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長安進(jìn)士,為右拾遺。開元間拜中書舍人,復(fù)遷中書令。后貶荊州長史。他以詞臣而為賢相,以正直敢言見稱。曾劾安祿山狼子野心,玄宗卻說他“誤害忠良”;又見忌于李林甫。據(jù)《開元天寶遺事》,玄宗欲以李林甫為相,乃召九齡問可否,九齡便直說將來要“禍延宗社”,玄宗因而“不悅”。在罷相之后四年,他就死了。時人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而相李林甫,是政局治亂的分界。后世談到他的詩文,也必與他的品節(jié)并論。
他的詩勁煉質(zhì)樸,寄托深遠(yuǎn),洗盡六朝鉛華,《唐音癸簽》評為“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對王孟詩派也頗有影響。
感遇 二首
蘭葉春葳蕤1,桂華秋皎潔2。欣欣此生意3,自爾為佳節(jié)4。誰知林棲者5,聞風(fēng)坐相悅6。草木有本心7,何求美人折8。
1 蘭,指蘭草,即澤蘭,屬菊科,花白色,與屬蘭科之蘭不同。葳蕤(ruí),枝葉紛披貌。
2 華,開花。
3 欣欣句,指草木飽含生機(jī)。
4 自爾,猶自此,自然地。意謂春秋二季,因蘭桂之花葉紛盛,便生意蓬勃,自成佳節(jié)。喻賢人和良時關(guān)系的密切。
5 林棲者,林中人。
6 聞風(fēng),聞到香氣。坐,因。悅,指由愛賞而采摘。意謂聞風(fēng)相悅,實出意料,也嫌多事。
7 本心,天性。
8 草木兩句,意謂自己本懷不求虛榮的志趣,希望不要來摧折他的“本心”。美人即上林棲者。
說明
開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貶荊州長史,《感遇》即作于此時,原詩共十二首,此處選了二首,后人常將它與陳子昂的《感遇》并論。他們的時代相近,行徑也相類,詩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詠懷》。詩中一面表達(dá)了恬淡從容的襟懷,但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據(jù)鄭處晦《明皇雜錄》記載,張九齡知道李林甫要中傷他,便寫了一首《歸燕》詩,末兩句云:“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崩钣[后“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他當(dāng)時的處境不難想見。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1,自有歲寒心2??梢运]嘉客3,奈何阻重深4。運(yùn)命唯所遇5,循環(huán)不可尋6。徒言樹桃李7,此木豈無陰8。
1 豈伊,豈惟。
2 歲寒,《論語·子罕》,記孔子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語。后人往往作為砥礪節(jié)操的比喻。前首中的草木之心,也即這里歲寒心之意。
3 薦,進(jìn)獻(xiàn)。嘉客,佳賓。
4 奈何句,喻阻力多重,使抱負(fù)無從直達(dá)。
5 運(yùn)命句,意謂只能按著命運(yùn)隨遇而安。
6 循環(huán)句,感慨之余,惟有看作周而復(fù)始的自然之理一樣,其中道理實沒法追究。作者本來位至宰相,也得到玄宗的信任,很想在政治上發(fā)揮抱負(fù),后因李林甫讒陷而遭排擠。兩句當(dāng)是隱指這段經(jīng)歷。
7 樹,種植。《韓詩外傳》記趙簡子語:“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碑?dāng)是用此典。
8 此木句,意謂橘樹難道不會成陰。陰,同“蔭”。
說明
橘是嘉木,屈原曾作《橘頌》自喻其志。荊州州治江陵,又是屈原故國楚之郢都。橘產(chǎn)南方,作者也是南人。桃李媚時,丹橘傲冬,詩以此喻邪正自有分別。
李 白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縣),出生于中亞碎葉城(前蘇聯(lián)吉爾吉斯境內(nèi),唐屬安西都護(hù)府)。中年時曾住過山東,故杜甫詩中有“汝與山東李白好”句。天寶元年(742),因友人吳筠之薦,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實是皇家的清客,玄宗度曲,就命他填制新詞。后因侮弄宦官高力士,得罪寵妃楊玉環(huán),遂被排斥,離開長安,漫游江湖。
安史亂時,入肅宗弟永王李璘幕。永王被殺,牽連李白,先被囚于潯陽(今江西九江市)獄中,后責(zé)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在巫山途中遇赦得釋。最后病死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元和間,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曾去訪查李白墓及其后人,只訪得孫女二人,卻已嫁與農(nóng)家。范氏感愴之余,便依照李白遺愿遷葬于青山之西?!暗窃娙俗畋∶椭袦S落莫如君”,另一個詩人白居易的這兩句詩,更為他前輩的寂寞身后增添了悲涼氣氛。
李白的一生是流離失意的一生,卻又是曲折離奇的一生,《新唐書》本傳中的“喜縱橫術(shù),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這寥寥數(shù)語,多少刻畫了他生平的一面。他筆下那些俠客行徑,也有著自己的影子。此外,他還求仙煉丹,嗜酒愛游。酒成為他創(chuàng)作生活中一個重要力量。宣城的一個善于釀酒的紀(jì)姓老人死了,他就寫了“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的詩來哀悼他。他的道家思想,則又與他詩歌中的浪漫主義有些關(guān)系。他參加永王幕,也可以和他愛縱橫術(shù)聯(lián)系起來。劉熙載《藝概》也指出:“太白早好縱橫,晚學(xué)黃老,故詩意每托之以自娛。少陵一生卻只在儒家界內(nèi)。”而縱橫與黃老之間又是相互交通的。他憎惡權(quán)貴,嘲笑腐儒,蔑視流俗,連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卻接近下層人民,“窮與鮑生賈,饑從漂母餐”。他率真磊落,并不忌諱曾經(jīng)受村嫗饋食,與商賈共事,反而帶著感情懷念他們。這一連串的社會實踐,又加濃了他作品的語言色澤和生活氣息。他的腳印遍及名山大川,峨嵋夜月、巫峽啼猿、廬山瀑布、齊魯風(fēng)沙,這種種似畫似夢的景物,又加深了他對吾土吾民的情愛。也正由于這些詩篇,使今天的萬千讀者,還能夠跟著他的筆底山河而神游魂馳。而且,這些詩篇又體現(xiàn)了“語言個性化”的特色,“黃河之水天上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疑是銀河落九天”,雖然萬變,仍不離宗,一眼看去就是李白寫的,就有“非太白不能道”的共同感受。沈德潛謂之“大江無風(fēng),濤浪自涌,白云卷舒,從風(fēng)變滅”(《說詩晬語》)。
但是,他性格中豪放通脫的深處,卻也徑通著頹廢放蕩、玩世不恭的另一端,即輕率多于嚴(yán)謹(jǐn)。以詩的內(nèi)容而論,反映民生疾苦、社會矛盾,令人感到沉郁蒼涼的就不及杜甫之多。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
暮從碧山下, 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2,蒼蒼橫翠微3。相攜及田家4, 童稚開荊扉5。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6。歡言得所憩7,美酒聊共揮8。長歌吟松風(fēng)9,曲盡河星稀10。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11。
1 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陜西西安市南,唐時士人多隱居此山。斛(胡hú)斯山人,當(dāng)是一個隱士。斛斯,本北朝胡姓。
2 卻顧,回望。
3 翠微,青翠的山坡。
4 相攜,當(dāng)是李白下山后路遇斛斯山人,遂相偕至其家。及,到。田家,指斛斯山人家。
5 荊扉,柴門。
6 青蘿,此處泛指常自樹梢懸垂的植物。行衣,行人的衣服。
7 得所憩(氣qì),指留宿置酒。
8 揮,舉杯。
9 松風(fēng),當(dāng)指古樂府琴曲之《風(fēng)入松》。也可作歌聲隨風(fēng)而入松林解。
10 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已經(jīng)稀微,意謂夜已深了。
11 機(jī),世俗的機(jī)心。
說明
平平常常的事物,隨隨便便地寫來,在一座綠色世界中(從碧山到松風(fēng)),卻又有詩人自己的真實感情在里面,故而末句的“陶然共忘機(jī)”,就覺得不是一種浮文套語。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1。暫伴月將影2,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3。
1 舉杯四句,由于月不解飲,影徒隨身,就越發(fā)顯出了孤獨感。蘅塘退士評云:“月下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fù)推勘,愈形其獨?!庇?,陶潛《雜詩》有“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句,李詩即用其意。三人,指作者自己,月,影。
2 將,偕,和。
3 永結(jié)兩句,其實要倒轉(zhuǎn)來講,意謂只有將來遠(yuǎn)至天上,才能永遠(yuǎn)盡情而游,不再分散。無情,猶盡情,忘情。相期,猶相約。邈,遠(yuǎn)。云漢,天河,此處指天上。
說明
原詩共四首,這是第一首。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喚起敏感的詩人種種遐想,陶淵明就以形影神為題寫過三首詩,其中的“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云云,也可能為李白所用,借此傾吐他獨酌無親時的孤傲寂寞心情。
春思
燕草如碧絲1,秦桑低綠枝2。當(dāng)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3。春風(fēng)不相識,何事入羅幃4?
1 燕,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詩中征夫所在地。
2 秦,今陜西。燕地寒冷,生草遲于較暖的秦地,故當(dāng)燕草還像青絲一般時,秦桑卻已茂盛得低垂了。
3 妾,古代婦女自稱。這兩句是“流水對”,意思是說,當(dāng)你看到碧草而想還家時,正是我見桑樹而斷腸。
4 羅幃,絲織的簾帳。
說明
詩寫夫婦兩人分處異地,一個春光來得早,一個卻遲些,但相思的真切卻是易地皆然。妻子估計丈夫只要一觸及春的氣息,一定會急于想歸來,正由于她是這樣期許丈夫,信任丈夫,所以連春風(fēng)也不讓它吹入羅幃,因為她和春風(fēng)素不相識。詩是虛構(gòu)的,卻為讀者塑造了這樣一對忠實相愛的夫婦典型。
杜甫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出生鞏縣(今屬河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吳越漫游歸來,赴東都洛陽參加進(jìn)士考試,未取。天寶三載(744),初次遇李白于東都。后又赴長安應(yīng)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與元結(jié)一同落第,所以終身未成進(jìn)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獻(xiàn)賦,以文干祿,這些賦自然難以寫得好。天寶十四載,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參軍。幼子即在這一年餓死。安史亂起,輾轉(zhuǎn)兵間,曾任肅宗朝左拾遺,后因營救房琯得罪肅宗,貶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而去。經(jīng)秦州而入蜀,構(gòu)草堂于成都,從此草堂就和杜甫結(jié)合在一起,一同經(jīng)受怒號的秋風(fēng)。但他在草堂實際生活的時間不過一年多,因中間曾避居梓州。入劍南節(jié)度使嚴(yán)武幕時,曾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世因稱杜工部。代宗大歷三年(768),攜家出峽,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偉,不料途中阻水,風(fēng)痹加劇,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絕筆為《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對于當(dāng)時的軍閥混戰(zhàn),危及京都的動蕩局面,他還是十分耽心,最后兩句的“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則又寫出貧病中已乏煉金之術(shù),無法妥籌家事,善處身后了。
杜甫祖父審言病危時,曾對問病的宋之問等說:“但恨不見替人!”(《新唐書》本傳)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還自豪地對他兒子宗武說過:“詩是吾家事?!?/p>
他死后,家屬因無力營葬,只好旅殯于岳州。兒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臨終,曾命其子嗣業(yè)給杜甫遷葬,也因家貧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陽山下杜審言墓旁。李杜兩大詩人的身后,竟凄慘到這樣地步。宋人徐介《耒陽杜工部祠堂》詩云:“故教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fēng)騷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愛護(hù)紀(jì)念,這就說明當(dāng)時的時代正是一個悲劇的時代。
杜甫是一個嚴(yán)肅的人,一個具有高度政治熱情的詩人,雖然他參加實際的政治生活時間,總起來不過三年,但關(guān)心國事,同情人民卻是貫串始終?!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這些都是他三十歲前作品,卻已表現(xiàn)出他的政治抱負(fù)和創(chuàng)作鋒芒。相對說來,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較現(xiàn)實些。希望有一個好皇帝,使百姓溫飽,風(fēng)俗淳厚;希望有廣廈萬間來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頭,徹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講究虛幻縹緲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熱情和生活態(tài)度又較為一致,很少有輕薄的綺艷語句,對妻兒弟妹也有著深摯之愛。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毋寧說,積極的一面多于消極的一面。缺點是拘謹(jǐn),不像李白那樣敢于突破。
歷來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寫民間疾苦的詩文,除了其中裝腔作勢、自表“仁愛”外,某些較好的作品,讀起來總覺得和人民的痛癢隔了一層,多少有些像旁觀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離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濕之感。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飽經(jīng)憂患,因而對人民的苦樂也有更深刻敏銳的了解與體會,所謂己饑己溺,也促使他逐漸確立了對人民的態(tài)度。然而自安史之亂至唐朝滅亡,類似杜甫那樣的出身學(xué)養(yǎng)、那樣流離困頓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個,為什么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不能達(dá)到杜甫那樣的成就,他們的作品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讀者那樣感動?萬方多難、千家野哭的客觀歷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傾諸紙墨,使讀者感到如泣如訴,引起強(qiáng)烈共鳴的卻不是人人筆下所有。從這一意義上說,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難能可貴了。
望岳1
岱宗夫如何2,齊魯青未了3。造化鐘神秀4,陰陽割昏曉5。蕩胸生曾云6,決眥入歸鳥7。會當(dāng)凌絕頂8,一覽眾山小9。
1 望岳,杜集中以“望岳”為題的共三首,余二首一寫西岳華山(卷六),一寫南岳衡山(卷二十二)。
2 岱宗,泰山別名岱,因其居五岳之首,故曰岱宗。夫(扶fú),語助詞。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四云:老杜詩凡一篇中皆工拙相半,“《望岳》詩無第二句,而云岱宗夫何如,雖曰亂道可也”。說得很有道理,我們還可舉出《詠懷古跡》中的“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兩句來。
3 齊魯,原是春秋時兩個國家名,都在今山東境內(nèi)。齊在泰山北,魯在泰山南。未了(liǎo),無窮無盡。意謂泰山橫跨齊魯,故青翠的峰巒望個不盡。明王嗣奭《杜臆》云:“語未必實,而用此狀岳之高,真雄蓋一世?!?/p>
4 造化句,意謂大自然把神奇和秀麗都集中在泰山了。造化,萬物的主人之意。鐘,賦予,集中。
5 陰陽,陰指山后(山北),日光不到,故易昏;陽指山前(山南),日光先照,故易曉。在同一山區(qū)內(nèi),而光線如此幽明不同,足見泰山之高大。割,分劃。
6 蕩胸句,意謂望著山中云氣層起,不覺心胸爽朗,就像云氣在胸間波蕩一樣。曾,通“層”。
7 決,裂開。眥(恣zì),眼眶。入歸鳥,山高鳥小,遠(yuǎn)望歸鳥,幾乎睜得眼睛也裂開了。這是一種夸張說法,實是“極目”意。入,“入目”之“入”。
8 會當(dāng),終當(dāng),總有一天。凌,躍上。
9 一覽句,用《孟子·盡心》“登泰山而小天下”意。
說明
作者在洛陽下第后,曾探其父杜閑于兗州司馬任上,乘便游兗州一帶名勝。這詩大約寫在這段時間。詩題叫“望岳”,第七句也說“會當(dāng)凌絕頂”,可見只是瞭望,并未登頂,故也從“望”字上著意,而山的形勢和作者抱負(fù),也就畢現(xiàn)于詩中。到大歷初,他的《又上后園山腳》一詩中曾云:“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比沼^為泰山東南巖,似乎后來還是上去。一說即這一次。但他以“望岳”為題的尚有望西岳、南岳二首,皆望而未登。
施補(bǔ)華《峴傭說詩》云:“‘齊魯青未了’五字,囊括數(shù)千里,可謂雄闊。后來惟退之‘荊山已去華山來’七字足以敵之?!?/p>
贈衛(wèi)八處士1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2。今夕復(fù)何夕3,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4。訪舊半為鬼5,驚呼熱中腸6。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7。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怡然敬父執(zhí)8,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9。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10。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11。明日隔山岳12,世事兩茫茫。
1 衛(wèi)八處士,名不詳。舊注或以為是衛(wèi)賓,非。八,排行第八。處士,隱居不仕的人。
2 動,動輒,往往。參(深shēn)與商,參星在西方,商星在東方,當(dāng)一個上升地面,一個即下沉地平線下,故不相見。
3 今夕句,《詩經(jīng)·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p>
4 蒼,灰白。
5 訪,打聽。
6 熱中腸,內(nèi)心激動。
7 君子,指衛(wèi)八處士。
8 怡然,和悅貌。父執(zhí),父親的摯友。執(zhí),執(zhí)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省稱。
9 間(建jiàn),攙合。黃粱,黃小米。黃粱味香于白粱。
10 累,接連。十觴,猶十杯,極言主人的殷勤。
11 故意,故交的情意。
12 山岳句,意謂明天彼此又要為山岳隔開(指分手)。山岳,指西岳華山。
說明
作者于乾元元年(758)貶華州司功參軍,冬末赴洛陽,次年又從洛陽返華州任所,路中遇衛(wèi)八處士。這時戰(zhàn)亂之余,又值荒年,杜甫自己也拾橡栗、掘黃獨(土芋)以充饑。一旦逢到二十年不見的老朋友,還殷勤地端出香味濃郁的春韭、黃粱,自然又欣慰又感慨。詩中的“訪舊半為鬼”,點出了時代背景;“世事兩茫?!?,又耽心著國家前途。以憂患余生(時年四十八)而話家常,故而句句是真情實感。
佳人
絕代有佳人1,幽居在空谷2。自云良家子3,零落依草木4。關(guān)中昔喪亂5,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6,不得收骨肉7。世情惡衰歇8,萬事隨轉(zhuǎn)燭9。夫婿輕薄兒10,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11,鴛鴦不獨宿12。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13。侍婢賣珠回14,牽蘿補(bǔ)茅屋15。摘花不插發(fā)16,采柏動盈掬17。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18。
1 絕代,冠絕當(dāng)代。漢樂府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贝怂朴闷湟狻?/p>
2 空谷,襯托佳人的清寂而孤高。
3 良家子,好人家的兒女。古代女子也叫“子”。
4 零落,飄零淪落之意。
5 關(guān)中,當(dāng)時函谷關(guān)以西也稱關(guān)中。此句實指安祿山陷長安事。
6 官高,應(yīng)上句的“良家子”。
7 收,聚合。
8 世情句,意謂母家因兵亂而衰敗,她自己也被勢利的世俗所嫌棄。
9 轉(zhuǎn)燭,燭光隨風(fēng)轉(zhuǎn)動,比喻世態(tài)搖擺易轉(zhuǎn)。
10 夫婿,古代婦女也稱丈夫為婿。
11 合昏,即夜合花,豆科,因其葉入夜即合而得名,故曰“尚知時”。
12 鴛鴦,水鳥,常雌雄相隨。兩句自嘆不如花鳥。
13 在山兩句,詩意著重在上句,意謂由于自己志節(jié)堅貞,故能如在山泉水之清,反之就要污濁了。清浦起龍《讀杜心解》云:“仇注謂守正清而改節(jié)濁也。他說皆未當(dāng)。”似是。
14 賣珠,喻窮困。
15 蘿,此處泛指常自樹梢懸垂的植物。
16 摘花句,意謂無心修飾。
17 采柏句,柏常綠不凋,古常以喻婦女的貞節(jié)。動,動輒,往往。盈掬,一滿把。兩手捧取叫“掬”。
18 修竹,長竹,與上句“翠袖”相映照。這兩句,從女主人的外形到內(nèi)心,都給人以“挺立”的感覺。
說明
詩作于乾元二年(759)。當(dāng)是虛構(gòu),卻自有寄托,也可能偶有此人,又投上詩人自己的影子。因為這時詩人正當(dāng)貶官后寄居秦州,生活非常艱困。舍此不論,單就全詩本身看,也寫出了戰(zhàn)亂時代一個出身良家的婦女的不幸遭遇:兄弟被殺害了,丈夫又遺棄她,于是她在社會上也孤立了;然而她始終堅守勁節(jié),決心做清澈的在山泉水。
夢李白 二首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1。江南瘴癘地2,逐客無消息3。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4。恐非平生魂,路遠(yuǎn)不可測5?;陙項髁智?,魂返關(guān)塞黑6。君今在羅網(wǎng),何以有羽翼7?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8。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9。
1 死別兩句,意謂已為死別而吞聲了,如今又為生別而常常悲傷。實寫生離死別之痛。吞聲,猶泣不成聲。
2 江南,意即南方,有別于較高爽的北方。瘴癘地,李白流放的西南地區(qū),因其濕熱蒸郁,舊時以為易致疾病。
3 逐客,被流放的人,與下“故人”都指李白。無消息,這時杜甫只知李白遭流放,還不知道他已得赦,故下云“君今在羅網(wǎng)”。
4 明我句,說明這是因我常想念的緣故。明,表明。長相憶,即上“常惻惻”。
5 恐非兩句,懷疑李白已死,故魂也不是平常的神魂了。只是道路遙遠(yuǎn),真相難明。平生,平素。
6 楓林青,指李白所在。關(guān)塞黑,指杜甫所在秦隴地區(qū)。兩句是設(shè)想魂來魂去的景狀。
7 君今兩句,因為李白既在“羅網(wǎng)”,所以連他神魂往來,也使杜甫發(fā)生疑問。語意實甚沉痛。
8 落月兩句,這是寫夢醒后的幻覺??吹皆律氲綁艟?,李白的容貌仿佛在月光下還隱約可見。
9 水深兩句,李白神魂回去,必須經(jīng)過江湖,故默祝他平安而歸,并提醒他不要落在蛟龍口里。蛟龍,喻惡人。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1。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2。告歸常局促3,苦道來不易4。江湖多風(fēng)波,舟楫恐失墜5。出門搔白首,若負(fù)平生志6。冠蓋滿京華7,斯人獨憔悴8。孰云網(wǎng)恢恢,將老身反累9。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10。
1 浮云兩句,用《古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詩意,意謂只見云浮天空,卻不見游子到來。游子,指李白。久不至,李杜于天寶四載(745)在兗州城東分手后,從此即未曾聚首。
2 三夜兩句,這是看作李白自己特意來入夢,故更見情親。
3 告歸,告假歸來,時間匆促,所以下文說“來不易”。
4 苦道,竭力說道。
5 楫,船槳,也指船。自“來不易”至“恐失墜”,都作為夢中李白的話。
6 若負(fù)句,像是枉抱了一生壯志。
7 冠蓋,冠冕和車蓋,這里指京城的達(dá)官貴人。蓋,張在車上的傘。
8 斯人,指李白。憔悴,困苦抑郁。
9 孰云兩句,意謂誰說天道公平,像李白這樣的人不是還受累含屈?;只?,寬廣貌?!独献印罚骸疤炀W(wǎng)恢恢,疏而不漏。”將老,當(dāng)時李白五十九歲(比杜甫大十一歲)。
10 千秋兩句,意謂千秋萬歲之名,也不足償身后寂寞之悲。但仇兆鰲云:“身累名傳,其屈伸亦足相慰。”直到這里,杜甫還是以為李白已經(jīng)死了。
說明
天寶三載(744),李、杜在洛陽初會后,就漸成深交。杜集中就有十多首為李白而作的詩?!白砻咔锕脖?,攜手日同行”是李、杜友情的紀(jì)實;“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是對李白才能的賞識;“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則是對李白生平的高度評價。
這兩首詩是聽到李白流放夜郎,積思成夢而作。正因為有這樣的友誼,所以當(dāng)李白入夢后,欣慰之余,卻又有著不祥的念頭,這正說明他對李白愛護(hù)之深,在一些泛泛之交身上是不可能有的?!八畈ɡ碎?,無使蛟龍得”,從這種殷勤的叮囑里,又說明李白當(dāng)時的處境是怎樣險惡。雖然當(dāng)時李白并沒有死,可是這兩大詩人以后就真的不再相見了。
王維
作者介紹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后其父遷家于蒲(今山西永濟(jì)市),遂為河?xùn)|人。開元九年(721)進(jìn)士擢第。天寶末,為給事中。安祿山陷兩都,遣人將他送至洛陽,迫授偽職。后祿山張宴于長安凝碧池,召集了當(dāng)時的梨園子弟,王維聞而悲之,作了一首“萬戶傷心生野煙”的詩。及亂平,對受偽職的人以六等定罪。王維因曾作此詩,其弟王縉又請求削自己官職以贖兄罪,故得特赦,責(zé)授太子中允,后轉(zhuǎn)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期很感佩賢相張九齡,政治上也有抱負(fù)。后來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正直敢言之士受到打擊,他也為此沮喪。四十歲后就隱居藍(lán)田輞川。妻亡無子,孑然一身。他本信佛教,晚年更不吃葷腥,不衣文彩,過著“萬事不關(guān)心”的生活,成為隱士加居士的人物。安史亂后,政局的大動蕩、人民的大痛苦,在他詩篇里就很少反映。
他在十五歲就開始作詩,名篇如《洛陽女兒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十六歲、十七歲時作的。但真正能代表他作品特色的,卻是晚年的山水詩,尋常的一點云彩、一片竹林、一道溪流,在他筆下都有鮮明的個性,在當(dāng)時的詩壇開拓了自己的藝術(shù)天地,形成了一種流派。
除了詩,他還擅長書畫,精通音樂,這和他的山水詩有互相參通之處,因為兩者的把握對象都是自然界。善于捕捉印象,是這位自然界獵手的一大本領(lǐng)。但傳世的《畫學(xué)秘訣》,趙殿成以為系后人托王維名之作。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1
圣代無隱者2,英靈盡來歸3。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4。既至金門遠(yuǎn)5,孰云吾道非6。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7。置酒長安道8,同心與我違9。行當(dāng)浮桂棹10,未幾拂荊扉11。遠(yuǎn)樹帶行客,孤城當(dāng)落暉。吾謀適不用12,勿謂知音稀13。
1 綦毋潛,注見后面“作者介紹”。落第,應(yīng)試未中。還鄉(xiāng),《唐才子傳》說綦毋潛是荊南人。王維另有《送綦毋校書棄官還江東》詩。
2 圣代,當(dāng)代的美稱。
3 英靈,猶英才。
4 遂令兩句,意謂隱士們皆不再隱居了。東山客,東晉謝安曾隱居過會稽東山。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齊采薇西山事,也是指隱居。
5 既至句,意謂已到長安卻沒有考中。金門,即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代對征召來的優(yōu)異之士皆令待詔金馬門。遠(yuǎn),指不能進(jìn)入金馬門。
6 吾道非,《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困于陳蔡時,曾對子貢說:“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子貢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p>
7 江淮兩句,指綦毋潛渡江淮時正當(dāng)寒食節(jié),后因落第而留滯京洛,自縫春衣。寒食,節(jié)令名,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相傳為紀(jì)念春秋時晉人介之推之自焚死,這一天就不再舉火,故稱。實是附會。京洛,指洛陽。
8 長安,今陜西西安市。
9 同心,猶知己。違,分離。意謂心雖同而行蹤卻相違。
10 行當(dāng),將要。桂棹(照zhào),船之美稱。棹,船槳,也指船。《離騷》:“桂棹兮蘭枻?!?/p>
11 未幾句,意謂不久就可回到家園。荊扉,柴門。
12 吾謀句,指文章未被主考采用?!蹲髠鳌の墓辍酚浨厝死@朝曾說:“子無謂秦?zé)o人,吾謀適不用也?!?/p>
13 知音,相傳春秋時鐘子期能聽出伯牙琴中的曲意,伯牙乃許為知音。
說明
這首詩是對落第人的反復(fù)勸慰,曲為之譬,實是解嘲。這類詩也確實不容易寫得好。
蘅塘退士選這類詩,也許有這樣用意:讓落第的士子們讀讀,多少可以得到些安慰,并使他們?nèi)匀豁災(zāi)睢笆ゴ?,不非“吾道”,如沈德潛所謂“反復(fù)曲折,使落第人絕無怨尤”。也說明編選一個普及性選本,就得照顧到各方面的讀者對象。當(dāng)然,在唐人慰下第者的詩中,王維這一首寫得算是較有感情的,以它來“聊備一格”,也是經(jīng)過了縝密的選擇的。
送別
下馬飲君酒1,問君何所之2?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3。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4。
1 飲君酒,請君飲酒。飲(讀去聲yìn),使動詞,使喝。
2 之,往。
3 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陜西西安市南。陲,邊。
4 但去兩句,沈德潛云:“白云無盡,足以自娛,勿言不得意也?!钡?,只。
說明
舊注疑是送孟浩然歸南山之作。則南山應(yīng)指襄陽南峴山。若無末兩句,詩即毫無意味。
青溪1
言入黃花川2,每逐青溪水3。隨山將萬轉(zhuǎn),趣途無百里4。聲喧亂石中5,色靜深松里6。漾漾泛菱荇7,澄澄映葭葦8。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9。請留盤石上10,垂釣將已矣11。
1 青溪,在今陜西勉縣之東。
2 言,發(fā)語詞,無義。黃花川,在今陜西鳳縣東北。
3 逐,循,沿。
4 隨山兩句,意謂自黃花川到青溪,途程雖不到百里,山路卻千回萬轉(zhuǎn)。趣,通“趨”。
5 聲,溪聲。
6 色,山色。
7 漾漾,水波動蕩貌。菱荇,皆指水草。
8 葭葦,蘆葦。
9 澹,安靜貌。
10 盤石,大石。
11 將已矣,將以此終其身。有感嘆意。
說明
“我心素已閑”兩句,是心境也是詩境,即以清川的淡泊來印證自己的素愿。
渭川田家1
斜陽照墟落2,窮巷牛羊歸3。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4。雉麥苗秀5,蠶眠桑葉稀6。田夫荷鋤至7,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8,悵然吟《式微》9。
1 渭川,渭水。
2 墟落,村莊。
3 窮巷,深巷。
4 荊扉,柴門。
5 雉,野雞。雊(夠gòu),雉鳴曰“雊”。秀,麥子吐華曰“秀”。
6 蠶眠,蠶蛻皮時,不食不動,如睡眠狀,故曰“蠶眠”。
7 荷,負(fù)。
8 即此句,就是這些情景也覺得閑散之可羨慕了。
9 式微,《詩經(jīng)·邶風(fēng)·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語,這里表示自己有歸隱之意。
說明
這些初夏景色其實都極平常,作者也是隨手寫去,然而詩意盎然。詩中的野老想念牧童,田夫荷鋤相見,純系白描,不事雕繪,讀來故也分外親切。
西施詠1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2?朝為越溪女3,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4,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5,不自著羅衣6。君寵益嬌態(tài),君憐無是非7。當(dāng)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8。持謝鄰家子9,效顰安可希10?
1 西施,即西子。相傳是春秋時越國美女,本苧蘿山下賣柴人家女兒。后為越王句踐所得,獻(xiàn)與吳王夫差,頗受寵愛,最后吳國就為越國所滅。傳說如此,實則吳之滅亡另有原因。
2 艷色兩句,意謂西施既有此艷色,又怎會永遠(yuǎn)微賤下去。寧,豈。
3 越溪,指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傳為西施浣紗處。一說在苧蘿山下,苧蘿山又有在諸暨、在蕭山二說。
4 豈殊眾,難道與眾不同。
5 傅,通“敷”,抹。
6 羅,絲織品。
7 憐,愛憐。
8 當(dāng)時兩句,因為西施已選到吳國去了,所以就不會再和當(dāng)時浣紗的女伴同車而歸了。唐汝詢在《唐詩解》中則以為“惟恐同列之侔己,疇肯載浣紗之伴與同歸乎”。
9 持謝,奉告。鄰家子,指傳說中的東施,西施的東鄰。古代女子也叫“子”。
10 效顰句,相傳西施因病捧心而顰,當(dāng)?shù)氐某笈姸乐瑲w亦捧心而顰,結(jié)果大家都避開丑女。見《莊子·天運(yùn)》。意思是說,沒有西施那樣美貌,單是效顰只能令人討厭。顰,皺眉。安可希,怎能希望別人的賞識。
說明
這詩借西施的故事,感慨世情之無常?!俺癁樵较鹤鲄菍m妃”,實是一些借機(jī)緣而驟貴的幸運(yùn)兒的寫照,而他們受到厚寵的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說明君主無是非之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
孟浩然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年輕時曾隱居家鄉(xiāng)鹿門山,以詩自娛。后往長安,應(yīng)進(jìn)士試,不第,又還襄陽。張九齡鎮(zhèn)荊州,曾入其幕,但時間不長。后病疽死。終身是個布衣。
他的一生,多半在襄陽度過,他的詩歌,也很多以襄陽為題材,故張祜有“襄陽屬浩然”之句。
他原來也想有一番建樹,“鄉(xiāng)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誰能為揚(yáng)雄,一薦《甘泉賦》”(《田園作》)、“欲濟(jì)無舟楫,端居恥圣明”(《臨洞庭上張丞相》)。從這些詩篇看,欲為世用的意愿是很明顯的。
愿望落空后,最后還是退隱家園。這在中國的封建士大夫中,這種達(dá)與隱的起伏,說是矛盾其實也是統(tǒng)一的,因為這都是儒家立身的兩個方面。
他的詩五言最多,也以五言為長。前人曾說盛唐詩人,李杜之外,當(dāng)推王孟。王孟之詩雖不盡相同,但在描寫山水、田園上,自有異中之同,形成一種流派。
秋登蘭山寄張五1
北山白云里2,隱者自怡悅3。相望試登高4,心隨雁飛滅5。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6。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7。天邊樹若薺8,江畔洲如月9。何當(dāng)載酒來10,共醉重陽節(jié)11。
1 蘭山,《孟襄陽集》作萬山。蘭山在山東臨沂或四川舊慶符縣,孟浩然皆未到過,應(yīng)是萬山,在今湖北襄陽。詩題一作《九月九日峴山寄張子容》,又作《秋登萬山寄張文儃》。張五,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錄》以為是張諲,官刑部員外郎,擅書畫。張子容則為張八,浩然鄉(xiāng)人,兩不相蒙。
2 北山,指萬山。
3 隱者,指作者自己。晉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贝藘删洚?dāng)是用其意。
4 相望句,意謂為了瞻望遠(yuǎn)人,且試著登上高處。
5 心隨句,因登高而見雁飛。
6 興,指秋興。
7 時見兩句,指歸村人由沙灘行來而在渡口歇腳。
8 薺,一種野菜,形容遠(yuǎn)望中天邊樹木的細(xì)小。
9 洲,水中可居之地。
10 何當(dāng),何時能夠。載酒,具酒。
11 重陽節(jié),舊以陰歷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jié),有登高風(fēng)俗。參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注。
說明
此詩寫秋天登山懷友,希望到重陽那天同來登高飲酒。日暮歸雁,喚起愁心;清秋發(fā)興,因引出結(jié)句共醉重陽之望。
夏日南亭懷辛大1
山光忽西落2,池月漸東上3。散發(fā)乘夕涼4,開軒臥閑敞5。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6。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1 辛大,名未詳。大,排行第一。
2 山光,山上的日光。
3 池月,池邊的月色。
4 散發(fā),古人平時都束發(fā)戴帽,散發(fā)表示閑適自在,不受簪冠拘束。
5 軒,這里指窗。臥閑敞,朝幽靜寬暢的地方躺著。
6 知音,相傳春秋時鐘子期能聽出伯牙琴中的曲意,伯牙乃許為知音。
說明
孟集中還有幾首與辛大有關(guān)的詩,另一首是辛大和張七到南亭來找作者一同喝酒。
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1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2。松月生夜涼,風(fēng)泉滿清聽。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3。之子期宿來4,孤琴候蘿徑5。
1 業(yè)師,名叫業(yè)的僧人。師,對僧人的尊稱。山房,這里指僧舍。丁大,作者另有《送丁大鳳進(jìn)士赴舉呈張九齡》一詩,若為一人,則其人名鳳,排行第一。
2 壑,山谷。倏(舒shū),忽然。暝,昏暗。
3 煙鳥,暮煙中的歸鳥。
4 之子句,作者原與丁大相約過一天就來,因此抱琴而待,結(jié)果卻沒有來。之子,這個人。宿,隔夜。
5 蘿,此處泛指常自樹梢懸垂的植物。
說明
詩寫待人不至。末句雖未明說,其實沒有等著。
王昌齡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0?—757?),字少伯。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人,《新唐書》作江寧(今屬江蘇)人。開元進(jìn)士,任校書郎,后舉博學(xué)宏詞科。曾一貶江寧丞,再貶龍標(biāo)(今湖南黔陽)尉。安史亂起,往江寧,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后曉因貽誤軍機(jī),河南節(jié)度使張鎬將戮之,曉哀求曰:“有親,乞貸馀命?!辨€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曉默然。
他的詩以七絕最好。在同時詩人中,可以和李白七絕爭勝的,只有王昌齡。明李攀龍推他的“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七絕的體制本易為讀者吟誦欣賞,通過他的流暢的語言、明快的節(jié)奏、蘊(yùn)藉的詞意,這一詩體更顯出它的特色。似乎也可以說,沒有這些七絕,他在盛唐詩壇上不可能享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盛名。
薛用弱的《集異記》,記開元中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飲于旗亭,令伶人唱曲,于王詩就唱“寒雨連江”和“奉帚平明”二詩。這記載雖不可靠,但說明這兩首詩在當(dāng)時已風(fēng)行于社會。
他的七絕,多寫邊塞哀愁和閨中幽怨,后者也包括宮怨。在封建社會中,民間也好,宮廷也好,婦女們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難言的苦痛。王昌齡就以同情的態(tài)度、奇特的構(gòu)思揭開了她們的靈魂世界,讓她們有一個傾吐的機(jī)會。這種題材,如果抒情上沒有本領(lǐng),就很難寫得好。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1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2。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3。荏苒幾盈虛4,澄澄變今古。美人清江畔5,是夜越吟苦6。千里共如何,微風(fēng)吹蘭杜7。
1 從弟,堂弟?!度圃姟贰暗堋弊窒掠小颁N”字。齋,書室。山陰,在今浙江紹興市。少府,官名,這里指縣尉,主緝捕盜賊。唐代科第出身的士人也任之。
2 帷,簾帳。
3 清輝兩句,指水木之光影在月下交映窗戶。澹、演漾,皆水搖蕩貌。
4 荏苒(染rǎn),同“冉冉”,指時間的推移。幾盈虛,經(jīng)過幾次的月圓月缺。
5 美人,舊時也指自己思慕的人。這里指崔少府。
6 越吟,楚國莊舃曾唱越歌以寄托鄉(xiāng)思。這是以越切山陰,意謂想必在越中苦吟詩篇。
7 千里兩句,意謂崔少府的名聲到處皆知,就像蘭杜的香氣,雖隔千里也會隨風(fēng)吹來。共,一作“其”。蘭杜,蘭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說明
孟浩然有《宿永嘉江寄山陰崔少府國輔》及《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后一首中有云:“山陰定遠(yuǎn)近,江上日相思。不及蘭亭會,空吟祓禊詩。”王士禛《唐賢三昧集》以王昌齡詩中之山陰少府,即孟詩中之崔國輔。國輔,《唐才子傳》作山陰人,《全唐詩》作吳郡人。開元時曾應(yīng)縣令舉,授許昌令。唐殷璠《河岳英靈集》收有他《渡浙江問舟中人》,末云:“時時引領(lǐng)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北驹娭械纳疥幋奚俑赡芫褪谴迖o。
丘為
作者介紹
丘為,嘉興(今屬浙江)人。天寶進(jìn)士,官至太子右庶子。約生于武則天長安初年。《唐詩紀(jì)事》說他活了九十六歲。與王維、劉長卿等相友善。
他的“春風(fēng)何時至,已綠湖上山”(《題農(nóng)父廬舍》),比王安石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說在前頭。
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坳P(guān)無僮仆2,窺室惟案幾。若非巾柴車3,應(yīng)是釣秋水4。差池不相見5,黽勉空仰止6。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7。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興盡方下山8,何必待之子9。
1 茅茨(詞cí),茅屋。
2 扣關(guān),同“叩關(guān)”,敲門。
3 巾柴車,這里是乘車出游之意。巾,作動詞用,指戴幅巾。柴車,粗劣的車子,這里指隱士之車。
4 釣秋水,用《莊子·秋水》篇中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典。
5 差(雌cī)池,原為參差不齊,這里是此來彼往,交叉而過之意。
6 黽(敏mǐn)勉句,意謂原是殷勤而來,卻不得見,所以徒興仰望之思。黽勉,這里是殷勤的意思。仰止,仰望。止,語助詞。
7 及茲兩句,意謂對著這雨中草色,窗里松聲的幽雅景物,自足蕩滌心胸。契,愜合。
8 興盡句,晉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陰時,曾于雪夜乘舟至剡溪訪戴逵(字安道)。既臨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見《世說新語·任誕》。
9 之子,這個人,指隱者。
說明
作者原以為主人在山上,等走到茅屋,才知不在,未免有些悵惘,但周圍的草色松聲,卻使他有“看竹何須問主人”之感,也給人以“客中見主”的意味。末了的兩句,只是說明兩人未晤面,并非真像王徽之那樣存心不想碰到戴逵。
綦毋潛
作者介紹
綦(其qí)毋(復(fù)姓)潛,字季通,一作孝通,《唐才子傳》作荊南人。荊南,唐方鎮(zhèn)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縣。開元進(jìn)士。由宜壽尉入為集賢待制,遷右拾遺,終著作郎。后見兵亂,遂歸隱江東別業(yè)。他落第時,王維曾有詩慰之,已見本書。韋應(yīng)物詩稱其“滿城憐傲吏,終日賦新詩”。李頎詩稱其“夫子大名下,家無鐘石儲”。他的為人,可于此約略知之。
他的詩清麗幽秀,又善寫方外之情,《題靈隱寺山頂禪院》中“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云”兩句,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推為“歷代未有”。
春泛若耶溪1
幽意無斷絕2,此去隨所偶3。晚風(fēng)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zhuǎn)西壑4,隔山望南斗5。潭煙飛溶溶6,林月低向后7。生事且彌漫8,愿為持竿叟9。
1 若耶溪,注見本卷王維《西施詠》。
2 幽意句,意謂隱居之念一直不曾中斷。
3 隨所偶,即隨遇而安之意。偶,遇。劉熙《釋名·釋親屬》:“二人相對遇也。”
4 際夜,至夜。壑,山溝。
5 南斗,即斗宿,因就北斗來說其位置在南。
6 潭煙,水氣。溶溶,濃密貌。
7 林月句,夜深月沉,舟泛于前,故覺月低而向后。
8 生事句,意謂看到溪水而興世事茫茫之感。生事,人事,世事。且,尚。彌漫,渺茫無盡。
9 愿為句,意謂愿終老于水鄉(xiāng)。竿,指釣竿。
說明
船乘晚風(fēng)吹入溪口,就此放乎中流,轉(zhuǎn)西壑而望南斗;這種隨遇而安的行程,似乎也象征作者這時的心情。
常建
作者介紹
常建,開元進(jìn)士,曾任盱眙(今屬江蘇)尉。一生仕宦頗不得意,終于一尉,遂浪跡山水,最后移家隱居鄂渚。詩也多寫山水田園,間有邊塞之作。
殷璠《河岳英靈集》,首列常建詩,并稱為“其旨遠(yuǎn),其興僻,佳句輒來”。像《題破山寺后禪院》之類,大概就是旨遠(yuǎn)興僻之作。
常建的籍貫,《全唐詩》未書?!短撇抛觽鳌纷鏖L安人。但他的《落第長安》詩有“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語,則似非長安人。說見傅璇琮先生《談新編本〈唐詩選〉的一些問題》(《文學(xué)評論叢刊》第三期)。
宿王昌齡隱居1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2,藥院滋苔紋3。余亦謝時去4,西山鸞鶴群5。
1 王昌齡,見本卷的“作者介紹”。
2 宿,喻夜靜時花影如眠。
3 藥院,種芍藥的庭院。滋,繁衍。
4 謝時,辭去世俗之累。
5 鸞鶴群,與鸞鶴為伍。鸞鶴,古常指仙人的禽鳥。
說明
據(jù)《唐才子傳》,常建于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登科,后寓鄂渚(今湖北武昌),招王昌齡、張僨同隱。此詩之“隱居”,不知是否指在鄂渚者。他另有一首五古《西山》,中云:“林昏楚色來,岸遠(yuǎn)荊門閉?!备卟藉短扑卧娕e要》,注詩題“西山”為武昌西的樊山,則本篇“西山鸞鶴群”之“西山”當(dāng)即其地。
岑參
作者介紹
岑參(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父親岑植,曾兩任刺史,但在岑參少時即死去,乃從兄受學(xué),刻苦讀書。天寶進(jìn)士。初為小官,后充安西節(jié)度使府掌書記及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大歷初任嘉州刺史,后又罷官。卒于成都旅舍。新舊《唐書》都無傳,其生平略見于杜確的《岑嘉州集序》。
他少經(jīng)孤寒,早具懷抱,“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銀山磧西館》),已可見其志概。兩赴邊塞之后,他的意氣固然舒發(fā)了,詩歌也有了新的生命。西北的大沙漠、大風(fēng)雪、大戰(zhàn)役,一齊進(jìn)入他的眼底,出現(xiàn)他的筆端。他在邊塞的時間雖然不長,可是邊塞卻成為這位沙漠歌手創(chuàng)作生活的沃土。同時,他又以豪邁樂觀的氣概,歌頌了那些在艱苦荒涼的環(huán)境中,鎮(zhèn)守著祖國西北的將士們。唐室的“軍威”也通過他的詩流傳發(fā)揚(yáng)。舊時詩文評中有所謂“陽剛”的境界,正好用在岑參的邊塞詩上。嚴(yán)羽說高岑之詩悲壯,翁方綱說岑詩奇峭為入唐以來所未有,但這種悲壯奇峭,卻又是在語言的明朗、音節(jié)的瀏亮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杜確序中說:“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xí)焉?!彼阅軌蛏钊肷鐣南聦樱灾廉?dāng)時的少數(shù)民族,這種既奇峭又通俗的特色,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與高適薛據(jù)登慈恩寺浮圖1
塔勢如涌出2,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3,蹬道盤虛空4。突兀壓神州5,崢嶸如鬼工6。四角礙白日7,七層摩蒼穹8。下窺指高鳥9,俯聽聞驚風(fēng)。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10。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五陵北原上11,萬古青12。凈理了可悟13,勝因夙所宗14。誓將掛冠去15,覺道資無窮16。
1 高適,見卷四“作者介紹”。薛據(jù),荊南人?!短圃娂o(jì)事》作河中寶鼎人。開元進(jìn)士,終水部郎中。晚年終老終南山下別業(yè)。慈恩寺,在今陜西西安市。本唐高宗為太子時紀(jì)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圖,本是梵文佛陀的音譯,這里指佛塔。慈恩寺塔,即大雁塔,高宗永徽三年(652)僧玄奘建,今為西安名勝。
2 塔勢句,《妙法蓮華經(jīng)·寶塔品》謂佛前有七寶塔,從地涌出。此用其語,意謂突起于平地。
3 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
4 蹬道,塔的石級。
5 突兀,高聳貌。神州,猶中國。
6 崢嶸,也是高聳貌。鬼工,意謂非人力所能建成。
7 四角句,意謂塔高到擋住了太陽。四角,塔的四周。
8 七層,塔本六級,后漸毀損,武則天時重建,增為七層。摩蒼穹(窮qióng),可與青天相摩擦。
9 下窺句,對飛鳥本應(yīng)仰看,這里卻是下窺,其塔之高可知。
10 宮觀(貫guàn)句,從上下三句東西北看,這宮觀當(dāng)在南面。宮觀,猶宮闕。玲瓏,靈巧。
11 五陵,本指漢代五個皇帝陵墓,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皆在長安北面。這里指長安附近地帶。
12 濛濛,蒼潤貌。
13 凈理,指佛理。凈土之凈。了,了然,明白。
14 勝因,善緣。夙,素來。
15 掛冠,辭官。
16 覺道,佛道。梵文“佛”的原意本為“覺者”。資,應(yīng)用。
說明
詩作于天寶十一載(752)秋。題目中舉了高適、薛據(jù),實際同登的還有杜甫和儲光羲。五人皆有詩,惟薛詩已佚。沈德潛以為“登慈恩寺塔,少陵下應(yīng)推此作,高達(dá)夫、儲太祝皆不及也”。杜詩的“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云云,確是壓倒余子。
詩極寫佛塔之高。四面眺望,又各有勝處,東面是群峰,南面是離宮,西面是秦關(guān),北面是五陵。也因為是佛塔,故于登覽之余,忽悟“凈理”,甚至想掛冠而去,恐也是舊文人搖筆即來的積習(xí),未必真是心里這么想,其實可以“萬古青濛濛”句作結(jié)。
元結(jié)
作者介紹
元結(jié)(719—772),字次山。魯山(今屬河南)人。天寶進(jìn)士。安史亂起,曾逃難入猗玗洞。后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參謀,頗立戰(zhàn)功。代宗時,任道州刺史。終容管經(jīng)略使。
他在政治上實行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對當(dāng)時的民生疾苦,通過實際措施予以關(guān)心同情,如替當(dāng)?shù)厝嗣駹I舍給田,輕徭薄賦,因而流亡歸者萬余人。在創(chuàng)作上則實踐了他的詩歌必須有助于現(xiàn)實,反對“拘限聲病,喜狀形似”(《篋中集》序)的傾向,所以他自己寫的詩也樸質(zhì)通俗,不剪不伐,甚至令人感到枯拙。
他的《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就是他對人民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具體表現(xiàn)。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次山詩令人想見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其疾官邪,輕爵祿,意皆起于惻怛為民,不獨《舂陵行》及《賊退示官吏》作,足使杜陵感喟也?!边@話還是符合元結(jié)生平的。
賊退示官吏1有序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2,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郡,不犯此州邊鄙而退3。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4。泉源在庭戶,洞壑當(dāng)門前5。井稅有常期6,日晏猶得眠7。忽然遭世變8,數(shù)歲親戎旃9。今來典斯郡10,山夷又紛然11。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12。使臣將王命13,豈不如賊焉。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14。思欲委符節(jié)15,引竿自刺船16。將家就魚麥17,歸老江湖邊。
1 賊,舊時也貶稱抗官起事者。
2 西原,在今廣西境。道州,今湖南道縣。
3 永,指永州(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區(qū))??ぃ瑧?yīng)作“邵”,指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兩處皆近道州。邊鄙,邊境。
4 山林句,指隱居時。
5 壑,山谷。
6 井稅,井,原指所謂“井田”。據(jù)說古代將九百畝地分為九區(qū),中為公田,余為八家私田,八家又共耕公田。因其形如“井”字,故名。這里借指賦稅。
7 晏,晚。
8 世變,指安史之變以來的戰(zhàn)亂。
9 親戎旃,參加軍事生活。指作者于肅宗乾元二年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參謀,參與對叛軍之戰(zhàn)。戎旃,軍帳。旃,通“氈”。
10 典,治理。斯郡,指道州。
11 山夷,指“西原蠻”,實即當(dāng)時山居的少數(shù)民族。
12 見全,指道州未受進(jìn)攻而得保全。
13 使臣,指朝廷派遣的催征官員。將,奉。
14 誰能兩句,意謂怎能絕了人民生計而猶作時世的賢臣,也即欲為時世賢者即不能絕人命。誰能,猶怎能,豈能。
15 委符節(jié),意即棄官而去。委,棄。符節(jié),古使臣出行持符節(jié)以示信,唐代刺史也加號持節(jié)。他的《舂陵行》中也說:“安人天子命,符節(jié)我所持。”
16 刺船,撐船。
17 將,帶領(lǐng)。
說明
代宗廣德元年(763)癸卯十二月,“西原蠻”攻陷道州城。次年五月,元結(jié)到道州刺史任。七月,“西原蠻”攻永州,破邵州,卻不再犯道州,因作此詩。他另外還寫過一首《舂陵行》,也是記述此次變亂。兩詩的主旨,實是說官比“賊”兇。當(dāng)時的老百姓已經(jīng)到了“大鄉(xiāng)無十家,大族無單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舂陵行》)的地步,可是官吏們還要勒索;勒索不得,鞭撻隨之而下。故他之褒“賊”,正是為了貶官。
兩詩樸質(zhì)平實,沒有矯飾作態(tài)地方。說明好詩必然是真實的,好官也應(yīng)當(dāng)是愛民的。
施補(bǔ)華《峴傭說詩》云:“詩忌拙直,然如元次山《舂陵行》《賊退示官吏》諸詩,愈拙直愈可愛。蓋以仁心結(jié)為真氣,發(fā)為憤詞,字字悲痛,《小雅》之哀音也。”
韋應(yīng)物
作者介紹
韋應(yīng)物(737—?),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他一生的經(jīng)歷極為復(fù)雜。十五歲時即為玄宗侍衛(wèi)。其《溫泉行》之“北風(fēng)慘慘投溫泉,忽憶先皇巡幸年。身騎廄馬引天仗,直至華清列御前”,即指此。在《逢楊開府》一詩中,對他年輕時的放浪生活曾有很坦率的陳述。因遭人輕視,便折節(jié)讀書。后任洛陽丞,軍士中有倚恃宦官勢力專橫虐民的,曾被他撲打,治之以法。其后任鄠縣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終蘇州刺史。大約德宗貞元七、八年間卒于蘇州,惟已罷任。
他有意學(xué)陶,寫了許多山水田園詩,但他又身經(jīng)玄宗至德宗四朝,目睹安史之亂后,繼之以藩鎮(zhèn)驕橫,郡縣殘破,流民遍地,因而也寫了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如《觀田家》《采玉行》《答崔都水》等。劉熙載《藝概》曾將元(結(jié))韋并提,因兩人皆學(xué)陶,而“憂民之意”又有相似處,并以韋之《高陵書情》與元之《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相比。但在藝術(shù)上,韋卻勝過元。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1
兵衛(wèi)森畫戟2,燕寢凝清香3。海上風(fēng)雨至4,消遙池閣涼5。煩疴近消散6,嘉賓復(fù)滿堂7。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8。理會是非遣9,性達(dá)形跡忘10。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11。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12。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fēng)翔。吳中盛文史13,群彥今汪洋14。方知大藩地15,豈曰財賦強(qiáng)?
1 郡齋,指蘇州刺史官署中的齋舍。燕,通“宴”。
2 森,森列。畫戟,官署的一種儀仗。戟,一種能直刺橫擊的兵器。
3 燕寢,本指休息安寢的地方,這里指私室,即上“郡齋”。此燕字也通“宴”,但義為休息。清香,室中所焚之香。唐李肇《國史補(bǔ)》云:“韋應(yīng)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在焚香掃地而坐?!?/p>
4 海上,東南近海。
5 消遙,通“逍遙”。
6 煩疴,這里是煩躁的意思。疴,本指疾病。近消散,就即消散。
7 嘉賓,佳客。
8 康,安樂。
9 理會句,意謂事物的道理,如能參悟,是非就消釋了。
10 達(dá),曠達(dá)。形跡,這里指世俗的禮節(jié)。
11 鮮肥兩句,舊時因禁屠不吃葷腥,故只好吃些蔬菜。幸,希望,這里是謙詞。
12 聆,聽。金玉章,指客人們的詩篇。
13 吳中,這里指蘇州地區(qū)。
14 群彥,猶群英。汪洋,眾多。
15 藩,本指王侯封地,這里指大郡。
說明
詩為德宗貞元五年(789)在蘇州刺史任上作。這時顧況貶饒州司戶,途經(jīng)蘇州,韋應(yīng)物設(shè)宴接待,顧況也作了和詩。開頭二句,頗為白居易所贊賞。
初發(fā)揚(yáng)子寄元大校書1
凄凄去親愛2,泛泛入煙霧。歸棹洛陽人3,殘鐘廣陵樹4。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5?
1 初發(fā),啟程。揚(yáng)子,渡口名,在今江蘇揚(yáng)州市江都區(qū)南,近瓜洲。元大,未詳。大,排行第一。校書,唐秘書省及弘文館均置校書郎,掌??睍?/p>
2 親愛,指好友。
3 棹(照zhào),船槳,也指船。
4 殘鐘句,意謂回望廣陵,只聽得曉鐘的殘音傳自林間。廣陵,今江蘇揚(yáng)州市。
5 沿洄,指處境的順逆。沿,順流。洄,逆流。
說明
此詩可能是罷官時作。末二句即景生情,以舟行的顛簸不定,喻世事之順逆翻覆,難以自主。
寄全椒山中道士1
今朝郡齋冷2,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3,歸來煮白石4。欲持一瓢酒,遠(yuǎn)慰風(fēng)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5。
1 全椒,今屬安徽,唐屬滁州。王象之《輿地記勝》云:“神山在全椒縣西三十里,有洞極深。唐韋應(yīng)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詩,此即道士所居也?!?/p>
2 郡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齋舍。
3 澗,山溝。荊薪,柴草。
4 白石,葛洪《神仙傳》卷二《白石先生》條,記白石先生“常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這里借喻全椒道士,實是說他生活的清苦。
5 末四句是說,本欲持酒往訪,又恐尋不到,故而以詩寄之。瓢,原指剖瓠(葫蘆)做成的舀水器。
說明
德宗建中四年(783)夏,韋應(yīng)物出任滁州刺史。此詩當(dāng)為次年秋天作。以刺史而欲訪一孤寂的全椒山中道士,可見作者還不脫書生本色。
長安遇馮著1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2。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3。冥冥花正開4,燕新乳5。昨別今已春6,鬢絲生幾縷7?
1 長安,今陜西西安市。
2 灞陵,即霸陵,舊縣名,因漢文帝霸陵而得名。
3 采山句,指馮著有歸隱山林之意。
4 冥冥,雨貌?!冻o·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p>
5 飏飏,通“揚(yáng)揚(yáng)”,飛翔貌。燕新乳,意謂燕初生。
6 昨別句,意謂去年一別,今又已春至。昨,也泛指過去。
7 鬢絲,兩鬢白發(fā)。
說明
韋應(yīng)物送馮著(河間人,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錄》以為即馮十七)的詩共有四首,其《送馮著受李廣州署為錄事》一首,有“送君灞陵岸,糾郡南海湄”句。據(jù)傅璇琮先生《韋應(yīng)物系年考證》所考(載《文史》第五輯),馮著曾應(yīng)廣州刺史李勉之邀入幕為錄事。此外,盧綸與李端也有涉及馮著的詩,并推得他曾任著作郎及洛陽、緱氏等縣尉。其人浮沉下僚,不甚得意,這時大概倦于行役,回到長安,有歸隱之意。第七句之“昨別”,或指馮赴廣州時在灞陵送別那一回。
《全唐詩》存馮著詩四首。
夕次盱眙縣1
落帆逗淮鎮(zhèn)2,停舫臨孤驛3。浩浩風(fēng)起波,冥冥日沉夕。人歸山郭暗4,雁下蘆洲白5。獨夜憶秦關(guān)6,聽鐘未眠客7。
1 次,停泊。盱眙(虛怡xū yí),唐屬臨淮郡,今屬江蘇。地臨淮水南岸。
2 落帆,卸帆。逗,停留?;存?zhèn),淮水邊的市鎮(zhèn)。
3 驛,供郵傳人和官員旅宿的處所。
4 人歸句,意謂日落城暗,人也回到休息處所去了。
5 蘆洲,這里指蘆葦叢生的水澤。
6 獨夜,孤獨之夜。憶秦關(guān),韋應(yīng)物是長安人,這里實是思鄉(xiāng)。秦,今陜西一帶。
7 客,指韋應(yīng)物自己。
說明
韋應(yīng)物于德宗建中四年(783)夏離長安,秋至滁州,此詩可能是這時作。
詩中寫泊岸時已是日暮,因思鄉(xiāng)而不能成眠。
東郊
吏舍終年1,出郊曠清曙2。楊柳散和風(fēng),青山澹吾慮3。依叢適自憩4,緣澗還復(fù)去5。微雨靄芳原6,春鳩鳴何處。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7。終罷斯結(jié)廬,慕陶直可庶8。
1 跼,拘束。
2 曠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暢。
3 澹,澄靜。慮,思緒。
4 叢,樹林。憩(氣qì),休息。
5 緣,沿著。澗,山溝。還復(fù)去,徘徊往來。
6 靄,迷蒙貌。
7 樂幽兩句,意謂自己頗愛這地方的幽靜想住下來,卻又幾次中止,就因公事在身,行跡上還是顯得很匆忙。
8 終罷兩句,意謂終當(dāng)辭官在此筑室,平生敬慕陶潛的愿望,到這時就可以接近了。慕陶,指歸隱。直,就。庶,庶幾,差不多。
說明
韋應(yīng)物對滁州西澗極為愛賞,屢有題詠。從此詩中的“緣澗”云云及其心情看,似是在滁州刺史任上作。
送楊氏女1
永日方戚戚2,出行復(fù)3。女子今有行4,大江溯輕舟5。爾輩苦無恃6,撫念益慈柔7。幼為長所育8,兩別泣不休。對此結(jié)中腸,義往難復(fù)留9。自小闕內(nèi)訓(xùn)10,事姑貽我憂11。賴茲托令門12,任恤庶無尤13。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14。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15。別離在今晨,見爾當(dāng)何秋16?居閑始自遣17,臨感忽難收18。歸來視幼女19,零淚緣纓流20。
1 楊氏女,指嫁給楊家的女兒。
2 永日,整天。方,正。戚戚,悲傷貌。
3 悠悠,遙遠(yuǎn)貌。
4 女子句,用《詩經(jīng)·邶風(fēng)·泉水》“女子有行,遠(yuǎn)父母兄弟”意。行,指出嫁。
5 溯,逆流而行。
6 爾輩,你等。無恃,無母。韋妻死于作者在長安任職時,韋集有《傷逝》詩十余首。
7 撫念句,意謂想到此女無母,便益發(fā)對她慈愛。
8 幼為句,作者自注云:“幼女為楊氏所撫育?!?/p>
9 義往句,意謂既到出嫁年齡,自難留家。
10 闕內(nèi)訓(xùn),指自小得不到母親的訓(xùn)誨。闕,通“缺”。
11 貽,帶來。
12 托,依仗。令門,對其夫家的尊稱。令,佳。
13 任,信任。一作“仁”。恤,體惜。庶,差不多。尤,過失。
14 資從,嫁妝。周,周到,完備。
15 容止,這里是一舉一動的意思。猷,規(guī)矩。
16 何秋,何年。
17 居閑,平日。始,才。自遣,自己譬解著。
18 臨感,臨別傷感。
19 歸來句,作者傷逝詩的《出還》中有云:“幼女復(fù)何知,時來庭下戲?!笔┭a(bǔ)華《峴傭說詩》評此二句云:“以淡筆寫之,而悲痛更甚?!?/p>
20 零淚,流淚。緣,沿。纓,系在下巴下的帽帶。
說明
在滁州時作。是一首好詩。
女兒要出嫁了,本來應(yīng)該高高興興,即使有些傷感,做父親的也和母親不同些??墒且驗閮膳畯男誓?,作者對他亡妻的情愛又很深摯,不禁又想起她們在地下的母親來。大江輕舟,女子有行,感情上也更容易觸動。一面又以父親的身分,嚴(yán)正而懇切地叮囑著。其次,韋氏雖做了多年的官,卻還過著貧儉生活,連女兒的嫁妝也不豐厚。從韋氏一生為人看,可以相信他說的是實話。
詩中的“爾輩苦無恃”是全詩關(guān)節(jié)。通篇質(zhì)樸無華,語重心長,結(jié)末尤其沉痛。
柳宗元
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市)人。德宗貞元進(jìn)士。順宗時,曾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tuán),任禮部員外郎。憲宗即位,王叔文集團(tuán)受到打擊而失敗。他被貶為永州司馬,后又改柳州刺史。在地方上還是惓惓以民間疾苦為念,如將抵押中的窮苦百姓,設(shè)法贖取,免得淪為奴隸。四年后,死于柳州,柳州人民因而很懷念他。
他以名進(jìn)士而為御史,很想有所建樹,也為王叔文所賞識。失敗后,兩貶邊州,對他思想上創(chuàng)作上都起過激發(fā)作用。當(dāng)他將貶柳州時,劉禹錫也將貶播州(今貴州遵義市),他因與禹錫是同年及第,又看到劉母在堂,一去勢將母子永訣,便要求對調(diào)。后來大臣也為禹錫申請,遂改任連州。僅此一舉,其人足傳。《新唐書》本傳中故特加記述,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中對此也記述得頗有聲色。劉禹錫《重祭柳員外文》中故有“千哀萬恨,寄以一聲”語。
他是唐代古文運(yùn)動的主將,又是杰出的思想家、政論家。知識極為淵博。他的詩,刻畫山水,反映現(xiàn)實,樸茂奇崛,各有風(fēng)貌。山水詩如《漁翁》《江雪》諸篇,尤其有性格化的特色。但詩文相比,則詩不如文。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jīng)1
汲井漱寒齒2,清心拂塵服。閑持貝葉書3,步出東齋讀。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4。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5。道人庭宇靜6,苔色連深竹。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7。澹然離言說8,悟悅心自足9。
1 詣(意yì),到。超師,名叫超的僧人。師,對僧人的尊稱。禪經(jīng),佛經(jīng),凡與佛教有關(guān)的事物多加“禪”字。
2 汲井句,漱井水是為了清心。
3 貝葉書,古印度人多用貝多羅樹的葉子寫佛經(jīng),故佛經(jīng)也稱貝葉經(jīng)。
4 真源兩句,意謂世俗對佛經(jīng)中的真正本意實毫不領(lǐng)悟,卻去追求虛妄的事跡。了,全然。逐,追求。
5 遺言兩句,意謂佛家的遺言原也希望能夠暗合,只是我秉性如此,又如何得到精通。實是說儒、釋兩家不相通。冥,暗合??槪蕹?。
6 道人,指超師。
7 日出兩句,意謂日出之后,青松在霧露余光中,就像上過油脂一樣。膏沐,本指潤發(fā)的油脂。
8 澹然句,意謂此時對著庭院景物,只覺心地寧靜,難以言說。澹然,寧靜貌。
9 悟悅,悟道之樂。
說明
在永州時作。實以儒家思想諷世俗之佞佛。下半段是說,他對佛學(xué)精義原不甚在意,倒是道人的庭院景物,使他流連賞玩,到了忘言的境界。
溪居1
久為簪組束2,幸此南夷謫3。閑依農(nóng)圃鄰4,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5。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6。
1 溪居,指零陵(永州的治所)愚溪,柳宗元曾筑室于溪之東南。
2 簪組,猶簪纓,古代官吏的冠飾,這里是做官的意思。束,束縛。
3 幸此句,實是反話正說。南夷,這里指當(dāng)時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謫,流放
4 農(nóng)圃,猶農(nóng)田。
5 夜榜(榜bàng),夜航。榜,本指搖船用具。
6 楚天,永州古屬楚地。
說明
謫居時作。首尾四句,實隱含牢騷意,沈德潛所謂“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間言外,時或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