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湖山如夢少年游

故事新聞——張林嵐九十年回憶錄 作者:張林嵐 著


第二章 湖山如夢少年游

白馬湖——西湖——碧湖,從小喝飽了三個湖的水,然后流浪四方。

太陽嶺巔攀登上來新一代的考生。我和剛從縣立小學畢業(yè)的五個同學,還有兩個屢試不售的鄉(xiāng)下親戚,一同到金華投考省立第七中學。不久之前我參加了全縣會考,糊里糊涂地考了個第一名。因此,意氣風發(fā),以為此行必定高掇巍科。

率領(lǐng)我們這支小小隊伍的是鄰居李姓人家的一位大少爺。他是早幾屆的七中畢業(yè)生,已在杭州附近海鹽縣政府做科員。在我們這群小朋友眼中,他不僅是趕考的識途老馬,簡直是涉世已深的前輩。幾戶家長都拜托他照顧,教我們“一切聽李家大哥的”。一到金華,我們就找到名叫“雅雨軒”的百年老棧住下,這里是我們祖先寄宿過的旅館,浦江考生只認這塊金字招牌。

距考試還有兩天,李大哥讓我們白天溫課,傍晚出去走走,放寬心胸。金華最熱鬧的娛樂中心要算府城隍廟了,這里是金華八縣的總城隍所在。堂廡宏大,勝于人間的官署。府城隍神與八縣城隍神在此集中理事,各有公堂、塑像,包括扈從儀仗,一應(yīng)俱全。早年我聽家里大人說過,當初建造這座神廟時,祖父奉召參與其役,繪制了山水題材的大殿壁畫,可能還有其他的雕塑。這樣的場合,我豈能不到?不過,我看過許多城隍的廟宇建筑,也不過如此,加上天色漸晚,廟里香火鼎盛,煙霧氤氳,也不大看得清楚。踱到前殿的大廳和搭了天棚的院落中,才發(fā)現(xiàn)這里正在演戲。李大哥最愛熱鬧,說:“這個女角很出名,唱得很不錯,浦江是難得見到的,今晚既然來了,我們順便看場戲吧。”

演出的是后來叫做越劇的紹興女子文戲,老百姓叫它“的篤班”,到了城市里,又有人給了它一個雅號:髦兒班。我與同行的小考生一樣,都是第一次看這種由小姑娘演唱的戲文,感到新鮮有趣。浦江鄉(xiāng)下演社戲的廟臺班、草臺班也有,能唱徽班、高腔、亂彈腔的三合班,加上會唱灘簧、時調(diào)、昆腔的六合班,全年都在城鄉(xiāng)流動演出。農(nóng)村里只需兩三個村子湊份子出百十斤谷子,就可以請個戲班來演戲,日夜兩場。農(nóng)歷十月二十日,傳說是縣城隍神周典的生辰,每年都要舉行祭祀。十日廟會,明清以來從不間斷。廟會還有一條不成文法:戲班必須請?zhí)K州一帶正宗的昆腔班,至少也得溫州班子,昆班演出費較一般的徽班亂彈戲班高出一倍。城隍廟會十日十夜之外,通常還有私人酬神完愿的人家,加演一至二三日,天天戲碼不得重復(fù)。因此,像我這樣對戲曲一無所知的小孩子,從十多歲起就反反復(fù)復(fù)看過五六十個昆曲全本和折子戲(后來回想起來,覺得對牛彈琴,實在浪費)。昆腔老戲班演出講究規(guī)范化,服飾是“寧穿破,不穿錯”,唱腔是有板有眼,字正腔圓,絕不偷工減料。但有個共同的缺點,民間藝人生活艱苦,收入微薄,幾乎個個面黃肌瘦,形容老丑。行頭場面,也很破舊。府城隍廟的紹興女子文戲則完全不同:演員全是十三四歲到二十歲的少女,服裝、燈光、伴奏音樂,無不新鮮,炫人耳目。初入城市的小鄉(xiāng)巴佬,一見就目眩神搖,再也不忍離開。當日演出的髦兒班頭牌花旦名叫姚水娟,掛二牌的是比她小兩歲的女徒弟姚月明,唱小生。名為師徒,形同姐妹。頭一夜演出劇目是先演個折子戲,再演全本《鍘美案》,只演上集,第二夜續(xù)演下集,也是先演個小戲。第三四夜是《雙蝴蝶》(即《梁山伯與祝英臺》),也分上下兩集。兩個戲的劇情比今天演出的《秦香蓮》和《梁?!芬睆?fù)得多。以兩個晚會、各五六個小時演完,劇情冗長蕪雜。但對于我們這樣的熱心觀眾來說,“不厭其詳”,就是唱個通宵達旦,我們也甘愿捧場到底。

這個姚水娟的影響所及,當時還只限于金華,十年之后進入淪陷于日寇鐵蹄之下的上海,就不同了。紹興女子文戲適應(yīng)了“孤島”文化娛樂生活枯燥而精神苦悶的小市民階層的需要,大受歡迎。從浙東嵊縣一帶流落到上海來的篤班,也越來越多,正式打出了代表浙江戲曲劇種的“越劇”旗號。姚水娟因出類拔萃的演唱而一舉成為“越劇皇后”,《申報》、《新聞報》等大報上以整版篇幅登著她的名字;這時我已人在他鄉(xiāng)。

對于我來說,姚水娟、姚月明的舞臺形象和她們婉轉(zhuǎn)優(yōu)美的唱腔,雖然不能說“勾魂攝魄”,至少也是十分陶醉而一曲難忘的。省立七中的試題卻惡作劇似的給我開了個玩笑,國文考卷分兩部分,作文題是《論民以食為天》,限用文言文撰寫500至700字。這簡直是讓童蒙小學生做殿試策論。我從來沒有讀過古文,對于糧食與民生的關(guān)系,如何保障國民生活需要和社會安定的問題,也毫無所知。即使不要我講大道理,“天”字指什么我也不知道。作文之外,還有幾道問答題,也大多是出于古籍。因為規(guī)定考生不許交白卷,我只能憑自己那點小聰明牛頭不對馬嘴地亂寫一通,填滿空白。如果我膽敢做一回“白卷英雄”,寫篇大批判的文字上去,說不定還能在金華八縣揚揚名。數(shù)學測試的難度,不下于國文,反正一開卷就像走進了一個人地生疏、舉目無親的絕境。看來看去都素昧平生,搭不上話。史地常識和公民課還好對付,因為平日我對這些“雜學”還有點興趣。

出了考場,如釋重負,我們在雅雨軒中天天聽雨,苦等了幾日。因為沒有雨具,不能再去看戲,也沒有游覽金華的名勝古跡。好不容易等到發(fā)榜,浦江的考生一個也沒有考上。大家怏怏地背上行囊冒雨回家。幾百年來,那些古代讀書人攀太陽嶺是什么滋味,我們總算有所體會?;丶液?,祖父并沒有責備。因為他自己攀太陽嶺的次數(shù)比我還多,也沒有考上。何況這一次考生有一千多人,僅錄取三十名。童生出師不利,長輩們都表示諒解。

教書的伯父這時已從紹興省立五中、建德省立九中、杭州私立安定中學、嘉興省立二中、衢州省立八中轉(zhuǎn)了一圈。其間還曾應(yīng)經(jīng)亨頤、夏丏尊兩先生之邀,到上虞白馬湖新創(chuàng)辦的春暉中學執(zhí)教兩年。白馬湖是個很好的讀書環(huán)境,他把松喬姐也帶了去,讀了兩年。松喬聰明過人,但不好學。在校時有幾個男生追求她,其中一個還是她東鄉(xiāng)外婆家旌戶村的堂房表兄。伯父發(fā)現(xiàn)后,非常生氣。到了年底,命她休學回家,暫時不讓她上學。

第二年夏先生又邀伯父去上海開明書店,在編輯所工作了一年。除了編教科書,大概還給《中學生》雜志寫些文史方面的稿子。其中有一長篇,題目叫《明代畸人唐寅和徐渭》的評傳,是我讀了留下印象的。從這篇文章看起來,他對唐寅徐渭的所作所為懷著相當欣賞的態(tài)度。兩人的詩文、書畫不必說了,他自己也恃才傲物,使酒罵世,視官僚財主、縉紳先生如糞土。他對現(xiàn)實社會是很不滿意的,但受家庭影響,也不能再跨出一步去參加改造社會的革命斗爭。祖父命伯父給家里臺門和族中纘緒堂大廳寫兩幅春聯(lián)。他摒棄通常的祝頌祈福俗套,寫了:“逍遙且喜行吾事;榮寵從來非我心”。堂前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祖父一看,知道兒子不想做官,大為失望,從此以后只得把希望寄托在孫子身上。

伯父對自己自由散漫愛好交游吃酒、有錢亂花的生活作風也感到不妥。回家來時特地請春暉中學和開明書店多年共事的朋友豐子愷寫了一副自擬的對聯(lián):“已有一間半間屋;安得三日二日閑”給書齋取名“問耕耘室”,錢君匋給他刻了一方印章。豐先生后來又送過一幅寫唐人王駕《社日》詩意的彩色漫畫,上面是個吃得爛醉的酒徒,由兩個村漢架著回家的情景:顯然是對他的調(diào)侃。他雖然有時要自劾一下,那自高自大、自由散漫的名士派生活方式卻一點也沒有改變,照例吃酒打牌,在外批評社會罵官府,不到夜半更深不回家。

還有一個酒徒,是我的外祖父。他把他鄉(xiāng)下的田地賣掉了十之七八,以幾千大洋的資金在橫街鬧市中心開了一家周天盛百貨店,委托一個叫于寄仙的酒肉朋友全權(quán)代理店中事務(wù)。寄仙見他糊涂,存心要訛詐他。知道他沒有兒子,有些心焦,先在城里給他租了“小房子”,娶了個姨太太,然后做手腳抽逃店里的資金,繼之以盜竊貨物,不過二三年時間,周天盛由盛而衰,由衰而竭,最后因拖欠捐稅封門歇業(yè)。外祖父的姨太太跟了他三年,也只生了個女兒,偏偏又夭折了。姨太太回不到周塢老家,自請下堂,另行嫁人。不久外祖父也一病不起,死在金華的教會醫(yī)院里。

由我父親管賬的同永豐,始終不豐。一則全家人的日用開支,都靠著這爿小店;二則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應(yīng)付之不暇。父親不是做生意的人,經(jīng)營無方,貰賬很多,店越開越小,到抗日戰(zhàn)爭開始時,百貨店已變成自產(chǎn)自銷的小酒店,釀造的技術(shù)則是我母親從娘家?guī)淼模龔男【蜁跃漆劸啤?/p>

伯父主張我和松喬姐、還有親戚家兩個考不上中學的孩子,暫時在家補習一年。他說:“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多讀一年自有好處,不算吃虧?!敝劣诮虒W內(nèi)容,主要是補習古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有空了再讀楚辭、唐詩。祖母原來的娘家姓洪,住在東街,她弟弟式卿,亦即我們的舅公,是個不第秀才,早先也做塾師。閑來自己看看醫(yī)書,無師自通,居然也能開個方子,為人治疑難雜癥了。有時候也攬些代寫狀子的事,幫人打官司。他是忙人,妹丈、外甥請他教書,他不好推辭。隔了兩天,備齊了書本前來開課起講。從“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起,我先讀了《孟子》。每天上午上一節(jié)書,約五六百字。舅公一面講解,一面用朱筆圈點課文。講畢,宣布下課,讓我們自習,他去忙自己的事了。次日,等我們背誦出前一日的課文,才教新課。我小時候頗有點強記的能耐,早上起床只要讀三五遍,再默寫一遍,就能背出來。但背過了全部忘記。這個本事在“文革”中居然大派用場。松喬比我懶惰,更不肯用功,為貪圖省力,背書的時候,讓我悄悄把書攤在她跟前,舅公近視,又在埋頭圈點課文,一次也沒有發(fā)覺我們作弊。這種“快速背書法”不久推廣到了小家塾中的全體學生。舅公高興得多次向我祖父母夸我們“聰明絕頂,畢竟是讀書人家的子弟,我也教得省力。”

教書人貪圖省力,讀書人也貪圖省力,于是有了很多空閑時間。我們的家塾所在,本是菜園西南角連接后街街面店屋的一大間的破屋,儲藏柴草雜物之用。祖父經(jīng)營翰香齋的年代,曾權(quán)充裱畫工場和畫室。伯父教書多年,手頭稍稍寬裕,交游吃酒之外,買書是他一大愛好。十幾年下來積了幾千冊書。加上祖上遺留下來的古舊書籍和翰香齋的存貨,總數(shù)大約在萬卷以上。1931年到1932年之間,他給開明書店寫了一本名為《戊戌變法》的小冊子,葉圣陶先生因他事忙碌,又請伯父代他寫了一本《作文概說》,一共得了三五百元錢稿酬,舍不得花,要我父親雇工改建園中舊屋做他的書房。建筑圖樣也是他自己設(shè)計的:一間半大小的兩層樓房,大間稍向后縮,留出小小一個陽臺。階前是小鵝卵石鋪的八九平方小天井,移掉了祖父先前種的薔薇花架,改搭為葡萄棚,用來遮陰。大門外面是纘緒堂廳堂外面一條長約百米的甬道,也是石子路。兩邊墻頭爬滿了鄉(xiāng)下叫“鬼饅頭”的木蓮藤。這是兩株上百年的老藤,主干根部有碗口粗細,枝葉蟠屈如同龍蛇翻滾,伸出千百只腳爪攫住墻頭,嚴嚴實實地覆蓋了一路。木蓮春天開細小的白花,花香淡雅;夏日結(jié)出青青的小球果,成熟時有核桃大小。剖開來露出淡紅色的果瓤,鼓鼓囊囊一肚子的木蓮子。把蓮子的膠汁擠在清涼的開水里,能凝結(jié)成叫“木蓮豆腐”的果凍:這可是農(nóng)村最大眾化的冷飲。作為家塾的課余活動之一,炎熱天我們天天制造這種果子凍吃。松喬姐義不容辭,上午做在容器里,沉在井里,午后就凝成軟軟的水晶玻璃,加上糖醋佐料,大家吃得舔嘴咂舌,樂不可支。吃完了恰好放學。一到舅公嘴里,木蓮成了芳草:“什么鬼饅頭,不能那么叫,那是粗人才叫的。在書里,它的名字是薜荔。唐詩名句有‘風雨鈄侵薜荔墻’,楚辭有‘攬木根以結(jié)茝兮,貫薜荔之落英。’木蓮的花葉,古人拿來穿戴,做裝飾品。還有一句‘罔薜荔兮為帷’,木蓮藤可以做成居室中的簾幕?!逼鋵崱都t樓夢》里也寫到過蘅蕪院的薜荔,舅公怕我們?nèi)プx“淫書”,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讀著四書,深感枯燥無味,我開始去翻閱伯父的藏書。他的書大多是線裝書,都放在白木書箱里,靠東壁壘著,一共二十多箱。另外兩個翰香齋書畫店用過的舊貨櫥,上面三格是直立的新文學、社會科學類書籍,下面堆著北京、上海出的《新青年》、《東方雜志》、《小說月報》、《語絲》、《奔流》等舊雜志。我最初的讀物是兩本新詩;冰心的《春水》、《繁星》。這些白話小詩不但比唐詩淺顯好懂,而且那種清新婉約富有女性美的語言,也很讓我產(chǎn)生好感。讀了兩本之后,我發(fā)現(xiàn)寫詩原來并不難,這種新體詩,都是大白話,我一天能做十首二十首。于是模仿冰心的筆調(diào),天天要做幾首詩。有時候還悄悄地寫“情詩”。寄意的對象是模糊的,其中少不了有李順芳,還有“十二釵”。在我沉湎于詩的時候,松喬和其余的人則沉湎于玩一種叫“和牌”的葉子戲,或玩牌九。有時干脆擲骰子賭錢。輸贏不大,不過幾個銅板的出入。

詩讀得有些膩味了,又讀郁達夫、張資平等人的小說、章衣萍、徐志摩的游記隨筆。伯父藏書中小說不多,創(chuàng)造社和文學研究會諸家,都有幾本,魯迅、周作人的作品卻是齊全的。魯迅的小說我很愛看,但雜文還看不懂;因為那些文章的社會背景和論戰(zhàn)的問題,我一無所知。讀是讀了一些,生吞活剝,直到多年之后反芻,才有些明白過來。周作人的恬淡散文還讀得下去,不過,恐怕連“不求甚解”都說不上。

家里長幼三代人之間,平日不茍言笑,感情是從不交流的。伯父的思想意識,我知道得很少。這一年,天天與他珍藏的書籍為伍,又看了他與朋友們的來往書信,得以窺知一二。他雖出身于封建禮教森嚴的舊式家庭,思想倒是比較開明的。在北京讀書時,他聽過李大釗講授的《史學思想史》和《社會學》,課余聽李大釗講馬克思主義和蘇俄十月革命勝利后的種種情況。于是有過振興中華民族,拯救國家的雄心壯志。他也在五四運動之后接觸過五花八門的資本主義改良主義,研究過無政府主義,思想相當復(fù)雜??傊?,北師大的四年,讓他大開眼界,吸收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的新思想、新知識,形成了新的人生觀、世界觀。

后來幾年,我聽他與友人閑談時說過多次:他說在浦江教小學時,政治上混沌未開,讀了大學才有了點民主思想。黑夜里跟“左派”同學黃凌霜、區(qū)聲白等人去散發(fā)傳單,反對封建軍閥統(tǒng)治。在學校里,他參加過進步社團互濟會。相契的同學中有激進分子,例如楚圖南是中共黨員,王耘莊原是無政府主義者,后來也入了共產(chǎn)黨。還有盛敘功、魏建功,弄不清信仰什么。他在祖父面前閑談時,從不談這些,只說北師大的功課不多,有的課自修一下就可以對付過去,因愛好文學藝術(shù),更多的時間是跑到別的系以至北大、燕京去旁聽胡適、陳獨秀、陳衡恪、陳寅恪、魯迅、周作人的課。閑了愛逛琉璃廠,到天橋聽劉寶全的京韻大鼓……

祖父不知道這些名流學者是何等樣人,我坐在一旁旁聽,聽得多了,倒是暗暗記下了一些名字。那時我還不知道中國有共產(chǎn)黨,只聽說外國有個叫蘇俄的新國家,已是共產(chǎn)黨的天下。因此,當我見到書櫥中有兩本江亢虎、瞿秋白的新俄游記時,當它也是《老殘游記》那樣有趣的書,拿下來翻閱了一遍,似懂非懂,幾乎沒有留下什么記憶。后來又見到一本《安那其主義在中國》,原來是講無政府主義的書,也沒有看完。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對我來說,可說是第一本馬克思主義讀物,我費了很大力氣也沒有啃開這個硬殼果。好在年輕人好奇,又是禁書,自己不知道的神秘事物,都想窺測探究一下。如果不是想從中找些樂趣,我也只好去打牌擲骰子玩了。其間也讀過幾本新出的翻譯小說,例如綏拉菲摩維奇的《鐵流》,因為是魯迅譯的,伯父早就讀了。果戈理的小說、劇本,都是諷刺文學,我很有興趣,也讀過幾本。

藏書中卷帙浩繁的一部書是涵芬樓的《二十四史》。有一回,我忽發(fā)宏愿,要花點時間把這個大部頭瀏覽一遍。當然,這只是心血來潮,一時沖動?!抖氖贰贩耸?,刺客、滑稽列傳,幾個著名人物的傳和帝王本紀算是看了一些,其他的因為不耐煩,時作時息,最后不了了之。

家塾生活告一段落,主要原因是伯父1933年年初作了一個違反世俗見解的決定:不讓自己的女兒和兒子去讀中學,而帶其侄子、即我一個人去白馬湖。白馬湖,春暉中學,還有在這個學校教過書的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這些名字,我已不止一次地聽說,能到這樣風光如畫、名師如云的學校去讀書,是我夢寐以求的。這所學校實際上也是五四運動的產(chǎn)物。五四前后,經(jīng)亨頤主持浙江第一師范學校,主張人格教育,誘導學生全面發(fā)展,師生對封建舊道德、舊文化抨擊不遺余力,一時成為浙江、以至我國東南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進步刊物《浙江新潮》的反帝反封建言論和學生施存統(tǒng)的《非孝》一文,觸怒了統(tǒng)治當局,引發(fā)了反對軍閥鎮(zhèn)壓學生運動的一場斗爭。經(jīng)亨頤和教師中的“四大金剛”:劉大白、夏丏尊、陳望道、李次九,都是支持學生的,先后被迫解職。經(jīng)亨頤回家鄉(xiāng)上虞,得到當?shù)馗患濌惔簽戀澲瑒?chuàng)辦了一所春暉中學,得以繼續(xù)實踐他們的教育理念。春暉因為是私人辦的學校,不向軍閥政府立案,也拒絕異己勢力入侵。經(jīng)亨頤自任校長之外,夏丏尊、楊賢江、匡互生等先后主持教務(wù)。伯父是在紹興省五中教書時就與經(jīng)、夏等先生相識的,所以1925年至1926年、1930年至1933年,兩度受聘春暉。1935年后曾一度聘他為校長,他聽說省教育廳要在春暉推行黨化教育,他沒有就職,隨即離去。伯父一生教了二十多所大中小學,以春暉的任期最久,可見春暉的風氣是與他相適應(yīng)的。浦江的青年學生受他影響,不去讀杭州的省一中,也不去金華的省七中,反而跑到山鄉(xiāng)水澤去上春暉中學的,前后有二三十人,我在這些人中已是最后一批學生。

過了元宵,鄉(xiāng)間冰化雪消,有了一絲春意。這次隨同伯父去上虞的有四五個人,其中有個樓思靜,是春暉中學早期畢業(yè)生。他在上海中華藝術(shù)大學上學時受業(yè)于陳望道,參加了共青團。1927年“四·一二”事變后,改名靜玄,隱居在家,終日讀書而已。他的父親馥崇先生是伯父的朋友,因而托伯父推薦,前往春暉教書。還有三人是童冰梅、傅庭模、胡成英,都是親友。我們都還沒有見過多少世面,連省會杭州和有名的西湖都沒有見過。所以我們趁杭江鐵路到蕭山的西興江干換乘滬杭甬鐵路的間隙,特意乘錢江義渡的拖輪到杭州游了西湖。這天天下大雨,所謂游覽也不過是從湖濱坐公共汽車到白堤,在斷橋岳墳兜了一圈。湖上煙雨彌漫,像一幅水墨畫,伯父還叮囑我:“雨中的西湖比晴天好看。你能領(lǐng)略多少?好好看看,回去要做篇游記?!?/p>

白馬湖是浙東丘陵和寧紹平原之間一個大水泊,四周被會稽山余脈的山岙包圍著。湖中有山,有漁村,有農(nóng)田,星羅棋布,村民都靠小船往來。我們在一個叫驛亭的小站下車,沿著山下的長堤走向湖的深處。一路上聽伯父和靜玄講白馬湖的掌故,才知白馬湖舊名漁浦,地形像匹奔馬。又有傳說,東晉年間有個叫周鵬舉的縣令,騎白馬入山勘測水源,溺水殉職,因而得名;春暉中學的校徽上就是白馬凌波的圖案,教師也是以這個故事教我們“愛人民,不怕難、不怕死”的。

春暉的全盛時期是北伐戰(zhàn)爭到三十年代之初,相當現(xiàn)代化的校舍建筑和教學設(shè)備自不必說,師資的優(yōu)良、教育思想的先進,都可以與北大南開并稱,一些留學歸國的人甚至不就聘大學而寧愿到白馬湖來教中學。求學的不止浙江和東南各省,從海外來此的僑生也不少。原因是經(jīng)亨頤不但是民主革命先驅(qū)、國民黨元老,而且是廖仲愷何香凝的兒女親家。國民黨的左派和共產(chǎn)黨人、各地“異見分子”,都樂于來校講學,表示聲援。大革命失敗后,何香凝與蔣介石決裂,避地白馬湖,在春暉旁邊筑蓼花居,與經(jīng)亨頤、陳樹人等吟詩繪畫,排遣寂寞。伯父也常常受邀吃酒繪畫。此外,蔡元培、沈玄廬、于右任、黃炎培、黎錦熙、張聞天等一班名流學者都曾受邀到校講演。余生也晚,沒有趕上春暉的黃金時期,但多少還能呼吸到一點代表那個時代的空氣,一踐前賢們的足跡。因為他們的流風余韻,還沒有消失。

白馬湖不是風景區(qū),有人以西湖比喻為摩登女郎,白馬湖則是淳素天然的村姑。白馬湖的幽雅環(huán)境與人文價值,恐怕是剛剛被人們發(fā)現(xiàn);而西湖被過度開發(fā)的結(jié)果,已經(jīng)有些變味。春暉校外長堤上所見的就是一幅圖畫,早年朱自清初到白馬湖時,筆下有過“湖在山的趾邊,山在湖的唇邊”這樣的描寫:“湖將山吞下去了,養(yǎng)的是青的,吐的是綠的。”一路之上,只聽見鳥在聲聲歡唱,野草如茵,野花紅白黃紫叫不出名字,只聞著花香。走了約莫半個小時,已經(jīng)拐了兩三個彎,前面出現(xiàn)了一座卐字欄桿的大石橋,橋邊一塊古銅色直匾上是“春暉中學”四個松綠隸書,是經(jīng)亨頤手澤。他的書法是以學爨寶子碑出名的。

一路上人文景觀不少,校外北山山下沿湖一帶是夏丏尊故居“平屋”,劉大白的“白屋”,豐子愷故居“小楊柳屋”,弘一法師云游棲息之所名晚晴山房,經(jīng)亨頤故居長松山房之西是陳春瀾紀念館春社。朱自清也有一處住所,他離開之后家人還住著。屋前屋后都是種植荷花的池塘,據(jù)說他那篇《荷塘月色》的美文,最初的意象是在這里萌生的。何香凝的蓼花居與春暉的女生宿舍西雨樓隔水相望,早晚聽得見女學生的笑聲歌聲;她后來的兒媳經(jīng)普椿,就在春暉與我們同時讀書;廖承志也在白馬湖住過,還在春暉當過代課教員。

學校主建筑是南面湖濱的教學大樓仰山樓,高約30米,屋頂中央有一座小小鐘樓。學校的作息鐘聲,遠播白馬湖上,成了鄉(xiāng)民共同的時計。樓上樓下都是裝百葉窗的玻璃長窗,地下是朱漆地板。剛到這里時,我常?;埂S幸淮芜t到,跑得慌慌張張,從門口一跤摔進教室,引起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我在家鄉(xiāng)時,哪里走過這么光滑的地板!

高中部學生住最好的宿舍“曲院”,那是一幢倒凹字形的大院,花木扶疏。樓房上下兩層,有寬敞的帶雕花鐵欄的走廊。半個多世紀之后,電影導演謝晉借曲院和西雨樓為場景,拍攝了電影《圍城》中三閭大學的戲;他是春暉四十年代的初中畢業(yè)生,晚我十年了。初中部宿舍在二字房,條件要差一些,全是平房。我讀的是預(yù)科,宿舍在全校北面最后一列,叫一字樓。倒是有地板的高爽的二層樓房,六人一間。為什么一個已讀過四書、《二十四史》、魯迅、周作人的人還要讀預(yù)科呢?因為春暉的小學部已讀英語,這一層完全出乎我意外。

春暉有一座相當規(guī)模的圖書館,圖書的絕大部分,是創(chuàng)建本校有功的夏丏尊捐出校董會給他的贈款一萬元購置的。夏先生清貧自守,不肯接受別人的饋贈。圖書館同時也是師生閱讀書報和舉行時事討論會的場合,無論學術(shù)上、生活上、校務(wù)問題有什么不同意見,師生員工都可以寫成小字報揭貼在墻壁之上,公開辯論。早年論爭過“男女可不可以同?!眴栴},在我的記憶中,又發(fā)生過一次“師生可不可以談戀愛”問題的大辯論,當事人是后來曾任校長的一位姓王的先生,姑隱其名。伯父和居室相通的至交王耘莊先生都反對,洋洋灑灑寫了長篇意見書參加這場大辨論,貼了一大片墻壁。

春暉于1923年在全省首創(chuàng)男女同校。風氣初開,男女同學間平時往來不多,但一到周末之夜,西雨樓向男生開放,可以到女生宿舍訪問談天。按訓育處規(guī)定,九時前應(yīng)自動離開。因此西雨樓的周末是最熱鬧的時刻,高談闊論,琴聲、歌聲、笑聲,響徹庭院。西雨樓開放多年,男女同學都能自重自律,并沒有發(fā)生“有傷風化”的事情。

學校在水中央,自然也少不了水上的活動。游泳成了體育課的內(nèi)容之一。星期日去捕魚摸蟹,也是學生的野外生活。劃船,更是每天傍晚的文娛節(jié)目。春暉的上課時間比近時的學校少得多,尤其是預(yù)科,下午三四時以后自由活動。對我和幾個外地的新生來說,劃船是任何樂事都不能替代的。游泳池有小艇,學校廚房也有條天天上市買菜的烏篷船。搶不到小艇,我們就劃買菜的船去玩。白馬湖四周的羊山、癸巳山、覆舟山盛產(chǎn)楊梅;桃子、杏子、枇杷都有。劃船上山現(xiàn)摘現(xiàn)吃,農(nóng)民聽之任之,只是吃了不讓帶出果園。湖中有密如蛛網(wǎng)的港汊,那都是學生釣魚的好地方。船過處常常碰到攔魚的竹籪,刮在船底,“沙沙”有聲,像慈母溫柔的手,輕輕搔背,令人感到說不出的愜意。我們的小船從仰山樓前的游泳池劃出來,繞過西雨樓前,穿過校門口的大橋時,看野眼的女同學們總是擠在橋上嘻嘻哈哈、憑欄呼喊——她們還不知道我的名字,只會喊:“喂喂,那是張同光先生的侄子!”“張先生侄子!”終于簡化為“侄子”。我剛從鄉(xiāng)下出來的時候,頭上還是“一片瓦”式的劉海,藍布大褂,模樣大約是很可笑的。

春暉的教育思想,恐怕還是經(jīng)亨頤、夏丏尊他們在浙江一師推行的“德、智、體、美、群全面發(fā)展”的那條脈絡(luò)和楊賢江、范壽康、匡互生等先后主張的個性教育、人格教育、感化教育和愛的教育;都是以人為本、參照蘇俄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制度,結(jié)合中國實際提出來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很有進步意義。夏丏尊后來還把感化教育推而廣之,推向社會,要“讓聽到學校鐘聲的地方?jīng)]有不識字的人”。他已經(jīng)認識到:“只有識字讀書,才能接受先進思想”。楊賢江是共產(chǎn)黨的早期青年運動領(lǐng)導人;匡互生信奉無政府主義,一生以教育為職志。他們除了力排官方教育體系對春暉的干預(yù),都想以此為教育改革的試驗田。自訂學制,自設(shè)課程,自選教材;重視勞動、體育、藝術(shù)教育。以經(jīng)普椿等人為主干的春暉劇社,演出了從前李大釗在北京女師大排演過的《蘭芝與仲卿》(孔雀東南飛)、和根據(jù)魯迅小說改編的話劇《示眾》;伯父與王耘莊都曾參與指導。最轟動的是他們還首演了曹禺的話劇新作《雷雨》,使得校園充滿濃郁的學術(shù)和藝術(shù)氣氛。春暉在管理上,主張民主治校,提倡“人格自尊、行為自律、學習自主、生活自理”。這幾個“自”字,正是人格教育、個性教育的體現(xiàn)??锘ドx開春暉后,又在上海江灣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立達學園,春暉和開明書店的老朋友們,都參與校務(wù)經(jīng)營并義務(wù)兼課;伯父也去教過史地課。

本來與我是兄弟行的樓靜玄,正式做了我們預(yù)科的教師,既教國語,又教英文。除了統(tǒng)一的課本,學校還有一本人人都讀的課外讀物《愛的教育》。這書的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譯者就是夏丏尊。書中有豐子愷畫的許多插圖,封面畫兩個小天使擁著一顆心(《心》是原著的書名)。這本書把教育與愛融為一體,從愛出發(fā),從感動學生的心著手,進行人格的、道德的教化。這在官辦的學校里是不可能做到的。樓靜玄教得認真,很動情。講到書中的少年見義勇為,同情弱小者,主持正義,追求真理,表現(xiàn)出崇高精神時,往往聲音嗚咽,感動得講不下去。同學也陪著流淚,尤其是班上的女生,甚至哭出聲來。過了幾十年,《愛的教育》中的小主人公安利柯、正直的卡隆、跛腳的洛佩蒂、駝背耐利、快活的勞動者可耐諦、小鐵匠、小石匠……還不時在我的記憶里出現(xiàn)。他們是永遠年輕的、鮮活的,我卻老了。在我們充滿仇恨和斗爭的歲月里,我不時懷念那個可愛的白馬湖,我少年時的童話世界。朱自清題贈豐子愷詩有句:“應(yīng)憶當年湖上娛,天真兒女白描圖。”當我暮年追憶起橋上憑欄的女同學大聲呼喚我的名字時,我總是把她們想象成家鄉(xiāng)婺星觀中的八仙女,她們現(xiàn)在大約都已白發(fā)盈巔,老態(tài)龍鐘,或者已在天上了。

我的出去讀書和靜玄的出去教書,都有共同的“人身依附”性質(zhì)。伯父到哪里教書,我們也得跟到那里去。我離開了他,學膳費就發(fā)生了問題;靜玄沒有他支持,別人也不肯聘用他。1934年伯父自己也碰到了麻煩事情,書不能教了。原來省教育廳為加強“黨化教育”,打算將一批效忠當局的教育界人士派到私立中學里來主持校務(wù)、教學。春暉開辦以來,一直置身“化外”,自己另搞一套。教育廳幾次想以整頓學風為名,插手春暉校務(wù),但礙于經(jīng)亨頤、何香凝、蔡元培等黨國元老的面子,不好過于頂真。這一年終于有“甄別全省中學教師資格”的舉措,首先要教員上報履歷,交驗大學畢業(yè)文憑和歷年資格證明文書,再審查思想意識,政治態(tài)度。不合格者淘汰,不再聘任。伯父離開北師大后已教了十多年書,教了許多學校,所在都受歡迎。老教師了,“教師資格”卻發(fā)生了問題。毛病出在他的名士派作風上:1923年在北師大卒業(yè)前夕,同學都在孜孜矻矻查書,趕寫畢業(yè)論文,拍學士照。學而優(yōu)則仕,有的人在走門路,拉上層關(guān)系,謀好差使,或則出洋留學。他高傲自許,藐視一切,不屑隨波逐流。

時局也是令人心焦的。1931年日本兵侵占東三省后,又在蠶食華北,占領(lǐng)熱河省會承德,北平和整個華北震蕩。蔣介石卻四處出兵,消滅異己勢力。在南方,更是多次糾集三五十萬大軍圍剿江西的工農(nóng)紅軍;叫何應(yīng)欽坐鎮(zhèn)北平,跟日本人簽訂了賣國條約“塘沽協(xié)定”。伯父看不下去,連畢業(yè)論文也不交,就卷起鋪蓋去紹興教書了。他有個自以為是的說法:“我能不能教書,還用得著文憑證明嗎?什么文憑,我不要?!笔昵皼]有文憑可以教書,到了這個關(guān)口上,還非得那張紙頭不可,否則,要打破飯碗。校長和同事們大多數(shù)是北師大校友,出于朝夕相處的情誼,都勸他告假回北師大補寫論文,把畢業(yè)文憑領(lǐng)出來。

這次回校,他在北京住了兩三個月。補寫的論文是《戊戌變法對近代歷史影響的再認識》,半個多月就交卷,領(lǐng)回了畢業(yè)文憑。剩余的時間,又以這個題材和資料為上海開明書店寫了一本供青年閱讀的通俗讀物,約三萬字,后來收在“中學生課外讀物”之類的叢書里。

他對北京這個文化故都是非常喜歡的。我常聽他說,讀書那幾年,踏遍了整座古城,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著迷,以至十多年之后到北京小住時,依舊十分戀棧,大有樂不思蜀之慨。事后多年,有一次我翻檢他的案牘,發(fā)現(xiàn)過一封沒有付郵的信——那是一篇經(jīng)得起我反復(fù)咀嚼的美文。信箋上部是一長條漫畫,下面是文字,描繪了他夜間散步時所見的從金鰲玉橋到景山西路一帶的春夜景色:一路紅墻黃瓦,月亮照滿槐樹和宮墻邊的楊柳,皓白如雪,樹葉和花影鋪了一地。團城、白塔,一切如在夢境,路上沒有行人,只有一輛輛空車悠悠地經(jīng)過樹蔭深處。這封信真是圖文并茂,情致無窮,完全是杜牧回憶揚州“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意境。與杜牧不同的是他走在月光下時還有對國土破碎與民族存亡的憂思,對行將沉淪的故都文化的無限依戀。至于這封寫好的信,是給誰的?為什么寫好沒有寄出呢?是不是興到為之,興盡而止?我不敢問他。

他從北京南歸,又不去教書,去了上海開明書店。寫信來說,開明同人中十九都是過去春暉的舊友,常常一同吃酒談?wù)撐乃?,看昆腔戲。書店準備出一種“活頁文選”,夏丏尊、葉圣陶、宋云彬、王伯祥等先生推他主持文選部,一同編選,做注釋工作。這個活頁文選是全國首創(chuàng),與官方出的語文教科書,大異其趣,一出版發(fā)行就很受讀者歡迎,印數(shù)不斷增加,各省大中學校作為輔助教材,又要求將注釋文字編印成書,供教師參考。文選部出過《開明活頁文選注釋》叢書約十幾冊。

這一時期,他又來信命我在家自學,請樓靜玄給我補習古文,寒暑假中由童冰梅給我補習數(shù)學。準備1935年暑期到杭州投考中學。這是因為1935年秋季開學時,他將轉(zhuǎn)赴杭州,受聘省立杭州師范。杭師是高級師范,給他月薪一百八九十元,在當時已近于大學教師的待遇。

伯父作為一個教師,對我的教育往往與家庭教育融合為一。他從杭州來信要我給他多多寫信。寫些什么呢?我沒有寫信的習慣。他認為寫信也是練習作文,比課堂作文更自由。周圍的事、所見所聞,都可以寫??梢杂浭拢梢允銘眩槐鼐心嘁环N文體。

但我第一封信就挨了他批評:我說我的外公最近因病“故世”了。他回信指出“故世”一詞不通。死了人,可以說逝世、仙逝、謝世、辭世、去世、下世……沒有說故世的。此外,又像給我上課似的,講了作古、棄養(yǎng)、薨、崩這些字的古代用法。他命我重寫,而且可以充分發(fā)揮。我似乎有點開竅了,再寫時就寫了外公家的風景,外公外婆對我的慈愛和我對童年時代生活的深情回憶。他看了認為寫得不錯,勉勵我繼續(xù)努力,照這樣寫下去。我很得意,有些忘乎所以,決定認認真真抄寫一遍投寄到什么雜志或報社去發(fā)表。但沒有把握,想來想去,還得仰仗伯父。不但寄去給他“推薦”,還在篇末寫上他的名字、地址,由他轉(zhuǎn)交。這一次,挨了他更嚴厲的批評:他認為我沒有出息,未踏上社會就學投機取巧,要我趕緊收起這種壞作風。接下去又講許多“士先器識而后文藝”的話,教訓口吻才緩和下來。懊喪、羞愧之余,嚇得我很久沒有敢給他寫信。至于我的那篇處女作,出于我的愛慕虛榮之心,或者叫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半年之后終于問世,發(fā)表在《杭州日報》副刊上。

我在私塾型的補習學校又會學到什么呢?出于意料,我得到的完全是超出自己和家長期望的另一種知識。

靜玄家在城北縣署之后,臨近北門,叫城北樓家,是個極清靜的地方。他祖父是清同治年間的第五名舉人;與解元只有一肩之距了。小客廳兼書房的門楣上懸著白底黑字“文魁”二字的小匾,匾額上方是一方褪色的朱紅官印,據(jù)說是學臺題贈。他們父子倆都愛藏書,公安派、桐城派的文集是收齊了的。我先讀了《古文辭類纂》的一些名篇;碑傳書序一類我毫無興趣,先生只揀記左光斗、史可法事跡的文章和游記講授。不知是什么緣故,方望溪寫牢獄黑暗的那篇文章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許多年過去都還在夢中再現(xiàn)。老實說,明清古文中我有點興趣的不是桐城而是公安。三袁的文章不用先生講解,我自己也能解讀。

在樓家得到的知識其實不在古文,倒是無意之中學到的新知識。三十年代開頭幾年,國民黨當局就不斷調(diào)兵進攻江西蘇區(qū),每年還有一個“剿匪紀念日”,動員百姓跟著政府“戡亂”。到1934年秋天,已是第五次圍剿。報上所指的“匪”就是工農(nóng)紅軍。這年冬天國民黨中央開會,發(fā)表宣言,制訂了“攘外必先安內(nèi),安內(nèi)必先剿匪”基本國策。這兩句標語,連信封信紙、馬路廣告招貼上面都印著。有一天,我在樓家看《東南日報》時,看到了紀念“剿匪”的社論,似懂非懂,不明白匪怎么愈剿愈多?靜玄本來是絕口不談?wù)蔚模娢覍Υ水a(chǎn)生疑問,就先讓我作文,談?wù)剬朔说恼J識。我照社論的口氣,勉強湊了三五百字。他看了笑道:“你這是站在官方立場講話了,自己沒有一點見解么?”我只得承認,跟“民以食為天”一樣,實在一無所知。格于環(huán)境和時勢,他不能多講,但至少讓我懂得了國共兩黨正在進行生死搏斗。共產(chǎn)黨主張抗日;國民黨要剿共,面對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主義”,而日本人侵占東三省之后又發(fā)動了淞滬戰(zhàn)爭,還把溥儀弄到“滿洲國”去當了傀儡皇帝。靜玄說:“誰是誰非不分清楚,怎么寫文章呢?”此后,我對古文漸漸冷淡,轉(zhuǎn)向時事政局。

從靜玄口中,我很聽到一些“匪情”:真是聞所未聞,原來浦江在大革命時期就已有共產(chǎn)黨活動。1930年,浦江、諸暨、義烏三縣共產(chǎn)黨曾經(jīng)兩次領(lǐng)導農(nóng)民武裝起義,在諸暨草塔鎮(zhèn)、義烏白峰嶺、浦江馬劍鄉(xiāng),建立過邊區(qū)革命政權(quán),但不久煙消火滅,都失敗了,犧牲了許多人。我也知道了幾個浦江早期共產(chǎn)黨人的名字:張新錦、黃文容、張紀恩、石西民(士耕)、陳洪等等。張新錦是大革命時期的共青團杭州地委書記,已在1927年犧牲。陳洪是四明山革命根據(jù)地的領(lǐng)導人,1943年犧牲。其中有幾位,我后來都曾一一見到了。還有一個是我們族中的遠房姐姐、后街壽春堂的張越霞。她原名月霞,早年是我們啟文小學教員。1926年加入共青團,隨同張紀恩到上海工作,由假冒夫妻“住機關(guān)”而成真夫妻。1931年兩人一同在上海被捕。她獲釋后輾轉(zhuǎn)去了延安。后來成了中共領(lǐng)導人博古的夫人。課余之暇,靜玄還教我唱一首叫《光明贊》的外國歌:“同志們,向太陽,向自由,向著那光明的路。你看那黑暗已消滅,萬丈光芒在前頭?!边^了幾年我才知道這是列寧領(lǐng)導俄國革命時的歌。

1935年夏天,我只身前往杭州,投考市立中學。市中在杭州公立中學中只能歸入二流,考不上省立一中的官商子弟,都上市中。伯父怕我考不上一中,教我先讀市中再說。市中在里西湖金沙港,這里鄰近清末的崇文書院舊址、即民國初年的浙江蠶桑實驗所和蠶桑學校。蠶桑停辦,利用校址辦了個分設(shè)男女二部的初中。學校在蘇堤之西,有一條小堤通校門口,隔著“曲院風荷”的一片湖面、近岳墳處是女生部。因為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花港觀魚”、“雙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鐘”等景點都近在眉睫,真可以說“人在圖畫中”了。缺點也是不能忍受的:校址在西湖深處,四面環(huán)水,夏秋間蚊蚋成陣。我在一年中害瘧疾三場,身體和功課都大受影響。一年后不得不離開此地,轉(zhuǎn)學到清波門竹齋街的省立杭州初級中學去。它的前身就是省一中,明清的學院所在。

市中有兩位浦江籍的教師,對我頗有影響:一位是戚墨緣,戚繼光的后人,是常在《東南日報》上發(fā)表散文的作家,也是我崇拜的偶像。另一位是倪禎棠,是伯父的學生;在中國大學生物系畢業(yè)后受聘市中,做了我的級任老師??箲?zhàn)時他去了西安,在胡宗南部隊某師政治部當科長,還加入了共產(chǎn)黨的地下組織。市中一年,雖然乏善足陳,有些瑣事似應(yīng)一記:市中歷史不長,大約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不久就停辦了;解放后連校舍也蕩然無存。校長葉桐,是留日的。其人西裝革履,風度翩翩,是浙江教育界有名的美男子,杭州淪陷時期,出任偽市長??箲?zhàn)前,杭州市長周象賢也常來市中視察,因為他的公子就在市中上學。每天坐小轎車來去的公子哥兒,頗有幾個。我還與豐子愷的女兒林仙(實際上是豐先生姐姐的女兒,自小寄養(yǎng)在他家)、寧馨兩人同學。她倆一個初三,一個初二,而我是初一。這一年全校作文比賽,我們?nèi)朔肢@三個班級的冠軍。學校獎給每人中華書局的購書代價券一張,我用它買了平生第一支“自來水筆”。我的作文還經(jīng)那位戚墨緣先生推薦,被收進一本教育部長王世杰題簽的《全國中學生作文精華》的選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又與豐寧馨在上海邂逅,她已更名宛音,暮年還常常寫點散文;她的妹妹一吟,是翻譯家,擅長書畫,大有父風。近年,宛音的外孫女都能仿作子愷漫畫了。據(jù)我所知,市中后來似乎并沒有出多少知名于世的人物。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個電影明星歐陽莎菲,原名錢舜英,是酷肖胡蝶的?;āK牡艿芘c我同班,姐弟倆的功課都數(shù)一數(shù)二。歐陽莎菲四十年代曾拍影片《春水情波》、《白云塔》、《燕迎春》、《教師萬歲》等,五十年代去了臺灣,成了金馬獎影后。市中雖然是省城新辦的學校,防閑之嚴,遠超春暉。男女同校而分為兩部不說,每天傍晚夜自修課之前允許同學在蘇堤“自由活動”,但男女生以蘇堤北首第二頂橋東浦橋為界,不能逾越一步。形同牛郎織女隔河相望,夜自修鐘聲一響,堤上散步乘涼的人才慢慢散去,“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春泥?!睅е唤z幽怨的女聲小合唱,也悠然遠去。此情此景,令人懷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