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輯一 吉光片羽

放下手邊事,坐下來讀讀書 作者:蔡穎卿


我們對自己喜歡的書總是以一本、一本作為單位,但在扉頁之間,某些字句會極有感染力地代表了這一本書留在心中;好像一想起這本書便不能不想起那些話;一想起那些話,便不能不感到自己與這本書相遇的幸運。

這一輯所提到的書,對我就有這樣的意義。我不只是喜歡整本書,其中更有幾句永留在我心中的話語;這些字句存在著我所能體會的人生。這些道理并未強化我批判他人的標準,而是引發(fā)了我的深刻自省或給予我軟弱時強大的支持,對我來說,是這個不斷稀釋情感與意義的世界中的吉光片羽。

“手段”里的細心與精工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

這句格言引我在工作上有極深的反省。

要把繁密撥開是能力與耐心的完美配合,

有耐心而缺乏能力,雖不畏煩也一籌莫展,

解決不了問題;有能力而捺不下心,

繁密只會糾結(jié)得更緊,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大學同窗摯友惠蘋化療過后長出了密密的短發(fā),她問我可知先前的學生頭并非真發(fā),我說知道,之后再見時,惠蘋不再戴假發(fā)了,但有時頭上搭了一頂輕便的帽子。三月有一天,我們相約去郊外走走,在乍暖還寒的微風中,惠蘋摘下漁夫帽后,摸摸那再生的短發(fā)笑問我:“像不像電影中的葉問?”我沒有看過演葉問故事的電影,當時不知道該怎么回話。只在心中記下惠蘋臨別人世前,那摘帽梳發(fā)的自在模樣。

惠蘋走后,我常記起她說的話,還有無法與她繼續(xù)對話的遺憾。有一天,終于看到她用來問我的那部電影??粗粗?,想起惠蘋與我交往三十幾年,我們談起的電影竟只兩部,一是《波特小姐》,再就是她說演葉問的《一代宗師》了。

我們雖是最要好的朋友,但在一起時并不常談生活雜事,卻總在交托自己面對工作挑戰(zhàn)的軟弱或信念動搖時的疑惑。我從不知道惠蘋與我是否有同樣的感受,但與她交談過后,我總會再感覺到,人可以做到非常單純可靠,可以自立自得。

在這部電影中,葉問說了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大家都說是從李叔同的《晚晴集》中所出,但其實不是。不過這句話真是很好,把人的堅定心志說得明白易曉。

從李叔同的《晚晴集》想起大學時待我們?nèi)缱优氖┤屎览蠋?。老師潛心向佛,也是書法家,他介紹善書《晚晴集》給我們,讓我們在“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外還能對弘一大師有更深的了解。那段時間,大師的弟子豐子愷的書畫也成為我的閱讀內(nèi)容。

回憶《晚晴集》這本極小的善書,更深的印象是一百〇一條佛語警句中的兩首禪詩。一是芝蓭禪師的:

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云半間;

昨夜云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

另一是石屋禪師的: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

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

年輕時對警句道理是不可能有太深的體會,但對詩歌韻律卻留存好感,添加生活經(jīng)驗之后,這些詩不只停留在輕飄的美感當中,還有了思量與體會的厚度。

小善書中還有弘一大師分門的格言錄。其中有一則是我經(jīng)常想起的“自我鎮(zhèn)定劑”:“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p>

生活用語說到“手段”總是偏取工于心計的負面之義,但是,這句格言中所用的“手段”卻引我在工作上有極深的反省。要把繁密撥開是能力與耐心的完美配合,試想缺一,可不可?有耐心而缺乏能力,雖不畏煩也一籌莫展,解決不了問題;有能力而捺不下心,繁密只會糾結(jié)得更緊,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我的生活中經(jīng)常都是交織著工作的繁與時間的密,因而我對“撥得開”中的“得”字想要了解得更深?!皳堋笔切袆?,并沒有附帶采取行動時所需的耐力,粗糙的工法也是撥?!皳荛_”是目標,但沒有涉及質(zhì)量;一掃而空的拙劣結(jié)果也算是一種撥開。如要把繁花密柳不傷其美地撥開,就得靜定下心來掌握方法。所以“撥得開”是工作水平,“手段”是展現(xiàn)這種水平的細心與精工。

生活在越來越快速要求結(jié)果、人際關(guān)系更復雜的世界,害怕自己總在不知不覺中失去生活處事的質(zhì)量。但“慢”也不是故作從容學優(yōu)雅,我想的是:定下心來練習撥繁理密的真手段。

最完美的成年誓詞

我心目中最完美的“成年誓詞”,

是站在“個人”“家庭人”與“社會人”的角度,

對世代的權(quán)利、權(quán)力、責任與義務探尋與了解的開始。

“成年”的定義是什么?

是年齡的界限?

是某種經(jīng)驗的抵達?

是享受與決定權(quán)的獲得?

還是擔起應負之責的實意?

不知道別人的想法如何,我對于“成年”的看法倒幾乎全根基于自己的成長經(jīng)驗,而這份經(jīng)驗有一半源于家庭的期望與教導,另一半來自大環(huán)境與社會的共識。

無意中看到媒體報道古都的“成年禮”以“觀光活動”的形式重新流行,心中升起了一些復雜的感受。據(jù)說很多父母希望能透過成年禮讓孩子體會到“成年”是生命成熟的里程碑,行完典禮之后,他們會更懂事。在報道中看到隨著典禮而來的還有“周邊商品”的推出,不禁好奇父母們把期待寄托在一件一件文創(chuàng)對象的同時,是否也把自己身上的“負擔”部分挪移而出,適時地放到孩子的肩膀之上,讓他們變成真正的成年伙伴。

“負責”“信任”“擔當”原本是在立體人際中交織出的生活滋味,但時代富裕后,多層次的自然滋味被人工改造了,我們離析出“共享的快樂”而刻意隱瞞“需要分擔的憂苦”,包裝出一個自以為比較好的生活形象送給下一代—我們到底怕的是孩子去受不必要的苦,還是怕承受他們吃不下苦時的難堪?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的有權(quán)這樣做嗎?當我們用自己的眼光來決定每一件事情的苦與甜、每一種過程的價值與意義,孩子是否也因為苦的滋味嘗得少了,所以對真正甜美的感受失去了感動;他們只負責被愛,卻忘了自己還有很多愛人的能力。

想起“成年”,我最喜歡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在她二十一歲生日時所發(fā)表的演講。那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成年誓詞”,是站在“個人”“家庭人”與“社會人”的角度,對世代的權(quán)利、權(quán)力、責任與義務探尋與了解的開始。

很早以前讀《丘吉爾傳》時,書中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的故事,年輕的她在丘吉爾的教導下,啟程自己生命角色的學習,學的不只是治國,更是對自己人生應負“責任”的忠誠。

一直到自己走進中年,看到世代責任的價值改變之后,我更了解一個二十一歲的年輕人能說出這樣的成年感言是多么的特別。也許有人認為,演講詞不都是別人捉刀代寫的嗎?但我并不認為這篇講詞中的感受是他人代為擬定的,因為,從幾十年后看來,英國女皇已把自己當時所說的話語一一實踐。

她的生日感言中有一段如下:

各位英國家庭的年輕子民,請容我在自己的生日當天代表你們發(fā)表感言。在我們即將邁入成年之際,能為年長者分擔他們肩上的責任,為此我們應該由衷地感到欣慰,他們曾奮戰(zhàn)、勞苦以守護我們的童年。

(Will you,the youth of the British family of nations,let me speak on my birthday as your representative.Now that we are coming to manhood and womanhood it is surely a great joy to us all to think that we shall be able to take some of the burden off the shoulders of our elders who have fought and worked and suffered to protect our childhood.)

這篇演講稿當然還有很多感人的內(nèi)容,但我特別喜歡這段文字中所傳達的情感。一代與一代之間,上對下的愛護都是自然的,但下對上的敬重與感恩則必須透過培養(yǎng),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古都十六歲的“成年禮”過去是為貧苦人家的孩子爭取一份應得的成人工資而設立的,這些年輕人的確也為社會做出了勞力的貢獻。而伊麗莎白女皇的二十一歲,是當時許多西方國家視為法定的成熟之年,她帶頭率領(lǐng)戰(zhàn)爭中的新生代向辛苦的年長者致敬,沒有甜言蜜語,只想務實地分擔勞苦,接續(xù)責任。

無論是十六歲或二十一歲,“成年”最重要的意義是“了解”“體恤”與“貢獻”能在世代之間展開真正的循環(huán);如果我們連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力氣都不敢讓孩子盡一點做得到的力量,又怎能透過一個典禮就讓他們打開那道通往成年的責任之門?

不想走完不啟程

我所要學的,

也只不過是提步前的誠信與最后十步的咬牙苦撐,

以及在行路其間保持穩(wěn)健的步伐與愉快的心情。

好友月仁從臺南來臺北開會,我們已好幾年未得相聚,我于是慫恿她翹了早會之后的午宴與我共餐。為節(jié)省時間,我提議在同一個飯店的咖啡座等她,這樣我們可以在簡餐中重敘分別。那天,月仁帶來一份禮物,是2013年成大醫(yī)學院校友會所印、一本收集了成醫(yī)創(chuàng)院院長黃昆巖先生的墨寶與他所收集的書簽錄,這本紀念集也是月仁在忙碌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擠壓自己有限的時間所成的懷師之作。

這本書編得很穩(wěn)重、印得很精美,書名直書是擬墨黑字的“君子”兩個大字,橫寫則是燙金的小字,把君子意譯為“Renaissance Man”。我想,如果黃昆巖先生天上有知,以他對美的要求來說,應該會對月仁微笑點頭說:“很好!”

我也認識黃昆巖先生,但跟這本書中所有加入寫作的人不一樣,黃院長與我的交集不在醫(yī)學或教學,而在他非常重視的“生活教育”中。1995年底,在我先生往來于比利時與曼谷工作期間,我曾經(jīng)營過黃院長很想加強影響力的一塊醫(yī)學生活地—成醫(yī)簡易餐廳。我花了很多心力整理那個因為外行人設計而產(chǎn)能低弱,但由重視生活的人所堅持而空間舒暢的龐然大物,試圖把我心中認為學醫(yī)的人應有的生活素養(yǎng)借每日用餐而實踐出來。

那一陣子,黃院長常在下午從兩頭相通的餐廳長廊中的某一端翩然走來。我相信沒有人會否認黃院長很帥,無論容貌或風度,“翩然”兩個字才能符合我對他的記憶。他坐下來后,總先點一杯咖啡,說他有點不舒服,需要喝杯咖啡。我們的咖啡雖然賣得一點都不貴,卻有現(xiàn)在咖啡廳沒有的講究;齊列桌上的有:一個小保溫壺,一組下盤上杯與小攪匙,一個掛著小夾子的方糖罐,跟一個裝牛奶的單耳小盅。黃院長一邊關(guān)心地問我一些運作上的問題,一邊在倒了半杯的咖啡之中夾入方糖,一塊、兩塊、三塊……直到整個杯子的糖比咖啡高了,他終于滿意地拿起小匙攪一攪,而后端起那杯半固體半液體的咖啡一仰而盡,他意猶未盡地繼續(xù)問話,而我目瞪口呆地尋思回答。

《君子》這本書收的是家人、友人與同事對黃院長的緬懷紀念文以及他多年來所收藏的書簽。我問過月仁,這本書會不會再版,她說,這書只是校友會的紀念,并不對外發(fā)行銷售,不會再版了。聽后覺得很可惜,因為,我手中也有另一本幾年前得到的好書,是母親中學同學的子女,為收存他們家庭的紀念而做成的一本書。一本書如果只為紀念而出版,當內(nèi)容與眼光都夠好,又“不惜成本”時,一本書的形式就能突破商業(yè)出版的局限,可惜的是,一般讀者因此無緣分享這類的書本。

關(guān)于書簽的部分,書中李建明醫(yī)生的序?qū)懙谜婧?,他說:

靜靜翻閱欣賞這本書,好像看到一位gentleman(紳士)駐足在世界某個地方、某家書店,正在仔細品味一本書和一張書簽。移動的書簽就是一段段閱讀的里程碑。院長的書簽好像是他的地圖日記,記載了他的足跡和回憶,也豐富了他和大家的人生。

而這本書中最引動我的是黃昆巖先生一幅題字中的語意與生活哲學:“不想走完不啟程。”一見此文就讓我想起《戰(zhàn)國策》中的“行百里路半九十”,后者以末路之難勉勵堅持的價值;沒有堅持到最后一刻的力量,事件就永遠沒有完整的可能;這常是我在任何工作中自覺無力堅持時能夠再加一鞭的力量。

“不想走完不啟程”與“行百里路半九十”對于站在終點上的人來說,雖然意義接近,但,這兩句話對我來說“作用”是不一樣的。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采取行動的勉勵,“不想走完不啟程”是不要虎頭蛇尾,要慎重思考的自戒與忠心于自我選擇的確認。從人生中反看許多事,“好好走完”自己“想要啟程”的事,似乎也可說是一個人對堅持的審美觀了。

雖然是很接近的幾種領(lǐng)悟,但我在答應一件事的時候總是想起“不想走完不啟程”,在自覺已經(jīng)盡力但事情猶未能完整時,就提醒自己說:“行百里路半九十?!?/p>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生活例子供我們作為行事的自勉。是拖著辛苦步伐的人才能登于珠穆朗瑪峰上看云海日出;是揮動精疲力竭肢體的人才能渡過自己的英倫海峽。我想,我所要學的,也只不過是提步前的誠信與最后十步的咬牙苦撐,以及在行路其間保持穩(wěn)健的步伐與愉快的心情。

素直就是:下雨了,把傘打開

素直其實就是以應對進退、生活行事培養(yǎng)“坦然”,

有了坦然相迎問題的態(tài)度,真正的自信才能建立。

“素直”也是松下幸之助先生的人生哲學,

我最喜歡他對于“素直”的解釋:

“素直就是:下雨了,把傘打開?!?/p>

父母親在我們性格未定的幼、少年期管教我們很嚴格,尤其是對情緒表達的方法更是注意。他們的標準與耐心跟如今許多允許孩子們當眾發(fā)飆胡鬧、頓足使氣的父母有很大的不同。等我年紀漸長,常不禁思考父母當時對我們的“不允許”與今天年輕父母們的“允許”之間,到底改變了哪些價值?

一定不是“愛”的深度有所不同,因為我深信代代父母的愛都一樣自然,只是經(jīng)驗或思考的深度會改變每一代父母的做法?;蛟S我們可以這么推測,當一個人不喜歡成長時的自己,就不會同意父母年幼時所給予的教育,所以,這樣的成人對孩子的教育會反其道而行。

教育孩子如何表達喜怒哀樂?這想法讓許多現(xiàn)代的父母感到不可思議,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操控,心中不以為然,開明的父母認為自己絕不會走到這威權(quán)的一步。但是,許多人并沒有注意到,就在自己認為尊重孩子的意志而放任他們發(fā)展的同時,環(huán)境中的媒體、同儕或言行不當?shù)拇笕藗?,正在進行對孩子情緒表達的影響。于是我們看到很多孩子或年輕人是以夸張的假笑、噘嘴、鬼臉、不理不睬、胡言亂語或出口成臟來表達自己,這不也是一種“教育”的結(jié)果嗎?

記得小時候,母親并非是在我們已經(jīng)表現(xiàn)失當于公眾之前才給予管教的,她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我們的驕蠻、失禮,就一定立刻給予指導,并極其鄭重地訓誡其中的不當。比如說,我小時候臉色有如寒暑表,一遇事不順利或不能如愿,就垮下小臉。當然,在那樣的年紀,我的任意并不是因為想到“這是我的自由”,而是完全不了解一個人的愉快與不愉快竟能影響到周遭其他人的感受。感謝母親,我因受了嚴格的教養(yǎng),一點一點被修正了,所以長大之后懂得自由與自由自在的不同。我似乎因而更了解人際關(guān)系的立體面與尊重他人權(quán)利的重要。我開始同意林語堂先生在《生活的藝術(shù)》中的一段話:“一切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本是一種節(jié)制課程?!蔽抑溃灰谒伺c我同等的愉快與受尊重之間行走,情緒的收放才能真自然。

母親不是以不合理的忍耐教導我“控制”情緒,她用日語的“素直”為我解說“順服”的狀況。我知道自己要順服的并不是威權(quán)的無理要求,而是“順服”于我所處的狀況,并判斷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我該如何待人處事。許久之后,才知道“素直”可說是松下幸之助先生的人生哲學,如今書架上還有好多媽媽給我的《PHP》小雜志,當然也讀了幾本關(guān)于松下幸之助先生的書籍,但我最喜歡他對于“素直”的解釋:“素直就是:下雨了,把傘打開?!?/p>

現(xiàn)在常看到孩子動不動就不開心,為小事而怒不可遏。有一次,我的班上有兩個小男生同坐一起,因為小誤會而爭吵,終至扭打成一團,當我聽到孩子怒吼著:“我要把你殺掉,把你們用原子彈、核子彈……全部都炸死,包括我自己……”我的感覺并非擔心他的人格失常,而是憂慮這種表達方式的積累。他的下一步會是什么呢?看醫(yī)生?拿一紙證明?經(jīng)醫(yī)師檢驗是類“……癥”?還是,父母親能素直地接受自己未盡教導的事實,重拾細節(jié)做起的責任。

素直其實就是以應對進退、生活行事培養(yǎng)“坦然”,有了坦然相迎問題的態(tài)度,真正的自信才能建立?;叵肽赣H培養(yǎng)我們“素直”的方法雖然是從小事開始,但正因幼年不能懂得大道理,小事就成為道理實踐的機會。

我小學時每遇責問總愛為自己辯解,就在還“如何、如何……”地想要說分明時,母親會建議我“素直”地認錯、簡單地說:“對不起!”她很威權(quán)嗎?并非如此。我很委屈嗎?也非如此。母親為表達她不是威權(quán),只是要教導我,也曾讓我盡情地抒發(fā)自以為是的理由與委屈。奇怪的是,我卻并未感覺更舒服暢快,事后還隱約有某種說不出的遺憾留在心頭;我擔心大家是否真的相信我了?他們的了解真如我所希望的嗎?比較之下,好像更簡單的那句“對不起”反而讓人感到輕松,而且說完后,新的相處才更自在。

“天下雨了,把傘打開?!痹S多人聽到這句話時都笑了,說:“什么了不起的大道理,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這樣做的嗎?怕只怕,手上剛好沒有傘?!笔沁@樣嗎?再想想,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有多少時候即使身邊有備用傘,但看到下雨時,浮上心頭的卻是:“為什么?早上氣象報告不是說不會下雨嗎?真討厭!……”

要在自己的預想與希望中素直地看待生活的變化,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如果曾經(jīng)讀過松下幸之助為“素直”所做的簡明闡釋,那下雨開傘的順應,應該可以成為雜事糾結(jié)的一帖療藥。

只要關(guān)心,就不會忘記

我從未看過一個對目標真正關(guān)心的人落東忘西,

因為,目標是全景觀,

要達到目標的人會不停地自我檢視如何準備細節(jié)、

如何掌握時間、如何安排順序;

因此“不忘”是自然,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過程中的逐步完成。

我有時與緣只一面的讀者再相逢會說出上次見面的印象,或與親友談話中重述很久以前他們曾說過的話,當天穿戴的衣著,話一出口,大家總是訝異地說:“??!你的記憶力怎么那么好!”被稱贊為好記憶的我卻總比給予稱贊的人更訝異,因為心知肚明自己絕不是別人眼中那種過目不忘的人。我學過的事忘得快,讀過的書也記不牢,以求取知識的能力來說,絕算不上是一個記憶力好的人,但在生活中,我又的確很謹于記憶,特別是事關(guān)職責所屬,或欠借之類的事項。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能力?或說,是什么樣的心情激發(fā)出我必須有這種記憶?雖早有疑惑,卻一直找不出誰的說法能代我說明,直到看了《農(nóng)婦》這本書。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跟母親說我夢到隔日該做的事,母親告訴我,我做的是“掛心夢”,她沒有叫我別緊張,卻說我是很有責任感的人,所以容易“掛心”。我從此覺得,為責任而掛心與緊張都是必然之事,對自己的表現(xiàn)反而沒有故作輕松的苛求。幾十年來,我慢慢從資淺的工作者進而成為資深者,有時會遇到合作愉快的伙伴,有時則難免在工作中生氣。對我來說,一個好的工作伙伴最重要的是價值觀,而不是能力。價值觀正確的人,腳踏實地就可以累積出越來越好的專業(yè)技術(shù),反之卻不一定成立。我不說“態(tài)度”,而說“價值觀”的理由是,“態(tài)度”是以“單次”來計算好壞的,可以時好時壞,這樣的人或因心情、或因?qū)ο?、或因環(huán)境狀態(tài)而有不同的表現(xiàn)。但“價值觀”會促使一個人“持續(xù)地”以“同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工作。這樣的穩(wěn)定帶給人莫大的安心,問題再復雜也終能完成。這種人不會虎頭蛇尾,也不會因人而異。

我曾遇到一些工作伙伴,初期工作態(tài)度是很積極,為表示不忘的決心,一提到工作總不停地在寫備忘,但他們以為寫完就做完,結(jié)果總有一大半的工作遺漏,最后落得我不停地在幫忙收拾后果。如果追問起遺漏或錯誤時,他們也不會真誠地說“對不起”,而是取巧地說“啊!我的記憶力很差!”或“我就是那么笨!”非常靈巧地回避了應負的責任或懲罰,所以,跟這樣的同伴工作,質(zhì)量難得改善與提升。忘與不忘,或許跟記憶力有一點關(guān)系,但如果都寫了工作單還忘,就絕對是不夠關(guān)心的證明了。除了慚愧與真心改善之外,不宜再有更多的說辭。如果再為自己的誤事反過來抱怨他人的責備,那就是自欺欺人,得了便宜又賣乖的舉止,是不可縱容的情感自溺。

在《農(nóng)婦》這本書中,年輕的吳晟與他的妻子好奇母親為什么家中、田事兩忙卻從沒忘過任何一件小事。她不識字,不可能寫備忘錄的,卻永遠精確地扣緊時間,顧慮周詳,當他與妻子去跟母親討教時,母親只簡單地回答說:“事事項項,只要關(guān)心,不會忘記!”在這本書中,最觸動我的,是這句話中發(fā)人深省的“關(guān)心”兩個字。還有,雖然是一個不識字、從未上過學的母親所說的讀書之道,但以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檢視,還是很有道理的:“你們讀書人,就要認真讀書,只要關(guān)心,應該無讀不會的道理?!?/p>

“關(guān)心”是關(guān)懷之心的縮語,關(guān)懷一件事的人一定重視結(jié)果,要結(jié)出好果就一定會盯緊過程,所以真的有關(guān)懷之心的人,對于達到目標前的所有行進工作都會付出自己所能盡的力量,這也是我們所說的“責任感”。有責任感的人就如書中母親所言,會關(guān)心“該做什么與該怎么做”,掛心未完成前的準備工作,透過關(guān)心了解時間、人事、細節(jié)、情感,這就是吳晟母親口中的“事事項項”。

我從未看過一個對目標真正關(guān)心的人落東忘西,因為,目標是全景觀,要達到目標的人會不停地自我檢視如何準備細節(jié)、如何掌握時間、如何安排順序;因此“不忘”是自然,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過程中的逐步完成。這種“關(guān)心”可不是應酬式的“了解”,而是步步落實的“在乎”,是真正具體成就事情的“情緒能力”。

多年來一直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希望自己無論在家、在工作、在社會中都能努力做到:既說出“關(guān)心”就做到“不忘”的真誠。

一直想,一直想

生活中每遇困難

我常常記起“一直想、一直想”這三個字的力道。

我很幸運,

因為讀了這本書而了解了“想”是個“希望之思”,

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性用了八十幾年的生活哲學,

它使得所有的障礙與困難,

都有可能因此而成為更美好的鍛煉。

我讀簡靜惠女士的《寬勉人生—國際牌阿嬤給我的十堂課》時有很多收獲。但后來在一次讀書分享會與簡女士對談時,我把讀書心得的細節(jié)都刪掉了,怕時間短、重點多讓交流散漫了,所以,我只精簡地說出讀這本書至少一定能學到的三件事。這三件事是持家有道的方法,也是一位女性從自己生活的瑣項去了解家際與人際相處的最好方向。

會打算

知輕重

講頭知尾

這本書中的阿嬤的一生正是戲曲詞中所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典型,但并不是需要早早當家的窮人孩子都真能扛起家計與責任,這說明了環(huán)境固然對于造就人格有極大的影響,卻不是單一的條件。這個阿嬤是一位靠自己不斷創(chuàng)造出生命條件的人,讀她在書中的許多想法,讓我覺得既有道理又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是,以她的年齡、以她所處的環(huán)境,為何思想能如此不隨俗又不立異;覺得有道理的是,她的思考永遠都在邏輯的周延與情感的周到當中。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斷地對照自己與書中主人翁同齡時的思想作為:十三歲時我在做什么?在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感觸與事件中,我有能力說出自己具體的想法嗎?十三歲之所以是一個重要的回想點,是因為書中的阿嬤在十三歲時為自己想出一個扭轉(zhuǎn)命運的方法并付諸實踐,她所改變的是一個人人認為命定的婚約,用的又不是抵死不從的抗拒法,而是“協(xié)商”。

想想看,這得要多有膽識與聰明,“才敢”并“才能”突破難關(guān)。不只如此,她的計劃其實是一種“預支方案”—她向養(yǎng)父提出要去學做洋裁、努力賺錢,幫養(yǎng)兄娶一房媳婦以換取自由之身。這又說明了,在提出這個天才計劃之前,在作為童養(yǎng)媳的階段,她一定有非常良好的表現(xiàn),因此才能博得養(yǎng)家的信任,可以平起平坐地和大人討論如何解決自己一廂以為不合適的婚姻問題。作為讀者,我不能不把她的成熟與自己十三歲時的思想放在自省的天平上稱上一稱。

在書中,簡女士說:“我婆婆這段掙脫童養(yǎng)媳命運的故事,頗為人津津樂道?!蔽易x時,卻突然把“運”與“命”的不同想清楚了。能不能這樣說,我們?nèi)松八觥倍贾皇恰斑\”,但有些人卻很有眼光,把所遇的好事與好人都珍惜持守著,絕不辜負這種際遇,也不以為好運就此會源源不絕。這種惜物愛人的特性,將環(huán)境中所有的真情美意都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生命實景,而不只是一段擦身而過的良辰美事。這種人自己造就“好命”。

另有一些人性格堅韌,每當遇到不善之人或不順之事絕不屈服,他們懂得努力奮斗,扭轉(zhuǎn)景況,又不自怨自艾,這樣的人也不會順厄運之道而走。

而書中的游勉女士是極為少數(shù),眼光與聰明齊備的女性,是前者與后者的組合,所以凡生命所遇的好,她都多加珍惜擴大;生活所遇的困難,全不畏懼地迎戰(zhàn)。她是一個把“自求多?!钡挠^念真正實踐于生活中的智者,用具體的計劃將實際生活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做出最完美的協(xié)調(diào),調(diào)子不高,只是身體力行。

我好喜歡這本書中簡女士問阿嬤,為什么在十三歲這么小的時候就懂得要改變命運,阿嬤說,她只是“一直想、一直想”。這句話如果用閩南語念,“一直”的讀音會近似“一迪”,好像在聲音中都讓人感覺到對于不懂之事、未卜之途想盡辦法要破繭而出的心情;有一種不屈服的勇敢與堅決,但不屈服中,又絕不想帶給任何人麻煩或為難。我可以想象,那再聰明也還算年幼的絞盡腦汁中,沒有一點怨嘆,卻充滿希望的光是多么的可愛與可佩。

這本書有許多實用之處,生活中每遇困難我常常記起“一直想、一直想”這三個字的力道。這句話在我們家已經(jīng)成為互勉的話語;有時候是充滿童趣的打氣聲,有時候是更為深刻的細思考。

我很幸運,因為讀了這本書而了解了“想”是個“希望之思”,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性用了八十幾年的生活哲學,它使得所有的障礙與困難,都有可能因此而成為更美好的鍛煉。

我很希望有一天這本書會再重新排版與設計,讓它的精神不要因為畫面而停留在某一個時間點上,應該有更多當代或未來的女性都來讀一下這本書,讀懂一位女性閃爍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壯闊自己生命格局的精神與方法。

大智若愚,大拙至美

聰明應該不是某種過人的天賦,

而是因為時時專注,耳聰目明所累積的慧性。

誰都不喜歡被說是“笨”,因為很少人會謹慎地用這個字,說別人“笨”的人,心中難免帶著貶抑毀損的力道。但我常想起“笨”在竹節(jié)中的樣貌,又想起如果不帶羞辱,“笨”字倒很可以用來當作自我反省的標準。

在日常語言中,與“笨”對立的是“聰明”。眼睛看仔細、耳朵聽清楚的人,做起事來就條理分明,取熟問生,自然是聰明。所以,聰明應該不是某種過人的天賦,而是因為時時專注,耳聰目明所累積的慧性。但無論怎么解釋,一般人總喜歡把“聰明”與“反應快”“機靈”或“異稟”連為一談。

每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其實都是很聰明的,但是他們慢慢在評價中成長,變得刻意要追求成人眼中“反應快”“很機靈”與“超越他人”的刻板印象,所以,自然的聰明往往分心他途而不見了,在問題中不得不顯出“笨”結(jié)果:這是我觀察之后的感想。我經(jīng)常把問題交給不同年齡的孩子去處理,想出解決方法的往往是受教育最少的那個孩子。比如說,有一次給大家一個糯米團與一個紅豆餡,要他們把糯米團用拇指壓出一個凹槽,然后放入先揉成球狀的紅豆餡再包成一個紅圓。在一群孩子中,唯一沒有高聲叫難的竟是一個幼兒園中班的孩子。當別人都被紅豆球太大、包不進去的現(xiàn)況困住時,她并不是因為手特別巧而不感到困難,而只是眼睛雪亮地盯緊問題。她不自設條件,因此懂得把紅豆拿掉一些,把球的體積變小,輕松地一圈套入一圈,再搓揉成毫無破綻的球中球,這個解決的方法讓人不能不稱贊為“聰明”。

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被分為“聰明”或“不聰明”,但評斷一個人夠不夠“聰明”就得聽聽梁思成的一句話:“聰明的人只是不再重犯自己的錯誤。”這是他在組織東北大學建筑系時經(jīng)常對學生說的話,我在《大拙至美》這本書中讀到時,覺得過去模糊的一個想法突然清楚了。他很客觀地對學生說:“世界上絕對聰明的人是沒有的,絕對正確的人也是沒有的,重要的是你能夠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弊约涸谏钪谢蚪虒W時常咀嚼這句話。我認為“同樣的錯誤”一定不只是指“一模一樣”的事件,而是包括“邏輯相同”或“類型相似”的狀況。我們學習事物是觸類自會有一定程度的旁通,不可能學一樣只會一樣,所有已知的經(jīng)驗都可以聯(lián)結(jié)應用,借此解決許多未知的問題,但如果有人為了任何一種理由堅持自己的錯誤或不肯自省,那就真的與“聰明”無緣了。

我想到許多父母或老師總喜歡這樣說孩子,說他們:“不是不聰明,只是很粗心?!蔽覀兺私毯⒆樱绻研拇种?,老是重復犯錯而不以為意,其實才是不聰明。我想學梁思成的誠懇,把孩子帶到更聰明的境界去。

《大拙至美》這本書收的是梁思成有關(guān)建筑方面的文章,雖是談建筑與對建筑系學生語重心長的教育,但他的文字總能把一種概念表達得非常清楚,所以書中有許多類似于“聰明”這種澄清迷思的說法。例如他提出對建筑要“整舊如舊”,我覺得其中所用的語詞就非常巧妙易懂。在討論趙州橋這一篇中說:“即使舊券石上有少數(shù)要更換,也可以用橋身他處拆下的舊石代替,或者就在舊券石之間打幾個補丁,使整座橋恢復‘健康’‘堅固’,但不在面貌上‘還童’‘年輕’?!彼鶑娬{(diào)的雖是建筑形與神的相稱,卻讓我想起林語堂說過,以“年輕”贊美人是一種語言上的不幸,因為:“老年壯健是人生莫大的幸運,但改稱為年輕,便將削減意義,使原來很完美的東西變?yōu)椴煌昝懒??!彼麄円粋€說的是建筑的樣貌不該返老還童,另一個說的是人的樣貌也不該希望返老還童,只能老當益壯,尊崇歲月的光華。

這兩段話讓我突然感到自己正身處于一個很奇妙的時代,我們有很多未經(jīng)過生活風雨的仿古建筑或家具,也有可以磨掉生命年輪的逆齡美容醫(yī)學,生命的風華到底能不能如愿地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在未來的世界里,我們又到底能不能聰明地為自己決定一種真正有質(zhì)地的美好生活?

“門當戶對”的最好釋義

他們的父親不是問這個未來女婿有多少財產(chǎn)存款,

每個月薪水有多少,而是反復地問及他的家庭教育與道德標準,

最不簡單的是,孩子完全能夠理解體會他的這份心,

他們認為父親這種表現(xiàn)才是我們中國人真正的“門當戶對”。

看書有時候會得喜出望外的收獲,我沒有想過在《懷念孫運璇》這本書中會讀到“門當戶對”最好的解釋。但在分享這個觀念之前,我還是要先記下自己對這本書的感想。

我想不出有誰曾批評過孫運璇先生,說到他,就讓人想起那個風雨飄搖、資源缺乏的時代孫院長對這個社會的意義。文天祥《正氣歌》中的“哲人日已遠,典范在夙昔”正符合孫院長。

我在好久前就曾看過孫運璇先生的傳記。七年前,有一次去人文空間拜訪時,天下文化的總經(jīng)理林天來先生堅持要送我?guī)妆緯?,他請我在書架上選自己喜歡的書,那天我所挑的書籍里,其中一本就是開本及印刷都非常精美的《懷念孫運璇》。照片占了這本書很大的篇幅比例,但因為編得很樸實又都有數(shù)據(jù)上相輔說明的意義,所以,讓人不只對孫運璇先生,也對那一個時期的臺灣重起了具體的印象與珍惜之心。

我很喜歡書里的幾張照片,一張是1978年孫院長與蔣經(jīng)國先生一同參加運動會所留,很少開口大笑的孫院長眺望遠方,想必是為了某一種場上的勝利而替人歡喜,或為某一場奮力的表演露出由衷欣賞的開懷;另一張是嚴肅工作中的孫院長在1979年巡視石崗水壩,聽取簡報所留的模樣。永遠衣著整齊的孫院長表情專注,從年輕到晚年,他的所有工作留照都是如此的神情。

另一張放在297頁下方是孫家旅行所照,孫運璇先生站在米開朗基羅雕像前,一臉崇敬,是我們不熟悉,但他的子女深深了解的表情。少年情懷與赤子之心的可愛則在133頁有著漂亮的畫面,照片中孫院長手挽著風華絕代的格蕾絲王妃一起同步向前,他的腳步輕快如踏青云之上,臉上的表情編者已做下最好的旁寫:“大粉絲孫運璇先生,一臉愜意。”

不過,我最喜歡的是孫運璇先生與夫人在匈牙利旅行時的一張留照,孫院長靠向太太緊依著她的頭,同時看顧夫人的眼睛是下望的,以他們面向同一個方位的姿勢來說,四眼本就無法相對,一般的人一定往前望,但那個表情充滿了響應與感謝,雖然不是很清楚的一張照片,卻是最自然也最美麗的老夫老妻。

讀《懷念孫運璇》時除了又一次緬懷自己有幸成長的時代,與重溫那個時代的價值觀之外,我在書末還讀到孫家孩子為父親所寫的紀念文。在他的長子回憶孫院長與前來求婚的女婿深談時,我讀到了孫家對“門當戶對”的解釋。孫院長的長子說,他們的父親不是問這個未來女婿有多少財產(chǎn)存款,每個月薪水有多少,而是反復地問及他的家庭教育與道德標準,最不簡單的是,孩子完全能夠理解體會他的這份心,他們認為父親這種表現(xiàn)才是我們中國人真正的“門當戶對”。

我從來沒有聽過闡述得比這段話更好的“門當戶對”之說。一向以來,只要提到“門當戶對”總讓人想到勢利,我們很難對這句話產(chǎn)生好感。如幾年前,我有一個親戚家中的成年兒子交往了一個父母不喜歡的對象,在反對這交往的過程中父子起了爭執(zhí)。因為男方家境很富裕,往來也都是經(jīng)濟優(yōu)渥的家庭,沒想到父母中意的女孩,兒子卻不喜歡。因自己的女友得不到家庭的認同,這個孩子終于問他的父親說:“她的家境不好又不是她的錯。你們到底為什么反對?”這位父親答得非常糟,他說:“我并沒有反對她的家境,我只是不懂你的眼光為什么這么差。如果這個女孩子聰明到是臺大的榜首或美如天仙,我才能懂得你為什么這么糊涂!”

我覺得這是說自己并不勢利中最勢利的護詞,如果我是孩子,一定會因為聽到這樣的話語而失去對長輩的尊敬,因為,這種話不只說出自己偏差的價值,還自認有傷人的權(quán)力,完全顯現(xiàn)了富者的傲慢。

“門當戶對”不是不對的想法,事實上,任何要聯(lián)姻的兩個家庭,雙方都需要對此有慎重的考慮。我很想跟更多人分享這本書中提到的“道德與家教的門當戶對”,就是覺得我們無法回避這份傳統(tǒng)的觀念,更不應該曲解這四個字的意涵。

我因為讀到了孫家這個充滿慈心善意的解釋,而更懂得把自己對孩子選擇伴侶的希望說出來。如果你也是一個希望與成年孩子好好討論未來伴侶的父母,請把這句話放在心上,總有一天,他會幫助你,也會幫助你的孩子。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先了解孫院長的為人,而后你就會了解他的價值為什么能傳承給孩子,帶給他們真正的快樂與尊嚴。

麻中之蓬,也要盡心守護

一心守護著年輕人的趙鐵頭知道,

要保護年輕易受威脅與利誘的心,

不能不給好的環(huán)境,

所以,唯有倚靠施權(quán)與行利者的慈心善意,

在麻中生長的蓬,才能不扶而直。

父親有時會輕言責怪我不看“新聞”、不關(guān)心“時事”。被責備的我并沒有覺得委屈過,因為我確實幾乎不看報紙,也不開電視看新聞了,只因為看了覺得“很煩”,不知道怎么安置心中的感受。我無法忍受即使想從網(wǎng)絡上直接看一點簡要的報道,也要先通過一大堆雜亂的畫面與詞條,就是不能簡單地看到干干凈凈、真誠平穩(wěn)的文字。我更無法忍受一個電視畫面分割為好幾個窗口,有個在播災難,有個是碗粿正在上桌,但跑馬燈上的字與這兩者的報道都無關(guān)。更離奇的是,主播的念稿又與其中三者也無關(guān),我每開一次電視,就有精神分裂的感覺。爸爸說,那聽廣播也可以,至少要知道這個世界發(fā)生了什么事。我打開廣播,不懂為什么每件新聞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講三次:先是“新聞提要”概述一次,進入報道再重復一次,報道中再交給分區(qū)記者又講一次,本以為是時間太多,把一件事沖淡了才好填滿時間,沒想到正想知道一件真正重要的事實前,進廣告了,而每次聽到“以上新聞由……”那快速而含糊的結(jié)尾詞時,總覺得播報的記者是落荒而逃的,所以,其實是沒有時間可以虛耗才對,既然如此,那為什么不簡單扼要、緊緊實實地講一次就好?就這樣,我漸漸離各種報道新聞的媒體越來越遠了。

但離新聞媒體遠并不代表不關(guān)心這個社會。事實上,我覺得自己一直都很關(guān)心身處的世界,只是,我也經(jīng)常生氣于大家討論各種問題的態(tài)度并沒有展現(xiàn)一致的價值。我們很少只談問題的意義,而總是把人牽扯進來,因此就一定要回到立場,無法保持理性客觀的討論。往往有這樣的心情時,我就得看一些書來平衡自己。趙耀東先生的故事,那本由劉玉珍女士所寫的《鐵頭風云》,我每次遇到臺灣有貪污事件時,就會拿出來看一下,以證實那個曾經(jīng)有過廉潔價值的社會只是失去,而不是從來不曾有過的時日。

在54頁中有這樣的一段敘述:

趙老大一幫人為了保護部屬可說不遺余力,他在董事長任內(nèi),曾經(jīng)由總經(jīng)理傅次韓具名,發(fā)出兩千多封信給和中鋼有往來的廠商,希望他們不要給予從業(yè)人員財務及其他任何便利,以確保中鋼公司從業(yè)人員的純真與清白,讓他們在事業(yè)上能健康地發(fā)展。

由于中鋼從業(yè)人員都非常年輕,其中也有人因社會風氣的不良、廠商的誘惑,或家長人情的壓力而誤入歧途,身陷法網(wǎng),他認為這些人都是“被害者”,所以他拜托外界不要給中鋼員工誘惑和壓力。

信函發(fā)出后,不少員工眷屬寫信來謝謝他,廠商也知道中鋼的原則,因此日后凡到用餐時間,出外辦事的員工都被廠商笑問:“便當帶了沒?”

說不出每次讀到這一頁的時候有多感動,雖然自己并非是他直接守護的一代,但那種幸福完全可想而知。書中以“母雞帶小雞”來形容他的周到保護與管教嚴厲,我覺得這個比喻真貼切。在臺東長大的童年,“老鷹抓小雞”不只是游戲,也是真實生活中會發(fā)生的狀況。當老鷹在空中盤旋時,母雞的全面戒備與護子心切的行動是誠摯感人的。

這本書的好看是因為書中有很多“合情合理的人”破除已存在“不合情理的事”,他們對于社會的熱情全都化在自己的工作范圍中而形成貢獻,沒有高調(diào),事事切實。

另一個我喜歡的故事是關(guān)于馬紀壯為煉焦工廠的員工調(diào)薪的故事。人事單位不肯答應調(diào)薪是因為中鋼與美國鋼鐵工程顧問公司合作,所有制度均仿照美鋼公司。在美鋼公司,這個部門的薪資是最低的,中鋼并不特別,所以不能更改。因為煉焦爐溫度高達攝氏一千三百五十度,工廠周圍酷熱異常,空氣也不好,在美國白人不愿擔職,所以都是黑人在做,薪資自然就是全廠各單位的最低。

馬紀壯聽了人事會計部門的解說后不置可否。有一天,他邀了兩單位的數(shù)字主管,說想到廠內(nèi)看看,找他們作陪。到了煉焦廠,他提議大家到爐頂去瞧瞧,大家不疑有他,以為只是陪老板視察,很快就會下來,便都跟上去。

沒想到一段時間過去,馬紀壯仍氣定神閑地東指西畫,似乎沒要下來的打算,而且還吩咐在下面的員工泡茶上去。煉焦爐頂溫度高達攝氏四十多度,一干主管被烤得真是心急如焚,只得央告:“我們是不是可以下去了?上面實在熱得受不了?!?/p>

他慢條斯理地回道:“真的熱呀?!那他們的薪資要不要調(diào)呀?”

會計和人事早忙不迭地點頭說:“調(diào)!調(diào)!”

在這么可愛的故事中,我們沒有看到官腔或高調(diào)的教訓,書中說:馬紀壯會如此神色自若的原因,是他腳上穿了雙厚底膠鞋,早就打算要來和這些主管耗的!

那個要守護煉焦廠員工基本平等的馬紀壯知道,只有人處其境才能同此心共此理。而那個一心守護著年輕人的趙鐵頭也知道,要保護年輕易受威脅與利誘的心,不能不給好的環(huán)境,所以,唯有倚靠施權(quán)與行利者的慈心善意,在麻中生長的蓬,才能不扶而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