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語

先秦散文選(全二冊) 作者:董洪利,張量,方麟,李峻岫 選注


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命運(yùn)坎坷,得意的時候少,失意的時候多,他在貧困失意時從不消沉,仍然孜孜不倦地到處學(xué)習(xí),不懂就問,所以他見聞廣博。由于魯國是一個禮樂之邦,比較完整地保存著西周的文化傳統(tǒng),所以孔子從小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禮、知禮聞名于魯國。到了晚年,孔子就專門從事整理古籍和講學(xué)授徒的學(xué)術(shù)活動。他是中國私人辦教育的第一人,也是傳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同時又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建者。中國古代文化的流傳以至后來的擴(kuò)大和發(fā)展,應(yīng)該首先歸功于孔子。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有多方面的內(nèi)涵,而其最基本的內(nèi)容就是“愛人”,也就是對別人施以愛心。這也是儒家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guān)系的一般準(zhǔn)則。為了實(shí)現(xiàn)這種以愛人為核心的仁,孔子還提出了一個具體方法。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要實(shí)現(xiàn)這種仁,必須首先做到推己及人,自己想要有所樹立,也應(yīng)該讓別人有所樹立;自己想要有所通達(dá),也應(yīng)該讓別人有所通達(dá);想到自己的同時,也應(yīng)該想到別人。這種推己及人的仁還有其相對應(yīng)的一面,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qiáng)加給別人。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是孔子所一貫提倡的忠恕之道。另外孔子在經(jīng)濟(jì)、政治、教育和哲學(xué)等方面都有許多精彩的言論,形成了一整套以仁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

《論語》是以記載孔子言行為主,并且兼記孔子部分學(xué)生言行的語錄體著作,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學(xué)生整理而成的。

《論語》成書之后,受到了歷代人們的重視。南宋時期,朱熹又把《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作《四書章句集注》,此后這四種書就成為封建科舉考試的必讀教科書??婆e廢除之后,《論語》仍然是讀書人經(jīng)常誦讀的著作,這主要是因?yàn)椤墩撜Z》的確是一部有著較為廣泛用途和較大價值的重要古籍,無論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或是進(jìn)行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的教育,都是必讀之書。

學(xué)而第一(選三章)[1]

子曰[2]:“學(xué)而時習(xí)之[3],不亦說乎[4]?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5],而不慍[6],不亦君子乎?”

[注釋]

[1]本篇一共十六章,這里選擇其中三章,內(nèi)容大都是論述學(xué)習(xí)、道德修養(yǎng)以及治理政事的。

[2]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墩撜Z》中“子曰”之“子”,都是指孔子。

[3]時習(xí):指按時復(fù)習(xí)。一說指時常復(fù)習(xí),亦通。之:代詞,指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

[4]不亦說乎:不也是很愉快嗎。亦:也。說:通“悅”,愉快,高興。

[5]人不知:指別人不了解自己。

[6]慍(yùn):惱怒,生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1],居無求安[2],敏于事而慎于言[3],就有道而正焉[4],可謂好學(xué)也已?!?/p>

[注釋]

[1]無:通“勿”,不要。

[2]安:安逸,舒適。

[3]敏于事:做事勤敏努力。慎于言:說話謹(jǐn)慎小心。

[4]就有道:接近求教于有德才的人。正:指端正自己。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p>

[注釋]

[1]這兩句的意思是:不擔(dān)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擔(dān)心自己不了解別人。不己知,即“不知己”,不了解自己。

為政第二(選八章)[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2],三十而立[3],四十而不惑[4],五十而知天命[5],六十而耳順[6],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7]?!?/p>

[注釋]

[1]本篇共二十四章,主要論述從政、治學(xué)與道德修養(yǎng)的關(guān)系。

[2]本章孔子自述一生的學(xué)習(xí)歷程。十有五:即十五歲。志于學(xué):立志于學(xué)習(xí)。

[3]立:立足,有把握?!墩撜Z·堯曰》篇:“不知禮,無以立也?!彼赃@里的“立”當(dāng)指以禮立足,做事有把握。

[4]惑:疑惑,迷惑。

[5]知天命:了解天命,樂天知命。

[6]耳順:指善于聽別人說話,能分辨其言之是非真假。

[7]逾:超越,超過。矩:規(guī)矩,法度。

子夏問孝[1],子曰:“色難[2]。有事,弟子服其勞[3];有酒食,先生饌[4],曾是以為孝乎[5]?”

[注釋]

[1]子夏:孔子學(xué)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晉國人,一說衛(wèi)國人。

[2]色難:指侍奉父母經(jīng)常保持愉悅的容色是最難的。

[3]弟子:這里指兒子。服其勞:替父兄效勞。

[4]先生:這里指父兄。饌(zhuàn):吃喝。

[5]曾(zēng):竟,竟然。是:這樣。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哉[4]?人焉廋哉?”

[注釋]

[1]所以:所作所為。

[2]所由:所走過的道路,經(jīng)歷。

[3]所安:內(nèi)心所安的事情,即所愛好的事情。

[4]焉:哪里,怎么。廋(sōu):隱藏。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2]。”

[注釋]

[1]溫故:溫習(xí)舊的知識。知新:指有新的領(lǐng)悟。

[2]這兩句強(qiáng)調(diào)學(xué)習(xí)貴在有所創(chuàng)新?!抖Y記·學(xué)記》:“記問之學(xué),不足以為師?!笨苫ⅰ?/p>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xué)則殆[2]?!?/p>

[注釋]

[1]罔:罔然無知的樣子。

[2]殆:疑惑不明。

子曰:“由[1]!誨女知之乎[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3]?!?/p>

[注釋]

[1]由:孔子學(xué)生仲由,字子路,春秋末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東)人。

[2]誨:教導(dǎo),教誨。女:同“汝”。知:知道,懂得。

[3]是知也:這才是聰明啊。是,這。知,同“智”,智慧聰明。

子張學(xué)干祿[1],子曰:“多聞闕疑[2],慎言其余[3],則寡尤[4];多見闕殆[5],慎行其余[6],則寡悔[7]。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p>

[注釋]

[1]子張:孔子學(xué)生,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期陳國人。干:求。祿:官吏的俸祿?!案傻摗保辞笫?。

[2]闕疑:對有疑問之處加以保留。

[3]慎言其余:對其余有把握的部分謹(jǐn)慎地說出自己的意見。

[4]寡尤:少犯錯誤。尤:錯誤。

[5]闕殆:意同“闕疑”。

[6]慎行其余:對其余有把握的部分謹(jǐn)慎地付諸實(shí)施。

[7]寡悔:減少后悔。

子曰:“人而無信[1],不知其可也[2]。大車無輗[3],小車無軏[4],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人而無信:做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而:語助詞,表示停頓。

[2]不知其可:不知道那怎么可以。

[3]大車:牛車。輗(ní):牛車車轅前端與車轅橫木相連接的活銷。

[4]小車:馬車。軏(yuè):馬車車轅前端與車轅橫木相連接的活銷。

里仁第四(選四章)[1]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2],不以其道得之[3],不處也[4]。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5],不以其道得之[6],不去也。君子去仁[7],惡乎成名[8]?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9],造次必于是[10],顛沛必于是。”

[注釋]

[1]本篇共二十六章,這里選的四章主要是有關(guān)道德修養(yǎng)的論述。

[2]是:代詞,此,這。

[3]不以其道得之: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ǖ玫剿?/p>

[4]不處:指不接受。

[5]惡(wù):厭惡。

[6]不以其道得之:意思當(dāng)是“不以其道去之”,即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仐壦?。一說此句的“得”字當(dāng)是“去”字之誤。又楊伯峻《論語譯注》說:“‘富與貴’可以說得之,‘貧與賤’卻不是人人想‘得之’的。這里也講‘不以其道得之’,‘得之’應(yīng)該改為‘去之’。譯文只就這一段的精神加以詮釋,這里為什么也講‘得之’,可能是古人的不經(jīng)意處,我們不必再在這上面做文章了?!倍f可供參考。

[7]去仁:拋棄仁德。

[8]惡(wū)乎:哪里,怎能。惡:同“烏”,何處。

[9]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意思是,君子沒有片刻時間,哪怕只是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過仁德。終食,指吃完一頓飯的時間。違,離開。

[10]這句意思是:匆忙之時一定執(zhí)著于仁。造次,倉促,匆忙。是,此,指仁德。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1]?!?/p>

[注釋]

[1]這二句意思是:早晨知道了真理,即使當(dāng)晚死去也是值得的。道,真理。

子曰:“參乎[1]!吾道一以貫之[2]?!痹釉唬骸拔?sup>[3]。”子出,門人問曰[4]:“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p>

[注釋]

[1]參:孔子學(xué)生曾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fèi)縣西南)人。

[2]道:指思想學(xué)說。一以貫之:意思是,貫穿著一個基本原則。貫,貫穿,貫通。

[3]唯:是的。

[4]門人:指孔子的其他學(xué)生。

[5]忠恕:孔子思想體系的兩個基本概念。用孔子自己的話說,“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自己想要有所樹立,也應(yīng)該讓別人有所樹立;自己想要有所通達(dá),也應(yīng)該讓別人有所通達(dá))。與“忠”相對應(yīng)的一面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干的,不要強(qiáng)加給別人)。

子曰:“見賢思齊焉[1],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2]。”

[注釋]

[1]賢:有賢德的人。思齊焉:希望向他看齊。

[2]內(nèi)自?。阂馑际?,從內(nèi)心自我反省,看是否與不賢者有同樣的毛病。

公冶長第五(選四章)[1]

宰予晝寢[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3]。于予與何誅[4]?”子曰:“始吾于人也[5],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6]。”

[注釋]

[1]本篇共二十八章,所選的四章主要是論述勤奮學(xué)習(xí)、為人處世以及對人物的評價。

[2]宰予:孔子學(xué)生,字子我,又稱宰我,春秋末期魯國人。晝寢:白天睡覺。

[3]杇(wū):建筑所用抹墻的工具叫做“杇”,這里用作動詞,指抹平,粉刷。

[4]于予與何誅:意思是,對于宰予這個人,還有什么可責(zé)備的。與,語氣詞。誅,責(zé)備,批評。

[5]始吾于人也:意思是,最初我對別人的看法。

[6]改是:指改變了最初的看法。是,此,這。

子貢問曰[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2]?”子曰:“敏而好學(xué)[3],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1]子貢:孔子學(xué)生,姓端木名賜,春秋末期衛(wèi)國人。

[2]孔文子:衛(wèi)國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孔圉的謚號。謚號都是根據(jù)一個人生前的表現(xiàn),由后人加上的?!拔摹庇忻馈⑸频囊馑?。

[3]敏:勤奮,勤勉。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1],無喜色;三已之[2],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唬骸叭室雍?sup>[3]?”曰:“未知,焉得仁[4]?”“崔子弒齊君[5],陳文子有馬十乘[6],棄而違之[7],至于他邦[8],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9]’。違之。之一邦[10],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何如?”子曰:“清矣[11]?!痹唬骸叭室雍??”曰:“未知,焉得仁?”

[注釋]

[1]本章說明,“仁”是儒家學(xué)派的最高道德,因此孔子評價人物,決不輕易以“仁”許人。令尹:先秦時期楚國官名,相當(dāng)于其他各諸侯國的宰相。子文:春秋時楚國令尹,即斗穀於菟,楚成王時任令尹二十八年。三仕:多次出仕。

[2]三已:多次被罷免。

[3]仁矣乎:算得上仁嗎?

[4]焉得仁:怎能算仁呢?

[5]崔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杼。弒:在下位的人殺掉在上位的人稱為弒。齊君:指齊莊公。

[6]陳文子:齊國大夫,名須無。十乘(shèng):乘指馬車。古以四馬駕一車為一乘,故常以乘來計算馬的數(shù)量。十乘即四十匹馬。此言其富有。

[7]棄:舍棄。指舍棄他的財產(chǎn)。違:離開。

[8]他邦:其他諸侯國。

[9]猶吾大夫崔子也:意思是,這里的執(zhí)政大臣同我國的崔子一樣。

[10]之:到,往。

[11]清:指清高。

顏淵、子路侍[1]。子曰:“盍各言爾志[2]?”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3],敝之而無憾[4]。”顏淵曰:“愿無伐善[5],無施勞[6]?!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子曰:“老者安之[7],朋友信之[8],少者懷之[9]?!?/p>

[注釋]

[1]顏淵:孔子學(xué)生,姓顏名回,字子淵,古又稱顏淵。春秋末年魯國人。侍:侍立,指地位低的人站著陪伴長者。

[2]盍:“何不”二字的合音。爾:你們。

[3]裘:皮衣。共:共同享用。

[4]敝:破,壞。

[5]伐善:夸耀自己的長處。伐:夸耀。

[6]無施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施:朱熹《論語集注》:“施亦張大之意。勞為有功?!兑住吩唬骸畡诙环ァ且??!睋?jù)此則“施”即表白之意。

[7]老者安之:使老者得到安逸。

[8]朋友信之:使朋友得到信任。

[9]少者懷之:使年輕人得到關(guān)懷。

雍也第六(選四章)[1]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2],文勝質(zhì)則史[3],文質(zhì)彬彬[4],然后君子?!?/p>

[注釋]

[1]本篇共三十章,所選四章分別論述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仁者與知者的不同表現(xiàn)、仁與圣的區(qū)別等,都是孔子思想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

[2]質(zhì):質(zhì)樸,樸實(shí)。文:文采。野:粗俗。

[3]史:這里指虛浮。

[4]文質(zhì)彬彬:形容人既有文采又質(zhì)樸,二者搭配得當(dāng)。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

[注釋]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思是,對于任何學(xué)問或事業(yè),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

[2]樂之者:以學(xué)問或事業(yè)為樂的人。

子曰:“知者樂水[1],仁者樂山[2]。知者動[3],仁者靜。知者樂[4],仁者壽?!?/p>

[注釋]

[1]知者:有智慧的人。“知”通“智”。樂:喜愛。

[2]仁者:有仁德的人。

[3]動:指性情好動。下句“靜”,指性情好靜。

[4]樂:快樂。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1],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2]!必也圣乎[3]!堯舜其猶病諸[4]。夫仁者[5],己欲立而立人[6],己欲達(dá)而達(dá)人[7]。能近取譬[8],可謂仁之方也已[9]。”

[注釋]

[1]博施于民:廣泛地施恩惠于百姓。濟(jì)眾:幫助周濟(jì)眾人。

[2]何事于仁:意思是,何止是具有仁德。

[3]必也圣乎:意思是,那一定是具有圣德了。

[4]堯舜:上古時的兩位圣君。猶:還,尚且。病諸:意思是,難以做到這些。病,患,擔(dān)心。

[5]夫(fú):句首語氣詞。

[6]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想要有所樹立,也應(yīng)該幫助別人有所樹立。

[7]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自己想要有所通達(dá),也應(yīng)該幫助別人有所通達(dá)。

[8]能近取譬:意思是,能從自己身邊的事情一步一步地做起。也就是推己及人的意思。

[9]仁之方:行仁的方法。

述而第七(選六章)[1]

子曰:“不憤不啟[2],不悱不發(fā)[3]。舉一隅不以三隅反[4],則不復(fù)也[5]?!?/p>

[注釋]

[1]本篇共三十八章,所選六章反映了孔子教育、治學(xué)以及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思想。

[2]不憤不啟:意思是,學(xué)生不到發(fā)憤求知而仍然想不通的時候,不去開導(dǎo)他。憤,極想求知而不得的樣子。啟,開導(dǎo)。

[3]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明確表達(dá)的樣子。發(fā):啟發(fā)。

[4]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即不能舉一反三的意思。隅(yǔ):角落。

[5]不復(fù):指不再進(jìn)行教誨。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1],舍之則藏[2],惟我與爾有是夫[3]?!?/p>

子路曰:“子行三軍[4],則誰與[5]?”子曰:“暴虎馮河[6],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7],好謀而成者也[8]?!?/p>

[注釋]

[1]用之則行:意思是,受到任用就施展自己的抱負(fù)。用,指受到任用。

[2]舍:舍棄,指不被任用。藏:指藏身自好。

[3]惟我與爾有是夫:意思是,只有我和你二人才能這樣做吧。是,代詞,此,這樣。夫,語氣詞。

[4]行三軍:指統(tǒng)帥三軍。三軍:古時大國有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這里泛指軍隊。

[5]誰與:與誰共事。與:偕同。

[6]暴虎:赤手空拳與虎搏斗。馮(píng)河:徒步過河。“暴虎馮河”,這里指有勇無謀,行事鹵莽的人。

[7]臨事而懼:遇事謹(jǐn)慎小心。

[8]好謀而成者:善于謀劃而取得成功的人。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而枕之[2],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3],于我如浮云[4]?!?/p>

[注釋]

[1]飯:這里作動詞,吃。疏食:粗糧。

[2]曲:彎曲。肱(gōng):上臂,這里泛指胳膊。

[3]不義而富且貴:意思是,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潍@得富貴。

[4]于我如浮云: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之無有,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庇忠套釉唬骸安涣x之富貴,視之輕如浮云然?!?/p>

子曰:“加我數(shù)年[1],五十以學(xué)《易》[2],可以無大過矣。”

[注釋]

[1]加我數(shù)年:意思是,給我增添幾年壽命。

[2]《易》:書名,又叫《周易》、《易經(jīng)》,本是古代用以占筮的書,后成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sup>[1]。擇其善者而從之[2],其不善者而改之[3]。”

[注釋]

[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阂馑际?,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師法的人。三:泛指多數(shù)。師:師法,取法。

[2]擇其善者而從之: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diǎn)照著做。

[3]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他們的缺點(diǎn)為借鑒加以改正。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1],我無是也[2]。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3],知之次也[4]?!?/p>

[注釋]

[1]蓋:大概。不知而作之者:自己不懂卻憑空虛造的人。

[2]我無是也:意思是,我沒有這樣的毛病。是,代詞,此,指“不知而作之”的毛病。

[3]識(zhì):記住。

[4]知之次也:意思是,僅次于生而知之的情況。次:次一等,差一等。《論語·季氏篇》:“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边@里的“知之次也”即“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之意。

泰伯第八(選三章)[1]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2]。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3]:動容貌[4],斯遠(yuǎn)暴慢矣[5];正顏色[6],斯近信矣[7];出辭氣[8],斯遠(yuǎn)鄙倍矣[9]?;e豆之事[10],則有司存[11]。”

[注釋]

[1]本篇共二十一章,所選三章,前兩章反映了孔子弟子曾子注重從大的方面加強(qiáng)道德修養(yǎng)以及積極進(jìn)取的精神,后一章則表現(xiàn)了孔子的處世之道。

[2]孟敬子:春秋時魯國大夫仲孫捷。問:探問,慰問。

[3]所貴乎道者:指所應(yīng)注重的禮儀道德。

[4]動:作,這里指整肅。

[5]斯:就,就會。遠(yuǎn):遠(yuǎn)離。暴慢:指粗暴無禮,傲慢不敬。

[6]正:端正,莊重。

[7]近信:接近于誠信。

[8]出辭氣:指說話時講究言辭和語調(diào)。

[9]鄙:粗俗,鄙陋。倍:同“背”,指乖戾、錯誤。

[10]籩(biān)豆之事:指禮儀的細(xì)節(jié)事宜?;e,竹器,祭祀或典禮時用以盛果品等食物。豆,形狀與籩相似的木制器皿,用以盛帶汁的食物。

[11]有司:主管某方面具體事務(wù)的小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2],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注釋]

[1]弘毅:剛強(qiáng)堅毅。楊伯峻《論語譯注》:“弘毅,就是強(qiáng)毅。章太炎先生《廣論語駢枝》說:‘《說文》:弘,弓聲也。后人借強(qiáng)為之,用為彊義。此弘字即今之強(qiáng)字也?!墩f文》:毅,有決也。任重須彊,不彊則力絀;致遠(yuǎn)須決,不決則志渝?!贝苏f可參。

[2]仁以為己任:把實(shí)現(xiàn)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wù)。

子曰:“篤信好學(xué)[1],守死善道[2]。危邦不入[3],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4],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5];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6]?!?/p>

[注釋]

[1]篤信:堅定地信仰道。楊伯峻《論語譯注》:“《子張篇》:‘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這一‘篤信’應(yīng)該和‘信道不篤’的意思一樣?!贝苏f可參。

[2]守死:指誓死捍衛(wèi)。善道:指正確的原則和學(xué)說。

[3]危邦:指政局危難的國家。下文“亂邦”,指政局混亂的國家。

[4]有道:指政治清明。見:同“現(xiàn)”,指出仕做官。

[5]“邦有道”三句:意思是,國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貧賤,是恥辱的事。

[6]“邦無道”三句:意思是,國家政治混亂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之事。

子罕第九(選四章)[1]

子絕四[2]:毋意[3],毋必[4],毋固[5],毋我[6]。

[注釋]

[1]本篇共三十一章,所選四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治學(xué)和道德修養(yǎng)。

[2]子絕四:孔子杜絕四種毛病。

[3]毋:同“無”。意:同“臆”,指憑空猜測。

[4]必:指絕對肯定。一說“必”指鉆牛角尖而不知變通,亦可參考。

[5]固:拘泥,固執(zhí)己見。

[6]我:指自以為是。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1],鉆之彌堅[2]。瞻之在前[3],忽焉在后[4]。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博我以文[6],約我以禮[7],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8],雖欲從之,末由也已[9]。”

[注釋]

[1]本章是顏淵對孔子道德學(xué)問的評價與景仰。仰之彌高:意思是,老師的道德學(xué)問,越仰望越覺得高大。彌,更加。

[2]鉆:鉆研。堅:指艱深。

[3]瞻:看。

[4]忽焉:忽然的樣子。

[5]夫子:對老師的尊稱,指孔子。循循然:有次序、有步驟的樣子。

[6]博我以文:即以文博我,指用各種文化知識充實(shí)我。博,廣博,充實(shí)。

[7]約我以禮:指用各種禮節(jié)約束我的行為。

[8]“既竭吾才”二句:意思是,我已經(jīng)竭盡全力,但老師的道德學(xué)問仍然高高矗立在我的面前。卓爾:高高直立的樣子。按這兩句古今解釋頗多歧義。何晏《論語集解》:“孔曰,已竭我才矣,其有所立,則又卓然不可及。言己雖蒙夫子之善誘,猶不能及夫子之所立。”邢昺《疏》曰:“已竭盡我才矣,其夫子更有所創(chuàng)立,則又卓然絕異,急雖欲從之,無由得及?!敝祆洹墩撜Z集注》:“卓,立也。此顏?zhàn)幼匝云鋵W(xué)之所至也。蓋悅之深而力之盡,所見益親,而又無所用其力也。”又引胡氏曰:“盡心盡力,不少休廢,然后見夫子所力之卓然,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今人楊伯峻《論語譯注》則譯為:“我已經(jīng)用盡我的才力,似乎能夠獨(dú)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邁進(jìn)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以上諸說,皆可參考。

[9]末由也已:意思是,找不到追從的路徑。末,無。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1],韞櫝而藏諸[2]?求善賈而沽諸[3]?”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p>

[注釋]

[1]于斯:于此,在這里。

[2]韞櫝(yùn dú):藏在匣子里。韞,收藏。櫝,匣子。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3]善賈(gǔ):識貨的商人。賈,商人。一說“善賈”指好的價錢,亦通。沽:賣。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1]?!?/p>

[注釋]

[1]這兩句的意思是:到了嚴(yán)寒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這里是用松柏耐寒比喻能禁得住嚴(yán)峻考驗(yàn)的人。彫:同“凋”,凋零。

鄉(xiāng)黨第十(選二章)[1]

食不厭精[2],膾不厭細(xì)[3]。食饐而餲[4],魚餒而肉敗[5],不食。色惡[6],不食。臭惡[7],不食。失飪[8],不食。不時[9],不食。割不正[10],不食。不得其醬[11],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12]。唯酒無量,不及亂[13]。沽酒市脯不食[14]。不撤姜食,不多食[15]。

[注釋]

[1]本篇原不分章,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根據(jù)內(nèi)容及前人的疏證,分為二十五章。這里所選二章,反映了孔子的養(yǎng)生之道和處世之道。

[2]食不厭精:飯食不貪圖精粹。厭:通“饜”,饜足,飽足。

[3]膾(kuài)不厭細(xì):魚、肉不貪圖細(xì)美。膾,切細(xì)的魚、肉。按,一說這兩句的“厭”字是“討厭、嫌惡”的意思,“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是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肉不嫌切得細(xì)”,亦可參考。

[4]饐(yì)、餲(ài):都是指食物經(jīng)久而腐敗變味。

[5]餒:魚腐爛為“餒”。?。喝飧癄€為“敗”。

[6]色惡:指食物的顏色難看。

[7]臭(xiù)惡:食物的氣味難聞。

[8]失飪:烹飪的火候不當(dāng)。

[9]不時:不到吃飯的時候?!秴问洗呵铩けM數(shù)篇》:“食能以時,身必?zé)o災(zāi)?!?/p>

[10]割不正:古代烹飪有“割、烹、煎、和之事”(見《周禮·內(nèi)饔》),“割”即切割。牲肉的切割有一定的方法,切割不得法即“割不正”。

[11]不得其醬:指沒有相適應(yīng)的調(diào)味醬。按,古人吃魚、肉等食物,要用各種相應(yīng)的醬、醋以佐食。如《論語集解》引馬融曰:“魚膾,非芥醬不食。”

[12]不使勝食氣:意思是,吃肉不超過吃其他飯食。程樹德《論語集釋》引《集注考證》曰:“氣當(dāng)讀作餼,猶云飯料也?!镀付Y》:‘后餼大夫黍粱稷食氣’,正黍粱稷之謂也?!?/p>

[13]“唯酒無量”二句:意思是,喝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而神志混亂。

[14]沽:買。市:買。脯:干肉。

[15]“不撤姜食”二句:意思是,吃完飯,其他的食物都撤掉,只有姜不撤掉,但也不多吃。按程樹德《論語集釋》引《四書稗疏》云:“言撤則必既設(shè)之而后撤也,言不撤則必他有所撤而此不撤也。按《士相見禮》‘夜侍坐視夜膳葷,請退可也’,注云:‘葷,辛菜?!嘈敛艘玻瑒t此言燕居講說而即席以食者,食已,飯羹醢胾之屬皆撤,而姜之在豆者獨(dú)留,倦則食之,以卻眠也。古之人類然,君子亦以為宜不待夜倦欲食辛而更索之?!贝苏f解釋“不撤姜食”較為合乎情理,可以參考。

色斯舉矣[1],翔而后集[2]。曰[3]:“山梁雌雉[4],時哉[5]!時哉!”子路共之[6],三嗅而作[7]。

[注釋]

[1]色斯舉矣:意思是,野雞見人的臉色不善,就立刻高高飛起以避危險。

[2]翔:飛翔,盤旋。集:指鳥群集在樹上。

[3]曰:這里是孔子說話。

[4]雉:野雞。

[5]時哉:這里指野雞能得其時。一說“時哉”是指“識時務(wù)”的意思,亦可參考。

[6]共:同“拱”,拱手。

[7]三嗅而作:意思是,野雞振了振翅膀又重新飛起來。嗅:當(dāng)作s(jù),鳥張開兩翅的樣子。

先進(jìn)第十一(選一章)[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2]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3],毋吾以也[4]。居則曰[5]:‘不吾知也?!缁蛑獱枺瑒t何以哉[6]?”

子路率爾而對曰[7]:“千乘之國[8],攝乎大國之間[9],加之以師旅[10],因之以饑饉[11],由也為之[12],比及三年[1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4]。”

夫子哂之[15]。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16],如五六十[17],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8]。如其禮樂[19],以俟君子[120]。”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21],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22],如會同[23],端章甫[24],愿為小相焉[25]?!?/p>

“點(diǎn)!爾何如?”

鼓瑟希[26],鏗爾[27],舍瑟而作[28],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29]?!?/p>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30]。”

曰:“莫春者[31],春服既成[32],冠者五六人[33],童子六七人[34],浴乎沂[35],風(fēng)乎舞雩[36],詠而歸[37]?!?/p>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diǎn)也[38]?!?/p>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p>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39],其言不讓[40],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41]?”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42]?”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1]本篇共二十四章,所選的這一章,記載的是孔子和他的學(xué)生關(guān)于志向問題的一次座談會。本章歷來被認(rèn)為是《論語》中最富文學(xué)色彩的篇章之一。

[2]曾皙:曾參的父親,名點(diǎn),也是孔子的學(xué)生。冉有:孔子學(xué)生,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稱冉有,春秋末期魯國人。公西華:孔子學(xué)生,姓公西,名赤,字子華。

[3]以吾一日長乎爾:意思是,因?yàn)槲冶饶銈兡昙o(jì)大一些。以,因?yàn)?。長,年長。爾,你們。

[4]毋吾以也:意思是,你們不要因?yàn)槲夷觊L而不敢暢所欲言。一說“毋吾以也”是孔子自嘆年老無用,僅供參考。

[5]居:閑居,平時。

[6]“如或知爾”二句:意思是,假如有人了解你們而加以任用,你們怎么辦?或:有的人。何以:怎么辦。

[7]率爾:輕率的樣子。

[8]千乘(shèng)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古代按照土地的多少出兵車,因此可以用兵車的多少來衡量國家的大小?!扒С酥畤笔侵行?。

[9]攝乎大國之間:夾在大國之間。攝,夾處。此句是說小國處在大國的夾縫之間,隨時都有被兼并的危險。

[10]師旅:軍隊。這里指受到他國軍隊的侵犯。

[11]因之:增添,再加上。饑饉:饑荒。

[12]為之:指治理。

[13]比(bì)及:等到。

[14]知方:這里指懂得禮義。

[15]哂(shěn):微笑。這里“哂”含有譏諷的意味。

[16]方六七十:方圓六七十里。又楊伯峻《論語譯注》說:“這是古代土地面積計算方式,‘方六七十’不等于‘六七十方里’,而是每邊長六七十里的意思?!?/p>

[17]如:或。

[18]足民:人民富足。

[19]如其禮樂:至于禮樂教化。如:至于。

[20]俟:等待。

[21]非曰能之:意思是,我不敢說能夠做到。

[22]宗廟之事:指主持宗廟祭祀的事情。

[23]如:或。會同:指諸侯國之間的盟會。

[24]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玄端,古代禮服之名。章甫,古代禮帽之名。

[25]相:主持禮儀的人,即司儀?!靶∠唷奔葱∷緝x,這是公西華的自謙之辭。

[26]鼓:彈奏。希:同“稀”,稀疏。按此時曾皙正在彈瑟,聽到孔子的問話,逐漸放緩了節(jié)奏。

[27]鏗(kēng)爾:形容瑟聲。指曾皙鏗的一聲結(jié)束彈瑟。

[28]作:站起來。

[29]異乎三子者之撰:意思是,我的志向和他們?nèi)凰f的不同。撰,敘述,述說。

[30]亦:只不過。

[31]莫:同“暮”。莫春即暮春,指夏歷三月。

[32]春服既成:指已經(jīng)能穿定春天的衣服。春服,指夾衣。成,定。

[33]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

[34]童子:未成年的孩童。

[35]沂(yí):水名。楊伯峻《論語譯注》說:“沂,水名,但和大沂河以及流入大沂河的小沂河都不同。這沂水源出山東鄒縣東北,西流經(jīng)曲阜與洙水合,入于泗水。”

[36]風(fēng):吹風(fēng)乘涼。舞雩:即舞雩壇,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東曲阜城東南。

[37]詠:唱歌。

[38]與:贊同。

[39]為國以禮:指治國要講究禮讓。

[40]讓:謙讓。

[41]唯:句首語氣詞,無義。

[42]安:怎么,怎樣。

顏淵第十二(選二章)[1]

子貢問政[2]。子曰:“足食[3],足兵[4],民信之矣[5]?!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6]。”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7]。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注釋]

[1]本篇共二十四章。所選二章,一為論政,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為論仁與知,表現(xiàn)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2]問政:請教如何處理政事。

[3]足食:充足的糧食儲備。

[4]足兵:充足的軍備。

[5]民信之: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6]去兵:去掉軍備。

[7]去食:去掉糧食。按這里“去兵”、“去食”的實(shí)際含義恐并非簡單的砍掉軍事力量以及不要糧食、不組織糧食生產(chǎn)。而應(yīng)當(dāng)是免除老百姓為了維護(hù)國家軍備力量所承擔(dān)的力役之征,也就是免除老百姓的軍備勞役。如果這樣還不夠,那就要打開糧倉,賑濟(jì)災(zāi)民,并減免老百姓的田賦。

樊遲問仁[1]。子曰:“愛人。”問知[2]。子曰:“知人[3]?!狈t未達(dá)[4]。子曰:“舉直錯諸枉[5],能使枉者直?!?/p>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6],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7],選于眾,舉皋陶[8],不仁者遠(yuǎn)矣[9]。湯有天下[10],選于眾,舉伊尹[11],不仁者遠(yuǎn)矣?!?/p>

[注釋]

[1]樊遲:孔子學(xué)生,名須,字子遲。

[2]知:同“智”。

[3]知人:善于識別人。

[4]未達(dá):未能理解。

[5]舉直錯諸枉:推舉正直的人放在邪惡的人之上。舉,推舉,提拔。錯,放,置。枉,指邪惡的人。

[6]鄉(xiāng):通“向”,剛才,以前。

[7]舜: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姓姚(一說姓媯),名重華,史稱虞舜。儒家所推崇的圣王。

[8]皋陶(gāo yáo):傳說中的東夷族部落首領(lǐng),舜時任掌刑法的官,以正直著稱。

[9]遠(yuǎn):遠(yuǎn)離,逃避。

[10]湯:商朝的開國君主,滅亡夏桀而有天下,也是儒家所推崇的圣王。

[11]伊尹:湯的大臣,曾協(xié)助湯滅夏建立商朝,湯死后,又輔佐卜丙、仲壬二王。皋陶和伊尹都是儒家所推崇的賢臣。

子路第十三(選二章)[1]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2],子將奚先[3]?”子曰:“必也正名乎[4]?!弊勇吩唬骸坝惺窃眨又匾?sup>[5]。奚其正[6]?”子曰:“野哉[7],由也!君子知其所不知,蓋闕如也[8]。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9];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11],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12]。”

[注釋]

[1]本篇共三十章。所選二章,前一章表現(xiàn)了孔子的正名思想??鬃诱J(rèn)為名實(shí)問題是治政的基礎(chǔ),因此處理政事必從正名開始。后一章則是對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之語的辯證與詮釋。

[2]衛(wèi)君:春秋時衛(wèi)國國君,即衛(wèi)出公蒯輒。蒯輒是衛(wèi)靈公的孫子。蒯輒的父親蒯聵為太子時,得罪了衛(wèi)靈公的夫人南子而逃亡國外,衛(wèi)靈公死,遂立蒯輒為君。后蒯聵欲回國爭奪君位,被蒯輒以兵阻止。待:等待。

[3]奚先:先做什么。奚,什么。

[4]正名:糾正名分不當(dāng)?shù)默F(xiàn)象。

[5]“有是哉”二句:意思是,您竟然迂腐到這等地步。是,此,這。

[6]奚其正:為什么要糾正呢。

[7]野:粗野,粗魯。

[8]蓋:大概。闕如:存疑,持保留態(tài)度。

[9]興:興起。

[10]錯:同“措”,置,擺放。

[11]名之必可言也:意思是,確定一個名分必定可以言之成理。

[12]茍:茍且,隨意。

定公問[1]:“一言而可以興邦[2],有諸[3]?”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4]。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缰獮榫y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5]?”

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6]?!缙渖贫`也[7],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注釋]

[1]定公:春秋時魯國君主,名宋。前509年—前495年在位。

[2]一言:一句話。興邦:興盛國家。

[3]有諸:有這樣的事嗎?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4]“言不可以若是”二句:意思是,話不可以這樣說,但也有相類似的情況。幾:相近,類似。楊伯峻《論語譯注》作“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中間不點(diǎn)斷,并譯為:“說話不可以像這樣地簡單機(jī)械?!币嗫蓞⒖肌?/p>

[5]幾乎:近于。

[6]“予無樂乎為君”二句:意思是,我做君主沒有什么可高興的,只有一點(diǎn)值得高興,我說什么話都沒有人敢違抗。唯:只,只有。莫予違:即“莫違予”,沒有人敢違抗。

[7]善:指說話正確。

衛(wèi)靈公第十五(選一章)[1]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2],必先利其器[3]。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4],友其士之仁者[5]?!?/p>

[注釋]

[1]本章孔子論述事賢者、友仁者,是修養(yǎng)仁德的基礎(chǔ)。其中兩句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直流傳至今,為人們所習(xí)用。

[2]工:指各種工匠。善其事:指把工作做好。

[3]利其器:指把工具準(zhǔn)備好。利:動詞,使……鋒利好用。

[4]事:敬奉。

[5]友:結(jié)交。

季氏第十六(選二章)[1]

季氏將伐顓臾[2]。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3]:“季氏將有事于顓臾[4]?!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5]?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8]?”冉有曰:“夫子欲之[9],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螅≈苋斡醒栽?sup>[10]:‘陳力就列[11],不能者止[12]?!6怀?sup>[13],顛而不扶[14],則將焉用彼相矣[15]?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16],龜玉毀于櫝中[17],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fèi)[18]。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19]。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20],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21],安無傾[22]。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23],則修文德以來之[24]。既來之,則安之[25]。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26];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27]。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28]?!?/p>

[注釋]

[1]本篇共十四章,這里選二章?!凹臼蠈⒎ヮ咊А闭?,記錄了孔子針對兩個學(xué)生冉有和季路將要協(xié)助季氏攻打顓臾而發(fā)表的言論,其中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等重要政治思想?!耙嬲呷选闭抡撌鼋挥阎馈?/p>

[2]季氏:指季康子,即季孫肥,魯哀公時正卿。顓臾(zhuān yú):魯國的附屬國,在今山東費(fèi)縣西北。

[3]季路:即子路,孔子的學(xué)生。

[4]有事:指用兵。

[5]無乃爾是過與:難道不該責(zé)備你嗎。無乃,難道。爾,你。過,責(zé)備。

[6]以為:以之為,指讓他擔(dān)任。東蒙: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主:主持祭祀的人。

[7]且在邦域之中:指顓臾在魯國的疆域之內(nèi)。邦域,指疆域。

[8]何以伐為:為什么要去攻打他呢。

[9]夫子:指季康子。

[10]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11]陳力就列:意思是,拿出自己的全部才力去擔(dān)任職務(wù)。陳,陳列,拿出。力,才力。列,職位。

[12]不能者止:意思是,如果做不到就應(yīng)該辭職。

[13]危而不持:遇到危險而不扶持。

[14]顛而不扶:摔倒了而不去攙扶。

[15]則將焉用彼相矣:意思是,那又何必要用輔佐的人呢?相,指輔佐之人。又朱熹《論語集注》說:“相,瞽者之相也?!睋?jù)此,則“危而不持,顛而不扶”是指對盲人的幫助,亦通。

[16]兕(sì):犀牛。出于柙(xiá):從籠子里跑出來。柙,關(guān)野獸的籠子。

[17]龜:龜甲,古人用于占卜。櫝(dú):匣子。

[18]固:指城池堅固。費(fèi):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fèi)縣。

[1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意思是,君子最討厭那種不說自己貪心卻另找借口加以掩飾的人。疾,厭惡,討厭。舍曰,不說。辭,托詞,借口。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二句:清人俞樾《群經(jīng)平議》說:“寡、貧二字傳寫互易,此本作‘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貧以財言,不均亦以財言,財宜乎均,不均,則不如無財矣,故不患貧而患不均也。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人宜乎安,不安,則不如無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下文云‘均無貧’,此承上句言。又云‘和無寡,安無傾’,此承下句言。觀‘均無貧’之一語,可知此文之誤易矣?!卑创苏f分析頗有根據(jù),當(dāng)據(jù)之把“寡”和“貧”字位置互換?;迹瑩?dān)心。寡,指人口稀少。

[21]和無寡:意思是,彼此和睦就不會覺得人少。

[22]安無傾:意思是,國內(nèi)安定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

[23]遠(yuǎn)人:遠(yuǎn)方的人。服:歸順,服從。

[24]修文德:指修治仁義禮樂的教化。來:招徠,招致。

[25]安之:使他們安定。

[26]守:保全。

[27]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意思是,想要在國境之內(nèi)使用武力。

[28]蕭墻:魯國君主宮內(nèi)的屏風(fēng)。“蕭墻之內(nèi)”,這里即指魯君。按當(dāng)時季康子把持國政,與魯君之間矛盾很大。他怕魯君利用顓臾來對付他,于是就想先攻打顓臾,以削弱魯君的援助力量。孔子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季氏的用心。

孔子曰:“益者三友[1],損者三友[2]。友直[3],友諒[4],友多聞[5],益矣。友便辟[6],友善柔[7],友便佞[8],損矣。”

[注釋]

[1]益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種。

[2]損:有害。

[3]友直:與正直的人交朋友。

[4]諒:誠實(shí)。

[5]多聞:見聞廣博。

[6]便(piān)辟:指矯揉造作,諂媚奉承。

[7]善柔:指當(dāng)面奉承,背后毀謗。

[8]便佞(piān nìng):巧言善辯,夸夸其談。

陽貨第十七(選二章)[1]

子之武城[2],聞弦歌之聲[3]。夫子莞爾而笑[4],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5]:“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6]?!弊釉唬骸岸?sup>[7]!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8]?!?/p>

[注釋]

[1]本篇共二十六章,這里選二章?!白又涑恰闭掠涊d,孔子的學(xué)生子游用禮樂治武城,孔子不經(jīng)意間開了一句玩笑,子游則用孔子以前的教誨加以反駁,結(jié)果孔子馬上承認(rèn)錯誤。可見這位思想家律己之嚴(yán)?!傲粤巍闭聞t是孔子論述喜好好的品德而不好學(xué)的種種弊病。子:指孔子。之:到,往。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在今山東費(fèi)縣西南。

[2]弦歌:彈琴唱歌。弦,琴瑟一類的弦樂器。

[3]莞(wǎn)爾:微笑的樣子。

[4]子游:孔子的學(xué)生,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期吳國人。

[5]易使:指百姓學(xué)習(xí)道之后,容易服從命令,聽使喚。

[6]二三子:這是孔子對其弟子的稱呼。

[7]前言:剛才說的話。戲:玩笑。

子曰:“由也[1]!女聞六言六蔽矣乎[2]?”對曰:“未也?!薄熬?sup>[3]!吾語女[4]。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5]。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6]。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7]。好直不好學(xué)[8],其蔽也絞[9]。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10]。”

[注釋]

[1]由:指仲由。

[2]女:同“汝”,你。六言:指六種品德,即下文所說的仁、知、信、直、勇、剛。六蔽:指六種弊病,即下文所說的愚、蕩、賊、絞、亂、狂。

[3]居:坐下。

[4]語(yù):告訴。

[5]愚:指受人愚弄。

[6]蕩:指放蕩不羈而根基薄弱。

[7]賊:戕害,這里指被人利用而自己受到戕害。

[8]直:直率。

[9]絞:指說話尖刻。

[10]狂:狂敖燥急。

微子第十八(選一章)[1]

長沮、桀溺耦而耕[2],孔子過之[3],使子路問津焉[4]。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5]?”子路曰:“為孔丘?!痹唬骸笆囚斂浊鹋c?”曰:“是也。”曰:“是知津矣?!眴栍阼钅?。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6],而誰以易之[7]?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8],豈若從辟世之士哉[9]?”耰而不輟[10]。子路行以告[11]。夫子憮然曰[12]:“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13]?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4]。”

[注釋]

[1]本章通過與隱士長沮、桀溺的對比,表現(xiàn)了孔子積極進(jìn)取,以天下為己任的入世精神。

[2]長沮(jù)、桀溺:當(dāng)時的兩位隱士?!伴L沮、桀溺”不是真實(shí)姓名。金履祥《論語集注考證》說:“長沮、桀溺,各皆從水,子路問津,一時何從識其姓名?此蓋以物色名之,如荷蕢、晨門、荷蓧丈人之類。蓋二人耦耕于田,其一人長而沮洳,一人桀然高大而涂足,因以名之也?!贝苏f可供參考。沮洳,指泥沼;桀,同杰,身材高大的樣子。子路打聽渡口,見到兩個在泥水中耕作的大個子,因而用長沮、桀溺名之。耦而耕:指并排耕作。

[3]過之:指從他們那里經(jīng)過。

[4]問津:打聽渡口。

[5]夫:那,那個。執(zhí)輿:即執(zhí)轡,拉著馬韁繩。

[6]滔滔者:洪水泛濫的樣子。用以比喻社會的動蕩混亂。

[7]誰以易之:意思是,你們和誰一起去改變它呢。以:與,和。易:改變。

[8]而:同“爾”,你。從:跟隨。辟人之士:指避開惡人的人士。辟,同“避”。

[9]豈若:哪如。辟世之士:逃避現(xiàn)實(shí)的隱士。

[10]耰(yōu):播種之后用土覆蓋踩實(shí)叫做耰。輟:停止。

[11]行以告:指走回來告訴孔子。

[12]憮(wǔ)然:悵然失意的樣子。

[13]“鳥獸不可與同群”二句:意思是,我們不能和鳥獸同群共居,倘若不同世人相處,那又同誰相處呢?斯人:指世人。

[14]與易:指參與變革。

堯曰第二十(選一章)[1]

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2],斯可以從政矣?!?/p>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fèi)[3],勞而不怨[4],欲而不貪,泰而不驕[5],威而不猛?!弊訌堅唬骸昂沃^惠而不費(fèi)?”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6],斯不亦惠而不費(fèi)乎?擇可勞而勞之[7],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8]?君子無眾寡[9],無小大[10],無敢慢[11],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12],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13];不戒視成謂之暴[14];慢令致期謂之賊[15];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16]?!?/p>

[注釋]

[1]本章孔子論述“尊五美,屏四惡”是從政的必要條件。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

[2]屏:屏除。

[3]惠而不費(fèi):施恩惠于民自己卻無所耗費(fèi)。

[4]勞而不怨:驅(qū)使百姓勞動而百姓卻沒有怨言。

[5]泰而不驕:舒泰安寧而不驕傲。

[6]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意思是,借著百姓能獲得利益的事情而使他們得利。

[7]擇可勞而勞之:選擇百姓可以勞作的事情和時機(jī)再驅(qū)使他們?nèi)プ觥?/p>

[8]又焉貪:又貪求什么。焉,疑問代詞,什么。

[9]無眾寡:無論人多人少。

[10]小大:指勢力的大小。

[11]慢:怠慢。

[12]尊其瞻視:指目不斜視。

[13]不教而殺:指不進(jìn)行教育就加以殺戮。

[14]不戒視成:指不加申誡只顧督察成績。

[15]慢令致期:指政令懈怠卻限期完成。

[16]“猶之與人也”二句:意思是,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就叫做小氣鬼。猶之,都是,同樣是。出納,偏義復(fù)詞,這里只有“出”的意思。有司,管理具體事物的小官,這里指吝嗇小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