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逖 一首
博州武水人。幼有文,屬思精敏。年十五,見雍州長史崔日用,令賦土火爐,援筆成篇,理趣不凡。日用駭嘆,遂與定交。舉手筆俊拔、哲人奇士、隱淪屠釣及文藻宏麗等科。開元十年,又舉賢良方正。玄宗御洛城門引見,命戶部郎中蘇晉等第其文異等,擢左拾遺。張說命子均、垍往拜之。李邕負才,自陳州入計,裒其文示逖。以起居舍人入為集賢院修撰。改考功員外郎,取顏真卿、李華、蕭穎士、趙驊等,皆海內有名士。俄遷中書舍人。開元間,蘇颋、齊澣、蘇晉、賈曾、韓休、許景先及逖,典詔誥,為代言最,而逖尤精密。張九齡視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官終少詹事。上元中卒。贈尚書右仆射,謚曰文。集二十卷。
和左司張員外自洛使入京中路先赴長安逢立春日贈韋侍御及諸公
[“自洛使入京中路先赴長安逢立春日贈韋侍御及諸公”,此左司張員外題也,孫則和之。]
忽見云間數(shù)雁回,
更逢山上一花開。
河邊淑氣迎芳草,
林下輕風待落梅。
【前解】
如此絡索題,看唐人大筆,乃全不以為意??此木渲?,如“忽見數(shù)雁”“更逢一花”“淑氣迎草”“輕風待梅”,一意只寫立春,更不分心別顧。而其間如“云間”句,卻是寫洛回;“山上”句,卻是寫中路;“河邊”句,卻是寫長安;“林下”句,卻是寫韋侍御及諸公。凡題中所有,乃更無所不有,此真超然大筆也。
秋憲府中高唱入,
春卿署里和歌來。
共言東閣招賢地,
自有西征作賦才。
【后解】
前解盡將如此絡索題,中間無有不寫。獨余“贈”字、“和”字,留俟后解定奪。而此后解,乃更不止定奪“贈”字、“和”字,偏有本事直挑動到“及諸公”三字。言張員外自贈韋侍御,卻要孫先生與他代和,豈不遭侍御笑云:“我府中自有諸公,何勞床頭人與我捉刀耶?”真寫盡知己倡和之樂也。〇頗有先生深嫌其間“上”“邊”“下”“中”“里”等字,賤狗徒知咬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