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七則 四期三戒
【題解】
“凡例”者,作者自敘該書編寫的體例、宗旨、期望和要求也。
此“凡例”,一方面談該書主旨之有益社會。李漁說,他的《閑情偶寄》要寓“莊論”于“閑情”,表面看來說的是“閑情”,但內(nèi)容是有益教化,也就是他所說的“點綴太平”、“崇尚儉樸”、“規(guī)正風(fēng)俗”、“警惕人心”,這幾點,在當時都是守規(guī)矩的“良民”所為。清代統(tǒng)治者動不動就對“不守規(guī)矩”的知識分子施行“文字獄”,李漁也心懷悸怕,因此說上述這些話,有自我保護的意圖。當然,作為生活于那個時代的文士,也有維護當時倫理道德的自覺意識。
另一方面,李漁談自己要求該書力戒陳言,崇尚獨創(chuàng),所謂“不攘他人一字”,“不借前人之只字”——這確是李漁一貫的追求和良好的作風(fēng)。
一期點綴太平
圣主當陽,力崇文教。廟堂既陳詩賦〔1〕,草野合奏風(fēng)謠〔2〕,所謂上行而下效也。武士之戈矛,文人之筆墨,乃治亂均需之物:亂則以之削平反側(cè),治則以之點綴太平。方今海甸澄清〔3〕,太平有象,正文人點綴之秋也,故于暇日抽毫,以代康衢鼓腹〔4〕。所言八事無一事不新,所著萬言無一言稍故者,以鼎新之盛世,應(yīng)有一二未睹之事、未聞之言以擴耳目,猶之美廈告成,非殘朱剩碧所能涂飾榱楹者也〔5〕。草莽微臣,敢辭粉藻之力!
【注釋】
〔1〕廟堂: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借指朝廷。
〔2〕草野:鄉(xiāng)野,民間。與“朝廷”相對。
〔3〕海甸:天子治下的海內(nèi)土地。海,海內(nèi),天下。甸,本意是郊外。
〔4〕康衢(qú)鼓腹:通衢大道鼓腹而歌。衢,大路。
〔5〕榱(cuī):架屋承瓦的木頭,方形的木頭叫榱。楹(yínɡ):廳堂前屋的柱子。
【譯文】
圣明之主面南當政,用力推崇文教事業(yè)。朝廷既已布陳推廣詩賦,民間自應(yīng)隨之奏誦歌謠,這就是所謂上行而下效啊。武士的戈矛,文人的筆墨,乃是治世和亂世都需要的兩樣?xùn)|西:亂世用它平定反叛,治世則用它點綴太平。當今海內(nèi)清明,天下太平,正是文人點綴太平的時候,所以在閑暇之日抽毫揮筆,用以代替通衢大道的鼓腹而歌。本書所述八樣事情之所以沒有一樣不新,所撰數(shù)萬之言之所以沒有一言稍嫌陳舊,就是因為處于革故鼎新之盛世,應(yīng)該有一二樣人們未見過的事情、未聽說的言論以擴充和廣大耳目,如同一座美麗的大廈告成之時,并不是可以用那些殘朱剩碧之色即能涂飾屋椽廊柱的。我乃一介草莽微臣,哪敢推辭這粉藻太平盛世的力氣!
一期崇尚儉樸
創(chuàng)立新制,最忌導(dǎo)人以奢〔1〕。奢則貧者難行,而使富貴之家日流于侈,是敗壞風(fēng)俗之書,非扶持名教之書也。是集惟《演習(xí)》、《聲容》二種為顯者陶情之事〔2〕,欲儉不能,然亦節(jié)去靡費之半〔3〕;其余如《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yǎng)》諸部,皆寓節(jié)儉于制度之中,黜奢靡于繩墨之外〔4〕,富有天下者可行,貧無卓錐者亦可行〔5〕。蓋緣身處極貧之地,知物力之最艱,謬謂天下之貧皆同于我,我所不欲,勿施于人,故不覺其言之似吝也。然靡蕩世風(fēng),或反因之有裨〔6〕。
【注釋】
〔1〕奢:過分享受。
〔2〕是:此,這。
〔3〕靡:浪費,奢侈。
〔4〕黜(chù):免除。
〔5〕貧無卓錐:窮得無立錐之地。
〔6〕有裨(bì):有益。
【譯文】
創(chuàng)立一種新體制,最忌諱引導(dǎo)人們奢靡。奢靡則讓貧困的人們難以施行,而使富貴之家日漸流于侈費,這是敗壞風(fēng)俗之書,而不是幫助推行名教之書啊。本書只有《演習(xí)》、《聲容》二種述說顯貴之人陶冶情性之事,要節(jié)儉不易做到,然而也儉省了所費錢財之一半;其余如《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yǎng)》諸部,皆寓節(jié)儉之意于各種規(guī)制之中,避免奢靡于所劃界限之外,富可敵國的人可行,貧窮而無立錐之地的人也可行。其原因在于身處極貧之地的人,知道物力之最艱難,誤以為天下之貧者都與我一樣,我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不覺得這些言論好像有些吝嗇。而奢靡浪蕩的世風(fēng),或許反而因此而有所裨益。
—期規(guī)正風(fēng)俗
風(fēng)俗之靡,日甚一日。究其日甚之故,則以喜新而尚異也。新異不詭于法〔1〕,但須新之有道,異之有方。有道有方,總期不失情理之正。以索隱行怪之俗〔2〕,而責其全返中庸〔3〕,必不得之數(shù)也。不若以有道之新易無道之新,以有方之異變無方之異,庶彼樂于從事〔4〕,而吾點綴太平之念為不虛矣。是集所載,皆極新極異之談,然無一不軌于正道;其可告無罪于世者,此耳。
【注釋】
〔1〕詭:怪異,出乎尋常。
〔2〕索隱:探求隱微奧秘的道理。
〔3〕責:要求。
〔4〕庶:大概,差不多。
【譯文】
風(fēng)俗之侈靡,一天比一天厲害。推究它日甚一日的原因,則是因為喜歡新奇和崇尚怪異。新奇、怪異不違法理,但必須新奇得有理,怪異得有度。有理有度,總是要求它不失情理之正道。以窮追極索之法搜尋怪異之流俗,強行責求它完全返回中庸之道,必然得不到預(yù)期的效果。還不如用有理之新代替無理之新,用有度之異代替無度之異,這樣才會使人樂意踐行,而我所謂點綴太平的理念才不致落空。本書所載內(nèi)容,都是極新極異的言論,但是沒有一點違反正道的思想;我之能夠告訴人們笠翁無罪于世,正在于此。
一期警惕人心
風(fēng)俗之靡,猶于人心之壞,正俗必先正心。然近日人情喜讀閑書,畏聽莊論。有心勸世者,正告則不足,旁引曲譬則有余〔1〕。是集也,純以勸懲為心〔2〕,而又不標勸懲之目。名曰《閑情偶寄》者,慮人目為莊論而避之也。勸懲之語,下半居多,前數(shù)帙俱談風(fēng)雅。正論不載于始而麗于終者〔3〕,冀人由雅及莊〔4〕,漸入漸深,而不覺其可畏也。勸懲之意,絕不明言,或假草木昆蟲之微、或借活命養(yǎng)生之大以寓之者,即所謂正告不足、旁引曲譬則有余也。實具婆心,非同客語,正人奇士,當共諒之。
【注釋】
〔1〕旁引曲譬:委婉曲折地引證、舉例、打比方。
〔2〕勸懲:勸善懲惡。
〔3〕麗:附著,附麗。
〔4〕冀:希望。
【譯文】
風(fēng)俗之奢靡,猶如人心之頹敗,匡正風(fēng)俗必先匡正人心。然而近日人情所好是喜歡閱讀輕松休閑之書,怕聽莊重嚴肅之論。有心勸世的人,嚴正勸告則不足以打動讀者,委婉曲折地引證、舉例、打比方則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這本書,完全出于勸善懲惡之心,卻又不標出勸善懲惡之名目。題曰《閑情偶寄》,是怕人把它看成莊嚴之論而避之不讀。勸善懲惡的話語,下半部分居多,前面數(shù)部都是談?wù)擄L(fēng)雅之事。正論之所以不載于起始而附麗于后部,是希望讀者由風(fēng)雅到莊嚴,有一個漸入漸深的過程,而不覺得它可怕。勸善懲惡之意,絕不明言,或者假借草木昆蟲之小事、或者寄寓活命養(yǎng)生之大事來表現(xiàn),這就是所謂“嚴正勸告則不足以打動讀者,委婉曲折地引證、舉例、打比方則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實實在在是苦口婆心,并非客套之語,尚希正人奇士,多多見諒。
一戒剽竊陳言
不佞半世操觚〔1〕,不攘他人一字〔2〕??帐枳岳⒄哂兄?,誕妄貽譏者有之,至于剿窠襲臼,嚼前人唾余,而謂舌花新發(fā)者,則不特自信其無,而海內(nèi)名賢亦盡知其不屑有也。然從前雜刻,新則新矣,猶是一歲一生之草,非百年一伐之木。草之青也可愛,枯則可焚;木即不堪為棟為梁,然欲刈而薪之,則人有不忍于心者矣。故知是集也者,其初出則為乍生之草,即其既陳既腐,猶可比于不忍為薪之木,以其可斫可雕而適于用也。以較鄴架名編則不足〔3〕,以角奚囊舊著則有余〔4〕。閱是編者,請由始迄終驗其是新是舊。如覓得一語為他書所現(xiàn)載,人口所既言者,則作者非他,即武庫之穿窬、詞場之大盜也〔5〕。
【注釋】
〔1〕不佞(nìnɡ):舊時謙稱自己。佞,巧智,善辯,多用貶義。操觚(ɡū):原指執(zhí)簡寫字,后指寫文章。觚,古代用來書寫的木簡。
〔2〕攘(rǎnɡ):侵奪,偷竊。
〔3〕鄴架:這里形容使用特殊的書架保藏豐富的書籍。典出《鄴侯家傳》:唐鄴侯李泌父承休藏書萬卷,別架置之。
〔4〕奚囊:謂詩囊。據(jù)李商隱《李賀小傳》,唐代詩人李賀每早騎驢外出,小奚奴背一破舊錦囊隨其后,得句即投囊中。
〔5〕穿窬(yú):偷盜?!墩撜Z·陽貨》有“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道與”句。
【譯文】
鄙人寫了大半輩子文章,不襲他人一字。寫得空疏而自感愧疚者有之,寫得荒誕虛妄而貽笑方家者有之,至于剿襲別人而落入窠臼,嚼前人唾余而自稱舌花新發(fā)這種事,則不但自信沒有,而且海內(nèi)名士賢人也都知道我是不屑于做這些事情的。然而從前雜著,新雖然新了,還只是一年一生之草,而非百年一伐之木。草在青翠時可愛,到枯萎時則可焚燒;木即使不能為棟為梁,然而要是砍了當柴燒,則人總有不忍之心。因此可以知道這本書,最初面世時像是乍生之草,等它隨歲月增長而陳腐,也還可比之于不忍心當柴燒的樹木,因為它可琢可雕而適于人用。比起藏家放在珍貴書架上的名著可能略嫌不足,較之普通人放在布袋里的舊著則綽綽有余。閱讀這本書的人,敬請自始至終檢驗它是新是舊。假如找出一句話是其他書中已刊載,別人口中已說過,那么作者不是別的,就是武庫的穿窬竊賊、詞場的抄襲大盜。
一戒網(wǎng)羅舊集
數(shù)十年來,述作名家皆有著書捷徑,以只字片言之少,可釀為連篇累牘之繁;如有連篇累牘之繁,即可變?yōu)楹古3錀澲?。何也?以其制作新言綴于簡首〔1〕,隨集古今名論附而益之。如說天文,即纂天文所有諸往事及前人所作諸詞賦以實之〔2〕;地理亦然,人物、鳥獸、草木諸類盡然。作而兼之以述,有事半功倍之能,真良法也。鄙見則謂著則成著,述則成述,不應(yīng)首鼠二端〔3〕。寧捉襟肘以露貧〔4〕,不借喪馬以彰富〔5〕。有則還吾故有,無則安其本無。不載舊本之一言,以補新書之偶缺;不借前人之只字,以證后事之不經(jīng)。觀者于諸項之中,幸勿事事求全,言言責備。此新耳目之書,非備考核之書也。
【注釋】
〔1〕綴(zhuì):縫,連接。
〔2〕纂(zuǎn):搜集材料編書。
〔3〕首鼠二端:一般用“首鼠兩端”,謂顧前而又擔心于后,兩邊都不放心?!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何浒惨蚜T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
〔4〕捉襟肘:用“捉襟見肘”意。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yīng)付。
〔5〕借喪馬:借死去的馬。喪,死。
【譯文】
數(shù)十年來,有名的作家都有著書捷徑,從少數(shù)只言片語,可以敷衍為連篇累牘之繁冗話語;如果有連篇累牘之繁冗話語,即可變?yōu)楹古3錀澲L篇巨制。何以能夠如此?因為他把所作新言綴于篇首,接著就搜羅古今名論附在后面而擴充篇幅。假如說天文,即搜集與天文相關(guān)的諸種往事及前人所作相關(guān)詞賦填塞在自己的書里;若說地理,也是如此,說人物、鳥獸、草木等等,無不盡然。自己寫作而兼之引述他人他著,有事半功倍之能效,真是一個好法子。以愚見,著作是著作,引述是引述,不應(yīng)首鼠二端,魚目混珠。寧肯捉襟見肘以露出自己的貧窮,也不借死馬以彰顯自己的富有。有就寫出我之本有的樣子,假如沒有,那就老老實實安于本來沒有的狀態(tài)。不重復(fù)刊載舊著之一言,以補新書之偶然缺失;不借前人之片言只字,以論證后事之不經(jīng)典。讀者于本書諸項之中,請勿對每件事和每句話求全責備。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之書,而不是準備供人考核之書。
一戒支離補湊
有怪此書立法未備者,謂既有心作古,當使物物盡有成規(guī),胡一類之中止言數(shù)事?予應(yīng)之曰:醫(yī)貴專門,忌其雜也,雜則有驗有不驗矣。史貴能缺,“夏五”、“郭公”之不增一字、不正其訛者〔1〕,以示能缺;缺斯可信,備則開天下后世之疑矣。使如子言而求諸事皆備,一物不遺,則支離補湊之病見,人將疑其可疑,而并疑其可信。是故良法不行于世,皆求全一念誤之也。予以一人而僭陳八事,由詞曲、演習(xí)以及種植、頤養(yǎng),雖曰多能鄙事,賤者之常,然猶自病其太雜,終不得比于專門之醫(yī),奈何欲舉星相、醫(yī)卜、堪輿、日者之事〔2〕,而并責之一人乎?其人否否而退。八事之中,事事立法者只有六種,至《飲饌》、《種植》二部之所言者,不盡是法,多以評論間之,寧以支離二字立論,不敢以之立法者,恐誤天下之人也。然自謂立論之長,猶勝于立法。請質(zhì)之海內(nèi)名公,果能免于支離之誚否〔3〕?
湖上笠翁李漁識
【注釋】
〔1〕夏五:《春秋·桓公十四年》書“夏五”,下缺“月”字,不增一字。郭公:《春秋·莊公二十四年》書“郭公”,無下文,不補缺。
〔2〕堪輿:東漢許慎曾謂:“堪,天道;輿,地道?!笨拜浭侵^天地之道??拜浶g(shù)在漢代甚為流行,占卜日辰吉兇是其主要內(nèi)容。日者:《史記》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傳》第六十七:“古人占候卜筮,通謂之‘日者’?!彼圆敷哒己驎r日通名“日者”。
〔3〕誚(qiào):責備。
【譯文】
有人責怪此書建立法度不夠完備,說既然有心開創(chuàng)新制,即應(yīng)使事事都立成規(guī),為什么一類之中只說幾種事?我回應(yīng)說:醫(yī)貴在專門,忌其龐雜,龐雜則有的靈驗有的不靈驗。史貴在能有缺漏,《春秋·桓公十四年》書“夏五”下缺“月”字,《春秋·莊公二十四年》書“郭公”無下文,它們之所以不增一字、不正其訛者,是以此表示它們能有缺漏;有缺漏,這才可信,倘若太完備,就會開啟天下后世之疑竇了。假使如你所說事事都追求完備,一件事都不遺漏,那就會使得本書出現(xiàn)支離補湊的毛病,人們不但將要懷疑其可疑之處,而且連帶懷疑其可信之處。因此良法之所以不能在世上通行,都是追求完備這種觀念作祟。本書我以一人之力而僭越自身所能陳述八事,由詞曲、演習(xí)以至種植、頤養(yǎng),雖說能做多種鄙俗之事,乃卑賤者的常態(tài),然而自己還是嫌其太雜,終究比不得專門之醫(yī),怎么能夠把星相、醫(yī)卜、看風(fēng)水、觀察天象等諸種事情,全都讓一人承擔呢?聽我這些話,那人連稱“不不”而退。本書所述八事之中,事事立法者只有六種,至《飲饌》、《種植》二部所陳述的,不全是法,中間多夾雜評論,我之所以寧愿以支離二字立論,不敢用它來立法,恐怕誤導(dǎo)了天下之人。但是我自以為立論之長,還是勝于立法。請允許我請教海內(nèi)名家,看它是否能夠免于支離之譏誚?
湖上笠翁李漁識