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卷 內(nèi)誠自養(yǎng),慎獨自生——"內(nèi)圣"法

左手挺經(jīng)右手冰鑒 作者:曾國藩 原典,盛琳 譯解


挺 經(jīng)

曾國藩的神秘不僅來自本身經(jīng)歷的坎坷曲折,也來自其人人的獨行孤舉,更來自他的人格魅力。他潛心治學(xué)礪志,使他飲譽士林;他投筆從戎,奏陳時弊,敢于直面現(xiàn)實,贏得"中興名臣"的美譽;也正是由于他順應(yīng)潮流,首倡洋務(wù),為中國揭開了近代化的序幕……。曾國藩的一生,憑借一個"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歷盡劫波,以堅韌無畏的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

讀曾國藩,就要讀《挺經(jīng)》。讀《挺經(jīng)》,即是讀曾國藩。

第一卷 內(nèi)誠自養(yǎng),慎獨自生——"內(nèi)圣"法

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nèi)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nèi)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

求仁者,體則存心養(yǎng)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

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歁,至誠相感,故神欽。

《挺經(jīng)》原典

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nèi)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nèi)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yǎng)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歁,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嘗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蓋《大學(xué)》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資其擴充;日用細故,亦深其閱歷。心之際乎事者,已能剖析公私;心之麗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則夫善之當(dāng)為,不善之宜去,早畫然其灼見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實有所見,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當(dāng)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dāng)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經(jīng)之要領(lǐng),而后賢所切究者也。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儉于家,言忠信,行篤敬"四語,終身用之有不能盡,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來圣哲胸懷極廣,而可達天德者,約有四端:如篤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說也;至誠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訓(xùn)也;安貧樂道而潤身睟面,孔顏曾孟之旨也:觀物閑吟而意適神恬,陶白蘇陸之趣也。自恨少壯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懼,于古人心境,不能領(lǐng)取一二。反復(fù)尋思,嘆喟無已。

原典精譯

仔細考察古人的工夫,其中成效特別明顯的大約有四個方面:謹慎獨處,則心胸安泰;端肅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人們悅服;專守誠意,則神靈欽敬。慎獨,就是說遏止私欲,連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過,循理而行,時時刻刻都如此,內(nèi)省而無愧,所以心里坦然。主敬,就是說外表整齊嚴肅,內(nèi)心思慮靜定專一,時時端恭莊嚴,所以身體強健。求仁,就是說從本體上講,能保養(yǎng)心性,從運用上來說,有愛民惜物之胸懷,大公無私,所以人們悅服。思誠,就是說內(nèi)心忠貞堅定,言語篤實無欺,以致誠與萬物感應(yīng),所以神靈也欽服。如果真能達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功夫,這四種效驗就自然而至。我年紀已老邁了,卻還想在修身方面下功夫,來求得萬一的成效。

我曾說過"獨"這個東西,是君子和小人共同感受到的。小人認為自己是獨自一人時,會產(chǎn)生一個非分的念頭,非分之想積聚多了就會任意妄為,由此欺人的壞事發(fā)生。君子憂懼自己是單獨一人時,會生出真誠的意念。真誠念頭積聚多了就會處事謹慎,由此對自己不滿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君子和小人都是獨自處事,兩者的差距卻可由此得到評論。

自從《大學(xué)》窮究事物的原理并獲得知識之后,過去的言論行為都可用作個人開闊眼界充實知識的資料,日常處理的瑣事問題,更可深化個人的閱歷見識。君子這樣做了,他的心在遇到事情時,已能剖析公私的區(qū)別;他的心在聯(lián)系道理時,又足以精辟地研究其得失。對于善事應(yīng)當(dāng)做,不善的壞毛病應(yīng)去掉,早已經(jīng)形象鮮明地認識到了。而那些小人,卻不能有實在的見識,去實行他該做的事。辦一件好事,唯恐別人不知道是自己干的,因此去辦時遲疑不決。改正一個不好的毛病,僥幸別人可能窺視不到,因此改正得很不得力。背地里自己獨處,虛假的情弊自然產(chǎn)生,這就是欺騙??!而君子,唯恐辦一件善事不徹底,在晦暗中產(chǎn)生墮落的行為;一個壞毛病不改正,就會像涓涓的流水長年犯錯。暗室之中懔然不動邪念如同面對天神,主心骨堅硬如同金石。在自己主持工作的地方單獨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這就是圣人遵奉的準則要點,也是后世賢人切實研究的問題呀!

自身修養(yǎng)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有四句話可終身適用而受益無窮,這就是"勤于政事,節(jié)儉治家,話語忠信可靠,行事誠懇無欺"。真話不在多少,也不在于多么深刻呀。

古往今來圣哲們的胸懷極為寬廣,而可達至圣大德的,約有四種境界:誠懇謙恭,注重自我修養(yǎng)而生出聰明睿智,是二程的主張;精誠感動神靈而天生就有知識,是子思的遺訓(xùn);安貧樂道而身體健康面無憂色,是孔子、顏回、曾子、孟子的要旨;欣賞大自然的美妙,吟詩作賦,而意志安適、精神愉悅,是陶淵明、白居易、蘇軾、陸游的人生樂趣。我常自己悔恨少壯不知努力,而到老年往往多出悔懼之感,對于古代圣哲們的心境情趣,不能領(lǐng)略獲取一二分。只能反復(fù)尋思,嘆息感慨不已。

智慧解析

一、 慎獨為入德之方

"慎獨"一詞最早出自《禮記·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主要是說:在最隱蔽的時候最能看出人的品質(zhì),在最微小處最能顯示人的靈魂,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會慎重行事,檢點自己的行為、謹慎小心,自覺遵循道德規(guī)范,不會因為別人不在場或不注意的時候而干壞事。這是儒家所倡導(dǎo)的一種道德修養(yǎng)境界或方法,稱之為"慎獨為入德之方"。這里的"道"、"不可須臾離",是"慎獨"的理論根據(jù)。"慎獨"是人們獨自居處,嚴于律己,謹慎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欲望和行為發(fā)生,從而使道義時刻伴隨自身。做到"慎獨",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成敗得失的重要尺度。

慎獨,關(guān)鍵是一個"獨"字。"獨"是什么?獨是別人看不見聽不見的地方,它不僅是指外在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心靈,朱熹就說過:"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只要心中有道德,腦中有紀律,手腳有約束,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做到慎獨。朱子講過:"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顯明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里內(nèi)外,精粗隱顯,無不慎之。"

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有一天,子夏去拜見曾參,曾參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一向嚴于律己,以孝行著稱。曾參看了看子夏,打趣地說:"怎么一陣子不見,你就如此發(fā)福啊。"子夏不以為意,反而樂呵呵地回答說:"我打了一個大勝仗,心情舒暢無憂,所以身體就胖起來了。"曾參有些摸不著頭腦了,疑惑地問:"這話是什么意思?"子夏說:"我終日在家讀書,學(xué)習(xí)先王(泛指賢帝堯舜等)之道,覺得他們的仁義道德和高尚的德行,實在是高山仰止,令我心生敬佩仰慕之情,覺得能效仿他們一定很快樂。可是出門之后,當(dāng)我看見富貴人家身穿綾羅綢緞,享受豪宅美食,夜夜笙歌曼舞,逍遙自在,我又不由得心生向往之情,覺得能像那樣生活一定很幸福。兩個念頭不斷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激烈爭斗,難分勝負,我寢食難安,心中不寧,所以身體日益消瘦?,F(xiàn)在先王之道終于在心中占上風(fēng),取得了絕對勝利,我的心情又恢復(fù)了安寧祥和,所以身體自然發(fā)胖了。"曾參聽了,連連稱贊子夏,對他更為敬重。子夏無疑是嚴格要求自己的典型。如果一個人通過反身自省,感到自己是忠誠踏實的,那便是最大的快樂。正因為這樣,子夏才由瘦而胖,并因此而歡欣愉悅。

二、 曾國藩十二條慎獨修身法

對于古代的讀書人,"慎獨"這一理論是無人不知的,但只知道理論,不加實踐,無補于實際。曾國藩的高明,不在于他創(chuàng)造了一套什么新說,而是對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輩子的實踐,既使自己大受其益,又使家庭大受其益,更使社會大受其益。

關(guān)于慎獨,曾國藩曾總結(jié)有十二條修身之法 ,分別是:

一、主靜:無事時整齊嚴肅,心如止水;應(yīng)事時專一不雜,心無旁物。

二、靜坐:每日須靜坐,體驗靜極生陽來復(fù)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zhèn)。

三、早起:黎明即起,絕不戀床。

四、讀書不二:書未看完,絕不翻看其他,每日須讀十頁。

五、讀史: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十頁,即使有事亦不間斷。

六、謹言:出言謹慎,時時以"禍從口出"為念。

七、養(yǎng)氣:氣藏丹田,修身養(yǎng)性。

八、保身:節(jié)勞節(jié)欲節(jié)飲食,隨時將自己當(dāng)作養(yǎng)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記下茶余偶談一篇,分為德行門、學(xué)問門、經(jīng)濟門、藝術(shù)門。

十、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shù)首,不可一味耽擱,否則最易溺心喪志。

十一、作字:早飯后習(xí)字半小時,凡筆墨應(yīng)酬,皆作為功課看待,絕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門:臨功疲神,切戒切戒!

在曾國藩率領(lǐng)部將攻破南京,消滅太平天國之后,湘軍高級將領(lǐng)三十余人曾集體"勸進"曾國藩當(dāng)時寫下了一副對聯(lián):"倚天照?;o數(shù),流水高山心自知"。王闿運看到這副對聯(lián)后感慨道:"滌丈襟懷,今日之前,我只知一半,今而后,乃全知。"并自書一聯(lián)曰:"花鳥總知春浩蕩,江山為助意縱橫"。他說:"吾不敢著墨文正聯(lián)上,以重污文正。另書此,紀文正之大,且以志吾過。"王闿運是曾國藩的湖南老鄉(xiāng),二十幾歲開始研究經(jīng)學(xué),對《春秋公羊傳》尤有深入研究,他通經(jīng)在于致用,尤其是在于實現(xiàn)其所謂"帝王之學(xué)",他為人慷概激昂,向以霸才自居。王闿運想用縱橫之術(shù)來輔助識時務(wù)之人成帝王之業(yè),他看中了曾國藩。

他在湘軍成立之初,便對曾國藩說:"鹿死誰手,尚未可料,明公豈有意乎?"曾國藩未予理睬,后再入曾府,仍勸曾"彼可取而代之"。但曾國藩不為所動,以食指蘸杯茶汁,在茶幾上寫了個"妄"字。曾國藩之所以能遠離癡心妄想,與他的慎獨精神是分不開的。他嚴于律己,日日不忘反省,不該做的事情,他想都不會去想。曾國藩認為小人與君子的區(qū)別就在于獨處時小人妄念叢生,而君子則會更加謹慎。曾國藩認為,一個人若要慎獨,其前提是心靜,假如欲火熾然,心粗氣浮,則慎獨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如果能靜下心來,就不會產(chǎn)生妄念,就會淡泊名利,把萬事看開,就可以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省和改過。他在日記里寫道:"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靜'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靜'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心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曾氏自稱)素有忿狠不顧習(xí)氣,偏于剛惡,既而自究所病,只是好動不好靜……務(wù)當(dāng)力主求靜,使神明如日之升……知此而不行,真暴棄矣!   真小人矣!" "靜"字功夫,是曾國藩從老師唐鑒、倭仁處學(xué)到的。唐鑒對曾國藩的一生行事、修身、做學(xué)問影響極大。曾國藩曾向唐鑒請教讀書、修身的妙訣。唐鑒告訴他,讀書應(yīng)當(dāng)以《朱子全集》為宗,修身的最好辦法是記日記自我檢討,并且一定要實事求是。此后,曾國藩經(jīng)常跟唐鑒一起研究學(xué)問,推究興衰治亂,學(xué)習(xí)程朱理學(xué);他還把自己的日記拿給唐鑒檢查,找出檢討不深刻的地方,深挖病根。后在唐鑒的推薦下,曾國藩又拜訪倭仁。倭仁是唐鑒的弟子,也是當(dāng)時著名的理學(xué)家。倭仁對于自省要求更加嚴格,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要記下自省。受倭仁的影響曾國藩在內(nèi)省方面更嚴格要求自己了。

曾國藩每天堅持靜坐半個時辰,戰(zhàn)爭越激烈的時候,他越注意靜坐。通過靜坐來省察自己的毛病,他一生堅持寫日記,于日記中檢點自己的一念之差、一事之失,毫不留情。

曾國藩不僅自己注重"慎獨",還提醒兒女們"慎獨"是全面修身養(yǎng)性的必要條件。他在遺囑的第一條就提到慎獨:"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極品,而學(xué)業(yè)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nèi)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zhì)鬼神。人無一內(nèi)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wù)也。"告誡兒女只有做到了慎獨,才可以對鬼神泰然處之,可以快樂、滿足、欣慰、平靜。

三、 天知、 地知、 你知、 我知

歷史上也出現(xiàn)過一些以"慎獨"出名的人物,名聲最大的是東漢安帝時的荊州刺使楊震。楊震以"性公廉,不受私謁"著稱,留下了個"清廉誡四知"的典故。《后漢書·楊震傳》有這樣的記載:楊震去荊州赴任,道經(jīng)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當(dāng)年舉薦上來的,王密為了表示對楊震當(dāng)年提挈之恩的感謝,"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楊震拒絕接受,說"我舉薦你是因為我了解你,你這樣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了楊震的一番話,"羞愧而出"。后人就把這件事當(dāng)成"慎獨"的典型,流傳下來。

楊震說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其實說到底了,如果是兩個人辦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個人辦的事,那是"我知",說"無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所謂"慎獨",就是要捅破"無人知道"這層窗戶紙。宋代學(xué)人陸九淵就明明白白地說過:"慎獨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說,慎獨即"處世當(dāng)無愧于心"。這樣,把慎獨與誠實、不自欺欺人、無愧于心相聯(lián)系,就達到了一種相當(dāng)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對遵守道德規(guī)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覺。

慎獨是一種人生境界。慎獨是一種修養(yǎng),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自我的挑戰(zhàn)與監(jiān)督。慎獨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這里講的隨心所欲不是我們?nèi)粘Kf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養(yǎng)到一定程度后所達到的一種道德境界。慎獨雖然是古人提出來的,但并沒有因時代的更迭變遷而失去現(xiàn)實意義,是因為它是懸掛在你心頭的警鐘,是阻止你陷進深淵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養(yǎng)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第二卷 明理立德,自強不息——"礪志"法

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

自如種樹畜養(yǎng),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精進而不覺。

《挺經(jīng)》原典

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nèi)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能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圣賢立言,必能明圣賢之理,行圣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做官,與用牧豬奴做官何以異哉?

累月奔馳酬應(yīng),猶能不失常課,當(dāng)可日進無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嘗苦息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梢娔隉o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yǎng),日見其大而不覺耳。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精進而不覺。言語遲鈍,舉止端重,則德進矣。作文有崢嶸雄快之氣,則業(yè)進矣。

原典精譯

明道德、教新民、辦好事,這些都是我們分內(nèi)的事。如果讀書不能落實到自己身上,以為上面三項與自身毫不相干,那么讀書有什么用?即使能寫文章作詩篇,洋洋自得于自身的高雅淵博,其實也只算得認識幾個字的放豬仔罷了,哪能稱得上深明大理的有用之才呢?現(xiàn)今,國家依據(jù)科舉文章的優(yōu)劣選用人才,正是認為這些人既然能按照圣賢的意圖立論寫文章,當(dāng)然也必能明白圣賢有益于社會的道理,從而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可以官居顯位而不脫離百姓,鞠躬盡瘁地遵循常理辦事。如果認為深明德行、教化民眾是分外的事,那么雖能寫詩作文,但對修養(yǎng)自身、治理國家的道理茫然無知,國家用這種人做官,和用放豬仔做官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成年累月地奔走應(yīng)酬,還能堅持學(xué)習(xí),當(dāng)然能大有長進,不會停息。人生惟有做事持之以恒是第一美德。我早年對于書法一道,也曾苦力探索,卻終無成就,近日來天天摹寫,從無間斷,就覺得字有長進,可說日新月異。年齡無論大小,事情無論難易,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了,就像種樹養(yǎng)禽一般,天天看它長大卻感覺不到。盡力前進,堅持不懈,不過一二年工夫,自然有無形的長進。言語沉穩(wěn),舉止端重,則品德性情有長進。文章有崢嶸雄駿之氣,則學(xué)業(yè)有長進。

智慧解析

一、 確立遠大的志向

曾國藩認為做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志。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目標,一個方向。許多人并不是智力不如別人,意志不如別人,條件不如別人,而是許多時候沒有確立遠大的志向。他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唯孔孟之是學(xué),人誰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于我哉?"也就是說,我想仁,我就朝著仁的方向去努力,并達到它。我要學(xué)孔孟,我就日夜孜孜以求,如果我沒有這些志向的話,我就是和堯舜禹湯同住,他們是他們,我還是我,我不努力什么也實現(xiàn)不了。人如果能立志,他就可以做圣人,做豪杰,沒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因此,曾國藩一生都在立志,每個階段都會有每個階段的志向。

曾國藩出生在湖南山鄉(xiāng)一個普通的農(nóng)家,曾國藩的祖上一直與功名科第無緣,甚至連一個秀才也沒出過。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讀書毫無起色,接連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考取了秀才。曾麟書深知自己與功名仕途無望,回家辦了個私塾,于是把全部的希望也都寄托在曾國藩兄弟身上。此時他讀書的志趣并不高,完全是為了科舉考試。。曾玉屏父子認為曾國藩的確有培養(yǎng)之前途,繼續(xù)跟曾麟書學(xué)習(xí),恐怕會貽誤這個孩子的前程。遂決定將曾國藩送往衡陽,后又將他送到本縣的漣濱書院,接受名家的指點。曾國藩在漣濱書院改號為"滌生",意在"滌其舊染之污",滌除舊習(xí),煥然新生。從改號這一舉動,可以看出曾國藩努力求學(xué),希圖長進的志向與決心。曾國藩22歲,考中了秀才,第二年考取了舉人。

曾國藩中舉后不久,便離開湖南家鄉(xiāng),進京準備會試,第三次會試才中了進士,在朝試中名列一等第三名,進入了翰林院繼續(xù)深造。進了翰林院以后,更有銳意進取之意,決心要做一個藩屏國家的忠臣。對張良 、陳平、諸葛亮、魏征、范仲淹、司馬光等人的輝煌相業(yè),神往不已。也曾暗下決心今后一定也要入閣拜相,彪炳史冊,留名后世。曾國藩曾給自己定下了這樣一條座右銘:不為圣賢,便為禽獸;不問耕耘,只問收獲。他把圣賢視為自己最大的目標。圣賢在中國人的概念中是圣人和賢人的合稱,那是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完人,所以中國歷史上能夠稱得上圣人和賢人的是屈指可數(shù)的,可見曾國藩的志向之大。

曾國藩還常常在詩歌中抒發(fā)自己高遠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成為國家的棟梁。其中《感春六首》最能表現(xiàn)他的雄心:群烏啞啞叫紫宸,惜哉翅短難長往。一朝孤鳳鳴云中,震斷九州無凡響。……虹梁百圍飾玉帶,螭柱萬石從金鐘。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他的志向激勵著他的進取,他的進取引領(lǐng)他走向更大的成功。

曾國藩還經(jīng)常告誡弟弟們要樹立宏偉的志向,在寫給諸弟的信中說:六弟埋怨自己的命運不佳,我也深以為然。但只是小試失利,就發(fā)牢騷,我暗笑他志向大而心中憂慮的不大,君子的立志,有為民眾請命的器量,有內(nèi)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稱霸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負父母生育自己,不愧為天地間的一個完全的人。

曾國藩認為要建立遠大的志向首先就要讀書,只有讀書才能使人有志、有識。要想做到有志、有識關(guān)鍵是一個恒字,曾國藩在給弟弟的家書中提到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xué)無止境,不敢以一得而自足,才不會像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觀天;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這三方面缺一不可。曾國藩在給弟弟得家書中曾記載:"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嘗苦思力素,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暮暮摹寫,久不間斷,逐覺日異而歲不同??梢娔隉o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yǎng),日見其大而不覺耳……細思不能主一之咎,由于習(xí)之不熟,由于志之不立,而實由于知之不真。若真見得不主一之害廢學(xué),便如食烏喙之殺人,則必主一類。不能主一,無擇無守,則雖念念在四書、五經(jīng)上,亦只算游思雜念,心無統(tǒng)攝故也,況本為歧念乎?"

恒字就是堅持,不給自己找借口。曾國藩的弟弟見到自己的哥哥科舉及第在北京做了高官,認為無非是曾國藩的讀書條件好。弟弟們寫信給曾國藩說,我們在家里一邊干農(nóng)活,一邊還要料理家務(wù),讀書的環(huán)境不好,我們想到一個專門的學(xué)校,以便有一個非常好的讀書環(huán)境。曾國藩回信說得很明確:你要立志發(fā)憤圖強的話,那么家里的私塾可以讀書,即使是在曠野、鬧市也可以讀書,你背著柴火放著豬,都可以讀書;如果你沒有立志奮發(fā)圖強的話,自己家里的私塾不可以讀書,就是給你神仙之地、清凈之地你一樣都不會去讀書。

經(jīng)過曾國藩的一番勸誡,弟弟們都心悅誠服地用功讀書,最終都學(xué)有所成。其中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更是成為了湘軍的一代名將??梢姡陀^因素并不能成為立志的障礙。

二、 讀書要明道經(jīng)世

曾國藩一生酷愛讀書,他認為讀書是為了建立遠大的志向,不讀書是難以勵志的,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能代圣賢立言,必能明圣賢之理,行圣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即要有益于國計民生。他一反清代尚空談的理學(xué)風(fēng)氣,和乾嘉以來尚考據(jù)的"實學(xué)"風(fēng)氣,講求實事求是的學(xué)問。他反對死讀書,讀死書,認為如果不能把書上的知識同現(xiàn)實的需要緊密結(jié)合起來,讀書就毫無意義了。曾國藩最佩服的學(xué)者就是顧炎武和王夫之了,顧炎武所稱的"君子之為學(xué),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極大的影響了曾國藩。曾國藩曾把顧炎武列入到古今三十三圣賢之中,推崇備至,并解釋說:"我朝學(xué)者,以顧亭林為宗,《國史·儒林傳》,褒然冠首。吾讀其書,言及禮業(yè)教化,則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誰之志,何其壯也!"

曾國藩認為讀書就應(yīng)該從中悟出方法,悟出明道經(jīng)世之術(shù),他瞧不起那種只會讀書而無實際辦事能力的人,認為這是讀書人的大毛?。?讀書人往往志大言大,而實不符也",后又指責(zé)讀書人往往只注重讀書,而不注重應(yīng)用,寫文章時,連篇累牘,辦起事來,毫無條理。

曾國藩在京做官期間,正是中國內(nèi)憂外患的時候,外有英國的侵略,內(nèi)有農(nóng)民起義。此時,他更注重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常常是"右手拿書,左手拿圖"耐心鉆研;從軍以后,更是熟讀兵法,翻閱大量古籍,分析進攻戰(zhàn)略,從中總結(jié)成功的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xùn)。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對曾國藩所倡導(dǎo)的力行、務(wù)實學(xué)風(fēng),很是推崇。他在《講堂錄》中強調(diào):"古者為學(xué),重在行事""閉門求學(xué),其學(xué)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xué)之"。

第三卷 崇儉鄙奢,以和為本——"家范"法

讀書以訓(xùn)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diào)為本,

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以戒惱怒為本。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

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挺經(jīng)》原典

家中兄弟子侄,惟當(dāng)記祖父之八個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又謹記祖父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醫(yī)藥、不信僧巫。"余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xùn)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diào)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余閱歷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dāng)教諸子侄謹記之。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

士大夫之家不旋踵而敗,往往不知鄉(xiāng)里耕讀之耐久。所以致敗之由大約不出數(shù)端。家敗之道有四,曰:禮儀全廢者?。恍值芷墼p者??;婦女淫亂者??;子弟傲慢者敗。身敗之道有四,曰:驕盈凌物者??;昏惰任下者?。回澘碳嬷琳邤?;反復(fù)無信者敗。未有八者全無一失而無故傾覆者也。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起見。若不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謂我肖子賢孫,殊不知此非賢肖也。如以此為賢肖,則李林甫、盧懷慎輩,何嘗不位極人臣,舄奕一時,詎得謂之賢肖哉?予自問學(xué)淺識薄,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時雖在宦海之中,卻時作上岸之計。要令罷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服勞,可對祖父兄弟,可以對宗族鄉(xiāng)黨。如是而已。

原典精譯

家中兄弟子侄,應(yīng)當(dāng)牢記祖父訓(xùn)戒的八個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又當(dāng)謹記祖父的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醫(yī)藥,不信僧巫。"我日記中又講到八本的說法,是:"讀書以訓(xùn)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diào)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以戒怒為本。立身以誠信為本,居家以早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這八本,都是我親身經(jīng)歷、行之有效的經(jīng)驗之談,弟弟們應(yīng)當(dāng)教育眾子侄謹記實行。只要能堅守祖父的這八字與八本就可以保持家族的昌盛。

士大夫之家有的很快衰敗,往往還不如鄉(xiāng)里耕讀人家家運持久。造成衰敗的原因,大約不出以下幾方面。家庭衰敗的原因有四:沒有禮儀之家衰??;兄弟相互欺詐之家衰??;婦女淫蕩穢亂之家衰??;子弟驕傲輕侮別人之家衰敗。一個人衰敗的原因也有四方面:驕傲自滿、輕侮別人的人衰??;昏暗懶惰、偏信下人的人衰??;貪婪而且苛刻的人衰?。环磸?fù)無信的人衰敗。從來沒有見過這些弊病一點也沒有而無故敗家覆身的事情。

天下凡是官宦家族,往往至多一代人便享用殆盡,其子孫后代也開始驕逸懶散,繼而放蕩不羈,最終走向墮落,能延續(xù)一二代是很少見的。巨商富賈的家族,勤儉的能延續(xù)三四代;農(nóng)耕讀書的家族,謹慎樸實的能延續(xù)五六代;孝敬長輩、與人友善的家族,則能延續(xù)十代八代。我今生依賴祖宗積德,順利得志,唯恐我一人享用殆盡,因此教育各位弟弟和兒輩,共同立志發(fā)奮成為耕讀、孝悌、與人友善的家族,而不愿成為仕宦家族。各位弟弟讀書不可以不多,用功不可以不勤,切不可時刻為了達到科名仕宦的目的著想。如果不能識透這層道理,即使在科舉考試中名列前茅,取得顯赫的仕宦官位,也終究算不上先輩的賢德孝順的后代,算不上我家的功臣。若能識透這層道理,那我就異常的欽佩。澄弟常以我升官得志,便說我是孝子賢孫,殊不知這并非賢德孝順。如果以升官得志為賢德孝順,那么李林甫、盧懷慎之流,何嘗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顯赫一時的人物,豈不可以說得上是孝子賢孫嗎?我深知自己學(xué)淺才疏,誤得高位,于是事事留心,現(xiàn)在我雖在仕途宦海之中,卻時刻作著棄官上岸的打算,假如到了棄官回家的時候,我本身可以還追求任何名利,妻子可以在家勞動,可以對得起祖父兄弟,對得起家族鄉(xiāng)黨,僅此而已。

智慧解析

一、 曾家的齊家之寶

曾國藩的祖父總結(jié)了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八字家訓(xùn),要求兒女們嚴格遵守。"早"就是要早起,曾國藩一生以身作則,黎明即起,每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掃"是灑掃庭院;"考"是誠修祭祀;"寶"就是要善待親戚鄰里;"書"就是教育子女要多讀書; "蔬"就是指的是種菜;"魚"就是養(yǎng)魚;"豬"就是養(yǎng)豬。

曾國藩在此基礎(chǔ)上由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又總結(jié)了八本堂。即:讀書以訓(xùn)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diào)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以戒怒為本。立身以誠信為本,居家以早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曾國藩曾反復(fù)告誡曾家后代,一定要一邊種地,一邊讀書,以保持祖上的傳統(tǒng),千萬不要沾染半點官場習(xí)氣,他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或許還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xí)氣,則難望有成。"他曾對兒子約法三章:不許坐轎,不許使喚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拾柴收糞之類的事情,必須一件一件去做;插秧除草之類的事情,必須一件一件去學(xué)。

曾國藩長期在外為官,很少回家,無法監(jiān)督子弟的言行。但曾國藩自有曾國藩的方法,那就是寫家信督促。他曾寫信給次子曾紀澤,要求他每天起床后,穿戴整齊后,必須先向伯、叔問安后,把家中所有房子親自打掃一遍,然后靜坐讀書。且每天必練一千個字,千字中"儉"字是必練之字。

在信中他還會把很多生活細節(jié)教育給孩子們,比如讀書之法,他告訴孩子看生書宜求速、溫舊書宜求熟、 習(xí)字宜求恒?,F(xiàn)在能看到的曾國藩家書浩浩一百多萬字,加在一起有一千多封信,寫給子女的信件也有幾百封,每一封信都飽含著一個父親對子女的關(guān)心和愛護。

曾國藩還為子女們制定了日課四條:"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xí)勞則神欽"。慎獨,即謹慎獨處: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能做到嚴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茍為。在儒家學(xué)說中,慎獨是修身的最高境界。養(yǎng)生首在養(yǎng)心,最大的快樂在于心情的愉悅。慎獨則是最好的養(yǎng)心,將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樂。"主敬則身強",實際上講的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重要性,他希望兒子做精神狀態(tài)好的人,自強自信自立,對待工作對待生活莊敬嚴肅。日課第三條就是要告訴兒子們要有愛心,做到"仁者愛人"。"仁"即是一種博大的同情心,一種愛心,對父母的愛,為"孝";對兄長的愛,為"悌";對他人的愛,為善;對社會對國家的愛,為"忠"。那么"習(xí)勞則神欽"則是 "節(jié)儉、節(jié)用"的教育思想了,在曾國藩看來,能夠儉約自持者,才可謂君子。他說:"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xí)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nóng)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他以此來告誡兒子無論智慧也好,才技也好皆來自于勤勞艱苦,困知勉行。他還告誡家人,生活要"以儉字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儉,此居家居鄉(xiāng)之要訣也。"

曾國藩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視這個"孝"字,他認為孝敬和友愛是處理好家庭內(nèi)部關(guān)系的基礎(chǔ),是家庭和睦祥瑞的體現(xiàn),是家庭能興旺發(fā)達的根本。曾國藩反復(fù)告誡諸子弟說:"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滿,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在為人治學(xué)方面,曾國藩則教育兒女要虛心,曾國藩說,自古以來兇德致敗者大約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并總結(jié)歷史的經(jīng)驗說:"我看歷代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數(shù)都是因為這兩個原因而敗家喪身的。"曾國藩一生飽讀詩書,然而他非常謙虛,在教育子弟如何治學(xué)時,從不夸耀自己,總是說到自己的不足。如一封家書所說:"余所作古文,黎莼齋鈔錄頗多,頃渠已照抄一份寄余存稿,此外黎所未鈔之文,寥寥無幾,尤不可發(fā)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壯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人,刻出適以彰其陋耳。如有知舊勸刻余集者,婉言謝之可也,切囑切囑。"當(dāng)其弟來信向他請教有關(guān)讀書事項時,他回信說:"說到此處,兄不勝悔恨,恨早歲不曾用功,如今雖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導(dǎo)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誤難矣。"如此謙虛謹慎的做法,為子弟們樹立了良好的學(xué)習(xí)榜樣。

二、 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說:"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家敗,離不得個'奢'字。"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曾國藩時常舉前漢霍光的例子來告誡子弟們要戒驕戒奢,霍光為前漢大將軍,總攬朝政二十年,他的兒孫及女婿無不高官厚祿,起陰宅,繕陽宅,晏游無度,驕橫無禮,最后被滅族,連坐者數(shù)千家。當(dāng)初霍家奢侈之時,茂陵有個姓徐的書生預(yù)言道:"霍氏一定滅亡。他奢侈又不謙遜,不謙遜定輕怠了皇上,輕怠了皇上就背了禮。權(quán)傾朝野,妒忌他的人很多。天下人妒忌他,他言行又不注意怎能不亡!"徐生的話,不幸而言中。所以,曾國藩在家訓(xùn)中,時時強調(diào)一個"儉"字。儉而不奢,家道恒興;儉而不奢,居官清廉,這是中國的古訓(xùn),也是曾國藩諄諄告誡子弟的重要方面之一。

曾國藩為官幾十年,不敢稍微沾染官僚習(xí)氣。在飲食起居上仍然保持貧民的寒素家風(fēng),極其節(jié)儉,始終不敢奢華。不是他無力奢華,而是他不愿奢華!一個家族很少能持續(xù)發(fā)達下去,總有拮據(jù)的時候,總有艱難和困苦的時候。因此,人們就該理性地去生活,居安思危,戒驕戒奢。曾國藩所說的"勤于邦,儉于家,言忠信,行篤敬"四語,對于每個家庭來說都是終身受益的。

儉樸同勤勞是分不開的,只知道儉樸還不行,還要勤勞,勤勞才能致富。

曾國藩生活的時代正處于清朝衰落之期,他親眼見八旗子弟之墮落,他認識到國之衰由惰性引起。越是處于極盛之后越要倍加小心,月中則炅,月盈則虧。曾國藩感覺到天下平庸之人都是因為惰性而導(dǎo)致失敗的。曾國藩時刻提醒自己的家人要遠離懶惰,要以勤儉持家。曾紀澤娶媳婦時,曾國藩親自寫信給諸弟并曾紀澤,論以教誨新婦:"新婦始至以奉長上,溫和以待同輩,此二者,婦道之最要者也。但須教之以漸,渠系富貴子女,未習(xí)勞苦,由漸而習(xí),則日變月化而遷善不知。若改之太驟,則難期有恒,凡此祈諸弟一一告之。"

對于內(nèi)眷、女兒等,曾國藩也從不姑息,同樣嚴飭勤勞。同治七年(1868年)在金陵節(jié)署,他的女兒等早已是貴不可言的"千金小姐"了,但曾國藩卻給她們制定了每天習(xí)勞的繁重功課單,并寫了四句話:

家勤則興,人勤則儉。

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說:"人敗,離不得個'逸'字。"又說:"天下百病,生于懶也。""人不勤則萬事俱廢。"不懶不逸,就是勤,"勤者,逸之反也。""勤所以儆惰也。"他深刻地指出:"千古之圣賢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

曾國藩生平也是以勤字自勉,勤儉自持。在朝服官20年,沒有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污染官宦習(xí)氣,飲食起居,一直遵守著寒素的家風(fēng)。他時常告誡子女們早晨要早起,不要扔掉了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fēng),故持家必以勤字為主,福不多享,少用仆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閑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亦無怕者,自然悠久矣。

曾國藩一生重視家庭教育,以身作則,注重言傳身教,不僅對于自家的兄弟子侄的教育卓有成效。他的長子曾紀澤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紀鴻則是一位數(shù)學(xué)人才,著有《對數(shù)詳解》、《圓率考真圖解》等書,還計算出一百位的圓周率。兩個兒子的成材與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是有很大關(guān)系。

第四卷 不逞不妄,自修求強——"明強"法

擔(dān)當(dāng)大事,全在明強二字。

《中庸》學(xué)、問、思、辨、行五者,

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

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

即修身養(yǎng)家,亦須以明強為本。

《挺經(jīng)》原典

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學(xué)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專賴學(xué)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xué)若舂上熟之米??傢毿闹袠O明,而后口中可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斷,最足養(yǎng)福。

擔(dān)當(dāng)大事,全在明強二字?!吨杏埂穼W(xué)、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yǎng)家,亦須以明強為本。難禁風(fēng)浪四字譬還,甚好甚慰。古來豪杰皆以此四字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惟數(shù)萬人困于堅城之下,最易暗銷銳氣。弟能養(yǎng)數(shù)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此是過人之處,更宜從此加功。

凡國之強,必須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guān)乎天命,不盡由于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迎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wěn),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原典精譯

智、仁、勇"這三個達德中,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所謂"明"有兩種:他人只看到近前東西,我則可以看到極遠的東西,這叫高明。他人只看到粗大的東西,我則可以看到精細的東西,這叫精明。所說的高明,好比是身在一室,所能看到的距離畢竟有限,登上高樓所能看到的就更遠了,登上高山的話,看得就更遠了。所說的精明,好比是極為細微之物,用顯微鏡來觀察它,它就會放大一倍、十倍、百倍了。又好比是粗糙的米,搗兩遍的話,就可以把粗糠全部除去,搗上三遍、四遍,那么它就精細白凈至極了。人是否高明取決于天賦,精明則有賴于后天方面的學(xué)問。我曾氏兄弟如今僥幸居高位,開賦方面算不上十分高明,全靠學(xué)問來求得精明。好問如同購置顯微鏡觀察事物,好學(xué)如同搗擊熟透了的米??偠灾?,必須心里了如指掌,然后才能說出自己的決斷。心里明白再做決斷這叫英斷,心里不明白就做出決斷,這叫武斷。對自己武斷的事情,產(chǎn)生的危害還不大;對他人武斷的事情,招致怨恨實在太深了。只有謙虛退讓而不肯輕易決斷,才能保住自己的福份。

擔(dān)當(dāng)大事,全要在明強兩個字上下工夫,《中庸》中的學(xué)、問、思、辨、行五方面,主要歸結(jié)為使不明白的弄明白,使不堅強的變堅強。天下的事,沒有志氣就不能發(fā)起去做,不堅定就做不成功,即使修身養(yǎng)家,也必須以明強為根本。"難禁風(fēng)浪"四字說得很好,大慰我心,合乎我意。自古豪杰之士都以擁有這四字為大忌。我家祖父教導(dǎo)別人,也說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所以男兒自立于世,一定要有倔強的氣概。只是數(shù)萬人被困在堅固城池之下,最容易暗中消磨銳氣。老弟能夠保持數(shù)萬人的剛猛士氣,長時間不至于消靡折損,這是你的過人之處,更應(yīng)在此下工夫呀。

凡是國家要強盛,必須得到賢良的群臣相輔佐;家庭的強盛,必須多出賢良的子弟。這也是由于天命,不全靠人來謀劃。至于一個人的剛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情形。孟子能聚義而慷慨,這和曾子的自我反省而能屈能伸一樣。只有曾子、孟子與孔子告訴仲由的強的道理,才稍微可以久長。此外斗智斗力的強,則有因為強壯而十分興旺,也有因為強壯而慘敗。古往今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他們的智力都超越世人,而他們的災(zāi)難與失敗也超乎尋常。近代如陸、何、蕭、陳也都是雄健過人,而他們都不能善終。所以我們在自我修養(yǎng)上,謀求比別人強是可以的,在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謀求比人強就不好。福益外家,假如專門在比別人強處逞強,他能否強到底還不得而知。即使他終身都強橫,并能安穩(wěn)度日,也是君子不屑一顧的。

智慧解析

一、 從自修處求強

強即剛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也就是人要有倔強之氣,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舍此而以求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曾國藩認為:"擔(dān)當(dāng)大事,全在明強二字。"明是強的前提,須先明而后強;強從明出,不明不強。明就是高明、精明,它要靠學(xué)習(xí)得來,而且要終身學(xué)習(xí),才能保持對新生事物和變化的認知與分析能力,才可以正確地決斷。有了明,才能求強,強即經(jīng)得起風(fēng)浪、剛強、倔強、奮發(fā)圖強。明強分解開就是對智力的提升與實力的提升的追求。

怎樣才能明強?曾國藩認為,一是能自勝者謂強;二是從自修處求強。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注重自己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通過日積月累,逐步形成圣賢標準的道德品行,這樣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強。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強大有兩種:一是將仁義與謙虛集于一身的強大;二是斗智斗力的強大,這種強大就是逞強或逞能。他認為逞強斗狠,說到底就是要獲得對他人的超越感和優(yōu)越感,從而謀求他人對自我的肯定,服從或尊敬.然而這種優(yōu)越感的獲得往往以壓抑他人、傷害他人為代價。在某一時間,某一場合或某一范圍內(nèi)你確實征服了他人,但在另一時間,另一場合或另一范圍內(nèi)你又征服不了他人,那么你所激起的反抗也就越廣大。最后你就把自己陷入一個孤立的境地,結(jié)果你發(fā)現(xiàn)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難。所以逞強斗狠終歸會失敗。

早年的曾國藩卻多言健談,愛出風(fēng)頭,喜于交往,青年時代的曾國藩喜歡直來直去,"每日總是話過多",而且常常與人爭得面紅耳赤,這還不算,他還有"議人短"的毛病,經(jīng)常傷及別人的面子,得罪別人。他也知道自己"言多尖刻,惹人厭煩",也為此下定決心,減少往來,但就是難以改過。每當(dāng)朋友間切磋時,曾國藩又常常自持己見,強言爭辯,只是要壓倒他人,獲取名譽。

曾國藩身居翰林,談學(xué)論道乃常有之事,而他往往強言爭辯,"詞氣虛驕"。曾國藩的好朋友為此沒少吃苦頭。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曾國藩至友人陳源袞處為其母拜壽,"席前后氣浮言多",同湯鵬等人討論詩文時"多夸誕語"。幾天后,曾國藩設(shè)家宴為父親祝壽,他的一個朋友前來助興,吃飯的時候,他與朋友因為一件小事發(fā)生了沖突,結(jié)果他跟這位朋友吵了起來,雙方都搞得很不愉快。。曾麟書看不過去,責(zé)令曾國藩親自登門賠禮道歉。曾國藩雖也知道自身的毛病,但從未有人嚴厲提出。父親的一席話,使他幡然醒悟,于是登門賠禮道歉,兩人重歸于好。

二、 逞強斗勝注定會失敗

曾國藩還時常告誡自己的弟弟曾國荃不要爭強好勝。曾國荃受其母親影響,生性剛直倔強,處處想勝人一等。就是曾國荃的這種性格,險些惹出一場大禍。

在攻下天京中立下頭功的曾國荃,在曾國藩的勸說下,功成身退回到家鄉(xiāng)隱居。不過,后來清廷又讓他重新出山,前往湖北任巡撫。但曾國荃的到來,使久與曾氏兄弟有矛盾的湖廣總督官文心生敵意。

官文坐鎮(zhèn)湖廣,是清政府插在長沙上游的一顆釘子。湘、淮軍在長江流域的崛起,清朝滿洲貴族是不放心的,而利用官文控扼長江,是清政府對付湘、淮的一個籌碼。胡林翼做湖北巡撫時,知道其中原由,所以一直對官文采取籠絡(luò)政策,督撫同城,關(guān)系融洽,官文對胡林翼也是有求必應(yīng)。胡林翼死后,官文與湘軍的矛盾暴露,湘軍進攻安慶時他不發(fā)兵,不供餉,曾國荃兵駐雨花臺,在急需救援時他奏調(diào)多隆阿去陜甘"剿回"。但當(dāng)時清廷用得著湘軍,曾氏兄弟與他亦無多大干系,所以矛盾也沒有公開爆發(fā)??墒牵缃裨鴩踝隽撕毖矒?,又在那里組建"新湘軍",加上曾老九其人鋒芒畢露,目空一切,并沒把他這個滿洲貴族放在眼里。于是,他下定決心要整一整這個不可一世的曾國荃。

官文與湖北臬司唐際盛商量對策,唐為官出謀劃策,讓官文出面給皇帝上奏折,保奏曾國荃為"幫辦軍務(wù)",讓他率軍去鄂北"剿捻",離開武昌,駐兵襄陽,拔去這個眼中釘。官文依計而行,諭旨很快批復(fù),正如官文所請。

曾國荃不知是計,一直帶兵打仗也不知"幫辦軍務(wù)"的官銜有多大,應(yīng)不應(yīng)該專折謝恩,只好寫信給大哥。曾國藩回信說,幫辦軍務(wù)屬于極其毫無實權(quán)的空名,如李昭壽、陳國瑞等降將,劉典、吳棠等微品職銜時,都曾得到過幫辦軍務(wù)之名目。故此不必謝恩,但也不可推辭或氣惱,權(quán)當(dāng)沒有此事,以后在公牘上也別署這個頭銜,不然會惹人笑話。

恰在此時,湖北糧道丁守存向曾國荃撥弄是非,說湖北"新湘軍"組建,所需糧草由糧臺籌集,但官文卻不讓給"新湘軍"供糧。原來這個丁守存曾因貪污公款被官文發(fā)現(xiàn),敲詐了他大部家產(chǎn)才沒有參劾他,他這次想借曾氏兄弟之手報復(fù)官文。曾國荃把這兩件事合起來考慮后,大為惱火,決定向皇帝告發(fā)他。

曾國荃幕中并無文吏,恰在此時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來到湖北,遂同侄子商量擬稿。曾紀澤時年已27歲,由于父親的薰陶,已知官場之險惡,叔叔之魯莽。所以當(dāng)即提出官文是滿洲貴族,為太后和皇上所寵信,要彈劾他實非小事,最好先同父親商量后再定。然而曾國荃卻認為自咸豐八年復(fù)出后,哥哥的膽子越來越小,反而辦不成大事,這次彈劾官文最好不要讓他知道,以免被他阻撓。曾紀澤只好按九叔提供的內(nèi)容擬稿,最終稿成,列舉了官文貪庸驕蹇、欺罔徇私、寵任家丁、貽誤軍政、籠絡(luò)軍機、肅順黨孽等多條罪狀,此折在襄陽郭松林營中發(fā)出。

曾氏叔侄不甚明了彈劾官文的利害,也不善于具疏與人爭辯。因此奏折過于草率,文字洋洋大觀數(shù)千余,語言也未甚斟酌,參劾內(nèi)容雖多是事實,但疏奏多不中肯。曾國藩聞到九弟具疏彈劾官文,深恐此舉會遭大禍,趕緊從曾國荃手中要來底稿,看看奏言是否立得住腳,或可設(shè)法補救。看罷底稿,曾國藩認為所奏倒是事實,但言辭涉及軍機處和"肅黨"、怕是要引出更多的麻煩。他立即寫信給九弟,信中寫道:"強字本是美德,我以前寄給你的信也講"明強"二字斷不可少。但是強字必須從明字做出,然后始終不屈不撓。如果對事情全不了解,一味蠻橫,等到別人用正確的道理進行駁斥,并用事情的后果來驗證,這時再俯首服輸,前倨后恭,這就是京師講的瞎鬧。我也并不是不要強,只是因為見聞太少,看事不明不透,所以不敢輕易要強。信中對兒子反復(fù)責(zé)怪,不該做出此等招非惹患之舉。

曾國荃讀罷哥哥的來信,方知事情的利害,但后悔已遲,只能等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曾紀澤受責(zé),趕緊離開武昌,避開這個是非圈子。

李鴻章出主意讓曾國藩在此時擬折密保官文,請求清廷不要深究官文之罪,這樣做可以挽回滿貴對湘淮的仇恨,或可息事寧人。曾國藩本也痛恨官文,但迫于形勢,只好照此辦理了。隊,這樣他才保全了自己,使自己不斷壯大,積蓄力量,以求一逞。

從以上可知曾是位血氣之人,但他是有一顆熱情的心外加冷靜的頭腦,對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要強,即在信中所講的要"明強"。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在官場官運亨通,八面玲瓏。

第五卷 渾厚包容,堅忍自重——"堅忍"法

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

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閑的光陰。

《挺經(jīng)》原典

子長尚黃老,進游俠,班孟堅譏之,蓋實錄也。好游俠,故數(shù)稱堅忍卓絕之行。如屈原、虞卿、田橫、侯贏、田光及此篇之述貫高皆是。尚黃老,故數(shù)稱脫屣富貴、厭世棄俗之人。如本紀以黃帝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第一,列傳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贊稱張、陳與太伯、季札異,亦謂其不能遺外勢利、棄屣天下耳。

昔耿恭簡公謂,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帶勇亦然。與官場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識世態(tài)而又懷一肚皮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tài),其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卻一味渾含,永不發(fā)露。我兄弟則時時發(fā)露,終非載福之道。雪琴與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寡合也。弟當(dāng)以我為戒,一味渾厚,絕不發(fā)露。將來養(yǎng)得純熟,身體也健旺,子孫也受用,無慣習(xí)機械變詐,恐愈久而愈薄耳。

稍論時事,余謂當(dāng)豎起骨頭,竭力撐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聯(lián)云:"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自警也。余生平作自箴聯(lián)句頗多,惜皆未寫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聯(lián)云:"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用木板刻出,與此聯(lián)略相近,因附識之。

夜閱《荀子》三篇,三更盡睡,四時即醒,又作一聯(lián)云:"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至五更,又改作二聯(lián),一云:"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一云:"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閑的光陰。"

原典精譯

司馬遷崇尚黃老,敬仰游俠,班固以此來譏諷他,確合事實。敬仰游俠,所以多次稱贊堅忍卓絕的操行。比如屈原、虞卿、田橫、侯贏、田光以及貫高都是此類人物。崇尚黃老,所以多次稱贊鄙視富貴、厭世棄俗的人,如本紀以黃帝為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為第一,列傳以伯夷為第一,都是這個宗旨。此篇稱贊中說張耳、陳余和太伯、季札不一樣,也是講他們沒有能夠回避勢利、拋棄天下。

從前,耿恭簡公說過,做官要把保持堅忍作為最重要的,即使是心中懷有奮勇之氣,也應(yīng)該是這樣。在官場中應(yīng)酬,我們兄弟的毛病都在稍稍了解世態(tài)而又有滿肚子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顯得孤立。迪安的好處在全然不識世態(tài),他雖然也常常不合時宜,但卻一味渾厚,永不外露。我們兄弟則常常外露,總不是帶來福氣的辦法。雪琴與我們兄弟最相像,也到處少有投合的人。弟應(yīng)當(dāng)以我為戒,保持渾厚,永不外露。將來把這一性格養(yǎng)得純熟,身體也會健康,子孫也能獲益,不要沉湎于官場機變詐偽,恐怕越久德行就越淺薄。

在泛論時事時,我說應(yīng)當(dāng)挺起骨頭,盡力支撐。三更時睡不著,于是作一聯(lián):"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以自警。我一生中作過很多的聯(lián)句自箴,可惜沒有寫下來。丁未年在家寫有一聯(lián):"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經(jīng)用木板刻寫出來,與這個聯(lián)較近似,就附記在這里。

夜里讀《荀子》三篇,三更過了才睡,四更時醒來,又作一聯(lián):"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到五更時,又修改了兩聯(lián),一聯(lián)是:"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另一條是:"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閑的光陰。"

智慧解析

一、 曾國藩的堅忍之道

曾國藩的成功家喻戶曉,梁啟超在總結(jié)曾國藩獲得成功的原因時,認為其"自制之力力甚強",換句話說就是"堅忍"。美國漢文學(xué)家史密斯·金評價說:"曾氏不以善戰(zhàn)名,而能堅忍耐煩"。曾國藩則認為:"面對命運,忍耐、堅持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法門,只要堅忍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什么是"堅忍"剛強牢固為堅,勇毅強挺為忍。君子持威重,執(zhí)堅忍,臨大難而不懼,視白刃若無也。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勛世偉業(yè),非堅忍所不能也。堅忍于戰(zhàn)則無敵,于禮則大治;外無敵,內(nèi)大治,厚道載物乎?這就是曾國藩的堅忍。

曾國藩對于堅忍的認識,也是經(jīng)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從前曾國藩對官場的逢迎、諂媚及腐敗十分厭惡,不愿與之為伍,為此經(jīng)常與人發(fā)生矛盾,從而受到排擠和刁難。在湘勇攻克武昌、漢陽后,取得了與太平軍作戰(zhàn)的頭一次大勝仗。曾國藩的恩師穆彰阿送給他一張條幅,上寫"好漢打脫牙和吞血"。曾國藩很快意識到了,如果想實現(xiàn)自己平生的志向的話,就必須學(xué)會忍耐。此后,這句話變成了曾國藩的守身之道。李鴻章對老師堅忍的心境極其佩服,在勸告脾氣暴躁的手下大將劉銘傳時曾動情地說:"'打脫牙和吞血'乃吾師忍道心境的最佳注解,汝牢記在心必能建不世之功。"

自率湘軍東征以來,曾國藩有勝有敗,四處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實權(quán)所致。同時,曾國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養(yǎng)方面也有很多弱點,在為人處事方面固執(zhí)己見,自命不凡,一味蠻干。后來,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談到由于改變了處世方法所帶來的收獲,而改變了的處世方法,無非是"堅"中多了一些"忍",結(jié)合時勢把"堅忍"二者的關(guān)系處理得更為妥帖了。為此,他說:"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lǐng)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無本領(lǐng),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大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fā)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曾國藩在給他諸弟的信中說:我自從服官及辦理軍務(wù),近幾年來,心里常常有郁屈不平的感受,每每仿效母親大人指腹示于兒女們的樣式曰:"這里邊蓄積多少閑氣,無處發(fā)泄。"那些往年的許多事已不全記得了,今年二月在省城河下,凡屬我所帶領(lǐng)的兵勇仆從,每次進城,必定遭痛罵毒打,這種情景都是四弟、季弟親眼所見。謗怨之聲沸騰,萬口譏笑嘲諷,這也是四弟、季弟親眼所聞。自四月以后兩弟不在這里,景況更加令人難堪。我只有忍辱包羞,屈心抑志。

曾國藩就是憑借著屢敗屢戰(zhàn)的堅忍精神,最終戰(zhàn)勝了太平軍。

二、 咬牙立志圖自強

咸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在決計會戰(zhàn)湘潭時,太平天國的聲勢正盛。以南京為中心,武漢、鎮(zhèn)江、揚州等重鎮(zhèn),全都掌握在太平軍的手中,清朝政府在這一地區(qū)幾乎沒有任何力量組織進剿了。在這種情況下,湘潭決戰(zhàn)的勝負對于交戰(zhàn)雙方來說,都是攸關(guān)全局。曾國藩認為太平軍若能取得湘潭之戰(zhàn)的勝利,便能順勢攻取長沙,控制湖南,從而在湖南和兩廣農(nóng)民起義軍的響應(yīng)下,迅速南下,控制兩廣和閩浙等地,占有半壁江山。這樣太平天國政權(quán)才有條件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奪取全國政權(quán)。而對湘軍來說,湖南是湘軍的老巢,占有湖南便意味著湘軍的兵餉來源有保證;一旦失去湖南,猶如魚離開水一樣,就會因干枯而消亡。

曾國藩充分認識到了湘潭戰(zhàn)場的重要性,除派手下第一悍將塔齊布率軍開赴湘潭外,又急調(diào)水師總統(tǒng)褚汝協(xié)助陸師擺開了與太平天國生死搏斗的架勢。這樣,在湘潭戰(zhàn)場上,湘軍的兵力占了優(yōu)勢,加上太平軍主帥林紹璋本人忠厚有余,但"無大本領(lǐng)",指揮不當(dāng),致使戰(zhàn)線過長,兵力分散,使太平軍完全陷于被動挨打的局面。

湘潭之戰(zhàn),太平軍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清廷特別強調(diào)這一勝利的影響:湘潭一戰(zhàn),使得官兵個個有殺敵的信心了。

湘潭全勝后,曾國藩卻上折陳述自己的失誤,咸豐帝不但沒獎勵曾國藩反而革去了他禮部侍郎之職,責(zé)成他戴罪立功。

曾國藩回到長沙以后,咬牙立志徐圖自強,他認真總結(jié)了岳州、靖港二次戰(zhàn)爭的慘痛經(jīng)驗教訓(xùn),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點,為湘軍日后出外作戰(zhàn)積累了經(jīng)驗。不過曾國藩也發(fā)現(xiàn),湘軍各營在幾次戰(zhàn)斗中暴露出不少弱點,其最主要的是功罪不分,賞罰不明;良莠不分,勇懦不一。因此,他對湘軍進行了整編。經(jīng)過長沙整軍以后,湘軍面貌一新,能戰(zhàn)能守,這與曾國藩努力改正自己的弱點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曾國藩在以后提到此事時說:"然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訣……岳州之?dāng)?,靖港之?dāng) w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惟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矣。"

三、 適應(yīng)環(huán)境,學(xué)會忍耐

曾國藩深知身居高位的人,凡事如果不能容忍的話,就會給別人、自己帶來災(zāi)難。

曾國藩認為,要達到善忍的心境首先必須除去內(nèi)心的憤怒。他強調(diào)憤怒是一個人涵養(yǎng)不夠,氣量不足的表現(xiàn),要想擔(dān)當(dāng)大事,就必須去除這種情緒。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一般來說,擔(dān)當(dāng)天下大事靠的是精神狀態(tài),積蓄郁結(jié)的過,也就倔強之至,也就不能不表現(xiàn)出一些忿恨行動。以后我兄弟凡有動氣的時候,彼此要互相勸說告誡,保存倔強,去除憤怒激動,這就行了。如何才能去除心中憤怒激動的情緒呢?曾國藩認為主要是以靜制動,通過靜心來克服內(nèi)心急躁的情緒。

在曾國藩看來,為官者如果不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做出情緒化的反應(yīng)來,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xiàn)。實際上曾國藩是一個十分倔強的人,倔強的極端,是容易控制不了脾氣。早年的曾國藩正是有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毛病,一次他在家中為父親祝壽,他的一個朋友也前來助興。吃飯的時候,兩人因為一件小事發(fā)生了沖突,結(jié)果曾國藩對著這位朋友破口大罵,幾乎忘了場合和身份。曾國藩脾氣最壞的時候,是咸豐皇帝免去他的兵權(quán)、他回家守制的時候。這期間,曾國藩因為心情不順,變得性情格外粗暴,經(jīng)常因為小事而大罵自己的弟弟和弟媳婦。他在家的一年中,與曾國荃、曾國華、曾國葆都鬧過別扭,而且這些別扭都是曾國藩挑起來的。曾國藩后來對這段經(jīng)歷感到十分后悔,尤其是第二年曾國華戰(zhàn)死于三河鎮(zhèn),他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責(zé)之中,認為正是他的情緒化反應(yīng)引起了這樣的災(zāi)禍。此后的曾國藩下了一番在力氣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且逐漸改掉了易怒的毛病。雖然有不順心的事情,但都能理智地去處理。

為了適應(yīng)官場環(huán)境,學(xué)會忍耐,曾國藩一生潛心鉆研老子、莊子的思想,把《老子》、《莊子》、《易經(jīng)》等史籍排在了重要的地位。曾國藩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說道:"吾好讀莊子,以其豁達足益人胸襟也。"

在曾國藩看來,古往今來的失敗者包括那些英雄們,大都敗在氣度不夠開闊、不能耐煩、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上,這,是應(yīng)當(dāng)引以為戒的。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說:我一天天老了,也還經(jīng)常有控制不了自己的肝火的時候。但是我總是提醒自己要抑制住怒氣,這也就是佛家所講的降龍伏虎。龍就是火,虎就是肝氣。自古以來,有多少英雄豪杰沒有過去這兩關(guān)啊,也不僅是你我兄弟這樣。關(guān)鍵要抑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他隨便發(fā)作。儒家、佛家理論不同,然而在節(jié)制血氣方面,沒有什么不同,總而言之,不能情緒化,這樣對身體是非常有害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