯的身份奉命改組禁軍,便采取充實殿前司、壓抑侍衛(wèi)親軍司的計謀。因為在高平之役中,臨陣脫逃的都是侍衛(wèi)親軍司的部隊,而英勇救駕的大多是殿前司的將士。趙匡胤借此機會,從禁軍中精選出“武藝超絕”的士兵編入殿前司,同時大批裁撤侍衛(wèi)親軍司中老弱士兵,使其總數(shù)下降為6萬左右。
趙匡胤在整頓禁軍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在禁軍中樹立起威信。由于趙匡胤的三年游歷,以及他也是從士兵做起,所以,他非常清楚士兵的需求。他經(jīng)常廣布薄施,得到的獎賞大多分發(fā)給部下的將士,很得士兵的擁護。另外,在作戰(zhàn)中,趙匡胤不僅指揮得當,而且能與士兵同甘共苦,經(jīng)常身先士卒,由此,將士們對趙匡胤也非常敬佩和尊重。
趙匡胤利用整頓禁軍之機,結交了一批支持和擁護他的將領。他的這項感情投資,是通過拜把子和提拔中下級軍官來實現(xiàn)的。拜把子,又稱結為異姓兄弟,很早以來就成為增進感情的一種手段。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焚香設爐,飲完結義血酒,對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便結成了異姓兄弟,并相約今后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歷史上有名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便屬此類。周太祖郭威早年也曾集合十人,刺臂結誓:“凡我十人,龍蛇混合,異日富貴無相忘。茍渝此言,神降之罰”,結成“十軍主”。后來,郭威在“十軍主”的支持和擁護下,推翻后漢的統(tǒng)治,建立了后周。
趙匡胤也效法郭威,與一幫生死之交的將領結成“義社十兄弟”。他們中有在禁軍中擔任要職的軍官,如后來成為殿前都指揮使的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等。此外,慕容延釗、張令鐸、高懷德等將領也都是趙匡胤的好朋友,甘愿為趙匡胤效命。趙匡胤以結拜的方式,得到了“義社十兄弟”的信任和支持,無形之中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他在后周的力量也越來越強大了。
趙匡胤對禁軍的改革有著重大的意義:
首先,他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很快就把往日松散懈怠的禁軍改造成了一支作戰(zhàn)勇敢、紀律嚴明的鐵軍,禁軍的戰(zhàn)斗力明顯加強了,史書中用“士卒精強,近代無比”這八個字來形容。
其次,趙匡胤在改造禁軍的過程中廣交朋友,結識了一大幫與他生死與共的兄弟,并在中下層軍官和士兵中樹立了極高的威信。
再次,趙匡胤成功地完成了皇帝交付的任務,贏得了周世宗的信賴與獎賞,逐漸成為周世宗身邊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
趙匡胤的這一著棋,可謂一舉三得,為他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匡胤成就功業(yè)也與周世宗的雄心壯志密切相關。周世宗在五代帝王中,是最具雄才大略的一位,即使在整個封建社會中,也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他在位雖然只有五年,但實行了一系列富國強民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對內(nèi),周世宗獎勵發(fā)展生產(chǎn),廢除苛捐雜稅,革除弊政,整頓軍隊,使得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社會重現(xiàn)勃勃生機。對外,致力于國家統(tǒng)一,收復失地,通過有效的軍事打擊,嚴重削弱了周邊強國的軍事和經(jīng)濟實力,為國內(nèi)經(jīng)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較為安定的局面。
趙匡胤在跟隨周世宗的日子里奮力作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趙匡胤抓住每一次戰(zhàn)機,將軍事指揮才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為自己的發(fā)展贏得了廣闊的空間。
在收復被后蜀占領的秦、鳳、成、階四州時,由于后蜀軍隊的頑強抵抗,周軍受挫,兩軍形成對峙。趙匡胤遵照周世宗的指示前往觀察形勢,以決定下一步行動。他經(jīng)過仔細調(diào)查,周密論證,認為只要方法得當,攻取四州應該不成問題。他的建議被周世宗采用,周世宗也堅定了統(tǒng)一的信心,最終收復四州,取得了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第一場勝利。在隨后的戰(zhàn)爭中,趙匡胤作為統(tǒng)兵的將領,在戰(zhàn)場上建功立業(yè)。先是在壽州外圍,以誘敵深入之計,設伏兵,大敗南唐軍。接著又在滁州以少勝多,出奇兵攻敵后方,取得全勝。
周世宗柴榮慶陵
公元956年,趙匡胤隨周世宗伐南唐。后周部隊在滁州遇到南唐的垂死抵抗,趙匡胤受命攻打滁州。在強攻失利后,趙匡胤決定智取。在高人指點下,他率軍從小路繞到敵后,突然襲擊,攻下滁州城。隨后,趙匡胤又率軍救援揚州,以少勝多;在六合大敗南唐大軍;穩(wěn)定壽州軍心。在這場戰(zhàn)爭中,趙匡胤表現(xiàn)出了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被加升為同州節(jié)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向著權力的塔尖又邁進了一大步。
第二年,趙匡胤又隨周世宗南征。他指揮部眾,連破壽州、濠州、泗州、楚州等城,高奏凱歌,以至沿途敵軍聽到他的名字,便不戰(zhàn)而逃。這一場戰(zhàn)爭,南唐水軍的主力在趙匡胤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下,大部分被殲滅。后周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在周軍全線追擊南唐潰軍時,趙匡胤雖然只有兩千軍馬,卻敢于同敵軍兩萬直接對陣,因為他清楚,雖然在數(shù)量上敵眾我寡,但在士氣和戰(zhàn)斗力上卻相反,要趁敵軍無心戀戰(zhàn)、四處潰散之機,痛打落水狗,這樣才能取勝。結果,趙匡胤又一次獲得了成功。趙匡胤因戰(zhàn)功卓著,被封為義成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保,兼殿前都指揮使。后又改封為忠武軍節(jié)度使。
趙匡胤在跟隨周世宗的征戰(zhàn)中,不但以赫赫戰(zhàn)功贏得了周世宗的賞識,而且結識了與他共生死的“義社十兄弟”,為以后他闖天下積攢了強大的實力。
第三節(jié) 讀書的將軍
宋太祖趙匡胤后來曾經(jīng)感慨:“宰相須用讀書人?!笨梢娝麑ψx書的重視。
趙匡胤的治國方針和策略大多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形成的。趙匡胤作為一個草莽英雄,因為孜孜不倦地好讀書、讀好書,才轉(zhuǎn)變成為見識廣博的治世明君,他的仁義之名和權術之精,大多得益于此。
書籍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濃縮。在封建時代,士人以讀書通史為榮,并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之類的說法。長期以來,儒家的“四書五經(jīng)”是讀書人的必修課,讀書人從中而知禮義廉恥,從中得到做人處世的道理。另一方面,書中的史實和經(jīng)驗又為后人留下借鑒,使后人避免重蹈覆轍,取捷徑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
五代十國時期的戰(zhàn)亂,使唐代以來“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念被紛亂的政局所打碎,許多士大夫“縶手絆足,動觸羅網(wǎng),不知何以全生”。即便位列宰輔,身居高位,也只不過在經(jīng)濟上稍為寬裕,而且備受有實權的武將欺凌,動輒性命不保。在這種環(huán)境中,趙匡胤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了“讀書無用論”。于是對讀書學習毫無興趣,成天活躍在練武場上,苦練騎術、箭術和兵法。
在隨郭威征戰(zhàn)過程中,趙匡胤以其忠誠和英勇善戰(zhàn)而嶄露頭角,逐漸受到郭威的重視。郭威稱帝后,水漲船高,趙匡胤也成為他的得力助手。隨著政治地位的上升,趙匡胤深感所學文化知識甚少,如果不抓緊充實,一輩子只能做一個有勇無謀,或勇而寡謀的猛將。
項羽的故事,趙匡胤早在少年時便聽老師講過。項羽少時讀書不成,轉(zhuǎn)而學劍,又不成,自言“不足學,學萬人敵”。雖然在戰(zhàn)爭中異軍突起,以力大無窮、英勇蓋世而著稱,卻胸無點墨,手下雖有雄兵百萬,戰(zhàn)車無數(shù),卻被劉邦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只能演繹出一曲“霸王別姬”,自刎于烏江。項羽的悲劇給正處于上升時期的趙匡胤當頭棒喝,也促使趙匡胤在打仗之暇,抓緊時間學習文化知識。
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趙匡胤意識到僅憑武藝是很難實現(xiàn)遠大抱負,要想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知識是必不可少的。當時軍中的武將大多信奉“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焉足用哉”,所以在實踐中,他們只知行軍打仗,只想做一個風風光光的將軍。趙匡胤則與之截然不同。為盡快彌補知識的不足,趙匡胤表現(xiàn)出求知若渴的胸懷和頑強的拼搏精神。他一面加緊網(wǎng)羅多謀善斷的讀書人,組建自己的智囊團;一面發(fā)奮讀書,充實自己,甚至在行軍途中也是手不釋卷。如果聽到民間有奇書,便不吝千金購之。行軍之時,別的兵將攜帶的都是搶來的金銀珠寶,而他的馬背上基本全都是書本。
有一次,趙匡胤隨周世宗柴榮攻打淮南,奪取壽州后,收集了不少木箱,足足裝了幾輛馬車。有人嫉妒他,認為他借機搜刮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便向周世宗告發(fā)。周世宗派使臣前往核查,箱子打開后,那些告發(fā)者們不禁大失所望。所謂的金銀財寶一樣也沒有,裝在箱中的全部都是書籍。周世宗知道此事后,十分不解,便問趙匡胤:“你作為一員大將,為我開疆辟土,應當努力堅甲利兵,要這么多書有什么用?”趙匡胤回答說:“我作為皇帝的親信大臣,卻不能經(jīng)常出謀劃策,為皇帝分憂,心中十分不安,也害怕見識淺薄而不能領會您的意圖,所以我到處搜集圖書觀看,目的是想從中學到有用的知識,增廣見聞和智慧?!?/p>
趙匡胤從少時的重武輕文,轉(zhuǎn)變成為文武雙修,到尤重文學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他對知識與日俱增的重視過程。正是因為對讀書的重視,他的學識和胸懷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也才形成了后來的以“仁”治天下的統(tǒng)治思想。
趙匡胤讀書最大的收獲,就是制定了以“仁”治天下的國策。
趙匡胤登基后,深感“以馬上得天下,但不能以馬上治天下”之理,于是倡導以文治國。他不僅自己讀書,而且還勸勉文臣武將多讀書。據(jù)載,他剛剛即位幾天,就召山人郭無為到宗政殿為宋代君臣講解立國興邦之策。他還經(jīng)常對左右侍從說:“我想下詔讓全國的武將都讀書,讓他們通曉治國的方法和道理?!庇谑侨珖舷拢徽撐某嘉鋵?,還是商賈百姓,都崇尚讀書,成為一時之風尚。
據(jù)史書記載,趙匡胤讀書頗雜。晚年喜歡讀的書,一為儒學經(jīng)典,一為史書。《尚書》《論語》是他常誦之典,舊史、國志為其久習之文。他常說:“我常常觀讀、研習過去的史書,非常仰慕以前的賢君明主。他們不讓賢明的人不得志,任用的都是這些賢能的人?!币虼?,趙匡胤表示要效法先賢,錄用那些忠孝仁義、德才兼?zhèn)?、文?jīng)武略的人才。
說到儒學經(jīng)典,最具代表性的應屬“五經(jīng)”,其核心就是“仁義”二字。
“仁義”作為儒家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核心,是孔子在我國政治、倫理思想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它不僅能夠最直接地反映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在政治領域直接發(fā)揮作用,指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言行,而且可以評判人們行為的是非,辨別真?zhèn)紊茞???鬃釉诳偨Y以往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上,把零散的道德規(guī)范系統(tǒng)地加以整理,使之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他把自己認為的人類美德和有價值的人類社會規(guī)范,都包括在“仁義”的內(nèi)涵之中。因此,“仁義”成了社會美德的代名詞,自然也就成為人類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核心。
《論語》是孔子思想言行的權威代表。據(jù)統(tǒng)計,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xiàn)109次,其中作為道德原則使用的就有105次。孔子認為,“仁”的基本內(nèi)容就是愛人,即人與人之間要有愛心,要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君主要以仁義立國安邦,臣民要以仁義對待他人。
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也認為:“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薄叭剩酥捕ㄒ?;義,人之正路也。”也就是說,“仁”是道德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道德的總原則;“義”是實現(xiàn)“仁”的具體規(guī)范和規(guī)定。然而,仔細一想,仁義概念的區(qū)分不是非常嚴格,而且二者相互滲透和支撐。
趙匡胤通過反復閱讀并思考儒學經(jīng)典后,愈發(fā)認識到知識的寶貴,也認識到仁義對治國的重要性:“仁義”是寶貴的,但施行“仁義”卻是簡單的、廉價的;雖然施行“仁義”是簡單的、廉價的,但施行“仁義”的效果卻是寶貴的、無價的。
趙匡胤通過讀書,學到了很多靈活應敵的戰(zhàn)略和方法。其中送給吳越國王錢俶包袱一事便是從古書中活學活用的例子。
趙匡胤在書上看到荀巨伯仁義驅(qū)胡的故事。漢代有一名士荀巨伯,在徐州以仁義著稱。一次,他去遠方探望重病臥床的友人,正好趕上胡人攻打友人所居的城市,城里的人紛紛棄城逃命。
友人對他說:“我現(xiàn)在是走不了了,你趕出城逃命去吧。”
荀巨伯說:“我荀巨伯難道是那種為了求生而拋棄仁義、不講信用的人嗎?”并堅辭不去。
城陷后,胡人問荀巨伯是什么人,為何能夠行走卻不逃命,竟敢獨自留在城中。
荀巨伯正色答道:“我的朋友身患重病而不能行走,我不忍心把他丟下而獨自逃命,我寧愿以自己的身軀來換取朋友的生命?!?/p>
趙匡胤
胡人聽后,非常感慨:“你真是個仁義之士。我們這些無仁寡義之人,算是闖進有仁有義之地了?!庇谑?,胡人放棄了殺掠,撤兵離去。一郡的生靈由此得以保全。
于是,趙匡胤把這種方法運用在對吳越國王錢俶的計策中。
宋軍兵伐江南之時,趙匡胤對吳越使者說:“待平定江南后,你主錢俶可暫來開封與朕一見,以慰相念之情,見后即可復還。”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吳越王錢俶迫于形勢,冒死前往開封朝見。雖然每天趙匡胤盛情盛宴款待,但錢俶內(nèi)心仍然不能平靜,生怕趙匡胤為了統(tǒng)一大業(yè)而食言,將自己扣為人質(zhì),趁機要挾吳越投降。在這種惶恐和焦慮中度過了兩個月后,趙匡胤忽然詔令錢俶可以返回故國。在送行的宴會上,趙匡胤還送給錢俶一個黃布包袱,并囑咐他到了途中方可打開觀看。錢俶開始非常高興,以為是趙匡胤賞賜給自己的財物。但到了途中打開包袱,嚇得錢俶差點背過氣去。原來,包袱中根本不是原來所想的封賜,而是朝中數(shù)十位大臣要求扣留錢俶做人質(zhì)的奏章。這樣一來,趙匡胤假群臣之手給錢俶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迫使錢俶向宋朝投降。另一方面,趙匡胤又將群臣要求扣留錢俶的奏章交給他,并放他回去,讓錢俶感受到趙匡胤的仁慈與寬厚,用恩情來感化他投降,這正是對書中知識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