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涵沐于勃勃生氣中

長路:鄧小南學術文化隨筆 作者:鄧小南 著


涵沐于勃勃生氣中

——《朗潤學史叢稿》自序

和其他學者的自選集不同,這本論集的編纂,完全是在學生的推動下進行的。

我自己尚未釀就收拾舊作的心情,覺得還不到值得總結(jié)的成熟時機。這或許是因為,自己在學業(yè)上起步很晚——被稱為“老三屆”的我們這一代人,較我們的前輩、后輩,學術生命要短許多。在我們這個年齡,我們的前輩師長早已經(jīng)典迭出,著作等身了;比起著述豐厚的同輩,自己也距離頗遠。總感覺還沒有深刻領悟?qū)W術的真諦,沒有走出有特點的學術道路,沒有真正形成學術的自覺。而盡管顧慮重重,還是在學生集體建議下勉力拿出這些文稿,是希望藉機進行階段性的整理回顧,給讀者提供一些可能的方便,也得以就教于諸多方家。

1978年,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yè)在高考恢復后首次招生,我在班級里算是年長的(可以引為安慰的,是一向有“大姐”之稱),當時自己的感覺,是趕上了末班車,很希望能夠“把失去的時間再追回來”。讀書期間,各門課程中名師云集。不僅是本系的老師積極上講臺,校外的劉乃和、王利器、寧可、漆俠、胡如雷、蔡美彪等先生都曾先后應邀前來授課。在“科學的春天”這樣一種大環(huán)境下,老師和同學們都十分珍視這種機會,心氣很高。

大學二年級,我選修了敦煌學課程,在王永興、張廣達二位先生的悉心指導下,閱讀《資治通鑒》與兩《唐書》等史籍和陳寅恪先生等前輩著述,開始體味到“研究”二字的份量,有志于尋其門徑,窺其堂奧。從本科高年級到研究生期間,注意力逐漸轉(zhuǎn)移到宋代歷史,突出地覺察到時代間的內(nèi)在延續(xù)與更革變遷,不滿足于依朝代起訖切割時段的研究方式。與此同時也深切感到,宋史學界在對于材料的敏感、議題的致密及分析的深度等方面,應該取法于魏晉隋唐史學界。

本科期間,開始嘗試發(fā)表考訂性的文章。先后刊出的兩篇,即《司馬光〈奏彈王安石表〉辨?zhèn)巍泛汀稙槊C州刺史劉臣璧答南蕃書(伯二五五五)校釋》,都是課業(yè)中的札記、作業(yè)。值得一提的,或許是自己投稿被拒的經(jīng)歷。我的本科畢業(yè)論文,是寫兩宋之交的傳說“泥馬渡康王”,當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考訂與“泥馬”相關的崔府君其人。文章曾經(jīng)向南方一家刊物投稿,卻始終沒有回音。10年后拿出來再看,不由得很感謝當初拒用的編輯,留給我重新認識與改寫的機會。此時的思考方向有了明顯的不同,關注重點落在了與該傳說相關的事件,以及這些事件在南宋初期發(fā)生的政治影響。《關于“泥馬渡康王”》一文在我本科畢業(yè)13年之后,于1995年底刊登在《北京大學學報》上。

我的碩士論文選題,受到唐史方向一位師兄的啟發(fā),準備做宋代的考課制度。在閱讀史料的過程中,感覺宋代文官的考選升遷是一復合式體制,單純抽出考課一項,不足以準確定位、從整體上予以把握。于是將論文題目調(diào)整為《北宋的考課與循資——宋代磨勘制度研究》。1990年代初,在漆俠、吳宗國、王曾瑜等先生的鼓勵下,修訂補充,寫成了《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一書;先父鄧廣銘欣然為之作序。2000年秋,在日本東洋文庫的一次會議上,中島敏先生鄭重講到該書對于日本學者譯注《宋史·選舉志》的幫助,看著先生手中已經(jīng)篇頁散亂又精心補綴過的這本小書,我在感動之余,竟一時無語。

1985年研究生畢業(yè)之后,我自己的研究方向,大體上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宋代的政治史、制度史,前者包括當時的政治文化、政治群體和政治事件,后者主要涉及官僚選任、官員考察和文書處理機制。二是宋代的社會史,包括女性史、家族史、士人網(wǎng)絡與基層社會組織。研究過程中,經(jīng)常感覺到不同課題之間的關聯(lián)與歷史內(nèi)在的融通,也希望能自專題入手,對研究中的界域和屏障有所突破。具體議題的選擇,有些是讀書期間的學術興趣引導所至,像有關文官課績、選任和資序體制的諸篇,有關政績考察和信息渠道的研究,大體上是這一脈絡延伸的結(jié)果;有些受到集體性研究項目的引領,像對于吐魯番女性的研究,對于蘇州朱長文、龔明之家族的研究,對于山西洪洞用水秩序的研究等等;也有些選題,是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啟發(fā)。

任教25年間,個人對于歷史的觀察體悟時時滲透在課堂中;而研究的一些選題,最初又是來自教學中的感受。講授中國古代史課程,使我有更多機會思考不同朝代間的銜接與變遷,像《走向再造:試談十世紀前中期的文臣群體》、《試談五代宋初“胡/漢”語境的消解》等文章,即試圖突破王朝斷限,以期較為完整地把握研究對象?!对囌撍纬摹白孀谥ā保阂员彼螘r期為中心》(后來發(fā)展為《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一書),內(nèi)容的展開也是受益于教學:自從80年代后期講授宋遼金史專題,有關趙宋“祖宗之法”的問題就一直在腦際徘徊?!堆谟持g:宋代尚書內(nèi)省管窺》議題的出現(xiàn),是在指導學生論文的過程中注意到,對于宋代內(nèi)廷高端的文書處理方式,認識至今含混模糊;《剪不斷,理還亂:有關馮京家世的“拼織”》也是在帶領學生搜討研讀材料的實習中,有感而來。《宋代歷史再認識》、《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為例的點滴思考》和《永遠的挑戰(zhàn):略談歷史研究中的材料與議題》等諸篇筆談,都是在課程講義的基礎上寫成。

《走向“活”的制度史》一文,本來是2001年提交給浙江大學包偉民教授主持的“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研討會議的短篇,其后發(fā)表在《浙江學刊》,當時并未料到會對青年學子產(chǎn)生影響。感到汗顏的是,此后我?guī)缀醪辉俑覍懼贫仁返奈恼拢瑩膫€人實際從事的研究,無法令讀者和自己滿意。在后來的教學實踐中,對于制度的內(nèi)在理路與外在關聯(lián),對于何謂“活”的制度史,有著不斷的反思。我曾經(jīng)對學生說,所謂的“活”,絕非浮泛飄忽,只有肯下“死”功夫,把根基扎在泥土中,才能“活”得了?!盎睢笔钱a(chǎn)生于沃土的生命力。新議題、新視角可能導致動態(tài)鮮活,傳統(tǒng)議題諸如官僚機構(gòu)、制度條文,也可能貢獻出通貫深入的新穎見解。新材料的牽動,能使研究“預流”;深讀“坊間通行本”,也可能發(fā)人所未發(fā)。也就是說,盈覆載之間無非是道,而進退之宜、運用之妙,則存乎一心。對于宋代尚書內(nèi)省的研究,算是對于該認識的一次實踐。

在寫作實踐中,學人通常是“順著”歷史事實自有的發(fā)展邏輯摸索敘述;而議題的浮現(xiàn),其實往往受到現(xiàn)實問題的刺激和現(xiàn)有研究的啟迪,而生發(fā)出“逆向”的回溯。研究過程中,經(jīng)常感覺到歷史源流對于“今日現(xiàn)象”的意義,希望能夠觸及這表象背后的脈絡與由來。

我們所面對的“歷史”本身,無疑是具有歷史性的。歷史的真實場景一過即逝,而對于這種“真實”的追求,卻是漫長而無止境的過程。學人之所以會樂此不疲,是由于其中充滿著往復對話,充滿著新材料、新思維的刺激,充滿著再認識的興奮。這種“再認識”,本質(zhì)上是批判性的:既有敏銳的觀察,又有沉潛的琢磨;既包括對于個別史料、史事的審視辨析,也包含著對于學術路徑的探索與反思。

歷史學不是能夠急功近利的學科,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睿智博通的學問,帶給我們深邃的人生體悟。當今的中國,自歷史中走來;無論個人具體的追求是什么,總要在歷史的脈絡中探求今日與明天。這種豐厚的積淀,是我們心靈中的“魂”與“根”,是精神上充實感的由來,也是歷史學的核心價值所在。

在提及自己的學史經(jīng)歷時,我最怕聽到的是“家學淵源”。在這方面,我清楚自己的差距太遠。我是在而立之年才真正接觸到歷史學科。我知道,我走上史學道路,父親是感到欣慰的。但在我的青少年時期,父母從未刻意培養(yǎng)或限制我的興趣;對于我的志向選擇,也從未過多干預。這是出于父親的開明,或者他心中可能曾有什么顧慮甚至難言之痛,以前我從未想過?;仡^來看,父親對我最深的影響,應該說是熏陶漸染的“平日不言之教”。生活在一個艱難與期望并存、坎坷與憧憬共生的時代,從前輩到我們,都有諸多無奈,也有不甘放棄的奮爭?!拔稛o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老莊的哲思,稼軒的慨嘆,時常在心中盤桓。

我經(jīng)常感覺到自己是比較幸運的。即便是在“文革”期間那艱難的歲月中,北大荒的老職工們也曾用寬厚的胸懷包容著我們“知青”。研究生畢業(yè)后,我有幸留在北京大學任教,受到前輩師長的扶掖,得到朋輩學友的溫暖。我所在的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1980年代初由鄧廣銘、周一良、田余慶、宿白、王永興等學界前輩共同倡導建立,篳路藍縷,發(fā)展為如今的學術重鎮(zhèn)。在這一研究群體中,旨趣各不相同的學人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切磋琢磨。開闊的視角、敏銳的思緒,時時映入眼界。這種純凈自然的學術氛圍,潤物無聲的滋養(yǎng)沃澤,使我受益匪淺。

這些年來,學生們經(jīng)常是我文章的第一批讀者。他們活躍而犀利的評論,常能予人啟發(fā),也使我看到日后學界的希望所在。我從1970年代邊疆農(nóng)村茅草土坯校舍中的小學教師,到80年代站上北京大學的講臺,環(huán)境條件有巨大變化;不變的是:面對學生澄澈無邪而渴求真知的目光,時時感覺到自己的責任。和學生在一起,作為一名教師,是我畢生的幸事,也是對于自身能力素質(zhì)的鍛煉及挑戰(zhàn),這種經(jīng)驗使我感受工作的意義,享受人生的價值。

我明白,與前輩、同輩相比,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有明顯欠缺,研究面相當狹窄;意識到應該拓寬,卻又感覺力不從心?;厥卓纯催@些年的經(jīng)歷,應該說,自己的“道路”是邊摸邊走,而不是規(guī)劃好藍圖,胸有成竹,再按部就班去建設的。在有限的活動范圍中,我希望效法前輩的精神氣象,也爭取做得切實。朱子說“學者悠悠是大病”,這不僅是用以提醒學生的話,更是經(jīng)常告誡自己的箴言。

八年前,我所敬仰的前輩李埏先生,在賜贈大著文存的同時,引述了陶弘景的詩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老先生虛懷若谷、灑落曠達的境界與襟懷,面對舊作之審慎鄭重態(tài)度,使我非常感動。我理解先生那寥寥數(shù)語中,寓含著對于后輩的叮嚀;也清楚地知道,學人的表現(xiàn),最終要靠文章說話,作品一旦完成,自我解釋就顯得多余。今天,自己的論文將要結(jié)集面世,心中十分忐忑,不知奉獻給讀者的,是否稱得上合格的作品。

這部文集,大體上呈現(xiàn)出我個人的一些學史心得。而這些“學史”文稿的叢編,以“朗潤”命名,既是因為自己歆慕學人治史的清朗潤澤、溫和蘊藉氣息;也是因為大概可以說,我的學史生涯自北京大學的朗潤園開始,也在朗潤園得到延展。從1961年隨父母入住朗潤園,到2001年我和先生、女兒遷居藍旗營,除去中間在北大荒將近10年,前前后后在燕園這靜謐的角落里生活了30多年。八九十年代的朗潤園,被稱為“北大的中南?!保?jīng)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而在2001那一年,我所工作的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又遷入了朗潤園。如今的這片天地,有中古史中心,也有國家的發(fā)展研究院,傳統(tǒng)的屋檐下,洋溢著活力與生機。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涵沐于這派勃勃生氣之中。

論集中收錄的文章,內(nèi)容基本維持原貌,少數(shù)篇章的文字略有調(diào)整?,F(xiàn)在讀來,感覺內(nèi)容闡發(fā)不準確、不到位處頗多,如果是重新研討重新結(jié)構(gòu),會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及表述方式。文章中涉及的不少問題(例如司馬光文集的版本問題,例如崔府君信仰的問題,等等),學界已經(jīng)有了更為專門細密的研究、更加確當深入的成果,敬請讀者參照。文章中原本注釋方式各不相同,學生們不憚煩勞,幫忙做了補充統(tǒng)合工作。征引文獻版本,未予通同統(tǒng)一;有些出處,為便于讀者查閱,更新為近年來正式出版物的刊發(fā)信息。

最后,要感謝中華書局多年來對于學術事業(yè)的鼎力支持。非暢銷的學術讀物得以面世,仰賴于出版界同道的熱心與扶助。本書編輯出版過程中,承蒙李巖、徐俊先生關心過問,王傳龍先生檢核溝通,付出了許多心血,謹致以由衷謝忱。

2010年5月于北京大學朗潤園

(原載《朗潤學史叢稿》,中華書局,2010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