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我的父親

亦云回憶 作者:沈亦云


二 我的父親

我母親常言:“吾家是嚴母而慈父?!焙⒆佑羞^,要父親責罰,他左手執(zhí)孩子之手,右手用兩指在孩子掌上摸索,畫圈圈,然后舉起曰:“下次再錯,要打手心。”手始終不下來。孩子們大聲喊傭人,則必受教訓曰:“走近去說,自己去做?!备赣H自己對傭人,即使急要,亦言:“待你有空,為做某事?!备赣H性拘謹務實,一生在書卷中生活,所心得,嚴守力行不怠,知之者許為孝廉方正。他早年為分祖母之憂,日間授徒,夜間應書院課,于光緒壬寅年(一九〇二)應鄉(xiāng)試中舉人。祖母年七十三歲去世,他哀哭不已,致咯血。我幼時,一日在抽屜內發(fā)見鉛筆、橡皮、練習簿等一包,此在家里尚少有。我羨慕鉛筆已久,向父親要求取用。父親謂原是阜升(辛嘉)送的,但他以為不宜浪費公物,是以擱置。阜升是我族兄,在浙江武備學堂肄業(yè),紙筆由學校發(fā)給,此其剩余之物,而父親不欲寬我取與之戒。

父親自處及教兒女,首重一句話:“勿說謊。”我是第一個孩子,他取名曰“性真”。我上學,他正楷寫“沈性真”三字,解釋命名之義,且曰:“真之反面為妄,妄則無所不為,是個壞人。”我最小之妹名“性元”,他說:“元者,善之長也?!彼谕麅号畟兌甲髡\實善良人。我深悔因同學笑我“性真”系僧尼名字,呼我“師太”,在投考北洋女師范學堂時,自改名曰“景英”,故名我的女兒曰“小真”,再傳父親之意。

新豐公塾是庚子年(一九〇〇)偶然集合的讀書團體,表兄敖夢姜(嘉熊)來請我父親去任教師。義和團之亂,關心國事的人,既憤聯軍之凌辱,亦痛清廷與拳匪之無知,嘉興人尤其敏感。因在朝不主啟釁,忤旨被斬首之大吏許景澄、袁昶、徐用儀三人均浙江籍。徐與許是嘉興人,許家在嘉興城內,傳其生死消息,這件事婦孺皆知。有人避亂到鄉(xiāng)鎮(zhèn),夢姜全家搬到新豐。新豐是嘉興屬下一個大鎮(zhèn),開通較早,一些熱心人參酌新舊,辦此公塾,在竹林廟,竹林廟因公塾而出名。夢姜后來鼓吹革命,出私財在嘉興辦學,自己上講堂,我做過他學生,在講堂他不是教書而是演說。徐錫麟刺皖撫恩銘案,繼以紹興大通學校案,及秋瑾案,他涉嫌隱跡,一日忽失蹤,家人在河中得其尸體,民國后葬于西湖。我父親非激烈之人,但素為夢姜信服。夢姜處家庭極厚,事繼母孝,繼母能畫,其畫常請我父親題字,夢姜自己亦能畫。辛亥在嘉興參加革命的方青箱(於笥)、計仰先(宗型)皆新豐人,青箱系夢姜妹夫,仰先是我父親學生。

我父親在新豐時,嘉興董政孚(定樞)先生有侄,少孤而又獨子,從師屢不服教,送到竹林廟讀書,態(tài)度驟變,家人歸功我父親,兩家交誼益厚。我后來亦從政孚先生讀書,與董氏諸姊妹均同學。

早在戊戌年(一八九八)之春,七外叔祖葛文濬,號慕川,在嘉興辦一學校,名曰“毓秀”,收親友子弟入學,有中英文及數學功課,因政變而停止。侯官方雨亭先生來知秀水縣,極力開地方風氣,與慕川外叔祖商,籌設秀水學堂,是為嘉興有公立學校之始。地方紳士都贊助,外叔祖母家高氏,歲認捐款。陶惺存(保霖)世丈在校任事,我父親被聘為文史教習。秀水學堂在城內,吾家在城外,父親每星期一清晨步行到校,星期六下午回家。他愿意住校,可與學生生活接近,認識其性情家況。有學生差一年功課,將輟學謀事以助家計,他往訪學生之父勸說:“讓兒子讀書成功,有助于家計更大。”又往與另一熱心同事商,共助此生完成學業(yè)。他曾陪送學生到杭州應考,在舟中提醒各人功課,某事重要,某處不可忽,催各人早睡定心。同行中之一人,在三十年后遇我,為歷歷道其事。

方雨亭先生在嘉興,嘉興人稱之為“方秀水”,我后因膺白而識其令侄韻松(聲濤)。癸丑(一九一三)之役失敗,同志多亡命日本南洋間。一次,與韻松先生同船,他知我是嘉興人,講出其從江西事敗逃亡,在浙江江山縣被捕,意外得救的一段故事,與嘉興很有關系。癸丑二次革命是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夏,在江西湖口發(fā)難不到兩月,各地失敗。韻松在江西任旅長,事敗,因長江搜查嚴密,不敢走水道,他繞道浙東,擬由陸路到杭州返滬。一路與護兵兩人均易服稱商人,遇盜,各剩衫褲隨身,在江山縣被捕。他自稱姓施,福建人,在審問時,無意中露出某時代住過嘉興。一日,縣長邀與密談,謂福建人某時代在嘉興,“施”定系“方”之化名,說出自己與雨亭知縣在嘉興有素。留十日被釋放,主仆三人出縣署,有人追還一小包,謂系遺落之物,說無其事,定言有之。解開有洋三十元,義釋而又追贈路費,“江山縣”誠古道人,亦想見“方秀水”當年風誼。

秀水學堂在科舉末期,集嘉興城鄉(xiāng)各處讀書子弟,極一時之盛。不幸鬧大風潮一次,倔強而優(yōu)秀之分子,紛紛退學,其中不少后來參加辛亥革命分子,而學校本身則銳氣大減。堂舅葛湛侯(敬恩),時年十五,亦為退學者之一,他從秀水學堂出來,投考杭州武備學堂,遂習陸軍。風潮起因為福音堂西人參觀學校,誤拉掛鐘,學生聞聲集合,以為無故鳴鐘,有意侮辱,欲問責任。青年國家觀念敏銳,積之已久,一觸即發(fā)。學校執(zhí)事本勤慎,拉鐘之西人是一傳道醫(yī)生,對本地人有貢獻,均不免為代罪之羊。

我父親在秀水學堂的幾年,每星期回家,是合家最快樂時期。他有兩件嗜好,下圍棋與喝紹興酒。平日頗自克制,在家里則無日不飲,酒量甚大,但每飲以一壺為度,從下午喝到全家夜飯時。同街董政孚、沈駕山、張味秋諸先生,敖竹民(嘉熙)表兄,都是棋手酒友,往來無間。父親故世時,政孚先生挽曰:“幸有詩書貽令子,不堪棋酒話當年”,棋酒確是實情。父親飲酒,母親必親制其素喜之菜,紅燒鰻魚,清蒸黃鱔,常為吾家名菜。祖母在時,父親必請同坐,祖母吃素,強求開葷,于是祖母先吃三口白飯,然后開葷,有時白天吃淡齋,晚上吃葷。無客而喝點酒以后,是查我功課時候??凑n卷,若批語尚好,總說先生優(yōu)容,母親在旁添上幾句“先生看父親之面,其實不好”等語。看見不通,他并不責備,指出不通處,要我自己解釋,說出我原來欲說的話;此比責備還窘,無法敷衍了事。我若說出,則曲意引我自己改正,是我所作而神氣不同,我常先畏懼而后得意。

我后來,因見國文教師改卷多勞,改卷功夫數倍于上課功夫;學生則功課煩忙,只看批語分數而不看改筆,致通者自通,錯者還錯,曾屢向所識的國文教師建議,在講堂改卷,每次提出一本,討論修改,供全班觀摩,余卷只批分數而不改。如此,國文教師節(jié)改卷之勞,而學生反多得實惠。惜因成例,事格難行。我這建議,系從父親教我時得到的啟示。

父親被推為嘉興勸學所總董,我已在天津讀書,他任事僅數月而辭職。當時族兄阜升函告,父親早出夜歸,討論興革,幾至舌敝唇焦。為節(jié)省以供教育經費,自己不支薪,不取夫馬費。不得已而辭職時,對地方父老言:公家如此拮據,不能從中再支他一份薪,但家境要靠薪水維持,不能常此不支薪,只得求去。阜升以父親的任事態(tài)度,與家里的艱難,勉勵我用功。

我十三歲考入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學堂,最年長的同學比我母親還大,最小的亦長我五歲以上。來賓參觀,先生必呼我名答話。地方長官來訓話,預擬的學生答辭亦交給我說。我變成不知高低,不識前途遙遠一件樣品。平常考試,我大概總在最優(yōu)等。一次,我因搶先交卷,數學題未曾做完,數學我本來不佳,這次僅勉強及格。照章,功課一門或二門在某標準以下,雖總平均分數足夠,仍不能列最優(yōu)等。榜發(fā),比我分數少的人在我前面。我寫信給父親,一半文過,一半牢騷,大責章程不合理。我的去信如火,父親的回信如冰。他說,我的程度他很明白,名次不過與別人比較,他不以為意,他所在意者,我之責人重而責己輕,大失所望。父親曾經批評我于恕道有虧,我讀書好論是非長短,他說太刻,要吃虧。

北洋女師鬧過一次大風潮,我不是起首,卻是收場。風潮起因,是兩個同學為庶務言語侮辱,眾為不平,群起而哄。北洋女師為中國第一個官立女學校,不但膳宿免費,每月還有津貼。考最優(yōu)等者每月有津貼十元,優(yōu)等七元,中等五元,次等三元,不及格則無津貼,且須納膳宿費。這個津貼數目實在不算小,因此大家用錢很松。學校有些執(zhí)事不免意存輕視,看每月領錢近于領賞,然不敢得罪名列前茅的人。這兩個同學年紀略高,功課時在掙扎之中,用錢不能不計較,與庶務發(fā)生口角。平心論之,我們抱不平,用不著全體卷鋪蓋以去就爭,實在有點小題大做。后來大家明白過來,卷攏的鋪蓋一一搬開,留下我和另外兩個同學不下臺,我們受了記大過開除處分。父親在上海得到消息,不但未曾責我,且寫信給我母親,說明咎不在我,回家切勿責備。吾弟怡,號君怡,從舊紙堆中發(fā)現父親當年家信,為我提起,因而得知。我父親對我,竟是溺愛到了仗義。我從學校出來,未及回家,被兩位仗義的同學,先后接到家里做客。在天津住周道如(砥)家里,周家伯母與嫂氏,直當我義士看待。在北京住董蕙青(文英)家里,陪我參觀中國第一個農事試驗場開幕典禮,當時名曰萬牲園。道如、蕙青均年長于我十余歲,與我同畢業(yè)于女師簡易科。后來學校收回成命,派我到保定任教,北京與保定兩處,是我同班同學任教最多的地方。我在保定教書一學期,暑假南歸,不擬再去,學校函電相促,我固辭,向父親要求進修。父親初斟酌費用,后看我年齡學問不堪為人師,加以母親的贊成,許我謝絕年俸五六百元之教職,從家里拿錢再讀書。

辛亥革命,我出校門先奔前方,而后回家報告,父親毫不攔阻。知我所參加之事有募餉一項,鄭重囑勿經手款項,說經手款項是最宜小心的事。民國成立,他立即奉行陽歷,廢拜跪之禮。他一向沒有過激烈的言論和行動,但他的出處甚為審慎。清末,滿漢的鴻溝表面漸泯,駐防旗人不惜與地方士紳結交。曾有同里朱君傳杭州駐防某君之意,請我父親任監(jiān)督,籌設學校,教授八旗子弟,待遇甚厚,他不假思索謝絕,事后告母親,無意周旋豐沛健兒間。洪憲稱帝,我正因母喪由美國回家,聽父親討論時事,痛惡叛國,他隨口舉出當時梁任公《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之文,及孫洪伊反對帝制的電報中警句,不稍誤。他在病中,記憶力還同平日一樣。

我和膺白的婚事,父親躊躇久而始允,膺白寫很長的信給父親述其家況,請父親曰:“后半世學問事業(yè),視長者之一諾?!备赣H初見膺白,覺其才太露。三妹性元問“膺白”二字如何解釋,父親說“膺”是胸膺,“白”是坦白。這些,我后來全都告訴了膺白。從此以后,他答人問大號,總說:“胸膺之膺,坦白之白。”亦終身黽勉“胸膺坦白”四個字。我和膺白結婚時,父親給我們一對金質小型圖章,鐫有名字,二次革命后我們化名亡命,這對圖章既有真名,且似飾物,為免各地海關查驗,我與其他飾物一并變去。這件事,我常常后悔,惟與膺白始終志同道合、其堅如金,沒有負父親的期望。

我父親最后的職務,是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輯,自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一九〇六),至民國元年壬子(一九一二),前后七載。他獨力校印《資治通鑒》,后來參加編輯《辭源》。陸爾奎《辭源說略》中述緣起云:“戊申之春,遂決意編纂此書,其初同志五六人,旋增至數十人,羅書十萬卷,歷八年而始竣事。”我父親是開始編輯的五六人中之一,我見過《辭源》預約樣本上父親的名字,亦見過他書桌上堆積的《辭源》廢稿,他是連年埋頭伏案的人。民國元年夏,我父親忽患咯血,請假在家治病,猶念念不忘于《辭源》。母親因醫(yī)生之言,堅勸辭職,悉心休養(yǎng),他深以虧一簣之功,久不肯決。書館例,職員病假不支薪,他不是戀其職,而實系戀其事。其后,中華書局來聘我父親,待遇倍之,商務亦送醫(yī)藥費來。他未應中華之聘,終辭商務之職,距《辭源》脫稿僅數月。這年冬《辭源》脫稿,商務書館取其單辭先印《新字典》,高鳳謙《新字典緣起》云:“戊申游廣州,與陸君煒士談辭書之關系,所論大洽……至今年而脫稿,命之曰辭源,又刺其單辭先付手民,命之曰新字典?!惫省缎伦值洹穼嵱伞掇o源》而出,有《辭源》而后有《新字典》,后脫稿者先付印。不知何故,《新字典》上有我父親名字,而《辭源》無之,他臨病不忘工作者《辭源》,家人耳熟其名,《新字典》是副產品,他從未提及。吾弟君怡侍父親病,熟悉經過,他見民四(一九一五)《辭源》出版,列名編校者五十余人,其中無父親之名。至民五(一九一六)之秋父親去世,他如無其事未提過一句話,亦不介一點意。父親如此,兒女敬其意不敢問,然亦終存于心,不能忘記。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秋,中華書局陸費伯鴻先生欲約君怡繼其總經理職務,君怡謝未就。這機會,他請問當年《辭源》與《新字典》編纂情形,陸君說,兩書蓋二而一,我父親均躬與其事。時值中華書局新成立,主持人即由商務出來,同業(yè)競爭與人事恩怨,陸君即是其人,他是嘉興同鄉(xiāng),他說父親系無故受中華之累。

民國三十三四年之間,一日夏尊先生來訪我,話題談到開明書局。夏先生是南屏女中同事中,年最長,最受欽佩的人,是開明發(fā)起人之一。談到未來工作,他說:太平后擬編一辭書,為中學青年參考用。他隨口舉例曰:譬如我的姓“沈”字,名詞如何讀,如何用,動詞如何讀,如何用,各造句為例,并邀我合作。我聞言答曰:我原是一個編過辭書者的后人,我有一個心愿,蒙不棄,必執(zhí)鞭以隨后??箲?zhàn)勝利不久,夏先生病故,時事亦大變,我這點心愿不再有附麗的地方。

(原載《傳記文學》第四卷第四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