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堂春
寄子由
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凈鑒新磨。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樓風日晴和。濟南何在暮云多。歸去奈愁何。
【注釋】
【評析】
本詞作于熙寧九年(1076),此時蘇軾知密州,其弟蘇轍罷齊州掌書記,還京,蘇軾作此詞遙寄其弟。
上闋從回憶開始著筆,訴說自己同蘇轍在陳州柳湖泛舟的快樂時光。詞人首先對遠景進行描寫,微風拂來,柳花紛飛,麥浪疊起。風停之后,傍晚的柳湖像新磨的銅鏡一般,形象地寫出了湖水的平靜與澄澈,使人有心曠神怡之感。在這樣的歡快清新的背景里,蘇軾將鏡頭移近滿載而歸、飛快穿行的小舟。小舟飛駛而去,舟中傳出悠揚的采菱歌聲。上闋總體上聲情并茂地回憶了兄弟倆出游的美好時光。
下闋,作者的筆觸從回憶中抽離,描寫眼前之景,表達濟南路遠,不得相見的相思愁苦之情。其實,上闋的回憶,是作者登樓遠眺,看到相似之景所引發(fā)出來的自然書寫。劉勰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同樣是風日晴和的天氣,同樣是開闊的曠野,但此時兄弟子由卻不在自己身邊?!皾虾卧谀涸贫唷泵苤菥帻R州濟南山高路遠,更有低垂的晚云遮住了目光,孤獨悲涼之感油然而生。歇拍句“歸去愁奈何”直抒胸臆,蘇軾、蘇轍兄弟曾有早日隱退而“夜雨對床”的約定,此時蘇轍自濟南罷職還京,作者因為約定不能達成,而感到深深的哀愁。
縱觀全篇,前后虛實相對,情感自上闋至下闋由樂至愁,欲抑先揚。上闋虛寫由登樓遠眺所引起的思念之情,“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回憶自己和兄弟在陳州相聚的快樂時光,好生愜意。下闋實寫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曾經(jīng)美好的同游,此時卻身隔兩地,“夜雨對床”的約定難以實現(xiàn),濃濃的相思和相思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不只是子由讀到此詞,后代的文人讀到此篇也會潸然淚下。
[1] 晚湖:指宋時陳州柳湖,在今河南省淮陽縣。
[2] 鑒:即鏡子。
[3] 采菱歌:樂府歌曲。
[4] 濟南:宋時地名,時屬京東東路。蘇軾弟蘇轍在濟南任齊州掌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