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憶江南(其一)
◎白居易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②。能不憶江南?
【注釋】
①諳(ān):熟悉。②藍(lán):藍(lán)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譯文】
江南多么美好,那里的風(fēng)景很早就已熟悉。太陽升起時,江畔的鮮花紅得勝過火焰;春天到來時,澄澈的江水碧綠如藍(lán)草。叫人怎能不追憶江南?
【賞析】
白居易早年曾游江南,后因目疾回到洛陽,因而寫下兩首《憶江南》。晚年的白居易已經(jīng)厭倦仕宦生涯,因此對秀麗的江南懷有特殊好感。
這首詞首句以一個既淺刻又圓活的“好”字總括江南的種種佳處,作者的贊賞之意與向往之情已盡皆寓于其中。
整首詞以詞藻明艷的色彩取勝,作者別出心裁地以“江”為中心下筆,不遺余力地以濃墨重彩渲染江南風(fēng)景:“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表現(xiàn)出春天花卉的生機(jī)勃勃之態(tài),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艷、熱烈之美;“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則描繪出春水蕩漾,碧波千里的景象。作者敷彩設(shè)色,采用異色相襯的手法,使“紅勝火”、“綠如藍(lán)”形成強(qiáng)烈的視覺沖擊,區(qū)區(qū)十幾個字,完美勾勒出一幅絢麗耀眼、層次豐富的江南春景。這種高度的藝術(shù)提煉,千百年來讓人們永憶這勝似畫圖的江南春。
整組詞受民歌的影響,既具有回環(huán)復(fù)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潑的情調(diào)。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貞元十六年(800)進(jìn)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緝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quán)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xué)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yùn)動的倡導(dǎo)者。其詩通俗易懂,相傳其詩作要老嫗聽懂為止。與元稹并稱“元白”。與劉禹錫首開中唐文人倚聲填詞之風(fēng),今存《憶江南》、《長相思》等詞尤有盛名。有《白氏長慶集》。
憶江南(其二)
◎白居易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①,何日更重游?
【注釋】
①郡亭:官署中的亭子。潮頭:指中秋前后的錢塘潮。
【譯文】
回憶江南,最讓我魂牽夢系的是杭州。明月之下,在山寺之中尋找桂子;躺在郡衙的亭子里觀看潮水,什么時候我才能故地重游呢?
【賞析】
第一首詞是對江南春色的總體描繪,這首詞則以“人間天堂”杭州為著眼點,進(jìn)一步突出“江南好”,并抒發(fā)自己對江南的深沉懷念。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痹~的一、二句不事雕琢,用最直接、最質(zhì)樸的語言抒發(fā)了最強(qiáng)烈、最真摯的感情。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緊承上句,具體寫“憶”的內(nèi)容,重溫往日的美好生活。
古代神話中有月中桂樹的傳說,作者運(yùn)用這一傳說,意在強(qiáng)調(diào)杭州的非同反響。其實詞人“尋”的又何止是“桂子”呢,其中還包含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郡亭枕上看潮頭”描繪了錢塘江入海的奇觀。在錢塘江入海處,有兩山南北對峙,形成了喇叭口,水勢被夾束,遂形成洶涌的浪濤。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潮頭可高達(dá)數(shù)米,成為天下著名景觀。
詩人選取“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富有代表性的生活畫面進(jìn)行描寫,生動地表現(xiàn)出居住在杭州時生活的愜意與安閑,并在結(jié)尾處表達(dá)出對重游之日的熱切盼望,對其地的一片由衷喜愛之情溢出紙面,隱隱中又含有人生的遺憾與感慨。
這首詞使人一讀之下便可以想見杭州的多彩多姿,直欲奔向江南實地觀覽一番。風(fēng)格清新,感情真摯,極富感染力。
長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①,泗水流②,流到瓜洲古渡頭③。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注釋】
①汴水:源于河南,與泗水合流后入淮河。②泗水:源于山東曲阜,至徐州與汴水合流入淮河。③瓜洲:在今江蘇省揚(yáng)州市南面,因形狀似瓜而得名。
【譯文】
汴水奔流,泗水奔流,都流到瓜洲古渡頭。點點吳山好似含著愁怨。
思情深長,恨意深長,恨到(郎君)歸來之時才肯罷休。明月之下,人倚著樓頭欄桿。
【賞析】
此詞表達(dá)了一位女子對于遠(yuǎn)行的愛人的思念。
上片寓情于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這三句寫流水,也是寫思婦送別丈夫的行程。此三句連用三個“流”字?!皡巧近c點愁”,丈夫遠(yuǎn)去了,思婦只能對著那吳山發(fā)愁,“愁”為全詞詞眼。
下片直接抒情?!八加朴?,恨悠悠”,這兩句連用兩個“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綿長?!昂薜綒w時方始休”,這一發(fā)自內(nèi)心地呼喊足以表達(dá)女子的用情之深。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樓”,美人之愁與一派流瀉的月光融為一體,更能烘托出哀怨憂傷的氣氛,增強(qiáng)了藝術(shù)感染力,顯示了這首詞言簡意賅的特點。
詞的品賞知識
閨怨詞概述
閨怨詞專門用來表現(xiàn)婦女的生活和情感,所抒寫的是古代棄婦和思婦(包括征婦、商婦、游子婦等)的憂傷,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閨怨詞按題材分,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描寫別離相思的,《長相思》是其中的代表,以簡練活潑的語言抒寫了閨中人對愛人的思念;第二種是借描寫美人遲暮來感慨身世命運(yùn)的,賀鑄的《青玉案》是其中的代表作;第三種是表現(xiàn)閨中人的寂寞、冷清的,比如歐陽修的《蝶戀花》。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①。
【注釋】
①朝云:此借用楚襄王夢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譯文】
似花而不是花,似霧而不是霧。半夜前來,天明離去。來的時候猶如美好的春夢,去的時候好像朝云流散,無處尋覓。
【賞析】
這首詞應(yīng)是寫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以后、卸任蘇州刺史以前,時間大約在唐穆宗長慶二年(822)至唐敬宗寶歷二年(826)之間。此時白居易已是年過半百,被貶謫的憂懼創(chuàng)傷已經(jīng)愈合。在蘇州和杭州時,他經(jīng)常與歌伎交往,生活安定而悠閑,心情也極為舒暢。
這首詞寫的是歌伎的容貌和生活,語言平白如話,詞意含蓄蘊(yùn)藉。
“花非花,霧非霧”,首二句描寫歌伎的容貌。這里用了兩個精巧的比喻,說歌伎容貌美麗似花,體態(tài)輕盈如霧。
“夜半來,天明去”,這是寫歌伎的生活。唐代時,妓女常常是夜半時分才出來侍酒陪客,而天明即離去,行蹤飄忽。
接著,詞人又以兩個巧妙的比喻來寫歌伎行蹤:“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薄按簤簟庇脕肀憩F(xiàn)風(fēng)光旖旎之歡會的轉(zhuǎn)眼即逝;“朝云”用楚懷王與巫山神女幽會的典故,喻其去后芳蹤難覓。
這首詞結(jié)構(gòu)短小,體式活潑,詩人運(yùn)用一系列比喻,將歌伎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而詞人對她們的愛慕之意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浪淘沙
◎白居易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譯文】
問問江潮與海水:什么像郎君的心意,什么又像我的心意?恨(郎君的情意)不能像潮水一樣來去有定時,思念他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海水不夠深。
【賞析】
《浪淘沙》本來是白居易的自度曲,形式與七言絕句相同,宋代后逐漸發(fā)展為長短句。
這首詞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來寫閨情。詞人通過對一位復(fù)雜微妙的閨中女子內(nèi)心矛盾的刻畫,真實地表現(xiàn)出她對愛情的忠貞和被人拋棄的悲慘境遇。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首二句劈空發(fā)問,以水喻情?!敖薄背坝慷鴣?,倏忽而去,與薄幸人起初熱烈卻又轉(zhuǎn)瞬即逝的愛情極為相似。大海既深且廣,有如思婦對情人的思念。但詞中思婦卻并不這么看,她認(rèn)為江和海水不能與自己的情意相比。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上二句設(shè)問,這兩句予以回答?!敖薄笨v然倏忽而逝,但它有日日夜夜有來有往,而那負(fù)心郎呢?他走后卻再沒有音信。海水縱然很深,卻不及自己對“君”的情意深厚。真是“君心不如潮,妾心深過?!?!詞以“君心”比“江潮”,以“妾心”比“海水”,十分貼切自然,讀之叫人拍手稱妙。
這首詞雖寫閨情,卻是以歡情來顯現(xiàn),這種形式出自于民歌,清新活潑。
詞的品賞知識
詞牌溯源(一)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共有兩千多種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詞牌的來源,大概有下面三種情況:
本來就是詞的題目?!陡┳印吩佉?,《拋球樂》詠拋球,《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凡是詞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是詞題。但絕大多數(shù)的詞都沒用“本意”,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詞題和詞牌之間可能沒有任何聯(lián)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比如這首詞,題為《浪淘沙》,卻寫閨情。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代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