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竹枝詞
◎劉禹錫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①。
【注釋】
①儂(nónɡ):我。
【譯文】
紅艷艷的山桃花開滿山野,蜀江的春水拍山而流。花兒的紅顏容易衰敗,就像郎君的情意,水流綿綿無盡,恰似我的哀愁。
【賞析】
《竹枝詞》是巴蜀民間歌謠的一種,又名《巴渝詞》,主要是歌詠地方風(fēng)俗和男女戀情。當(dāng)?shù)孛耖g唱《竹枝》歌時,常吹短笛伴奏,并伴以舞蹈,節(jié)奏鮮明歡快,歌聲激越清脆。
劉禹錫于唐穆宗長慶二年(822)正月至長慶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在任期內(nèi),他依調(diào)填詞,寫了十來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
本詞描寫一個女子在愛情上遭遇不幸,由眼前的美景聯(lián)想到自身的境遇,生發(fā)出對愛情的失望之情。整首詞充滿了民歌情調(diào),真摯樸素,感人肺腑。
詞開首兩句描繪了一幅山水相依的風(fēng)景:高山之上,桃花盛放,是那么嬌艷;山腳之下,滔滔江水拍打著山崖。一個“滿”字,形象地描摹了桃花漫山怒放的景象,但這樣的美景卻勾起了女子的痛苦回憶。
最后兩句借景抒情,連用兩個比喻:將紅花比作郎情,將流水比作哀愁?;t易衰,與愛情的脆弱如出一轍;而流水滔滔不絕,恰似“剪不斷、理還亂”的憂愁。這兩句比喻形象、貼切地描繪出了失戀女子內(nèi)心的痛苦。南唐后主李煜寫有《虞美人》,以流水喻亡國之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边@千古名句正是脫胎于“水流無限似儂愁”一句。
詞的品賞知識
小令概述(一)
小令起源于唐朝,盛行于五代。詞是配“燕樂”的,在燕樂中,“令”是“曲破”中的節(jié)奏明快的一截,而尤為明快精煉的就是“小令”。清代毛先舒認(rèn)為:“五十八字以內(nèi)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diào),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diào)?!保ā短钤~名解》)王力在《漢語詩律學(xué)》中則認(rèn)為:六十二字以下的為小令,以上的為慢詞。這首《枝竹詞》為二十八字,屬于小令。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德宗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又登宏詞科。曾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遷連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武宗初,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詩文兼擅,有“詩豪”之稱,早年與柳宗元并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并稱“劉白”。今存《竹枝詞》、《瀟湘神》等詞,以淳樸婉轉(zhuǎn)見長。有《劉賓客文集》。
瀟湘神
◎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譯文】
斑竹枝啊斑竹枝,淚痕點點寄送的是相思情意。羈旅楚地之人打算聽一曲《瑤瑟怨》,就在那瀟湘深夜月明之時。
【賞析】
《瀟湘神》,又名《瀟湘曲》,詞牌名。原為唐代瀟湘間祭祀湘妃神曲?!稙t湘神》共兩首,是作者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期間所作,抒寫的是他對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追懷之情,此處收錄的是第二首。
瀟湘神即湘妃。傳說舜南巡去世,葬于蒼梧,娥皇、女英追至此,望蒼梧而泣,淚灑竹上,留下痕跡斑斑,旋即溺于湘水,為湘水之神。作者貶謫楚地,對竹憑吊,心中滿是哀怨。
整首詞化用湘妃泣竹的歷史傳說,以空靈之筆,抒哀怨之情。歷史傳說與現(xiàn)實生活在詞中合為一體,作者的主觀之情與客觀之景也水乳交融,頗有“象外之致”、“味外之味”。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首三句道出瀟湘二妃的典故:斑竹上淚痕點點,是娥皇、女英因思念舜帝而落的淚。淚痕雖是二妃留下的,但我們讀來似乎感覺是詞人落下的。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這兩句與前面的“相思”相呼應(yīng),借二妃的典故來寫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遠(yuǎn)謫江南的詞人十分思念故鄉(xiāng),在那月明之夜,他多想聽一首契合他心情的《瑤瑟怨》呀!
這首詞風(fēng)格清新,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民歌情調(diào)。
詞的品賞知識
小令概述(二)
小令或單片,或雙片,或多片。單片如這首《瀟湘神》。多片的如《九張機》,但較為少見。小令有齊句,有長短句。《尊前集》里長短句只占二分之一,而《花間集》里占到了五分之四。
宋人依聲作詞,宋以后就未必,因此唐宋詞常有詞牌固定而字句不同的情況,那是因為音樂之下,歌詞可以有所增減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