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學做英國紳士
隨著對素食主義的信仰越來越堅定,我研究飲食的興趣也因薩爾特的書而擴大。我開始搜集和閱讀關于素食的各類書籍,霍華德·威廉斯所著的《飲食倫理學》是其中的一本,它是一部“自古至今人類關于飲食的傳記史”。書的主要內(nèi)容試圖闡明,從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582—507 B.C.)是紀元前第六世紀希臘的哲學家]、耶穌以至現(xiàn)代所有哲學家和先知,都是素食者。安娜·金世福醫(yī)師的《飲食善方》一書也令人愛不釋手。艾林生醫(yī)師的諸如衛(wèi)生和健康方面的許多著作也讓人受益匪淺。在他的著作中倡導一種規(guī)范的日常飲食治療病人,并以此為基礎的治療制度。他本人就是一個素食主義者,他給病人的藥方也是嚴格的素食食譜。對這些著作的拜讀,使飲食實驗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實驗開始的時候,健康問題是我考慮的主要方面,然而后來宗教因素便成為核心動因了。
與此同時,我的朋友對我的照顧和眷愛一如既往。他總是擔心我因為不吃肉而使身體衰弱,甚而變成一個無用之人,在英國社會我終究無法自如。當他得知我正沉迷于有關素食理論的著作中時,他更加擔心素食實驗和研究會擾亂我的思維,消耗我的生活,使我忘卻了自己該干什么,最終變成一個幻想者。于是,為了使我轉(zhuǎn)變,他作了最后一次努力。一天他刻意請我看戲,演出前他請我去賀爾朋飯店用了晚餐。這是我離開維多利亞旅館以來見過的第一個宮殿式飯店。我住在那個旅館時,還糊里糊涂,沒有什么有益的收獲。帶我到這個飯店是朋友有意而為,他以為出于禮貌,我不會提出任何問題。當時飯店里人很多,我和朋友面對面地坐著。第一個送上來的是湯,我不知道湯是用什么原料做的,也不好意思問那位朋友,就召喚服務生來問。我的朋友看到后,臉上顯得不高興,厲聲問我怎么回事。我便猶豫著告訴他,想問問這是不是素湯。他生氣地大聲對我說:“在一個文明社會里,你這種行為很魯莽。如果你還這樣,那就請便吧。到別的飯店去吃吧,結(jié)束后在外面等我?!边@樣一說我倒覺得輕松,我獨自出去了。然而附近的一家素食館早就關門了。我沒吃上晚飯,陪著朋友去了劇院,但是他對我剛才的行為只字不提。我也就沒有什么話可說了。
這是我與那位朋友的最后一次爭執(zhí),是友善的,因為它對我們的友誼沒有產(chǎn)生絲毫影響。我的朋友所作的一切都源于對我的愛護,我心底里明白并且深懷感激,我們這種思想和行為中的分歧卻讓我對他更為尊敬。
我打算讓他放寬心,保證不再那么魯莽行事,而是盡可能使自己的行為舉止適合這個文明社會的要求,做一個文明得體、雖然吃素食但又不惹人煩的人。為此,我給了自己一個極富挑戰(zhàn)的任務——做一個英國紳士。
我從孟買來的時候帶的衣服,似乎與英國社會不搭配,因此我去“陸海軍”商店購置了一些新衣服?;?9先令買了頂禮帽,當時這個價碼很昂貴。但我覺得還不行,又去了倫敦時尚中心區(qū)股票大街,花10英鎊買了一套晚禮服;還讓我心地善良的哥哥寄給我一條雙層的金表鏈。為了不讓人覺得戴現(xiàn)成的領結(jié)不體面,我學會了自己打領結(jié)。鏡子在印度是奢侈品,只有在家庭理發(fā)師來給我刮臉時才有機會照一照。而在這里,我每天花十分鐘時間在一面大鏡子前,按當時的式樣打領帶,梳頭發(fā),認真地整理一番儀容。我的發(fā)質(zhì)硬,所以每天總要用梳子將它整理妥帖。我每次戴上和摘下帽子時,手就會不自覺地去整理頭發(fā)。而置身于文雅的場合,為了符合當時的規(guī)范,更應該注意手應該怎樣動才合乎各種禮儀之類的那些要求了。
我覺得還應該認真一些,所做的這些還不夠。于是我開始注意作為一個英國紳士必需的細節(jié)。有人說,我還應該學跳舞、學說法語和演講術。法語不僅是法國語言,還是周游歐洲大陸所應該掌握的混合語言。我打算參加一個舞蹈班學跳舞,而且花了三英鎊交了一個學期的學費。三周內(nèi)我上了六堂課,可我始終沒學會那些節(jié)奏性的動作。我分辨不清鋼琴的音調(diào),所以步調(diào)跟不上節(jié)拍。這該怎么辦?一則故事里講:一個隱士為了防鼠養(yǎng)了一只貓,然后又養(yǎng)了一頭牛,為的是擠奶給貓吃,又雇了人來喂養(yǎng)這頭牛,如此不止。我的欲望何嘗不似隱士,有增無減。我認為我應當學學拉小提琴,以便培養(yǎng)一下我對西方音樂的聽覺習慣。于是我又買了一把小提琴,也交了學費。我還請人教我演講術,并且交了1基尼[英國金幣,一個基尼(Guinea)等于二十個先令]作為第一期學小提琴的學費。教我演講術的人介紹了培爾的《演說家典范》作為我學習的課本。我開始學畢特[赫·畢特(William Pitt,1759—1806),英國政治家,曾任英國首相]的演說詞。然而培爾的這本書使我清醒了。
我心里想,我并不想一輩子住在英國。為什么學演說術呢?會跳舞我就是一個紳士嗎?在印度學習小提琴不是不可以啊。作為學生,我應當好好讀書。我必須獲得律師的資格才行。如果良好的品行能使我成為一個紳士,那是最好了,否則,我只有放棄這種念頭。
這些想法左右了我,我把這些想法寫信告訴那位演說教員,并且請他諒解我不再上課去了。我也給教舞蹈的老師寫了同樣的信,同時,我上門找小提琴老師,請她替我賣掉那把小提琴,價錢多少無所謂。她很和氣,因此我對她講了我如何從一種思想迷霧中清醒過來。后來,她還對我要決心改變自己的想法給予了鼓勵。
三個月中我一直處于這種荒唐可笑的生活狀態(tài)。當然對服飾還是講究的,這方面還延續(xù)好幾年。不管怎樣,從此我便安心于做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